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0 10:09: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篇(1)

关键词:山区农村小学;课改;存在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我县全面铺开,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3万多小学生分布在几百所小学里,校点分散,交通不便,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因此,课程改革在我县广大农村小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就本县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作简要分析和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几年来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 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山区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都在忙于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管理好学生和班级。

他们普遍认为,新课程只是换了一本新教材而已,至于课怎样上,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发展学生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这一切是依然如故,导致新课程的实施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山区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材怎样更换,他们评价教师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还是分数,评价自己孩子也只是一张试卷的分数。

2、教师素质相对较差,学习力度不够。

教师素质较差是山区县的一种普遍现象。有一批教师长期在边远村校或教学点任教,信息闭塞,听到的、见到的和现代教育要求甚远。他们对老一套教学观念抱住不放。这批教师年龄偏大,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基本功也不够扎实,对实施课程改革也就无所适从。当然,相当多教师是积极上进的,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努力掌握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但山区教师参加高水平的教学观摩机会很少,无法获取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信息。即使是参加优质课观摩活动,也是看热闹的多,适用的东西少。另一方面,我县190多个村级小学中,有110个左右的学校(约60%)教师是一个人包一个班(年级),教师除了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外,根本无法业务培训,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和反思。有的教师即使学到了一些新东西,但缺乏实践的勇气,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学以致用。

3、学生素质较差,课改研究与小班教学和复式教学不相适应。

在边远山区,信息闭塞,学生见识少,他们的知识几乎都只能是从教科书中获取,非常有限,加上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障碍,学生入学时几乎听不懂普通话。与城市同龄孩子相比,农村学生素质差得较远。

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校点分散,班级人数少。如本县2009年一年级新生3000多人,被分散在200多个班级中,平均每班不到15人,10人以下的班级就有100多个,并且有近100多个班的师生是在复式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的。然而,我们的培训内容,我们专家的讲学内容,教师们所看到的优质课和观摩课,所看到教学录像,适用的都是城市学校,从来没有人针对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学问题进行过研究和辅导,我们的老师学习了课改的理论,培训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观看了优秀的课例,又有多大实用意义呢?

4、学校管理相对落后,教研力量相对薄弱。

农村小学除了教师素质相对偏低外,高素质的领导也相对缺乏。在学校其它中心工作繁多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学校、社会、家长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对学校工作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如何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以课改为中心的各种教学实验等,几乎很少被关注。很多学校领导除以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中心工作以及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外,也只能维持本校基本正常的教学秩序了,对教研教改通常只是被动参与、简单摹仿。学校教师为了应付教学质量(考试分数),一天忙于灌输知识,更谈不上搞什么课题研究。

5、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滞后。

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人数减少,许多村级完小的学生数都不到100人,如按1:21编制,只能安排4-6名教师,学生数虽不多,但六个年级的教学工作量已经是很难以完成,按课程设置要求,每个年级8本教材左右,6个年级近50本教材,平均每位教师至少要拿8本教材,备8个学科的课,基本都是包班式,每节都有课,还要批改作业和写教案。想想看,如何搞教研,如何进行课改。因此,很多学校不得不为教师减负,于是减少了一些学科如自然科学,社会,品德、美术等,加上教学设施不全,活动场地缺乏,无科技活动器材,无实验室、电脑室及设备。这些无疑给广大农村学校推行课程改革造成了许多障碍。

6、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还未找到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有新的理念为指导,有全社会观念的转变为依托。但是在农村,由于高考、中考这根升学指挥棒的作用,人们衡量一个教师、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方的教育教学水平仍然看高考、中考成绩,长此以往,小学也实行或变相实行统考,也排名站队,而且把成绩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工资晋升挂钩,形成一票否决制,致使新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

二、如何有效地实施和推进农村小学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使人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那么,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呢?

