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方向
时间:2023-07-28 16:32: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业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体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3.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1.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其具体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方法、市场检测法、环境扫描与基准比较技术、政府服务承诺制度、绩效评估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许多是从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之后应用于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组织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要健全、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高效、公平的运作,实现其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和高效。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改变公共事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费者主导,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联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现存的各种社团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成员资料数据库,利用职能信息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得网络社团作为当代公共事业组织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2.积极运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负责,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事业组织由于行政依附性较强,在管理上也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对于准公共事务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进、创新,更多的采取间接管理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
3.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由于公共事业组织涉及到科、教、文、卫、体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人才的培养,也要求管理的人员一方面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能结合具体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经济;既认识自然,又认识社会;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既深知中国,又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也应该具有较高的办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创新,善于接受新型事物。它要求公务员具有过硬的政治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知识复合型、技能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到来,更要求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人员除了其他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从而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马骏,郭巍青.公共管理:新的研究方向[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2]乔占军.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范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谭英俊.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治理新范式的选择[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一、独立学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较为重要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之前的教学中它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学生面对工作实务毫无办法、束手无策,认为学习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没有什么用。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研究方向和就职方向多为公共事业单位,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学习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一本二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如何在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实用,够用的前提条件下,降低课程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性,使学生能学通、学懂、学好并会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能够具备相应岗位要求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我们独立学院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独立学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目前独立学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课以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着重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教师为中心的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财务管理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更不利学生具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实务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弊端是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轻视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创设,所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财务实践活动。
只单一的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忽视财务实践活动。很难让学生体验现代的公共组织财务活动信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必须与当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但传统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是面向课件也就是黑板和电脑的讲授法,偏重于概念、原理、公式等的灌输,学生缺少走入现实公共组织财务实践活动的机会,甚至有些教师也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太多的相关实践经验。因而仍然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灌输过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相关的预决策等的基本能力,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分析一筹莫展,学生体会不到现代公共组织财务活动信息,很难具备现代的公共组织要求的基本职业素养。
二、独立学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1、转变独立学院教师的教育观念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任课教师的观念要尽快地实现两大转变:一是立足实际,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现状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二是要努力从学术教育像灵活教育转变。要改革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增强独立学院教育观念,提高对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创建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教育新体系
2、改进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技能和能力的双重培养,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这对提高学生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可以应用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通过实际的讨论、参与和思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他所学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二是采用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程任务的要求对班级进行分组,然后按照课程内容收集资料,分小组讨论,最后展示成果和质量评价。全班的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是经常性在一起的群体,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实践课程的模拟演习。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三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有机地整合于一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突出重点、难点,使得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增加了互动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34-0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的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
一、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2]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满意度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突出表现是专业见习、实习抓得不实,缺乏规范要求。见习、实习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使质量难以控制。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实多在医院行政职能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与结束后缺乏质量评价标准或评价程序,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满意度差。
