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08: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超高层住宅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超高层住宅的迅猛发展,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超高层住宅设计不是简单的高度上的增加,它的出现在建筑设计上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防火防灾安全疏散上有一些规范没有明确或未涉及到的地方。2010年11月15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一栋28层的教师公寓突发大火,导致五十多名居民葬身火海,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更多的是唤起了人们对高楼大火的隐忧和惊惧。人们在感叹水火无情的同时,高楼火灾的安全危机再次触动了居住在高楼的城市居民的神经,同时也为城市高楼防火敲响了警钟。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楼层高、人员集中、功能复杂、疏散线路较长,加之高层建筑自身管线多,管道形成的烟囱效应大,火势蔓延快,给疏散人员造成较大困难。实验证明超过100米的建筑人员逃生很困难,主要还是靠等待救援为主。因此,在高层建筑内每隔一定楼层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采用特殊安全技术处理,为人员提供一个暂时安全的避难场所,并给消防人员提供一个救援的前沿基地都是必要和必须的。避难层作为超高层建筑保障人员安全的最有效措施是否应该在高层住宅中强制设置引起强烈讨论。避难层,是指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为了消防安全疏散专门设置的、供人们应急避难的楼层。避难层中,都是用特殊的阻燃材料建成,地板、天花板、楼梯等都有较强的防火和耐火性,且避难层还要配备专门增压设备,将空气往避难层外压出,防止浓烟和烈火的侵入,有些是配合放置工具的房间,不一定是整层的。根据我国现行国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避难层或避难间。但高规只对公共建筑有要求,而对居住建筑并无强制要求,在最新2011版防火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有关住宅建筑应设避难层的内容已被纳入,说明国家对超高层住宅防火疏散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超高层住宅因为人员相对较少,按典型一栋标准层六户计算,十五层90户,按每户3.2人共288人,按每人0.2m2只需57.6m2,即便按最不利全栋33层人数算共634人也仅只需127m2,加上设备设施、前室面积同时考虑到两个出口双向疏散也就是说超高层住宅每隔十五层拿出两到三套住宅套间设置成集中避难间在面积上是能够充分满足火灾时疏散人群进入避难间暂时避难、等待救援的面积需求的,同层其它套型仍可以作为住宅使用。同时这样设置也能相对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超高层住宅并不用全层设置避难层而仅设置集中避难间是可行有效的。
避难层的建筑设计有别于一般楼层。《高规》规定: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断开,人员须经过避难层方能上下;净面积应能够满足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宜按5.0人/m2计算。同时,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入口、消防栓、消防卷盘、消防电话、应急广播、应急照明和消防专线电话,以及独立的防烟设施。此外,避难层还在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灭火设备等在规格和标准上都比普通楼层的要求高。
避难层在建筑设计最主要是安全疏散的流线设计,安全疏散是指发生火灾时,在火灾初期阶段,建筑内所有人员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到达安全区域的过程。能否实现安全疏散,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从建筑物本身的构造来说,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 合理布置疏散路线:尽量选择最短最优化路径,路径越短越安全,越合理疏散越快。同时应符合人们逃生的习惯性思维选择路径② 疏散楼梯的数量要足够。合理的楼梯布局和足够的数量均成为安全疏散的关键因素。如果是剪刀梯,在避难层时中间隔墙必须延至休息平全分隔,让疏散人流变向进入避难间③ 辅助安全疏散设施要可靠、方便使用。消防安全疏散设施不完善往往影响疏散的效果,因此,超高层住宅应根据需要,合理分隔、设置疏散防烟楼梯,有效优化最短疏散路径,并在避难间出口、入口处分别设置前室有效阻断烟气,前室应按防烟前室考虑自然或机械防排风,前室与避难间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小于2小时。超高层住宅集中避难间楼层的安全疏散路径应该是:户门疏散楼梯已分隔的避难层防烟楼梯间防烟前室封闭避难间(休息或等待救援)防烟前室防烟楼梯间(继续向下疏散)< 如图 >。由于住宅套间面积不大,如果设为外墙开敞式烟气并不能像公共建筑整层开敞的大面积避难层那样迅速排烟,由于不是四面开敞反而会影响到排烟效果,所以超高层住宅的集中避难间最好是封闭(第一避难层可以留置救援口),尽量少敞口并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集中避难间的室内装修材料应是A级阻燃材料。
避难间所在层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上应该相对醒目,可以在色彩、立面造型上设计以便于消防队员进行观察施救。也可以在墙外设置消防警示灯直接与消防控制系统相连,火灾报警时闪烁提示消防人员。此外,在避难间设置的方位上虽然相关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设计时还是应该加以合理考虑,避难间的位置宜尽量选择靠近登高操作面的一侧设置,方便消防车停靠和施救人员的及时观察和救援。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消防登高车云梯的高度约为50m左右。因此至少第一避难层间(45m)应该直接面向登高操作面为好,也就是说超高层住宅在选择集中避难间时应该尽量选择朝向登高面并紧邻疏散楼梯间的住宅套型。此外第一集中避难间的有效避难面积宜较上部各层大一些,有利于消防救援。
避难间常备器材及设施有:①119消防报警电话机和普通市话电话机。②与消防控制指挥中心相连的应急广播。③通往避难间的门上设置易于理解的国际通用符号"AREA OF REFUGE(避难区域 )"以作辨别标志④瓶装水及压缩饼干等应急食品;⑤呼吸器、逃生绳、缓降器等疏散器材⑥急救药箱;等等。
同时一些非设计因素也能影响到疏散,例如:建筑内人员对疏散路线是否熟悉,对疏散快慢影响很大。常住人员和对疏散路线熟悉的人员基本能够顺利疏散;暂住人员和不熟悉疏散路线的人员疏散就困难。未经消防培训的疏散,无对老人、残疾和行动不便人员的互助疏散意识均造成无序疏散,都影响疏散速度。应该定期进行消防疏散演练;应急照明状况和疏散指示标志明显程度也很重要,火灾时往往首先造成断电,如果这些设施位置设置不当或亮度不够,或指示方向错误,或维护保养不良,都会对疏散造成严重影响;
再如,如果疏散通道被占用,被封堵,或者是进行了可燃装修,火灾时都会影响安全疏散,
关键词: 系统设计; 计算负荷; 设计方案
水 消 防
概述
中德.英伦联邦住宅小区座落于成都市红星路南沿线。
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584560.862 m2
居住总户数:3630户
居住总人口(3.5人/户):12705人
本项目包括:一栋独立33层高层住宅(18#楼)、两栋三联体33层高层住宅(19#、22#楼)、四栋二联体33层高层住宅(13#、14#、15#、20#楼)、两栋独立46层超高层住宅(23#、24#楼)、两栋46层超高层住宅(16#、17#楼)及联体一栋三层商业中心、一栋两层农贸市场、一栋三层独立幼儿园、两层地下车库。
设计范围
建筑红线内室外消火栓系统。
建筑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泡漠-喷淋灭火系统,建筑灭火器系统。
