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3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化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初中教师在开展初中教学课堂时,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开展数字化思想在初中教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研究,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内容的学习的过程中,全面开发自身的数字化思想,提升自身的数学化能力。在实现数学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的同时,也形成了更加理性、科学性的思维,从而收获更好的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果。在数学学科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理想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数字化思想;初中数学教育;拓展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开拓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1]。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化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将数学化思想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掌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数学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日后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化思想的基本概念
数学化思想的建立人是荷兰数学家汉斯。汉斯所倡导的数学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数学思想应用于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以及世界观的建立当中,并且应用数学的理性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化思想是一种较为理性客观的思想理念。由此可知数字化思想的应用更加注重理性思考能力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思想,可以更加客观性、有序性以及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数学化能力的掌握过程中,得以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的重要性研究
将数学化思想应用于初中数学教育中,可以使得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掌握初中数学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良好的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将所获得的逻辑能力应用于生活当中,从而更加理性、有序的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全面的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2]。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育过程中的,数学化教学思想应用时,可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对于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学化思想的引导和培养。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以及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数字化思想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引导初中生以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促使初中生对于现实世界,也能够产生更加理性的社会认知[3]。因此开展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教学课堂上的引用十分有益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知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初中课堂教学时,也可以着重的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经常应用的知识理论,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充分的将数学化思想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形成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实现数学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的同时,也形成了更加理性、科学性的思维。
三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的方式研究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化思想应用意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化应用意识,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以较为完善的逻辑性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尽量的引导学生在解答初中数学问题时,尽量应用数学化思想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化思想应用意识。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课堂上,开展初中学生的数字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字化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字化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在教室的黑板上,尽可能的高的,绘制出一个,能够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卡通图案,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这个图案的好奇心理。随后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绳子或者是软尺测量这个图案在黑板上的高度以及老师的高度,并且进行数据的记录。在记录下数学教师的高度以及初中数学教师在黑板上所绘画出的卡通图案的高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去黑板上,尽可能高的画出自己所喜欢的图案,并且测量自身的高度,同时也进行准确的记录[4]。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数字化思维,对于这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究自身能触及到的最高高度和身高的关系。此时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互相测量对方手臂展开之后,两臂之间形成的宽度,并将这一数值和自身的身高进行对比,有效的锻炼的学生的数学测量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的同时,也良好的引导了学生应用数学化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化意识,可以在加深学生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的同时,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性、客观性思维和数学化能力。但是开展情景教学模式下的数字化初中教学课堂的过程,需要教师对于课堂内容有足够的数学化认知,并且能够运用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常识,将数学化思想与生活知识相结合,良好的引入到初中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当中。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偏小,因此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都十分有限,因此初中教师在利用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开展数学化思想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在情景模式下的,初中数学化思想教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应当给予及时的、有效的解决,从而引导初中学生,在初中数学化思想的教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提升自身的数学化能力[5]。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初中教师在应用数学化思想开展初中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课堂主导地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化能力。锻炼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初中学生将数学化思想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得初中学生的数学化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由于不同的初中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物质教育资源的具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初中教师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初中数学化思想的初中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校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同时教师在开展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掌握能力和思想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差异。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应用数学化思想的初中数学化课堂上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自主的进行初中课堂内容的探索和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应当采用引导教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也能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的同时,有效的培养自身的数学化理念以及锻炼自身的数学化能力[6]。
四总结语
开展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研究,首先应当思考数学化思想的基本概念:内容就是将数学思想应用于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以及世界观的建立当中。通过理解数学化思想的基本概念,开展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的重要性研究:引导学生充分的将数学化思想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形成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实现数学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的同时,也形成了更加理性[7]。科学性的思维。最后探究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的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化思想应用意识以及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化能力。通过开展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拓展应用研究。可以引导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内容的学习的过程中,全面开发自身的数字化思想,收获更好的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形成了更加理性、科学性的思维,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良好的、全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耿粉云 单位:云南省宣威市来宾镇来宾一中
参考文献
[1]李明振.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数学教学[A].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论文集[C].论数学化思想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2014:3.
[2]孔凡哲,严家丽.基本思想在数学教科书中的呈现形式的研究[A].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C].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24.
[3]梁晓燕.论数学化思想在数学学发展中的作用[J].以“数学化”思想为指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65-66.
