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教育成果

德育教育成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3: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教育成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教育成果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渗透;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90-01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德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启蒙阶段,让幼儿认识到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将德育渗透到学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需要一切幼儿教育相关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德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并不顺利,开发正确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将其与学前教育结合起来的关键。

一、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困难

1、极端唯我主义盛行。目前,幼儿园中的大部分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这些幼儿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他们唯命是从。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不懂得互帮互助,也不懂得相互谦让。在成长过程中,幼儿也会接触孔融让梨与程门立雪的故事,但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似懂非懂,并不能让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个人道德标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一代幼儿身上的影响越来越小,青少年犯罪的增多,证明了极端唯我主义的危害。家长的过份呵护与长辈的溺爱,造就了幼儿极端的个性,阻碍了学前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传统教育体制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德育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传统教育体制对于当代教育活动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已经成我国实施了多年,其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许多学生与家长都认为只有读好书,上好学校,才能有好的前程。极端的教育思想,使家长与幼儿的学习心态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给孩子安排多种课外班。这也迫使一些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趋势,影响了德育的落实。

3、德育落实力度不足。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儿教育都开始落实德育教育。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只在理论层面上肯定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组织幼儿教师研究德育教育的具体落实方法。幼儿教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不敢轻易突破已经运用熟练的幼儿教育模式。德育教育的落实力度不足,影响了一代幼儿的成长。

二、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1、重视德育,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转变德育观念,是促进学前教育中德育成功渗透的重要前提。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全面渗透,需要所有学前教育相关者的努力。首先,幼儿园管理者要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出,素质教育模式全面落实的今天,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幼儿园管理者要先于幼儿教师学习德育内容与方法,建立坚定的学前教育德育教育观,在各类园内活动中对幼儿教师进行引导,使幼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德育实施者。其次,幼儿教师要提高德育落实度。幼儿教师是教育工作者队伍中重要的一份子,他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幼儿教师要敢于突破自我,乐于尝试不同的德育方法,开发德育内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抓住正确的时机实施德育教育,才能让德育教育与幼儿教学结合起来。

2、家园结合,于课堂与家庭中实施德育。重视学前教育中的家园结合,才能让学前教育更加完整,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价值的提升。首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幼儿园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去渗透德育。结合具体活动,培养不同的习惯,才能让德育渗透于无形。比如在引导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时,许多小朋友都想扮演妈妈的角色,谁也不愿意让。这时,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个谦让与分享的小故事,引导幼儿学会谦让,轮流扮演妈妈的角色。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延续德育。学前教育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的配合,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幼儿加深对正确行为的印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就幼儿的个人行为与幼儿园内的教育重点进行传递,使家长在家庭中实施针对性教育。像在幼儿园学习了谦让后,家长可以家庭中考验一下幼儿。家里只有最后一个橘子,当幼儿想要吃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自己也想吃,看幼儿的反应。如果幼儿不分享,要进行及时引导。如果幼儿分享,则要给予表扬,加强德育教育成果

3、整合资源,加强学前德育内容的丰富。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进行利用,丰富学前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有利于德育教育成果的增加。幼儿园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进行培养。像在母亲节,幼儿园可以设计一次感恩活动,让幼儿给自己的妈妈准备一个特别的礼物,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特殊的节日,会营造平时没有的氛围,能够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使幼儿意识到孝顺的重要性。另外,幼儿教师也可以开发本地的特色文化,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引导幼儿从小理解高尚品德的含义。本地的英雄人物与好人好事,都可以成为学前教育德育的资源。这不仅能让幼儿意识到道德的行为,还能让幼儿建立家乡自豪感,更加热爱生活。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品质、个性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品质与个性培养的重要环节,如果不实施有效的教育,会错过幼儿道德观念的最佳培养时期。重视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将德育与学前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将正确的道德观念落实到生活中,才能让德育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伟斌. 浅析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J]. 快乐阅读,2015,12:104.

[2] 林春甜. 学前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探究[J]. 科普童话,2014,18:66.