三、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系统
3.1 水源。
1).本工程水源为城市自来水。
2). 供水压力0.25MPa。
3). 本工程拟从小区东侧红星路南沿线市政给水管道上接两根DN350mm的引入管。建筑红线内,分别设DN350住宅水表一块,DN100商业水表一块, DN100绿化水表一块。
3.2 消防用水量(小区消防统一考虑)
本工程16#、17#建筑消防用水量按一类高层综合楼设计,13#、14#、15#建筑消防用水量按一类高层商住楼设计,其余按普通住宅考虑,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一次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室按中危险Ⅱ级设计,其余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Ⅰ级,自动喷水用水量取30 L/S,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如下:
3.3 消防水池、消防转输水箱、天面消防水箱
本工程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由消防水泵供水,消防水池设在23#楼地下一层,消防水池贮存一次火灾室内外消防用水量。消防水池有效容积为864m3(含室外消防用水量)。其中,超高层住宅24#楼屋顶设置消防水箱,消防水箱有效容积为18 m3。另, 24#楼第14层(避难层)设置消防转输水箱,有效容积为31.2m3(10min消防水量)。
3.4 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为30L/S, 作用时间3h。本工程拟从小区东侧红星路南沿线市政给水管道上接两根DN350mm的引入管作为消防水源,在该小区道路内形成环状给水管道,管径DN350。沿小区室外消防车道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SS150/80),供应室外消防给水。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距离路边不大于2米。发生火灾时,由城市消防车从现场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吸水口取水经加压进行灭火或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室内消防灭火用水。
3.5 室内消火栓系统
3.5.113~15#商住楼设计流量: 40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16~17#综合楼设计流量: 40L/S, 火灾延续时间3小时,其余普通住宅设计流量: 20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水枪口径Φ19,射流量≥5L/S, 13~15#商住楼以及16~17#综合楼室内消火栓立管管径DN150, 过水能力15L/s, 其余普通住宅室内消火栓立管管径DN125,过水能力10L/s。室内消火栓间距≤30M, 建筑物内任何一点均有2股消防水柱同时到达。各消火栓箱内配置DN65,SN型消火栓两只,Φ65合织衬胶水带一条,长25m,Φ19mm直流喷枪一支,消防软管卷盘一套。屋顶试验用消火栓前设压力表,室内消火栓给水管道由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保证检修管道时关闭停用的竖管不超过一条,阀门标注明显的启闭标志。
3.5.2室内消火栓系统分区
本工程超高层建筑(16#、17#、23#、24#楼)室内消火栓系统垂直分三个区:低区:地下一层至十五层。中区:十六层至三十一层。高区:三十二层至四十六层。
本工程其余普通住宅及商住楼室内消火栓系统垂直分两个区:低区:地下二层至十六层。中区:十七层至三十三层。
地下一层设消防泵房和消防水池,水泵房耐火等级为一级。室内消火栓主泵二台(-用-备),单台泵性能: Q=40L/sH=190mN=132Kw。
消防十分钟前由设于24#楼塔楼屋顶的18 m 3消防水箱向消防管网供水,十分钟后由地下室消防泵供给。由于天面水池静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4#楼屋顶设置消防增压装置,消火栓系统设二台稳压泵(-用-备)和一个Φ800隔膜式气压罐作为消防系统的增压装置,稳压泵单台泵性能: Q=5L/s, H=20m, N=3.0kW,气压罐有效容积300L。
为保证消火栓栓口出水压力不超过0.5MPa,各区下部室内消火栓均采用SNJ65型室内减压稳压消火栓,具体详消火栓系统原理图。
室内消火栓水泵接合器高、中、低区分别设置,其中高区室内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接至24#楼消防转输水箱,经高区室内消火栓转输水泵加压至16#、17#、23#、24#楼高区管网,具体详消火栓系统原理图。
3.5.3室内消火栓系统水泵控制
室内消火栓系统主泵由设于室内消火栓箱门上部的破碎玻璃按钮远程启动水泵。室内消火栓系统稳压泵由气压罐连接室内消火栓管道上的压力控制器控制,当压力下降0.05Mpa时启动稳压泵,当主泵启动时停止稳压泵。消防控制中心及水泵房内均可手动控制水泵的运行,室内消火栓系统各台主泵、稳压泵的启、停、故障均有信号在消防中心显示。
3.6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本工程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室按中危险Ⅱ级设计,自动喷水用水量27.7L/s;住宅塔楼前室按中危险Ⅰ级设计,自动喷水用水量12.0L/s;其余按中危险Ⅰ级设计,自动喷水用水量20.8L/s。本工程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住宅塔楼前室自动喷水用水量取12L/s,其余自动喷水用水量取30L/s,最不利点处工作压力不小于0.05MPa,自动喷水用水储存于地下消防水池。
3.6.1设置部位
设置闭式喷头的部位:地下室、商住楼裙房商业部分及13~15#商住楼塔楼前室,23~24#超高层住宅塔楼前室,16~17#超高层综合楼塔楼前室。
3.6.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区
本工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垂直分两个区,低区:地下二层至十四层。高区:十五层以上。
低区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地下室各防火分区风机房内。13~15#商住楼高区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各塔楼天面。13~15#商住楼以及16~17#超高层综合楼高区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各塔楼避难层及天面。每套湿式报警阀组控制喷头不超过800个。
高、低区下部配水管入口压力大于0.4Mpa者均于安全信号闸阀前设减压孔板。
高、低区湿式报警阀前均设环状供水管道, 报警阀进出口设信号闸阀,每层及每个消防分区均设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闸阀,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闸阀信号在消防中心显示。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水流指示器及带开关显示的阀门(开关信号反馈至消防中心),并在管网末端设一条排水及试验用的排水管及控制阀门与压力表,湿式报警阀前按分区分别设消防水泵接合器。系统平时由屋顶消防水箱设专用水管至报警阀前供水管,保证系统压力。发生火灾时由给水加压泵从水池取水加压供水。
地下室水泵房内设置两台低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泵(-用-备),单台泵性能: Q=30L/sH=100mN=45Kw;两台高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泵(-用-备),单台泵性能: Q=12L/sH=195mN=55Kw。
消防十分钟前由设于24#塔楼屋顶的18 m 3消防水池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供水,十分钟后由消防泵供给。由于天面水池静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3#楼屋顶设置消防增压装置,自动喷水系统设二台稳压泵(-用-备)和一个Φ800隔膜式气压罐作为消防系统的增压装置,稳压泵单台泵性能: Q=1L/s, H=20m, N=1.1kW,气压罐有效容积150L。
