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工环境的概念

人工环境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0 10:0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工环境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工环境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情感、环境、情感与环境、环境心理学、情感触觉

引言:

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情感、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重视环境与情感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误。有关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环境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情感是心理的直接体现,所有的心理都会通过情感的体现表露出来,人在想些什么,对事物是喜欢还是厌恶,都会通过情感直接体现出来。当然,这个事物也包括环境,或者说狭义上的事物就是环境,人对所处的环境如果喜欢,就会心情舒畅,如果讨厌,就会觉得很沉闷,了解这点,对于一个环境设计师来说相当重要。一个环境、建筑、园林等功能区是否设计的成功,在于使用者对待所处环境的情感流露。

一、综述: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1]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2]

1.情感的概念、情感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已经了解情感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定义,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接触的对象的情感更趋近于对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也就是他们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他们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正是我们所改变的人工环境,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认为环境艺术专业所需要定义的情感的概念就是客观人群对改变的人工环境的态度体验呢。如果这样定义,那么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在做环境设计的时候,我们在人工改变环境的同时,所需要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改变过的环境使使用者本身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当然,不同的人对待环境的态度体验是不同的,在不同时期,同一个人对待环境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我们设计师充分思考,做到类的划分,不同功能的人工环境,所需要侧重的情感因素也有所不同,这就像办公场所、娱乐场所、休闲场所、公共环境等不同的功能区,使用者有所不同,当然态度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当然,有些环境需要专一的功能,是需要环境去改变人得态度体验的,就像办公场所,我们不能搞的像是休闲场所一样,太惬意的话,使用者的态度体验便会像是散步一样,缓慢悠然,办公效率就会下降,这对于办公来说是不能达到其功能区的作用的,当然也不能搞的太压抑,如果环境压抑,使使用者对环境产生厌恶态度,办公效率也会是那样的结果,所以,办公场所的环境设计需要有张有弛,既不能太放松,也不能太压抑,简约明快的现代办公设施配合一些办公室的温室绿植在适合不过。娱乐场所功能的划分更是千变万化,不同的情感,对待不同的娱乐场所,我们需要考虑的情感因素更是制约环境设计的重要条件,这需要我们把握使用者的情感的态度。娱乐,最终需要的结果是放松,如果我们以放松的情态去寻找诱因,答案会很简单,以娱乐诱导情感态度的放松,环境能够改变,我们需要在人工环境中加入的元素是自然、亲近、暖色调、舒适还有什么,我想每个人都会知道,元素还有很多,将所有元素或者是特定的元素运用进娱乐功能区,能正确的引导使用者的态度体验,这样的环境设计也会是优秀的,成功的设计。

2.情感与环境之间的转换

我们并不能通过情感去改变环境,但是却能够转换,这个转换就是设计的全过程,站在环境的享用人群的角度,透过他们的情感,去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做环境设计需要在环境中融入怎样的情感才能达到与享用人群的共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唯物世界,周围的环境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怎么通过情感去改变他们?答案是我们设计师的双手。我们要把大众的情感因素转换成为环境,需要我们设计师的双手去完成,这是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就是情感向环境的单项转换;那么怎么把环境转换成为情感呢?其实在大众享用环境的同时,这个过程已经就是环境向情感的转换了,只是转换成为喜悦的情感,就需要我们设计师在环境中运用美学知识,充分美化改造环境,达到人与环境的统一,情感和环境的转换才能完成。

二、情感与环境:

1.情感在环境中的体现于运用

“情感”这个词更多的时候是被人们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情感”二字广泛地运用于多种具象的事物中,也被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来表达环境,表达空间。这是由于社会分工把我们的生活设计成为越来越多地与人工环境绑定在一起的模式,无论是工作、学习、购物或是娱乐,我们无不是在人工环境空间里;电影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包容情感并供其观赏、分析情感作品的场所,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情感慰藉;纪念馆、故居、祠堂、陵墓等红色旅游,宗教场所则能自然地引导人们的思绪,使人们沉浸于往事的思考,这正是情感在环境中的体现,环境正是有了情感的融合才生机盎然,使人感动。

环境中的情感因素很多,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满足环境对人体尺度和人文尺度的把握,使之和谐,也就是环境对于感觉和触觉的满足。这两者的和谐则表现为一种“人与物,物与环境,物与文化”之间的和谐,人是环境空间的行为主体、使用主体和审美主体;环境是人类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即生活空间的综合。充分思考人与物之间桥架的情感因素,运用这些情感因素作为方向的指引,设计才能正确的运行。