[3] 黄英秀. 浅谈幼儿学前的德育教育[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97-99.

[4] 吴新颖,何长山. 构建学前教育德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05,04:37-39.

篇(2)

从我国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德育教学活动没有趣味性与实效性。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就是指在诸多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有目的地进行小组编制,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去完成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

1.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实,更有利于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检验。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应用,是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弥补传统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利用小组工作方法,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开展的游戏与课堂活动,正好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会让德育教育工作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活动,成为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将小组工作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能够让教学模式更加完整,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进步。

2.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互动去传递德育知识,给小学生更多的德育信息。受到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传统的授课式方法也无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德育知识,需要获得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在小组工作模式中,小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小组德育学习成果的优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合作性,让德育学习的氛围更加良好。

3.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矫正作用的发挥

德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性的教育,并不是命令型的教育。在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下,小学生可以在小组德育学习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言语与行为,更可以在隐形的情况下习得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的实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干预性与疏导性,让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组工作方法就是一种治疗模式,小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自主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着未来的社会生产力。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教育过于关注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落实时间的不充足及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广泛存在,更不用说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去了。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德育教育重视力度不足。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仍然较为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的近些年来,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绝大多数教师与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认为提高学习成绩就是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没有引起学科教师的重视,更受到了许多家长轻视,认为这是对孩子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重智轻德教育理念的存在,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德育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德育教育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德育教育成果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化严重的问题仍有存在。许多学校会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教育,要求小学生按照行为规范做到某些事情。而对于小学生德育学习成果的评价,是通过书面考试来完成的。一张试卷能全面地反映小学生道德水平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很难在生活中体验正确的道德规范。流于形式的小学德育教育,让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缺少监督,“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更让小学生无法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第三,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社会矛盾增多,让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复杂,他们需要处理更多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正确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与判断。然而,在当前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教材内容往往比较空洞,与小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不能服务于小学生的生活。

三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策略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尝试创新的德育教育手段,这是优化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举措。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因材施教

小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实施德育教育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摸清楚小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平状况,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验、行为习惯等等。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学生档案,帮助学生解决道德问题,规范日常行为。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日常的小组学习中,教师要聆听每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观察中发现小学生的道德问题,并结合之前经分析了解到的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有利于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落实。

2.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加信任

小组工作方法的落实,对于小学生人际交流信任感的加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学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分析小组工作的目标,明确每一位成员的职责,让小学生全面认识小组工作的流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分组,每一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尊重小学生行为守则。选择权威的组长,利用小组工作去建立坚固的友谊。比如在开展“他人眼中的我”活动的时候,让小学生在小组内对小组成员进行赞扬,使小学生认识到他人眼中那个优秀的自己,促进小组工作效率的提高。

3.利用小组工作方法,总结经验

总结,是小组工作模式的重要环节。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小组工作的经验总结部分。在德育学习之后,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有利于小学生深入理解德育学习的主题,将德育学习内容作为自己成长的标准。比如引导小学生在小组讨论了诚信问题之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结束阶段进行经验总结,并派代表汇报小组工作的成果。注重总结,会让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更能让教学过程得以升华,极大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60-01

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个叫做《扶不扶》的小品节目,讲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事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在你面前摔倒了,那么你要不要去扶起来呢?按照我们做人的良心来说,肯定是扶起来。但是人们都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了,扶着怕被扶着粘上自己不放,真正被摔倒了又没人敢去扶,进而导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人们的品德观念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又被重新提到了小学教育的日程上来,并且放到了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本文就以小学德育教育校本建设的目的和实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德育教育始终存在于我国教育体制中,但因为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德育教育也一度成为了形式化,和流程化,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和问题。

1、德育课程不被重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和家长只是过多的关注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近而也造成了近年来多发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够跳楼,自我伤害的案件发生。以及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一些本可以忽略的矛盾,引发了一起起不可挽回的血案,这就都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的案例。