自动喷水水泵接合器高、低区分别设置,其中高区水泵接合器接至23#楼消防转输水箱,经高区室内自动喷水转输水泵加压至各栋楼高区管网,具体详自动喷水系统原理图。
3.6.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泵控制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泵设于地下一层消防泵房,主泵由设于湿式报警阀的压力开关启动。消防控制中心及水泵房内均可手动控制水泵的运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各台水泵的启、停、故障均有信号在消防中心显示。
四、灭火器配置
本建筑物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火灾种类:高、低压电房,变压器房,发电机房为E类,地下室为B类,地上部分为A类。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A类为3A,B、E类为89B。手提式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A类为15米,B、E类为9米;推车式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B类为18米。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器具体配置:每个配置点配备3具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5),地下室配置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每个配置点配备1具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T20)。
五、泡沫喷淋灭火系统
5.1本工程地下车库部分考虑采用泡沫喷淋灭火系统。地下车库各防火分区均单独设置泡沫喷淋灭火系统。
a、泡沫罐及湿式报警阀组设置于各自所属分区的水设备房内,每个分区各设置一个泡沫罐。
b、根据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泡沫混合液供给强度和连续供给时间的规定,泡沫喷淋不小于10min,可得:泡沫混合液最小用量V=12800 L(泡沫混合液用量不小于此数值),考虑可能的两次着火或多处火灾和练习用泡沫,泡沫混合液用量富裕,泡沫混合液用量增加一倍为25.6 m 3 。
c、泡沫灭火剂须采用6%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系统采用先喷泡沫10min后喷水1h,泡沫灭火剂用量V0=泡沫混合液用量V×混合比b%=25.6m×6%=1.536M3 ,取1.6M3 。泡沫灭火用水量V1=泡沫混合液用量V×(1-混合比b%)=25.6×(1-6%)=24.064m3,取25M3 。泡沫混合液流量Q=供给强度×作用面积=8L/min .m ×160 m =1280L/min。
d、比例混合器及相关管线与水系统管线串联连接,比例混合器须水平放置,口径为DN150。、
六、气体灭火系统
本工程发电机房, 高低配电间,变压器间均设七氟丙烷(HFC-227ea)洁净气体灭火系统,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 灭火设计浓度采用9%,七氟丙烷的喷放时间不大于9s。应具有自动、手动、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设置独立气体消防贮瓶间。
七、管材
(1)屋顶消防水箱、转输水箱放空管及溢流管采用给水UPVC管,胶水粘接,P=1.0MPa。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防火 防震 发展
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热衷于超高层建筑
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对于高层建筑不会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现代化的城市理念为人们所接受,为了体现城市高度发展的特点,在建筑上,一座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成了现代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热衷于建设这种超高层建筑呢?我想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种:
首先,城市的高速发展,决定了发展速度越快的城市就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纵观整个世界,超级都市成了对于那些发展飞速的城市的称呼,向国外的纽约,伦敦,国内的有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城市的发展在一个国家中,甚至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自然会吸引大量的人口在这样的城市中生存。而吸引人口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城市的面积就那么大,增加的这部分人在哪里居住呢?所以,发展立体空间的理论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额城市在解决城市人口问题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建设高层的建筑。
其次,和传统的三四层的小楼房相比,摩天大楼有着更为华丽的外表,更能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甚至很多城市的摩天大楼已经成了一个城市的地标,所以,在这种虚荣心得驱使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建设高层建筑的大军中,尤其在中国,似乎越来越狂热。
最后,为了节省城市的用地,综合性办公楼被带入城市的建设中。我们知道,过去单位的建筑形式往往是独门独院。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用地越来越紧张,为了节约城市的用地,建设综合性的办公楼,即我们常说的写字楼,成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首选。这在现在的城市中非常普遍,往往一个写字楼中,有很多家企业或办事处,这种建筑模式不仅节约了空间,同时也建筑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2.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却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的超高层建筑经济花费高。
我们知道建设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土地紧张的问题,但是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工程预算非常高,据报告显示,建一栋200米的高层建筑的花销比建两栋100米的高层建筑的花销还要多,这就说明,我们在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偏离了预期的目标。
2.2实用性不强。
这个问题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很常见。很多超高层建筑在建成之后都是通过征收租金的方式来维持建筑物本身的日常的开支,但是,城市中的很多的超高层建筑的闲置率非常高,通常五六十层的高层建筑的入住率还不到一半,闲置的楼层得不到利用,就会减少相当多的资金收入。并且,像这样的超高层建筑,其日常的维护与管理的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这也成了我国建筑行业在管理方面的一个缺口。