1、 教师的素质在短期内要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让他们尽快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在小学教育阶段构建起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民主型、合作型和研究型教师。其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如何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这对于山区农村小学教师而言,更是一项严峻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省和检讨,搜寻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充电"。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设平台。如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切实启动农村教师培训工程,让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多一些机会去学习,去观摩,提高自己的素质。

2、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转变学校领导观念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很多农村小学校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学校办学条件和课程资源也严重不足。能否逐步改变这些现状,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政府要保证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满足课改的物质需求;学校要挖掘内部潜力,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办学效益。我们的学校领导应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大胆探索,重构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成为乐园,让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3、注重边远山区小班和复式班的课改实验研究。

以往的课改实验研究,大都针对城镇学校和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而对于边远山区班级人数较少,学生素质较差的农村小学,尤其是复式班如何实施课程改革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工作者,应该在学习外地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研究适合本地实际的课题研究上,使我们的广大教师能多学习观摩一些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地为我们的课改服务。

4、尽快出台与新课程和农村小学实际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彻底撼动了传统的课程观与教学观。这样,原有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就要及时地做出回应和相应的调整,以触动和激励教师转变育人观念,改进教学策略,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一个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具体的、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估办法,我们的许多教师会采取等待、观望甚至抵触等消极态度,使课程改革游离于浅层次的口头之上,使新的课程体系难以顺利推进。因此,当前亟须建立一个适合广大山区农村小学的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机制,正确指导新课程的山区农村小学的实施。

5、加强教研队伍的力量,建立课程改革实施教研网络。

在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大都拘泥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缺少参与、民主、开放、合作、探究的意识。因此,在学校内部,要以新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为切入口,借助教研网络、教研理论报刊,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在教师之间进行密切合作。县教研室要努力构建一个硕大的教研合作和教研网络平台,有校内教师间的合作,有中小学之间、乡镇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课程改革合作研究的共同体和教研网络,以此来缩小我们山区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泾源县;山区;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泾源县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现状

1.泾源县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泾源县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2.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1)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乡镇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2)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

3.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川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二、泾源县山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二)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1.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参考文献:

篇(3)

市委、市政府今天在*镇召开全市效益农业现场会,目的是检查全市山区特色经济现场会的贯彻落实情况,进一步抓紧抓实平原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刚才,大家参观了越乡竹园鸡养殖、青虾养殖等基地,听取了*镇关于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经验介绍,*等5个山区乡镇还就全市山区特色经济现场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作了交流发言。市委杨文孝副书记作了很好的讲话。希望大家向*镇党委、政府学习,结合本乡镇实际把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工作抓紧抓实。

谷来现场会后,我们看到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较大成绩。具体来看:1、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已经启动。2、山区乡镇发展特色经济的岗位责任制细化工作已陆续开始制定。3、各乡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今天在*镇召开的现场会,不但是谷来现场会成效的体现,也是平原乡镇成功典型的介绍。刚才看了现场,听了介绍,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至少有三条: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如何转换。*镇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本镇实际,4次带队外出针对性参观考察,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探索了一条政府如何引导、服务的新路子。二是在土地二轮承包后,如何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镇的“五个一千亩”和“二场”建设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个很好示范。三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是,有的乡镇对农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1、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经济发展有关政策,还没有理解透彻。对农民想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没有真正摸准。2、对谷来现场会明确的乡镇岗位考核细化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对重点特色产业的规划还没有形成思路。因此,我强调以下三点:

一、在思想上要抓紧。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市场又有很强的机遇性,我们要充分认识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遇到的难得机遇。这些机遇是:我省今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生产“一取消、二放开”,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专门政策。我市“十五”计划纲要已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了明确,提出“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平原发展设施农业”,把山区定位为生态示范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出口基地,重点培育7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出口基地,形成6家能连接市场、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10只名牌农产品,建设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经济发展的13条政策。在这样好的机遇面前,乡镇不去抓、不抓紧更待何时。因此,各乡镇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住机遇,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点事;要有为民着想的责任感,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对老百姓要有感情,要从老百姓利益出发,抓紧时间,狠抓工作落实。

篇(4)

