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市场经济一般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篇(1)

关键词: 文化 市场 特征 产业 复杂

文化市场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产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市场,它带有本身的特殊属性。研究探讨文化市场的特征,对于繁荣发展文化市场,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照价值。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浅见,以期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

一、商品的双重性

文化产品与一般的产品不同,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商品也与一般的商品不同,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均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产品,顾名思议,指生产出来的物品。商品,指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一般价值两大要素。“使用价值”与“一般价值”都是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产品不是商品,为他人生产但不经过交换的产品也不是商品。可见,所谓“商品”,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历史范畴,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结果。换言之,商品是进行交换、交易或进入市场销售的产品。而文化产品,一旦进入文化市场进行交换、交易、销售之后,便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就物质属性的层面而言,文化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存在价值;就精神属性的层面而言,文化商品又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美学品位、提高人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素质等多种功能。

二、产业的复杂性

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复杂特征

一般产业,是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而文化产业,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兴的产业,同样具有物质与精神相交融、相渗透的复杂性特征。正因为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密切相关,甚至成为“连体婴儿”或“孪生姊妹”。然而,发展文化产业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开发,目的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为此,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努力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与精神意义,努力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要强调:文化生产不同于其他的物质生产,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劳动与精神创造,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三、市场的多元性

文化商品的双重性与文化产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多元性。

一般的“市场”概念,是指商品买卖的场所,它是一定地区内商品或劳务等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需求间的关系。按地区范围划分,有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按商品种类划分,有粮食市场、棉纱市场、黄金市场等,并有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老五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与商品经济密切相连,它具有交换商品、提供信息、通融资金等重要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代市场体系,推进了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特别是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与一般的市场相比,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市场,呈现出明显多元化特征。

一是经营体制的多元化,既有国营的文化市场,又有民营、自营的文化市场。

二是经营范围的多元化,既有一般的文化市场,又有特殊的文化市场(例如古玩文化市场、书画文化市场等)。

三是经营者的多元化,既有文化人,又有商人,还有商业文化人或文化商人。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制度 现代产权制度原则 现代产权制度内涵

虽然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理论界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性作了许多论述,但对其战略地位、原则和基本内涵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将有助于增强改革的自觉性。

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1、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基础工作是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由于所有制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因此,现实生活中所有制各种实现形态及其发展形态,实际是表现为产权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权可视为所有制的核心,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当然就是现代产权制度。因为,我们要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不是古典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尤其表现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制度基础的市场经济。所以,按照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原理要求,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理应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2、按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结构中最核心的制度

林毅夫认为,制度可以区分为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前者是指在特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后者则指经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但制度安排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和一般的制度安排,因为一个经济社会的制度结构,不是所有制度安排随机的、简单的加总,也就是说,在制度结构中必有一个或几个作为基本制度安排起决定作用,它(们)决定和影响其他一般的制度安排及其性质和功能,从而决定了该制度结构的构成和性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中的制度变迁问题。从经济的制度结构来说,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结构。而所有制或产权制度,则是制度结构的基本制度安排,它决定并影响着其他一般制度安排。例如,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的形成,更精确地说,是产权制度的变迁,决定并影响了其他一般制度安排的变迁和形成,从而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结构转变。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要改革传统计划体制的产权制度这一基本制度安排,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

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1、建立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农业社会的权利制度,是以身份权、土地产权为中心的;工业社会的产权制度,是以机器、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本的产权为中心的。虽然我国首先需要完成工业化任务,重视物质资本产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历史的发展趋势,即一个越来越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社会的形成。为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必须充分体现每个人自由的选择权、流动权、就业权、劳动权、创新权,以及享有劳动(包括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的一切有形和无形成果的权利。

2、建立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既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在此基本制度规定下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产权制度,就必须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因此,要建立的现代产权制度,在结构上必须是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社团产权、法人产权、私有产权、个人产权、混合产权等多种不同产权,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融合的产权结构。所以,我国既要学习发达国家的产权制度,也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允许和鼓励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创新,尤其是各种混合产权制度的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3、建立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法治要求的产权制度

所谓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以高度发达的分工和专业化,密切合作和充分竞争为本质特征的复杂经济体系,也是由高度非人格化的交易活动组成的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中,一切分工和交换关系,都必须建立在由国家提供第三方的产权界定和保护的基础上即法治的基础上,而不靠传统的身份权关系,如血缘关系、同乡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来维系的。因此,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首先要在宪法的层次对所有的财产即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无论是有形的财产还是无形的财产等等,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和保护,同时还需要严格划清政府公共权利与公民私人权利的范围边界,以防止公权侵犯私权。其次,由于这种现代高度非人格化交易关系,而使得各种交易纠纷十分复杂,因此必须保持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否则,产权的第三方保护将是不可能的。

三、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关于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决定》已概括为四句话:“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但除了这四条以外,还需要增补很重要的一条,即“选择自由”。另外,“归属清楚”不如改为“界定清楚”似乎更准确些。因此,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界定清楚,权责明确,选择自由,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1、界定清楚

将归属改为界定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归属在我们的通常理解中,是指财产归谁所有的关系,很容易把它理解为狭义的所有权,从而不利于各种产权关系的把握。二是把它理解为广义的所有权,但这种归属,只涵盖了作为产权的客体与主体的归属关系,难以表达产权的行为边界含义,在现代产权制度中十分重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界定清楚的产权,应是具有人格化的产权,也就是说,产权要明确界定在有行为能力的主体上。这不仅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公有产权来说或许更重要。在现代市场经济里,交易中的产权更多的是表现为法人产权的行为。法人是法律认可或规范的有独立人格的团体组织,因而,它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团体组织。但是,我国的公有产权,虽然归属十分清楚,如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但是,由于它们不具有这种人格化主体的性质,因此在人格主体上即行为主体上却是界定不清楚的,从而导致交易关系混乱,并为个人侵吞公有产权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不具有行为主体的产权特征,也正是我国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只有界定了人格化主体的产权,才能够权责明确。

2、权责明确

完整的产权,显然还包括利益,因此,这里的“权”即权利,涵界了相应的利益,所以,完整的表述应为:权责利的明确。其次,权责明确,只是一个简略的说法。也就是说,现代产权制度,不仅要求在权责利上有明确的、具有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而且,权责利还应是对称的,即多大的权力必须与多大的利益,及多大的责任相对应。否则,不对称的权责利将导致权力的滥用,逃避责任,利益分配不对等,从而,产权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实际上,产权制度的效率与权责利的对称性是正相关的。所以,权责利最大限度的对称性,是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特征。

