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3: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城镇发展现状
清溪场镇距离秀山县城12公里,全镇辖20个村(居)委会,12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2083人,城镇人口14580人。全镇幅员面积83.3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8659亩,镇内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国道326线纵贯全境[1]。该集镇发展现状如下:
一是高起点城镇规划。清溪场镇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小城镇,攀枝花规划设计院对清溪小城镇作了总体规划。1997年清溪场镇又被列为重庆市重点小城镇,2003年被列为重庆市百强镇和45个中心镇之一。由于1994年的城镇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变化中的清溪城镇发展需要,2004年根据实际进行了科学调整,再次对清溪场镇总体规划进行了扩编,形成了目前的"五纵九横三环"总体规划格局。近年来,清溪集镇建设主要是遵循这个规划严格执行。
二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清溪场镇以打造宜居清溪的"县城副中心、城乡示范镇"为目标,通过多方努力,让集镇面貌有了极大改观。集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完成升级改造,老区已建设完成多栋具有现代气息的大楼,并成功引进隆福商社;完成文化广场建设,成为了广大居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建成了垃圾中转站,购买了大型垃圾运输车和小型垃圾运输车,并200多个安装了垃圾箱等。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改善了集镇的人居生活环境,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有效提升。
三是不断强化城镇管理。严格执行集镇建设整体规划,成立集镇建设办公室,确保规划执行不走样;城镇建房一律按规定程序、按要求办理,所有项目一律经过严格审查,近年来查处和纠正违规建房50多起;成立城管中队,加强集镇摊点设置、车辆停放疏通的管理,保证交通的畅通;成立集镇环卫队,脏、乱、差现象有了明显改观,树立了美丽清溪形象。
四是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特色,利用好清溪场镇的渝东南历史文化古镇优势,弘扬土家、苗族文化,继承和创新了地方文化,如具有代表性的东林汉剧、寨种花灯等。展示建筑风貌特色,城镇建设以民族特色样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建筑多以二至三层为主,绝大多数建筑采取坡屋式建设,青瓦白墙,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凸显旅游资源特色,在清溪中心镇镇区周围有七大旅游景点呈环形分布,苗王墓、土司城、客寨桥、孔明洞、龙潮湖、古地道、红三军苏维埃遗址等,这些景点正在成为清溪场镇的宝贵财富。
二、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清溪小城镇建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和不断完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集镇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城镇建设方面。清溪场集镇处于清溪大坝的中心位置,属于秀山主要的优质产粮区,土地资源约束较大,进一步规模扩展的可能性较小。历经近20年来的发展,小集镇房屋修建时间不一,居民的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不同样式的房子比比皆是,影响了整体美观。集镇电力、通讯、广播线路等未能事先统筹安排,遍布城镇街道上空,犹如一张张铺开的蜘蛛网。
二是城镇管理方面。清溪场集镇沿国道326线而建,每逢赶集日,由于街道狭窄,常常造成车辆堵塞,引起过往客商的大量抱怨;由于集镇经费紧张,聘请的环卫人员不多,环境卫生清理常常出现一些死角,加之一些居民卫生意识较差,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扔、乱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清溪场镇市场容量不大,为了展示和销售商品,一些商家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等。
三是城镇产业方面。清溪场镇目前虽有一些水泥厂、锰矿厂、豆腐乳厂、榨菜厂、钓鱼竿厂等,但总体来看,这些厂规模不大,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集镇以商业经营为主,由于清溪镇的辐射面不大,规模扩展较慢,吸纳的就业人口非常有限。由于产业能力不强,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建房在清溪,务工在县城或者务工在外地的现象。
四是城镇投入方面。清溪场镇的集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主要靠政府财政支出,而镇政府可供投入的资金杯水车薪,往往靠上级政府的政策性投入,每年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争取的力度。渠道十分单一,投入严重不足。
三、对科学发展小城镇的对策思考
清溪场镇集镇建设是秀山自治县集镇建设的典型,其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为进一步加快秀山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秀山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有效应对。
一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准确小城镇功能定位,把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重要桥梁,坚持走集约化发展,有序引导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创业,将小城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之地。注重可持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为城镇建设的价值目标,建设一切为了人生活发展更幸福的小城镇。
二是形成多元筹资机制。县级财力非常有限,"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靠地方财力远不够满足建设需求"[2],必须不断拓宽投资渠道,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居民投入和商业投入的三元筹资模式。特别是要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中来,如引导商业资本进入集镇社会建设中的学校、医院等领域,既能提高社会效率,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又能节约政府开支。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各乡镇(街道)城镇不能以简单的扩展为目的,应该依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产业经济,真正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或者兼而有之。通过实体产业带动,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确保居民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愿意来、留得住、能致富。
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低"门槛"准入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进集镇的同时,要切实解决农户进入集镇的后顾之忧。一方面要明确让转户农民拥有与过去市民的平等地位,充分享受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就业、入学、就医、住房、保险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形成集镇居民生活保障的良性长效机制。
五是不断创新城镇管理。创新城镇的社会管理,要加强政府主导,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让进入集镇居民迅速转换角色,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增强公民意识。与此同时,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制度渠道、对话平台和物质保障,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城镇居民成为了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后,城镇管理才能更加高效、有序,居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秀山政府网:清溪场镇简介