在学校教育中,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德育教育特别是作为副课的思品课来说,更是不被重视,因为考试中德育教育不作为必考科目,也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组织教学和家长的来说,各方面都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2、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虽然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而一些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内容,一般都会是课堂上一笔带过,学生缺乏体验,和进一步的认知。

3、德育课程流于形式

实现德育教育的成果的途径就是班会、少先队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但现在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流于形式。课堂教育匆匆带过,而班队活动基本上也流于形式。如在每年的“学雷锋日”,基本上就是搞搞宣传活动,或者到某个敬老院慰问等等,看起来十分热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为什么要学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失败之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的阶段,现在我们给他们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比较单纯,极易学习和模仿,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面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极容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观念。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子不满伤害至亲,路上遇见有人有难不敢伸手相帮,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生命来达到满足私欲的案例发生,可见,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重点

1、开放式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将要从其他基础学科出发,一方面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一方面进行德育培养。这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德育中,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一带而过,多是流于形式。开放式德育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更懂得尊重和关心别人,愿意与人合作,改新道德观念。在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鼓励他们吸纳和接收更为先进的思想,并且愿意将这些德育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去,真实的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制定实际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思品课以及语文、数学都其他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课程,要与自己的生活相关,与自己的思想贴近,才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认可。切记,不要生搬硬套的灌输和外来不合适的教材运用。

3、实施和评价的善始善终

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注重培养的过程。不能为了追求效果,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校本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的日常渗透。二是问卷调查、访谈、日常观察等方式实施。坚持以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和学生的行为反馈为德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智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26(07)

[2] 王秀凤.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现状及改进对策.[J]学周刊. 2013,52(32)

篇(4)

环境。

关键词:新形势 中职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唱不衰的话题。然而,反观近几年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如老人摔倒无人援助,车祸发生路人漠视,某人见义勇为却反被索高额赔偿等。这些现象拷问着人们的良心,同时也质疑着中国的德育教育。作为中职生,他们尚未成年,然而一毕业就要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道德品质的高低,人格和心理完善与否,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的有序发展。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改变德育教育的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中职德育教育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都称之为德育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但是,现实的一些因素影响了德育教育,使教育收效甚微。

1.个体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影响大局

中职学校是培养蓝领人才的摇篮,这种培养方式并不是复印机的工作,而是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中职生生源大都来自学校所在地,但由于他们年龄多是十五六岁,其生理、心理、自控能力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都有差异。另外,中职生多为农村留守家庭的学生和城镇不思上学、行为习惯差的低分生及分流学生。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及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欠佳。例如,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法制观念淡薄,迟到、早退、乱扔垃圾,讲脏话、骂老师,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都是常见现象;甚至有学生旷课、逃学,爬墙外出上网,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聚众设赌。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加以有效地控制,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及社会风气,致使学生的性格变形或扭曲。

2.传统的德育教学滞后

作为中职学校,教学的理念、目标、方法、内容等都会影响到德育教育成果的优劣。首先,中职学校管理德育教育工作的部门,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大方向,是学校工作的风向标。目前,大多数主管德育工作的部门,其理念五年不变或十年不变,他们认为就目前学生的素质而言,学生只要不在学校惹事,少到社会惹事就“烧高香”了,其他的事情不必花太多心思。其次,学校所定的教材版本陈旧,德育课的安排只能作为副科,可上可不上,有时为了给专业实训课让路,干脆停掉德育课。另外,教师素质高低不齐,缺乏钻研精神和责任心,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陈旧的知识对学生没有说服力,在实践中也起不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社会大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使得一些人丢掉了优良的传统美德,一切以“利”当头。因此,社会上就出现了见利忘义、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等现象,而助人为乐、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等却被无情抛弃。这给尚未完善人生观的中职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先进的传媒网络技术,给学生带来了便捷,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黑色影响,如网络游戏、网络、不健康的视频及博客中不负责的言论和草根文化中哗众取宠的内容等,都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且这些影响比任何时候来得都更直接、更全面、更猛烈。