2.办学方向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而开设,加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办学主体对卫生事业及其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学科属性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认知,基本上是依托本校原有学科基础及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办学。致使其办学方向并不十分明确。而如何把握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管理知识技能乃至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关系,形成专业教育特色,已成为本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3.课程设置比较散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第一医学课程整体套用临床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二是预防医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有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中预防医学课程课时少,所占比例很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和技能,也不利于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三是卫生管理专业课程比重过低。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一些专业课程只开设应用性的课程,不开设相关基础学科,不成体系。如法学课程,只开设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而法理学、宪法、民法等很少开设。这样,卫生法规与监督学就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卫生法规的条款,更不利于培养法律意识。另外,课程内容陈旧,专业教材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的变革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所选教材使用周期较长,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这些新的改革、新的思路还没有被写进教材。[3]
4.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从全国来看,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还属于新兴学科,现在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博士点,其他相关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点也比较少,有的近两年才开办。这方面的人才和师资力量准备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或者以新近毕业的教师居多,普遍存在对卫生事业管理缺乏整体认识,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经验的现象。[4]
二、对策
1.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课程的优化整合,既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关系,也要考虑课程诸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体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主线”。[5]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宽厚的基础课平台,同时要理性对待医学课程所占比例的大小,恰当地调整与之对应的实习时间的长度,体现出与临床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过程,并改善专业课程开始介入学员学习的时间,及时正确地树立学员的专业观念。
2.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针对卫生事业管理学员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提倡打破学科间界限,组织和鼓励学员主动学习和获得所需的材料,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员通过合作解决实质性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6],符合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
3.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提高实践学习效果,针对目前学校本专业学员实习单位分散、各实习单位人数差别较大等造成管理不便的原因,适当安排使学员实习的单位相对集中,方便队干部及时把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和处理学员面对的各种困难;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与各实习单位的交流与沟通,为学员争取参与各项工作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使学员始终保持对自己学生身份的清醒认识。[7]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遵循“用课程规范引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在目前情况下,不宜片面强调建立一支庞大的专职师资队伍,关键要从狠抓科研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高学历的年轻教师,缓解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不足、师资学历偏低的矛盾;通过在职学位教育、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以及国内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达到提高本校师资水平的目的。二是倡导开放式教育,加强校际间的学科交流与联系,加强教学科研横向合作,整体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还可以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卫生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高职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师或主办专题讲座,充实师资力量。三是积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省级以上的有关卫生事业管理的科研、教研项目。让教师在有一定经费支持下,系统地进行科研、教研活动,以提高其专业学术水平,促进专业教学。
三、发展路径
更新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中引入ERP教学理念和PBL教学法。
1.体现专业特点,分而治之。医科院校中的卫生事业管理有专业特性,应区别于其他管理类的教学。作为医科院校的专业学生,他们的医学知识相对深厚而管理知识相对薄弱,如把握不好重点则会出现“专技不如医学生,管理不如科”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运用ERP教学时应根据课程将模拟竞技进行专业化改良。对于公共课、临床医学课采用较为传统的L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法,打实医学。而对于专业课及选修课则应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2.把握课程结构,循序渐进。按照专业学制的安排,卫生事理方向的学生会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学习医学相关知识,管理知识架构上与非医学管理类学生有不同步性。因此引入ERP理念时需把握课程设置的结构,找准切入点。学生们不具备足够的管理知识与技巧,只能“赶着鸭子”乱管一气;过晚,则会与生产实习、撰写论文相重合造成心不在焉”影响教学质量[8,9]。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企理进行的实训,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引入的是我们,在第三、四学年之间即专业课开始时引人ERP教学模式较为合理,但也应针对部分具备模拟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展开。
3.PBL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对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好地适应了管理工作,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新的工作,实现理论知识的一种转化。PBL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随时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的问题时,综合运用不同的信息,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融汇贯通,在对各种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10]
参考文献:
[1]周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2,23(20):128-131.
[2]李宗浩.创立发展中国救援医学事业[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1803.
[3]张屹立,陈立明,万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43-444,453.
[4]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8-39.
[5]周蒲芳.对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2(62):70-71.
[6]欣荣,张川,李武宏,等.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74-75.
[7]周敬,齐亮,刘勤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方略[J].医院管理,2009,16(4):317-367.
[8]陈朝晖.完善ERP课程体系提升主动实践创新能力[J].2008,(3):16-18.
[9]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I):27-29.
[10]王阿鹏.在卫生事业管理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1):549.
>> 陕西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传播研究 西部政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蒙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陕西担当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智慧考验 试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 让新疆体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彰显文化魅力 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传统文化资源的网络梳理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管理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思考 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的思考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展现兵团作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甘肃段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青海高等教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3.10].
[2] 黎羌.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N].人民政协报,2013.09.30(2).
[3] 古龙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解析[J].大陆桥视野,2013(10)40.44.
[4] 马勇.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策略[N].中国旅游报,2013.10.09(11).