关键词:小城镇;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9.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逐渐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而地处这些地区的许多小城镇,由于本身发展起步较早,再加上先天的区位优势以及许多政策优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更多限制要求和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趋势,以及国内产业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高要求,使小城镇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就成为小城镇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东部地区小城镇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条件分析
(一)已具备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5000美元以上。按国际上通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5000到10000美元这个区间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并开始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居民消费能力开始快速上升。因此,从国际经验来看,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已具备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产所占比例较小,二产占据主导地位并保持较高水平,三产开始持续上升。根据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一般是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逐渐向工业主导型,最后再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并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积累,具备了足够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资本基础来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2.居民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正处于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的阶段,居民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二)具有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对国际新变化的需要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以出口拉动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小城镇造成了很大冲击。二是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压缩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城镇的发展空间。为应对国际上发生的新变化,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东部地区小城镇的必然选择。
2.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对国内新环境的需要
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全国经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许多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很大压力。其次,国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重视以及国内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
3.经济转型升级是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发展起步早,与其它地区的小城镇相比,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成就,但从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现状来说,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以出口拉动或粗放型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显乏力;另一方面,其它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有追上并赶超之势。因此,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必须要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升级,以确保在未来竞争中仍处于优势地位。
二、东部地区小城镇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色把握不准,转型方向不清
目前,已经有许多小城镇认识到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要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来讲,这些小城镇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政府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把握不准。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在经济转型中主要是起到引导作用,而许多政府部门恰恰忽略了企业的作用,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脱离本地企业的发展现状;二是没有明确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进行经济转型升级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需要淘汰的产业等都界定不清。许多地方企业虽然已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转型升级的探索,但是缺乏根本性的方向引导,转型升级速度较慢,成效不明显。
(二)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层次较低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已经具备了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但这还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受到自身土地、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的限制,其整体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少;整体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主导产业中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匮乏,企业规模主要以中小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企业生产效率普遍较低。产业层次较低的发展现状,给小城镇向高端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带来了极大障碍。
(三)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弱,配套设施较少
服务业是小城镇进行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须要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但现在小城镇的服务业发展现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另外,由于以前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不重视,使得相关的配套设施较少,这在无形中又给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说,东部地区小城镇的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薄弱的发展基础可能会给这一趋势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有技术和创新的支持,但小城镇的技术状况和创新能力令人担忧。从企业自身来讲,由于小城镇的企业类型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其通常没有充足的财力来提高技术水平,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低下,同时这类企业也不太重视创新,创新能力较弱;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小城镇缺乏比较完整的科研创新体系,同时也无法吸引一流人才到小城镇发展,因此,小城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较大困难。
