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思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教育思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教育思想

篇(1)

关键词:寓教于乐 文本分析 个性作文

徐树忠老师说:老师是一个播种快乐的职业,虽然有过疲惫感,即便偶尔觉得烦恼,但在孩子们花朵般的笑脸中,我甘愿“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正如同钱理群教授所写的那篇文章《做老师真难、真好》一样!钱理群在给徐老师《我的快乐语文之旅》作书评时也指出:徐树忠老师无疑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教育教学中感受着生命的快乐,同时,我猜想他一定享受着“丰富的痛苦”。

一、寓教于乐

“乐”是徐老师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持之以恒的目标。他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被动、消极的被灌输的器皿,而应该是具有个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个体。所以他探讨的不仅仅是教书,而是“艺术”的教学,如何能够让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寓学于乐是他追求的目标。

在这本《我的快乐语文之旅》中徐老师谈到要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该做到:首先,激趣,在语文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等,还可以借助实物、挂图、课件等多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借以调动学生的情趣。其次,加强鼓励,要宽容学生的错误,不要对他们一些荒诞的想法抱以鄙视的态度,相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不时地给予鼓励,肯定孩子们新奇的想法,让孩子们在“求异”的思维中大胆创作。最后做到宽容赏识,赏识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对他们身上出现的哪怕是极小的优点也要给予及时的赞赏,这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活力和激情。

“轻松教语文,快乐学语文”,当徐树忠老师的这条信念最后成为广大师生的追求时,相信语文学科一定会摆脱现在这种备受责难的境地,成为学生最爱的学科。

二、文本分析

徐老师很重视文本解读,认为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起跑线。他提倡教师要对文本做仔细深入的解读,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度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这一点和当代的语文教育大家不谋而合,钱理群和孙绍振在讨论关于语文教育改革中一致认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脱离文本的倾向,不但脱离文本,而且脱离‘人本’”。因此孙绍振从微观切入,采用还原和对比法分析文本,出了一本《名作细读》。

与孙老师的文本分析切人点不同,徐老师常年奋战在语文教育的一线,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不仅了解一线老师的教学状态,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等特点,因此,徐老师对文本解读的认识是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他把文本解读分为五个步骤:首先是读,要带领学生多读,还要用心读,读进去,读深入,再读出来,只有在这样进进出出的读中才能得到效果;其次是启,教师应该采取“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策略启发学生的思维,由已知导出未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是思,要跳出文本看文本,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以及解读后的提升;然后是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勾勾画画的方法,边读边画能够及时记录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便于学生把握信息积累心得;最后是品,在读的基础上,努力通过品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文精神。

三、个性作文

作文是学生用来反映生活、发表见解和抒写性灵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徐老师认为优秀的作文应该是“有个性、有独特的自我感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并“文质兼美”的,但是目前学生的作文却问题重重,极没个性,概括出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模式,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徐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压抑自我和读写相分离。

篇(2)

