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0 10:08: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篇(1)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and worldwide tall building more and more, tall building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special review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avoid seismic safety concerns,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high building.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tall building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special examination technology, can for tall building seismic fortification special review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Keywords: tall building; Seismic fortification; Special review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1]。据不完全统计,5年之后,中国的超高层建筑总数将超过800座,约为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目前,已建成的全球十大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已经占据6席。台北101大厦以508米楼高位居世界第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主体高度492米排名第四,南京紫峰大厦高450米位居第七,金茂大厦高420.5米排名第八,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420米排名第九,广州中信广场大厦以391米高度排名第十。而超高层建筑不仅总高度超过现有规程规范,而且结构形式也越来越多,需要进行专门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避免抗震安全隐患。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不同结构形式的超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供相关超高层建筑参考。

2超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的专项审查

由于近年来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规范、规程的最大适用范围很多,抗震设防审查时,需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不同结构体系进行对比,尽量采用适用高度更大的结构类型。(2)仔细论证超高层建筑中加强层的数量、位置和构造。(3)严格控制混凝土剪力墙的剪应力应。(4)要保证关键部位的细部构造在大震下的安全。

3转换结构抗震设防的专项审查

超高层建筑的转换结构一般有两类:墙体转换及柱或斜撑转换。墙体及其转换大梁形成拱,对框支柱有向外推力,轴柱的转换梁是空腹桁架的下弦杆,次内力较大,有时不考虑空腹桁架的空间作用。不同的转换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法,框支转换大梁的设计和空腹桁架下弦杆的设计有明显的不同,不可相混。有时,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转换类型不同,在一个方向为框支转换,另一个方向为轴柱转换,此时需分别处理;在一个方向为框支柱,另一个方向为落地墙的端柱,计算框支柱数量时,两个方向应区别对待。

底部带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时,应避免底部结构破坏,结构的延性耗能机制宜在上部结构中呈现。底部结构包括:落地墙、框支柱、转换构件、转换层以上二层的楼板、柱和墙体。转换层以下必须布置足够的上下连续的落地墙。当主体结构底部楼层侧向刚度比上部楼层侧向刚度减少较多时,宜通过增加落地墙刚度或减少上部墙体刚度等措施加以调整。

对高位转换,如8度区底部5层为商业建筑,上部的抗侧力墙体在五层顶转换,需要考虑高位转换与低位转换的不同:低位转换主要按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控制,高位转换不仅要控制相邻层的刚度比,而且要对不转换的结构与转换结构在转换高度处的总体刚度进行比较,使二者的总体刚度比较接近。这里,侧向刚度计算时,需要注意转换大梁的正确模拟:将大梁作为线性杆件计算时,其轴线位置应按截面的抗弯中心确定,相邻上下层的竖向构件,需要考虑对应的刚域。当在裙房顶板处进行高位转换时,还需考虑转换层以下裙房参与主楼整体工作的程度,分别处理,使侧向刚度比的计算能反映结构实际工作状态。

4连体结构抗震设防的专项审查

连体结构大致可有四类:(1)两个主塔间用刚性连接的结构体相连,连接体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每个连接体可以是一层或多层;(2)两个主塔间采用人行通廊相连,一般按支座可滑动的结构处理;(3)平面为开口很大的槽形,不满足刚性楼盖假定,在开口处每隔若干楼层设置连接构件加强楼盖的整体性,减少扭转位移比;(4)房屋立面开设大洞口,在洞口顶部设转换构件将洞口两侧相连。不同的连体,设计方法不同。

当连体与两端铰接时,至少一端应采用可滑动连接,根据震害经验,设计时应保证大震下不坠落,应考虑支座处两个主塔沿连体的两个主轴方向在大震下的弹塑性位移,然后按位移设计。当两个主塔高低不同,主轴方向正交或斜交时,需要考虑双向水平地震同时作用。当连体为多层时,不仅要考虑支座处的位移,还需考虑相关楼层的位移。

当连体与两端刚接时,要算出两端支座在大震下的内力和变形,确保连体本身和连接部位的安全。对高低的主塔、主轴方向不一致的情况,同样要仔细的分析计算。

对开口处的连接构件,可按中震下不屈服设计,并提高连接部位的抗震等级。

9度设防时不应采用连体结构。连体本身在8度时应考虑竖向地震,此时,支座处的竖向地震可能比地面加大,可通过考虑竖向地震输人的弹性时程分析,计算连体的竖向振动。

对大跨度的连体,其竖向振动问题是否影响正常使用,也需要予以考虑。对于连体与主塔的连接,有条件时可采用隔震支座和消能阻尼器等技术。此时,应进行专门的计算分析和支座的构造设计。

5特殊体型结构抗震设防的专项审查

近来,某些建筑设计,由于使用功能和美观要求,导致体型特别不规则,平面扭转效应很大或楼板内被大洞口严重削弱,竖向刚度突变,上下构件不连续,上部构件超长悬挑,动力特性不同的多塔彼此相连等等。尤其是多项不规则性同时并存,结构计算分析模型难以正确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借助各种简化手段。

