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仿古建筑设计

仿古建筑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3: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仿古建筑设计

篇(1)

1历史背景

赏心亭最早为宋代丁晋公谓所建,《白下余谈》载有王元倬《凤凰台寻常心亭故址》一诗,并注云:“赏心亭,宋丁谓建,以帝所赐袁安卧雪图者,在下水门城上,即今水西门……”。后来亭子毁于战火,由南宋三任建康知府的马光祖重建,重建后的赏心亭更加壮观,被称为金陵第一胜迹。宋代及后世许多诗词大家都有登赏心亭之作。由此可见赏心亭在当时极为壮观精美。历史上该亭数度被毁又数度重建,现则是清朝被毁后的再次重建。鉴于西水关历史地位的重要性,秦淮区建设局于2009年3月16日在区政府大楼召开了西水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专家论证会(文史建筑专家),各位专家对该地区规划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参照宋亭风格重建赏心亭是与会专家的共识。2009年3月,我院接受南京市秦淮区建设局(现秦淮区住房和建设局)设计委托,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杜顺宝教授指导下,开始赏心亭建筑从方案至施工图设计。

2建筑设计

2.1建筑风格

赏心亭建筑按仿宋建筑风格设计,该组建筑色彩以白墙、红柱、灰瓦为主色调,灰黑色亚光琉璃瓦屋面,鸱尾吻与叠瓦屋脊,檐下斗拱,外墙为白墙加腰串、心柱、地袱等,格子门窗,寻杖栏杆;主体3层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高度控制在23.85m;附属用房为3层歇山顶,建筑高度控制在9m之内。整组建筑竖向高耸挺拔,横向错落有致,是水西门城市节点重要的人文景观。

2.2建筑功能

功能设计满足观赏与使用价值并重;建筑主体临外秦淮河,以1层展览、楼上观景为主,四周视觉开阔,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利用台基下面的高敞空间,在不影响建筑外部观瞻的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附属部分安排文化展示,地下室设停车库,供17辆左右小车内部使用。

2.3建筑主要特性和材料

建筑面积5041m2,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级:地面建筑(3层)二级,地下建筑(负1层)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自防水挡土墙,防水等级一级,设计抗渗等级S6。主楼1层外廊柱、梁、枋、檩、斗栱、附房斗栱、所有门窗均用柳桉,主楼与附房椽子杉木制,主楼栏杆为菠萝格。主楼与附房1层台基、柱础、台阶、踏步、石栏杆等均为优质花岗石,甲级斩细。主楼宝顶铜制。(1)油漆①地仗中一麻五灰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处木结构的柱、梁、枋、檩、斗栱、栱眼壁板及木门窗裙板等部位。②单披灰地仗做法:用于外立面露明处钢筋混凝土仿木柱、梁、枋,木门窗除裙板外其他部位、望板、椽子,除椽头为彩画外的其余部位。③彩画:附房外立面与主楼1层内外彩画做法按彩画样品施工,主楼2层以上彩画按宋式传统彩画做法。附房外立面施彩画,内侧按传统广漆做法。主楼顶层内侧、暗层内侧均按传统广漆做法。

3规范要求与仿古建筑的矛盾

工程2009年时设计依据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等,按规范要求:(1)二级防火等级的建筑土木工程与装饰材料除吊顶可用难燃材料外,均应为不燃材料,但赏心亭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仿宋建筑的韵味,外装饰须用木材。(2)消防水池与泵房、消防水箱、室内外消火栓等设施是消防的重要保证,赏心亭主体顶层若放入消防水箱,就影响了观景最佳处的使用;消防水池与泵房若建于水西门广场上,会对景观设计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附建在地下室时,消防水池和泵房的安全疏散就得有至少1处能直接通往室外的封闭楼梯间。(3)按建筑适宜的比例和尺度,赏心亭主体建筑高度宜做到24m以上,由此牵涉到建筑的消防、栏杆安全高度、结构设计等等就需按高规设计。(4)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且门需朝疏散方向开启,但这么做很难满足建筑仿宋外形的需求。(5)建筑高度小于24m时,栏杆高度需达到1.050m高,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若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且传统栏杆纹样不能避免少儿攀爬的可能,栏杆芯子间净距离若做到小于110mm,栏杆高度1.050m,则难与建筑整体的比例、尺度吻合。(6)人员密集的场所台基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需有防护设施,而仿宋建筑台基临空处不适宜做栏杆及其他构件。(7)节能、防水设计的要求使瓦材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间厚度增大,由此带来按常规预留的围脊高度不够。(8)木格子门窗的物理性能按古建常规做法很难满足节能设计要求。