语文有两个特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即是指语文对人们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教给人们语言交际的能力。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对人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引导人们走正确的道路。有人说现代的教育把语文教育给扭曲了,使得语文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功能,成为了考试的工具。其实语文教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语文除了能教给我们基本的基础知识外,能够激起学生热爱我国文化和语言文字的感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语文教育可以通过优美的文章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人默默的屈服于文化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驱人向善,这其实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在历史中常常骄傲我们的伟大文明成功教化了无数的夷族,使他们由野蛮走向了文明。其实今天的语文教育就是起了这个作用,我们可以叫它“德化”似乎更贴切一点,所以当今的社会离不开语文教育。鉴于语文教育的特殊功能,我们就可以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渗透,共同促成学生健康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人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只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成了学习考试的工具,却没有教给学生情商,让学生出了校门不能经受困难的打击。但是实际上不仅仅是情商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也使得我们的学生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看他有多高的知识水平,而是看他的知识水平是否和道德水平一样高。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优良品而不是社会的危险品。我们所指的危险品是指那些拥有高学历却没有好美德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对社会的危害最大。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我们学生优良的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教育的最大的魔力之处就是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这就不得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只能完成教书那一部分,而永远完不成育人这一部分,也就只能成才而不能成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三、理论联系实际,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和语文教育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从教科书、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三个方面来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教科书可以说是学生在学校里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所以教科书的内容就尤为重要。我们语文教科书选择的内容必须具备全面性、深刻性和新颖性三个特征。第一、我们选择学生所学的语文课文必须具备全面性,从纵向上看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在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道德高尚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也有无数发人深省的事件值得我们去反思,例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等。学习这些古代的事物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明,又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使课文不至于枯燥无味。同时也要着眼于眼前的事物,所选内容要跟上时代。古代的事物毕竟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可以把眼前发生的事搬上语文课本,这样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学生的感触就会比较深。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感动中国》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我们身边发生的道德高尚的事件做为学习的榜样。那么从横向上来看,我们在选择课文时要尽量选择不同类型的人物和事件,例如有反应助人为乐品质的事件、有反应孝顺品质的人物、有反应热爱祖国品质的人物等等。尽量把反应不同类型的正面能量的人物和事都表现出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第二,我们选择的语文课文必须具备深刻性,也就是独特性。所选事件的影响拥有深刻性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后获得发人深省的感悟,所选人物的特征拥有独特性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后不致于直接抛到脑后。例如我们可以歌颂身残志坚的人的善良,以德报怨人的高尚等等。同时也可以突出人民对反面人物的憎恶来教育学生。所以语文课所选课文内容不可草草了事,也不能事事都照搬,要有选择的选择。第三、语文课文所选内容的新颖性,也就是时代性。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东西容易很快过时跟不上时代潮流,我们的教科书也不例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学生有限的认知范围以内选取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的事件和人物。例如我们想要教给学生要孝顺父母,古代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就不在适合出现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四孝中有的故事就被人们认为是愚孝,不再适合当代平等的社会了。所以我们在选取教材内容时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也要引导学生在做好事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帮助别人。这也符合我们今天社会提倡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其次、在学校里面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我们的人民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取向,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两方面影响学生:一方面是在课堂上,老师要抓住所讲课文中人物事件的特点,揉情于理之中,生动形象的把主人公的事迹讲给学生。即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明白了情理,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老师千万不可干巴巴的只把课文架构和生词讲一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这篇文章的原因,一定要教给学生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而是成为精神的巨人。学校的目的也不是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智商,也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磨练意志,不怕困难。我中学所敬佩的一位语文老师说过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他说:“我教你们的时间不长,可能只有两个学期,但是我希望你们在我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希望你们跟着我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老师也应当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就所学课文中主人公行为进行讨论,让学生尽情的发言,然后特别重要的是老师要及时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亲身经历来教育学生。老师一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最钦佩的对象,所以老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教育出品格优秀的学生。否则将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同时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可以常常举身边的例子,或者表扬班级里面做得好的同学,鼓励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当然老师也要多举反面例子,警示学生不可随意学习模仿。最后、教科书和老师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很大,但是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的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经常跟学生交流。交流一般分为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两种。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一般的语文的基本知识交流起来不是特别容易,而且也很枯燥。但是情感的交流就很容易,一经喷发便不可抑制,这也是学生学习思想品质的绝佳时期,老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讨论,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毫无保留的交谈。在文字交流上,就可以发挥作文和周记的作用了。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读后感去写,让学生去书中寻找学习的对象。也可以布置自命题作文,让学生去生活中去找学习的榜样。通过作文写作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帮助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出去学习体验,去帮助别人,写下自己的感受。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育;结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51-02

一、前言

在社会物质发展速度快速的今天,有部分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偏离了正确的价值方向,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没有加以规范,从而酿成不良后果。在呼唤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以及教育机制进行深入改革的机遇下,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学生除了智力,体力的增强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将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寓于语文教学中做研究。