这种特殊复杂结构,可根据具体情况详细研究其地震下的受力特点,按基于性能设计的要求,提出结构设计方案,对薄弱部位从抗震承载力和延性两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针对结构的复杂情况,抗震设防审查时要求所有钢柱按设防烈度不屈服设计,四片巨型衍架在结构屋面要形成封闭圈,出屋面的单片大桁架利用屋盖围护结构的斜杆加强,应考虑四个L形框架筒横截面的翘曲,并在错层的连接处设置钢板剪力墙,还要求进行模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调整细部构造。

6结论

本文对对超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进行了研究,有关高度超限、高位转换、连体结构以及特殊体型结构的超高层建筑的一些概念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由此造成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对房屋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为了缓解城市人口对房屋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中城市。超高层建筑,除了具有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积,最大限度利用地上建筑使用空间外,还具有强烈的标志性及展示性作用,从而往往能成为区域性、地标性建筑或成为城市“名片”。

然而,尽管城市中的超高建筑越来越多,但目前却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明确的依据来对超限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多数情况下还是要依靠工程师和专家们的结构概念和经验来把握,而其可靠程度,限于现今的技术水平一般只能作出定性结论,还很难作出定量的描述。以下本文就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方面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供广大同行参考。

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各个行业的流动资金开始往基础设施建设汇集的现象。超高层建筑工程是在人们对空间的成分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这反映了人们对充满现代感和时代感的城市生活的追求。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已经超出了我国对建筑工程的规定,抗震也是摆在超高建筑工程面前的重大难题。尤其是这几年以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发生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更是让我们触目惊心。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完善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在。

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1、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原则

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上,我国遵循这样三条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小震不坏。当建筑物遇到多遇地震时,其结构没有遭受到损坏,无需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在这个原则下,一般是对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进行验算,是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第一阶段的弹性设计。第二,中震可修。当建筑物遇到设防地震时,建筑物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经过修补之后就可以继续投入使用。这要求建筑设计时考虑到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弹塑性变形和承载力,是第二阶段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第三,大震不倒。当遭受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会发生倒坍等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这一阶段的设计是前面两个阶段验算和设计的分析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和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基本内容

第一,当超限高层建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抗震墙结构时,其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当采用的是抗震墙结构和筒体结构时,建筑工程为 9 度设防时,其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建筑工程为 8 度设防时,其最大高度应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最大适用高度的120%;建筑工程为 7 度和 6 度设防时,其最大高度应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最大适用高度的 130%。第二,超限高层建筑物设计时,其高度、高宽比和体型规则性这三者中至少有一项需要满足《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第三,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至少要采用两种力学模型来计算分析建筑物的受力情况,其计算程序需要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鉴定许可。第四,为保证超限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应采取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更严格的抗震措施。第五,当超限高层建筑物有明显薄弱层时,还应进行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四、超限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高度和高宽比超限建筑

a. 尽可能采用适用高度较高的结构类型, 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高度超限时, 可改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b. 验算结构整体抗倾覆稳定性, 验算在侧向力最不利组合情况下桩身是否会出现拉力或过大的压力, 并进行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的舒适度验算, 控制顶点位移及层间侧移, 当侧移无法满足要求时, 可考虑利用建筑设备层和避难层空间, 沿竖向设置若干层伸臂桁架或腰桁架。

c. 适当降低底部竖向构件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轴压比并加强配筋, 当轴压比不满足要求且构件截面再增大有困难时, 可采用钢或其它组合构件与混凝同组成的结构。

d. 要有足够的埋置深度, 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并进行风荷载作用下的舒适度验算。

2、平面规则性超限建筑

a. 采用弹性楼盖模型, 或按分块刚性楼板+局部弹性板进行计算, 并考虑扭转耦联效应。

b. 对于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的情况,采取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弹性楼板计算模型。

c. 对于楼板应力集中部位( 凹凸部位及洞口四角) 和弱连接的楼板, 应采用加大楼板厚度、增加板内配筋、配置集中配筋的边梁、配置 45°斜向钢筋等方法予以加强。凹口部位可增设部分拉梁或拉板, 以改善这些薄弱部位的刚度和延性, 提高其抗震性能。

d. 当平面过于不规则、楼板连系过弱或建筑物超长时, 可通过设置变形缝将结构分成若干个子结构。对结构扭转效应明显的超限高层建筑, 应尽量使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对称、均匀, 避免过大偏心,并尽量加大竖向构件的抗侧刚度和强度。