4仿古建筑的设计策略

4.1消防设计

赏心亭建筑设计高度控制在23.85m,使用功能:展览、观景,属人员密集场所,按重要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消防设计的目标是:加强消防管理,立足于自防自救,确保火灾发生时室内人员能及时疏散至室外安全场所,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情,防止火灾蔓延,减少财产损失。4.1.1消防设施赏心亭总平面沿长、短两个方向布置有U型消防通道,附房1层临广场处设置消防控制室,完备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灭火器等。地下室结合车行坡道下部空间布置360m3的消防水池与消防泵房,10m长疏散通道连接消防泵房与封闭楼梯间,可直通室外;通过各专业反复协调、修改设计,将18m3的消防水箱布置在赏心亭主体重檐闷顶内,临时钢梯通过检修人孔可到达闷顶内,从事设备维护检修。4.1.2消防分隔赏心亭主体与附房地上部分建筑防火等级二级,地下负1层防火等级一级,除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之外,每层1.5m~2.5m的钢筋混凝土挑檐,可起到每层竖向防火隔离作用,井道与变形缝均做防火封堵。消防专项设计时要求所有木料均采用防火涂料、浸剂进行防火处理,耐火极限需达到1h,保温层采用A级聚氨酯保温板,且施工前材料需送相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施工,尽最大可能赢得消防扑救时间。4.1.3安全疏散按规范要求,地下负1层建筑依据使用功能、防火分区面积和人流的大小分别于2个防火分区内设置了1部和2部封闭楼梯间,均可直接到达室外广场上;地面上建筑则各设1部封闭楼梯间在其防火分区内,当某一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可从火灾应急广播得到疏散指令,通过各层安全出口或从甲级防火门到达另一防火分区疏散。

4.2节能设计

4.2.1总平面设计赏心亭项目位处夏热冬冷地区,按50%的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主要针对3层主体与附房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建筑坐北朝南,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夏季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冬季能有适量的阳光照射,避开主导风向。4.2.2围护结构节能措施外维护墙体材料用190mm厚水泥多孔空心砖,外保温体系。外墙与屋面分别是30mm与45mm厚A级聚氨脂保温板保温隔热。4.2.3门窗为建造南京城市重要人文景观,真实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根据传统工艺要求及专家指导意见,门窗按“宋式”木作门窗制作,节能措施有:玻璃采用5透明+12A+5透明,木门窗对开时做和合缝,所有风缝均用木饰条贴缝,从细节上提高传统木门窗的保温节能性能。

4.3其他细部处理

(1)赏心亭主体建筑通过抬高栏杆地袱的标高,使栏杆实际使用高度满足1.050m,而外观则不到1m高,寻杖栏杆扶手与栏板间增加1道Φ100mm的圆钢管,油漆同栏杆;室内外漏空栏杆内侧加设1道Φ2@6×6钢筋网片,减少安全隐患。(2)1层对外立面有影响的安全门朝内开,门槛可拆卸,开放时间安全门保持打开状态。(3)无栏杆处台明高度控制在0.60m内。(4)因节能、防水要求,瓦件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之间垫层厚度加大,因此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围脊高度加垫层厚度,否则就只有将围脊水平位置外移以满足围脊高度,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5结语

篇(2)

过去三十年来,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突出“地域化”特征,避免“千城一面”,各种形式的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在形式上最为接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木雕斗拱、山花线脚出现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面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对此现象评价褒贬不一,大众则习惯笼统地将仿古建筑解读为“假古董”,可以说建筑仿古现象从产生开始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而对建筑仿古现象的态度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如何传承文化、如何古为今用等重要问题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坚持辩证的分析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设计仿古建筑、摆脱仿古建筑作品的尴尬处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1关于仿古建筑的既往研究

关于仿古建筑的以往研究主要分为仿古建筑的多重价值、设计理念以及构建形式等三类。首先,仿古建筑的形式、空间以及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承传了传统文化。例如,卢中一、斯满芳的《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探索了仿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借鉴[1]。其次,仿古建筑设计并非对传统要素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富有美学意义的传统建筑或其构建方式进行抽象和总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抓住传统精华,在作品中恰当地展示传统韵味。相关研究如赵侃的《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着重从文化要素等方面对仿古建筑的兴起进行分析,挖掘其文化根源[2]。再次,仿古建筑的构件组成和建构形式也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刘卉的《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等,对古代某些具体建筑的构件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3]。上述研究为文章提供了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参考,但既往研究中缺少对仿古建筑出现根源的系统性总结,仿古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更为少见。文章将针对以上问题着重讨论,并提出适应仿古建筑发展的相关策略。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各类文献来获得资料,全面地掌握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在了解仿古建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最终在现实资料的比较中全面了解建筑仿古现象出现的根源和创作手法。(2)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建筑仿古现象相关理论通过理解和验证进行叙述和解释。通过叙述总结相关论证,定向提出问题并予以阐释,从而对仿古建筑的发展和运用进行展望。