2.情感是环境设计的来源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人生来俱同,思考问题、审美、情感等等后天的个性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笔者个人认为没有改变不了的情感因素,只有改变不了的时间,时间使人对于某些情感因素形成了习惯,久而久之便觉得很难去改变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和惰性的可怕。然而我们会发现,不管我们是不是个性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也许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也许我们对待情感的态度不一样,但是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情感的出口,作为换位思考的桥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想去感受面对的人的情感;因为我们生来情感就是很接近,很相像,所以即使后天你是什么职业,或多或少,我们能够有共通的审美,共通的爱好,这是情感的魅力,也是情感的语言。

情感有一种具象的表现形式是人文。人文具有多种包涵,最重要的是环境、建筑的地域性,建筑(人工环境)无不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会造就不同的建筑形态和空间风格,地域文化涵盖很多,包括它的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地方性因素,地域文化往往烙印在区域人群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中,使得建筑(人工环境)的空间布局、使用方式、建筑特征都不相同。在这种种人文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左右着建筑(人工环境)风格,设计时,能够充分学习,利用这些地域文化,人文特点,设计作品才能更深入人心,切近生活。这也更能说明一个事实,情感是环境设计的来源。

三、满足环境对不同情感的需要:

1.情感的不同

人类环境社会有多重层次组成,甚至包括一些宠物,因为他们也是社会环境组成的一部分,所以要划分情感层次就多种多样了:趋性情感、刚性情感、弹性情感、知性情感、理性情感几种。趋性情感是一种最简单的价值评价方式,很低等的生物只能对具有单一物理化学特性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并产生一种选择倾向――逃避或趋近,或者以光为标准,或者以热为标准,或者以水为标准,或者以土为标准等。因此,趋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单因素价值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单因素情感”。弹性情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一级或若干级的条件反射来感知和学习多种价值关系的变化,并灵活调节情感反应的强度,使之与价值关系的变化相对应。弹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可变性价值产生可变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可变性情感”。知性情感是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较高等动物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有利事物和各种各样的有害事物,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情感。知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样性价值产生多样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多样性情感”。理性情感是一种最高级的评价方式,人类借助于语言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归纳与抽象,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再对价值形象或价值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全面地、准确地、辩证地认识各种价值关系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性,从而形成具有多价值层次的、辩证统一的、高度理性的情感。当然这只是客观地去划分情感的层次,对于理性情感来说,同为人类的种群,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培育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每个家庭因为教育的细节变化,人生感悟的不同,情感因素也会有细小的差异。从年龄阶段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思考、感受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情感也不一样,面对不同的情感,要不同对待,这是我们做好设计的前提。

2.个性化环境与容纳性环境

个性化环境和容纳性环境是我对于环境设计的我们总结出的两个词汇,或许不太确切,但是我觉得已经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个性化环境是指什么环境呢?比如一个小女孩的卧室,自己做过布置,放置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布娃娃、贴图、挂钟、图书等等个性元素,这样产生的一个充满个人情感的空间,我将之称为个性化环境;容纳性环境,我们区别于个性化环境对待,可以简单的认为它是一个公共空间,能够容纳多种不同情感因素的空间环境。但是,容纳性环境却不能简单认为是公共环境,我们要将它与公共环境区别对待,容纳性环境是从情感角度划分,它是指能够承载多种情感,风俗文化,民族特点的环境,适合用于国际间的环境设计的划分方式。

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场觉;营造

引言

所谓“场觉”,是人对环境的直接感受与当时心境共同作用而演化出来、激发出来的感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觉”主要指的是人置于某一环境中的感觉,往往还有一种超乎诸感觉的体验,是在各种微妙信息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丰富而又复杂的综合感受。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适应和追求已不再仅仅局限在功能性和使用性上面了,进而追寻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及人在环境中的良好体验的精神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艺术的设计、创作的手段,渲染出一种气氛,引发出一种意境,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需求的环境,以激荡人的感觉和心境。由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的营造已然成为设计从业者应着重考虑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在适应环境、不断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有目的的、理性的、有规划的注入环境并满足人类心理、身体需要的实践活动。要了解其概念,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环境。行为学上的环境主要指人类赖以生存的、从事生产、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主要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设计角度讲,环境主要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第二,环境艺术。它不是纯艺术的欣赏,是人创造的,并艺术化的生存于环境空间,始终与使用性、功能性、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人类在改造环境时进而把审美需求作为满足条件,由此环境艺术也是一门集使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学科。第三,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与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实用设计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一种,它的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都与建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始终围绕着建筑来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它由多学科交汇而成,包括建筑学、规划学、园林景观学、心理学、环境行为学、设计美学、人类工程学、宗教学等方面。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建筑以外的人类聚居室外环境的设计;二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二次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立面设计、陈设、软装等设计,称之为室内环境设计。