3、竖向规则性超限建筑

a. 立面收进引起超限, 如有可能则宜采用台阶形多次内收的立面, 确保结构位移沿竖向没有突变,并使结构扭转效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宜加强收进部位的竖向构件及楼板; 立面收进若造成偏心, 则底部结构会因扭转而产生较大内力, 故应加强底部周边构件的配筋, 并补充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和时程分析, 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确定结构的薄弱部位。

b. 连体建筑的连体部位及其周边应采用弹性楼板计算, 并控制连接部位的层数, 且两塔楼层刚度差异不宜过大, 连接体与主体宜用弱连接,如铰接等;连接体结构自身重量应尽量减小, 故应优先采用钢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等。

c. 对于立面开大洞的建筑, 应加强洞口四角及洞边, 避免在小震时洞角开裂。

d. 对于悬挑建筑, 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当悬挑质量较大时, 应避免偏心造成的扭转。

e. 对于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 尽量避免多级复杂转换, 优先采用梁式转换, 慎用厚板转换。尽量强化和提高转换层下部结构侧向刚度、抗震承载能力和延性, 并控制转换层的设置高度; 结构分析时除检查结构位移和刚度有无突变外, 还应重点检查框支柱所承受的地震剪力和轴压比;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剪切刚度和承载能力的突变;加强转换层楼板、转换构件、框支梁、框支柱、框支层上部剪力墙(包含筒体)及落地剪力墙(包含筒体)的抗震构造措施。

五、结束语

随着抗震技术和理念的快速发展,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结构复杂,抗震设计要求高,这也就要求设计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借鉴他人抗震设计经验,运用最新抗震技术和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转变思想观念,多方面借鉴相关知识和概念,从其他地方激发设计灵感,转变刚性为主的抗震模式,努力实现抗震设计理念的创新,开创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新局面,为老百姓打造更加安全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1] 徐培福 戴国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2] 侯伟雄:《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措施探讨》,《科技风》,2010年11期

篇(3)

【关键字】建筑设计;抗震设计;重要性

08年的汶川地震和10年的玉树地震对整个中国而言都是重大的打击,不仅是巨大经济上的损失,更心痛那许多鲜活的生命就此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让人们去反思我国在建筑中抗震设防上所存在的不足。建筑抗震实践证明,如果缺乏良好的建筑总体方案,仅仅依靠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是无法取得较好的建筑抗震效果的,甚至不能减轻建筑的震害程度。因此,必须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建筑抗震设计水平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地震所引发建筑破坏的原因

通过我国历年来遭受地震的经验,对地震期间高层建筑受到破坏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因地震所导致的软土震陷和砂土液化等方式的建筑地基失效,使地基上部建筑物结构受到损坏。

2、地震所引发的自然环境大幅度破坏,如地表滑坡、山体崩陷、岩石断层、地面大幅度变形、水灾、海啸等等,而导致上部建筑受到直接破坏。

3、因地震所引起的地面剧烈震动过程中,建筑物结构构件失稳、连接破坏、变形过大、整体倾覆或者强度不足而受到的破坏。

二、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几个主要建筑设计问题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到建筑抗震的要求,将在总体上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起到直接的控制与主导作用。在建筑抗震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建筑体型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体型的设计主要包括了对建筑平面形状与立体空间形状这两个方面的设计。

(1)平面形状复杂、不规则的问题。震害实践证明,如果平面形状较为复杂,例如出现不对称侧翼布置、侧翼的伸悬过多、平面的外凸和凹进等平面形状时,往往容易在地震发生时受到损害。相反,如果是平面形状较为规则简单的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则不易受到严重的损害。

(2)立体空间形状复杂、不规则问题。主要表现为建筑装饰悬伸过高或过大、相邻结构单元的高度差太大、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过高等等,在地震发生时都易受到震害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结构刚度有突变发生的部位更容易受到破坏。

为此,在建筑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平面与空间形状的规则与简洁。在平面形状的设计选择时,扇形、矩形、方形和圆形都是相对较好的抗震体型。同时还需尽量减少设计过长的伸翼和不对称的侧翼。在对建筑体系的布置时,应使建筑结构的刚度与质量能较为均匀的分布,防止在地震时出现扭转反应而导致抗震效果的不佳。在建筑设计时,尤其是高层建筑的设计,为了建筑在艺术上的创意和美观的考虑,往往复杂的建筑体型是无法避免的,但一定要注重将建筑艺术和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与建筑使用功能进行良好的结合。

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平面布置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使用要求进行了直接反映。包括内墙的布置、楼梯与通道的布置、建筑空间活动面积大小、柱子距离、房间的数量与布置等等,都需要明确在建筑平面布置图进行标识。同时,因为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区别,每个楼层间的布置都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在建筑平面布置多样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建筑抗震设计的难度。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了:柱与墙体的分布不协调或不对称;建筑平面中的墙体布置不对称等等。以上问题的出现都导致建筑结构的刚度与质量在平面上分布不均匀、不协调,进而使得建筑物在地震时出现较大的扭转作用,对抗震效果非常不利,容易造成局部的破坏。据相关审查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部分城市在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中不合理达到了17%,在墙体设置方面不能符合抗震要求的更是高达到24%。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平面的布置设计对建筑实际抗震效果影响重大,要做好平面布置设计工作,应尽量使建筑结构的刚度与质量能均匀分布,并做到布置时对称协调,避免扭转效应的发生。具体设计措施包括了:在抗震墙的布置方面应尽可能使其能与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相结合;在墙体的布置方面要对称、均匀;对于刚度较大的电梯井筒或楼梯需进行居中布置,以减少和避免扭转和偏心效应的发生。总而言之,在建筑平面布置的设计中,要尽量使建筑的使用功能能够与抗震要求相符合,以充分发挥出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基础作用。

