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诗的语言特点

古诗的语言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0 10:08: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古诗的语言特点

篇(1)

    总之,古诗歌鉴赏,应依据诗歌语言特点,有的放矢,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那么,古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又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呢?下面,就主要以2011年高考古诗歌试题为例,谈谈诗歌语言特点及其理解诗歌语言的方法。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1.意象的叠加。由于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在进行景物描写过程中,意象间一般不需要助词、连词等连接性虚词,多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叠加,或者多以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衔接。所以诗歌景物描写语言组织基本形式:一是“意象+意象”,一是“意象+动词(形容词)+意象”。例如2011年辽宁古诗歌试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描写画面景象,第一句是三个意象的叠加,“惠崇+烟雨+归雁”,后两句是第二种形式的变式:坐(动词)+我潇湘洞庭(意象),欲唤(动词)+扁舟(意象)+归去(动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这种语言特点的代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的叠加,为诗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塑造了如梦如幻的意境。这是诗歌景物描写时的语言特点之一。

    2.语意的跳跃性。由于意象叠加,其间语意连接常被省略,这就出现了跳跃性,有时语意跳跃性很大,意象间跨度愈大,理解难度就愈大。例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其中“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省略了如下内容:(诗人)伫(立于庭院,耳)听寒声,(抬眼望)云深(处却)无雁影(飞来)。又如上面的辽宁古诗歌第一句,三个意象间省略了如下内容:(北宋僧人画家)惠崇(所画的画景有)烟雨(和)归雁。而第二、三句与第一句之间的语意跳跃就非常大,大致应省略了如下内容:(诗人观赏优美画中美景,想象自己就置身于画面的景象中,仿佛就)坐在洞庭湖边上,(望着远处的)扁舟,欲唤来乘船归去。只有理解第一句与二、三句之间的这种跳跃,才能真正疏通理解上下诗歌句意,才能顺利解决试卷中的第一问。

    3.语序的倒错。由于受诗歌格律、韵脚、对偶以及表意强调等多种原因影响,诗歌语序往往易出现倒装错位现象,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慧眼识序,调整语序后才会理解语意,贯通语意。例如四川卷: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这首诗第三、四两句的语序应调整为“客子诗卷里(度)光阴,(在)雨声中(闻)杏花消息。诗歌语言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理解诗歌语意时,不可拘泥于原诗歌语序,必要时须调整。高中教材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有这种典型的语序倒错现象。

    4.表意的含蓄委婉。诗歌表意善于运用“言在此,意在彼”的表达技巧。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不明此道的人只观表层语意,难以发掘诗意之幽微。钱钟书曾就此总结说,那看不见的比那看得见的要丰富得多。例如全国大纲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寒声”不仅意为秋声清冷,更指诗人内心的凄凉。“无雁影”不仅仅指没有大雁的影子,更隐含着诗人盼家书(鸿雁传书)而不得的孤独愁苦之情,表达诗人对家乡深切思念之情。诗歌语言的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是我们鉴赏时应特别引起注意的,切莫“鼠目寸光”,浅尝辄止。

    针对古诗歌语言以上特点,在理解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在完整表意层次范围内,上下贯通,前后牵连。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诗句,避免串糖葫芦式的片面、割裂式地理解,而没有前后补充合理调序等处理。惟其如此,才能疏通大意,理解诗意。例如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应如何理解“客愁”?既应联系第一句,注意“扬子江头几问津”与“客愁”的关系,表明诗人多次途经扬子渡口,含有奔波忙碌之愁苦,这是首层表意;又应联系以下六句,这是多层理解,鉴赏诗歌还必须要有这种多层理解意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客愁”所表现的多层含义理解全面了,“客愁”应包括:奔波忙碌之愁、孤身在外之愁、思乡之愁、朋友零落之愁。