二、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

在语文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是明确的教学要求。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则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学学科所要实现的目标。语文作为一门伴随学生时间较为长久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为了教授我们古往今来的文学知识,还要通晓其中的精神理念,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基本都是以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教学,文化精髓为主。在四书五经中,或是诗经中都是提倡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文学中升华,在各个朝代的文学教学中,均以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来进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从古代就流行的做法,我们现代教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的形式也是通过介绍各个思想理论,以及思想道德相关的故事来反映其中蕴含的思想哲理。这与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十分接近,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语文学科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由于现今的思想教育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授思想政治课程来完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的单调,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其中的教学精华,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重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加规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发展本质,但是其传授知识的方式过于理论枯燥,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语文文学教育的文学魅力,将思想道德教育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思想上的归纳总结。

三、思想政治教学与语文教育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包括爱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要将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要将两者的这些方面进行融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语文教学是爱国思想政治教育典范

在我国的思想教育中,爱国教育一直是核心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树立民族的自尊,自豪感。要进行充分的爱国思想教育,就要借助语文这一学科,因为语文学科在教授学生读文习字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母语的魅力,并用这些语言工具去探索学习更多的知识,利用语言工具来认知世界,了解不同的观念,看法。在语文的教学课本中安排的教学文章,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以及祖国的山河景观,璀璨的历史成就,例如,庐山的瀑布壮观,泰山的巍峨雄伟,黄山的俊秀绮丽,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用他们的作品反映所处时代的背景,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不仅从中学习到文学历史,也成为学生陶冶情操,爱国情感养成的良好途径。

(二)语文教学是道德思想教育的体现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这些在语文课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文人墨客,或是戎马将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细致描绘,语文课本中良好的文学素材,向学生的传达拥有优秀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文章中各类人物描述,各种故事的剖析,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道德启迪,通过不同的文学作者笔下的优秀人物以及优秀的思想道德情操,理解他们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内心的呼吁,和现今的社会进行对比,可以充实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情操。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措施

在语文的教学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完美的融入到其中,需要使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来达到两者联合的教学效果。

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感性特点,运用情感的渲染和道德的升华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因为,情感的渲染可以让人拥有相同的情感体验,众多的语文教学实验说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情感,可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直击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因材施教,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对于学生爱国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不能使用政治课堂说教模式,要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形态,丰富的故事情感来打动学生,传递给学生故事背后的正能量,受到这些情感的正面陶冶,接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核心思想,围绕核心思想来寻找教学的创新点,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顺利,学生对于各种思想教育的讲解部分也不再有抵抗情绪。在讲课过程中,语言的掌握运用不同,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也将其中的教育意义表达出来。在教学的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朗读,背诵文章的精髓部分,来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从中获得良好的感知能力。另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的方式,不仅可以通过课堂的教学,还可以将其与语文写作,阅读,演讲等结合。比如在写作中,可以将主题在立意时,选择好思想主旨,让学生在行文时提取深刻健康的思想,进行写作时,加入正面的案例,这对于学生的正确三观树立非常有利。在演讲比赛时,可以给学生热议的时政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演讲稿写作,并举行演讲比赛,加深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视野更加开阔。通过这些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篇(4)

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对阅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上,仅仅局限于对段句、文章的浅表通读,未能深入感知诸如:作者意愿、句逗之间的深意、字词合理运用下的文学魅力等,这种过程使学生忽略了阅读的本意,不能与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刚要性指标相一致。而且,学生阅读能力尚显不足。从历次考试成绩来看,语文科目所反映出的“丢分”情况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包括对题目指向理解不足,导致答辩方向出现偏差;在阅读解释时,不能有效地对文意进行梳理,致使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不全面;作文时,因为自身词汇量不足,或是对文字适用等把握不当,导致文章结构失衡、言辞平淡无奇等。这些均是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不足,难以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或者是难以通过阅读技巧反思自身解答结果等造成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1.合理划分阅读能力,分类培养与强化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如果不能将之合理分解,在笼统的概念下进行培养和锻炼,那么只能是闭门造车,不得要领。从功能上来看,阅读能力包括“读”的能力,即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单纯浏览的能力,学生应当具备相对快速、准确地浏览内容的具体能力;“理解”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应当具备对文章主旨、引线、具体词汇等的理解,掌握文章的真实含义,并且能够根据阅读合理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化用”的能力,学生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文学技巧、语言知识,直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赏析、鉴别能力等。