2.仿古建筑的出现根源

2.1崇尚传统、追根溯源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尤其是身处文化历史保护区中的建筑设计,建筑在形式上往往难以整体改变,而沿袭模仿便成为延续文脉中一种很自然的手法。“建筑,应当就像从她所在的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4],受此思想的影响,建筑设计常常以地域传统为依据研究特定的历史文脉,创作出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服务原有环境的作品。例如,屯溪老街沿街店铺改造设计(图1)仍保留老街独特的街巷肌理和风貌特征,并在建筑高度、体量、风貌、色彩上进行严格控制,使老街视觉协调、尺度适宜。同时,街边店铺采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匾额以及各种灯饰、小品,使老街充满传统气息与时尚活力。类似屯溪老街沿街商铺立面改造的仿古设计,不仅在建筑的体量和细部构造上与传统建筑相近,更从神韵上、气质上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2.2吸引眼球、创造价值

仿古建筑出现在风景名胜地是一种常见现象,往往能为原有风貌增色并弥补原有功能的不足,而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多地出现仿古建筑甚至仿古街区,在城市也不例外,城市异域风情商业街即是其中一种。异域风情商业街大多通过对异国风情的刻画形成特色风貌从而吸引游客、促进投资。例如,仿欧式建筑借鉴了欧洲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和比例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众视野,带动了当地经济。然而,建筑比例失调、装饰烦琐等现象仍时有出现,对于建筑设计创作来说,通过刻意模仿的欧洲风情聚集区如何与原有区域环境文化相协调仍有待思考。

3.仿古建筑的主要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中的仿古形式大体分为两种,即狭义仿古设计和广义仿古设计[5]。狭义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进行复原工作;广义的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延续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并利用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实施一定改造。在仿古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方面,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3.1造旧如旧

此种做法通常针对特定风貌保护区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建筑的意义在于文化,因此对历史建筑进行的改造或者加建,形式上应与传统保持一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氛围中,仿古建筑的设计多遵循“造旧如旧”的原则。例如,青岛中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天主教堂修缮项目(图2),为了保持建筑原有的欧洲风情以及良好的比例关系,施工过程中仔细参考旧堂资料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当年德国设计者所保留的大样图纸则为改造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造旧添新

相比“造旧如旧”的设计手法,“造旧添新”主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关键内容既在于保持与传统建筑在形式上的微小差异,同时又有所创新,满足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统一。新建的仿古部分不管与原有建筑多么相似,也不可能饱含先祖的劳作和汗水,因此,后人所做的仿古建筑远观能保持整体风貌统一,近观可令细心的观察者将仿古部分同原作分开,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新作仿古部分与历史遗迹混为一谈的“假古董”的现象。例如,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中,继承了传统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肌理(图3),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并尽可能地保留用地内现有树木的原状,既是对徽派传统建筑的传承,也是对传统山水相融环境理念的重释。

3.3无中生有

相对于前两种设计手法,“无中生有”或许是建筑设计中最容易让人质疑的设计手法,尤其对于结构复杂、代价高昂的仿古建筑。实际上,“无中生有”的设计思路若能清晰地展示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或其他需要也无可厚非;而若只是一味追求模仿,忽视建筑空间本身的功能性则大可不必。研究古建筑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感悟先祖的创造印迹,如若仅为粗糙和生硬的仿古,则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仿古的效果,更难说像真正的古建筑一样给大众带来震撼力和感染力。

4.建筑仿古现象的未来

4.1古建筑信息库的建立

仿古建筑的依据是古建筑,设计是否得当、准确,其重要的参考标准都来源于现存的古建筑和相关文献。因此,考察古建筑现状、测绘古建筑数据、整理相关古代建筑设计文献,对于今天仿古建筑的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同时,今天也是未来之古,相关研究人员应按照设计需求做好当代地域特色建筑的信息收集,供后人参考。

4.2设计素养的提高

仿古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者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要不要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形式好不好,设计者修养的高低、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否往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不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仿古建筑的设计舞台中找到合适的继承模式和贴切的现代作法。