    完整表意层次,具有相对性,有时是指一个句末标点范围内,有时是指多个句末标点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层次意识,依据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2.运用合理想象丰富意象及补充意象间跳跃的空间。这是由诗歌语言高度凝炼性与表意跳跃性所决定的。在理解诗歌语句时,不能只见文字,不见言外之意;不能只有眼前的文字,而看不见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山意海,否则,鉴赏诗歌必然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难以理解诗歌情趣。例如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对三四句的理解,倘若不运用合理的想象,就难以理解诗人猜度琅琊溪溪水源头和溪水中漂荡出的山花的深意。唯有合理大胆想象,补充出溪源和山花意象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二者之间的跳跃性内容,才能体会出诗人写山中春景,想象山中深处,溪水清冽,春花烂漫,春意惹人,意在表达诗人对琅琊溪自然风光的喜爱,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恬淡的情怀。没有想象的参与,就难以品味言外之意、诗人的内心世界。

    3.紧扣含有情感态度的关键性词语来理解诗句。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关键性词语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它们往往活化了景象,暗示了诗人的情感以及指明意象的哀乐属性,这样的词语是所在句或全诗的诗眼,抓住了它们,就踏上了理解鉴赏诗歌的快车道。例如2011年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第三四两句中的两个动词“卷”和“吼”,就是理解这两句的关键,两个动词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和宏大声势。如果忽略这两个动词,对本诗所描写的骤雨的特点就难以准确理解。

篇(2)

关键词:意合 形合 格式塔 整体性原则 意象 汉语古诗

一、引言

学术界普遍认为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即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方梦之(2004)指出,“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所说:“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汉语重意合这一特点在汉语古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汉语古诗通常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绘声绘色的画,以达到诗人抒情之意。在这一个个意象之间并无显性的形态联结。读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并结合整体性原则将一个个意象联结起来,从而体会诗人融合了其思想感情表达与客观环境描写的特殊意境。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样的一种文化差异无疑加大了汉诗英译的难度。在英译过程中,我们应借助不同手段,如通过添加谓语动词、连接词、过去分词等来填补汉诗语言符号层面的空白,使汉语古诗中分离的、块状的意象有机串联起来,使英译文符合其自身的语言特点。

二、格式塔整体性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是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完形原则,即认为一个格式塔就是一个心理经验上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个部分的机械相加。整体是大于部分之和的,同时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离开了整体,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或者使人无法把握。因此,整体是来自于各部分同时又是超越各部分的新的结合体。

从形式上来看,汉语古诗的意象是块状的、分离的。但是,中国人擅长的是想象与联想,强调的是整体思维,即把看似块状的、分离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从中把握作者的思想动态。而英语却注重形式形态的变化以达到连续、连贯的效果。因此,这种融合了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对文学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我们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意境上呈现出整体性,也要在英译文的形式上体现出整体性与连贯性,这是由英文重形合这一特征所决定的。

三、汉语古诗的意合

汉语喜欢用一字一词表现一个意象,一句诗中常常融合好几个意象。从形式上来看,这些意象是离散的、块状的,具有空间的性质。但其实不然,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因此在阅读那一个个意象时,最先在人们大脑中呈现的是对该诗句所描绘的整体意象的感知,而不是对孤立的意象个体感知的简单相加。因为我们在理解或解读诗句时,首先会根据诗人所呈现给读者的意象进行想象与联想,进而真正了解诗人欲抒发之情。所以,从形式上而言,汉语古诗的意象是孤立的、离散的、块状的,体现了汉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空间性特质。但从意境上而言,诗中每一个意象的选择和组合都是经过诗人慎重选择和精心安排的,有助于读者进行联想和思考以达到与诗人产生共鸣的一种效果。下面我们以温庭筠的两句名诗为例来说明汉语古诗的意合现象。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例(1)中,作者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凌晨赶路的清冷风景,以此来形容游子早行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素来为后人所传诵。该诗句只用了十个字组成了六个名词,而这六个名词组成了六个意象,其间没有用任何的连接词,也没有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形态标记,只是简单地将这六个意象进行排列连缀起来,而这样的简单组合也并未给读者理解诗人所抒之情带来任何困难。因为,我们通过各自的想象与联想,已经把这六个意象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从中我们能读懂诗人的凄冷感受与寂寞心情,甚至产生某种共鸣。