三、东部地区小城镇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以发展定位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所谓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拟定。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城市未
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愿景和目标也就确定了,城市将来的工作重点也就随之而确定了。小城镇进行经济转型升级首先是要确定发展定位,以发展定位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虽然说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的引导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转型升级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确定合理的发展定位,并依据发展定位,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全镇的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从而避免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走弯路。
(二)以产业高端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任务
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任务是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产业高端化。具体到小城镇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高端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产为主向三产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要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是企业类型要由以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向大中型企业和现代企业转变,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三)以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手段
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小城镇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要进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针对小城镇本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特点,要积极拓展技术引进渠道,加大技术引进并消化再创新;其次,针对中小企业不太注重研发的现状,要加强政府引导,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对企业自主研发要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帮助企业完善创新机制,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要加快建设一批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专业化和创业创新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如孵化器、创业中心等)。
(四)以要素集约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保障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由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要素所决定的,推进要素集约化是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东部地区的许多小城镇以前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资源和各种要素的消耗来实现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加以淘汰,转而走向一条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等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推进要素集约化在具体实践中包括加大劳动者技术培训、注重引进高科进人才、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多个方面。
>>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舒城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舒城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的实证分析 舒城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舒城县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油茶栽培管理技术 舒城县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舒城县高峰乡民生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一事一议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种植业合理布局初探 舒城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舒城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小波分析的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舒城县气象局一次网络故障分析及解决 2013年舒城县晚粳机械化插秧试验研究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安徽省城l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都市绿色社区、田园生态社区布点规划(2013―2020)[R].2013.
[3]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
[4]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5]黄德清.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与实施建设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4,28(3):312-314.
[6]中国舒城[EB/OL].http:///.
[7]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2):9-17.
[8]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9]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以月亮湾村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2013.
Abstract: The water supply system of small towns in southern Taihu Lake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water pollution, lack of security on drinking water, backward management level, and so on. 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solved in tim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ill be restricted. For the above purposes,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in small towns of Huzhou cit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water supply is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ater supply in small towns is made clear.