2.以课本为基础,有机开展课堂阅读阅读课程本身即是作为语文科目方面的必须教学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应当被适当地安排在语文课堂之中。利用课堂时间开展阅读教学,尽可能地完成对学生的系统指导,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教会更多的学生更全面的阅读技能,普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语文方面教学需要深度依靠教材教参的安排,必须尽可能多地利用课本,才能切合教学大纲的科学安排,有效提高学生能力。因此,要以课本为基础,有机开展课堂阅读,例如:在整个学期的语文课程安排时,可以专程安排阅读课程,带领学生对语文课本中安排的一些赏析类的文章进行阅读,或者是给予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可以对课本中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3.以实践为准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教学受到课堂时间、形式等限制,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可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掣肘,使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适度开展课外阅读,实现对学生的适时培训。例如:教师带头组织课外阅读小组(俱乐部),带领学生经常进入校园图书馆、地方公共图书馆等开展集体阅读,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心得交流,要求学生对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感受等及时记录,并完成读后感言创作。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比拼趣味大赛,比拼内容包含学生在阅读时所摘抄经典语句的数量和质量;学生所写读后感的深刻程度;要求学生阅读指定读物,并根据读物设计考题,以智力比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成效等。

篇(5)

关键词:语文 思想政治 教育

引言

语文学科是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学科,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一些语文教学内容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让学生懂得很多人生道理。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其相互融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语文教育未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语文课程在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和提高了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但由于受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基础性地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而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地升华,也没有将语文学科在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就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教育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意义都十分重大。它能够让学生形成和保持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其认识和分辨事物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但传统的思政教育都是通过相应的思政课进行的,这种单调僵化的教学内容也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吸收,往往达不到相应的理想效果。

(三)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有效融合

首先,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衔接和互融,导致一些思政教育内容被刻板地加入到语文教育中,教育效果也不明显。其次,语文教育中还存在着过于注重思政教育的情况。这不仅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和人文性教育,还导致语文教育过程因过多的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没有充足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相应教师通过语文学科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基础知识,如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与此同时,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技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使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相应地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其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地形成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还为其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领悟和接受相应的思政教育。

(二)语文教育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往往涵盖了各个时代丰富的知识信息。这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这样充满人文氛围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这些学习内容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自身的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为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说,语文教育的人文色彩使思政教育充满吸引力,也能够更好地达到相应的效果。

(三)语文教育有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语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相应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其通过相应的文字描述感受到或想象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或世界。这与语文教学内容所展现出的形象性和画面感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其主动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感悟,为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辅助。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往往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讲解和传达,还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也能够使师生共同参与到相应的教学活动当中。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在提高学生参与性和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和积极开展提供了相应的帮助。

三、如何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一)对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首先,相关教师应转变相应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它还能够完善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次,语文教育还要融合思政教育。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应承担起相应的德育和思政教育的责任。此外,思政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平台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政理念,以提高其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同时,思政教育的内容除了相应的科学理论以外,还应增添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使学生能够从日常行为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首先,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语文教育的相关内容要进行合理地挑选和设定。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明确的思想性的作品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名言警句或者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这样的语文教育素材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辅助,也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感悟。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语文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协调和搭配。教师既可以针对相应的语文教育内容运用讨论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理解作品中的深刻意义和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专题性教学的方式,将相关主题的内容进行融合,还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共同探索相关学习内容的背景和思想内涵。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还能够使其从中获得思考和启发,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在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中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使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自我完善。首先,语文教师应掌握充足且与时俱进的思政理论。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融入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其必须要对思政理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地了解和相应地掌握,这样才能够使其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合相应的思政内容。其次,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这不仅要求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及时地掌握,还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自我完善。这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师知识面的拓展,也有利于教师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对思政教育的进行提供相应的基础和保障。