四、《商山早行》和《天净沙·秋思》的英译

正如上文所说,汉语古诗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那么,在汉诗英译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英语形合这一特点,将汉语古诗中的意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即将那些形似离散的、块状的、空间的意象简单罗列相加呢?笔者认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切不可为追求完全形式对等而忽略英民族的文化特点,即重视个体思维、重视形合。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出发,以达意为基础,将汉语古诗英译得恰到好处。下面我们以例(1)及其英译为例,对此进行分析与探讨。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译文1:The crowing of the cock,the thatched inn,the moon;

Footprints,wood bridge,frost.

译文2:The cock crows as the moon sets over the thatched inn;

Footprints are left on the wood bridge paved with frost.(许渊冲译)

篇(3)

【关键词】古诗;鉴赏;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钟嵘在《诗品》里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优秀的诗歌,像一位长者,诉说人间的沧桑,熏陶丰富着读者的情感。深藏在学生心中的诗,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会慢慢成为他们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完善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修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呢?

一、培养鉴赏古诗的兴趣

(一)借助流行歌曲激趣

流行歌曲脍炙人口,贴近我们的生活。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比如中秋节时,可先试着给学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效果会出奇的好。

(二)结合生活时令激趣

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例如:快到中秋节了,便先要求学生总结以前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句;在课前讲解给其他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便被调动起来。

二、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知识

(一)文体知识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要熟知古典诗歌的流变,明白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了解诗词的格律知识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

(二)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三)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五)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诗词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诗歌的结构形式,主要的修辞手法,其他写作技巧如赋比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

三、引领学生解读“诗家语”

(一) 认清诗歌语言的变形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了解诗歌语言组织规律,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①把握词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例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一“老”一“肥”,当真浓酽醉人。

②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这属主语后置。另外有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等。不在一一举例。

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例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二)留心如下字词

①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②形容词: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③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还有一些表颜色的词等。

四、强化读背能力的培养

有了理论,不可能直接去鉴赏,还要会听,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然后是读,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的音韵、内涵。多读多背,定会加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同时也可在诵读中印证、消化所学的理论,积淀意象、情感、技巧等。古人所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加强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在语言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意境美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学古诗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选择自己适合和学生易于按受的方式教学古诗,认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诗情入诗境。让学生在诗情诗境中感悟古诗的美妙。古诗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一是要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介绍作者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序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三是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四是要进行丰富的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二、在古诗品读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古诗意境优美,语言奇崛,意涵深远,让人过目难忘。古诗纷繁复杂的语言特点,不易一下子掌握,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知识不全面,要很好的把握好古诗的语言特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帮助他们疏通理解,教给分词连序法这样一种古诗的学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补上主语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姓“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掌握学习的方法,还要在掌握学习方法后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在古诗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把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而且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篇(5)

新课改以后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古诗词的容量增大了,归类也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高考古诗词所占比例也有较大上升。古诗词鉴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把古诗词教学等同于文言文教学,忽略从诗词本身去阅读鉴赏,一味迎合高考出题者的意图,从而使古诗词鉴赏教学走向歧路,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要研究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界定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p散文p小说p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1]强调了阅读和鉴赏的文学知识要求,提出了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文学知识掌握标准。同时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提出了古典诗歌教学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行为习惯,也就是提出了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审美标准。综合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基础知识的把握,如字词的释义p用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文学常识,包括背景材料中的时代背景、诗人p作品等背景,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的诗歌风格特点、重要作家有比较深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标准体现了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文学特征。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要考察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是否了解了古代文化常识,是否了解了诗词的写作特色,是否能借助一些注释理解诗词内容,是否让学生抓住了诗人所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这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基础性标准要求。

