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

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3: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

篇(1)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公共关系;价值

房地产促销的两种主要方式——广告和公关在市场的际遇却相差甚远。大多数综合性日报都辟有楼市专版或专刊,电视台也纷纷做起了房地产节目,房地产广告的竞争惨烈。而反观房地产公共关系手段,整个房地产领域却施之有限,公共关系对房地产营销的价值作用被严重低估。事实上公共关系是房地产营销最有效的促销手段。

一、房地产营销中公共关系的优势

1.公共关系是企业塑造自身形象的最佳途径。房地产营销是针对房地产这种特殊商品所进行的市场研究及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等一系列的策略的制定,以及组织、安排和实施这些策略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使得房地产的营销活动有别于一般的消费品,如推广周期较短、不涉及商品铺货、区域特点显著、品牌效益强、推广感性化等。它最大的特征是区域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它的市场信息复杂而隐蔽,以及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直接交易而体现出的短渠道特征。这些特征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正面公众形象,才能达到房地产营销的目的。而公共关系正是企业塑造自身形象的最佳途径,它的主要功能是达到协调关系、谋求合作,为自身发展创造最佳环境的目的。它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增进群体与社会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沟通和影响消费者,建立双向的、长久稳定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树立竞争优势。正是公共关系的这种基本属性和职能,决定了公共关系在房地产营销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公共关系是实现房地产销售的可靠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充分竞争使得其产品更进一步进行细分,而这种细分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的。公共关系活动因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质,成为最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方式。公共关系能有效实现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这种特性是广告促销手段无法达到的。广告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者与接受者信息的反馈有一定的限制,双向沟通有相当的阻碍,由于广告信息的过度商业化,单纯的广告宣传已经不能有效实现项目的销售目的,房地产广告的效果在不断下降。如何抓住有效的人群,需要更加有效的渠道,公共关系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最有效的工具,它是针对目标群的点对点的诉求,通过展示文化魅力,通过人性化的交流达到消费者的认同,更直接的促进销售。

3.公共关系是化解房地产危机事件的有效工具。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反馈性强,便于企业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实现互动,容易达成开发商和消费者双方的信任和默契。公关对提高楼盘的美誉度效果明显,美誉度一方面可以直接带来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又能建立良好的客群关系。良好的客群关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矛盾的出现,而一旦出了矛盾和危机,建立在公共关系基础上的良好的沟通机制也是化危为机的渠道。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公共关系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缓和与消除冲突,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二、公共关系在房地产营销中的作用

1.公共关系对房地产营销具有强烈支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共关系能够透过公共关系活动,迅速有效的营造出一个公众强烈认同并偏好的氛围,通过唤起公众的心理共鸣进一步唤起其强烈的活动参与感,从而达到“造势”的目的,形成有利的营销环境。其二,公共关系能够为感性的营销推广提供令人信服的事实和依据,从而以理性的公关活动支持感性的营销推广。由于房地产项目的消费者极其关注产品的实际卖点,因此仅有感性推广显然是不够的。而受感性因素影响产生购买倾向的前提,则是楼盘不可撼动的实际功能如地段、品质、设计、景观以及一流的物业管理。对于这些营销推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困惑,公共关系则能够借助新闻、第三方证言等形式来完成,弥补感性推广的一些不足。

2.公共关系是房地产营销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它能帮助房地产企业监测营销环境,收集社会对企业的各种反映,向营销决策层和相应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咨询。由于房地产的营销周期、产品销售终端和地区性的特点,迫切要求房地产营销在一个区域市场,短期内迅速提升知名度、积累传播效果。这些要求恰恰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公共关系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知名度、积累传播效果。因为新闻的时效性与报纸的区域性,能够迅速为房地产项目在本区域内制造声势,在整合其他战略资源后,形成新的营销功能和合力,形成最为重要的营销资源。

3.公共关系是房地产营销中重要的社会实践。公共关系是房地产企业与相关公众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给双方带来了良好的效益,还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公关可以建立和保持房地产企业与各类公众的双向沟通,向公众传播组织信息,争取理解和支持,强化与公众的联系,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和品牌认知度,提高企业和品牌美誉度和信誉度。对于奠定信誉度的作用,公共关系更是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公关活动通常都是以新闻的方式出现,对公众的影响是真实可信的。

4.公共关系是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房地产企业有计划地调整企业目标和行动,并以相应策略和行动影响公众舆论、态度和行为,在企业与公众之间进行协调,促成双方合作,帮助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增加效益,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使组织内外保持和谐一致。三、房地产营销中公共关系的价值体现

公共关系在房地产营销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品牌推广、销售实现和危机处理等方面。