3、建筑竖向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沿高度(沿楼层)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质量的分布设计方面。无论是单层建筑或多层建筑,民用建筑或工业建筑中都存在着此类问题,尤其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竖向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楼层间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导致建筑物沿高度或沿楼层所分布的刚度和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与不均匀。当前较为常见的问题是当上下相邻楼层之间的刚度或质量相差较大时,而产生了突变;亦或是在刚度最差的楼层中形成了变形很大的薄弱层,使抗震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抗震效果非常不利。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在建筑竖向刚度分布上出现了不均匀或过大的现象,这都对建筑的抗震设防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在进行建筑竖向布置设计时,应尽量使沿竖向刚度的分布能比较接近,尤其是在建筑结构中没有设置较大刚度的刚度转换层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注意。剪力墙在布置时,应注意保证其均匀和对称,并使其能够沿着竖向直接贯通到建筑的底部,防止出现不到底或者中断的现象。同时,还需尽量避免出现某一楼层的刚度过小,以使得与相邻楼层间形成变形较大的薄弱层。

4、屋顶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

对于一些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设计部分。从近年来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审查结果表明,屋顶建筑在设计中往往容易出现较多问题。首先是设计过重,如亭楼式的重屋顶设计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屋顶的建筑当中;其次是设计过高,一些高层建筑的屋顶往往可能达到了20~30米。以上的所述的屋顶建筑,不仅容易导致建筑变形的加大,也间接加大了地震的影响作用,对屋顶建筑和下方的建筑结构的抗震都非常不利。因此,在屋顶建筑的设计中,宜使用轻型的屋顶造型和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并尽可能的降低其高度;注重屋顶建筑结构刚度和质量的均匀分布;尽量保证建筑下部结构的重心能与屋顶建筑的重心相一致。

总结:

地震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日益普及,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不规则结构的日益增多,这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是十分不利的,为此,必须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的探讨和研究。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通过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之间相互配合与协同合作,并共同考虑抗震设计的基础上所完成的。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以此更好的发挥出建筑设计在抗震设防中应有的作用,为保障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和构建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通文.建筑设计中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2] 娄学军.试论现行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

[3] 张晓梅.基于抗倒塌设防目标的设计地震动区划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

[4] 魏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太古汇五星级酒店 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sig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swire remit five-star hotel structure design seismic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广州太古汇广场项目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与天河东路交汇处,是集商场、办公楼、酒店和文化中心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式建筑,由两座塔楼、一座五星级酒店、一座文化中心通过裙楼商场联合在一起而成,总建筑面积472387平方米,总幕墙面积144087平方米,是广州市极具观赏性的地标性建筑。

广州太古汇广场幕墙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工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特别是裙楼商场南、东、西面玻璃盒结构及裙楼顶部翼形天窗。翼形天窗平面成不规则宽窄、角度变化的曲面,立面成三个驼峰,东西驼峰高18.9米,成对称中高弧线台阶形;中间驼峰15.15米,成中高两边低的台阶形,整个建筑造型均呈现多线条、多棱角、多变的动态造型时尚建筑特点。裙楼南、东、西玻璃盒龙骨系统均为385mm*25mm钢板结构,其中最大高度24米,最大跨度24米,无主体结构支撑,为了增强结构稳定性,其内部均采用了拉索系统,其立面效果风格迥异,通透豁达,达到了良好的采光效果。

图1

2工程背景

2.1总平面布置:整个发展项目包括5个主要组成部份。一座39层高的办公楼1和一座28层高的办公楼2/精品酒店B分别座落于用地的东南和西南角。28层的五星级酒店A座落于用地的东北面,7层文化中大心则位于基地的西北角。一座四层的商场裙楼将以上各部份联系一起。整个项目还包括:地下三层的车库,地下四层的装卸货及设备层,和在3层,4层供公众使用的绿化广场平台。

2.2文化中心:酒店及办公楼在尽可能彼此远离的概念下,占据着基地的不同角落,并朝向不同方向以尽量增加城市景观效果和减少彼此直接视线干扰。

2.3竖向设计:本项目首层定为9.6米绝对标高,使商场入口能与周围的环境保持水平的状态,增加商场,酒店及文化中心的欢迎度,亦有利于残疾人仕通道融合于设计内。用地西南角竖向降低的地区以阶梯连接首层。办公楼1和2则将首层标高450亳米高于商场首层,以营造庄严,稳建的气氛。

图2

2.4交通系统规划:首层 (酒店A),12车位总数,962车位

2.5设计要求:本工程建筑必须满足国家及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有关建筑工程设计法规和规章;满足规划,使用功能,体型和立面美观的要求。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3.1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

相对于低矮的建筑物,高度较大的建筑物结构更柔一些,在风力、地震、沉降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更大的变形。为了使高层建筑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损毁倒塌,在结构上采取合适的措施,使高层建筑具有一定的结构延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2水平载荷成为决定因素