2.审美鉴赏能力的评价标准。古典诗词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审美鉴赏能力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诗歌内容所蕴含的人文性。新课标中规定:“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突出强调了古典诗词教学的人文性,也就是突出强调了古典诗歌审美性特征。审美鉴赏能力标准主要考察学生的鉴赏兴趣,是否喜欢古诗词的阅读,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古典诗词中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考察学生是否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并追求美好的理想,是否把握了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二、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古典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又要把握作品的艺术性。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效性的培养主要是从教学设计开始。因此,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需要从文学知识掌握能力和审美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知识审美两相通的效果。

篇(6)

【关键词】 古诗鉴赏 阅读 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29-02

古诗本是先人前辈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成为文化史上独特的风景。因此鉴赏古诗也成为了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对于古诗鉴赏,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学生普遍觉得古诗鉴赏理解难、做题难、得分难。其实只要学会阅读古诗,理清古诗鉴赏的考题解题思路,许多问题也就引刃而解了。

一、初步把握古诗鉴赏的方法

我认为古诗鉴赏的思路是有章可循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答题这两方面的规范训练提升古诗鉴赏能力。我主要将古诗鉴赏切分为两个阶段,阅读阶段和解题阶段。

【阅读阶段】:

阅读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以句子为单位,从标题开始带着两个基本问题“写什么、为何写”来进行阅读理解诗句。若有注释,要特别注意关键信息的提示。

1. 看诗题

诗题是诗词的关键,可谓其眼睛。处于对全诗内容集中概括的统领地位。大多数诗题,或直切诗的内容,或触及写作目的及缘由,或标明诗的体裁,或点名地点、人物、时令,或揭示情感特质等。我们可以综合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确立对古诗的大概认知。这个过程是初步确定诗人“写什么”的过程。

2. 看注释

注释和小序是古诗中隐藏信息的地方。在一些古诗的前面有小“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注释往往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有的解释用典出处,帮助了解古诗手法,甚至还有的暗示题目的答案。这部分信息了解的过程可以帮助理解诗人“为何写”这个问题。

3. 看意象

古诗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古诗所描写的意象,即古诗中所描写的形象或人或物或景或事。准确把握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及这些意象的动静、色彩、虚实等外延特征成为读懂古诗最重要的一环。而古诗中有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掌握了一定意象的积累对古诗阅读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看懂意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处理了写什么这个最基本的古诗问题。

【解题阶段】:

古诗鉴赏的考点按高考大纲其实不外乎考察这几个方面,主要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次是考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按照一定的出题思路给古诗的解答寻找捷径。我将解题阶段大致分割如下:

1. 认真审题,弄清题干考查的基本知识点,我将之分为三点

【写什么(内容概括)、为何写(抒感)、如何写(表达技巧)】。(下文中我将具体阐述这三方面)

2. 找到正确的角度,结合文本,分点规范作答。

二、深化解题思路的不同要领

在整个阅读古诗的过程中阅读阶段和解题阶段还可将其进行细分,让学生充分掌握解题过程和思路,从而在古诗鉴赏这一类题上做到不失分,要得分。

不同基本知识点的思路及答题要领:

1. 写什么

叙事:交待了……

内容概括:描写:描写……的或景或场面(寻找诗文中的关键意象)

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 为何写

情感总结必须要具体化:抒发了对……的……情感(对象具体化)

抒发了因……而……情感(原因具体化)

古诗常见情感:忧国忧民、思亲怀乡、离愁别绪、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悠游闲适、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等。

3. 如何写

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描写: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对偶、反复、设问、双关等)

其他手法(衬托、联想想像、对比、白描、欲扬先抑等)

写人(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白描)

(侧面描写:环境(景物)烘托人物形象)

写景(正面描写:选择典型景物或场景;远近、上下观察角度的变化;视听嗅等多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虚(想象、联想、回忆、梦境);(实细节描写、白描)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象征)、即事抒怀、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从对方落笔)等。