3、选择自由

为什么要增加这一特征?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每个人只能掌握极片面的一小部分知识,因此,个人最清楚自己范围所及的事情,从而作出最有利的选择。在每个人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市场便把这分散的知识汇集起来形成价格信息。而这样形成的价格机制,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所以,有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在社会习惯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具有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自由权,这是现代产权制度不同于前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前现代,因各种国家权力和各种封建特权的种种限制,产权主体的选择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因而他们的创造性也相应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就存在类似的限制,例如银行等行业,只对国有企业甚至外资开放,而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实际上,现代社会,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产权主体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被抑制了,那么创新的源泉也将同时枯竭。美国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那里的人们限制最少,他们在合作和竞争中都享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从而才可能在无数的“试错”中筛选出具有商业前景的创新技术。所以,我国要建立的产权制度,也应具备这一现代特征。

4、保护严格

产权仅界定清晰还不行,它在各种交易关系中还必须得到严格实施才有意义。马克思也说过,所有权必须实现,否则毫无意义。怎样得到可靠的产权实施,这就必须有严格的保护。虽然传统社会的产权实施可以靠亲缘关系,熟人关系,伦理道德,甚至建立个人武装来维系,但在现代社会,产权的实施主要靠国家的法律来保证,而且,只有在国家法律的保护下,产权的实施才是严格的、可靠的、具有效率的、公正的。所以,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特征。

5、流转顺畅

流转顺畅是指产权的流动性和交易性特征。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效率往往会高于以往的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社会能够“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一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用经济学术语讲,叫资源最优配置。那么,为什么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这就得益于产权的流动性和交易性。例如,同样一元钱,在自己手中只能购买价值一元的消费品,但在企业家手里,它却能为社会创造出10元,甚至百元的财富来。但是,如果这一元产权不能充分流动和交易,那么就到不了企业家手中。产权的流动性和交易性也是现代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前现代社会是没有的。因为,不仅产权有种种限制而迈不开步,而且也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统一市场。所以,建立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意味着要打破我国目前地方、部门分割和封锁的市场状况,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 程启智: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J].管理世界,2002(12).

[3]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M].上海三联书店,1991.

篇(3)

[关键词] 集中趋势 特征数 市场经济管理

在市场经济管理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而又不怎么简单的问题,如知道某段时间不同时间的经济变化情况但不知道如何得到它的平均变化率;如知道某同类产品不同含义的经济指数,但又不知如何通过这些经济指数来区分它们,衡量产品质量的好坏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统计分析中的集中趋势有关。而集中趋势一般通过其特征数来体现,即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其特征数。

一、集中趋势的含义

集中趋势代表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水平和总体趋势,其中也包括市场经济变化发展,其常用特征数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类。现针对这些特征数逐一介绍一下。

1.平均数

平均数是测定集中趋势的一种常用特征数,主要用于分析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空和历史条件下的各种事物变化发展的水平,其中也包括市场经济。常见的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三种。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指用于反映一组同质观测值的平均水平,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变量数据。若所得的数据较少且没有分组时,一般采用算术平均数算法,即只需要将所有数据相加,除以其个数,这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平均值。

若遇到的数据是分组的,且各组数据重复出现过一定的数次(即频数)则用上述算法根本解决不了,若要计算其平均数必须用加权平均数算法来完成。

(2)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是指含有不同频数数据的平均数,它是把原始数据按照合理的频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式中n为总次数,fi为组的频数。

(3)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是指n个数值连乘的n次方根。在计算社会经济问题的平均发展速度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经济现象的总比率是若干个比率的连乘积,或经济现象的总发展速度是各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时,计算经济发展的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式中xn为第n个数值,n为个数。

2.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中位数一般用来表示社会经济现象集中趋势的一般水平。而中位数的计算,根据数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未分组。首先把没有分组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运用公式求中位数所在位置,处于该位置的数就是中位数。当n为奇数时,则居中间位置上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当n为偶数时,居中间位置上就有两个数,此时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2)分组。首先要根据算术平均数算法确定出中位数所在的组别,然后运用内插法计算中位数的近似值。由于这种情况出现较少且求难度较大,在此就不介绍。

3.众数

众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通常通过观察法直接得到。

以上介绍的三种特征数虽然反映的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水平和总体趋势,但要注意的是: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尤其在市场经济方面,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和众数则不同,它们的可靠性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若组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使用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效果更佳。

二、集中趋势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集中趋势代表的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水平和总体趋势,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经常运用它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经济变化的平均速度

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经常遇到如此情况,如了解某小区居民的每月生活消费情况。由于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那么每月的生活消费也就不同。若要了解小区居民的每月平均生活消费情况,一般只能通过抽查方式进行,先抽查一定数量的各式家庭(即经济条件好、中和差的三种家庭),得到他们的每月生活消费数据,然后算出每月生活消费的平均值,即得到整个小区居民每月的平均生活消费情况。由于生活消费的水平高低不同,那么就涉及到分组,若要求其平均数,一般只能采用加权平均数算法来求,表格中的户数即为频数。如随机抽查了该小区20户家庭的生活消费情况,抽查结果如下:

根据加权平均数算法,则可得整个小区居民每月的平均生活消费情况为

另外,在看电视或阅读经济方面的书刊、杂志时经常会遇见类似的问题,如知道了某地区的某些时间段的经济增长情况,但要计算该地区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针对此类问题,有不少人可能会直接通过算术平均数算法来计算该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某段时间经济增长是在前一段期间的基础进行,因此对于此问题应该用几何平均数算法来解决。例如,若某地区5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8%,10%,12%,18%。若要了解5年来的该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根据上述分析,应先用几何平均数算法来计算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再将所得值减少1,即可得到每年平均增长速度。5年来的平均增长率为,那么5年来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就为10.93%。

2.判断同类产品的质量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有些商家往往抓住消费者对经济知识的不熟悉性,做一些文字游戏,以次充好,来欺骗消费者。如甲、乙、丙三家家电厂在广告中都声称,他们的某种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均为8年,注意这个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指的是平均使用寿命,但经质量检测部门对这三家销售的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得到下列结果(单位:年)

甲厂:4,5,5,5,5,7,9,12,13,15;

乙厂:6,6,8,8,12,9,10,8,14,15;

丙厂:4,7,4,6,4,9,13,16,15,16。

对于一般人来说,看到三家家电厂的广告词后,就会认为它们的产品质量是一样好的,但从质量检测部门跟踪调查数据来看,发现它们的产品质量不一样,说明广告词有问题,但对一般人来说,无从说明。而对熟悉集中趋势方面知识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了。从质量检测部门的数据来看,对于甲厂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8年,它指的是电子产品使用寿命的平均数,算法为

对于乙厂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8年,它指的是电子产品使用寿命的众数。根据众数的算法,先将该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得序列6,6,8,8,8,9,10,12,14,15,从序列中可看出,在此组数中8有3个,6有2个,9、10、12、14、15各1个,故8是众数,而乙厂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是

对于丙厂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8年,它指的是产品使用寿命的中位数,根据中位数的算法,先将该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分别是4,4,4,6,7,9,13,15,16,16,由于该组有10个数据,由于10是偶数,根据中位数算法,中位数应为,但该厂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是

