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3: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美食化、健康化方向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也越加明显。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对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开辟绿色农业产品等课题的研究。本文在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及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意义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理念的雏形是英国生态学家阿尔伯特・霍华德(AlbertHoward)于1935所提出的“有机农业”理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W.Albreche)在发展有机农业理论时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他认为,生态农业是将系统科学、生态学理论、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它即强调吸取传统农业的优点,保持作为生态一部分的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促进作用;也强调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其提升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速率。它要求农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发现生态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运用科学手段遵循规律,促进农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保持农业生态的自然活力。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改善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并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与作用
1、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重大的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对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将生态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这些事实背后,是农村人口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弱,这样的一个农村群体怎能承担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达到了临界点,传统的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未能使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使其转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不但在农业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也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2、生态农业的观念还未能深入人心。生态农业的实施有赖于个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觉醒。由于如下两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生态农业的观念还尚未成为指导人民行动的主导观念。首先,在农村由于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的文化程度还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认识还存在着不足。数据显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劳动力中。35%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而在德国,接受过专门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占了53%,在日本,75%的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虽然文化水平不一定代表着个人素质的高低,但由于生态农业是一门融合多门现代学科的综合理论,较低的文化程度会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实践产生障碍。其次,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还相对不足。农技推广经费在欧洲发达国家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左右,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其比重也有0.5%左右,而在我国,一方面农业总产值还相对较低,农村人口众多;另一方面农技推广的经费只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2%,这表明我国的农技推广经费的总额和人居额度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投入经费的短缺,直接阻碍了生态农业相关理念和技术的传播。
3、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涉及到众多领域的学科,比如生态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学、环境伦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他需要这些学科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融合,因此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系统学科。过去,我们往往只将生态农业作为一门独立和特殊的学科,从而重视了某一方面和某一部分,但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这门系统理论的综合提升。此外,我们过去在产、学、研三个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环节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和分离现象。
五、改善我国生态农业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认真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促使生态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和优化,促进资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流动,并以环境的承载为限,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原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高位。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生态农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加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4、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六、总结
在我国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农业经济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提出的真实的要求。为此,除了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投入,最大可能获得预期的产出外,还应该积极的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只有这样,农业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贲可平.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发展论丛,2011(2)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
绿色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自从这一崭新的农业模式被确立之后,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绿色农业示范区的试验,绿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文章探讨了绿色生态农业观念提出的背景、特点以及开展绿色生态农业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
在农业发展新时期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保证农产品产量,又能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并且具有科学标准体系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既十分迫切,又十分艰巨。
1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观念提出的背景
我国绿色生态农业理念之所以被提出,其社会背景有以下两方面:
1.1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时期。
我国人多地少,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显得非常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也非常的不合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应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向,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1.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传统农业由于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新提出的绿色生态农业,可以生产出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绿色生态农业这一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地落地生根,积极的推广、传播,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
2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绿色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