4.3现代技术的融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仿古建筑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纯粹的形式模仿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继承。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相结合,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的“艺术整体”,构建安全可靠的舒适空间,达到“仿古不同古”的艺术效果。现代技术的应用,让仿古建筑在认真忠实地继承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并在进步过程中传递时代特征。

5.结论

仿古建筑作为当代建筑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的精神的延伸。一方面,在坚持承传文化指引下的仿古建筑设计继续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另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站在建筑学的专业立场上,致力于研究建筑仿古现象,继承和发扬其精髓,统筹兼顾其象征功能、价值功能、使用功能等社会层面的作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建筑符号拼贴与罗列,也不应一味地沉醉于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璀璨。仿古建筑设计必须通过辨证思维的运用,坚持文化高度自觉,摒弃奇奇怪怪的建筑,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建筑文化内涵,使仿古建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众多建筑作品中画龙点睛、承传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为城乡风貌增色。

参考文献:

[1]卢中一、斯满芳.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J].城乡建设,2003(10):45.

[2]赵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J].艺术评论,2009(3):72-75.

[3]刘卉.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9(2):31-33.

[4]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03):76-78.

篇(3)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文章对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对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褒贬不一,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1)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2)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3)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三、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

1.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2.中国古建筑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3.仿古建筑的设计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2)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3)在建筑结构中有许多构件具有独特的装饰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两种:

①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个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型制,处于柱子和木结构梁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传导屋面的荷载、加大屋檐挑出的长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对于如今的仿古建筑物来说,斗拱主要起着装饰的作用。

②雀替

用于额枋,与檐柱相交处,类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装饰的构件。其主要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辅助拉结和装饰等。

四、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1.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构架为主要的受力体系,工程施工与设计主要以传承的经验、方法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主要受力体系的仿古建筑。为了对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势必遵照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权衡,另外还得符合现代建筑规范要求。

按照现代力学理论进行简化,运用现代计算工具进行建模、计算、分析。这样将给建筑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仿古建筑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脑袋里已经有了即将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还是攒尖,是卷棚还是正脊,开间、进深各为几间,有没有外廊,屋面举折情况等等。

构想出要仿取的纯正古建筑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古代建筑模数制度计算各种构件的几何尺寸,再根据简化结构简历结构模型,运用现代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其内力,复核其截面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2.大屋顶结构设计

屋顶形式多样,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顶、攒尖、四坡。大屋顶的屋面板是由几段折板组成,在折板的转折点,按照建筑的要求,主要区域直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局部次要区域梁高与板底有高差时,用砖墙填砌,对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区域,则按照构造要求设置弯折钢筋。外墙的封檐板因为尺寸的限制,不能用填充墙砌筑,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内配置双层双向钢筋,分别锚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内。

3.斗拱和雀替的设计

笔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时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在结构中为受力构件,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做工较粗糙、不美观而且前者由于构件数量太多、防腐和维修费用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应用现代设计,

雀替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则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预制的雀替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的额枋檐枋和檐柱焊接连接,木斗拱与混凝土的预制雀替都是作为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不是一起现浇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后,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仿古建筑中,合理的应用建筑设计,可以在体现建筑的古典气息的同时,更好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缩短施工周期,当然,还是很多可以深化的地方,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实践才行。

参考文献:

[1]钱小虎.现代建筑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07):17-18.

篇(4)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古建筑设计;融合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何正确地运用传统文化,使它披上时代的彩霞,同时也要做到减少资源浪费,做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的同时,更要大胆地学习一切可以借鉴的创作经验,以立新为轴心,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精粹,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

一、古典建筑设计概述

古典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古典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

二、现代建筑设计

1、形式服从于功能。现在的时代愈加的功能化,因为居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使用了电梯;为了安全,我们使用了电子防盗、自动火灾系统。但是凡事都是有双面性的,便捷的功能将我们的生活同一化,原本多变的建筑形式变得单一,建筑师的思想被圈框起来,设计思路也被限制,这些功能让建筑师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只能创建出一些没有特色的建筑物。

2、掌握本质,不断创新。很多人觉得中西方在建筑理念上是一样的,设计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必须尊重传统的文化,特别是人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居住的形式等重要因素与居住建筑都要在设计方案中得到好的体现,不能随便的引进一些国外的因素。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是有国界的。

3、重视空间的设计。现代建筑设计是从整体角度开始设计的,以模型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设计还借鉴了西方的建筑形式,纵向设计建筑,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节省占地空间。