关键词:沟域经济;山区发展;旅游带动

沟域经济发展背景

山区问题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山区特殊的地理或者自然障碍,使之在经济上要与其他地区完全融为一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保证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山区的经济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山区生态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催生了北京以及许多城市山区遍地开花的民俗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区逐渐找到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点线面成片的区域形经济发展的路子。发展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沟域是指从区域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沟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实践,区域经济的所有理论成果将成为指导沟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依托特殊沟域,建设一批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进而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理论。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最终达到服务首都和致富农民的目标。

二、沟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北京沟域依托其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形成了三种十类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2.1.1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带动沟域内的农业、工业和物流等产业发展。

这类山区沟域内资源富集且品位高,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推进沟域内自然景观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提升景区档次。以现有的自然风光和相应景点为核心,对沟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建成以旅游为龙头,其他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沟域经济带。

2.1.2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

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是以建设都市现代型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驱动高度关联的三次产业不断融合,建设农游结合的沟域经济。

这类山区沟域是以开发沟域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目标,应用标准化,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满足首都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深度进行开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并通过产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形态壮大沟域经济。

2.1.3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是基于北京山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区功能定位,针对区域内大面积的废弃矿场,运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手段,积极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建设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产业基地,由此促进沟域经济转型和发展。

对于这类山区的废弃矿场,可以通过生物措施(植物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挖鱼鳞坑、修筑拦淤坝合谷坊等)和农艺措施(横坡等高耕作、立体种植等)进行治理,是沟域开发生态型替代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2.2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沟域:从特色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

2.2.1成功特点:

(1)极化效应

由若干知名度高、新引力强的龙头产业点,形成超强客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沟域经济实现增长的关键就是通过扩散效应将整个沟域内经济连为一体的基本依托,积极培育沟域的支柱产业。

(2)点轴发展

生态道路或河流将每个产业点及周边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区域经济。

(3)三产协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互促、融合。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可以促进和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旅游业不仅对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2.2.2现状问题

(1)差异化较低

资源无明显差异,缺乏资源唯一性和垄断性。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沟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2)设施层次较低

项目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较为简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沟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沟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由于目前的山区旅游业形态自由,层次低,因此,很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市场对接不力

物质、非物质产品推广不足,与目标市场对接不畅。由于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城市居民的差异较大,双方在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目前沟域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对接不顺畅。

(4)文化发展不足

文化营造停留在山区农村层次,缺少区域特质文化或新兴文化植入与培养。文化创意需要结合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挖掘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然而,目前的开发模式,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农村层次,甚至对于文化开发的关注非常的少。

2.3沟域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改进(从传统山区到第二代沟域经济的蜕变)

2.3.1传统山区农村

传统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素质较低。大部分生产只能满足当地的基本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只留下的少量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

2.3.2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生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同时,通过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和整合利用,发挥其周边优质景点的联动作用,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示范区。

2.3.3第二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于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对于沟域经济的资源、背景、模式的重新审视,挖掘其具有独特创意的物质文化特色,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沟域经济发展体系,通过农业发展协会等组织打造沟域经济品牌的实体平台,促进双方市场的对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宣传发展。形成兼具山居良好环境文化特质和城市生活便捷特征的空间环境,并通过与城市的联系形成具有城市功能区特质,具有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沟域经济区域。

第二代沟域的主要内容为: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设施条件,如,卫生条件、信息条件、交通条件、餐饮条件、医疗条件等;体现山区或乡村特色的风貌环境,如、清新空气、山水景观、自然环境、健康食品、淳朴民风等。

2.3.4小结

从第一代沟域的“龙头景点+农家乐”到第二代沟域“城市功能区+城镇化”如何突破差异化较低、设施层次较低、文化发展不足,如何突破第一代沟域的瓶颈问题,如何让将第二代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怎么样与第一代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么样将更新的发展模式更好的融入到农村城镇规划中去,这些都是在新的沟域发展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北京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探索

3.1静之湖项目概况及现状

静之湖距离北京五环25km,距离昌平中心城区18km,距离小汤山镇8km,距离兴寿镇城关镇3km。兴寿镇镇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00亩,下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功能定位:“昌平新城产业拓展区――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静之湖度假村的市场以及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度假村周边配套不足等问题对度假村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度假村现状由村庄、桃峪口水库、桃峪口村庄以及桃峪口林地组成的。