[5] 甘肃省将从六方面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EB/OL].中国旅游新闻网.
http:///viewnews/2013/12/11/1mPrs0zTLP3gZaUlTLXy0.shtml[2014.3.10].
[6] 兰州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发展平台的思考[N/OL].兰州日报,2014.01.09(6).
http://.cn/html/2014.01/09/content_506584.htm,[2014.3.10].
[7] 文化先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西安晚报,2014.03.11(11).
[8] 海力古丽・尼牙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与教育合作构想[N/OL].新疆日报,2013.11.07(11).
http:///xxfk/978471.shtml,[2014.3.10].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Sports Economics
GAO Hai-ch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Fully integ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s with those of sport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original teaching methods of Sports Economics,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mpatible with the system and the principle of sports economics, effectiv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by building intertwined, mutual penetrated and mutual influencial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teaching -- practice – evaluation so a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ports economics, and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nalyze economic phenomena and economic issues.
【Keywords】sports economics,teaching system,teaching reform
1 构建“《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体育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用来分析体育经济问题和规律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开设了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经济学》作为体育经营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到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关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自2004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专业,体育经济学被定为专业必修课以来,7年间经过课程优化、教材跟进、理论创新、实验推动等环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我院的体育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独立的、鲜活的、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健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同时缺乏一些互动性、启发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经济学的学习掌握效果,也造成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结合体育院校特色,构建《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体育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任务。
本研究充分结合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体育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通过构建“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评价环节”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探讨与体育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图?摇《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解决了目前体育经济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组织缺乏创新、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经过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经济学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和阅读了相关文献近30篇(部),为本次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教学实践效果,本研究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共发放50份。
2.2.3 专家访谈法
针对立体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访问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校业内专家6名。
2.2.4 实验法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专业学生为试验对象。
3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结果
3.1 在教学环节上,建立了“四位一体”的体育经济学教学综合改革体系
(1)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研究发现法等众多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融合,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2)在教学手段改革上,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3)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增加了上游学科的介绍和植入,以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构建比较系统的、独立的学科教学体系。(4)在教学组织改革上,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行政教学班组织形式,尝试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积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3.2 在实践环节上,建立起“校园—实习基地—社会”高度关联的体育产业技能立体培养体系
(1)在学校组织理论基础较好、对体育产业具有较强兴趣的学生组成体育产业实践小组,联系相关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赞助、校园特卖会、小型友谊赛运作、校园广告资源置换等校园体育产业实践活动。(2)联系知名体育用品公司、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作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基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和毕业设计指导。(3)对已就业学生的用人单位开展跟踪调查,详细了解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各类表现和工作能力,对学生开展就业的后续指导,注重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
3.3 在教学评价上,形成“五个结合”的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
在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上,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将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结合起来,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将在校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结合起来。
4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研究方法及特色
4.1 增加上下游学科的立体授课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上下游相关学科理论融汇在一起,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
4.2 全面运用多种多媒体分析工具
建设体育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利用多种分析工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地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
4.3 穿插使用讨论法
教师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
4.4 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热点的结合
时刻关注学生视野的培养,重视对国民生活和区域经济中热点的剖析和关注,并积极与所授知识相结合,不断拓宽研究方向和研究视野,如对奥运经济、后奥运经济、中原经济区建设、体育产业转移、体育产业聚集区建设等社会经济热点给予充分关注和及时跟进。
5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教学改革方案和实践过程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专业学生为试验对象。
5.1 在教学上,结合专业培养特点,因材施教
将所授理论和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密切结合,做到从应用的角度教授体育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5.2 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
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在课堂上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5.3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突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 “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5.4 加强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即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包括课后作业和课堂成绩。在考试中弃用选择题,而采用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和论述四大题型,从《体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相关知识点着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着重考察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情况。任课教师课堂认真检查和记录学生的上课、作业情况, 每堂课按照课堂回答课后作业的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平时成绩, 共计10%;此外, 布置学生分组撰写研究报告和策划方案,占20%, 并于考试结束后与卷面成绩并计。
5.5 注重教学中相关案例资源、视频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共用