1.品牌公关

公共关系的品牌推广价值,体现在房地产营销的客户定位阶段,项目策划阶段和项目市场推广阶段以及物业管理阶段。房地产营销中的沟通渠道和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远比一般的消费品繁杂。合理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围绕着一个核心利益是房地产品牌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这种整合营销的传播策略,就是以公共关系为载体,以营销为主角的营销手法。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企业和楼盘,提高项目和企业的知名度,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例如,银城地产在当地是一家较有影响的开发企业,其开发的楼盘都有它的关联企业“银城物管”进行管理。在服务中他们发现,每到暑假的时候,孩子成了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平时家长上班,孩子上学,但放假后孩子们就无处可去了。于是,银城地产设计了一个“儿童军事夏令营”的公关活动,组织了它所服务的楼盘和小区里那些家中无人带管的孩子,组成一支军事夏令营,带到郊区的一所军校里进行军事训练,结束的那天在银城地产一个刚开盘的项目的销售大厅前做了军事汇报表演,赢得了看房客户的一致赞扬。这是有利于各方的品牌公关活动,银城地产提高的声誉,增强了社会知名度;物业服务公司获取了利润,通过活动收费产生经济效益;业主也解决了实际问题,磨炼和锻炼了孩子。

2.销售公关

促进销售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在房地产营销中,公关点火广告煽火的模式是最常用的促销手法。项目市场的预热和开盘或调整都需要销售公关活动点火启动,它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活动开展公关活动,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如纪念会、庆祝典礼、社会赞助等来扩大企业和楼盘的影响,直接促进销售。目前我们在房地产营销中常见的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这种方式为最多。如某企业开发了一幢三十八层的写字楼,可是由于营销环境的影响,销售情况不佳。公关人员利用当地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策划了“重阳节登高健身比赛”的公关活动。首先投资改造了消防楼梯,把原来作为紧急疏散使用的消防楼梯改造成为一条环境优美、悬挂了各种运动挂图和背景音乐,适合爬楼梯健身的景观楼梯。接着与新闻媒体联合组织“重阳登高健身比赛”,由企业赞助大奖,公开向社会邀请爬楼梯比赛的参与者,比赛地点就安排在这幢大楼的景观楼梯上,比赛时由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组织在媒体上进行“文化与房产”的讨论,打造“体育房产”的概念,增强公关活动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深度影响。通过公关活动,该大厦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销售。

篇(2)

关键词:军事法价值 军事秩序 现代法治 对立统一

一、价值与法的价值

价值原为经济学上的语汇,例如“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等,用以表示产品对人而言的需求、有用和相对稀缺。据国外学者考证,这一范畴引入哲学、人文科学之中,始于19世纪下半叶赫尔曼・洛采所创立的价值哲学。自此以后,“价值”成为一个伦理性的概念,用以表达人们的某种需求或对事物的相关评论。按照哲学界的一般说法,所谓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客观存在、性质及其运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由此可见,价值体现着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表征着作为价值主体而言的人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也代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契合程度。

引申过来,法的价值就是法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哪些为人(主体)所重视、所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具体而言,法的价值这一范畴包含如下意义:(1)同价值的概念一样,法的价值也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由人对客体的法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的价值不是以人受制于法律,而是以人作为法律的本体这一关系得以存在的。法律无论其内容抑或目的,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是法的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2)法的价值表明了法律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视的部分。也就是说,法的价值意味着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在法律中常言到的自由、正义、秩序等,都是人们为了生存、合作所必须确定的一种理想状态。(3)法的价值既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自然法的追求。也就是说,法的价值的研究不能以现行的实在法为限,它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追寻什么样的法律才是最符合人的需要的这一问题。

二、军事法的价值及构成

价值取向的直接任务,就是在几种互不相同而又关联的价值内容之间作出选择或扬弃。

军事法学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形成科学、明确的价值取向,就不能不先对军事法领域所存在的主要价值构成要素进行考察,并藉此推寻其内部固有的必然联系。

利益和需要是一切价值存在的基础,以此界定军事领域内的价值内涵,其实质是国家军事利益与军队建设需要的内化和升华。军事利益和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特性,又给军事领域注入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价值内容,诸如军事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外交价值、科技价值、法治价值、审美价值和公共关系等等,都成为军事领域的内部运动及其与外部社会联系而产生的、与军事利益和需要相关的各种矛盾关系的价值折射。同样道理,军事法制的价值内容与意义也相当丰富,如巩固军队的稳定和提高战斗力、降低军事建设的经济成本、提高军事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增强军事建设的效能和树立军队的良好社会形象等,涉及军事、经济、法律、美学等多元价值领域,这些价值多元而又复杂,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都体现着军事法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军事法的价值是什么。

军事法的价值即在军事法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军事法的直接意义或有用性。

这种价值体现在经济、法律、美学等多元价值领域,但这些价值要素同时却非平行地存在,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浓缩到军事法层面,军事与法就成为其价值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集中表现在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以特殊的联系而共存于军事法之中,决定了军事法主要价值构成的双重性。