3.我国超高层建筑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整体的发展节奏 也在加快,超级都市的出现说明,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超高层建筑上,我国在发展上却存在诸多问题,在这里主要讨论两方面的内容,即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问题:防火和节能。从我国的基本情况上看,预防火灾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大问题,居民的防火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可见,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节能,简而言之就是节约能源,我国的建筑面积高达400亿平方米,但是,我国的建筑物在节能建设上不足4%,每年在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量惊人。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防火和节能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从众多的专业报告中可以看出,在这两方面,我国超高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
3.1建筑物防火安全没有做到位
9.11事件除了让人们知道了和平的重要性之外,更让美国人开始思考,超高层建筑物的防火问题,从9.11事件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导致那么多的美国人丧生的原因是五角大楼的钢结构惹的祸。和美国不同的是,我国的建筑物结构采用的是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的承受力更高,在大火的燃烧下,整体结构不容易变形,而9.11惨剧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钢结构在大红燃烧之下,变形导致整个大楼的坍塌,最终,惨剧发生。所以,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的防火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的混凝土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治建筑物的变形,但是,在建筑物内部的防火设施的配置上,防火通道的建设上都不完善,例如,很多高层建筑中,灭火工具非常少,很多还已经老化。在紧急出的逃生通道上,由于楼层过高,全靠楼梯逃生,不仅速度慢,而且更加危险,对于救援人员来说,解救工作十分困难,2010年上海静安区的火灾事件就是一个教训,火灾发生时,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时间逃生,才葬身火海,可见,加强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有多么重要。
3.2节能发展缓慢
上面提到过,我国的建筑面积多大400亿平方米,但是在建筑物中节能建设却不足4%,这个数字提醒着我们,我国每年消耗在建筑行业的能源数量之多,难以估计。建筑物盖得越高,能源的需求量就越大,怎样在能量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减少能源消耗被看做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上的重大转折。而我国在节能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高层建筑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差,我国在建筑施工时,大多使用的是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建筑材料在保温,防水等方面的效果否不是太理想。其次,一般超高层建筑中有大量的照明,电梯等设施,因此,如何减少设施消耗的能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如何建设安全科学的超高层建筑
4.1转变传统的观念
如何实现安全科学的建设理念,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观念,我们要明确,高层建筑乃至超高层建筑其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居住问题,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实现最大化的利用,而不是仅仅为了炫耀,所以,在土地情况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时,可以适当的放缓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脚步。
4.2重视超高层建筑的防火
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防火安全。除了在建筑物内设置灭火设施以外,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如何在火灾中迅速逃生是重中之重,以往的防火观念是,发生火灾时,是不能走电梯的,但是,如果在超高层建筑中完全凭借楼梯,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设计出在火灾中也可以乘坐的电梯是未来超高层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
4.3利用节能理念发展超高层建筑的建设
首先,更多的选用新型的节能材料来完成施工建设。其次,增加建筑物维护结构的厚度,较少热能的流失,这是我国建筑物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厚度在80mm-90mm,比西方国家的围护结构的厚度少了160mm之多,所以,输送至建筑物中的热量,有很大一部分流散到建筑物外,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后,重视高层建筑物的节能设计的研究,力求为今后的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4致力于建设舒适安全的超高层建筑
居民建筑物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所,所以,未来,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同样要秉承这种建筑理念,我们不能只注重建筑物的外表,更应该关注建筑物自身的性能。“能住”和“住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高层建筑物的安全和舒适的性能,只有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居住,人们才能更加的放心,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勾画美好的蓝图,因为,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安全舒适的居住梦想。
参考文献:
[1]李洋;;超限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特点[J];给水排水;2010年01期
[2]叶可明;日本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J];建筑施工;1984年04期
关键词 并联供水串联供水 水泵-水箱-减压阀联合供水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种造型别致的高层住宅正在各个城市不断涌现。安徽芜湖长江之歌1018地块是首个被定位为第五代现代住宅社区的代表作的项目,并将被打造成为整个芜湖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沿岸的标志性住宅建筑。本文通过对多种适合高层及超高层住宅给水分区系统进行逐一分析和比较,从而确定出较为经济、合理、节能的给水分区系统,。
1 项目概况
安徽芜湖市戈江区长江之畔1018地块项目位于长江以南,项目西至长江南路,东至中山南路,南至大工山路,北至马仁山路。一期为其中的A地块用地,总建筑面积为152854m2,位于马仁山路南,红花山路北,项目由多栋高层、超高层住宅、物业管理、商业及地下室组成。其中地上住宅部分主要有3种建筑高度:
1#、2#、5#、11#楼为建筑总高98.300m的高层住宅,共有33层;
3#、6#~10#、12#、13#、16#~18#楼为建筑总高118.600m的超高层住宅,共有40层;
19#楼为建筑总高134.600m的超高层住宅,共有44层,为一期中最高的一幢超高层住宅楼。
另有多层公建(含多层商业楼,农贸市场,邻里中心等)。