由此可知,中职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外,更不能忽视德育教育,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因势利导,用三年的时间,做系统引导,从而降低社会上的犯罪率,增强社会和谐之音,厚德于心,必善于行。

二、活跃思想,打破传统,以德育人

1.让理论引领中职德育教育向未来起航

德育教育离不开理论的引领。传统的德育教育囿于课堂,流于形式,困于教法。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僵化的教法,结不出丰硕的果实。因此,有必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采取丰富多彩的方法,让中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绽放异彩。

(1)加强德育课教学,改变方法。德育课重在理论,但一定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中接受博大精深的美德精髓。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的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自由讨论,用热烈的讨论和精到的分析“拨开”学生思想的迷雾;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要求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德育方面的信息讲给同学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心灵去倾听德育物语;甚至还可以把课堂搬到校园中,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再现事件的经过;或模拟道德情感法庭、道德访谈节目来展开教学。总之,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事例中对情、理、德等有明晰的判断,并以大多数人的观点去规范、影响少数人心中偏激的看法,以改变其道德观。

(2)挖掘教学内容中隐藏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语文课中,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人物形象、励志故事、人文精神等,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潜移默化。针对旅游专业,可以让学生在对祖国山水田园风光、名胜古迹的领略中,在对民族风情的感受和风格迥异的古建筑欣赏中,增强自豪之感,将祖国的深厚底蕴融入民族深情;针对数控和模具专业,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制造业发展历程,以民族的成长史激励后来人;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另外,班会课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每周的主题班会精选的主题,同样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无处不在的德育教育以直观的形式,以浓郁的氛围,打造良好的环境,这对学生的思想、人格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实践活动是认识能力、思想思辨、品格形成的坚实盾牌。以实践和活力作为切入点,通过有效而具体的训练,使学生行为更加规范,进而铸就学生的优良品格,增强是非辨别能力,丰富奉献、助人为乐之心。

(1)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第二课堂。利用各种社团,组织各种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也可以历练爱心和奉献精神。例如,组织义工队,利用闲暇时间,到敬老院、孤儿院进行爱心奉献;或走进社区,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以传承中华民族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组织治安队,安排适当的时间,在闹市设爱心岗;组织篮球足球协会,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法,与各兄弟学校进行友谊联赛;成立摄影协会、舞蹈协会、文学社、音乐社、动漫社、茶艺社及各专业的兴趣班,配备老师专人负责、跟踪,并加以有效指导。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充分提高。

(2)利用各种传统的节日,深化和巩固德育教育。例如,3月植树节,可以到绿化地或在校园设立感恩园,以班级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以此表示对学校、老师的感恩,并以感恩园激励、传承后来者;3月也是“雷锋月”,可以要求各班、各专业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树新风活动,设立帮助热线,使雷锋精神融入到一年365天;清明节可以到当地的革命烈士陵园,对烈士进行缅怀,以烈士精神对年青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把握好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如九一八、一二・九等,以播放历史纪实片或请专家开设讲座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荣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每逢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应在校园内张贴横幅,在文化长廊创建黑板报,营造浓郁的德育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3)开展文体活动和各项专业比赛。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提高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例如,在校内组织演讲比赛、十大歌手比赛、摄影绘画比赛、歌舞比赛、体育竞赛及点钞、车工、焊接、插花等各项专业性比赛;在校外,鼓励学生参加省市一级及全国性的比赛,如目前每年都举行的“文明风采”活动、“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比赛以及各项专业比赛,让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彰显活力、激励自我,升华德育情感,感化自己,感召别人。

三、构建体系,让德育接受生活检验

经过两年紧凑、有序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就会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这一年,既是专业技能熟练、巩固的一年,也是德育教育成果臻于成熟的一年。面对激荡变革的大时代,面对迎面而来的各种思潮,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原有的道德成果就会失去平衡点,甚至所有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因此,学校必须以德育处为主,组织好班主任、心理老师,尽早建立学生网络信息档案,对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和跟踪,还要派老师深入实习基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妥善处理,把道德上的失衡点降到最低。毕业后,要进行三至五年的跟踪,由班主任和德育处整理好信息,及时反馈,按时解决,让学生在学校温情的关怀下,提高自主能力,用爱回报社会,使社会的发展一路有阳光相伴。

中职教育是一个长远、持久的教育过程,其研究的领域涉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教育中,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采取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现实的方法,感染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洗涤学生心灵的灰尘,以阳光的姿态走进社会。久而久之,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叶建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J].中国教育,2009(2).