三、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仿古建筑是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提取古代建筑的某些有特征的、能表现历史风貌的元素进行设计。不是单纯的仿造,而是抓住古代建筑那些元素结合现代的装饰工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深厚,这很有利于设计师的创作。现代仿古建筑风格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第一次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西式建筑的基础上附加上中式传统建筑形式。然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世界,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摧毁。对西式建筑的盲目崇拜,风格的模式化使得城市变得单调。专家和民众开始反思现有的建筑,要如何既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又起到保护传统的作用。在保留原有的建筑物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一部分的外观进行改造和对旧的街道整体来进行形象的包装和景观的规划。

四、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比较

从建筑材料上来说,我国古代建筑都是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是木构系统。而现代的建筑都是由比较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来做房屋的构架,木材已经退出了建筑历史的舞台。木结构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伐木会破坏生态环境,木制房屋不便于防火,防潮、防虫等诸多问题。相比于此,现代建筑设计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由于材料的变化也带来了结构上的变化,钢筋混凝土的抗压抗拉能力要比木材高的多,所以现代建筑可以建得越来越高,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创建了一个新的格局,而且在居住的安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建筑的设计特点如前文所说,在空间上来说古建筑讲究平面上的围合,即院子被房屋包围着。墙垣、房屋等为何车一个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而现代建筑设计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以楼房为主,建设一个功能齐备的小区,小区内有多个建筑物,楼和楼之间配上绿色植被。也就是说现代建筑设计是从平面向竖向方向延伸拓展。

(二)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在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对传统古建筑的创新改变是出自民国政府,具体的来说就是利用西方建筑的技术手段,来建造具有古建筑中的官式建筑的视觉效果和某些形式特征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在这一阶段,建筑师们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术上向前迈出了一步,可以说在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文化熏陶下,建筑师们的思想也具有了新的转变。

因为当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促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传统的复兴和政治性思想,建造了一批宫殿式大房顶来展现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师们都摒弃了低矮的木式结构的房屋,将宫殿式的大屋顶架在水泥和砖的结合体上,来表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在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中,有人觉得三层房屋就已经不能够算是中式建筑了,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古建筑的理念和精华都应用在小高层和高层设计中,起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西方的住宅与中国的古建筑住宅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同点在于庭院,西方是以卧室为核心点来设计住宅的功能的,而中国住宅的核心点是院子,在院子里展开生活的场景。所以,做好房子与院子的布局关系,也就能够做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之处。

结束语

在研究归纳了中国古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以及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精髓和优缺点,我们应该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的融合之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吸取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古典文化,创建中国所特有的设计理念和流派,让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中国建筑拥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理平.试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76-76.

[2] 郝瑞生.中国传统古建筑对北方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探究--以太原市纯阳宫为例[J].建筑技艺,2014,6:118-119.

[3] 唐世华.徽派建筑之浅析――从安徽歙县民居建筑风格到现代建筑的继承发展[J].中华民居,2013,30:99-100.

篇(5)

我们知道,文化的形成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文化需要一定的介质才能表现出来,本身说某某文化的时候实际是高度概括了的。如我们谈到蒙古文化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宽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一座座的蒙古包……这些构成了蒙古文化的核心要素。

回到地域建筑,基于以上的阐释,我们不难明白,地域建筑的形成一定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只有承载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才能成其为地域建筑,地域建筑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基因。但是反思近年来许多“地域建筑”的创作,有延续文化脉络,和谐处理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真正地域建筑;也有部分仅是徒有其表,根本不具有与建筑形态相协调的文化内涵。一些建筑师认为,只要造出传统建筑的外表,弄点青砖、屋檐,那就是地域建筑了,殊不知,地域建筑的核心在于文化,没有与之相呼应的文化,那么这个地域建筑就不再是真正的地域建筑了,充其量是个“死”的地域建筑。因此,地域建筑创作不仅要有“形”,更要有“魂”,做到“形”表其外,“魂”聚其中。

二、游学考察:地域文化探索的有益尝试

有幸参加今年于成都举办的中勘协建筑设计分会西南联席会2013年会的川北地域文化考察行,承办方选取了阆中古城和剑阁古蜀道两个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考察目的地。在两天的考察时间里,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两地浓郁的地域文化。在感受独特地域文化的同时,我也将自己的见闻和一些思考作一个分享:之前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的一批热衷于研究西南地域建筑的建筑师们就希望组织会员单位的建筑师们参观考察地域建筑文化,由研究考察地地域文化的知名学者或是文化名人带队,通过游学的方式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与地域建筑的关联。本次活动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次地域建筑文化考察的有益探索,其中加入游学的部分,使考察更加有深度和意义,值得以后借鉴和发扬;其次是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融合问题。