关键词:太湖南部;小城镇;供水
Key words: southern Taihu Lake;small towns;water supply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1-02
0 引言
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小城镇供水是保障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1]。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供水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水源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缺乏保障、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造成小城镇供水安全受到巨大威胁,进而制约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实地考察,围绕与供水水质有关的环节和因素,总结小城镇供水系统和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小城镇供水的技术需求,为小城镇供水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湖州地区位于太湖南部,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与太湖连通,河湖水体相互补给,河水流向季节性变化。市区主要水体有东西苕溪、长湖申航道、龙漕港等,水体主要功能是航运和渔业。目前能满足湖州市取水条件的干支流及水库有:东西苕溪、太湖、老虎潭、老石坎、赋石水库等。经实地考察,得到太湖南部地区小城镇供水现状如下:
1 用水形式比较粗放
太湖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部分工业企业对水质要求低,水量要求大,为了节省自身用水费用,这些企业从临近的河流中取水经过简单处理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许多乡镇自建小型水厂供水。从湖州市水务集团的供水结构比例上看,近些年,居民用水量从35%上升为65%,而工业用水量从65%下降为35%。从用水规模上看,近15年的年供水量没有较大变化,甚至部分镇区的供水规模有所下降。以上现象造成了两种后果:
①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同时造成了河道污染。
②由于工业大量使用自制水,自来水公司的发展受到制约。
2 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各级水厂的规模、财政状况不同,造成了在管理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湖州市水务集团公司已建立了供水管网信息系统MapGIS,供水营业MIS系统,形成了以现代化营业厅为窗口、以服务热线为纽带、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的管理服务体系。德清县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德清县水务集团也基本上实现了对水源、水厂、营业站等地的全程监控、自动化控制。
然而,许多乡镇自来水厂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上,对供水管网的管理只有CAD图,部分水厂甚至没有手绘的管网图。
3 经营模式多样
太湖南部地区小城镇在水厂经营模式上做了积极地探索。例如,湖州市水务集团与桑德集团合资成立浙清水务公司;德清县水务有限公司与新加坡达阔集团进行了合作;安吉、长兴两县的水务集团被深圳水务集团按照BOT模式收购。与大型供水企业的合作极大地促进小城镇的供水发展,同时提高了供水企业的效益。
4 原水水质较差
除长兴、安吉、德清的部分山区使用地下水外,湖州地区基本以地表水为水源,且以江河和水库水为主。
湖州地区的地表水位于太湖流域的上游段,原水水质较好,河流水基本达到三类水标准。但受季节性影响,部分原水水质会短时期恶化。以西苕溪为例,全年平均水质为三级标准,浊度很低,而雨季浊度会大幅升高。水源附近有农田的乡镇,雨季原水的NH3-N含量会大幅升高。城市内河由于防洪的需要,设有多处水闸,这对水体自净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水库水水质良好,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二类标准。
虽然水库水更适合作为供水水源,但许多水厂距离水库较远,因此就近取江河水为水源。为保障原水水质,在各水厂取水口上下游1000m区域内设立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标志,禁止排污、禁止捕鱼等。部分水厂在水源保护区饲养鱼类作为生物指示器,并用摄像头监视鱼类的生长情况。
然而从实际效果看,许多县、镇水厂水源周围仍有污、废水排放。例如,菱湖镇水源附近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上游的养殖业产生有机物污染;练市镇、双林镇、德清县水源附近有工业废水排放,同时,农田施肥造成了水源NH4-N含量较高。
5 管网水质安全性的保障
湖州地区小城镇水厂的出厂水水质基本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但用户对龙头出水的水质状况仍有反映,例如,吴兴区部分管网过于老化,造成龙头出现浑水;菱湖镇管网抢修后短时间出现浑水等情况;相对较好的是埭溪镇和双林镇。
各水厂对出厂水水质进行的日常检测以人工化验为主,只有大型水厂才安装有在线的水质检测仪器,检测的项目为余氯、浊度。其他乡镇水厂人工化验的水质参数主要有水温、浊度、色度、余氯、氨氮、COD、Fe、总碱度、总酸度、细菌总数、大肠菌数等,检测频率为1次/小时。
调查发现,湖州地区的小城镇供水缺乏有效的预警措施,管网没有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对管网的变化不能做到及时的反应,多在发生管网事故后才进行抢修,这对安全供水是极大地隐患,同时也造成了供水成本的增加。小城镇的供水管网规模小,因此没有二次消毒,只有对远距离供水区域或者特殊区域进行管网二次消毒。对管网水质的检测采用人工定期采用检测。
小城镇水厂对管网的日常维护以冲洗为主,频率为2 ~12次/年不等。
6 管网更新改造滞后
湖州地区的供水管网铺设年代较为久远,虽经过更新改造,但仍有部分管网老化、腐蚀。而且许多县镇的供水管网没有做防腐处理,如德清县、埭溪镇、双林镇、南浔镇等。
各镇级水厂的管材更新改造缓慢,多种管材同时使用。从早期的水泥管、灰铁管,到新型的球墨管、塑料管均有使用。
7 供水模式的转变
湖州地区小城镇分别建有各自的小水厂,铺设管网向用户供水,如湖州市主城区吴兴区以及埭溪、双林、菱湖、练市等镇。这种供水模式的缺点是水厂规模小,技术实力弱,供水成本高,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
因此,湖州市正对吴兴、南浔两区的供水模式进行调整,即新建南部平原水厂,扩建城西、城北水厂,同时为城西、城北水厂新建原水输送管道,保障水质稳定。将现有乡镇水厂全部改为配水厂,由三个水厂联合向周围乡镇配水厂远距离输水,再由配水厂向用户配水。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三横四纵”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
德清县也根据县域自身特点,整合现有水厂,形成两个比较大型的水厂为德清县全县统一供水。
通过供水模式的转变,自来水厂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管理更加规范,用户水质达标得到了保障,经营状况也逐步改善。
8 结论
湖州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在供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均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①小城镇的水源地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同时完善排水系统建设,减少乡镇企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排入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②小城镇水厂的处理工艺一般情况下能够与原水水质适应,出水水质达标。但由于管网老化、腐蚀问题比较严重,管网水质安全缺乏保障,应加快推进乡镇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进程,加强预警,建立全过程的水质安全保障体系。
③小城镇周边大量自备水源的存在,不但造成水资源浪费,水质安全难以保障,同时也制约了供水企业的发展,建议逐步关停自备水源,集中供水,在小城镇密集的地区可以实施区域城乡一体化供水,以中心城镇的水厂向周围城镇联网供水,可以有效地降低供水成本,保障供水水质。
④因地制宜的引进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经营管理理念,如BOT模式,PPP模式均适合小城镇水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绍阶,左智敏.小城镇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28(11):114-117.