(四)依据学生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人身心发展状况都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在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时,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这既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够使思政教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五)充分开展合理的实践活动

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效地巩固和自我认同。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如举办以“爱心”为主题的校园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我爱社区”的实践作文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写作的素材,也能够在无形中接受相应的思政教育。其次,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相应的活动,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如,举办“爱国主义”学习周,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到相应的爱国故事,进而受到一定爱国教育。

结语

语文教育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获得相应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通过语文教育平台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

参考文献

[1]张军,荣国.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交融[J].语文建设,2013(9):10-11.

[2]李琴.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92-94.

[3]孙普阳.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13(8):77-79.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想素养 语文教育

一、高校学生思想素养培育中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以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适度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体而言,语文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素养。

(一)提升高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诸多不理想的地方:首先是语言表达不准,由于网络语言等的盛行,缩略语、生僻字逐渐流行,并成为一种时尚,符合语法知识的表达方式反而因为不够新颖或不够简便等而慢慢淡出语言表达之中;用词不准使得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用语跳跃,前后颠倒,缺乏连贯性;一些高校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方言色彩浓重,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次是临场心理紧张。调查显示,大约70%的大学生在第一次面对大众的公开演讲中,心理紧张,尽管对构思、写稿、背稿等方面准备充分,甚至事先多次练习预演,但是一旦上台,依旧手足无措,眼神涣散,甚至失声忘词。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招聘面试时,说话结巴,眼睛不敢正视考官,恐惧、焦虑的心理难以克服。最后是表达欲望不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渐渐降低,与小学课堂中踊跃发言的情景相比,高校课堂上冷冷清清,许多学生不愿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甚者,将公众表达视为一种炫耀的行为,看不起语言表达。

以医学专业为例,中国的医疗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一些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不准,或是心理紧张的原因,无法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造成医患之间不必要的误解。更有甚者,认为自己专业特殊,即使同为医学从事者由于研究领域不同对于医学专业用语亦有不懂之处,更何况是给大多数毫无医学背景的患者讲解根本就是对牛弹琴,因此便不屑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而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水平,语文教育通过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高校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顺畅进行沟通,便利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二)矫正高校学生的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在迅速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加人民财富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文化环境带来了较大冲击,成长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环境下的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偏失之处:首先是理想信念模糊,功利主义明显。当然大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健康、务实的,但是调查显示有小部分学生注重现实,倾向于功利主义,从而导致自己的理想信念模糊,降低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这些学生理念确立的标准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目标短期化,功利主义抬头;其次是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兴起。虽然绝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坚持将集体的利益置于首位,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倾向于选择集体利益。但是当具体到“金钱”、“权力”等涉及学生个人的现实利益的问题时,部分高校学生所作出的选择可能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同样以医学专业为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诊疗能力与日俱增,医患矛盾却更加频发,据卫计委的数据统计,2006年全国“医闹”事件一共为10248件,2009年则上升至16448件,2010年再次上升至17243件,逐年增加。不可否认产生医患纠纷的一大原因就是部分医生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奉献精神、集体精神缺失。

及时矫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功能,长期以来,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字优美、观念端正、适合教学的示范篇章。语文教育通过优秀的经典名著,阐释深刻的哲学道理,使高校学生在对历史故事的品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语文教育内容丰富翔实,寓意博大精深,接受语文教育可以扩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开拓高校学生的视野,优化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学生思考问题的程度,极大地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

此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亦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语文教育的内容涵盖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与思想的精粹,接受语文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提升高校学生思想素养具体途径