篇(5)

根据“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市第九小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

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市第九小学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制定指标体系,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要求、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九五”德育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点。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德育教育的成败。

詹万生教授曾指出:“德育包括五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把这五项内容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1、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围绕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我校设立了服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每日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室门口设有专门的小木箱,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在纸条上,投到木箱里,是否署名,学生自愿。小木箱每周开启两次,老师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给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了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还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读本进行心理教育,在心理辅导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2、法制教育,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率和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创建了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了戒毒教育图片、青少年犯罪实录等录影带,把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校园创建,生机盎然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育人,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⑴合理利用每一处墙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利用雏鹰小画廊、黑板报、橱窗等阵地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长廊、举办中华美德人物展,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漫步校园,孔子、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雕像耸立在教学楼的周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格言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

在各中队,我们还建立了“卫生角”、“图书角”、“荣誉角”、“班规制度”、“红花台”、“雏鹰争章台”等阵地。每个中队还设有特色阵地,比如六(4)中队的“新闻角”,专门开辟了“”、“十六大专题”、“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北京申奥”、“美国攻打伊拉克”、“预防非典”等专栏,使学生们从小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能力的新舞台。

⑵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窗口和喉舌。

红领巾广播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新颖、轻松、活泼的课间环境,是我校德育教育一块重要的阵地。设有“一天要闻”、“校园快讯”、“争章园地”、“手拉手专题节目”、“开心一刻”、“悄悄话信箱”、“热门话题”、“每周一歌”等十多个栏目。担任编播工作的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以队员道德教育、规范训练为重点不断加强德育教育。

4、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各中队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队会的方案。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内容完整,环节齐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队会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遇事不慌,防止意外”、“十六大,我知道!”、“手拉手,话小康”、“预防非典,从我做起”、“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我们爱和平”等主题。尤其是五(4)中队的“争做自律小公民”主题队会在市局辅导员培训班观摩中受到高度评价。

二、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定期聘请教

育专家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代家教知识培训。低年级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知识培训;高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培训。并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让家长学校向社区辐射,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家长,还包括中学家长。同时,还邀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作典型经验报告。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就开始用心感受学校的运作,并用心评价着学校。学校必须用诚心和实效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取信于家长,才谈得上同心同步育人;只有做好了家长的工作,才能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受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巩固教育成果。。因而我校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机会。

我校开放日活动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充分发挥《成长册》的作用

《成长册》的应用,使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而且给学生的成长以具体的、全面的指导,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篮天。对家长而言,《成长册》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确需要孩子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同时,让《成长册》及时反馈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有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4、重视家访活动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德育基地

开发了“市图书室”“矿史陈列馆”“黑油山一号井”“大农业”等十多处为我校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其鲜明的主题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油田的发展史,体验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化了德育内容。

学校和社区还与胜利路派出所和武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民警高国宏为校外辅导员,签订共建协议书,并成立了少年团校和少年警校。抓住节日契机,共建单位定期给社区少先队员上课,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国防知识教育。另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内热心于社区德育建设的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先进模范等为社区德育兼职干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德育队伍。

2、体验教育,感悟生活

社区少先队注重发挥少先队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中队为单位,成立了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中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体验教育活动的课题,例如三(1)中队“争做环保小卫士”,四(1)中队“学心小公民”,五⑷中队“争做自律小公民”,六(2)中队“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体验教育活动均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活动考核严格,活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体队员的参与性,充分的实践性,突出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趣味性构成了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先进”的框架。