[4]王应标.以“数学化”思想为指导——《参数方程》教学分析[J].推进数学化思想进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05:21-24.
[5]廖水源.谈初中“数学化思想”的实施方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11:1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化缺失 对策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巨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数学化”概念,即“抽象—符号—应用”的过程。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造,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重新创造一遍。因此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我们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领悟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化缺失的原因以及小学数学教育中实现数学化要采取的措施。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化缺失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数学设置的情境再现也不合理
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中,虽然引进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对这些教学方法缺乏理解和应用,反而使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有所减弱。比如: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重视数学化向生活化方面的转变,但是一味地追求新的教学方法,却对新型教学方法缺乏应用和理解的结果,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成果。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已经对数学理论情境再现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数学理论情境再现的思考,反而弄巧成拙,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再现对学生数学教育的刺激有所忽视,学生不仅没有感受到数学情境再现的乐趣,而且无法将情境再现与数学合理地链接,曲解了数学化情境再现的作用和用途。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意义和作用,缺乏对数学的重视,缺少对数学的分析和思考,影响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智力开发,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发展,这使得小学数学教育呈现无效化。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还是一味地认为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就是学好了数学
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虽然也为数学教育设置了数学情境,但是还是按照传统的提问、解答的模式来执行情境,学生还是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是依靠老师来提出问题,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扮演被动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降低对数学问题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不到发散,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下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实现数学化要采取的措施
(一)要不断地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对学生的数学教育质量和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时刻牢记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职责所在,在进行数学课之前要及时、完整地做好备课。在备课中,教师要明确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牢牢地掌握数学教材的内容,通过情境教学使教材的内容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数学教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和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创造科学、合理、有效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数学的创设情境和其他学科的创设情境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数学教育的兴趣,还要将生活中的经验和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紧密地链接,使以往的数学知识情境再现。教师创设数学情境时,切忌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故事,或者是对生活经验的感悟和领会,创设的情境要尽量多样化,不要只停留在一个层面。这样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学生还能够自发地思考、创设问题,继而积极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随着数学的学习重点不断转变,而且要摆脱传统的以问题定程度的落后模式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有目的、科学合理地对数学的问题进行引导,不同的数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观念和理念,要为学生创造自发发现问题的情境和环境,在引导中,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学生在情境中很容易找到和数学相关的知识点和疑难点,通过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情境再现的方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得越多,学生的数学知识就越扎实,学生自发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会越高。
(四)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的教学需要生活化调整和调节
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之所以能够应用在生活中,主要是因为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中,要不断地开展学生思维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收集数学疑难资料、实际操作分析,让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相对中学生来讲比较匮乏,生活经验也比较简单和直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再现会要贴近于生活。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数学智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会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化”缺失的现象分析和对策[J].科研视窗·教研经纬. 2008(07) .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情景化;误区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为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享有“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在小学生最初接触数学时就培养其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创新的教育思维要求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在于激发一种兴趣,一种体验;教学不是告诉,不是传授,是感悟,是引导,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所授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体现“入情入境”,能使教学过程达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一、小学数学教育“情景化”的策略
目前,实现教学“情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活在数学里”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并处理数学问题。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以供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发表意见。
2.通过实际操作,让数学概念“立体起来”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理解易流于肤浅,这就需要结合实际,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千米”时,为加强直观正确认识,可组织学生用“跑一跑”的方式来理解“千米”的大小。
3.重组情景习题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存在着一些诸如题材老化陈旧、数据过时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调整、重组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习题让学生解答。
如在“百分率”教学中,书本习题显得不够“情景化”,则可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替代。例如根据班级情况求某天的出勤率;体育课上投篮的命中率等。
4.设计数学游戏,让数学更有趣味
数学游戏一般都有一个生活情景,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它是一种特别适合低龄小学生的益智活动。
游戏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24点”、数学谜语、数学接力等。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既开发了智力,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全面综合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育“情景化”的误区
在“情景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背景下,一些方法不当造成的误区也随之形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求改,编制了一些较为虚假的“情景”,对数学教学造成了“硬伤”,“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作法还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大致看来,误区有如下几种:
1.未紧扣教学内容,顾此失彼
案例1:在教学“8+x”时,教师出示了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教师本意是通过图中孩子的性别、穿着、运动与静止的形态等来展现不同的构成8的组合。但是教师在引入中过多地介绍了情景的太阳、山水、树林等无关信息,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没有按照本堂课的目标进行探索。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景的创设要严谨,要避免过多的无关信息扰乱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因此,情景气氛的过度渲染及其容易走偏。
2.未考虑学生认知实际,情景设计虚假
案例2:在讲授两点间线段最短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修建青藏铁路,有很多的隧道,问隧道两个端点的距离怎么修最短?
