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国教育论文

全国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5 03:56: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国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全国教育论文

篇(1)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教育11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简称《论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长期与李教授共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见证如此盛事,不免往事历历,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有18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教伊始,他就常常光顾旧书店,搜罗夏D尊、叶圣陶、朱自清、罗常培、胡怀琛、朱光潜等语文教育前辈的著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于1962年就已搜集到时人并不熟知的王森然的著作《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始知其为刘志丹、谢子长的老师,同志则为中国王森然学术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并倾心研读这部论著,萌生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诚意。

1978年,他支教返沪,调入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在撰写《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时,无意中接触到大量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论文。不久,又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搜集到了大量民国时期的上千种教科书。于是,酝酿既久而一气挥就了《编纂〈中国新语文教育大系〉构想》。1984年,他与陈必祥等好友撰著了《语文教育发展史》;1986年,易名《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传统教育名家张志公乐为之题签),在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实际上,这些已经吹响了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集结号,同时,也擘画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随后的15年,杏保先生等在语文教育史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筚路蓝缕地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荦荦大者,有著作《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曾获1992年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优胜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1999年被中国新闻出版署、中国版协教育图书研究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教育优秀图书奖二等奖)、《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杏保先生在壮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当时的语文学科教育界,都可列为翘楚。今年,他年届古稀晋五,依然壮心不已,应语文出版社之诚邀,“新编”了《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实在令人称道。

《论典》的另外两位主编方有林、徐林祥先生在语文教育史研究方面亦用力甚劬。方有林在上海师大虽然师从于我,但是在专业深造方面向李教授请益尤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已正式出版,并获得学术界好评。徐林祥教授,是语文教育史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筹建并于2004年3月开通了中国语文教育网(http://)。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堪为语文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佳作。

30多年前,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建立的“民国教育资料库”,在孕育《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十分注重近代教育资料的搜集和开发,校图书馆在合并了原上海师院分院(现为上海师大奉贤校区)后,进一步建成了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资源库”,包括“中小学教材资源库”“民国教育期刊电子资源库”等,为语文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史料支撑。这些,将为《论典》的再度开发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

语文出版社为语文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复兴中华国文国语教育梦,是中华语文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梦”“中华文化复兴梦”的必要条件。《论典》这部典范文献,将久远地迸射中华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灿烂光辉。

为了更好地发挥《论典》的典范作用,倡议围绕《论典》的出版,语文出版社还可以联合相关出版社、语文类学术期刊,引导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论典》研读活动,团结和吸引有志于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同道,不断拓展和深化语文教育史的学科研究,不断涌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结集出版,或在相关杂志上刊载,或在网络上发表……假以时日,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史料将更为丰富,研究力量将不断涌现和集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将不断注入凝重的文化历史积淀。

篇(2)

英文名称: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305

国内刊号:43-1391/G4

邮发代号:上半月刊42-305;下半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教育论坛》(旬刊)创刊于2002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属全国教育科学类核心期刊。杂志每月三期,为宏观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校长教育研究。杂志创刊四年,就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文摘》等国家权威媒体上全文转载和摘要文章238篇,在全国1309种教育类杂志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业界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宏观教育研究:主要是以高等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发展等宏观研究为重点。尤其刊发恢宏、大气、争鸣、创新的大理论。该刊是各条战线的教育科研人员、研究生交流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园地。

篇(3)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广大中小学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类国家级学术刊物。旨在推广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634,国内刊号:CN21-1526/G4。本刊为月刊。

期刊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期刊源、龙源数据期刊网收录期刊。

征稿对象:

全国教科研工作者、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科研院所、科技教育人员、科教领域管理人员、各大院校的在读博士生、研究生及社会各界关心科教工作的人士。

稿件范围: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备课、课程、课评、课后辅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研究;课程内外、学校内外教育延伸;教材、教法研究,课改实验探索;教学、教研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学生和学校管理,教育论文、成果交流等

主要栏目:

教育综合研究;语文教与学;数学教与学;英语教与学;政史地教与学;物化生教与学;音体美教与学

办刊宗旨: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办刊宗旨深入研究、预测、报道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教育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教创新事业的发展。

社会点评: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取得了国家级刊物中的领导地位;成为知识领域书刊的权威代表;本刊为科学教育工作贡献卓著!