②行文结构技巧

开头诗句:呼应题目、总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营造氛围。

结尾:呼应标题、总结全诗、点明主旨、深化主旨。

注意:与上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质朴通俗、含蓄凝练、简洁明快、辞藻绚丽、委婉含蓄等。

三、运用解题思路规范答题

当学生在看懂古诗和把握了一定解题思路和技巧后,这还远远不够,知识要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在平时的解题中让学生形成这种思维的习惯养成,并做到答题规范。在日常的讲解中教师要帮助其形成这种习惯。并且懂得举一反三。

【典型例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导】

按照之前的古诗阅读解题步骤进行指导。

首先对古诗进行赏析,看诗题明题材。其次在阅读阶段分析中赏析每句句子,主要从写什么这个发面进行分析。也即从诗词中抓意象从描写、叙事、抒情这三个角度思考。

其次具体解题。问题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问题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审题看,第一问考的是写什么(景物特征)和为何写(抒感)这两个大类,第二问则考查了如何写(抒情手法)和为何写(抒发感情)。

解答思路:1. 概括季节景物特征。从原诗中寻找能传达景物特征的意象分析特点,再明确要用形容词进行概括,并且一般选择双音节词,比如萧瑟清冷、孤独寂寞、雄浑壮阔等。这些形容词是要能够准确反映景物特征的。2. 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此题主要从抒情角度分析。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要表达具体(情感具体化),务必要答出如喜悦、悲凉等具体情感。

【参考答案】

送魏万之京

李颀

阅读阶段: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写什么:叙说与友人离别之事,描写了秋季之萧瑟清冷

为何写:渲染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写什么:嘹唳的雁声使人觉得惆怅凄切

为何写:抒发因友人即将离别之愁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写什么:描写长安关城的秋色和傍晚所闻的捣衣声

为何写:抒发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直抒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解题阶段: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审题:写什么 为何写

答题思路:1.找准意象,并用准确的形容词总结特征。

2.情感具体化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深秋时节萧瑟清冷的特征

诗人送别时因友人将要离别而悲秋难抑的愁情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审题:如何写 为何写

答题思路:1.抒情手法

2.情感具体化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鉴赏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33-01

诗词鉴赏是指学生在阅读整篇诗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词主旨以及自己的独特见解。随着诗词鉴赏所占分值的增加,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逐渐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让学生背诵默写教材中的诗词名句即可,对诗词主旨分析并不重视,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分析诗词的正确方法,无法形成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影响了考试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注重改变诗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一 判读诗词题材,理解诗词主题

题材是指作者为表达作品主旨所用的材料,它既可以体现客观的生活事例,又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是古诗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对深化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以奠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二 积累诗词意象,体味作文情感

意象是指作者把客观事物主观化,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对帮助学生鉴赏诗词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常用的诗词意象,深层次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古代诗人与酒的渊源,在头脑中产生意象:他们多是借酒来表达壮志豪情或内心悲苦、借酒消愁、一诉衷肠等。在学习这篇诗歌时就会很容易地把握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为李云送别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从而会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首诗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知道的有关饮酒意象的诗词。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想出多篇符合教师要求的诗歌:李清照的《醉花阴》、李白的《行路难》、晏殊的《浣溪沙》等,从而会印象深刻地记住“酒和饮酒”在古诗词中的意象。通过指导学生积累古诗词中常用的诗歌意象,能有效促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 把握艺术手法,理解诗句内涵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是组成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体现完美、充分的诗歌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古诗词艺术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体现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首诗颔联的后一句无法理解,由于学生没有古诗词“用典”艺术手法的概念,不理解“烂柯人”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而造成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向学生讲解“烂柯人”这一典故和作者在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中这一特殊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人世沧桑巨变、物是人非”的现实意义。有学生甚至能根据教师的讲解,自主发现除后一句外,颔联的前一句“闻笛赋”也是运用了用典手法,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累常用诗歌典故的习惯,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准确把握住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现实意义,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诗歌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 品味诗词语言,体味诗歌语言的文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