教师想通过此情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这个情景对学生来说很陌生,还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无关联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返璞归真,创设如:“从教室到图书馆,有几条路?哪条路程最短?”的情景。
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情境的设计失去了“数学味”
案例3:教学片段:
师:再过几天,什么节日要来了?
生:六一儿童节。
师:小朋友的节日要来了,你们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去旅游。
生: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生:我想得到奖品。
师:有的小朋友还有很多想干的事,可以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老师以儿童节为话题,无疑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但以上过程足足用去了10分钟,而且所提问题是不需经过学生思考或是思考价值极低的。显然,上面的情境设计一开始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如不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这节课最终肯定会成为一节变了味的数学课。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学数学、用数学,所以千万不能因为情境而丢了数学。
4.未基于学生知识起点,情景操作失控
案例4:“圆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计算圆的面积。大家觉得应该怎样计算?
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师:说得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看看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公式。
(操作了几分钟,学生也没有找到转化的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发现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案例中,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中没有“化圆为方”的储备,因此,学生探究了很长时间仍找不到转化的方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结论
其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一种理念革命,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单一、被动转向多样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求效益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出现“形似神不似”的局面。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要正确处理,追求新颖的形式、扎实的内容两者平衡。要在积极的实践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去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才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对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从而真正使教学过程达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卷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小燕.例谈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1(3).
[4]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生活化取向[J].教育研究,2003(6).
关键词:中职数学;职业化;教学措施
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不可能像对待初中与高中学生一样来进行教育的实施,应该全力考虑学生们的就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引导。数学不仅是门学科,还是日常我们生活中计算的基础,是融入到生活里的学科。没有数学就没有21世纪这么多先进的科技发明,社会将会停滞不前。为了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对学习主观上的认识,对于中职数学教学模式上应该倾向于职业化,但是如今的中职教学中出现很多既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的状况,又不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规范。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第一,学生们对于学习依然过于懒散。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就要考虑步入社会找工作了,但是学生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生涯即将结束的他们,还每一天把学习当做负担、任务。学生们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未来职业走向目标不清晰。这是中职学生们面临的共同的问题。第二,在数学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没有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所需求的方面。对于初中与高中生来说,学生们学习知识可能只为了考试,但是中职的学生要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领略到中职数学知识是如何与职业相联系的。在这一方面中职数学教学没有做出明确的指导,这也是导致学生们无法正视自己学习态度的关键原因。
二、促使中职数学教育走向职业化的策略
第一,正确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思路,影响学生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们成熟的心智,辅导即将要毕业走向社会的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目标,让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目标。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历届中职学生的职业走向。例如某中职老师将以往教过的学生如今在社会上工作的情况向学生们讲述,比如曾经也是中职数学专业的王同学如今从事的是投资行业,他在工作中每一天都和股票、债券打交道,也是与数字打交道,充分利用了中职学习的知识对债券与股票进行分析计算,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审核,这就是学以致用。老师的启迪与阐述,可以让同学们心中有一定的方向,明确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心智,使其具备中职生该有的素质。第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步入社会后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未来的职业目标,但是创新永远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前进因素。中职数学也一样,对于知识的创新也具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对于中职学生们来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也是中职数学走向职业化的第一步。第三,通过数学名人效应来激励中职学生们来学习数学这门科目,然后展现名人是如何将这门学科走向职业化的。名人也是将数学学以致用与生活相联系,并且运用到生活当中的。对于思想还未成熟的中职生,利用名人激励是很容易改变他们思想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名人数学职业生涯的发展史来进行教学来引导中职生的学习方法。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等广泛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们应该学习他的吃苦耐劳,为数学事业执著而坚定的决心。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们的意志力,因为数学学习是比较枯燥而且路程艰辛的,很多学生由于意志不坚定输在了路上。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并且将之与职业相联系,教师应该多讲述世界数学家的职业生涯,来勉励中职学生的学习,以及鼓励他们对职业前景做出规划。第四,对于中职学生要做好职业化深入探讨,让同学们了解数学在社会上有何作用。例如:工程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因为工程师需要数学基础来为自己的专业进行基本计算;会计行业也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因为会计行业要与数字打交道。所以,要鼓励中职学生产生提前意识,学好这门课程。总而言之,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教师要不断努力与思考,让中职学生把学习数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根本,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鲜明而有活力的有为青年,使得教育意义得到认可与推崇。
作者:黄丹 单位:牡丹江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滔.中职数学职业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职业,2014(18).