2 给水系统压力规定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在系统选择上对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分区作出了以下明确的规定:
(1) 卫生器具给水配件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不得大于0.6MPa。
(2) 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为防止损坏给水配件,给水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
2 静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
3 各分区最不利配水点的水压,应满足用水水压要求。
(3) 居住建筑入户管给水压力不应大于0.35MPa。
为了不损坏给水配件,这几条规定都明确地规定了给水系统分区的要求及各个分区内的给水压力范围,即在不设减压措施的前提下,保证每个分区给水压力不大于0.35MPa,并应保证最不利配水点的水压满足用水要求。本文所述的项目设计中均是以此为标准来控制给水分区划分的。
3 给水系统比较
建筑物内的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建筑物用途、层数、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节约供水、能耗等因素综合确定。分区供水不仅可以防止损坏给水配件,同时也可避免因过高的供水压力而造成用水不必要的浪费。
鉴于此地块中既有高层住宅,又有超高层住宅,且住宅的总建筑高度不一,部分建筑高度在100m以下,而另外一部分建筑高度却超过了100m。针对建筑高度小于于100m和大于100m的两类建筑,一般的采用的给水分区主要有如下几种:
1.对于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无水箱的分区并联供水方式和水泵水箱联合的分区、并联多管供水方式。无水箱的分区并联供水方式是在各分区单设水泵,直接通过地下生活调节水池抽水,后升压供给各给水分区。这种给水方式的高区泵的扬程高,输水管的材质及接口要求比较高,但是事故只涉及到一个区,不会造成全楼停水;水泵水箱联合的分区、并联多管供水方式则是在各分区单设水箱和升压泵,各分区单设水泵直接通过地下生活调节水池抽水,后升压至各分区的高位水箱,再由各高位水箱供给各给水分区。这种分区方式虽然增加了供水的可靠性,防止一旦停电,全楼立即停水的现象发生,但是增加了结构负荷,且占用了较多的建筑空间,而且由于在各个分区分别设置了水箱,也使得供水水质较差。
2.对于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一般主要采用的是无水箱的分区串联供水方式和水泵水箱联合的分区串联供水方式这两种。无水箱的分区串联供水方式是用泵通过生活水池抽水,并设置多级提升泵,每一区的泵需匹配并联锁,事故虽然只涉及到一个区,不会造成全楼停水,且对结构负荷要求低,管材及接口无需耐高压,但是供水可靠性低,泵的数量多,中间层需设泵房,对防震和自动控制的要求较高;水泵水箱联合的分区串联供水方式是在各分区设置高位水箱,各区下部设置满足本区需要的提升泵,及与上区提升泵相匹配的转输泵并联锁,各分区水箱除满足本区用水需要,还应贮存供上区泵的启泵水量,各分区由水箱供水。由于各分区贮存了上区泵的启泵水量,以致于水箱体积较大,对结构负荷及建筑空间都有影响,且对用水水质也有较大的影响。
而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宜采用垂直分区并联供水或分区减压的供水方式;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宜采用垂直串联供水方式。”。按此规定,则对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一般低区采用市政水压直接供水,中区和高区优先采用加压至屋顶水箱,再自流分区减压供水方式,也可以采用一组变频泵供水,分区内再用减压阀局部调压。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则多采用串联供水的供水方式。
对于住宅,必须保证用水的可靠性及良好的用水水质,针对芜湖长江之歌这类住宅无设置中间水箱及泵房的条件,且目前垂直分区并联供水方式已在很多项目广泛使用,并已经过多年的实践,日益成熟完善。变频泵可保证用水不间断,且能更好地保证用户用水的水质要求。由于本项目的建筑单体数目过多,建筑层高统一,故对于100m以下的楼层综合考虑分区系统划分,采用垂直分区并联供水方式。而对于100m以上的楼层则可采用水泵-水箱-减压阀联合供水方式进行单独分区,从而既充分利用了每个分区的生活水泵,也同时保证了超高层住宅的最上部分区用水的可靠性,从而达到经济、合理、节能的目的。
4 给水系统设计
每栋楼内的给水系统设计,最小给水压力值按满足每分区最不利给水点卫生洁具出水水头计算,一般最不利的给水点为为淋浴头,最不利的出水水头按6m来计算;最大的压力值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需满足每层入户不超过0.35MPa的要求,则对于标准层层高为2.9m的住宅,可按每6~7层划分为一个给水分区。
对于低区给水系统,应优先利用外网市政压力供水,据当地提供的市政资料,市政水压可供至住宅6层,故1~5层为第一给水分区,由城市给水直供;自地上6层起开始设给水加压设施,第6~12层、13~19层、20~26层、27~33层分设为4个给水分区,由变频泵采用并联供水方式直接供水;33层以上的分区则采用水泵-水箱-减压阀联合供水方式供水,并在入户管压力超过0.35MPa的楼层设置减压阀组以保证分区每层入户压力满足规范要求。各单体的系统图示如下:
各分区水泵均集中设置在地下二层的生活水泵房内,各给水分区加压泵参数如下:
由以上的给水系统分区设计可以看出,系统的各个给水竖向分区不但整齐统一,清晰明了,而且还充分地利用了各个给水分区的各组水泵,达到了节能的目的。由于设置的生活水箱较少,也同时保证了良好供水水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暖通;设计;节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超高层建筑建设计的过程中,暖通空调的合理设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做好超高层建筑建设计中的暖通设计的节能工作非常有必要。
二、超高层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学领域,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由于超高层建筑高度较高且具有高容积率的特点,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同时也是它存在的问题。
1、室内风环境差
由于超高层建筑具有较大的高度,风速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变大,风大的室内居住环境并不舒适,同时风声也是室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超高层住宅的居住模式研究》一文中对超高层住宅室内舒适度的调研结果也表明,15-25层的住户室内声环境和舒适度较差,建议对10-30层重点做噪声模拟,并通过设计来提高室内舒适度。
2、公共交流空间小
一座超高层住宅能够容纳200户以上的住宅,居住者的公共活动空间很小,内部居住环境相对封闭,邻里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几率由于高密度的居住模式而降低。
3、火灾隐患大
超高层建筑功能复杂,设备繁多,人员相对集中,存在大量的引火源。超高层建筑一旦起火,建筑的管井、风道、楼梯间和电缆井等各种竖井的烟囱效应十分显著。加上建筑物越高,风速越大,火灾蔓延越迅速。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超高层建筑暖通设计的改进措施
1、设计必须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
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必须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设计方案不但要满足供水和供电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包括环境保护工作在内的国家以及各地政府相关规范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在设计中,如果遇到了一些无法使用标准设备的特殊情况,对于非标准的设备必须提出详细并且准确的参数要求,并且这些参数要求都应是合理的。另外在建筑设计已经确定了围护结构的情况下,自动化的控制程度、选用设备的型号以及空调相关专业的系统布置与系统的节能都是有重大的关系的,因此对于设备选型不应太过保守,分区时应根据不同的实用功能进行操作,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热损失,建议设计热回收机,针对冷却塔风机以及水泵等还应采取变频调节。