3、公益活动,培养爱心

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社区少先队组织了护绿队、环卫队、义务联防队等。通过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树木绿地、辖区治安、环境卫生的保护和监督工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组织少年儿童义务擦洗小区纳凉座椅、宣传栏,及时消除小区乱涂乱画的广告宣传单。此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维护小区治安的良好意识,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少年儿童闲逛市场、出入电子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为了大力倡导帮困助残、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到辖区孤寡、残疾、优抚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帮残助残的好品质,使之在今后的行为准则中择善而从。

四、运用《德育》读本,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读本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德育》读本,上好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对于德育教育有独到的价值,我校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常规活动课。比如,以认知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主要有读书活动、论辩活动、宣传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融合德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发展了各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又如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通过社会生产与服务性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活动、野外游览活动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依托《德育》读本,开展中队活动

围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这一子课题,我校坚持以《德育》读本为指南,以中队活动为阵地,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十六课《遵守社会公德》时,组织队员开展了“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队员们利用电脑课所学的本领,编制了一份《公民道德规范》向居民发放,走进社区宣讲。中队还进行了“我是新世纪小公民”的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五、全员德育,硕果累累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九五”课题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形式主要有德育活动课教案、德育论文集、活动图片集、德育活动示范课录像和实验报告。

1、探索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结合《德育》读本,各班主任大胆探索,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活动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引入社会。开展了以认知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情感为主体等德育活动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能力。在深化《德育》读本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还举办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德育活动课展示,其中有8位老师的活动示范课和活动课教案得到了一致好评,李志慧老师的活动课《提高自制力》被推荐为德育活动课优秀课例。

2、深化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

针对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及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了经验,并撰写了德育论文。例如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及技能教学,撰写了《美育德育同步行》;科学老师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撰写了《科学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撰写了《在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实施德育教育之我见》《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等德育论文。学校通过举办德育论文比赛,精选了18篇汇编成《“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育论文集》。

篇(6)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我们于2013年4月到7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经过了精心设计。调查对象为11所本专科院校学生,涉及近50个专业,其中包括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5所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以及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学生。本次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36份。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将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一、复杂社会环境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调查中,关于“你对‘只要能得到个人最大的满足,违背一点道德规范也没关系’这句话的态度是什么”的设问:有52.7%的同学表示非常赞同,36.9%同学表示比较赞同,只有10.4%的同学不赞同。这说明我们一直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的社会环境已经让大学生更多的为个人利益着想。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诱发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受访的学生中,有51%的同学表示经常遇到考试作弊的现象,45%的同学认为是个别现象,只有4%的同学表示不会作弊。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原则却让许多人忽略了公平正义,这直接影响到身处社会中的大学生;同时,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也冲击着高校尚未完善的德育教育,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制约。

二、滞后的学校教育

在调查中,56.7%的同学认为合格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应排在首位,26.4%的同学认为实践能力排第一,只有13.5%的同学认为道德素质最重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从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可见一斑。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四六级过级率、计算机水平以及一些学术性学科性竞赛成绩等。这使高校教育更倾向于知识取向,而忽略了道德取向,导致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遭到冷遇和排挤,德育教师不受重视,德育课为专业课让路。由于政治理论课要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使其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这与“90后”的学生追求新颖的特点形成矛盾。加之单一的说教形式和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受访的学生中,93.5%的同学表示德育课教学形式单一,也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反映。在各学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条件制约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非常重视理论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分配上,基本上是理论36课时,实践18课时,这与当前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求相背离,因此减弱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家庭教育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更为宽松,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由于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情操教育,使一些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怠于关心他人等等。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6%的同学在家从不帮父母做家务,34.7%的同学是父母要求做家务才做,只有12.9%的同学是经常主动做家务。在能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个问题上,33.1%的同学选择会积极参与,56.7%的同学有时参加,8.4%的同学从不参加任何活动。独生子女在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享受着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舔犊情深”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往往特立独行、喜欢彰显个性、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些都与我们的高校德育教育发生着碰撞。现实情况往往是“五二零”效应,即学校教育的五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情操天天好转,家庭教育的两天使教育成果几乎全部归零。