从上述分析可知,虽然三家厂在广告中都说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均为8年,但电子产品的真正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8年、9.6年和9.4年,由此可得出乙厂的电子产品的质量最好,丙厂其次,甲厂最差,通过它就可以判断同类产品的产品质量的好坏。

三、小结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利用集中趋势可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平均变化率和产品质量好坏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又很容易让大家忽视的,若要了解清楚明白,最好学一些统计分析方面知识,使自己今后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4)

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和市场竞争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一种有序的法制经济,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其他营利的经济行为都应规范化、合法化,各种营利性活动应当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机制下进行,应遵循国家法规乃至商业惯例。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行为则违背诚实信用、公平自愿的原则,违反国家规定,直接破坏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的有序性、规范性,严重的则构成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在商品经济中,各经济主体带着各自的经济目的,参与到市场中进行交易竞争,其中部分经济主体不是依靠合格的商品质量,良好的劳务服务,按诚实信用原则公平竞争,而是依靠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这一不法手段,实现其经济目的,追求到不法利润。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使得采购人员买远不买近,买坏不买好;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排挤合格产品,诋毁其信誉;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承建加工单位被拒之门外,被一些七拼八凑的“杂牌军”抢走生意,严重挫伤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使市场竞争营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在司法实践中以行贿罪认定和处理这些问题,囿于主体的公职身份、客观上利用职务之便要求的局限,难免存在困难偏差,出现打击盲点。而且,可以预见,随着公务员制度建立完善,国家工作人员直接以权谋私、以权换利的贿赂犯罪会逐步减少,而部分商品经营者、从事营利活动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利用贿赂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谋取非法利润的商业行贿犯罪会不断上升,其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大,且并发其他多种犯罪,危害极大,为打击制裁经济犯罪、规定经济行为,本条设立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乃形势所需、确有必要。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支付回扣、手续费是本罪客观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回扣是商品买卖或劳务服务活动中,卖方从其卖得的价款中按比例或不按比例返还给买方的一部分款项,返还方式、比例由双方商定。回扣专指买方所得的由卖方返还的价款。手续费指佣金以及买卖双方当事人、居间人听得的佣金、回扣性质以外的报酬佣金、回扣性质以外的报酬。这里的佣金专指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人居间介绍买卖所得的,由买方或卖方单独给付或双方共同给付的款项,回扣、手续费在实践中名目繁多,花样翻新,是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有加速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面,也有阻碍、破坏商品经济的一面。原则上,只要买卖双方和中间人本着诚实信朋、公平交易的原则,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的情况下支付收受,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法律上也应予以承认和保护,但是某些情况下,回扣、手续费的支付与收受会危害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机制、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的则可能构成本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经营、营利等经济活动的法人、其它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机关或其所属部门也可能成为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有以下特征:

    (1)主体的多元性: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组织的单位及成员、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者、公私联合体、私人合伙经营;同时、为防止国内外经营者勾结在一起。通过商业贿赂这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侵害国家及人民利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的经济实体及成员也可构成本罪主体。

    (2)主体的平等性: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体制下,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都要求公平正当的竞争,要求依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交易、获取合法利益。合法经营者在法律上应平等保护,实施违法犯罪的要平等地制裁打击,不能搞区别对待,宽严不一。

(四)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均为故意。其目的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此处的谋利,不同于经济活动中依法经营,获取的正当利益,而是谋取暴利、追求不正当的高额经济利润。就行贿方而言,旨在通过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谋取高于其提供的商品、劳务服务所应得的公平利润,其动机还可能是为了垄断市场、排除竞争对手,最终进行垄断经营,谋取暴利。

二、认定

(一)本罪与请客送礼的界限

在认定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时,要注意划清与请客送礼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礼尚往来的请客送礼一般郁以公开的方式进行,且礼品的价值一般较小,行为人没有明显的、直接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动机和目的,这与本罪的行贿行为有本质区别。

(二)本罪与向公司、企业人员一般行贿行为的界限

根据本条的规定,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达到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因此,如果向公司、企业人员行贿,数额未达到较大的,属于向公司、企业人员一般行贿行为,不能以本罪论处。

    (三)本罪与行贿罪的界限

本罪与行贿罪有许多相似之处,行为人在主观特征上均为直接故意,且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客观特征上行为人均向受贿人实施了给予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但两罪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犯罪主体不同。本罪的主体为商品经济的经营者,具有特定性,而行贿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其范围较本罪主体更广泛。

    (2)行贿的对象不同。本罪的行贿对象是公司、企业人员,而行贿罪的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

    (3)侵犯的客体不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人员职务的廉洁、公正制度,公司、企业的正常业务及管理活动,更为主要的是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而行贿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制度以及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三、处罚

依本条的规定,本罪的处罚分为以下几点:

1、自然人犯本罪,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服装设计方法;面料成衣化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077-03

On Fabric Clothing Theory within Fashion Design Method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ZHI Tian-tian(Art and Design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China)

Abstract :With rapid developm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fashion cycles of new clothing products are getting shorter and shorter.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et fashion design methods realized more conveniently and rapidly in the fast changing market. In this paper, we conclud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fabric clothing theory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hion design methods and the market economy. Moreover, we obtain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fabric clothing theory in fashion design methods.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fashion design method; fabric clothing

Internet :.cn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服装品牌企业的核心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经济市场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服装企业生存与发展基石,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装产品本身的价值和设计所带来的附加值。面料是服装设计方法实现的主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服装流行的短周期,面料的可成衣化程度对服装设计方法的实现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服装设计方法

传统的服装设计方法认为,服装设计与其他领域的设计是相通的,可以从点、线、面等要素的设计规律组合来实现造型、色彩、材质的表现。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体穿着需求为基础的功能性产品,功能性基础上通过设计方法来实现穿着者的求美诉求。在服装企业中,为了保证企业的利润化和服装产品思想的一致性,设计方法更多地表现为设计流程的执行。

(一)服装设计构思

设计构思,是对即将创作的作品进行计划性思考的过程。在服装设计构思过程中,常用观察比较法、极限法、逆向思维法、改变法、添加法、删除法、结合法等设计思维方法来对产品进行初步设想。结合服装人体工学通过运用均衡、对称、对比、夸张、重复与叠加等设计规律手法将服装造型初步构思出来。

(二)服装设计表达

服装设计构思是停留在艺术创作中思想层面的思维活动,需要用服装效果图这种视觉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在绘制服装效果图的过程中,设计者在表达原有设计构思的过程也是对原有设想的二次构思,在绘制中可能会表达出更新颖的设计创作。在设计表达中,点、线、面三者的构成是组成产品本身最基本的要素,服装效果图上点、线、面的运用是通过面料和辅料作为形式载体来表达实现的,因此在服装效果图表法设计构思的过程更多的是对设计要素的组合运用。