村庄:对外依赖度高,村庄内部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社会就业形势变化或者自然条件变化,将会给桃峪口村带来极大的影响。

桃峪口水库:水库周边200米范围划定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桃峪口林地:桃峪口村果林以苹果种植为主,但是果品产量及品质不高。为桃峪口村带来的附加价值较低。

3.2项目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3.2.1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静之湖的现有资源――温泉度假酒店,以及现有的旅游度假资源,根据上述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看,此区域发展沟域经济考虑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通过探讨北京市政府、昌平区政府、兴寿镇镇政府、地产开发商以及库区农民各方的利益,产生10种措施注入规划设计以及区域管理:

(1)用水安全问题(规模控制、生态技术)

(2)区域形象问题(提升区域形象、拉动区域经济)

(3)镇产业发展问题(农民安置、镇经济发展)

(4)投资回报问题(激活静之湖度假村、项目营销回报 )

(5)农民生计问题(乡土情结、就业岗位)。

3.2.2静之湖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元素分析

既然以旅游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应打造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以实体品牌承载沟域发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质的山区空间和具有山区特质的城市空间,实现沟域山区的就地城镇化,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产品、资源和活动。

产品――温泉,在北京,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村、酒店超过150家。

资源――文化,在静之湖周围有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以及银山塔林。

自然,十三陵水库、大杨山森林公园以及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活动――?空缺――这也是静之湖旅游规划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动力,也是第二代沟域(――打造实体品牌效应)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静之湖面临的优劣势分析――优势:当地开发意愿、自然条件基础;劣势:核心竞争力缺失、区域开发的限制;机遇:周边产业发展、沟域发展背景;挑战:未知的市场、同质化竞争。

3.3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

3.3.1静之湖区域周边特征

静之湖周边的产业集群:静之湖周边有昌平高新技术开发旅游服务等产业、顺义现代制造业空港物流业和怀柔国际交往休闲娱乐生态旅游。

周围产业的特征,高新科技人才集聚,高新科技公司集聚。

面对这样的高端人群,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方式引导他们来静之湖度假村,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们流连忘返?并且从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成为静之湖度假村的潜在客户。

3.3.2昌平区旅游市场分析

2009年昌平区旅游业收入385865.9万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业、旅游商业、旅游区(点),住宿业和旅行社应该成为发展旅游业投资重点。

面对这样一个比例,怎么样发挥这比重最大的行业,并且让他们的存在别具一格?既能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享受,又不失最重要的特色呢?

静之湖――一个周边产业集群,景点林立的新兴沟域,怎么样才能利用好它周边的环境,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而又能脱颖而出?

3.3.3沟域经济发展的商机与规划相结合

――经营项目:拓展培训项目

由于静之湖周边产业集群,聚集的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公司,在那里面的都是高端人才以及精英群体,而这些群体往往有着同样的特征,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生活工作依赖网络,缺乏归属感以及渴望打造核心团队,所以他们更需要释放情绪、全身心的放松以及团队培训项目,包括户外拓展项目以及会议培训项目。

寻求战略合作――中国定向运动协会拓展与露营委员会(该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我国拓展业唯一合法行业组织)共同建立中国拓展培训标准训练基地。借助地处北京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承办行业会议和比赛与中国顶级户外培训机构、管理培训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综合培训实体。

――旅游项目:旅游中枢项目

由于现状静之湖现状周边除十三陵地区集中大量景点外,其余景点空间分布广泛;大部分景点内容单调,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水品较低;昌平旅游以景点游为主,游客入住率较低。打造核心旅游项目:

1、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住宿选择――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住宿选择分为高端(静之湖温泉度假酒店)、中端(知名连锁(快捷)酒店)、低端(标准化农家院)以及体验住宿(DIY 野营区)。

2、与旅行社合作,增设区域旅游线路――通过新游线的设计,将原本单调的个体景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丰富近郊旅游内容和提高酒店住宿率。

