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戏曲艺术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关键词:舞蹈艺术;戏曲舞蹈;衍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17-02
一、戏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传统
戏曲中的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保留了古代传统舞蹈的许多动作程序、技术技巧及表演手段。戏曲舞蹈中各种身段动作,人物姿态造型,大都源自人们生活动作的发掘、提炼、加工,甚至夸张与变形,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能达到美化人物造型与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戏曲舞蹈在继承前代传统舞蹈与吸收融合当时当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舞蹈语汇,使之更深层次的凸显民间舞蹈风格样式与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
(一)戏曲舞蹈发展与中国舞蹈的从属关系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描绘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以及流传至现今的原始舞蹈形态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舞蹈产生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舞蹈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审美形态之一。无疑,人类的劳动生活是它最主要的起源,模仿、巫术等从其根本来说,他们都从属于劳动。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舞蹈是艺术之母,是艺术最古老的形式。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也充分认同其观点。我们可以想象原始人的发展如果不是通过模仿学习,就不可能出现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扶犁》、《葛天氏之乐》等作品的产生,原始人只有通过模仿学习,才能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明、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事物。这些都本源的孕育了舞蹈的发展的因素。
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由于人们审美趋向、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艺术的发展就会出现“偏科”的走向。在周代的《六代舞》、《六小舞》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大武》的出现使舞蹈艺术渐渐的结合着故事情节来更好的抒发人的感情与性格趋向。从而孕育了戏曲艺术的萌芽,从《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了解到戏曲艺术的起源在西周时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发展道路可以用“坐标”的形式来呈现,横坐标是各姊妹艺术的发展走向,而纵坐标则是年代,这样我们就可以产生出各艺术的发展的先后顺序。比如:我们的影视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如果没有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就不可能广在人们视野上出现,更不可能得到普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所以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同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的一个趋势。艺术不同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慢慢演变而来。
(二)戏曲舞蹈蕴含了中国舞蹈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衍生出了戏曲舞蹈,戏曲舞蹈的发展展示出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它的多样性产生于舞蹈艺术本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我们可以通过舞蹈表现自身的情感,表现自身的经历,甚至表现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这些充分显示出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而其多元性则是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下,各姊妹艺术(如:杂技、幻术、滑稽表演、武术等)也不断的吸收着舞蹈艺术的肥沃土壤,戏曲艺术中戏曲舞蹈的发展就是根据舞蹈艺术繁衍而来。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在不经意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舞蹈文化。近代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通过对中国戏曲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他在《戏曲考原》一书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里充分说明舞蹈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戏曲舞蹈在这其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戏曲舞蹈的发展成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兴盛。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的戏曲舞蹈,它的来由一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参考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戏曲舞蹈的来由:其一,来自前代的宫廷表演性舞蹈;其二,来自民间的舞蹈表演;其三,来自民间武术的竞技;其四,将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生活动作加以“舞蹈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戏曲舞蹈作为一种舞蹈的存在方式,而戏曲是以歌舞来演故事,演故事就成为了戏曲舞蹈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戏曲中,烘托故事的场景氛围和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就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前面对戏曲舞蹈的阐述中,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它不但为戏曲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又提高了舞蹈艺术的表演水平,使舞蹈在叙事与抒情上都“更上一层楼”了。所以就有学者认为戏曲舞蹈是蕴含在中国传统舞蹈里的“活化石”,研究戏曲舞蹈对当代舞蹈舞蹈的发展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二、舞蹈艺术在艰难中发展,戏曲艺术在滋养中升华