在低矮建筑结构设计中,一般都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但是在高层建筑中,尽管竖向载荷的影响仍旧巨大,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水平载荷。这是因为建筑物的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只是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但是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

3.3侧移变形不容忽视

与底层建筑不同,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数值往往很大,并且这种水平载荷会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迅速变大,所有在设计中不仅要求建筑物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还需要具有足够的抗推刚度,使建筑物在水平荷载下产生的侧移被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

3.4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抗震设计时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对于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结构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正常情况下的竖向荷载、水平载荷以及风荷载外,良好的抗震性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要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4酒店A造型设计:

酒店A塔楼的造型依从办公塔楼的概念,以正方柱体为基础,酒店的东西角以大弧线从上而下去角,而屋面是倾斜的女儿墙。而塔楼的立面均以清晰的,低传热的玻璃组成,而在垂直的立面上亦加上垂直的装饰鳍,从下而上,由密至疏随机排列。筒于塔楼中央,设置环形走道。筒体设有6台乘客电梯和3台服务电梯。每层酒店标准层包括26间标准客房。避难层设置在酒店的16层。

5 酒店A的屋顶结构设计

酒店A的主要结构屋顶高度约为120米,属于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而高宽比则低于4.0,不超过A级高度建筑的限值。本塔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符合规范规定该结构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此外,按太古汇广州发展有限公司要求,柱子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设计,以减少尺寸从而增加可用楼面面积。为配合酒店标准层的房间布置,标准层楼面采用预应力双向板设计,框架梁设于楼层周边。由于酒店房间将会采用砌块间隔,考虑砌块较大的附加恒载,楼板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以减低厚度。 按初步设计楼板跨度约12米,厚度为300mm,框架边梁深度为800mm。酒店塔楼非标准层的楼面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塔楼中段的避难层/设备层,由于楼层较高(6.6米),故此设置较深的框架梁及连梁以减少该局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塔楼的核心筒及主要框架柱的排列在几何形状上大致对称,但由于塔楼四角呈不规则布置,导致整体结构并不完全对称,然而整体结构的偏心与扭转现象非常轻微。塔楼顶部倾斜,玻璃幕墙高出主要结构屋顶9.9至19.8米,采用型钢框架-支撑结构承托。

6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地下室共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柱距为8.1米至16.2米,楼面采用混凝土梁板结构。地下室商场部份亦有接近25米的大跨度设计。受结构深度不能超过1.4米所限,部份大跨度梁须作型钢混凝土组合设计以将梁挠度及裂缝控制在规范要求以内。

6.1地下室底板结构

地库底板结构的设计时考虑重力荷载和向上水浮力的最不利组合(地下水位按最不利标高计算,即 -0.8米取值),分析结果裙楼结构自重不足以抵抗地下水浮力,故此采用梁板加抗拔人工挖孔桩(内配抗拔锚杆)为抗浮设计。底板厚度取1000mm。

6.2地库围墙

作为基坑开挖的部份支护,项目周围于红线以内均设有800mm厚的地下连续墙。然而考虑到连续墙的防渗功能较差,太古汇公司决定于连续墙以内另设永久结构围墙。连续墙只用作临时基坑支护。

设计永久地库围墙的结构,已考虑到地下水压及全部动力土压。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考虑连续墙的挡土作用。围墙厚度考虑裂缝后,取值800~500mm。此外地库围墙亦用以承托地库周边的楼面荷载。

7抗震措施

本项目按广州市的抗震设计要求,基本设防烈度为7度,塔楼属丙类建筑,裙楼属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I类场地。本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塔楼一略为超过B级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塔楼二属B级高度的超高层建筑,该两座塔楼的框架和核心筒同为一级抗震。由于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层,所以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与上部结构相同。酒店A属A级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其框架和核心筒同为二级抗震。文化中心楼高约60米,轴线14以西、首层以上采用型钢框架结构,不超过规范规定钢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钢结构的抗震措施,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执行。轴线14以东的文化中心及以下的戏院、酒店裙楼及以下的宴会厅、停车处等相连部份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高超过30米,其框架结构属一级抗震等级。 其余不超过30米高,以伸缩缝与文化中心分开的裙楼结构属二级抗震等级;地下室部份框架为三级抗震等级 (地下一层的大跨度结构则应与其上的结构同一等级)。

8结束语

太古汇工程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得到了市里各级领导的好评和市民的赞同。我们将继续努力设计出更多更具有结构抗震性能的大厦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a whole in our country,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industry level also increase rapidly, tall buildings are everywhere. Building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types and function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is more and more diversification, makes the design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o the top of stack from the basic framework, some details are all in a certain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increase the risk of construction.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som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Structure design; Common problems; Look forward to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地下室结构超长问题

现代高层建筑由于层数高、要求埋深,因此一般都设有大底盘地下室,通常为1~2层,地下室面积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10%左右。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中往往存在结构超长的问题。