阆中古城三面环江,一面临山,以中天楼为轴心,围绕其而布局,据说由唐代袁天罡设计,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整个古城充满了生气,不论是街道的整体布局还是单个的明清式小院,亦或是屋檐窗花、门楹吊檐等都能很好地传达出当地的地域文化气息,建筑真正成为了文化的符号,成为了地域文化向外展示的窗口。但是到了剑门关顶,有几处仿古建筑却看着那么生硬,了无生气,死气沉沉,完全是为了仿古而仿古,却没有将根本的文化植入其中,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摆设。

三、项目实践:地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合二为一

谈到仿古建筑,现在新建的地域建筑大都是仿古建筑,如何将这些仿古建筑融入地域文化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地域建筑的“生”与“死”。只有将地域文化融入地域建筑当中,地域建筑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这样的理念也逐渐被许多建筑师所接受并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有的地域建筑也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锦里二期项目为例,项目以武侯祠博物馆为核心依托,并以“水岸锦里”为设计理念,在整个仿古街区引入活水,为街区注入灵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仿古建筑街区充分挖掘三国蜀汉文化的影响力,在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有效地融入蜀汉文化,古色古香的街区与武侯祠相得益彰,因而使得锦里二期三国蜀汉文化与有机结合起来,为整个仿古建筑街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最终为广大游客所接受,成为整个三国文化旅游片区的新闪光点。

篇(6)

关键词:传统;仿古;建筑;创作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ntique buildings in the caus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combining, the idea and the existing some defec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inheritance,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eanwhile, should make some efforts.

Keywords: tradition;architecture;cre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40-02

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记忆不断被涂改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建筑形态。当人们逐渐习惯于以纯商业的角度,亦或功利性的语言组阐述着当代疑似工业化产品的建筑含义的同时,却往往遗忘掉了建筑在整个城市历史中的地位,和他所承载的悠远记忆和曾经依稀的生活情趣。

所幸,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终究是逐步引导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重新探索,和对历史文化的再次追逐。渐渐地我们发现,似乎在古建筑日益缺稀的年代,传统的建筑符号又以另一种新的姿态席卷而来,融入了各式的城市建筑当中,也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建筑仿古现象。然而是否所有的仿古建筑改造设计中,古典元素都能很好的与现代商业形式相结合呢?仿古建筑的兴起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其必要性?古典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是否适合当下的现代都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2 仿古建筑兴起的由来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突然到来的“民族风”呢?就笔者看来,究其源头,仿古建筑盛行的原因可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进步,人们综合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使得人们在对建筑能满足其基本的功能要求、经济利益等建筑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也对建筑及其所属环境所蕴含的历史特征、名族风格、地域特征等精神属性的东西有所认知和向往。

如同我们置身于有鲜明文化传承、历史特色的城市当中是,总会被那些熟悉、充满民族痕迹的场景所吸引,总会被某种特有的场所精神所打动。相反的,机械地将城市建筑视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忽视建筑在文化体系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生活在冰冷生硬的钢筋混凝土所筑成的房子当中,给人们带来的则是索然无味的感触,也使我们的环境显得冷漠和苍白。

可以看出,建筑的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精神属性,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尽管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但人类最基本生活方式,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的,它慢慢的演进,或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而古建筑却正是具有我民族风格,历史特征统文化的总要传承之一。自然而然的,其与生俱来的空间属性和自然属性成为现代建筑追寻和模仿的源泉。

所以,当代建筑才会呈现出向历史,向古建筑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

其次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世界性文化的强力冲击。而建筑,做为一种本土文化、历史、地域、艺术、哲学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体,更是首当其冲。

着眼于身边,不难发现大量的国外设计团队,国外的建筑大师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外国建筑师进入国内市场,带进来的不仅是一个成熟的作品,更带来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

无论是大剧院、机场候机楼、奥运场馆亦或是办公大楼,一件又一件的大型建筑作品不断挑战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大局势、压力下,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力争在现代建筑行业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语言的精华,同时吸取国外优秀的建筑理论,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文化,这便成为现今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新型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一座沟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3 何为“仿古建筑”

那么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仿古建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又该如何定义呢?

目前,社会中对于仿古建筑的看法有如下几种:

3.1利用现代的新科技、新手段以及相符合的建筑材料,对古典建筑的固有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融合创造。

3.2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或在原址范围内对曾今的古建筑进行复原建造,严格来讲已经属于文物修复的范畴了。

3.3在建筑形式上比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其外观基本可以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其内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等方面则反映为近现代建筑的主要手法。

3.4在现代建筑的外表皮附以部分传统的建筑构部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古典建筑的外部特征。

不可否认,我国传统的古典建筑蕴藏着浓厚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优美的大屋顶造型、合理的梁柱结构、精致的木雕技艺和鲜活的彩绘、令人惊叹的内部装饰、敦实厚重的基座等,构成了一件件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是否上述所有类型的“仿古建筑”全都合适,又或都可以让大多数人所接受呢?