(一)辉煌的独立艺术形式,后成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工具
自唐代以后,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慢慢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而舞蹈只是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工具。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戏曲艺术的发展兴盛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在唐代以前歌舞艺术是其主流,在宋元明清时代,戏曲艺术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其主要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出现在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主观条件等的因素。戏曲艺术在唐代以后就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在历史条件方面,随着唐代的覆灭,宋代的国力虽然没有唐代强盛,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演变着,那时的民间歌舞盛况可谓是“风起云涌”。在唐代盛行的歌舞戏《踏摇娘》、《兰陵王》、《西凉伎》等成为唐宋元明清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宋代也广为流传,不断的在元杂剧和南戏中表现。如: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整个剧的表演虽然以演唱为主,但该剧第二折中的杨贵妃在盘上做霓裳羽衣舞,就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所以舞蹈在其戏曲艺术中主要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社会背景方面,自唐以后的宋代,文化也在政治经济稳步发展的条件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他们分布在不同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诠释着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创造出了许多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品。从而加快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以至成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人们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这时的艺术家就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慢慢的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共同来表现故事,渐渐的各种艺术形式慢慢地成为戏曲艺术表现的工具,从而使戏曲艺术慢慢地成熟。在主观条件下,戏曲艺术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为在戏曲艺术世界里,既能欣赏到舞蹈、音乐、武术、杂技、幻术等的表演,又能看到故事的情节,因此人们普遍都倾向于戏曲艺术,这就是它的主观条件的产生。所以自宋代至清代,戏曲艺术一直成为着人们精神娱乐最主要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功能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除了大量的民歌外,还有历史悠久的戏曲音乐。据史料统计,目前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有三百余个,由于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因此,它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中学生学习一点戏曲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对戏曲艺术的欣赏,演唱能力,而且可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谓戏曲,就是有“戏”可看,有“曲”可听,它把戏剧、音乐、表演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我们所说的“戏曲音乐”,是指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它包括了声乐,器乐两大部分,声乐部分是指唱腔和念白,其中唱腔是戏剧音乐中的核心部分,剧情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唱腔表现出来的,念白有各种韵白和口白。器乐部分指的是唱腔的伴奏及开场,过场音乐。唱腔的伴奏过门能起到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开场和过场音乐则用以渲染、烘托舞台气氛。可以说戏剧中无论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音乐。近几年来,戏曲音乐又有了新的发展,各个剧种的音乐从唱腔、唱法到伴奏都有所发展,甚至发展到用电声轻音乐队为戏曲伴奏,如歌曲《唱脸谱》等。极大的丰富了戏曲音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欣赏和学习戏曲时,除了应该了解戏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以外,还应注意戏曲具有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如:京剧,它就突出戏曲的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我们在欣赏和学习戏曲时,能注意到戏曲的特点,我认为就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的舞蹈历史,伴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不断发展。中国戏曲的起源,要追溯到它古远的源头——原始舞蹈。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满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在之后的各朝各代中,随着历史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舞蹈都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远古时期的舞蹈,重点在于实用性,它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汉唐时期,中外文化发展程度繁荣,舞蹈随之也就借鉴吸收很多外来元素,例如胡旋舞之类。在宋元时期,戏曲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舞蹈的独立表演艺术手段,在此时逐渐的停滞不前。