(三)服装设计实现

服装是满足人体穿着需求的产品,服装设计的实现也必然是服装产品本身的实现。依据设计效果图,通过面辅料的选定和工艺方式的制作,最终将设计图由平面的形式转换为立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服装设计实现。服装设计实现的可以通过立体裁剪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平面裁剪,无论哪一种实现形式,最终展现的必然是服务于人体的穿着形式。

二、市场经济与服装设计方法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特征

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依据社会需求决定商品供有量,其显著特征就是商品竞争。市场经济上的每个商品主体都要遵循竞争的法则,最终体现出市场经济下的效益经济,实行优胜劣汰。

(二)市场经济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市场经济下服装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机制所引导,市场透过服装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达成服装产品市场的利润化。然而,人们对服装流行追求美是服装产品赢得市场的源动力,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始终是服装企业产品设计的依据,通过服装设计手法将流行与市场结合起来最终赢得服装产品市场的利润化,是服装设计与市场经济相互作用的循环机制。

(三)市场经济下的服装设计效益

服装设计产品的关键是如何要在流行周期内快速的占领经济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钟爱从而产生购买穿着行为。服装的流行周期很短,其新产品设计周期从设计、打样、采购、生产、物流到展示销售国内平均周期大约是6-9个月时间。服装企业实力不同其新产品的设计周期也不同,ZARA作为快速时尚模式的领导品牌,新产品从设计、制作、生产到店面销售最快只用一周,平均只花三周时间,是服装企业里设计周期循环最快的品牌。

服装设计方法运用的成功程度是在于对服装企业各个环节的了解和把控,从设计到面料的选用和批量化成衣的生产环环相联。ZARA品牌的成功的关键是把控了服装产品设计如何快速应和市场变化,每款设计在店里摆放周期不超过两周,每周都有新品推出,从而满足了服装消费者的求新需求,实现了服装设计效益和企业利润化。成衣产品在市场经济下的利润化程度是检验服装设计成果的终端,同时也是服装设计新周期的始端。

三、面料成衣化设计的形成

(一)经济工业一体化发展

伴随着机械化、产品规模化的经济工业一体化发展,服装工业技术也在随之不断的持续更新,具有量化特征按照标准号型批量生产的“成衣”出现,以市场为主导的服装产品量化特征决定了单件设计定制最终向批量化成衣设计发展。伴随着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更新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越来越激烈,以市场为导向的批量化成衣已经成为服装商店销售的主要商品。

批量化成衣的背后是完善的产品供应链,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必须是可跟进的。服装设计方法的实现需要面料作为载体才能转换为真实的产品“成衣”,面料的可批量生产程度直接影响着服装设计的实现进度,由此服装设计与面料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面料需要服装设计方式将面料塑型制作为成衣,从而实现其市场价值获得产品经济效益。成衣设计的市场化维系着服装产业供应链的始终,依据市场为导向面料如何成衣化是市场经济下服装设计的核心。

(二)服装消费特性

服装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穿着功能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服装的消费趋势朝着求美、求廉和穿着功能化这个总体需求发展。根据影响服装消费观念的文化差异、年龄差异、经济收入差异、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消费者会选者适合自己的服装产品层次和类型,但是求美、求廉和穿着功能化这个大众消费认知是共同的。大众消费认知心理特征的促使,更多满足大众化穿着需求的批量成衣占领了主市场。

(三)服装工艺机械化

服装产业市场化、工业化是服装企业产品在市场经济得以运转的根本,面料是服装产品生产的主材料,面料的可适应机械化程度决定了生产成本的多少,从而直接影响成衣产品成本的多少和新产品的周期,从而面料的可成衣化机械程度是服装设计方法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面料的可规模化与批量化生产是满足成衣批量生产的前提,面料与成衣的批量化决定了面料的成衣化理论。

每一种面料都有自己的特征,同一种面料会因使用的设计手法和工艺方法不同而展现出另一种材质特征。服装设计手法对面料的利用和改造程度都是在有限的面料中实现无线的创意,面料再造的方法再多种多样,也是在面料材质特性本身的基础上发挥出不同形式的作用机制,最终还是要满足面料的可成衣化与可规模化加工。

(四)设计成本低廉化

服装企业产品有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产品成本是盈利程度里必须把控的一项,所以成本是服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和设计方法实现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方面设计的产品要符合消费者需求和品牌定位,一方面要考虑到成衣面料和相关辅料的生产或采购成本,在快速响应设计和生产同时尽可能的低成本实现。成批量的面料和需要特殊工艺定制的面料成本是不同的,不需要二次处理的面料就能满足设计需求的,更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服装设计中面料的可成衣化程度决定着设计成本。

面料是制作服装的主材质,服装设计图能够运用到成衣批量生产的,面料一定是依纺织材料为主,在纺织市场上属于比较完善化的织造方式,成熟的织造工艺和工艺方式能更有效地降低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服装设计成本。纺织企业进行面料开发时,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也会尽量开发可成衣化制作的面料,在满足市场销量为前提下会尽可能的降低材料成本。

四、面料成衣化设计理论的运用

(一)面料成衣化的定义

面料成衣化是指面料的类型已经固定化为某些固定的成衣款式,目前已经被定义化的成衣面料有风衣面料、大衣面料、衬衣面料、牛仔面料、西服面料、针织面料、毛织面料、棉麻面料、雪纺面料、丝织面料等,这些面料已经固定化的存在于服装设计中的成衣材料中。这些固定化的成衣面料其特征是都能够运用于批量化生产,有完善的面料织造工艺和面料工艺生产线,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条件决定了他们成衣设计实践的可行性。

(二)面料成衣化的特点

每一种面料的材质特性都是固定的,比如衬衣面料一般都是运用于衬衣款式的设计中,风衣材质的面料都是运用于风衣款式和外套款式中。虽然每一种面料材质是固定的,同一种面料会因为使用的设计手法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这种设计手法一般是通过对面料的再造来发挥出与以往不同的材质作用和效果。对于面料的再造也是在原有面料材质的基础上的二次设计,而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必须考虑成本的控制,对面料的二次设计会增加服装成衣的设计成本,从而面料的原有材质特性的成衣化设计是主要材料运用设计手法。

(三)面料成衣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所呈现的物体形象需要通过面料来转换为成衣,虽然不同的面料质感会显现出不同设计效果,在市场经济下产品的反复更替已经将很多面料特定为了某些固定的成衣款式。比如精仿毛料派力司、中厚精仿毛料华达呢、厚粗纺毛料法兰绒所表现出来面料风格是挺拔、干练、严谨的挺括材质特性,在设计中多是将这类面料运用在西服、风衣和套装这类端庄、严谨的成衣款式中,同时也定义了这类面料为挺括型的服装设计款式中。

服装在季节特性基础上,将面料分为春、夏、秋、冬等四大季节面料。比如在进行夏天的女装设计中,在设计构思时就会固定化的将雪纺面料运用在设计实现中,雪纺凉爽的材质特性就经常运用在雪纺衫的成衣设计中。面料是服装设计方法实现的载体,成衣是服装设计方法实现的形态,载体和形态最终都是同归为产品投入市场实现其市场价值,面料固定化为某些成衣类型的特性在服装设计方法中的运用也是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总结

服装设计是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系统工程中的一个起始点,设计的核心点是造型、色彩、材质,这三者的关系在服装设计方法表达中通过面料的作用机制相互渗透。因服装新产品的周期性,面料一般是先于成衣设计投入市场,个别实力雄厚的服装企业特殊定制的非大众市场化面料,也是纺织厂已经成熟化的面料,其面料纺织工艺也是流行在服装成衣设计之前。一方面,面料的流行决定了服装设计方法对流行的把握;另一方面面料的市场化决定了服装设计成果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服装产品量化特征、品类特征、生产特征等条件的限制,面料已经固定化为某些成衣的理论是早已经潜移默化的运用在了服装设计方法中。

参考文献:

[1] 丰蔚.新成衣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9:268~274.