一方面,军事秩序是军事法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军事秩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军事领域内的人员和装备遵守统一的行为规则而形成稳定的、有条理的社会现象或情况。从运动和联系的观点看,军事秩序还应包括表面现象背后隐含的基本军事规律和各种具体军事制度及其运动等一系列综合因素。据此,作为社会现象或情况的“军事秩序”,正是在静态因素(规律和制度)与动态因素(规律和制度的运动)结合作用下产生、维持并外化为特殊的社会张力,从而影响和制约军事法的产生和发展,并占据军事法价值构成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军事法伴随军事秩序而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导致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这就需要一定的规则进行规范和调整日益复杂的会关系,以维护军事领域内的特定秩序,奴隶制军事法应运而生。自此,军事法就深深地打上了军事秩序的烙印,任何类型或性质的军事法都以军事需要为存在基础、以军事利益为存在目的、以军事领域为存在空间。离开军事秩序,军事法将彻底失去其生存空间及意义。军事秩序影响甚至决定军事法的发展。军事秩序对军事法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为其提供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制约和决定力量,影响和决定军事法的性质和发展。纵观军事法制发展史,军事法从奴隶社会的“临事制刑”到封建主义的军事法律体系,从传统军事法到现代军事法的转型,再从剥削阶级军事法到无产阶级军事法,每一次革命都无不受到不同军事制度的更迭的影响。虽然军事法对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军事秩序之间的更替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来自军事法本身,其实质是反映和代表了相应新型、先进的军事秩序的要求,仍然源自军事秩序的变革。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军事法,也无不与一国的基本军事需要、制度和实际相适应,深深地刻有本国军事秩序的印记。军事法律制度是军事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军事利益、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军事秩序,势必寻求各种手段、设计各种制度,包括纪律制度、作战规则、领导体制等具体内容,它们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系统的军事法律制度,也便成为军事秩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而以整体的合力在维护军事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法治精神是现代军事法固有的基本内容和内在品质。现代法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系统概念,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标准和基本原则。它植根于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社会利益的多样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以社会权力结构的本质性变迁为基础,以权利本位为主导,以追求自由与保障人权为宗旨,崇尚正义,注重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保护与个性的张扬。这些基本的精神程度不同地渗透于军事法之中。法律属性是军事法的基本属性。尽管军事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在具体行为规范的内容和效力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军事法本身在产生方式、外在规范、内在逻辑、运行程序、效力根据以及对社会行为的调整作用等方面,均符合法律的一般性要求和特征,即军事法具有法律的基本属性。正因为如此,军事法才得以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概念和规则体系,超越军事秩序的一般限制而相对独立于军事秩序的其他领域,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为一门科学。法治是现代军事法的内在品质。我国军队的全面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进行的,势必受到国家法治建设的影响,也必须符合依法治国的长远目标和内在要求。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需要通过各种国家行为表现出来,反映到军事方面就是依法治军,通过依法治军来体现军事领域的法治,并以此来提高军队建设的水平。在依法治军过程中,法治的基本精神被贯彻于具体的军事法规范中,以特殊的调整方式和作用保障良好的军事秩序,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军队建设的应然要求和内容。军事法是现代法律体系的一个法律部门。在十几年的理论研究中,关于军事法的地位问题已经取得了学界的共识,即“军事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而,必然在其调整对象的选择、调整方法的扬弃及调整作用的实现等方面,遵循作为一个“法律部门”而非一般秩序体系所应具有的法治品格,不能脱离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另辟蹊径。

三、军事法两方面价值的对立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军事法的两方面的价值: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是对立和统一的,这可以说伴随了军事法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无论国内或国外均无例外。即使在现代军事法制中,他们的这种矛盾关系也是随处可见,几乎在每一个军事法制建设的实际问题中都得到反映。例如军队政治工作法制化的问题,党依据自己制定的《政治工作条例》开展政治工作、保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政党不能制定法律、不能自我设定行为规范等一般法治理论是对立的,但在保证军队无产阶级性质不变、促进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化、正规化方面又是统一的;再如战时军事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问题,根据作战需要、突破平时司法程序从严从快惩治战时军人犯罪与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诉讼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治精神是对立的,但在惩治战时犯罪、维护国家军事利益上又能够相互统一。其它诸如义务兵犯罪适用罚金刑的争论、军事法院是否应当审理军内民事、经济案件等问题,也无不折射着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的矛盾关系。历史已经说明二者必须共存,而现实问题又必须解决。它们在实证了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对立统一关系的同时,无疑也对军事法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突破纯粹的军事思维或法治视角,充分尊重矛盾运动规律和军事法制实践,作出理性的价值抉择并促使二者良性互动,形成科学、明确的军事法学价值取向,从而指导军事法制建设实践处理好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实现军事领域的根本建设目标和固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山新主编.军事法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德]乔治・恩德勒主编.王淼洋译.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574页.