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型的舞蹈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戏曲舞蹈使得舞蹈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舞蹈艺术也不再是单纯性的肢体表演和祭天娱神,而是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增添抒情叙事的功能性。后来,从戏曲舞蹈中又诞生出了中国古典舞,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本篇论文着重研究戏曲与舞蹈之间的相互联系,若要真正理清戏曲与舞蹈之间的融合与区分,那就必须要从舞蹈与戏曲的源头入手。关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相互融合与区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方面,戏曲艺术的产生是以舞蹈艺术为基础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于平于 2011 年发表的《戏曲音乐、戏曲舞蹈、戏曲舞美樜论》中指出:“戏曲舞蹈的基本范型来自于昆曲艺术,京剧艺术表演的“身段”作为昆曲范型的延伸,也一并决定了今日“戏曲舞蹈”的形态。”在它所发表的《戏曲音乐、戏曲舞蹈、戏曲舞美樜论》,他指出戏曲舞蹈与戏曲音乐都是戏曲这门艺术的分支,恰当的把握这些分支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提高戏曲这一综合艺术的水平,也就是他认为舞蹈是包含在戏曲艺术之中的。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的李雯在发表的《分析“戏曲舞蹈”的由来》中指出:“戏曲舞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借鉴并改进了中国传统舞蹈的优缺点以及其他其他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戏曲舞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融合变化,经过艺术长河的洗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发展离不开舞蹈艺术。”蒋中崎 2004 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一文中指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最早是在宋代,戏文是中国最早成熟的具有完整戏剧意义的戏曲形式,它通过对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的综合运用,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宋代戏文的出现,使戏曲进行到崭新的发展时期,戏曲舞蹈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洪春华在《戏曲舞蹈发展》浅析中写到:“中国戏曲是综合艺术,戏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舞蹈艺术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李华平在山西师大学报上发表《戏曲舞蹈与古典舞蹈的融合与分离中》写出:“戏曲与舞蹈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明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融合演变过程,戏曲舞蹈是以中国古代舞蹈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学者的观点表明,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的,戏曲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舞蹈艺术的,二者相互吸收,相互借鉴。
第二方面,舞蹈艺术的丰富发展离不开戏曲艺术。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向云所发表的《论戏曲旦角身段在舞蹈作品<青衣>中的运用》中通过对具体的舞蹈作品《青衣》进行分析,把作品中的吸取身段加以研究从而得出舞蹈艺术中融入戏曲元素,可以是舞蹈更好的在舞台中焕发光彩。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董超所发表的《浅谈戏曲元素在舞蹈中的运用》一文中指出:“当今社会舞蹈展多种多样,创新的舞种数不胜数。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舞蹈继承了戏曲的风格和特点再加上突破与创新,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型舞种,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之路。”董江河在其发表的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刘黎芹在《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中研究表明,“中国古典舞发展离不开戏曲舞蹈”。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以戏曲艺术作为根基的,在中国古典舞的编创表现手法中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
第三方面,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的融合与分离。张融发表的《浅谈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中通过对《爱莲说》等古典作品的研究与分析说明了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吸收与融合共同发展。袁杰雄谭欣宜在《浅谈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一文中,“说明戏曲舞蹈与中国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传统,舞蹈艺术在艰难中发展,戏曲在滋养中升华。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冲刷不断的丰富与完善,深深地印下民族的烙印,不断的向前发展。”银川艺术剧院的姬常虹所发表的《浅谈中国古典无语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文中说道:“中国古典舞蹈与戏曲舞蹈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区别,中国古典舞蹈从戏曲舞蹈中吸收大量戏曲元素,例如身段、技法、水袖、卧鱼等。戏曲舞蹈也从中国古典舞蹈中吸收大量精华。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舞蹈表演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综合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戏曲导演存在的重要价值就是打造高质量和完整性的舞台表演。导演的艺术创作是基于剧本进行的二度创作,需要对演员的表演活动进行科学组织和优化,以便凸显出演员的行动及剧情的冲突,彰显独特性。要发挥戏曲导演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优势,就要明确戏曲导演的工作职能,发挥其在戏曲艺术当中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把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表现出来。