2.1注重资源的节约,提倡循环利用。
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倡导使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不提倡使用化学物质,但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学物质,这就要求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用品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有效的资源。
2.2注重以人为本,确保产品绿色安全。
绿色生态农业要求最终产品绿色、安全、营养。虽然根据健康调查,我国现阶段居民的营养良好,但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很大。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营养水平,由于其生产工艺的严谨,从而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质量的安全。
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1改变目前农业发展的不利局面。
我国自实施“三农”政策以来,全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相对广泛,但人均耕地少,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第二,农业耕地中,中高产田较少,很多土地因为工业中的“三废”等有害物质污染,致使其性质发生改变,不能产粮;第三,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在短期难以奏效。
3.2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实施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确保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以此保证提供的产品是绿色的、无害的。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速度极快,但由于施用有机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容易对人们产生诸多潜在威胁。因此,农业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这就需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依据严格科学的程序,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中的最高形式,绿色农业观念的提出促使农业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专家和研究学者们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施系统、完备的绿色生态农业,使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作者:赵建中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一)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场所,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以农民广泛参与和获取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依托农村地区质朴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休闲、求知、娱乐、健康等为一体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它具有参与性广、适用性强、产业联动性好、产品转化率高,产生诸多效益的同时还能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有效地减少城乡差别,是实现旅游扶贫的有效手段。以下将农村地区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旅游的特征作比较: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主导群体是农民、当地政府而传统旅游的主导群体是旅游企业;前者的利益主体为农民、游客、社区。后者为旅游企业、游客;在产生效益方面,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产生长远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效益而传统旅游产生短期的经济效益,且易导致农村自然、人文环境恶化;在产业联动方面,前者可关联带动农、林、牧、副业为旅游业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后者对农村产业联动性差呈现小弱散的局面;最后在产品转化方面,前者的中间环节少,转化快,产品附加值高。后者的中间环节较少,转化慢,产品附加值低。
(二)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社会经济意义(1)从业门槛降低,农民全面参与旅游经营,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在于使游客获得对农业活动的全面体验,即“自选自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耕作、采摘、烹饪、科普等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诉求。这些要求使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有所区别。首先是降低从业门槛,使农民能全面参与旅游经营。体验型生态农业使农民全面展示农事特长,“体验型”旅游者希望体验的就是真实的氛围和场景,而非刻意培训转化后的“舞台真实”场景。其次体现在农业的接待周期变长,湖南农村有“一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八个月打牌”的说法,即除了“春耕”和“抢种抢收”时节较忙外,其余闲暇时间较多。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体验旅游者。使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2)有效传承优良传统农业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重农抑奢、耕读传家等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底层。先生说:“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不太广阔的宜耕地区,……我们从很古时代起,绝大多数人以五谷为主要食物。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农业文化内涵,唤起“寻根”、“怀旧”的心理情结,同时增强农民对自身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的自豪感。这对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大有裨益。(3)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二元经济”导致了我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农业和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满足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方向转移,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从微观来看,农村地区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将使农产品产业链变长,农民的收益面增宽,农民在自主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幅度实现产品的增值,并形成农、林、牧、副业为旅游业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4)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过去,农产品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的增加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增加,农民和消费者均不能直接受惠,农产品流通慢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生产的蔬果、水产、牲畜等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又增加收入,还能带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汶川县水磨镇的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具有示范性。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水磨镇受损严重。在灾后重建中,各个村寨进行了规划,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水磨的放养跑山鸡因绿色生态受到市场欢迎。2011年一只鸡卖给贩子大约在40元左右。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当地农户胡有林承包附近山林开展农家体验型旅游,加工好的土鸡直接销售价格约8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汶川县成功申报了跑山鸡有机畜禽产品、绿康跑山鸡蛋无公害禽产品、三江黄牛地理标志,成立了全州首家跑山鸡养殖专业联合社—“汶川金果银凤跑山鸡养殖专业合作联合社”。这些措施结合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农民直接受惠。(5)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农民通过参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逐渐提高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旅游活动的开展和逐渐深入,使农民自发地产生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中,由于旅游者较多地关注农业生产的绿色、有机、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并且乐于加入到这类旅游活动中进行深入体验。由此促使农民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事生产科技水平、生产率和产量。震后的汶川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方向,将生态村寨建成生态农业旅游点,在此过程中,推出“汶川甜樱桃、农辉跑山鸡、绿壳土鸡蛋”等生态农产品,通过“猕猴桃采摘节、蓝莓种植园体验游”等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结合,产生了极强的市场效应。
二、结语
农业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生态农业综合功能强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该文简述了东平湖流域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针对该流域实际,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该流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总体设想与目标、规划布局及模式、重点工程、保障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东平湖