征稿要求: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质量,学术观点有新意、有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引证的材料要准确,论证方法力求新颖,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不多于20个汉字。

3、电子稿件必须采用Word格式随邮件的附件发送,题目下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并须注明:摘要、关键词。

4、论文字数按每版2200字内,两版不超过4400字制作,依次类推。做到字迹清晰、工整,标点符号用法规范。要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不潦草。图表清晰、准确。上下角标标示要清楚、准确。

5、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6、稿件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与否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7、本刊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请投稿时注明。

联系方式:

邮箱:

篇(4)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篇(5)

哈斯高娃,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5年的教育工作者,光荣地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受表彰的13人中,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基层学校校长。 她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执著的信念擎起崇高的事业

哈斯高娃1984年毕业回乡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来到绰勒中学任教。“园丁”,多么崇高的称号!从走上岗位的那一天,她就憧憬着“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当时的她,决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样的信念,让她一干就是20多年。任教的七年,她所教的学科中考成绩在农村牧区始终名列前茅。1995年被团中央授予“希望工程园丁奖”。

她一步一个脚印,1995 年担任绰勒中心校校长后,立志要把学校这个“大家庭”办好。“让学生在这里快乐成长、让教师在这里舒心工作、让自己的理想在这块沃土上得以实现。”为此,她付出了太多艰辛。上任伊始,她便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在2006年全旗“两基”达标验收之前,为了解决危房改造,她不辞辛苦,跑上跑下争取资金。共筹措资金79.31万元,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校舍595平方米,新建院墙2095延长米,维修校舍3047平方米,维修及新建厕所115个蹲位,购置了电脑、打印机、摄像机、DVD、电子琴等设备。同时,她带领全校师生利用节假日修建草坪、花池,校园绿化达到4000多平方米,硬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植风景林1000余株。她把一个简陋的校园建设成了花园式学校。

创新的理念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在学校管理中,哈斯高娃本着“把学校办成全面加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加特长”的原则,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学校,以创新的思想影响教师,以创新的精神带动发展。要求每一位授课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实行三优先:提问优先、批改优先、辅导优先。三特殊:作业特殊、提问特殊、表彰特殊。并给予优等生更好的教育支持,使他们各有发展的空间,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她在教学中以身作则,身为校长,一直担任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她2000年撰写的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获国家级一等奖,被收入《中国教育研究论坛――小学世纪版》一书中。2003年撰写的《思想品德要创新》一文获国家级二等奖,被收入《中华教育论文萃选》一书中。多年来,在她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科学的管理铸造了学校的辉煌

她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入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立了学校四大管理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完小和中心校层次协调管理机制;德、能、勤、绩统一管理机制;制度管理机制。她善于研究和分析教育规律,实施了精致化管理,使每个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科组到后勤,从中心校到完小,从大的育人目标到小的各室、各教学点、各班、各道走廊,甚至是一扇门、一张桌,都纳入管理,都有岗位责任制,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精细化管理。她还在学校实行了行政管理和行为管理相结合,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结合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使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她的管理下,扎赉特旗绰勒中心校先后荣获 “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 “兴安盟实验教学优秀学校”、“兴安盟人民满意学校”、 “兴安盟民族教育示范学校”、 “兴安盟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兴安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 等称号。

篇(6)

大家好!

感谢附中让我们有缘在这块神圣的热土上相聚!感谢__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感谢领导的厚爱与栽培!感谢同仁的关心与支持!让我们快乐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进行述职:

1、与时俱进,积极探讨作文教学新模式

如,2015年1月22日,在原初二14班(现在的初三14班)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让人物鲜活起来——人物动作描写专项训练》获好评;

2、关注中考,多次应邀承担__市专题讲座

2015年3月,在__市语文教研活[文秘站:]动中作了题为《初中语文如何备课》的讲座;

2015年10月28日在__校区语文组作了题为《关于中考及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

3.指导学生习作,多篇获奖及发表

2015年4月指导__同学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获二等奖;5月,指导__同学在《晨报》上发表文章;11月,指导初三8班吴小燕在《读写月报》发表习作。

4、坚持上门家访,鼓励引导学生

经常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与__主任、__、__老师上门家访。2015年春节期间,与__主任一起走访了原初三8班钟文清等5位同学。

5、坚持与学生谈心,不断鼓励帮助学生

曾晓玥同学是初三8班的学生。在开学初及10月份的考试中语文成绩一直在85分左右徘徊,情绪比较低落,我根据她选择题及作文水平较弱的情况,建议她进行专项训练,在12月份的月考中,以__分名列语文单科年级第一名。