[2] 王小雷.构建市场化的成衣设计教学模式[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

篇(6)

我认为,古今中外,财政就是国家财政、政府财政,因其天然具有公共属性,所以也是公共财政,它们是同义的。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演进,不同的国家财政又会有不同的模式(类型)。现在大家所说的“公共财政”一词是从西方引进的,把它作为国家财政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模式,突出它是一种市场型财政,却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公共财政”一词是英文PublicFinance的直译。《美国传统辞典》对Finance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资金或其他财产的管理科学,二是指对资金、银行业、投资和信贷的管理。一般的英汉辞典则通常把Finance译为金融、融资或财务。因此,如果Finance一词单独使用,那么它的主要意思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务管理,而这种财务管理既可以发生在私人部门,如家庭、企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也可以发生在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资金管理。在Finance一词前加上限定词Public,此时的Finance就超越了“私人性”,而具有特定的“公共性”。可见,单从字面上理解,PublicFinance指的就是公共的或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由于国家(或政府)是整个社会经济中最为主要、对社会公众有着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影响的公共部门,因此,用PublicFinance来代表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或收支活动,是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所以,应当把PublicFinance译为“财政”,因为财政就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或收支活动。我于1987年在把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的PublicFinanceInTheoryandPractice编译为《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时,就把PublicFinance译为“财政”。也正因如此,假如把PublicFinance直译为“公共财政”,有的学者认为那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不过,人们会问,如果PublicFinance是专指国家(或政府)的财政活动的话,那么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在Finance的前面用Government加以限定,却偏偏要冠以Public一词呢?据张馨同志的考证,PublicFinance一词一直到1892年才被英国的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首次用来概括“财政(学)”这一范畴。而在PublicFinance被广泛采用的前后,财政(学)被冠以GovernmentFinance的不在少数,而且迄今为止仍然有之。这样,如果把PublicFinance和GovernmentFinance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那么将PublicFinance译为公共财政(学),用以特指市场型的财政,以突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或政府)财政活动的公共性,不失为一个贴切的译法,足可以接受的。

有的学者提出,自从1959年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被奉为经典著作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了公共经济(PublicEconomy)的概念,特别是1964年和1965年分别以法文和英文出版的《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作用理论概念》和《公共经济学》,直接以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为书名。自此以后,多数财政学著作把PublicFinance或GovernmentFinance改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而这种改名,绝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名字的改换,而是研究的范围、领域、方法、指导思想、所要说明的问题等等都有实质性的变化。照此说来,与西方国家财政学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公共财政”的提法多少显得有些“滞后”了。

应该肯定,西方财政理论的研究的确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也应当看到,尽管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对政府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扩展、突破了原有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对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或收支活动的分析,仍然是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最具份量的组成部分,而这也正是不少财政经济学著作相继改名之后,却仍有许多著作使用PublicFinance的原因,此其一。其二,“公共财政”一词的提出和兴起,是在我国历经多年的财政经济改革,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税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之后,试图对逐步走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模式及其特征进行理论概括的产物。在我国财政改革与财政理论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提出“公共财政”一词,并将其作为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模式(类型),的确有助于标识我国财政职能转化的方向,有利于财政定位,是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

近几年来,张馨同志撰写、出版了《公共财政论纲》等专著,发表了许多论述公共财政的文章,在财政本质与财政模式(类型)的关系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对国家分配论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我曾于1999年3月6日在《中国财经报》发表《我所理解的“公共财政”一文,正式提出“为公共财政叫好”。总之,对于“公共财政’这一提法,我是持赞成态度的。

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我之所以对“公共财政”范畴及其原理加以肯定,是因为它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正确把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类型)及其涵义、特征。不过,尽管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并无姓“资”姓“社”之分,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可以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一个主要模式;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一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并将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对我国财政模式的把握不能不顾及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因此,公共财政作为对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类型)的一种理论概括,固然不失其积极意义,但它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却是失之片面的。

那么,哪个概念才能正确把握我国财政改革的现状及其目标呢?我认为,从现实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角度考虑,还是要强调“国家财政”一词。一方面,国家与财政有着天然的联系,没有无国家的财政,也没有任何财政可以离开国家而存在,国家财政作为一个一般范畴,可以涵盖公共财政范畴。这样,在总括我国财政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不至于因为强调国家财政,而忽视对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倡导;也不至于因为倡导建立公共财政,而脱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实。另一方面,和公共财政的提法相似,使用“国家财政”一词,虽然看似有同义重复之虞——财政本来就是指国家的分配行为或收支活动,在财政前面加上“国家”二字是缺乏必要的,然而,使用“国家财政”一词却有助于反映我国财政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主要是由政府自身主动推进的,对财政改革来说同样如此;第二,多年以来,我国财政一直存在“两个比重”偏低的情况,需要通过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权威对这种局面加以改观,以“建立稳固、平衡和强大的国家财政”(总书记为《领导干部知识读本》一书所作的批语)。由此可见,在现实情况下,使用古今中外都存在的“国家财政”这个“财政一般”范畴,还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

在说明了坚持“国家财政”范畴的必要性之后,这里还有必要对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辨析。前面已经提到,国家财政与财政是一致的,财政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也就是财政;而公共财政特指市场型的财政,因此,国家财政包含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财政或国家财政的从属概念或者说是子概念。一般说来,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出发点,集中于从事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活动;但由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现实中存在着的数量巨大的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运营,以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导致了在公共财政之外,还必须有一块活跃于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财政。而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这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就构成了我国国家财政的现实模式,所即谓的“双重结构(或双元)财政”(其中以公共财政模式为主)。