3、提供区域便捷交通服务――便捷的汽车租赁服务以及开辟景区免费班车。

4、提供区域旅游信息与服务

四、总结

沟域经济对于山区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发展历经的三大阶段使得山区建设发展日渐成熟,而对于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增强山区本身的竞争力,加强山区的可达性以及吸引力是极其迫切的,通过对沟域本身和周围资源的分析,利用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竞争力化为发展动力,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及有待挖掘的特色,打造全新的沟域山区名片。

参考文献:

张莉.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类型划分及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2009,29 ( 6) : 899 ~ 994.

篇(5)

关键词: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小康;探讨

水利工程是我国基本的工程建设之一,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又是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紧张,人口基数大,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供水的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党和国家一定要加强山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山区走向小康,实现新目标奠定基础。

一、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

党的以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水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再加上新农村、新山区的建设新目标,我国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依然处于落后阶段。设备老化、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水利工程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不高等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阻碍了山区的小康化进程。

另外,山区的水利工程在管理中产权不清晰、工程维修费用难以落实、管理人员能力弱、部门职责不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等问题也都导致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供水能力逐年加强,但是用水结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建设新型山区,实现山区的小康建设刻不容缓,如何协调好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用水矛盾,也是需要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水利工程建设就以迅猛的势头向前发展,国家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来保证水利的供应。但是,我国山区地方的财政部门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现有的水利设施老化,渗漏严重,很多工程存在着安全隐患,并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国家着手完善建设新农村以来,资金的投入量不断增加,在政策上也予以倾斜,但是许多地区由于财政困难,致使资金不到位,或者出现不会管理资金,造成浪费的现象。导致水利工程无法按时启动,阻碍了山区小康水利工程的建立。

(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

要保证水利工程的平稳快速发展,就一定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要保证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依可查。可是,现如今我国山区水利工程建设没有一整套完善的法规政策,工作人员的工作也不按规章程序办事,严重影响了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运行。

其次,山区水利工程在前期管理和后续管理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使用单位也是建设单位,没有固定的法人机构进行负责,造成监督与管理很难到位。第二,在水利工程后续的管理中没有完善管理机构、部门权责交叉不明、管理人员能力差、管理职能不到位,导致工程产权不清晰,维修费用难以落实,严重制约了山区水利工程的小康建设。

(三)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不到位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山区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不达标,没有过硬的技能。特别是由于水利部门的资金不足,导致的水利技术人员工资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发放,人才不断流失。此外,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比较散漫,缺乏一整套管理员工的准则,缺少培训和继续学习的机会,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忽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山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主要是为广大农民服务,他们才是施工的主体。但是现如今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民的地位,没有发挥农民在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只有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把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当中,促进山区水利的完善,为早日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山区小康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具体施工环节的管理

要保证山区的水利工程实现小康规模,就必须重视各个具体环节的建设管理,避免任何一个施工点的失误。

首先,在施工建设之前要严格考察施工企业的资质,对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构件、半成品、设备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审查。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经验收合格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对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设计的图纸、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开工报告等等也要进行审查,用书面的形式签订协议,保证双方达成共识,并严格按照签订的条款进行建设,以免问题的发生。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的内容,严格监督施工的进展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在施工以后要马上审核竣工资料,按照标准严格核对工程质量,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立即进行整修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完善。对于施工中会出现的其他细微问题,也要明确进行规定,以免发生冲突,影响水利工程的小康化建设。

(二)加强资金的管理

山区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现如今,我国不断加大山区农村的资金投入量,使得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管理运用成为了重中之重。有了国家资金的保障,我们就要想办法加强改进资金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民营化管理模式、用水协会管理模式、承包土地转包小型水利模式等等方式。这些办法既可以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发展民营化水利,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山区水利工程的小康化建设。

(三)加强人员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

应该高度重视培养提高员工的素质,并加强对其的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其次,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或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来吸引人才,采用“派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最后,还要抓好水利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让水利工程建设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相适应,服务于人民。