2、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和调节性
为适应全年符合的不断变化,暖通空调系统应有良好的调节性能,我们常见的调节性能好的方案有VRV变频空调系统和VAV空调系统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耗能都很小,但是一次性的投资费用都是很高的。有些办公建筑并不是全天使用的,因此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就应考虑其能适应夜间不工作的要求。由于空调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适当的减少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数量,但是可能会造成投资费用的上升,这就要求了应进行技术经济性的比较,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季节转换时才操作的阀门应采用手动控制的方式,对于需经常调节控制的并且设备数量较多的工程以及大型的系统工程应采用自动控制,从而有效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自动控制系统应尽量的简化。
四、合理的高层建筑设计是节能型暖通空调设计的基础
对于房间的空调冷热负荷,高层建筑本身围护结构的性能表现是影响其大小的直接原因。从相关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空调计算负荷随着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可以说,暖通空调设备的能耗同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应该做好前期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设计工作,对此,我国在政策管理上也对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的最大值作以相应的规范限制。
在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窗墙比。对于窗户的面积进行适当的缩小,尤其在我国北方东西朝向的建筑上,窗和墙的比例控制在0.35 之内,南北朝向的可以将比例控制在0.45 之内;其它地区窗墙比例控制在0.45 之内。
2、窗户玻璃的选择。优先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吸热玻璃、双层玻璃,严禁单层白玻璃的使用。
3、窗户增加遮阳设计。采用内、外遮阳的设计可以对冬寒夏热的建筑节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4、加强外墙保温性能。对于建筑的外墙保温,使用性能良好的隔热保温材料。另外可以对于屋顶设置遮阴棚、通风屋面等进行建设空调系统的负荷。
五、超高层建筑空调设计节能措施及注意问题
超高层楼宇节能重点在于建筑物自身节能和各种机电设备的节能: 建筑物自身的节能主要是从建筑设计规划、围护结构、遮阳设施等方面考虑; 各种机电设备节能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设备进行节能。超高层建筑空调能耗较大, 因此, 在设计中应认真仔细进行负荷计算, 避免盲目套用空调负荷指标替代负荷计算而引起较大的能耗损失, 设备选择时应考虑同时使用系数, 避免设备装机容量过大, 造成初投资及运行成本增大。空调系统设计中应通盘考虑空调系统方案, 合理配置空调设备, 选择先进的调节方法 , 利用全年动态负荷分析提出节能策略, 优化冷源设备的组合,提高部分负荷下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超高层建筑空调设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超高层建筑空调冷、热源系统设计应尽量采用热、电、冷三联供方式, 以便能源互补, 达到节能的目的; 空调水系统设计采用大温差比例控制阀, 可减小水系统运行流量, 达到降低水泵能耗的目的; 空调风系统设计应尽量采用变风量系统, 以达到节省风机耗电量, 节约制冷冷量的目的。在高层建筑中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可减小能耗、降低噪声, 提高空调房间的舒适性。
2、超高层建筑面积大、层数多、空调负荷大,为了实现节能运行, 在空调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系统分区问题, 各系统分区应满足负荷变化及调节的需要, 如在各层进行内、外分区: 内区采用空调机组及新风系统, 以满足人员及设备冷、热负荷的需求; 外区采用风机盘管系统, 以满足建筑护结构冷、热负荷需要, 各分区系统可灵活调节适应空调全年负荷变化的需要, 这样, 可以减少能耗,节省空调运行费用。
3、超高层建筑空调系统通常较复杂, 系统内工作人员较多, 因此, 空调系统空气质量品质控制至关重要, 空调新风系统及空调机组回风系统应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
4、超高层建筑送、排风系统较多, 占用建筑面积及空间较大, 为节约空间和成本, 应根据各系统使用频率和条件, 将各系统相互交融, 采用兼用或合用系统, 如采用排风和排烟共用系统, 平时排风, 火灾时排烟, 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5、超高层建筑由于高度较高, 热压差较大, 容易在公用垂直通道( 电梯井) 内产生烟囱效应, 容易造成楼梯间负压过大, 楼梯间门不易打开, 因此, 在平常应设防止烟囱效应的正压送风系统。提高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是超高层建筑空调节能的关键。对风机盘管、冷热水系统、制冷装置及新风系统等的自动控制, 是当前设计人员与建设单位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据国外资料介绍, 在一个典型房间, 对风机盘管装自控和不装自控进行比较, 比较结果安装自控可节能38%。而增设自控系统的投资只要2 年左右时间就可以收回。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重视暖通的节能问题,只有提高了超高层建筑的暖通节能效果,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朝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朝锋.暖通空调方案的设计要点分析[J].民营科技.2011(03)
[2]吴春雨,蔡凯.暖通空调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THEDEVELOPMENTOFCONSTRUCTINGTECHNOLOGY
OFSUPER-TALLBUILDINGS
自1968年日本外交部大厦(地上36层,高度147m)建成以来,日本的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了。随着强震记录的收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动力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建筑用钢材的发展,日本正迎接钢结构超高层建筑时代的到来。
1超高层建筑的现状
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需受到日本建筑高层评委的评审,并通过建设大臣的认定后,方可允许建造。从日本《建筑通讯》上刊载的这些建筑物的有关数据资料,可以看出,除塔状构筑物及烟囱等以外,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日本现在(1998年1月)有1000栋以上,其结构类型:纯钢结构(S结构)为60.6%;下部为钢-钢筋混凝土结构(SRC结构)、上部为S结构(S+SRC结构)为3.8%;SRC结构为21.3%(如图1),以RC(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为主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且比率达13.9%。高度超过150m以上的建筑物,已有65栋,其中S结构占84.6%;下部为SRC结构、上部为S结构占6.2%;SRC结构占7.7%,从而可以看出超高层建筑以S结构为主的变化状况(如图2)。