[4]孙伟平.实事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篇(3)

综观财务本质的研究史,理论上对财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曾出现过曾出现过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财权流论、资本生产力论等几种观点。这几种几种观点分别认为:

(一)货币收支活动论

货币收支活动论认为“财务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从现象上看,财务的工作就是收钱付钱的代名词。本质上看,企业付钱并非纯粹消费,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垫支行为,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投资行为,是要求追求价值增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货币收付与非企业货币收付只是形似,非企业货币收付不要求价值增值,人们往往赋予其“理财”的称呼,而对于企业的货币收支,人们称之为“财务”。

(二)货币关系论

货币关系论者认为,企业和经济财务部门,按照其本质来说,就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中的货币关系。企业财务活动中体现的是一种公共关系,与银行、政府、投资者、供应商、客户员工甚至于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资金和高回报的用好资本。

(三)资金运动论观点

资金运动论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我国财务学术界占主流,其代表性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财务,就是工业企业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体现了工业企业运用货币形式实现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而发生的各方面经济关系”。企业的资金全部是资本必须要为股东创造价值。而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增量。

(四)财权流论

财权流论的提出者是伍中信教授。“财权流”是在吸取了诸多理论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下得出来的。财权是“财力”以及“权力”的结合。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主体的财务资金或资本,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所具有的权能。用“财权流”来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一方面可用“财力”的流动来替代“资本”、“资金”等“价值流”,发挥它们在理论上的优势。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企业“应收”、“应付”等项目与其说是资金或资本,不如说是一种“权力”或“财力”,用“财权流”来表述更加贴切。另一方面,与财力相伴随的“权力”实际上就是有处理“财务关系”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运动论”不能反映财务关系的缺陷。“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表明,有了独立财权的企业才能成为财务主体,才能有自己的财务目标,才能独立地处理企业与外部的财务关系,并独立行使企业的财务职能。

(五)资本生产力论

干胜道在《财务本质新探:资本生产力论》中提出:财务的核心要素是资本,资本具有二重属性,财务也有二重属性。财务管理体现技术性,财务关系体现社会性。技术性和社会性都要服务于股东价值创造,即资本要产生生产力。

首先,从股东的角度讲,投入资本得以保全和增长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其次,从经理人的角度看,反映的是其掌握的全部资本的投入产出效果。经理人可以从所有者处获得资本也可以通过举债取得债务资本,企业的债务资本利息一般是固定的,经理人运用这些债务资本如果创造的产出大于资本成本,差额全部归股东所有,可以有效提高ROE。反之,如果债务资本利用效果欠佳,其差额完全有股东承担,结果导致ROE下降。从项目经理人的角度来说,资本生产力反映单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效果,可以用IRR评价资本生产力的大小。如果IRR大于企业的加权评价资本成本,新项目在财务效益上 就是可行的,新的项目有利于提高企业全部资本的生产力。

二、现代财务本质理论:“财权流”观点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财务本质是关于财务工作实践具有根本规定性的范畴,它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财务。目前,对财务本质的认识存在较多争议,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财务的本质,这是应该明确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财权流”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依上所述。“财权流”是在吸取了诸多理论的优点并考虑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下得出来的,认为财权是“财力”以及“权力”的综合。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主体的财务资金或资本,而“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所具有的权能。用“财权流”来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更加贴切。“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有利于体现财务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会计)的特殊性,更有利于体现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本质特征。

事实上,财权作为一种与现代产权思想相适应的财务观念已经渗透到现代财务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从西方财务的研究内容来看,在对融资政策、财务结构、投资规划、利润分配、公司改组等一系列财务基本问题的分析阐述中,始终渗透着‘权力’问题,完全可以说是‘价值’与‘权力’的综合考察。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 的结合”。

用“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充分体现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融合,脱离“财权”来谈财务,就很难体现现代财务的本质。因此,将“财权流”作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较为恰当。因此,我认为“财权流”是现代财务的恰当表述。

参考文献:

[1]伍中信.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J].财政研究,1998.(2)

[2]郑剑华.现代企业财务本质探讨[J].上海会计,2001.(4)

[3]陆建桥.对财务本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4.(12)

[4]杨谷芳.对财务本质的新认识[J].四川会计,1998.(9)

[5]张正国.财务本质的重塑:一种契约观[J].财会月刊, 2008.(8)

篇(4)

关键词 物业管理 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SHEN Hongfang

(Shanghai Technical College of Urban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Property management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the demand for talent is very large. This paper encountered in exploring respo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perty management problems.