“国家财政”范畴的使用,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概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类型—)?张馨同志提出,人类历史所存在的经济体制有三种类型: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与之相适应,从财政活动的目的出发,国家(或政府)的财政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家计财政、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用“家计财政”来概括自然经济型财政的提法是否恰当,这里暂不讨论;但是用“国家财政”来概括计划型财政,我认为是欠妥的。张馨同志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国家和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个人只是企业或单位的行政附属物,整个社会以国家和政府为中心形成一个大企业,企业和个人的活动只是服从于和围绕着国家与政府的经济计划来开展,从而财政也只是服从于和围绕着国家的需要而活动的,这就具有了“国家”财政的性质。应当说,张馨同志对计划经济中的财政活动的总体状况的分析和判断大体是正确的,值得商榷的是用“国家财政”来概括计划型的财政这一做法。我认为,财政与国家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这一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的了,再用古今中外皆有的“国家财政”这样一个带有“财政一般”意义的范畴来界定带有特定含义的计划型财政,很容易导致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和人们的误解。比如,人们在否定计划型财政时,就会把“国家财政”这个“财政一般”也一并否定掉了。

此外,拘泥于从财政目的的角度划分财政类型,会在逻辑上产生这样的问题:既然家计财政服从于领主或君主的(私人)需要,公共财政服从于公共需要,而国家财政服从于国家需要,要么,国家是公共性质的还是私人性质的?如果说国家需要是公共需要,那么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说国家需要是私人需要,那么是国家财政好像与家计财政又没什么两样。而如果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那么国家就该是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混合体了。依据的国家观,国家财政的确兼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成分,但是,按照同样的逻辑,那么公共财政、家计财政又何尝不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呢?而无论答案如何,都将有违按照同一标准对财政模式(类型)进行划分的初衷。

因此,我认为,不妨根据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大包大揽的特性,用“大一统财政”来概括计划型财政或许会更加合适些。

三、公共财政论的引进与本土化问题

我一向主张,对待,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既反对“僵化论”,又反对“过时论”。对待西方的东西,必须学习、分析、吸收、借鉴。既反对“排斥论”,又反对“照搬论”。早在80年代,我就率先编译了马斯格雷夫的《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撰写并出版了《比较财政学》、《国际税收导论》和《财政学原理》等著作,为引进、吸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做了一些工作。我认为,从财政活动的起因、客体、目的、模式和决策等五个角度看,西方财政理论是由市场失灵论、公共产品论、公共需要论、公共财政论和公共选择论等共同组成的。这些理论先后被引进我国,并得以论述和宣传。但近几年来,大家都集中到“公共财政论”这一提法上来,把公共财政论作为西方财政理论的总称或代称。

公共财政论是根植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土壤之上的财政经济学说。公共财政论的引进在我国已经有一段较长的历史,但是,它在我国的真正崛起和本土化却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其主要是受学说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土壤决定的。

篇(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集中表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一般城理的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结合,我们首先应该探讨什么是市场经济的一竖东理。

概括地讲,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而市场,则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区域和反映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所以,市场经济又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发达的、规范化的、制度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一是财产权原则。它要求市场主体的产权必须明确,除了最终所有权关系明确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法人产权关系明确,建立法人财产制度,企业的法人财产不可侵犯,企业法人有权拥有、占有、使用和处置自己的财产。

二是契约原则。它要求以契约为墓础建立社会经济组织相互关系和运行的纽带,使社会经济成为一种契约经济。缔约双方是平等的,签约是自由的,而一经签约就必须遵守,并为之承担法律责任。与之相应要建立一套契约制度和道德、文化观念。

三是自我负责原则。它要求市场主体对自己在市场上的行为完全自我负责,既拥有自我负责的权力,又承担自我负责的义务;既享受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利益,又承受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市场经济有四个基本特征:

(1)自山公平的竞争。这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和活力的源泉。所谓自山公平的竞争,主要是指:在法律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市场主体有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的自山;有选择交易天对象和交易方式的自山;有独立自主经营的权利和自负其责的义务;市场对每一个参与交易者一视同仁,不加岐视;市场上没有过分集中的经济权力垄断市场;没有超经济的权力干预市场的正当竞争;竞争采取公开、公正和平等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中的这种反干预、反垄断、反欺诈和实行自由化、公刑匕、平等化,是森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通过市场形成价格。这是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和力量所在。通过市场形成价格,要求社会的经济主体,包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要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在市场上通过自由、公开、公正和平等的竞争,产生市场价格;市场则包括有形的市场体系和无形的市场关系,市场是规范有序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是形成市场价格的基础;原则上反对政府对价格的直接干预,同时也反对垄断对价格的操纵。

(3)政府间接干预。这是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关系的主要特征。所谓问接干预,是指政府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通过法律、政策、税收、信贷、财政预算、货币发行、指导性计划、信息、经济形势分析、补贴和政府采购吞吐等手段,进行问接的干预和影响,诱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发展战略。而对企业合法的经营活动,则不加直接的行政干预,不下达指令性计划。政府的责任是创造并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提供企业自山发展的条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规划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协调总体经济关系。

企业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生命力之所在。市场的竞争是自山公平的,但也是激烈无情的。只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强者,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而弱者只有被淘汰抛弃,出现企业破产和职工失业,都是市场经济必然的现象。市场经济与保护落后是格格不入的。伴随着优胜劣汰,将会产生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而市场经营的风险性,则是市场经济对企业永存的压力和推动力。

市场经济的_L述一般原理,是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相比较而言的,是本质的抽象的理论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实现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市场经济本身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日益一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人类管理经济能力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固有特点,越来越同政府干预和计划手段的运用相结合。产生出新的表现形式。这是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改造我国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体制时,应该十分注意的。只有坚持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又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新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体制的构想要点

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运用到我国的商业改革,从总体上再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体制,应从以下几个方而着手:

(一)构造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所有制关系

市场经济企业经营的实质,是资本经营,实现资本的保仇和增位,是市场经济企业经营的根本要求,所以,财产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改革14年来,私营商业蓬勃发展,国合商业出现每况愈下的趋势,说明原有的“左”的一套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观念和形式,llJ的企业财产关系,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继续坚持旧的公有制,我们将失去社会主义商业;抛弃公有制,我们也将失去社会主义商业。所以,历史给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条:创立新的公有制理,论,重新构造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公有制商业。就实践而言:

(1)调整商业宏观所有制结构。一是公有制为主休只体现在社会商业资本总额中,公有资本占多数,而不要求在每个行业、部门、企业中都占主体;二是公有制中集体、合作商业为主体,缩小国有商业资本比重;三是彻底打破集体、合作商业的“二全民”的模式,将资产最终所有权采取多种形式明确到职工人头上。

(2)重新构造企业微观所有制形式。对大型国有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化,除少数公开上市外,多数采取法人入股,并大力发展本企业职工持股,实行“工者有其股”。对中小型国有商业企业,一部分通过职工持股转变为集体企业,一部分直接卖给私人转为私营商业企业。对供销社,首先是通过职工持股转为职工集体所有,然后因地制宜地转为职工和农民共同集体所有,排除职工所有而直接转为农民所有是不现实的。对社会各类集体所有商业,也都要在明确职工最终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带资带劳。总之,对公有制商业企业,就是要如同马克思所说的,在承认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最终所有权明确的前提下,在企业中实现新的“公私合营”的混合所有的财产关系,即企业财产的非单一国有化。通过“以公带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私促公”,提高资产经营效益。