7、辛勤耕耘喜丰收

2015届中考,本人所带的8班、13班中考语文成绩:100分以上的人数,都在25人左右,其中__同学以116分的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年级第二名。无论平均分还是优秀率均是平行班第一名。

2015年12月,被学校政教处、团委评为:“最美身边人”。

初三8班语文成绩进步明显,2016年1月6日,在教务处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初三8班全体同学的好评。

1、在__任教时的部分科研成果:

2015年9月,作为主要参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语文学科“少教多学”课型研究》现已结题并获得优秀等级;

2、2015年发表的部分论文:

2015年4月撰写的《巧借文本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在__省教育厅主管的《开心素质教育》上发表;

2015年9月23日撰写的教育论文《__师大附中:做有责任的中国人》在《中国教师报》(第13版)发表。

3、教学设计及论文多次获奖

2015年4月,撰写的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获中语会二等奖;9月撰写的论文《巧借文本,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获__省一等奖;6月,撰写的论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获校级二等奖。

(三)做备课组长,携手并进

经常和国飞、谢今、苟雯老师交流教学心得,抓实晚自习及周练,__语文成绩与老校区的相比,差距在逐渐缩小。2015年10月,根据省教育工会的安排,指导培养了__市九中(乡镇中学)教师__。

(四)做年级宣传员,无怨无悔

据不完全

统计:2015年度,撰写校级新闻稿400余篇,市级新闻稿近百篇。(一)学理论、学方法 (如:进行“主题阅读”,参加业务培训等。)

1、观摩教学光盘,常年订阅各种期刊

2、多次参加教学、教研培训,参加省市中考语文研讨会,主动与老师们分享

(二)学他人之长

如:学习__、__、__等老师的热情豁达,学习__、__、__等老师的敬业奉献,学习__、__、__等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好学上进,学习我们全体老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1、努力耕耘:坚持每天早上6:50前到办公室,利用点滴时间抓学生背书、面改作文等。(说明:因为初二年级人气不足,他们强烈要求我在初二办公室,在楼下呆的时间反而更多些。)

2、努力做事:以校为家,寒暑假坚持值班,除夕仍坚守岗位;协助学校进行招生工作。

3、努力做人:常怀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真诚回报学校。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领导的栽培、同事的支持、学生的配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将取长补短,尽心尽责,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7)

罗炳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外国教育史专家,原名廷光,号炳之,1896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学校教师。1928年7月,他通过赴欧美留学考试,公费赴美留学,专攻教育学。1931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湖北教育学院、河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任教。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罗炳之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后兼任院务委员会委员及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任江苏省哲学科学联合会首届副主席,后任学术顾问。1961年,特邀参加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并参与制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

他一生执着教育事业,潜心教育研究,坚持教学实践,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潜心研究,教育领域秉烛耕耘

罗炳之一生潜心教育研究,注重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1926年,任中学教师期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根据教学经验,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论著《普通教学法》,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近现代最早的教学法专著之一。

1936年,在任河南大学教授期间,他整理了在欧美学习参观时的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研究,写成了《最近欧美教育综览》一书,对欧美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1938年,在西南联大文学院任教。由于战事原因,学校几易校址,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罗炳之一家住在郊外岗头村一农家的角楼上,面积小,光线差,楼下的牛舍猪栏更是臭气熏天。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完成了《教育学通论》和《师范教育》。两部著作1946年回到南京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并负责重建了师范学院的附中和附小。

多年的教育实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他在教育领域内的丰硕成果,在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撰写教育论著20余种,论文100余篇,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主要有《教育行政》《比较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大纲》《教育科学纲要》《教育研究指南》《实验教育》《最近欧美小学教育概要》《外国教育史》,等等。

著名教育家邱椿在读罗炳之的《教育行政学》时感慨万千:“中外流行的教育行政学的书籍何止汗牛充栋,但求一能兼用上述四种研究法而获得成果者,我自愧孤陋,尚未见过。”2002年,罗炳之被收入《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书名为《秉烛沧桑——教育学家罗炳之》。

兼收中西,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罗炳之不仅阅历丰富,而且学贯中西。1928年8月至1931年8月,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先后入读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在此期间,他系统研究了欧美的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比较教育”体系;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去美国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访问,积极探索欧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教育。

1934年,为进一步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他再次出国,入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专门研究教育学,并考察欧洲各国的教育情况。