Key words property management;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伴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和谐城市的需要,物业管理行业正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呈现规模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物业管理的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尤其是对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激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物业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索高级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适应新形势的物业管理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 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的比例极为悬殊,市场对高级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大,行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得实际操作又懂得管理的实用型高端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培养物业管理人才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导致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1.1 专业课程设置全而不深

目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公共专业课和专业技术课,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学期,专业课程安排在后面的三个学期。物业管理按照学科属性分类属于管理科学的分支,从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属于文科类课程。但是,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从课程设置上必须增加物业属性知识的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物业管理岗位知识覆盖面较大,就目前大部分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多以管理类课程为主线,同时开设建筑工程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门科学,而由于课时限制使得大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另外,公共基础课程里没有高等数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文科生对后续课程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1.2 理论无法联系实际

据有关部门调查,有69%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认为学校的教学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时间太少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基本为文科类,所以教学环节中的实训内容除了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外,基本是在教室中进行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能力,但缺乏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造成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上手比较慢,岗位适应时间长;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特别是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对于城市工作环境不适应,使得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更加突出。

1.3 不重视学生外语能力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很多的物业尤其是高档写字楼、涉外住宅中,外国人随处可见。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与外籍业主沟通的能力。而事实上,学生长期接受的英语教育始终把对于语法掌握能力的了解放在第一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造成哑巴英语现象。而目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并不高,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与沟通交流的能力。目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书面形式的语言知识,而对口语的学习培养也主要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教材练习,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语言环境。这就造成目前大部分物业管理从业者的外语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1.4 忽略专业技能外的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物业管理是服务型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在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个人综合素质。在对物业管理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比较中,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是最为重要的。当前很少有院校对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进行专门的培训。

2 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建议

从以上问题中可以看出,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够满足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需要。针对已经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本文在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1 调整专业课程、优化教学计划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将高职三年的教学按年度分成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第一学年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的传授;第二学年侧重培养物业管理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侧重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学习物业管理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的课程;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要更多地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模拟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更加高涨,改变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如果想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深入实践,走进物业管理企业的第一线。一方面通过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企业实践等方式建立双师型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教师在课程教授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指导实训时更加符合企业需要。另一方面重视从企业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健全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物业管理人才的中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人文素养高、心理承受能力强、知识结构立体交叉、能力结构多元复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在将专业技能与自身能力相结合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营运流程,以适应工作环境。另外,针对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对滞后的问题,各院校应结合物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立专门的沟通协调能力培训课程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课程,使学生在就业中能掌握先机,尽早适应企业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篇(5)

五年前笔者开始专注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并直接参与了报告编写工作。这几年,也曾遇到不少同行对编写报告这个新生事物怀有这样那样的疑问,笔者愿就相关问题与同仁们探讨和分享些许体会和思考,以期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

CSR报告有无“一定之规”?

公司年度报告源于公司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和资本市场的需要。本世纪初,世通和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对公司管治和透明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强制性要求,企业必须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做更为充分的信息披露。应该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对公司财务运营年报的丰富,向公众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企业非财务业绩信息。全球最早的可公开检索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读到的一本较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壳牌1997年的Shell Report。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还涉及到企业商业伦理道德等诸多层面,再加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都有所不同,因而与财务年报不同,各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信息披露范围、角度、关键业绩指标等方面也都有差异,似乎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仅从报告名称上看,世界上此类报告的名称就有五六种,有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环境与社会报告》的,也有叫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干脆就叫《报告》。尽管这些报告名称各异,但基本都是围绕企业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进行阐述的。其中《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站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责任并阐述企业非财务业绩信息的。尤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那些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因坐拥丰厚的社会资源、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并产生着的巨大社会影响而让人们愈发意识到企业界需要恰当地为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担当责任;企业界也愈发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确实能影响企业的长期经济表现。

基于上述背景,本世纪初,一个名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的国际机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比性”的概念,并开发了一套广泛适用的报告框架指南。《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目前已经开发到了第三代,广泛吸收了全球各类企业、各类机构对于编写该类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对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则、报告范畴和非财务业绩指标给出了总体指引,并通过报告评级鼓励和促进报告质量提升。当然,由于该《指南》是西方机构开发出来的,许多内容体现了西方价值观,未必兼顾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其所提出的编写报告应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基于共性的履责考量设定的报告框架以及121项履责指标参考,对促进企业增加非财务业绩信息的披露,以及引导该类报告编制方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就个体而言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但总体而言又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做参照,尤其是报告编写的原则更应是共同遵循的准则,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们通过该类报告全面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和业绩,让外界的比照和监督推进更负责任的企业行为。csR报告是“编写”出来的吗?