(二)重建市场经济的公有制商业企业经营机制

公有制商业企业和公有制为主的商业企业的大量存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商业的一大区别。如何使公有制商业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体制的最大难点。也是改革成败之所在。目前进行的贯彻《条例》和“四放开”的改革,是向市场经济方向转换企业经背机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要彻底实现这种转变,则必须从根本上抛弃旧的企业经营机制,从企业制度上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

我们认为,在实现了公有制商业企业上述所有制结构皿构的基础吐,了l、对股份制企业实行股份制管理。即山股东大会决定董事会,董事会栩籽叹东意图决定企业战略决策和总经理人选,总经理贯彻执行董事会决策,负责全权处理日常经营和下属人事,同时设立监督机构。政府只能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来体现其意图,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内部经营。政府对企业不是给多少条权力的问题。(2)对集体企业要实行合作制管理。在贯彻民主管理原财的基础上,切断政府对企业内部经营的千预,企业内部则通过社员大会决定理事会,山理事会作出战略决策并聘任总经理,山总经理全权负责贯彻理事会决策和下属人事,进行日常经营。(3)对于少数单一国有制企业,可采用模拟股份制机制。与企业财产中职工持股比重增加相适应,扩大股份制和集体、合作制企业中职工的分红比例,使之占职工全部收入的相当大的比重,把单一的工资奖金动力机制,改造为工资、奖金和分红的双重动力机制,并充分认识肯定其社会主义的分配性质。至于前期改革中普遍采取的承包制和目前试行的不触动财产关系的“国有民营”,从根本上讲,不是公有制商业企业改革的方向,因为它同市场经济基础的财产制度原则相背离。

(三)建立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公平、有序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成熟的表现。把排斥竞争的计划经济商业,转变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商业,当前要着重进行以下改革:一是反封锁。排除行政干预,打破分割和封锁,确保商业企业进出市场的自由,建立自山的统一的全国市场,要把条块封锁当作违法行为给予处罚和打击,制定反封锁法。二是反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垄断是必然的,但是为了保证有效竞争,又必须反对非正当的垄断行为。为此,要通过立法限制交易中利用垄断而产生的如操纵市场、控制价格、限制交易、非正当兼并等妨碍有效竞争的行为,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中小商业企业的政策措施。三是规范行为。用法律明确规定公平的竞争方式,如规定企业只能通过提高质量、改善服务、非倾销降低价格等正当手段进行竞争,限制那些不合理、不正当和不正常的交易行为,如采取欺诈、岐视、倾销、不平等交易等行为。四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在质量、安全、价格、服务、信息等方面的权利,健全消费者组织。五是进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六是成立专门的公正交易委员会,负责维护自由、公平和有序的市场竞争。在这方面要以强化法律与直接的行政管理为主,不能向接管理。

(四)建立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和运作机制

通过市场形成价格,通过市场价格调节资源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机理所在。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机制,首先要创造市场价格的形成条件。即继续放开价格,除个别商品和服务外,把绝大部分价格由政府决定改为市场决定。同时,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和公正性,让众多的买卖双方参与交易,提供充分公开的交易信息。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即:保持少数个别的指令性价格,必要的指导性价格,普遍的自由市场价格。重点是建立指导性价格系统,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对社会的重要性,区别不同商品,分别实行收购保护价、销售最高限价、价格安全带、价格浮动幅度等制度。第三要建立价格管理组织体系。市场经济对价格不是不要管理,而是要按市场经济性质进行管理。可考虑成立政府和人大常委会的物价咨询机构负责决策,保留精干的政府专门物价部门,与行业部门协调管理物价,不应取消物价机构。改变物价管理方式。把重点放在预测、公布信息、控制指导性价格和监督保证市场价格形成条件的实现上。第四要建立物价法规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重要商品的价格安定基金。

(五)建立完备的商品市场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市场体系的运行,市场经济的商业,就是商品市场体系运行的商业。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的商品市场体系,有按市场经营客体即商品划分的体系;有按空问地域划分的体系,如全国市场、区域市场、地方市场等;有按发育程度划分的体系,如初级市场和规范化的有组织的市场;有按功能划分的体系,如现货集贸市场、现货批发市场、远期贸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二是微观的市场要素系统,即构成每一个具体市场的主要要素。包括(I)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系统,即买卖参加者;(2)市场客体系统,即买卖的商品对象体;(3)市场组织系统;(4)市场运行规则系统;(5)市场管理和调控系统。目前,我国市场体系的宏观和麟见两个方面的发育都远远不够,要在立法的纂础_L,由一个国家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规范,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培育。特别是对批发市场的建设,既要多种形式,调动各个方而的积极性,又要统一规划,加强指导;对期货市场的发展,要坚持试点,十分慎重,严密组织。不能遍地开花。当务之急。重点是逐步把大量低层次的不规范的集贸市场,筛选一批向高级规范化水平提高。在市场建设上,一定要坚持开放原则,不能搞成新的地方封锁和部门分割,把计划经济老一套带到市场建设中来。政府对市场应是管法制、管开办者,而不应管到市场内部运行事务中去。

(六)建立市场经济商业的服务体系

从广义上讲,商业是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产业,但商业本身又需要有自己的服务体系,而这后者却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建立商业服务体系,当前最重要的是信息休系和信贷体系。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信息场济、信贷经济,没有这两大服务体系,商业就不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商业。目前我国的商业信息系统:一是覆盖面窄,主要限于商业部系统的商业。同整个社会商业联网不够;二是利用率低,无论是政府或企业,重视信息、利用信息尚处于低水平,限于近期一时性和个别性,缺少在产业发展战略、市场供求趋势和企业发展战略上运用信息;三是信息系统不健全。四是商业信息与社会其他信息系统联网不普遍;五是手段参差不奋;六是缺少制度化。为此,应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内部系统完备、联网广泛、手攀先进、利用率高和制度化的商业信息体系,把商品·流通和商业管理、企业经营,建立在信息科学的基础上。

同样,要建立一个完备有效的商业信贷金融系统。要开办商业银行,广开商业信贷资金渠道,实现各专业银行的通汇,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信贷手段,推行信用卡制度,实行银行与商业企业的双向自由选择,引入竞争,强化效益,在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增强其金融功能。

最近的机构改革,将原商业部与物资部合并,成立国内贸易部,将生产资料流通和生活资料流通统一管理,这是向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行政管理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仍有三大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对内贸部系统外的商业尚未统起来,二是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按再生产环节设置管理部门的旧框子;三是内外贸管理尚未统‘一。今后的改革日标,应是建立一个按工业品和农产品分工的、统管社会商业的、内外贸统一的商业行政管理机构。