2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营造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由人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慢慢发展为对环境的精神盼求,也不再局限于生活的实用性。满足基本生存、生活的需要为第一需求,而努力追求生活质量和精神最大愉悦则是第二需求。一个好的环境设计应该是既能满足基本需要,又能满足精神愉悦,强调两者的紧密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不是工业化的、机械的、无情的工业产品,而是需要把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放在第一位,强调人与环境的交流、人与大自然的交汇,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思想。

2.1身体需求

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最初主要以身体需求为主要需求,人在建筑空间内对“场觉”的感受主要集中在空间给身体的空间围合感以及家具用品对触觉的综合感受。满足身体的安全性、舒适性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当人之于室外空间,身体需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于一身的综合感受,并且已超出身体需求,向心理需求推进。

2.2心理需求

当人的感官作用于环境时,通常会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的感应。视觉作为感受最灵敏、最准确的感官,会在第一时间感受环境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在此同时其他感官也会提供对同一环境的感觉体验。在多种感官体验的综合作用下,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场觉”感受,使人的在心理上达到精神愉悦、心理升华的审美高度。

3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营造的方式

3.1自然与人工相结合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通常情况下是以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存在于大自然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在儒、释、道三家文化特征的相互补充下,均主张人与自然建立密切联系,将实有之“象”与个人玄想世界相统一,营造出精神愉悦的“场觉”。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就是把自然的美与人工的美高度结合在一起的,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对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造景、框景、借景的方式来营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结合,如杭州西子湖畔,雷峰塔所在夕照山,山是堆成的山,湖亦是围成的湖,然而夕照山与后面的自然山脉融为一体,宛若天成,几乎看不出人工痕迹。夕照山的存在为西湖的景致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大环境的自然景观,而夕照山及高耸的雷峰塔则成为了西湖借景的对象。夕照山在夕阳下落之时,山水交相辉映,人置于此等景致不乏有无我相忘的“场觉”感受。现代建筑景观设计,自然环境经常被引入室内环境,将室内环境室外化的设计将成为一种现代设计理念,美国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将周围环境引入眼帘,把潺潺流水引入聪耳,听着水声、看着流水,此情此景,一种超乎诸感觉的“场觉”必然来袭。

3.2秩序与变化相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集艺术美、技术美、工艺美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种综合必须紧紧依靠环境诸要素秩序的、有效的构建在一起。第一,秩序。对于环境要素的组织、编排,应重视秩序中的有序设计,没有秩序的编排、组织往往容易产生混乱,环境的整体性、协调性受到影响。如北京故宫的设计建造,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两翼的文华殿、武英殿等东西六宫的设置,布局严谨有序,人置于其中,身临其境,感其威严壮阔的“场觉”感受。第二,变化。变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品格理念。没有变化就不能满足对感官的刺激,感官刺激基于变化的强弱、敏感度都会对感官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描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强调了阿房宫建造布局的秩序性和依地势起伏而建的变化性,两者相互统一,营造一种在秩序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有秩序的“场觉”感受。

4环境艺术设计中“场觉”营造的实践意义

4.1提升设计品位

设计品位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观念。品味之于环境艺术设计,强调景观与建筑环境给人“场”的感受,这种“场”往往是设计师应该关注的设计环节。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只完成基本使用功能,应更多关注在使用过程中的精神愉悦性,这也是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否具有一定品味的标准之一。在具体“场觉”营造实践时,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品味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4.2关注以人为本

这个问题历来被设计研究者所关注,在这里主要谈一下人在景观与建筑环境中的身心需求.第一,在景观、建筑环境中人是使用主体,一切围绕人来展开,人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是景观艺术设计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缺乏人文关怀、人文气息的设计作品是空洞的、毫无价值的。人在景观和建筑环境中体验到的“场觉”感受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直观综合感受,通过环境的“场觉”营造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人的感官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诸类感觉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人离开了环境,对于“场觉”的营造就无从谈起。

5结语

本文围绕“场觉”的营造来展开论述,无疑给了广大设计师一个崭新的理论概念,这个概念将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场觉”的营造研究是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现状的重新理解,前人虽有实践体现,但并未受到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是一笔带过。基于此,对“场觉”营造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1):01-02;05-19.

[2]史明.景观艺术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04).