结合目前现实当中这些水平层次不齐的“仿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仿古建筑”由于只具有某些传统形式,而不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传统形式又和现代材料与质感也没能很好的融合,形成巨大而生硬的风格反差,加之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进而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仿古建筑的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风格的混搭,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构造型和歪曲的审美意境层出不穷。

第二,复古二字,越来越流于表象,成为了一种肤浅的流行风,覆盖于建筑物的外表皮上,而丧失了其最为精髓的内涵与意境。

第三,完全为了仿古而仿古,没有考虑整体环境的风格协调,没有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的层面上来,生搬硬套。

4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那么,究竟该如何仿古呢?笔者以为,关键还是要从观念上来寻求答案。

仿古建筑,其源头是古代建筑,而最终是要落脚在现代建筑上。那么提取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语汇,参悟其内在的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则势在必行。何谓“提炼”,“提炼”不是单纯的仿造,更非毫无理论依据的拼凑搭接,而是抓住古代建筑当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大多数人们所共鸣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传并具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亦或地方特色的印象表达。同时,我们所要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其建筑本身了,而是其与周围空间形成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空间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

篇(7)

关键词:仿古建筑装修 ,设计 , 施工要求

Abstract: archaiz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less, but its the result that decorate grave, elegant and decent, and are recognized. This paper list hung high mountain list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pavilion from design to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views and experience.

Keywords: archaiz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榜山挂榜阁,位于红花湖和西湖风景区内,为红花湖景区北面最高点,与红花湖相邻,背山面湖,远眺螺山和小鳄湖,两山三湖的自然恩赐成就了挂榜阁独一无二的景观价值。南可观红花湖秀丽山水,北可望惠州城璀璨美景,是市民重阳登高、郊游健身、观光揽胜的首选之地。建筑周边植被茂密,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属生态风景林。北面从小新村电视转播台办公场地有步行道通往山顶,从新联路至山顶有车行便道。

本文就仿古建筑装修在高榜山挂榜阁的具体应用,谈一些法和体会。

1.设计思路及原则

为实现该工程整体风格不失庄重、典雅、大方,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目标,对国内传统建筑进行了考察并经咨询业内专家,确定如下设计思路和原则。

1.1设计思路

充分体现该建筑多功能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外观造型既大方大气而又不失庄重、典雅的风格,立面往上收分,通过楼层之间设置不同材质用不同处理方式和斗拱彩画的缀饰,在立面上构造生动的色彩,突出层次感,体现该建筑立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再加上石材、门窗板缝横竖对齐,线条整齐,使立面外观统一。同时,设计时从技术上着重考虑结构的安全性及经济性,从而使该建筑设计体现出造型美观、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特点。

1.2 设计原则

A、安全可靠原则:

作为人员流量较大的永久性公共建筑,安全可靠是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风荷载、温度应力、及地震作用的影响。

B、造型美观原则

既为公共建筑,且处于高榜山,地理位置独特,日后使用人员较多,就有必要使外墙具有很高的可观赏性。不仅要造型美观,而且能展现其美观的要素,所有外露接头、配件具有艺术性,体现出建筑构造美感。

C、结构合理原则

结构合理不仅是对结构安全的要求,也是公众对美观的一种认同,过于保守的设计即显得笨拙,亦会提高工程造价,为实现此目标,对所用材料的大小,厚度须进行精心计算来选择。

D、经济实用原则

由于在日后使用过程中人流量较大,或者是局部功能改变,构件更换及维修在所难免,因此须考虑如何保证装饰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可拆卸和方便维修,且在更换和维修时不能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