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得到了加强,那么就应该完善人员的管理制度。要制定一整套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规范,完善他们的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改变以往没有规章,胡乱工作的状况,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保证有序工作,从而实现山区水利工程的小康建设。

(四)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的保证是一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出发点,要做到安全规范的管理建设,就要加大安全教育的普及宣传,让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工作。施工单位可以在施工地挂上“安全第一”的施工标语,各个部门还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按照国家的规定实施保护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总之,水利工程是我国重点项目之一,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关乎着我国水利工程的整体水平。要尽快实现新山区的发展目标,实现山区小康水利工程建设,就必须要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改变以往的落后局面,从而建设“新山区、新水利”。

参考文献:

[1]徐艳梅.浅谈山区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方略[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8):235-18

篇(6)

关键词:农村;游戏教学;幼儿园;现状

游戏教学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理解游戏教学的本质,通过把游戏和教学合理地整合在一起,指导幼儿园课程的游戏教学,让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课程的建构过程,使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和学科以及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相关的学习经验,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集体与个别游戏过程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身心成长的目标。目前游戏教学在各个幼儿园的应用都很广泛,而山区的幼儿教育就远远落后于城镇,游戏教学的实施情况也不容乐观,有必要对这些地区的情况深入研究。

一、山区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山区农村经济不发达,加上外出务工的家长也非常多,所以孩子只能让老年人帮忙带,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一般就被放入园中,让老师帮着照管,而山区农村幼儿园一般都很简单,各种教学资源也很匮乏,没有相应的现代化条件来实现游戏教学,所以教学游戏实施现状普遍都比城镇的要差。另外,教师资源的缺乏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般这些地方都很难招到业务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就是少数有条件实施游戏教学的幼儿园也实施得不够彻底。很多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育方法也不是很科学,这样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实际上,我们在把游戏引到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在操作上如何具体指导游戏,而是要在理论上充分地说明这种本质上自发的活动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促进关系,并且要让它与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之间相联系,在理论建构完善的基础上向实践建构转变,建立同理论相配套的实践模型,从而指导游戏的实施。不同的教师在教育观念中存在不一样的看法,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一是游戏形式化,一些教师从观念上有重讲课而轻游戏的倾向,不能真正地把游戏寓于教学中,而有的教师嫌平时玩游戏麻烦,加上山区农村本来就缺乏游戏资源,所以很多游戏只会在有领导参观检查的时候才让幼儿做,造成游戏得不到正常的开展。二是游戏过于自由化,一些教师把游戏当作自由活动,把玩具撒在一边便不管,让幼儿自己随意地玩,造成游戏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游戏便成了一种无目的和无计划的自由活动。三是游戏过于模式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游戏设计得过多,为使游戏更加逼真、有趣,并且有教育意义,亲自去指挥幼儿游戏,将游戏导向为自己心中的一种形式,幼儿就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消极地模仿,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二、山区游戏教学发展的相关对策

要改变山区农村幼儿园的现状首先就要从教师的培养做起,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有服务精神,而且能吃苦的幼儿教师队伍,深入到山区农村幼儿园中,帮助幼儿实施好游戏教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游戏教学观念,把游戏当作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手段,要重视它、研究它,要把游戏当成教学过程的重点,开展游戏时既要让幼儿获得乐趣,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得。其次,就是要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加大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资源投入,为幼儿园配备必要的游戏设备,为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提供条件。最后,要充分利用山区农村的现有资源去实施游戏教学,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只有利用好这些优势,才能为教学带来更多方便。例如,在山区的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更亲密地接触大自然,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伟大。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因地、因人制宜,不能按部就班,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内容全部塞给幼儿。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以及每一个幼儿各自的发展情况存在的差异来进行游戏教学。在选择游戏的类别时,要考虑集体游戏和自选游戏相互关联,相互配合,形成科学的游戏体系,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提高。

总之,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山区农村幼儿的发展状况还存在不少问题,这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关注,只有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游戏教学的实施,实现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27-02