近年来,有一处名校的成功很值得我们反思——闻名全国的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该校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差,曾濒于崩溃的边缘,该校能够立足课堂这一中心,着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三三六”教学模式,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这一农村学校一跃成为全国素质教育名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像一阵风刮遍了我国各所中学的校园,当每天数以百计的参观车辆停在杜郎口中学门前的时候,有没有人想过这里的经验是不是完完全全的适合我国的所有中学呢?
笔者去年到一所学校观摩了几节数学新课改公开课,总的感觉不错:课上讨论答疑替代了背诵默写,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了……但让笔者“惊叹”的是:在课后分别与几位授课者单独交流并肯定他们授课艺术时,他们表现欣喜之余,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学校“愉快——合作学习”统一的课改授课模式规定,并且滔滔不绝介绍这种授课模式的理论依据与课堂“实用”好处,还说学校号召所有教师严格实施这样“谍改模式工程”:要求备课、上课、教法、思路等环节全都“学”来,并且科科“学”、堂堂“学”、班班“学”,但冷静想一想:这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能否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而在学校强行推广?
纵观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和发展过程,最大的问题是单一化,总是有人试图建构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屡见不鲜,这种“拿来主义”思想,“生搬硬套”也只能是形式上的模仿,很少能领会其思想精髓,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将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观念中,任何时代都有一定的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思想下必定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苛求一种模式“一统天下”,那么如何让每节课都能张扬个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追论: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模式问题
回顾教学模式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中有许多问题使人感到模糊和困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模式作用的真正发挥。
不少数学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1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模仿,未能从思想上深层次领会模式的精髓,比如,有位教师上“直线与圆”一课,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又让学生画出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充分体现了让数学贴近生活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学生活动得很充分,气氛活跃,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光是从技术层面模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而对加强学生对直线与圆的本质的认识缺乏有意识引导,学生无法超越具体事实,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就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
2对示范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甚至将其视为教学中包治百病的良方,而过高的期望难免带来事后的失落感,在一次改革交流会上,一位校长很无奈地说:“我们曾经到好几个地方去学习,每次学习回来,都会认真讨论并应用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但教学质量总是提高不快,”显然,这位校长高估了学习模式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元质量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
3只关注从教学模式中获取新知识,而缺乏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不能将学习成果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例如,某学校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后,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有的教师撒手让学生自学,南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不知所措,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缺乏本土性和适应性研究的生搬硬套,远离学习者的经验基础,致使活生生的模式变成了教条。
一些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以及自身的素质,而一味想着运用某一数学教学模式——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能是别人推荐的,或学校上级部门规定的,当重在模仿教学模式的原型或抓住教学程序不放,而忽视教学模式中蕴涵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氛围等使模仿失败时,则会质疑教学模式的存在价值,这样一种氛围又会让那些尚未涉足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教师心生疑虑,无所适从。
三、追求: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无模式化
下面举一个例子,并从后现代主义加以分析。从而提出追求教学无模式化的注意点。
本学期在给高一一个强化班的学生上一节“解i角形应用题”时,所选的问题都比较有趣而又有一定的难度,当我把原先准备讲解的问题展示给学生时,正要做一些说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自觉地投入积极的思考时,有几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会,让我来说说吧!”第二节课到另外一个强化班讲同样的内容,当呈现问题以后,很少看到几名同学在动手,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期盼的目光,这时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场景生成,得实施另一套方案,切不可简单地搬用原有模式。
后现代主义认为:开放、互动、探究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关键,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由一系列材料组成的静态文本,文化传承的工具,而且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化基础下,高等数学教育模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信息时代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科技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效果。校园内部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加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破性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如何突破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普及,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新教育趋势,同时意味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利于比较的信息化环境,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方便教学应用的软件资源,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师资力量。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发现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主动求异、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综合品质高的新型人才。
1.高效呈现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应用符号作为语言,表达更简单明了,同时借助几何语言,让表达更加直观、准确。由于这两种特点,教学环节中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进行教学,如此决定高等数学教育的特征,教学中要借助大量板书,通过书写和画图展示清楚,该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备课的时候,制作对应的幻灯片或课件,在课堂中直接播放资源文件,减少板书消耗时间,通过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课件制作环节中要积累大量素材,投入较多时间,是知识再创作过程。
2.动态的表达。
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变量,教学过程中思想充满动态变化,部分概念表达的仅是动态观念,过去教学手段和方式仅转述给学生某一个方面,至于动态变化具体过程则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该种状况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将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让更多抽象性数学理论转化成生动自然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清晰,增强教学效果。
3.有效解决学生问题。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下,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及时性不够,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则类似问题能有效解决。学校内部可以建立网络自习室,让学生将思考环节中出现的困惑和新想法及时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