[3]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398-402.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1.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最大限度地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是指以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 建筑- 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

(1)绿色建筑一定会考虑到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这也是确定其是否为绿色建筑的重要标准。能够确定人和资源的合理关系,运用最科学的设计方法,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能发挥利用,不仅有利人的健康,也节省了大量资源的开采;

(2)绿色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表现十分突出,从一开始的规划,到最终的报废拆卸过程,都要有绿色理念的支持,应当注意环保工作的最终开展,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选择污染小的成分作为材料;

(3)绿色建筑倡导人的感觉舒畅,并且没有危险,它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受到保护和关注,在室内设计中,以安全为重要出发点,并且要包含充分的光学和风流等因素。对此类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也要根据其理念特征来展开行动,将能够体现绿色建筑对人的关注,对环境的亲近和保护的思想展现出来。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2.4因地制宜原则

绿色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肓从。例如:对于独立式、建筑密度小,分布范围广的建筑而言,利用太阳能发电、供热(水)、供暖都较为可行;而对于密集型的高层建筑来说,就是将建筑物所有的外表面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不足以提供该楼所需的能源,因此,多采用现成的城市热网。

3.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

作为设计师,需要做的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合理的优化的设计,实现建筑的绿色化。

3.1基地策略

基地环境的整体组织与利用是一个项目的首要考虑,因其决定着建筑小环境的质量及其大环境的关系协调。

例如:霍普金斯设计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其设计重点是13, 000平方米的线性人工湖,使其成为有机的缓冲体,将新建筑与郊区住宅连接起来,对于整个城市则成为一新的“绿肺”。在这一水体的设计上,人工化被尽量避免,而试图营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平衡:通过建筑边缘的水渠对雨水进行自然的回收利用。通过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从而减少人工保养费用等。另外,通过沿湖廊道的设置,自然的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衔接起来,互相渗透。在营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织,有效的利用这一环境资源,这是最基本的生态设计手段,也是最有效简单易行的。在考虑优化朝向与视野的基础上,主要的教学建筑朝向西南主导风方向,以获得最大的对风源与日照的利用;同时,通过中庭的设置,在建筑内形成“风道”。夏季时,主导风经过湖面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时,靠近住宅区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风屏障。

3.2采光通风策略

采光是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将其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方式。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即尽量减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对于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有效的自然通风可以创造一种清新自然的人工环境,同时减小依靠机械通风的能耗。

例如:诺曼.福斯特在改建德国议会大厦的设计中,议会大厦的圆形穹顶对大厦的采光照明和通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是一个称之为“光线雕刻家”的倒锥体光反射装置,锥体上的反射板可以将水平光线反射成柔和的漫射光,照亮整个议会大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天绝大部分时间都不需要人工照明。此外,一个360度转动的舌形遮阳板装置可根据一天内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旋转,以遮挡过强的阳光照射和刺眼的光线。夜幕降临时,这一过程会颠倒过来。锥体上的反射板将大厅内的灯光反射进玻璃穹顶,穹顶变成了美丽的灯塔,也达到了减少人工照明的目的。

3.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的所占比例或基于现状建筑CO2排放平均水平上的减排贡献率来定义太阳能建筑,是符合当今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和生产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太阳能光发电,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通风降温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建筑设计中,还有风能发电,生物物质的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能源紧张的现状,并为将来的多种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例如:现在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建筑的运行成本有所降低;太阳能光发电板在一些节能建筑上的使用,农村大沼气池的建设,都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使用中的利用。

3.4水资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4.结束语

绿色建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废气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所以绿色建筑已经是现在建筑设计中的主流了。参考文献:

篇(4)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篇(5)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篇(6)

关键词:教学过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23-01

1 直接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让学生直接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学生观察校园里梧桐树的树叶形状并和一些松树进行对比,同时思考其深秋至冬天的情况,树叶会脱落。这样,学生对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 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河流侵蚀地貌”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形成的地貌。那破坏并掀起就是理解的关键了,和“河流堆积地貌(搬运能力减弱并沉积)”就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两个概念一个 是破坏一个是沉积.