高职教育如何办出类型特征?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实现校地深度融合,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黄冈职院作为大别山地区的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十百千万”(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社会服务工程,探索出了一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强校之路。

一、校县对接,融入区域经济

黄冈市各县(市、区)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黄冈职院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探索并实践高职院校与县市对接、教学院系与乡镇对接、专业团队与农村(企业)对接、教师与农户(项目)对接,形成“四层对接”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先后与黄州区、武穴市、团风县、蕲春县、英山县等10个县(市)签订了校县(市)共建协议。具体由各教学院系根据各县市区产业特点与之形成对接关系。如生物工程系与全国闻名的“医药之乡”蕲春县对接,建筑系与“建筑之乡”团风县对接,商学院与黄冈市商业中心的黄州区对接等。各教学院系都与相应的县市区签订对口合作协议,形成了校县对接促进产业发展的格局。

在合作中,学校发挥专门人才优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县市区提供智力支撑、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帮助县市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建立了5个应用技术研究机构、11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10个技术服务中心和10个产业服务基地,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参与科技扶贫。近几年推广实用技术146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 000万元。

二、校村共建,服务区域三农

黄冈职院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回报老区,主动为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十几年来,累计为农口和服务性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7万余人。并坚持与市农业局、科技局、科协等单位合作,通过“进村入户”,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学校11名教授博士成为湖北省农业科技110首席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作为湖北省农业厅“农村实用创业人才培训基地”,为培训农村基层农技人员,举办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小龙虾、蛋鸡饲养技术,果树栽培技术,中药材种植,沼气能源,水产养殖”多种培训班,为1 020名农村人员提供农业知识技能更新培训,为1 050人进行了农村创业人才培训,为466名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为7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教师;学校作为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 900余人;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常年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技能认证工作,每年为校内外提供鉴定人数超过10 000人次。学校作为2008年湖北省委组织部认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定点培养单位,已经培养了430名合格的农民大学生,有的已成为本村致富带头人或村两委干部。

学校利用师资和技术优势,积极配合黄冈市相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等科普活动。由学校主持的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黄冈大别山区有机茶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编号2005EA760045),湖北省科技攻关课题《山地生态多样性有机茶园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05AA201C03),其成果在大别山区得以推广。学校专门成立了茶叶研究所,组织专业教师、技术人员以及专业学生走出校门,采取“蹲一个点,带一个片,包一条线”的方法,到英山、团风、麻城、武穴等县市指导建起7个名优茶科技示范基地。茶叶研究所研制的“龟山松萝”、“春渺”两个品牌茶叶,在全国第五、六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春渺”茶在第七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学校为黄冈市十多家茶叶企业推广应用有机茶生产技术,促进茶叶企业发展,带动茶农致富。畜牧兽医专业与北京北农大动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高产蛋鸡饲料配制技术”将为黄冈的蛋鸡养殖行业锦上添花。

作为科技部、省科技厅及省农业厅在大别山区实施科技开发扶贫计划的技术依托单位,黄冈职院先后派出了500多名专业教师走上科技开发扶贫第一线,与黄冈市内的87个村签订了“校村共建”协议,建立了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罗田县三里畈镇、浠水县巴河镇、蕲春县青石镇、黄梅县五祖镇、红安县华家河镇和二程镇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关系。学校常年为他们提供各种技术、信息支持,开展了包括制茶、紫红薯、甜叶菜、食用菌、果树、猪、奶牛、禽在内的16种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技术服务,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4 000多万元。黄冈职院联系扶贫村,通过硬化公路、当家塘整修、修建排污沟、新建村部、修建学校、村庄环境整治、创建省级生态村、修建刘岳公路桥、建设许河示范小区等扶贫工程,扶贫帮困工作初见成效。在黄梅县张思永村,仅2011年上半年就改造果特基地200亩,开展香菇、木耳、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结对帮扶贫困户20户。在马鞍村,学校派三名干部长期在该村驻点,与村民同吃同睡同劳动,帮助村里修塘堰、建企业,并发起设立“春晖奖学金”,旨在奖励户籍在马鞍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多年的校村共建,这些大山里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