[关键词]:小城镇;体育产业;市场发展
一、我国现行体育产业发展特点
组成我国现行体育产业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以及福利彩票,体育中介市场等五个支柱产业结构,因此,在研究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首先,应当从研究支撑当前体育产业五大支柱入手。其次,从影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来看,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体育项目的普及化、体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导向等都成为了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物质与智力条件的主导因素;而另一方面,自身的机制发展也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小城镇体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1.小城镇体育产业发展受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影响。由于我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没有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采取有力的措施,外国资本先是从体育用品业(各种体育服装、器材、设备等)、运动饮料业进入,现在已经发展到体育服务业,进入WTO后如国际管理集团、广告业的大规模渗透,国外的体育产业以其规范化的市场操作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与我们竞争,国内企业的胜算难料。当然,国外体育企业的大量涌入也会带来资金、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但是我们却失去了市场。因此,小城镇体育产业发展可想而知。中国的体育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开拓小城镇体育产业市场,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振兴体育产业,是一个横亘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2.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小城镇体育消费亟待引导
2.1地域间的不平衡。这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经济发展程度体现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质量,经济发展的快,体育消费直线上升,体育市场一派繁荣,而西部,尤其是小城镇和边远的农村地区,体育消费还只是极少部分经济许可,意识领域的高档消遣,虽然全民健身提出了好多年,具有一定的规模的小城镇体育市场尚未形成。
2.2体育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失衡。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时产生的,因此,从一开始就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起来,我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事业由改革转轨而来。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尽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原则进行了机构改革,但是分配在小城镇体育产业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仍然表现出双轨道的痕迹,即有浓烈的政府行为色彩。
2.3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度不平衡。由于受项目本身特点,如群众体育普及程度、传统项目继承、竞技水平、观赏性、人们的喜好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产业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效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产业结构不平衡现在仍存在对于这种发展滞后的现象,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快产业化程度对小城镇体育产业推动有更大意义。
3.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及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小城镇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全民健身管理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健身活动开展,传统项目传承、竞技比赛的组织、器材配置,场地规划、经济支持等都偏重大中城市,而小城镇则是被遗忘的角落,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对整体发展规划缺乏政策依据,出现不公平,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在体育市场管理中,部分项目仍有权限交叉或越位管理情况,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4.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如拉动消费、促进投资、解决就业等方面,但如何增加体育消费,切实引导小城镇体育消费群体的形成,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举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政府尚无明确政策可循。如体育彩票是政府给予的一项优惠的产业政策,发行体育彩票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种途径,但体育彩票发行还实行严格的年审制度,每年的发行额度由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因此,据我国现状加大扶持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如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到小城镇投资政策,无疑是小城镇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小城镇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政府投入,整体规划,主管部门引导,全民健身不是专为大中城市提出的,而是面向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大计,因而,全民健身如何走群众路线,惠及民生民声民事,同样是建成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志民: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2]万浩: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1,3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问题城镇建设多元化用地需求
1固始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造成固始县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压于经济发展水平。
1.1城镇化水平较低
由于固始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一个灾害频繁的贫困县,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到2000年底,只有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1.2城镇的量少,人口规模小
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其中城关镇、黎集镇、蒋集镇、郭陆滩镇、往流镇、陈淋子镇等六个镇为老城镇,由于大多数乡的经济实力较差,乡改镇的步伐较慢。城镇分密度2.7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4.1个/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与160多万人口大县地位很不相称。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规模小影响了城镇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承担带动全县发展的重任。
1.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道路狭窄,建设标准低,交通拥挤;二是自来水普及率低;三是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很多建制镇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严重;四是环卫、通讯、环保设施、广播、电视、教育、园林绿化设施、消防、防震等综合防灾设施及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吸引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1.4沿公路布局的不合理性。