东平县地处鲁西南,总面积1343km2。耕地6.8万hm2,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全县山区、平原和库区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黄淮两大流域交叉处,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近大汶河,北通黄河。总面积627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8.8%,以二级湖堤为界将其分为新、老湖区两部分。其中:老湖面积209km2,属黄河流域,常年蓄水,新湖面积418km2,属淮河流域,滞洪农耕。境内有黄河、大清河、汇河、金线河等河流18条,湖河相连,河流总水面35.28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2.6%。东平湖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全年日照时数为2417h,年均温13.3℃,无霜期231天。大于0℃的积温为4994℃,大于10℃的积温为4492.8℃,多年平均降雨609.16mm。能够满足种植业不同轮作制度生产的需要。流域内粮、棉、油、桑、菜、果,牛、羊、猪、鸡、免、鸭等农业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多样,门类较全。东平湖盛产鲤鱼、鲫鱼、乌鳢、甲鱼、毛蟹、湖虾及莲子、菱米、芡实、苇子、蒲草等水生动植物产品。东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淡水渔业基地县、山东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东平湖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美丽田园。湖产莲子彩绘荣获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金奖。
1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首先,东平湖流域涝洼地改造后的台面水面种养单一,构建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群众收入低而不稳,贫困面积大。其次,农民过量施用化肥、随意使用农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秸秆焚烧时有发生,随意堆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再次,东平湖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担负着蓄水调水的任务,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东平湖流域转变发展方式,治理面源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东平湖流域上述存在问题和需求的有效途径。东平湖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对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水质为目的的具有水泊湖区特色的良性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确保北方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总体设想与目标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南水北调东线流域环境治理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循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社会广泛参与,成果全民共享。针对东平湖流域实际确立“建设五个生态农业区,实施六项重点工程,采取六项保障措施,达到一个总体目标”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通过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使东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充分利用,生产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水质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总体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高效生态农业区目标,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3规划布局及模式
3.1湿地生态休闲观光保护区
该区主要包括腊山洼、金山洼、小清河入湖口湿地及稻屯洼,面积0.67万hm2,是净化、保护湖水环境的屏障。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水浒英雄聚义岛、水浒影视城、水浒大寨等休闲旅游景点,是环湖游、湖中游的中心区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加强野生鸟类、天然草木植被保护,实行轮牧、围栏和封育,加强鼠害及蝗虫防治,禁止开荒种地,防止乱开发。扩大莲藕、菱角、芡实、芦竹、蒲草种植,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3.2“上田下塘”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商老庄、州城、东平、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对涝洼地综合治理和改造,形成了池塘和台田面积0.93万hm2。目前台田多单作大豆、玉米、小麦等,部分植桑养蚕;池塘多单作稻、藕、鱼等。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大力推广上粮(桑)下鱼、鱼藕混作、稻蟹混作、稻鸭混作、粮粮(菜)间套等立体种养生态模式,实现种间互补,共生互利。利用塘泥肥田,实行物理、生物防治,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3.3优质小麦、玉米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州城、彭集、东平、接山、大羊、梯门等乡镇(街道)面积4余万hm2。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结合实施相关项目,发展优质小麦4万hm2、优质玉米2.67万hm2,优质品种分别控制在3~4个以内,优质小麦商品率达到60%以上,优质玉米订单达到95%以上。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防等技术,减少污染,提高品质,逐步使小麦、玉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3.4绿色花生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彭集、沙河站、州城等乡镇(街道)。区内建立了0.53万hm2绿色生产基地,有山东省定点花生专业批发市场1处,有专业脱壳加工户达3000多家,有两家较大型企业从事花生油加工。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进一步建立完善投入品专供及产品监测体系,教育农民严格操作规程,严控农药、化肥使用,推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增施有机肥。
3.5优质大蒜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斑鸠店、旧县、银山、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种植大蒜0.67万hm2,其大蒜质优闻名国内。斑鸠店镇已注册“斑鸠店”牌商标,并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认证。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严格标准化管理,实行定点监测。通过应用频振灯物理杀虫、生物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及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其达到绿色基地标准。
4重点工程
4.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一是重点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特别是在湖东主粮区大力抓好小麦、玉米机械收割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同时,在果菜主产区,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在畜牧规模化养殖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三是提高秸秆基料化利用水平。在戴庙镇、旧县乡食用菌主产区,推广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
4.2农田“两减三保”示范工程
以减少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重点,在全县每个乡镇(街道)按高标准建设“两减三保”的示范典型区。一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制度,制定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以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和生物农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控害技术,结合农业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有害生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三是积极开展土壤养分抽样检测,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
4.3农业标准化工程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重点抓好斑鸠店大蒜,沙河站花生、西瓜,彭集圆葱、花生,大羊核桃以及库区莲藕、大豆等品种的基地认证、巩固、升级与管理工作,加强生产过程监控,严格按《规程》进行生产。在湖东主粮区建设小麦、玉米基地;在平原乡镇,以沙河站镇、彭集街道为重点,建设绿色花生基地;在库区以斑鸠店镇、银山镇、戴庙乡、旧县乡为重点,建设无公害大蒜基地。
4.4退耕还湿工程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实施“退耕还湿还林”政策,制定用于湖区“退耕还湿”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在湖滩地、河滩地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湿地作物,积极发展干果、苗木、休闲农业、培育人工湿地等产业,实现规模化“退耕还湿”。重点在稻屯洼、入湖口及出湖口实施此项工程。
4.5水陆复合立体种养生态工程对库区涝洼地实施生态改造,形成“上粮下渔”的总体格局,并对其基面、水面子系统及其联系系统布置复合立体种养,实现多层次、多业结合、种间互补,促进良性循环。重点在沿湖乡镇特别是在新湖镇、商老庄乡实施此项工程。
4.6农业休闲功能拓展工程