(一)培养目标方面注重突出培育高校学生的思想素养

高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世界各国的研究重点,其设置是否合理可能直接关系着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好坏,而思想素养的培育又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关系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远发展,因此,若要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素养,便应当在培养目标里面注重突出其重要地位。

关于这点,学界早已普遍关注,以医学为例,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就曾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同时他还应该成为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医学教育峰会以及西太区医药教育协会年会等都强调要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以助于培养出既具有高超医术又具有人文情怀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医生。

(二)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安排符合高校学生认知的思想课程

科学的课程设置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国高校中思想教育的课程学时安排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的学时安排则高达20%-25%,英国、日本也达10%-15%,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教育对思想素养的培养似有轻视之意。我国高校的思想课程不仅安排学时少,而且开设亦略显随意性,且思想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课程的具体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安排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简单地拼凑思想课程的做法不但使得学生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知识无法协调发展,而且限制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同样还以医学为例,一般意义上的思想素养要求涵盖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科学文化和民族精神、公民意识等基本公民教育的内容,医学基于其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思想素养的培育还应包括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医学美学等具体学科,涉及伦理、价值、道德、经济、心理、法律等一系列思想教育的内容,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内容丰富,还应注意课程设置的具体时间,尽量实现医学、自然科学与思想教育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形式方面着力培育思想意识的自觉形成

自然知识与思想教育在具体教学形式方面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自然知识要求知识的重建,思想教育则强调价值的重估。思想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而不是掌握概念与接受知识,其强调通过对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的评价,引导学生自发理解真善美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主动追求科学方法与思想素养的有机结合。

语文具体的教学方式有案例教学法、经典阅读法、情感体验法、闲暇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这些教育方法均强调定性,注重体验,通过与特定文化的内在联系,试图在潜移默化之中使高校学生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人文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高校学生不竭的创造能力。

(四)高校师资方面要求配置多元化的教师

高校学生思想素养的培养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对师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又要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好的耐心以及平稳的心态等。而国内从事高校语文教育的部分教师只具有语文教育的背景,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高校学生的语文教育与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研究是相互脱节的。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科学与思想素养的协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师资队伍的配置方面,注重来源的多元化,适当地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理地安排老中青教师的比例,精心地整合校内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实现师资组成架构的多样化。

结语

伦理价值的多元化取向无形之中增加了提升思想素养的难度,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信任度逐渐下滑,人际交往淡漠甚至道德沦丧。这些价值观的变化自然影响着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远远未到自然和谐之要求,高校学生思想素养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媛. “正能量”式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素养的培育[J]. 黑河学刊,2014(08).

[2]赵秋堂. 试论加强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健全人格建设[J]. 卫生职业教育,2012(16).

[3]郭瑞. 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 视听,2012(06).

篇(7)

关键词:语文教育 高等院校 德育 内隐

引言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与育人准则涵盖着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内容,德育工作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优秀的德育工作对高等教育航向的发展至关重要。做好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育环境下,就必须将两者成功融合起来。以语文教育为载体,利用隐性和外在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此才能真正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绩效,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增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魅力、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语文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

(一)语文教育和高校德育互为支撑

语文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性和基础性课程,具有普及性,高校的各个专业都需要文学的陶冶和性情的培养,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而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提升。在古代时期,语文教育与德育就表现出了严密的同一性,儒家学派即通过语文教育手段将其核心价值理念传授给公众,实现伦理道德的广泛传播,以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在现代,高校语文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蕴含着德育的内容,语文教育中承载着德育。我们知道,我国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文化、理想、道德、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由此可知,德育过程中也包含着语文教育。各国高等教育理论界也普遍认为,语文教育正是德育所需要的形式载体,德育也是语文建设所需的内容载体,语文教育能够在理论与方法上都能给予德育以辅助与引导,德育的实施与实现能够彰显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与德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高校工作者若能两者之间彼此结合相得益彰,语文教育便能拓展高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活力。