一、艺术形象完整性
戏曲艺术表演的形象综合了舞蹈、音乐等诸多要素,所代表的是戏曲导演的独特构思,显现出明显的完整性特征。戏曲表演不单单要彰显戏曲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必须体现创作主体的个人意愿和导演的内在思想。在戏曲这门艺术的发展和实践当中,戏曲导演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体意识会影响到整个作品最终达成的效果,显现出很高的现实价值,表演活动中的深刻哲理必须通过戏曲导演来表现。就拿《曹操与杨修》这部京剧作品的导演艺术来说,这部作品整体质量很高,因为观众不仅仅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握剧情,还可以跟随导演思路,针对现实情况进行一定的思索,进而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与导演生成强烈共鸣。戏曲导演把在构思上展现鲜明形象作为重要追求,对艺术形象进行高度概括,使得艺术形象通过凝练多方面的要素而变得更加完整。另外,戏曲导演在从整体上对戏曲作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美学准则,突出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特征,有效把控传神与程式化的关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表演风格与特色。总而言之,导演所创作出来的整个舞台表演是完整的形象呈现,要求导演依照写意性的美学准则进行剧情安排,同时在其中融合进情感,有效展现程式化歌舞的动作魅力。
二、艺术创作差异性
在对新时期戏曲导演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看到整体艺术形象的完整性之外,还能够明显发现艺术创作会受到诸多要素的制约,显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戏曲导演的艺术创作会受剧种因素的约束。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戏曲剧本属于剧种剧本,其语言主要是方言,带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导演在研究剧本的过程当中,必须了解语言,并立足地域背景,以便做好艺术构思工作。导演构思在极大程度上受剧种个性约束,假如戏曲没有变化,但是剧种发生变化的话,导演就要结合剧种个性进行构思优化和改进,其原因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会受到剧种相关要素的影响。当然戏曲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指导也能够体现出剧种会制约戏曲导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各个剧种的形态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实际动作展现形式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哪怕是同样的动作,在不同剧种中也要有导演的合理调整。二是戏曲导演艺术创作会受流派和行当制约。导演需要先对剧本进行判断,确定其是否可以用剧团演出形式完成表演,演员流派是否与角色相符,接下来需要在排练之中发挥出演员与剧团的优势,保证角色与剧本和流派风格相契合,展现流派艺术特色。另外,戏曲行当在塑造人物角色时有着表演程式性的差异,所以导演构思会受到剧本行当影响,要求导演了解行当与剧本的关联,并把行当特征作为出发点完成构思创作。
关键词:戏曲音乐;现代化
戏曲音乐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戏曲音乐的现代化,就是要使中国戏曲音乐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以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努力学习国外民族音乐文化中一切有益于我们的东西,一方面努力继承和更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秀遗产和传统,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具有现代特色的戏曲音乐文化。
1.戏曲音乐旋律的现代化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为戏曲音乐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物情感及推动戏剧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作为戏曲音乐的语言,旋律应是时代生活节奏的直接反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戏曲旋律的创新在戏曲音乐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旋律在改革中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能顺应时展的潮流。社会的日新月异,人物审美尺度的更高需求,都要求创作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观察时代、人物、生活等方面审时度势,适应戏曲音乐的现代化进程。其次,戏曲音乐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要获得观众,就得既有改革创新的多彩性,又能默契感悟曲中的喜怒哀乐。另外,戏曲最能反映、贴近人民生活,它的旋律是最接近生活、最贴近群众、最有地方特色的,可见,若要戏曲音乐贴切地反映现代化生活,其旋律首先要反映、贴近人民生活。此外,戏曲音乐的现代化,要大力普及与宣传,要具有开放的视觉和观念,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戏曲旋律唱腔创写时代歌曲,加速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化内容的紧密结合。
2.戏曲音乐唱腔的现代化
戏曲唱腔是戏曲音乐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戏曲唱腔的现代化,我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优化唱腔表情。戏曲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是以其不同声腔的演变为主要标志的,这种演变要求不断地从人们所喜爱的各种艺术形式中吸收有益的养分并加以融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力戒盲目性,提倡科学性,以剧种原有的唱腔为基础,从而达到歌曲与戏曲的完美交融,保证戏曲唱腔的现代化进程不会偏离戏曲发展的方向。(2)强化唱腔形象。强化具有特色的唱腔方式,对强化唱腔旋律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强化唱腔形象,突出音乐主题,强化音乐形象,从而促进全剧音乐风格的统一、和谐,这就有利于丰富戏曲音乐的创作手法,加强戏曲音乐的表现力。(3)深化唱腔功能。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我们需要创造更多新的、鲜活的结构程式,以表现更广、更新的社会题材和更复杂、更多变的思想感情。
3.戏曲音乐形式的现代化