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美丽田园创建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不断拓展和培育农业休闲资源,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服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在沿湖乡镇实施此项工程。
5保障措施
5.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农业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工程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实行一个模式,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涉及乡镇(街道)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
5.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及利用现有的典型和成功经验等,深入宣传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意义、作用、前景,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在全社会形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共识和良好氛围。
5.3建好体系,增强功能
县农业局成立由农技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业务科站长及中高级农艺师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负责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宣传、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土肥、植保实验室,建立无公害、绿色生产专营农资营销网点。
5.4搞好示范,抓点带面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提高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科技含量,并且围绕关键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注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农业科技入户的工作机制抓好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试点村抓起,逐渐向乡镇区域扩展。
5.5强化技能,提高水平
将县、乡农技人员,按区域、产业组织起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专家讲座、印发资料、培训班等形式,对其开展继续教育、科技培训,加强生态农业知识教育,提高参与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技术水平,确保发挥综合效益。
5.6依法行政,严格管理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农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生态农业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农业潜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深入分析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对于迎合可持续发展趋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1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农业已经逐渐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之中,农业经济发展是比较粗放的,农业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随着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就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路径。
1.2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由于农业和农村关系着人类的基本生存,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也对农业发展给予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对于农业发展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于以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形成较大的阻碍[2],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得到恢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
2.1采取有效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活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社会经济、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应该实现和谐发展,并且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环境因素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自然法则,然后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生态系统高效运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3]。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然后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依托和促进关系,最终实现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2推动农村环保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之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产业经常成为被忽视的因素,并且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环保产业发展也受到较多的阻碍。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时候,农村环保产业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区位特点来看,环保产业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村对于环保产业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将大大提高农村与外部的和谐关系,从而带给农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说,环保产业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4]。从实际的经济效益来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以更高的价值进行销售和推广,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而应该充分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构建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增强
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打通农村商品经济流通症结,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物流、保险等服务,完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交易机制,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此外,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下,构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大有可为,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已经成为了前沿产业[5]。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农村的人居环境将大为改善,在农村发展休闲养老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各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支持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
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具效益的农业价值,既能对农业发展起着增长作用,解决现在面临的“三农”问题,又能对生态环境起着保护作用,实现农业对生态平衡的效益作用。并朝着资源多功能分配和利用,循环式发展,多种产业共同受益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绿色农业现代化,新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是个衡量尺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开始了生态农业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新型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需不断深入。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从静态上看,它是生物与其所处的生存环境状态的一种表征。从动态上看,生物可随着其生存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并以此反作用于环境。
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1理论基础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生态学、资源环境学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整体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超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2.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政府的支持需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主动性。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农民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2.4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