4.方便习题教学。
通过简单重复是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传统习题课程教学对小部分学生具有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觉厌烦。应用信息技术后,老师可以将习题课程安排到局域网络教室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利用习题库评价系统进行针对性练习,疑惑之处及时反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习题练习,然后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5.实验教学。
学校内部建立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自于生活,最终将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在学校推广数学实验,主动向学生推广优秀的数学软件,提供给学生自我研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研究,主动观察、探索、模拟,最后得出结论。建模作为一种数学应用方面的技术,最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建模环节中合理配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交流互动,发掘各种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二、教育和自主学习结合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详细分析来说,学生自身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该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主体认知作用,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增强学习效果。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自主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能查找到自我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通过自我判断、选择、浏览、寻找、回放资源材料。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控制自学进度,满足个体需求,信息化时代下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实现高等数学课堂中高数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信息教学和课堂教育结合。
网络自主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学习前期,学生预先学习,主动发现疑惑之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列表,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订出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数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网络搜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网址,学生通过自我搜索获取信息资源。老师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适当进行监控,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答疑解惑。
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学生对每节高数课程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转化为共性疑惑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查,疑惑之处共同探讨解决,引申教学主体,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学情景构建等形式的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和调整。
3.建立答疑制度。
高数老师可建立个性化教学网站,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案、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难点分析、往年习题、试卷等到网站上,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老师可在网站上建立具有特点的专栏,帮助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考虑,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事迹中感受到榜样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命气息,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力量,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和转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数学逻辑感知体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从细节教育逐步改变成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严明 单位: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生命化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生命化教育关注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我们泛泛谈的“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它有肉体、有需要、有情感、有个性、有理性,还有脾气。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实现由“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换。生命化教育要求教育者真正作到“目中有人”,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在教学中不但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学习的研究,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更要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学观念,要相信、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强调认知主体即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让学生的潜力、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和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构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主动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里自主探索新知,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顺应、同化新知识,建造属于自己的新图式。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老师应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创造吸引力强的课堂情境,这不只是刺激了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触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和不畏艰难的冲劲儿,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图示、教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运用谜语、故事、游戏等,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的欲望。如在教《我们赢了》一课时,先让学生猜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学生猜出钟表后,老师接着设疑:你知道钟表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吗?再根据课本中的四幅插图,讲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钟表的作用,自然得认识钟表、小时、分,激发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钟表的欲望。
三、创造学习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完整生命的发展本质是通过活动、体验和表现进行的。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生命课堂要求老师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给他们自由思考、自主观察、自主聆听、自主描述、自主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不止要关心老师的生命在场,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在场。老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生动有趣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十足的过程,领悟学习知识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课件中出示一幅画:一只猴妈妈拎着一只篮子,篮子里有四个苹果,图中还有两只小猴。结合图画,给学生讲故事。一天早晨,猴妈妈,卖回四个苹果要分给它的两个猴宝宝,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很快回答(两个);猴妈妈如果卖回一个苹果,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回答(半个)。“半个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么表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求知欲望提高了。在欲知、乐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分数的概念。
四、组织交流互动,增进课堂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