图1受高层评委评审的全部建筑物
(1072栋)的结构类型
图2高度为150m以上的建筑
(65栋)的结构类型
把日本的超高层建筑按高度顺序由大到小进行20位的排列(排列表略),第20位的建筑最高高度为200m。如果看一下这些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其主要的结构材料,全部是S结构。并在S结构中,配置了支撑系统及钢板抗震墙、带缝墙等,以减小强震或强风时的侧移变形。此外还增设了抗震装置。
2新材料的利用
在抗震设计中,一直以保证骨架结构的强度为重点。通过分析强震记录,发现强震时,仅是强度抵抗,并没有给予建筑物以充分的塑性变形能力。而塑性变形却可以吸收能量,减轻震害,这在抗震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钢材性能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研制和开发出了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高性能钢材,同时,还开发出了新的高层结构体系。
2.1高性能钢
80年代后期,超高层建筑,大跨结构迅速发展,对钢材性能的要求也越多。主要包括有高强度,低屈强比,窄屈服幅等的耐震性能;可焊性,形状尺寸加工精度的施工方面的性能以及耐久性等。
2.1.1高张力钢
建筑用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其屈服点在100~780N/mm2的范围,其中屈服点为400N/mm2的钢材,占一半以上。
图3钢材应力-应变曲线
1-780N钢;2-建筑结构用780N钢;
3-建筑结构用高性能590N钢;4-SN490;
5-SS400;6-极低屈服点钢
钢材屈服点的提高,在设计方面就需要保证结构的刚度要求,防止局部屈曲;在施工方面就要保证结构的可焊性。另一方面,在多震国,地震时确保结构建筑物的安全性是一个最大的课题。因此,高张力钢不仅要有很高的屈服点及抗拉强度,还要具备充分的塑性变形能力。从这些观点出发,1988~1992年间,日本开发研制了屈服点为590N/mm2的高张力钢,广泛用于超高层建筑中。近些年来,又开发研制了屈服点为780N/mm2的高张力钢,已开始部分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
2.1.2低屈服点钢
另一方面,还开发研制了利用钢材的低屈服点和屈服特性的技术,耐震设计中的隔震和抗震构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地震对建筑物输入的能量,通过建筑物特殊的部位吸收,从而确保整个结构的安全,防止结构构件(梁,柱)的破坏和损伤,低屈服点钢主要用于这些特殊部位,作为吸收地震能的材料。低屈服点钢,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纯铁。如屈服点为100N/mm2的钢材(为普通钢材屈服点的一半左右),具有很大的塑性变形能力。
2.1.3TMCP钢
建筑物的高层化、大跨化等,要求使用的钢材高强度化,大断面化,极厚化。以往的冶炼方法,若保证钢材的高强度,就需加入相应的碳元素,钢材含碳量的增加会导致可焊性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研制了490N/mm2级的建筑结构用TMCP钢。建筑结构用TMCP钢,是通过TMCP(热处理)处理后得到的。已广泛用于超高层建筑中,如东京都新(厅)舍大厦(地上48层,檐口高241.9m)中的柱子全部采用此种钢。TMCP钢的特点是:①改善了可焊性,②保证了极厚部位的强度,③降低了屈强比。
2.1.4SN钢
根据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钢材应具有足够的弹塑性性能和较好的机械性能,可焊性能,具有吸收地震能的能力,日本JIS制定了“建筑结构用钢材”(SN钢)标准。广泛用于超高层建筑。SN钢要求:①保证可焊性,②保证塑性变形能力,③保证板厚方向的性能,④保证经济性和加工方便,⑤保证与国际规格接轨。SN钢的规格有A、B、C三种,其板厚都是在6~100mm,分400N/mm2和490N/mm2两个等级。
2.2新RC结构(钢筋混凝土)
在钢结构钢材的强度不断提高的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混凝土强度也在迅速地提高。1988年以来,进行了强度为58.8~117.6MPa的混凝土及强度为686~1176.7MPa的钢筋的开发,并已用于超高层住宅中,如礼新城北高层住宅(地上45层,高度160m),所用混凝土强度为58.8MPa,主筋强度为686MPa,断面加强筋强度为784MPa,是以前高层RC结构所用材料强度的两倍。现在超高层建筑已开始使用78.4MPa,98MPa的混凝土。
2.3CFT结构(钢管混凝土)
由于高强度钢的使用,可以使构件截面做得小而薄,然而这必带来局部屈曲和刚度降低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采用CFT柱。
继S结构、SRC结构、RC结构之后,它形成了第四种结构体系。CFT结构体系,就是用圆形或多边形钢管内填充混凝土的柱子和S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的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具有刚度大,耐久力大,变形能力强,防火性好等方面的优良结构性能。因此,超高层建筑,大跨结构等开始广泛采用此种结构体系。
CFT柱的优点是,混凝土填充在钢管中,在受压和受弯共同作用下(如图4所示),混凝土向横向扩散,然而却受到钢管的横向约束(称为钢箍效应)。所以,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的填充,钢管的局部屈曲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如图5。这样,CFT柱可以最充分利用高张力钢的强度。随着高强混凝土及其组合的研究不断发展,将来高度为1000m级的超高层建筑的构想实现,期待着CFT柱将起主要作用。
3隔震,抗震结构构造
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以来,隔震结构急剧增加。从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上可知,为了减小建筑物上的地震力,需要延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使其获得大的衰减。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上,安装夹层橡胶等水平方向柔软的减震支承,使水平变形集中在减震层上,把整体结构的固有周期延长2~3S的同时,再利用某种衰减装置(阻尼器),使作用在建筑物上部的反应加速度、位移得到大幅度衰减的结构体系。有许多种实用的减震支承和衰减装置,现将有代表性的列于表1中。
表1减震装置的性能和种类
装置
分类
性能种类
支承*支承荷载
*延长固有周期
*降低反应加速度
*降低上下水平振动夹层橡胶
高衰减夹层橡胶
铅芯夹层橡胶
滚动支承
水平
衰减
装置*限制水平地震反应位移
*降低水平地震加速度
*限制共振反应弹塑性阻尼器,高粘
性阻尼器,油性阻尼
器,摩擦阻尼器,高
衰减夹层橡胶,铅
芯夹层橡胶,滑动支
承
这种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常是较刚性的。超高层建筑的固有周期都比较长,所以它自身已包含了减震效应。但是如果把衰减装置安装其上,则对于抗震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图6蜂窝式阻尼器的循环过程
用于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上的衰减装置,有对应于建筑物上下层的水平位移差(层间位移)而运动的钢制弹塑性阻尼器;高衰减的油性阻尼器;粘性抗震墙;粘弹性阻尼器等。其中,钢制弹塑性阻尼器,是利用钢材塑性荷载-变形关系曲线描述大的循环过程,并把振动能用循环面积消耗掉的一种装置。蜂窝式阻尼器就是一例。它是利用200N/mm2级的低屈服钢,利用它有限的塑性变形特性,提高吸收地震能的能力的装置。图6表示蜂窝式阻尼器的循环过程。
把这些衰减装置设置在超高层建筑上,多数情况下,可使设计地震力减小约30%左右。
4结论