由于建筑布局的要求,有时地下室结构超长,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40~60m。地下结构虽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地上结构小,但周边约束作用较强,结构超长问题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设置伸缩后浇带。地下结构一般在结构长度大于40~60m时宜设置一道伸缩后浇带,普通的伸缩后浇带宽度约为800~1000mm,钢筋贯通不切断。对于平面尺寸特别长的地下结构,应设置钢筋断开的伸缩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按钢筋搭接所需最小尺寸和必要的操作空间确定。

2、不设置伸缩后浇带,采取其它相应措施。主要有:采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混凝土中添加微膨胀剂;采用粉煤灰混凝土技术;适当加大分布钢筋配筋量;施工缝处设置膨胀止水条;设置膨胀加强带。

二、高层建筑超高问题

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在一定设防烈度和一定结构型式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这个高度是我国目前建筑科研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下,较为稳妥的,也是与目前整个土建规范体系相协调的。可实际上,已有许多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了这个限制。实际工程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类型的改变对高层超高问题的忽略,在施工审图时将不予通过,应该重新进行设计或者进行专家会议的论证等。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和工期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剪力墙的数量选择不合理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抗侧移刚度往往比框架要大的多,因此剪力墙抗侧移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了整个结构的稳定。在设计中,除了要考虑结构强度外,还要考虑结构的整体刚度。因此在开始设计时,合理的选择剪力墙的数量,无论对于后期设计还是结构的合理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地震作用是房屋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一些高层建筑来说就不得不考虑用剪力墙结构。因此需要设计人员设计出剪力墙的合理数量。剪力墙数量过多固然结构抗侧移刚度越大,抗地震作用也就相对的较强一些。但是,当结构刚度过大时,由于周期过短,地震作用反而有可能会更加强烈,而且浪费了一定的材料。因此只从抗震方面来看,剪力墙并不是越多越好,选取合理的剪力墙数量才能达到结构稳定的优化。在地震作用中一直存在着刚性与柔性的说法,为满足结构稳定性的要求,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来说底部的抗震墙所承受的弯矩值应大于总地震弯矩值的50%。按照《抗震规范》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弹性阶段的侧移角应小于1/800,同时应满足顶点侧移角的要求。

四、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

在地震多发区,采用何种建筑材料或结构体系较为合理是工程技术人员非常重视的问题。我国150m以上的建筑,采用了三种主要结构体系:框一筒、筒中筒和框架一支撑。这些也是其他国家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主要结构体系。但国外在地震区,多是以钢结构为主,而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占了90%。如此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在国内外都还没有经受较大地震作用的考验。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内筒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地震作用剪力,有的高达90%以上。由于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为主,变形控制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为基准。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大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此外,在结构体系或柱距变化时,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加强层和转换层都在本层形成大刚度而导致结构刚度突变,常常会使与加强层或转换层相邻的柱构件剪力突然加大,且加强层伸臂构件或转换层构件与外框架柱连接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此在需要设置加强层及转换层时,要慎重选择其结构模式,尽量降低其本身刚度,以减少不利影响。在高层建筑中,根据现在我国建筑钢材的类型、品种和钢结构的加工制造能力,建议尽可能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或钢结构,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超过一定高度后,为减小风振,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采用格构式的型钢时,震害严重,采用实腹式的热轧型钢或焊接工字钢的,则震害要减少许多。

五、楼板设计问题

1、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存在误差双向板会在横纵个方向均产生弯矩,因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则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取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进行计算。有的设计人员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只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进行配筋计算,导致长跨有效高度偏大,就会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2、为了计算方便或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到位,就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这就导致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出现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的情况,进而致使板出现裂缝。因此设计者要充分对板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不能简单的只进行单向板计算,确保计算与实际受力状态相符。

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展望

(一)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前景展望

今后若干年,中国仍将是世界上修建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这将会给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带来新的难题。展望21世纪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的前景,具体的可以表现如下。

1、抗震设防计算方法的转变

从振型分解反应谁法到时程分析法的转变;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的转变;从确定性分析到非确定性分析的转变。

2、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基底隔震、悬挂隔震、耗能减震、吸能减震方面的运用和研究将会大力加强。

3、地震力分析理论的完善和转变

地震力分析理论会由目前运用最广的反应谱理论向动态时程理论发展。

4、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和计算机模拟抗震试验将得到广泛应用

(二)加强对高层混合结构的研究

根据我国国情,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会持续增加。但目前已建成的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尚未经受实际地震的考验,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研究工作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混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如阻尼参数的选取、整体结构协调工作的性能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组合构件以及组合构件之间连接构造的研究。由于结构体系越来越复杂,大多包含巨型柱、斜撑、腰桁架等,各种组合构件!组合柱、组合梁、组合楼板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同时随着超高层建筑高度的增加,甚至会出现超过30m2的巨型组合柱,使得各种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越来越复杂多样。因此结合工程应用,对各种新型组合结构构件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性能研究工作。

(三)抗风关键技术的研究

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对风荷载更加敏感,在不少地区,抗风研究和设计已成为控制结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应进一步加强对高层建筑横风向响应和等效静力风荷载、干扰效应、行人风环境以及居住者舒适度判据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国际工程界对超高层建筑上的风速、风压测试工作也非常重视,在某些世界著名的超高层建筑上架设有风速仪、测振仪,进行长期的测风测振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数据。我国在此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规范采用的风剖面在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范围内缺乏实测数据的支持。