21世纪的现代戏曲要表现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应具有现代的特点。现代戏曲的内容决定了音乐形式,要求音乐形式能更好地表现现代戏曲的内容,使之更准确、更完善地展现时代的精神风貌。现代戏的音乐创作在新的音调、新的形式、新的手法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认为,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伦理的基础上,戏曲音乐的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用以渲染烘托舞台气氛吸引观众。比如,戏剧的开场音乐,过场音乐与摇滚、或拉丁、或爵士等多种流行元素杂交,用以渲染烘托舞台气氛;在唱段上,对过于冗长、重复的唱段以浓缩的方式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等。
4.戏曲音乐发展模式的现代化
首先,戏曲艺术是国宝,国家相关机构或部门要多组织相关活动,鼓励戏曲艺术加强和世界各国进行艺术交流,加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其次,加大教育力度。多安排戏曲音乐艺术走进课堂、走向社区,培育广大戏曲艺术的观众。同时加强戏曲音乐师资的培养,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戏曲艺术及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推广创作贴近老百姓,反应新理念、新生活的现代戏曲艺术和音乐。最后,加强对戏曲音乐的宣传力度。要定期举办全国性及地方性的戏剧节、京剧节等艺术活动,加强开展各艺术院团关于戏曲艺术及音乐的学术交流。同时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加强宣传戏曲艺术音乐的力度,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戏曲音乐的现代化建设,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戏曲艺术本身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住改革时代精神的脉搏,以积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总结戏曲音乐的宝贵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各方面的成就,并鼓励大胆突破和探索,力争继承、发展、创造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戏曲音乐。
参考文献
我们知道,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歌唱以及唱、念、做、打同时并用,由于它的综合性,所以,无论从文学、音乐、电影当中,都能从中汲取好多有价值的艺术养分,这其中包括戏曲当中的舞台美术,在不断地接收其它艺术养分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自己。因此,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戏曲舞台美术与表演的配合性。话剧的舞台美术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戏曲舞台则没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用一排平台可以当楼房用,这种楼房的形象并不是一定要具有的。它是在演员的表演需要时结合起来才具备的。我们在加强美术在戏剧中的作用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个特点,这是它的基础;即舞美艺术呈现灵活性。作为戏曲舞台美术的设计者,不仅在创作中要充分考虑戏,考虑人物,更要分清哪些用表演来解决,哪些用美术来解决,尽量发挥美术之长,但切忌不要发挥自己的所长,从而限制了别的艺术在戏曲主体的表现力。同时,戏曲的综合性也决定了戏曲没有排他性,因此,戏曲舞台美术应该考虑电影形式和其它艺术手法在戏曲中的运用。考虑以新的科技含量在戏曲中的美术存活。
完美的艺术追求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浑然天成,完美的舞台美术追求同样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近年来,一些大型演出,动用巨资,进行舞美包装,甚至把楼台亭阁也搬到舞台上,不管内容是否需要,创作者都喜欢在舞台上营造成视觉冲击效果,可谓钢筋水泥架满台,乍一看,舞台很热闹,有气势,可是看完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像的却不多,原因何在呢?就是没有了解好戏曲艺术规律和舞台美术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舞台感觉”问题。前面提到,舞台美术有它的戏曲独特性,灵活性,就象话剧舞台上,可以努力使舞台生活的物质环境真实,从而达到消灭舞台感觉,而戏曲则不避讳这种感觉,舞台就是舞台,戏曲就是戏曲,舞台美术就是舞台美术,但这一切如果离开了戏曲艺术规律,所有的舞台美术呈现就会出丑。
例如:新编大型现代豫剧《红旗渠》的舞台美术就比较完美的展现了戏曲舞台美术的艺术真实与虚拟,特别是第二幕“工地”一场,背景的舞美呈现是写意的,但舞台上的美术呈现却是写实的,这种意与实结合,将原来单一的舞台美术丰富起来,通过创新理念在改变舞台美术的艺术走向的同时,也在渐进的改变着戏曲观众的审美观,因为在观众心目中,舞台就是舞台,戏是给人看的,是从感情的真实来打动人的,戏曲通过演员的表演所造成的独特舞台感觉,是戏曲的一个特征。作为戏曲舞台美术设计者,懂得戏曲这个规律之后,就应用简练鲜明的形象来突出人物,表规人物的思想情感,激发活跃观众的感情。以造成观众心理上的真实,千万不要追求那种堆砌的方法,从而破坏戏曲艺术整体上的真实。
例如:表现大型新编历史豫剧《曹操》中第五场的一轮弯月,当演员表演上需要对月吟唱时,那半轮月牙就要在天幕上出现。而现代戏《野牯岭》第四场夜空中的星星,当表演上有仰视星星的表现时,就不需要在天幕上搞一个图解式的满天星辰,但是,我们可以在天幕用利用形像来营造有星辰闪烁的感觉,再如新编历史剧《行船》,演员的动作很美,观众也主要想看表演唱,而不是水和船,如果天幕上再画个水和船,那就矛盾了,还会造成观众看戏时的视觉错位感。
舞台美术和戏曲艺术规律产生的特殊关系,也就注定了它的夸张性、灵活性,加之中国戏曲的时空性(感),赋予了舞台美术的空间想像力。戏曲人常说,一鞭行千里,一唱百年事,无论表演动作的简繁,兵将的多少,砌末的运用等方面,都是有灵活性的。想表现到哪里,就表现到哪里,只要剧情合理需要,可以天马行空地在舞台上自由驰骋,它不但可以表现急速转换环境,且可以同时表现多维空间,戏曲中的虚与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虚实结合,在美学上有深远意义,实是为表现的具体要求服务的,而虚则是为灵活的。戏曲在时空处理上,常常是有戏则长,无戏则短。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到一种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矛盾。例如:现代戏《大爱无言》洞房一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历经磨难走到一起的恋人,通过梳理头发,相扶相助互表爱心,也只是分分钟钟的事,在舞台上却成了一场戏。然而从观众的心理上感受不觉长。戏曲在舞台砌末的运用上,也是极为自由灵活的。像舞台上的门帘进人时举起,不进时放下,舞台上的轿子,根据不同戏剧内容要求就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有八人轿、四人轿、还有两人轿、一人轿,这种不同轿子的需要,除了根据规定情景要求的,常常是虚设的,或者用砌末来表示的。如传统经典剧目《抬花轿》,主要表现坐轿的姑娘活泼的性格,原来坐的是二人小轿,后省豫剧一团去香港演出时,著名编导艺术家杨兰春将原来的二人小轿改为四人轿,表演也以原来以唱为主,改为以动作为主的虚、实抬轿艺术表现形式;又如《红旗渠》中赵葆秀做梦坐花轿,则是完全由演员自己来表演坐轿的,这种虚、实的坐轿表演方法,体现了戏曲舞台美术与戏曲内容结合上的自由灵活。要知道,舞台美术在整个舞台艺术呈现上都存在着无处不在的艺术规律和关系,一个简单的舞美呈现就可以把观众引入无穷的艺术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