超高层建筑不仅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就是在发展中的中国,它仍然是今后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方向。为此,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不断借鉴外国先进的建筑技术,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必将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高层建筑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华润中心幸福里;住宅设计;体会
中图分类号:TU2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155-02
1 项目概况
南宁幸福里住宅项目位于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内的南宁华润中心,北临民族大道、西临青秀路,东南侧临中新路。
2 总平面布局
2.1 平面布局
南宁幸福里住宅项目规划了9栋45~56层超高层住宅,基本沿基地周边布局,以正南北朝向为主,采用大进深户型,取得最佳的朝向、楼间距和景观视距,庭院南北向主视距超过200m,沿合作路轴线位置楼栋扭转并对称布置,强化了城市轴线。其中一期包括1#、2#、3#、5#楼、综合管理用房,二期包括6#、7#、8#、9#、10#楼。将二期6#~10#楼首层抬高,下部设联系万象城和合作路的商业步行通道。沿合作路方向形成一条贯通的交通景观轴线,联系并引导万象城及中新路之间的城市人流,营造活跃的生活、商业氛围。综合管理用房位于庭院中心位置,方便各栋住户的到达与使用,也是整个大庭院中的视线焦点。布局形式考虑了跟九洲国际大厦项目的关系,二者一起呈现出完整连续的城市形象,树立了南宁东盟国际商务区核心区的示范性。
2.2 住宅构成
南宁幸福里分别由1#~5#楼45层,8#~9#楼48层,10#楼51层,6#~7#楼56+1层的超高层住宅组成,总高度在158.1~207.9m之间,总建筑面积为21.6万m2。
1#~3#、5#・7#塔楼为三梯两户,8#、9#塔楼为两梯两户,10#塔楼为四梯六户,其中6#、7#楼顶层均为Penthouse复式户型,俯瞰全城,充分利用周边的景观资源。(图2)
3 建筑单体设计
项目定位南宁最高端的城市综合体住宅产品,户均面积约300m2,大部分户型采用目前最高端的三梯两户大平层设计方式。两部客梯一户一梯,将私家领域扩展到了电梯厅;同时设有一部病床级别辅助电梯,实现主辅分流,消除了流线交叉干扰。
南宁华润幸福里采用简洁现代的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体量组合关系。外墙材质以中灰色和赭色面砖、浅色仿石玻化砖为主,同时局部运用了玻璃幕墙,架空层采用干挂陶板,整体色调庄重典雅,在设备平台位置设置了每四层通高金属百叶并强化了外墙门窗金属件。材质搭配采用分体块错列的形式,分段比例参考黄金分割比。墙身面砖和玻化砖部分的分缝系统增加了近人尺度的细节,顶部处理突出了昭示性。整体形象简洁大方,贵气稳重。
综合管理用房位于庭院中部,为了削弱体量感,将其沿合作路轴线分成A、B两区,两区靠庭院内侧和两区之间增加了一道弧形构架墙等虚构架连接。A区功能以健身娱乐为主,包括配套的室外游泳池和室外活动场地;B区己运动功能为主,包括两片羽毛球场,一个壁球馆和一个乒乓球馆。会所外墙和屋顶都避免大面积的硬质墙体,进一步弱化它的体量感,并配套建设有社区管理用房等。
4 道路系统和交通组织
项目周边有市政规划路,与九洲天龙用地之间的共用道路为双向四车道。
人行:小区设有三个人行出入口:人行主出入口位于用地西南角3#楼和5#楼之间;小区和万象城L3庆典广场之间设有一个联系出入口;北侧8#楼和9#楼之间有一个辅助人行出入口。
车行:小区设有三个车行出入口,一个位于人行主入口附近,一个位于和九洲项目共用的道路南段上,另外一个位于8、9#楼之间的5#路上。沿合作路方向形成一条贯通的交通轴线,联系并引导万象城及中新路之间的城市人流。小区实行人车分离,非紧急车辆不得进入庭院内部。
5 景观绿化系统
小区景观规划重点是营造一个大尺度的核心庭院景观。顺应周边道路标高的变化和分期建设需要,庭院分成两个区,竖向高差4.2m,结合局部微地形处理,步移景异。泳池和景观水池是水景营造的重点。环小区庭院打造一个千米步道,沿途重点位置设置景观小节点。
6 竖向设计
南宁华润幸福里地下室分为一二期两部分进行设计,一期庭院标高103.700m,二期庭院标高107.900m,二者高差4.2m,二期庭院下部设有被商业步行通道分开的架空车库;之下是两期拉通的两层全埋地下车库;二期部分还设有地下三、四层车库。车库顶覆土深度1.5m,满足基本的庭院绿化土壤深度要求,局部采用堆土微地形处理,可以种植较大植栽。
7 建筑消防
7.1 总平面设置
(1)消防车道:南宁华润幸福里住宅全部为超高层建筑,沿小区外侧有环形市政道路,庭院内部设有紧急消防车道,消防车道≥4m,转弯半径≥12m,坡度≤8%,用于登高的消防车道坡度≤3%。消防车能够便利的到达每栋住宅并满足消防登高面的要求。
(2)防火间距:建筑与周围建筑的防火间距符合防火问规范要求。
7.2 建筑防火设计
(1)建筑类别及防火等级:1~10#楼均为超高层住宅,属一类建筑,耐火等级均为一级。
(2)综合管理用房属于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室的耐火等级为一级。
(3)防火分区:每个单体标准层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均设两个独立的安全出口。
7.3 安全疏散设计
(1)1~10#楼均为超高层纯住宅,45~56层约158.1~207.9m之间,塔楼直接落地,底层架空9m高,无裙楼商业,属于非公共建筑,参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1.13条之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问)”,纯住宅可不设避难层;鉴于幸福里住宅对于立面完整性的高品质需求,结合浙江、广东等地己建成使用的类似超高层纯住宅项目工程实例,故没有设置避难层。
(2)每栋住宅的标准层有2户(除10#楼为6户外),每栋均设计有2~4部高速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专用的大容量、高速度(3.5m/s)电梯,可以将每栋塔楼中的居民迅速疏散至地面。
(3)每栋住宅设置有2部疏散楼梯,所有楼梯问均通至屋面,疏散宽度满足疏散要求。
(4)综合管理用房为二层公共建筑,内部设置了3部疏散楼梯。靠外墙的楼梯问有直接的对外出口,不靠外墙的楼梯问经过不超过15m的公共通道通向室外,疏散宽度满足疏散要求。
(5)地下车库最远工作点到楼梯问的距离,按60m进行控制。
7.4 设备用房防火设计
(1)消防控制室设置于5#楼负一层,有直通室外的出入口。
(2)配电问设备房均采用甲级防火门与其他用房隔断。
(3)管井防火:所有竖向管道井在多层楼板处用相当于楼板耐火等级的钢筋混凝土板封堵,其检查门为丙级防火门。
8 住宅户型谁及
8.1 定位
针对喜爱城市生活的高端商务客户,打造独享城市文明精华的顶级住宅,以舒适、豪华的大户型为主,是南宁市中心区唯一的纯粹豪华大户型住宅,在城市中心天赋优越的独享南宁首个都市综合体――“华润中心”的顶级配置。
8.2 特点
九栋住宅由北向南沿基地呈弧形状,布局合理,使得各个户型互不遮挡,充分发挥了视野、日照及景观的优势。
8.3 多种户型选择
从约95m2的精致两房、约186m2的豪华三房、约240m2的奢华四房、约350m2的奢华五房到约500m2的Penthouse,满足从城市精英到大户人家的需求。
户型内部设计强调了空间属性的层层递进,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逐级过渡。两条轴线十字交叉作为户型的框架,串起所有户内空间:横向从入口玄关到过厅,到卧区走道,到卧室玄关最后到达各级卧室,纵向从景观阳台到客厅,到过厅,到餐厅,到开敞式厨房再到生活阳台,过厅作为两条轴线的交点。这种组织方式使各户内空间既能有效隔离又能紧密方便的联系。
8.4 层高
3.15~3.5m的层高创造了同类住宅层高的最高标准,带来更加舒适开畅的生活尺度。
8.5 大客厅
大开间客厅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每种户型均设计了超越寻常尺度的大开间客厅,营造宽敞、惬意的起居空间。(如图3)
8.6 空中花园
将传统的庭院概念引入到超高层住宅,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如图4)
8.7 宽景凸窗、大开敞玻璃门
客厅、卧室采用了超大凸窗或大开敞玻璃门设计,巧妙延展使用空间,带来优越的采光和视野。(如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