3 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 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4.1近似概念

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4.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比如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寒流和暖流、可再生和非可再生性等等,指出他们的所谓矛盾、差异,就可以准确的理解掌握 。

4.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再比如: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等。

4.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生态设计 ;策略;可持续性

Abstra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a common strategy for a number of energy-saving design, and brief described the design strategy combination with the final architectural form organic,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 energy-saving design; eco-design; strategy; 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绿色生态是人类探索的永恒命题。今天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全球生态遭到破坏,多种污染日趋加重,人类赖以生存的矿物燃料大面积开采和消耗,能源危机不断加剧。

城市及河流被污染、土地沙漠化、废弃物排放已经成了环境恶化的大问题,河流被污染,这些情况在很多地方触目惊心,即使发达国家德国也不例外,德国用25年才恢复过来。德国电厂旁边水被污染了,经过30年时间才恢复到现在的状况。即使发达国家要恢复一个地区原来的生态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更何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当环境问题危及国计民生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反省自己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同时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现在国际社会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号召大家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建筑作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活动,更被时代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把绿色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机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只有健康有序的才能再生,绿色建筑作为我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基本上包括四个特征,第一节约资源,第二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三材料循环再利用和再生,第四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这是四个基本的原则。我们国家公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把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绿色建筑评估规定的定义,显然“四节一环保”是构建绿色建筑的核心体系,是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根本发展方向。

作为设计师,我们所要做的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合理的优化的设计,实现建筑的绿色化;通过阅读一些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实例及相关理论,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实践,现总结出一些在节能设计和绿色设计中常用到的策略,以供参考:

1.基地策略:

基地环境的整体组织与利用是一个项目的首要考虑,因其决定着建筑小环境的质量及其大环境的关系协调。

例如:霍普金斯设计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其设计重点是13000平方米的线性人工湖,使其成为有机的缓冲体,将新建筑与郊区住宅连接起来,对于整个城市则成为一新的“绿肺”。在这一水体的设计上,人工化被尽量避免,而试图营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平衡:通过建筑边缘的水渠对雨水进行自然的回收利用。通过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从而减少人工保养费用等。另外,通过沿湖廊道的设置,自然的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衔接起来,互相渗透。在营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织,有效的利用这一环境资源,这是最基本的生态设计手段,也是最有效最简单易行的;在考虑优化朝向与视野的基础上,主要的教学建筑朝向西南主导风方向,以获得最大的对风源与日照的利用;同时,通过中庭的设置,在建筑内形成“风道”。夏季时,主导风经过湖面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时,靠近住宅区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风屏障。

2.采光通风策略:

采光是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将其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方式。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即尽量减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对于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有效的自然通风可以创造一种清新自然的人工环境,同时可以减小依靠机械通风的能耗。

例如:诺曼.福斯特在改建德国议会大厦的设计中,议会大厦的圆形穹顶对大厦的采光照明和通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是一个称之为“光线雕刻家”的倒锥体光反射装置,锥体上的反射板可以将水平光线反射成柔和的漫射光,照亮整个议会大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天绝大部分时间都不需要人工照明。此外,一个360度转动的舌形遮阳板装置可根据一天内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旋转,以遮挡过强的阳光照射和刺眼的光线,夜幕降临时,这一过程会颠倒过来。锥体上的反射板将大厅内的灯光反射进玻璃穹顶,穹顶变成了美丽的灯塔,也达到了减少人工照明的目的。

议会大厦的自然通风策略很有新意,夏季的新鲜热空气通过建筑前的花园草坪和树林得以过滤,降温后通过门窗开口进入侧厅,经庭院进一步降温后进入议会大庭,再经由砖拱和新建玻璃拱的两重穹顶产生的有效正负压差将暖空气由上部玻璃穹顶的开口排出,玻璃穹顶倒锥,光反射装置内安装的通风管和热转换器也起到吸收排除室内热空气的作用。

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的所占比例或基于现状建筑CO2排放平均水平上的减排贡献率来定义太阳能建筑,是符合当今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现状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和生产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通风降温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建筑设计中,还有风能发电,生物物质的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能源紧张的现状,并为将来的多种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例如:现在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建筑的运行成本有所降低;太阳能光发电板在一些节能建筑上的使用,农村大沼气池的建设,都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使用中的利用。

4.水资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

5.其他策略:

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建筑节能设计常用方法包括:外墙保温,屋顶保温和节能玻璃等。建筑施工图设计要求进行节能设计,通过以上手段,计算耗煤量来判断是否达到节能标准。在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制约下,该措施是最适宜的也是最有效的节能技术。

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完善,建筑师也可大胆的尝试各种方法,即基于对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的考虑,如何将城市景观环境建筑与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可持续性或生态在这里并不只是时髦的词语和概念,它们在建筑上的实现是建立在强有力的技术研究与资金支持上的;是严谨科学与建筑师创造力相结合的产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建筑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参阅《建筑创作》, 08/2007;

[2]参阅《建筑学报》, 02-12/2006;

[3]参阅《百年建筑》; 0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