许多小城镇主要是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后,形成了“要想富,占公路”的观念,使得许多小城镇的建设沿路拓展,公路不仅有小城镇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的双重功能,而且沿路形成商业市场,难以形成小城镇的完整形态和合理布局。
1.5农村城镇化的表面性。
一是小城镇职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主要职能仍停留在为周围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务的初级阶段,经济的主体仍然是农业,小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还处在资要地位。二是土地松散,固始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的比例较大,“一户一楼,一家一院”的传统农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从而导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三是规模偏小,集聚功能偏弱。80%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起点低、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制约了二、三产业集中区的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多。
2固始县城镇发展趋势
2.1固始县城镇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建设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农步扭转。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已成必然趋势,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已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当前县域经呈出一主两副四重点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段集、三河尖为二翼,以黎集、蒋集、胡族、往流为支撑,以一般乡镇为节点的职能结构完善,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网络,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城镇的发展处于极化过程,县域内各种经济资源要素都在向县城集聚,城市处于快速膨胀过程。
2.2城镇建设投资呈现多元化
建设小城镇的关键是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但基础设施的投资较大,资金从何处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始县已走出一条成功道路: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来推动小城镇发展,走以地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路子。对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公开拍卖制度,几年来通过拍卖土地,积累资金上亿元,有力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设施的使用效益,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大胆引进外资。通过有偿转让道路、公厕等城市公共设施经营权,对城市道路、路灯的广告进行招标,出让公益设施冠名权,获得城市维护资金。县城建设已形成企业,民间投资,政府等多元投资机制。
2.3城镇规划成为指导城乡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全县33个乡镇都已委托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完成新一轮的整体规划(2000—2020年),城镇规划编制的完成,避免了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明确了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了自然及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各地的种种优势,为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3用地需求预测
2000年底固始县城镇化率只有16.8%,城镇人口25.62万人,按照规划到2020年如果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全县人口180万人,城镇人口70万人,那么全县将有55万人由农村迁居城镇,按照人均占地100平方米算,还要新建、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其中县城人口由17.7万人增加到35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24KM2;乡镇镇区居住人口将由8万人增加到38万人,建设用地将增加到69KM2。扩建城镇建设用地55KM2盯当于又要占用土地8.25万亩土地,这的确是个很庞大的数字。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占用地,一方面靠城市内部挖掘与改造老城区,提高建筑高度,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规划,尽量利用山坡地、填谷造地来解决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占用耕地问题,特别是盘活农村老宅基地。
参考文献:
[1]张秋琴,周宝同,孙婷,犍为县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其用地需求分析者[J].建筑大学学报,2006.7.
【关键词】小城镇、交通规划、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layout based on small towns and traffic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traffic layout status quo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ffic problems of small towns, transportation features an initial study, presented small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s part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shoul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ll towns, focusing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objectives be realistically valued and revision implemented.Key words small towns, traffic planning, caus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目前我国有二万多个小城镇,由于小城镇规模较小,经济力量薄弱,城镇建设得不到大力发展,对交通问题未能够引起重视和对交通发展缺乏预见性,使得小城镇大部分依赖于过境公路发展。在当前社会交通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规划不尽合理的小城镇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运输、人民生产生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也在城镇化过程中上升成为热点问题,如何来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从小城镇的现状布局与交通问题入手,通过对城镇交通布局和交通流的分析,剖析其历史成因和利弊效应,从小城镇交通规划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二、小城镇的交通现状和问题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这种布局在一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城镇经济和公路运输机动化的发展,其弊端和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经过梳理和分析,主要表现在:
(1)城镇交通车辆构成复杂,交通流量呈加速增长趋势。经研究发现,小城镇往往只有一条或两条过境穿镇通道,道路定位不明确,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以致过境公路上人车混行,机非不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2)交通流缺少组织。一般小城镇的道路与过境公路相交道口都以平面交叉形式存在,很少设置红绿灯等交通设施,安全秩序也没有专人维持,就容易造成交通冲突,在高峰时段造成交通阻塞,道口也往往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