从本质意义上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公司年报(财务运营报告)同属公司年报系列,是公司公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年度公报。相比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兼顾了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关切,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活泼,赋予了更为浓厚的人文色彩。正因如此,也容易让人将该类报告与公司对外宣传手册相混同,或界限不清。这就导致在企业内部,报告编写工作经常被简单地认为是对外宣传工作或是纯粹的文字工作,这很大程度低估了报告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特别是由于报告的编写工作流程不能全面覆盖公司履责范围,无法科学合理地筛选报告中的关键议题,使报告很难真实全面地传播公司履责业绩,也就削弱了报告“沟通桥梁”的作用,最终难以保证报告质量。

笔者五年前就曾经提出“报告不是‘编写’出来的,更不是‘编’出来的”。从形式上看,报告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字“编写”过程,但其本质上更是公司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责任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流程和业绩信息的集成与外化。鉴于其真实、客观属性的要求,报告所披露信息必须真实有效,不能带有任何夸张性质或使用溢美之词,因而也绝不能“编”,更不允许弄虚作假,瞎编乱造。那些被“刷绿”的企业报告因不能长久,而常常会给企业帮倒忙。

对于许多刚从事报告编写的同仁而言,常常感觉有许多“难言之苦”。分析其究竟,大致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牵头该项工作的不外乎是公司的战略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安全环保部门,或办公厅(董秘局)之类,这些部门尽管行政职能可能有强有弱,但都基本属于平级部门,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求的信息覆盖全面、突出战略性,同时,利益相关方关切议题也需要调集全公司的各方力量,这几乎就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需要置于公司的战略层面加以规划和实施,这对于上述任何一个部门而言,都有难度,更何况在人手紧张或工作还需要兼顾的情况下,就更难开展了,其二,在一些企业内部,社会责任未获得统一、全面的认知,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和战略意义还未得到充分认识,使得报告编制推进工作困难重重,报告编写人员在报告编写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沟通说服和推动工作,其三,对该项工作的驾驭不仅需要有行业和企业背景以及一定的工作经验,还需要时时“换位思考”、帮助企业从外部人的角度审视企业,从“内宣”转换成“外宣”角度,把以往对内、对上级报送的各种总结材料加以汇总分析和提炼,变成报告中对外传播的相关内容。此外,要把握一种客观、中肯和亲和的文风,也需要一定的功力,需要编写人员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所以,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不完全在于“编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公司的管理基础和战略眼光。目前,一些领先的跨国公司都建立了报告编发制度,形成了覆盖完整的报告编写流程,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外部审核机制也已进入程序化 安排。这些都使报告编写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报告“创新”是怎么回事?

“创新”这个词是一个持久力很强的词汇。尽管中国企业编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但报告创新却是许多编写报告人士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尤其是首发报告后,马上希望第二本报告能以全新的面貌示人。其实,作为一本公司年报,有些信息是需要逐年更新的,有些则恰恰是需要保持稳定和延续的。

从报告编写方式上看,一些跨国公司的创新做法是在报告编写过程中不断引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报告的各部分都贯穿了外部响应,增加了报告的客观性和可读性。有些公司还让利益相关方对其在经济贡献、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方面的做法做评判,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有代表性的访谈内容直接移植到报告当中。也就是说,经过十几年的摸索,跨国公司越来越清楚报告的价值,就是要通过编写和报告,全面披露公司履责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管理提升,防范外部风险,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

从报告内容上讲,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兼顾针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对大公司而言,随着其担当的责任范畴的扩展,越来越需要对全球性的责任议题做出回应,比如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反腐败、人权、价值链管理、劳工权益和保护、贫困和疾病、社区建设等等。而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则更注重合法合规运营、职业场所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公益等。对多数企业而言,能否提供真实可信、信息完整的实例例证,能否提供一套反映企业自身履责业绩的定量的非财务业绩指标是体现其责任管理和报告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从报告形式上讲,报告创新的空间很大。一方面,随着企业品牌意识的提升,企业形象设计进入理性规划阶段。有些公司已经把公司年报、公司影视广告和平面广告、对外宣传册等系统纳入公司形象设计体系加以统筹考虑,以达到良好的企业形象识别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殊属性,即要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因而相比财务运营年报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增加许多自然和人文的色彩,这为该类报告在平面设计方面提供了创意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从世界500强的许多相关报告中看到时尚的、动感的、自然和谐的,甚至震撼的画面。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创新”做法可以吸引读者,提升报告水平,但年报终究是年报,它不是企业画册,必须保持自身的严谨和规范,不能一味追求“好看”。笔者近年来的跟踪研究发现,许多跨国公司早些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是处于不断尝试和变动之中的,比如报告不断更改名称、篇幅忽多忽少、报告设计风格一年一变等等。但之后这些公司都会选择一种相对稳定的做法:报告封面和正文的设计风格与公司广告等宣传品保持一致,注重对公司LOGO的规范和突出使用;报告内容框架基本稳定,对公司披露各方面履责信息有合理的比例安排;报告所披露的非财务业绩指标相对固定或逐年略有增加;在报告中引入持续改进的信息披露模式,都会对上年的履责承诺和改进目标及措施、本年的落实情况、下一年的规划和工作重点做持续性的交代,年报“味道”更加浓厚,可比性更强。

什么样的报告是“好”报告?