结束语

高层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因素。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设计、技术人员只有概念清晰,措施得当,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面规则性超限;抗震设计

1 引言

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抗震设计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自身的安全性,当前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平面规则性超限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高层建筑抗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所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也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在当前的建筑抗震设计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相对比较先进的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方法是上个世纪末由美国的专家学者提出的,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创新,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波兰的学者就提出了和这种概念十分类似的观点,在很多地区和国家发生了地震之后,当地建筑物的损伤现象并不是十分的严重,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在经济方面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所以为了可以更好的对这种现象予以控制,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学者也逐渐的意识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研究的过程中所树立的目标就是借助抗震设计使得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得到较好的保证,对建筑物自身的破坏程度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将生命和财产损失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水平,只有通过结构自身的抗震设计,才能更好的保证以上目标的顺利实现。

目前,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对其进行了非常积极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对于这种设计方法的研究不断的加深,但是在对其定义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这些描述当中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结构在使用期限之内,如果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地震作用的时候,其要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抗震标准、结构发生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对其进行设计,这样就使其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上能够达到一种相对较为平衡的状态。在开展性能设计的过程中,业主可以根据其实际的经济状况提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性能指标,同时设计人员也可以按照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设定处理,这样也就给设计人员对各个因素全面深入的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此外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针对不同形式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措施,制定一个更加贴合实际的目标。综上所述,基于性能的抗震方法在我国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工作中还是存在着非常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3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3.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工程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处理,比如设防烈度、建筑的高度和建筑立面的形式等等。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业主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实际需要,以及自身的经济水平,之后才能设定一个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目标,并按照其设计的基本步骤逐步操作。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流程图如图1所示。

3.2 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设定和选用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目标通常就是指在设定了地震作用等级的条件下,结构自身的预期性能水平。不同标准下抗震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示意图如图2所示。

实际工程中的超限高层建筑可根据具体建筑的场地条件、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及建筑不规则及建筑超限程度,综合业主对建筑的建造成本、建筑重要性及震后损失、修复等方面的考虑,参考图2选择合适该超限工程的性能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的超限程度对结构的延性变形能力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结构的延性变形能力与其承载力要求成反比关系,即:结构及构件的承载力较高,对其延性变形能力要求则较低;结构及构件的承载力较低,对其延性变形能力的要求则较高。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的超高情况及结构不规则程度,在考虑提高结构承载力和延性变形能力时,应注意两者的协调从而选择既合理又能保证结构安全抗震性能手段。

4 建立在我国设计规范上的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11条规定,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有两项主要工作:首先,对结构工程进行分析判别,确定其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必要性。结构分析与判别主要包括对建筑方案的高度、结构类型、结构规则性、场地条件及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抗震性能目标选用的主要依据。其次,综合考虑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场地条件、重要性、造价、震后损坏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作为选定合适的抗震性能目标的主要依据。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设计时,对抗震性能目标的选用需十分谨慎,同时应作深入的分析论证。由于地震地面运动难以预测,对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计算的模型及参数选用等方面也存在经验因素,实际工程也缺少实际震害的验证,因此对结构抗震性能作出准确判断难度很大,对超高层建筑由于其自振周期较长及结构自身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对其抗震性能作出准确判断就更困难了。因此在性能目标选用时,考虑到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性能目标选择时适宜偏于安全、保守。

结束语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设计思想,当前,对这种方法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而且很多研究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成果,但是要想在工程中应用这些研究成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要保证这种技术处于非常成熟的状态之后,才能对其予以应用。

参考文献

[1]方虎生.某超限高层结构分析设计[J].广东建材,2007(5).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抗震;工程设计;抗震设计;性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抗震性能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的建筑工程,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和级别。良好的抗震性能技术的设计应用可以使建筑物抵御地震带来的破坏,减少人身生命财产损失。设计者应该全面的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中规避一些不利的因素,提高设计的水平,促进建筑的良好使用。

一、建筑工程设计与抗震性能技术的关系

建筑工程设计与抗震性能技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抗震因素,才能为建筑后期的抗震性能打好基础。建筑工程设计是抗震性能技术的设计应用的基础,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建筑工程设计的改动较小。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的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建筑方案合理、科学布置结构部件,保证建筑结构刚度的均匀分布,使建筑结构的受力与变形能相互协调,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及抗震性能。在建筑工程设计若不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就会导致建筑工程布局设计受到限制。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建筑结构部件的承载能力与抗震性能,则要增加建筑结构的截面面积,但结果是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时必须要对建筑的体型、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屋顶抗震性能等问题进行系统合理的研究分析。