(3)道路布局不够合理。小城镇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一直处于无序的自发发展状态,城镇生长轴和城镇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依赖于过境公路。过境公路相当于城镇的主干道,穿镇而过,其他道路相对狭窄,间距不均匀,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4)路产路权缺乏管理,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马路市场、马路商店侵占道路资源,沿路修建的市场、商店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紧贴道路,没有自己的车辆和人流疏散场地设施,结果进出市场、商店的人车均拥挤在道路上,造成交通堵塞,给往来车辆带来事故隐患,也危及摊贩本人的安全。
(5)静态交通设施匮乏。停车场地少,各类车辆乱停乱放,带来事故隐患。交通站场少,许多小城镇没有专门的车站、维修站等场地,小巴、出租车等沿路停放待客,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路经营,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严重阻碍交通。
(6)城镇公用集聚场地少,因此把过境公路作为临时广场使用。受地方风俗的影响,在一些小城镇每年还保持着开庙会,赶集市,办交流会的传统民俗,往往在赶集的日子里各乡各村的老百姓汇聚到城镇上,沿路设摊,搭台唱戏,造成过境车辆的通行困难。
三、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成因思考
小城镇建设中交通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我国城镇当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其存在的原因有着一个长期的沉积过程和历史根源。
1、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镇的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广大乡村及小城镇地区长期处于低机动化运输阶段,畜力车、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是地方运输的主力,速度慢,运输效率低,在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往往都是以天来计算,不可能当天往返,路途需要吃饭休息,于是给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在低机动化阶段,城镇发展依赖于公路,沿路展开。这种马路市场和公路城镇在机动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交通的干扰还没有明显凸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交通线数量少、质量差、运力低的状况。公路运输“门到门”便捷快速的特点和路网结构的完善,使全社会客货运输的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公路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一直得不到改造的小城镇过境公路间的社会矛盾愈来愈明显。
2、长期存在以路兴商、以路兴镇思想来指导小城镇道路建设。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架桥被看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公路一但建成,两侧地段则成为最有价值的地方,“要先富,去占路”,以路兴商、以路兴镇,占路搞经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法宝。在城镇发展的初期,机动化的程度比较低,过境公路穿城确实为城镇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公路穿城带来的问题积重难返,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断地凸现出来,迫使政府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以改造。
3、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为二、三产业服务,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城镇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再加上部分经营者随意摆摊置点,导致交通秩序异常混乱。
4、虽然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但高速公路收费的“高门槛”也使部分运输车辆望路兴叹,致使国省道干线上仍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对小城镇的过境运输的压力仍然不堪重负。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车辆保有量和客货运量的的快速增长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根据对小城镇现状交通方式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小城镇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小城镇改造中,应该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小城镇交通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交通是经济的先行官,要始终坚持交通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经验,牢固树立交通始终走在前列的思想,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使交通建设在城镇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化的进程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促进小城镇交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依据本地区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据。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结合城镇用地布局,配合公路部门,将过境路外迁。结合镇区改造,理顺道路系统。道路建设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遵守规范,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规划建设中配建停车场地和交通站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设施。
(3)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素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人是交通的主体,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各个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镇,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力求“人、车、路、交通环境”的和谐发展。
(4)加强行政执法,维护路产路权,完善公路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依据公路法,加强行政执法,健全依法监管,强化路政巡查,加强公路建设全过程介入管理,开展公路路产确权工作。积极研究和探索城镇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严肃惩治侵占公路路权,破坏公路设施的行为。完善和维护公路设施,使公路信息批示明确,标注清晰。对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十字路口采用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无序停车行为。政府和城建等部门要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
(5)要针对小城镇的具体现状和特点,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因地制宜
我国有二万多个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每个小城镇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都走着自己的发展之路,因此每个小城镇都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找准自身的优势,发挥不同的特长,来把握自身规划的定位,制定适应自已交通发展的规划和分步走的实施纲要,既要有一定的适度超前,又要有实施的可操作性。切忌盲目求大,无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