篇(6)

关键词:公众满意度;殡仪馆;重要性;服务

一 何为公众满意度

公众满意度是一个以公众为核心、以公众感受为评价标准的概念,是公众心理状态的量化与测量。公众对"满意"的概念理解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公众满意的程度,取决于公众接受某项产品或服务后的感知与公众在接受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体验,比值越大,则公众越满意,即公众满意度越高。殡葬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目前,公众满意度不高,令人堪忧。因此,必须重视公众对殡仪馆的满意度,并探讨提高殡仪馆公众满意度的途径和方法。

二 提升公众满意度对于殡仪馆工作的重要性

殡仪馆的公众满意度一直是民政系统的短板,被社会诟病。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殡仪馆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效益存在滞后现象,公众抱怨和投诉现象长期存在,殡仪馆的健康发展面临社会风险。殡仪馆服务发展要转型,必须解决好殡仪馆发展的社会效益问题,公众满意度建设能有效提升并促进社会效益。因此, 提高公众满意度, 不仅是保障公众治丧的需要, 也是殡仪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殡仪馆作为殡葬系统的主要组织机构,稳步提升公众满意度,对殡葬行业乃至整个民政系统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三 提升殡仪馆公众满意度的途径和方法

1.落实价格梳理,公开透明合理。

殡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直是社会所争议的热点问题,以往,收费标准不明晰,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殡仪馆,使得其满意度一直在低位徘徊。落实价格梳理,首先要保证价格的公开透明,对所有殡葬用品和服务价格采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各项服务收费严格按照物价标准执行,让群众消费有据可查。将收费以"上墙"、"上架"、"上册"、"上网"的形式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第二要做到节约成本,降低商品的收费价格,及时调整销售机制,废除有搭售和强制消费嫌疑的收费项目。第三要保证经济型商品足量保质供应,让家庭收入中下的群体能享受到殡葬价格的实惠。

2.抓好硬件投入,优化治丧服务功能。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外部基础,殡仪馆为公众提供功能全面、绿色环保、美观舒适的治丧条件也是打好公众满意度的基础。殡仪馆应在单位服务环境、设备、设施上定期投入和改进,如广州殡仪馆全面更新礼厅,完善业务大厅功能以满足市民需求;上海益善殡仪馆为了优化服务环境,全面展开旨在炉化设备改造的"蓝天白云"工程;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为提高服务能级,推出不同类型的守灵房等通过持续投入,硬件功能更贴近了公众的需求。

3.提升职工素养,优化服务品质 。

殡仪馆应该及时总结满意度建设中社会抱怨的焦点和呼声,努力提升队伍素质、优化服务品质。通过竞赛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梳理单位良好形象。例如殡仪馆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形象好、岗位素质好、优质服务好"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组织员工把服务丧家、完善细节、奉献社会作为竞赛主要目的,促进服务水平在竞赛中不断进步。还可以针对殡仪馆办丧环节繁琐、商品服务项太多、中介鱼龙混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殡仪馆推出"陪同服务、套餐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来拓展服务内容。

4.完善标准化建设,夯实基础标杆。

满意度建设除靠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外,还需要坚持个人自律和制度约束相结合,标准化建设应该作为行业的重要性规范来推进公众满意度。同时,标准化建设对于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修养和单位工作氛围的营造也能起到积极作用。殡仪馆应该制定好各个岗位标准化的流程和操作规范,例如《遗体接运服务规范》、《遗体整容服务规范》、《司仪服务规范》等。通过规范程序,明确要求,用严密标准构筑起服务"防火墙",使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定其岗,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5.建设测评机制,了解公众心声。

满意度的高低决定于公众期望值的满足度。殡仪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建设满意度测评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投诉反馈等方式,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处理群众投诉,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比如,上海殡葬中心2010年正式开通了"962840"白事服务热线,用于"电话回访、业务咨询、业务受理、投诉受理"等功能。同时,该中心并组织系统内志愿者组成啄木鸟队伍到基层单位进行"捉虫"、"挑刺"。通过测评机制为中心以及各基层单位了解公众感受,把握公众需求,掌握客户信息、持续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6.广推惠民举措,体现殡葬人本关怀。

提升殡仪馆的公众满意度,重在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以赢得公众的心理认同。要消除群众对"死不起"舆论的错误影响,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殡仪馆的贴心服务,殡仪馆应广推惠民、便民公益殡葬举措,坚持殡葬"民生保障"的基本属性,坚持殡葬"人文关怀"的基本功能。各殡仪馆课根据自身情况,宜推出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等不同价位的殡仪套餐;鼓励市民丧事简办,并在套餐首推的基础上,对选择套餐的市民给予一定的优惠;另外还推行"无子女家庭和孤寡老人身后事关爱计划" 等;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会受到了公众的好评,更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7.落实监督考核,搭建满意度建设监督平台。