1935年,他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出席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六届世界教育会议,介绍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概况,分发中国社会教育社的实验报告。期间他还顺便考察了德、法等国的学校教育,对西方教育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以后从事外教史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基础。1948年,他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并出席了当年秋季在南京召开的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就如何发展中国教育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出国学习考察的阅历和多年的国内教学研究,使他的教育思想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文化,又融合了中国社会当时的教育现状。他的专著《教育通论》《师范教育》《教育行政》(上、下)被列为“大学用书”。

1955年,罗炳之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出席了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师范院校教育史大纲的编写工作会议,并主持全国师范院校教育史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工作。此后他又编撰出版了《外国教育史》,这是我国研究外国教育史学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及教材编写的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得到广大师生和读者的好评,1985年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后被收入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选编》,作为优秀图书向国内外推荐。

罗炳之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教育的先进理论及教育实践成果,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对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严谨治学,教学实践精益求精

罗炳之严谨治学,对学问精益求精,始终坚持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为四点:一是博学:搜集资料,接触实际,参观访问,博览群书,善于抉择,做到“博学以知服”;二是深思:将搜集的资料分析研究,深思熟虑,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其规律性;三是存疑:不盲从,不武断,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求证:科学研究,重在验证,“无证不信”。直至今天,他的“博学、深思、存疑、求证”治学思想依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罗炳之从教70余年,对教学一丝不苟,对学生认真负责。从开始上第一课起直至退休,他始终认真负责,从不敷衍搪塞学生,每一堂课都竭尽全力,都要让学生感兴趣,学有所获。

他的学生回忆道:“罗炳之老师为我们讲授《教育行政学》,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深受学生欢迎。我们毕业后都有较长时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实践,常常以罗老师所讲授的《教育行政学》和他所给予我们的教诲作指南,堪称收益良深。”

罗炳之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应该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他除了传授正确的知识外,更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在回忆罗炳之治学的文章中总结道:“先生精通几国语言,同时又有坚实的古文功底,在研究讲授教育史学时,显得得心应手。他对孟子、荀子、王守仁、王夫之等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分析与评价,都是在占有着丰富的古代史学、哲学作品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不人云亦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把最有价值的研究精华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为人师表,春风化雨

“为人师表,春风化雨”,这是罗炳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24年,河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位先生,打算在暑期之后另就他职,而当他的学生知道这一消息时,即刻来恳请老师留下,学生形容自己如果失去这位教师便如“失母赤子,嗷嗷待哺”。而这位被挽留的教师就是罗炳之。

罗炳之一生以“为人师表,春风化雨”为训,既教书又育人,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多年以后,罗炳之当年的学生在回忆他时仍然饱含深情:“先生的品格、为人、治学态度、奉献精神都是我们的楷模,先生在讲教育史时,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讲到夸美纽斯被迫离开祖国时,他面对祖国的方向,双膝下跪,在灾难深重的祖国前捧起一把热土,感人至深……”;“先生在湖北任教育学院院长时,学校农场将生产的蔬菜分送给教师员工,先生却坚持付钱,从未少付一分一毫;先生从不任用自己的亲属做学校的职工;就是打公用电话没有零钱,过后也一定要设法补交上4分钱的电话费……”

罗炳之也曾经说过:教师为人所尊就在于“必其人道高学博,径明行修,为学者树一良好模范,俾感化于无形”。罗炳之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尊重和敬仰。 “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这是学生对他永远的怀念。

秉烛沧桑,一生倾注教育事业

罗炳之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前清秀才,塾师兼行中医。他自幼随父识字,10岁父亲病故后,入乡间私塾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就学。1918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教育专修科,师从陶行知、刘伯明等教育界著名学者。1916年,从吉安县中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一年他刚刚20岁。他对教育开始产生兴趣,自此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他自己所说:“当小学教师,原为解决个人生活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逐步感到当教师的兴趣,也觉得很有意义,这对我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罗炳之从教70余年,历经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发展变化。作为教师,他为维护师范教育的独立竭尽全力。20世纪30年代,新教育遭受挫折,师范学校被并入中学,成为高中师范科,乡村师范也被无形消灭,教育界有识之士纷纷起来反对。罗炳之与其他中学师范学院科主任联合进行抗议,并以联合会的名义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议案,主张师范独立,在《中华教育界》杂志上著文《师中合并之利弊及个人对本问题的意见》,在上海《申报》上撰文提出“整治全国师范学制”的建议,维护师范学校的独立,终于促成大学院发出通令,取消高中师范科,将其改为师范学校,并增设了乡村师范。

他认为师范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师资,不仅直接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也关系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他呼吁合格的师资培养除了进行智育、体育、美育等培训外,还应该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人格的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