(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商业行政管理体系

(1)调整商业行政管理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由过去管行业、管国合商业企业经营和商品调拨,转向面向全社会管流通产业政策、法规建立、市场行为、服务、监督和调控、协调。目前有三种倾向应注意:一是组织上“以企代政”,用企业集团代替政府商业行政管理部门,‘把过去政府中的“政企不分”,搬到企业中来,搞新的企业化政企不分;二是职能上“以弃代转”,不是转变政府职能,而是放弃政府职能,大撒手;三是曲解间接管理,把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间接管理,曲解为对企业市场行为搞问接管理,放弃弱化了必要的严格‘的直接行政管理手段。(3)建立健全民间组织。要通过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组织,来对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同时也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要改变目前此类协会的官办性和封闭性,实现民问化和社会化。(钓供销社一要退出政府序列,二要保持组织的系统性,不能“以企代社”,即:用企业集团代替供销社,搞“企社不分”,但可以“以社带企”,组建企业集团经营实体。

(八)劝建立商品流通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市场经济不是不要宏观调控,不要计划。相反,市场经济越发达,越成熟。对流通的宏观调控与计划,就越成为必要和可能,只是这种宏观调控与计划,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以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市场来实行。在我国:首先,要改造重建商品流通计划体系。主要是实现三个“主辅结合”,即时间上以中长期为主,近期为辅;内容上以商业产业发展规划为主,商品流通为辅;形式上以指导性为主,指令性为辅。除个别情况外,政府对企业不下达商品流通的指令性计划。计划改革的关键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指导性计划系统和机制,改变目前把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或使指导性计划形同虚设的两种倾向。指导性计划的要害是以承认企业利益为前提,以信息为导向,以政策为保证,以经济手段为诱导,使企业行为选择符蕊合社会发展整体利益。其次是要建立市场供求和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体系。一是制定市场安定的有关法规,依法调控。二是设置国家对市场和流通的宏观调控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组织调控,除已有的专项商品储备机构外,要逐步组建全国集中统一的宏观调控机构,协调管理。三是设立重要商品专项调控基金,可分三类:一类是纯政府行为由政府独家出钱;一类是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相结合,由政府、生产者、经营者三方出钱;还有一类是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减少风险,自愿结合自出资金,无论哪类基金的设立和使用,都依法按章办事。四是培育一批有实力接受政府委托承担市场调控任务的商业集团,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宏观调控资金的使用,一定要讲究效益,要选优弃劣,不能撤出不管。总之,宏观调控要做到“六有”,即:有一个项目,就有一个政策,有一项法律,有一笔基金,有一个组织,有一套办法。

(九)改造旧的商业企业组织,发展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商业组织体系

旧的商业组织,是在短缺条件下,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上是一套产品分配机构,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就必须重建新的商业组织。对批发组织来说,一是要改造旧的国有批发机构,将大而全、衙门化的官商分配机构,分别改造为多层次的企业集团、综合商社、专亚公司,分专化小,大小结合。二是在适应的行业和产品范围,发展产销一体化的批发组织,可以由生产单办批发,也可以让独立批发企业依附加入到生产集团,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产销联营。三是组织发展新的中间商业组织,包括经纪公司、商、拍卖行、典当行等。四是建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期货市场、商品交易所、长期展览销售中心等。五是发展新的批发方式,如送货批发、自选自运批发、无店铺批发、邮购批发等。六是发展物流与商流合一的批发组织。对零售商业,则要适应消费发展,开办连锁店、超级市场、超级商场、购物中心、商城、商店街、方使店、邮购店、无人售货,改造现有百货店,引导其向超级商场或专业店、连锁化发展。

(十)建立健全商业法规制度体系二

市场经济商业是法制化的商业,成熟的市场经济商业一定要建立起完备的商业法规制度体系。其主要结构应包括:(l)保证公平竞争、规范市场流通秩序的法规;(2)调整市场组织和商业产业结构的法律;(3)促进商业现代化发展的法规书(们安定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的法规;(5)维护消费者和公众利益的法规;(6)规范商业行政管理的法规。近期我们应抓紧制定以下主要商业法规:商法、公司法、反垄断法、保证公正交易法、维护消费者利益法、批发市场法、市场安定基金法、商业行政管理法、商业企业组织法(如百货店法、拍卖行法、连锁店法)、私营和个体商业法、外资外商法、供销社法、消费合作法、粮食等重要商品流通法等。对于暂时尚不具备立法条件的,要及早制定出暂行规定。立法要有实施细则,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此外,在法律的前提下,要通过民I’tv组织形式,建立商业行业、企业组织之问的公约、职业道德规范等民间的商约商规,作为法律的补充,成为商业经营者自我约束的规范,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习惯、商业传统、商业道德和商业文化。特别要重视商业文化的建设工作。使商业法规与商业文化相辅相成。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体制的环境条件和注意的问题

(一)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墓本平衡

商业是联结供给与需求的中间环节,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商业经营平稳,竞争正常。市场形成的价格合理公正,更接近价位规律。市场依据这‘样的正常价格波动来配置资源,时空协调,效果良好。但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商业经营紊乱,价格严重失真,竞争扭曲过度’,这时市场配置资源则会造成严重的时空错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所以,商业作为市场的基本活动,商业体制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实现形式,要想在市场配置资源中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这种平衡如果仅靠市场自身调节,不仅难以奏效,而且会带来破坏性的严重后果,所以要在市场的基础上,更多地依靠政鹿瀚勺计划和宏观调控来实现。

(二)商业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总体改革相协调

市场经济的商业体制,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与整个经济体制相协调,而不能孤立地单独建立。改革实践证明,市场商业体制的建立:一要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合,为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的国有商业企业资产机制提供前提。二是要有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合,打破财政包干下强化了的地方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商业承包制。三要有银行体制改革的配合,没有银行商业化和金融市场化,就没有市场经济商业。四要有劳动人事体制改革的配合,真正放权于企业。五要有外贸体制改革的配合,实现内外贸结合,国内外两个市场对接,等等。当然,商业改革也必须适应整个经济体制的要求,既不能游离于外,也不能孤军深入过于超前。

(三)商业体制改革要与商业发展相结合

商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流通生产力和发展流通生产力,所以,发展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则是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要始终把改革与发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做到在改革中求发展,为发展搞改革。这里有两种颂向要加以克服:一种颂向是离开发展搞改革,为改革而改革,在选择一种改革措施时,没有首先考虑到对商业发展是否有利,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利,对人民生活改善是否有利,只是片面求新立异。热热闹闹,而到头来事与愿违、伽收场了事。另一种倾向是离开改革讲发展,不是从改革中探求商业生产力解放的动力和出路,总想从老办法中找出路,寄希望于政府的照顾、优惠,或限制别人发展自己。商业改革与发展结合,还要注意及时把改革解放了的生产力,引导落实到商业发展中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强化改革中的发展机制,在改革中实现我国商业流通的现代化,用商业现代化发展来巩固改革成果,,推动改革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