2.施工要求

2.1、琉璃屋面工程

A、瓦垄:分中号垄准确,瓦垄直顺,屋面曲线适宜。

B、钉瓦口:安装牢固,接缝平整、无缝隙,退雀台适宜、均匀。

C、捉节夹垄:瓦翅子应背严实,捉节饱满,夹垄坚实,下脚干净,无孔洞、裂缝、翘边、起泡等现象。

D、屋面外观:瓦面和屋脊洁净美观,釉面擦净擦亮。

E、屋脊牢固平稳,整体连接好,填馅饱满,苫小背密实,吻兽、小跑及其它附件安装的位置正确,摆放正、稳。

2.2、木装修制作、安装工程

2.2.1、各类门、槅扇、槛窗及室内木装修的槛框和榻板的制作与安装

A、槛框制作应表面光平、无刨痕、戗槎和残损,线条直顺光洁,线肩严密平整,无疵病。

B、榻板制作应表面光平,无凸凹或裂缝。

2.2.2、大门制作与安装

A、实榻门、攒边门、屏门等大门门板粘接,不得做平缝,必须做企口缝或龙凤榫。

B、实榻门、攒边门、屏门等大门安装必须牢固,贴门框内侧安装的大门必须有上下和侧面掩缝,掩缝大小按门边厚的1/3到1/4。

2.2.3、木装修雕刻

A、雕刻花纹、风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不同朝代的做法及艺术特点。

B、阴纹线雕花纹应线条优美流畅,刀法讲究,有艺术特色;字雕忠于字样,不走形。

C、落地雕刻图案应落地平整光洁,突起部分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有艺术特色。

D、单层次双面透雕(花牙子等)应锼活符合样板,双面花纹一致,不错位,线条流畅,表层花纹迭落缠绕层次分明,无疵病。

E、多层次双面透雕(花罩等)应各层次花纹分布合理,空隙均匀,各层次花纹迭落缠绕关系清楚,表层花纹分布清晰,刀法讲究,无刀痕,无疵病,有艺术特色。

F、贴雕应花纹美观,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刀法讲究,与底板粘贴严密牢固。

G、嵌雕应形象准确、生动,与嵌接部分衔接自然顺畅,刀法讲究,有艺术特色。

2.3、油饰工程

2.3.1、混色油漆工程

下架大木表面,槅扇、槛窗、横披、风门、屏门、大门和各种形式木装修里外面,下架大木枋上面,槅扇、槛窗等口边,大小面均无透底、流坠和皱皮,光亮、光滑无挡手感,大小面均无分色裹楞,颜色一致,无刷纹。

2.3.2、清漆工程

A、大木及木基层:蜡洒布均匀,无露底,光亮柔和光滑,棕眼平整,色泽一致,木纹清晰,厚薄一致,表面洁净,无蜡柳。

B、装修和花活:油色不混,本色无斑迹。无露底,棕眼刮平,光滑明亮,光泽一致,木纹清晰。

C、刷浆工程无反碱、咬色,1m正视斜视喷点均匀,刷纹通顺,无流坠、疙瘩、溅沫(浆落),正视、斜视颜色一致,无砂眼、划痕,装修、下架大木、五金、灯具、玻璃洁净。

2.3.3、贴金工程

A、贴金工程包括施用库金箔、赤金箔、铜箔、合金箔等的彩画帖金、牌匾贴金、框线贴金、槅扇与槛窗棂花扣贴金。

B、贴金表面应色泽一致,光亮足,不花;不得有绽口、漏贴,金胶油不得有流坠、洇、皱皮等缺陷。框线和各种线贴金扣油表面线条直顺整齐,弧线流畅。

2.4、彩画工程

2.4.1、大木彩画

A、基层必须坚实、牢固、平整、楞角整齐,无孔洞、裂缝、生油挂甲等现象。

B、沥粉线条光滑、饱满、直顺、无刀子粉、疙瘩粉、瘪粉、麻渣粉;主要线条无明显接头。各色线条直顺度线条准确直顺、宽窄一致、无搭接错位、离缝现象,棱角整齐。色彩均匀、足实、不透底影、无混色现象。

C、图案工整规则、大小一致、风路均匀、色彩鲜明清楚、运笔准确到位、线条清晰流畅,洁净、无脏活及明显修补痕迹。

D、各种绘画逼真、形象、生动,能很好体现绘画主题,退晕整齐、层次清楚、无靠色跳色现象。

2.4.2、天花、支条彩画工程

A、行线排列通顺整齐,大边宽窄一致。

B、方、圆光线线道直顺、饱满、搭角到位,圆光线接头无错位,通顺、起伏一致,色线工整规则。

C、岔角、圆心图案岔角工整,风路均匀一致,各色线条直顺流畅;圆心内图案工整规则,风路均匀。

D、渲染均匀,层次鲜明,色调沉稳,勾线有力,画面干净整齐。

3、感受和体会

通过本工程的实践,体会到仿古建筑在运用古代工艺装修方面的某些缺点,但同时亦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优化设计方案是保证外墙装饰效果的首要条件,本工程外墙装饰在确定建筑设计方案时即已着重考虑,后经多方考察、学习、咨询、论证才最终确立总体装饰设计方案。

3.2选择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该项目经理及其团队在仿古建筑施工方面经验丰富,既为工程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又可节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