四、养成教育缺少必要的氛围

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而且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为管理和德育生活熏陶,把德育生活融入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中去,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力。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有些制度虽已制定但由于执行不严或操作性不强而只能流于形式。调查显示,有51.9%的同学认为大学里的“课桌文化”和“墙壁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只有15.7%的同学认为课桌和墙壁属于公物不能乱涂乱画。对于见义勇为行为,有43.8%同学认为自愧不如,21.4%人觉得可敬但不可学,甚至有7.8%的同学勾选了傻帽。可见养成教育氛围的缺失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实生活中,有人把摔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反过来讹诈,在好事做与不做之间徘徊的已经不是自己的道德良知,而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势必会减弱高校德育教育成果。也正是因为缺乏一种良好的互相推崇和模仿的德育学习氛围,在学生的心理上才出现了许多矛盾和疑问,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学生思想上以正面引导。

五、高校德育教育对策

首先,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在高校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中人才的首要素质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合格。因此,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应深入到高校的各级工作部门,坚持德育首位,优化育人环境,把它作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德育为首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德、智、体、美诸育缺一不可,正如我们常说的“有才无德是次品,德才兼备是合格品”,德育应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要求高校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课程建设,发挥德育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德育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专业课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各方面都体现育人的宗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综合教育应成为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同时,应该把高校德育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将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比如把我们河北省正在建设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从而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全面营造高校德育教育的立体、综合的育人环境。

其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德育是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同时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往往考虑最多的是“今天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而不是“学生今天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要教育者改变这种情况,把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转变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重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整理教学思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课上爱上德育课、课下想上德育课,生活中能够自觉的按照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再次,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

知识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教育中理性说服和灌输教学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教育过程不乏显得过于空洞。德育教育本身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必须要通过学生的道德内化转化为道德实践,而且道德实践要比道德知识的教授和获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道德品质,学生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只有强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改变德育教育“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现状。因此,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应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积极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并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实现知识教育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道德内化、巩固道德信念,做到知行统一,提升高校德育知识教育的实践效果。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水平。高校可以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改善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会传达出个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而使学生受到影响。作为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的德育教学,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更深。因此高校德育教师要发挥人格示范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要注意培养师德和敬业精神,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人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老师、崇拜的对象、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达到成功传递科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聂松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

[5]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篇(7)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问题 ;对策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对中学生的思想发挥着指导作用。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开始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和实践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容易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学,就需要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德育真正在中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指导青少年思想的作用,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

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学校领导片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很容易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等宏观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在教学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导致中学生没有珍重的领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在教学上德育教师也没有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以至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单一,课程枯燥,这样的课程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简单的灌输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条式的教育无法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效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仅是凭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来界定开展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根据此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似乎考分越高的学校学生的品德就好,这实际是个非常错误的定论。现在教师只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也只是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追求较高的分数。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每个人都能持续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一,要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遵纪守法,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要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对学生又提高了要求,除了让学生遵纪守法外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这是培养学生要有公德心。第三,有利他主义精神,德育讲究要付出,为他人付出,这是道德教育的高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第四,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是对思想的引导,除了让学生接受教育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言行,要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心灵上的感触和真实体验。可用情感陶冶法,要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可以运用榜样模仿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身边的模范树立起来,这种方式就将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变为形象的、具体的,对学生的言行发挥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运用行为训练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深刻认知,从而转化成行为习惯。

(三)强化教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教育如想很好的开展,也需要一直思想业务和专业素质均高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针对性的对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德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树立与现代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需要集合三方的力量,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德育指导,运用各种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挖掘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社会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轰炸,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结论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切实的给予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冯菊香.德育问题在非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3(11).

[2]贾文武.从大学生犯罪引起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