二、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存在的普遍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抗震性能不足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抗震设计目标还不明确,大多数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还未能从设计方案上得到直观的体现。一旦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无法达到,会在地震强度过大的情况下发生瞬间坍塌,无法给建筑物内的人们逃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国建筑结构的不合理设计,大多体现在农村建筑物上,部分农民自建房甚至根本不具备抗震性能,一旦遭遇地震灾害,这些先天性的设计缺陷会造成建筑结构的巨大改变,导致结构部件失衡。加之农村房屋楼间距设计的不合理,极易造成房屋的连续性垮塌,带来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

2、建筑质量不达标

由于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和建筑行业竞争的加剧,部分企业不顾建筑质量,一味追求低价战略抢占市场,因此造成部分建筑质量大面积缩水,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埋下了潜在的隐患。除此之外,建筑质量的不达标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队伍的违规操作造成的,为了节省成本、加快施工进度,部分施工企业偷工减料、漠视抗震设计而施工,造成建筑物内部承重墙地基不牢、圈梁过细、箍筋间距过大等多个分项均不符合抗震减灾设计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钢筋混凝土质量不达标、施工技术不到位、随意改变建筑结构破坏抗震性能等质量问题的主要诱因。

三、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1、原则

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上,我国遵循这样三条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第一,小震不坏。当建筑物遇到多遇地震时,其结构没有遭受到损坏,无需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在这个原则下,一般是对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进行验算,是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第一阶段的弹性设计。第二,中震可修。当建筑物遇到设防地震时,建筑物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经过修补之后就可以继续投入使用。这要求建筑设计时考虑到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弹塑性变形和承载力,是第二阶段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第三,大震不倒。当遭受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会发生倒坍等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这一阶段的设计是前面两个阶段验算和设计的分析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和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基本内容

首先,当建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抗震墙结构时,其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当采用的是抗震墙结构和筒体结构时,建筑工程为9度设防时,其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建筑工程为8度设防时,其最大高度应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最大适用高度的120%;建筑工程为7度和6度设防时,其最大高度应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最大适用高度的130%。第二,超限高层建筑物设计时,其高度、高宽比和体型规则性这三者中至少有一项需要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第三,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至少要采用两种力学模型来计算分析建筑物的受力情况,其计算程序需要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鉴定许可。第四,为保证超限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应采取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更严格的抗震措施。第五,当建筑物有明显薄弱层时,还应进行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四、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的措施

1、做好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

众所周知,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其的严重,因此在设计前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对设计中涉及到的材料质量、数量、规格等做好相应的规划设计,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再进行相应的设计,尤其是材料的性能参数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分析,因为有很多材料类型差不多,但是,还是有着细节上的差别。另外,还应对建筑地点的地质地貌、周边环境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些因素对建筑抗震设计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做好前期的材料搜集、整理的工作,要确保相关数据材料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不管是在建筑的整体设计还是对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将这些数据作为设计的基础,进而确保设计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误差。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建筑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延展性能,以便于在强度过大的地震作用下,建筑能够保证应有的安全性;其次,建筑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刚度,以防止地震灾害来袭时建筑产生大幅度的位置转移和形状扭曲;最后,建筑结构的相关构件必须具备一定的的承载能力,以便于地震作用下不会瞬间坍塌,因而为人们逃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其具体的方法首先,墙体砌筑的砌块要通过合理配比的砂浆和高标号水泥来确保强度,采用成组砌筑的方法保证砂浆到位,达到抗震设防的相关要求;其次,砖混结构的建筑,通常需要合理增设柱子和圈梁的实际数量,以确保建筑房屋的整体性;最后,墙体拉结筋必须按照相关规范布置、配筋最好一次性准备齐全、墙体内部预理钢筋的位置需要从轴线和标高等多种方面来确定,从而保证拉结筋设置处于最优状态。

3、明确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受力体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不仅对建筑的质量要求提高了,同时也对建筑物的外观有着一定的要求,美观、大气、上档次是建筑外观表现出来的典型特点,但是有很多建筑物只考虑到外观设计,却忽略了建筑的受力体系,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带来直接的影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超限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势必会为建筑物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对超限高层建筑物抗震设计中一定要明确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建筑的外观要求是要满足的,而在达到这个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到建筑整体的抗震设计,要尽量以后者为主,毕竟后者是关乎到建筑物使用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力学的知识来寻找建筑抗震设计受力体系中的平衡点,以此来实现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要求。

4、做好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

屋顶设计是建筑抗震性能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设计内容,尤其是在现代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设计问题更为重要。根据近年来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审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建筑屋顶设计中主要存在过高或过重两个问题。当建筑屋顶设计过高或过重时,不仅会使建筑的变形量较大,还会使地震作用加大,都会影响建筑屋顶及其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当屋顶建筑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处于同一条线时,尤其是当屋顶建筑的抗侧力墙和下部建筑的抗侧力墙体不连续时,就容易产生地震的扭转作用,从而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在屋顶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其高度,并采用一些高强轻质材料,通过保证建筑结构刚度的均匀分布,使屋顶与下部建筑的重心点相一致,从而减少屋顶建筑的变形量及地震作用,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抗震性能设计作为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要在建筑与结构设计相同配合、共同考虑的前提下完成的。因此,必须要重视抗震性能设计中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充分发挥出抗震性能设计的优势,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