(二)人文教育与德育的内涵相通

德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承担着道德培养、思想引导、行为改造、素质提高等任务,既有外在的言语、行为教育,也有内在的精神熏陶,其人文教育色彩很浓厚,体现着语文教育的宗旨。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高校德育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彰显着人文教育的宗旨。德育注重对人在生活意义的指导,促使人们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同时高校德育也尊重人发展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人文修养的形成,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自我完善。据此可见,人文教育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三)人文教育与德育的教育要素相融

在教育内容上,语文教育也涵盖了部分德育内容,例如语文知识教育、语文精神教育都与德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交际,利用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文学人物形象的穿透力实现德育内容的展现。教育要求体现着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和德育都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注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法律意识为辅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追求。

二、高校语文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这片净土受到了社会功利主义的冲击,高校功利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学者和公众所诟病,人们仅从教育与外界的关系去寻求教学目的,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人”的价值,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经过功利化的筛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理性的空洞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许多高校教师采用政治化、功利化的标签来理解人物形象,给人物进行归类,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变得狭隘而肤浅,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功利化的德育不仅不利于语文教育,还损害了学生的感情,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现实脱节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有事物和人类构成的生活世界。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语文教育存在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在德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高校语文教育或多或少地在逃避现实,回避现实生活世界里的矛盾与丑恶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会出现偏差,缺乏全面性,在道德判断力上出现问题。正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必须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1]语文教育回避社会现实问题是无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二是当前高校语文德育的内容较为陈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目前来说,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德育内容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部分文章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精神,甚至与其相违背,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缺乏现代精神,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降低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学科个性丧失

学科个性是考察学生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探讨语文德育活动之前必须对语文学科个性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语文教育下的高校德育存在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的生搬硬套、德育动机的外显化、德育方法单一等等。究其原因,忽视了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相互关系,使得文与道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协调起来。[2]具体来说,表现为三个方面:1.忽视语文教育动机的内隐性。内隐性是指不通过主观意识努力而发生作用。在语文教学的德育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远远胜于苍白的理论说教与强制的德育干预。2.忽视语文教育内容的情感性。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情感性的渲染,将文学中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细腻的情感性剥离掉,抽出干巴巴的条筋来解读,使得语文教学支离破碎,失去德育的灵魂,也使得语文课堂缺少生气。3.忽视语文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考察目前的语文教育德育现状,“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盛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缺乏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三、高校语文德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强化认识,形成协同能动的意识和观念

首先,高校领导作为高校的决策层,应重视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高校领导层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的管理方式及其效果,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在专业课教育中渗入语文学科知识及语文教育手法,打破学科之间的学科屏障,因利势导,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大学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融合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语文教育教师队伍作为语文教育的实施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强化教育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高校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语文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树立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观念。作为大学生受众来说,要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中来,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不断探索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适时适度改革高校语文教育现行制度

一是在全校通选课设置上,将语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列入其中,加大语文课程量,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二是将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而不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性情来随意选择,增进语文教育的系统性和稳定度。三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开设语文素质基础班,针对一些对人文学科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通过一定程序的选拔进入基础班学习。四是完善高校语文教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对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文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实现对教师工作科学合理的公平总结与评定,有利于语文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三)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构筑语文教育大环境

高校语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难度高。如果仅仅依靠高校努力是不够的,从结构论的角度来看,高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应该协同合作,齐心协力做好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工作。正如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所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也不仅仅是一般学校教育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除了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社会上的各种讲座、文化活动,出版的各种书籍杂志,以及网络媒体,都可以承担语文教育的责任。”[3]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在三者之间的融合中贯穿语文教育,实施德育活动,将有助于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隐。

结语

语言文字和思想道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文字能够表达思想道德,思想道德也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高校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文本的感染力,自发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内隐和外化的言语与行为教育方式,强化德育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深化。语文教育下的高校德育在于导人向善,在道德追求过程中需找生命与个体的意义,完善自我,塑造人格,形成尊重与和谐的意义世界。语

参考文献

[1]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