营造单位良好风气,避免员工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并及时发现自身的缺陷,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是殡仪馆做好公众满意度建设的重要工作。殡仪馆应及时建立公众满意度建设监督机制,通过从客户反馈的意见中及时收集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规范员工的言行举止。通过定时召开满意度建设工作例会,及时反馈意见给各个相关工作部门,各部门对意见反馈必须做到有答复、有处理、有改进。为避免公众满意度测评流于形式,殡仪馆须充分运用考核机制,将公众满意度测评作为员工奖罚、职位升迁的重要依据,以增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满意度建设的主动意识。

8.利用媒体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殡仪馆在提升公众满意度工作中,还需正确地认识媒体宣传作用。应充分利用清明冬至,有策划地与当地重要媒体开展互动。通过网络、电视、电台、文字刊物等,加强媒体沟通,消除社会对殡仪馆的误解和无知,把握舆论导向。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为例,近几年每逢清明,组织举办专项媒体会或通气会,各类媒体对殡葬进行大量客观、真实的报道,加强了公众对殡葬的了解。近些年,媒体对殡葬的宣传工作呈现出素材质量高、时间跨度大、连续性好、不断、反响热烈等特点,向社会传递出殡葬舆论的正能量,为公众满意度的持续推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和良好的公共关系,对殡仪馆公众满意度的提高大有裨益。

随着社会的进步,殡葬事业的发展,公众对殡葬服务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殡仪馆应该把提升公众满意度作为始终不变的工作目标,在公众的感受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公众对殡仪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咏慷.中国殡葬报告[J].北京文学 2013.4

[2] 杨德慧,我国殡葬服务中差错事故的调查剖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任运富.殡仪馆满意度提升措施及方法初探[C].上海龙华论坛论文集.2012.9

[4]朱国玮.公共部门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04.6

[5]尤建新.公众满意理念及公众满意度评价[J].上海管理科学.2004 .2

篇(7)

党的优良传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职工,在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尊重职工的精神需求,注重职工素质建设,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提升职工思想觉悟着手,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共同点,这二者同样将职工作为对象,注重唤起职工主体意识,启动职工竞争的观念,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对职工价值取向进行矫正。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以后,更加突出以职工为中心,并且促进二者共同向前发展和进步。下面,笔者就探讨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1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1.1差异性

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本属性、直接任务和生成方式等方面。由于林业企业的文化起源于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其主要对林业企业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属于新兴的林业企业管理科学,更在经济文化范畴之中。林业企业的文化将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和基础,融合并且吸收文化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美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中。但是,由于受到林业企业特殊作用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林业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目标在于实现林业企业的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文化反映出了浓厚的经济色彩,其政治色彩比较淡,而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色彩比较淡,却反映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1.2一致性

林业企业的文化主要在林业企业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林业企业的文化与企业个体独立性相结合,逐渐形成林业企业职工和领导层均认可的企业道德风尚、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准则,换而言之,林业企业文化是其生产和经营管理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同时,精神财富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的特色。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职工作为对象,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以及宣传等方法,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职工意志进行统一,对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将职工力量凝聚一起,为实现林业企业的总目标共同努力。

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对林业企业职工开展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目的的活动,以便对林业企业职工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促使林业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从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人们可以明确,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林业企业的职工,二者均是针对职工开展的工作,均坚持以人为本,均认同要给予职工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维护职工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推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2.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作用,推进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林业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表现就是物质文化,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主要由质量保证体系、业务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决定。要求林业企业在进行产品制造和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林业企业全体职工应团结一心,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生产和服务工作。所以,不管是林业企业品牌,还是林业企业形象,都是林业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在同一类服务和产品里,总会有一些品牌得以脱颖而出,并且成为人们争先追逐的焦点。林业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散发出品牌魅力,体现品牌价值。林业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塑造主要体现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外界有效接触,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进行不断强化,为社会大众和林业企业职工展示林业企业精神风貌和管理风格,进而有效为林业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品牌。

2.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约束作用,推进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林业企业职工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就是制度,制度也是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建设将国家的法规和法律作为根据,通过林业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设起新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林业企业制度文化是其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制度文化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并不同,制度文化属于有型的文化,通常运用责任制、指标、标准、纪律、条例、规章等形式进行表现。想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要对职工关系进行协调和理顺。对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改善,营造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组织氛围。林业企业还要派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成立其专门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负责推动开展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发动林业企业全体职工,探讨并且制定建立起林业企业文化规划和方案。积极培养能够体现林业企业性为特色的文化,林业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管理制度还是林业企业职工行为规范的重要模式,能够使林业企业职工合理开展个人活动。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林业企业优秀文化管理制度相融合,体现出实用、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