形成体育经济学案例库,收集各类案例100余个,相关影视、视频资料40余个。
6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建议
《体育经济学》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 培养模式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其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此, 《体育经济学》立体教学体系构建应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 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贯通, 在时间上全程化, 在结构上层次化, 在形式上多元化。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并借鉴外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做法,特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6.1 建议成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体验中心
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体验中心可采用分期建设,首期可先购置数量较少的计算机和较为成熟的软件模块和沙盘系统,如ERP(资源规划管理)等供学生实践体验。解决体育经济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问题。后期可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设置,逐步增加体育俱乐部经营(职业体育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社区俱乐部、体育会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体育赛事的运营(F1赛车、NBA商业赛、足球世界杯、奥运会、国内职业联赛、其他商业体育赛事)、体育项目市场调查、体育场馆运营、体育经纪公司运作、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体育传媒中心运营、体育项目投融资分析、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各种体验模块,建成覆盖全院所有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平台,最终建立在国内领先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心。
6.2 建议成立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体育综合性高等院校,设立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研究机构不仅优势明显,同时也对推动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热点,密切参与、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成立中原经济区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一是有利于增强我院教育科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二是有利于凝聚我院科研力量,提高科研和教学的显示度。三是有利于为我院培植新的区域性学科基地,争取各类科研支持。四是有利于促进各类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机会。
6.3 建议建设校内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做好各院系、各专业、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工作,促进不同专业师生交流,做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加强资源建设使用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涂宇清.关于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分析与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6): 6-9.
〔2〕徐华.经济管理类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4) : 147-148.
〔3〕周红刚,曾五一.研究型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28(7):13-15.
〔4〕陈永泰,何有世,李守伟,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建设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89-91,98.
〔5〕钟守机,张晓青.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67-71.
〔6〕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1(1):151-152.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重大变革,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简单地说,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基本职能,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而社会效益则是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重要因素,只有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勇于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全面促进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因此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模式是指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活动时所要遵循的管理规范、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无外乎人、财、物这3个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学术界一般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具体到一个单位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主要通过对单位员工的管理,如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培训激励机制、绩效考评制度等具体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公职人员,逐步创造“服务型”管理体制,出色的履行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以高素质的员工为中心,把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单位的发展目标相融合,把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改变为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这是对严格规范管理的升华。
在现阶段,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单一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对员工不能融入人文关怀,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人们对事业单位的职能认识有明显偏差,认为事业单位是政府的辅助部门,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就可以“吃铁饭碗”,衣食无忧,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简单的劳资管理,不用创造效益,没有经济风险。所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是造成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缺陷的根本原因,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背道而驰。
2.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在我国公共服务事业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教育、卫生、城建、文化等行业,实现单位建设与发展的各项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虽然没有自负盈亏的压力,但由于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性较强,这在不同程度上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压力,更弱化了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但是,公共管理部门是一个系统浩大的组织体系,要管好用好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新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成本核算不健全,缺乏理财理念,资金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会滋生等犯罪现象,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要加强财务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就要逐步建立一整套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依靠完善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促使事业单位的各项建设和工作能够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发展的道路。
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应该涵盖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大到单位财政资金预决算的编制与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的规划和审核、政府采购物资的招标、生产建设项目的预算与评估,小到日常办公经费、生产经费等票据的审核报销等等,都应该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管理,准确查明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财政资金能够用到实处,并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防止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同时,依靠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防范于未然,从源头上防治现象的滋生。
3.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完成政府管理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在以往的资产管理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大多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项目,购置费用直接在经费支出中列支,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可不计提折旧,即在财务报表上并不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净值,因此从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的程度越来越大,形成了资产总量虚增,账实不符的现象。
由于缺乏规范科学的制度监管,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购买、管理、核算中不按制度规范要求处理,有意识的规避政府采购招标,存在账外隐形资产、变更资产项目内容,私设"小金库"等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重购置,轻管理,资产清查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更有部分单位还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资产等违规行为,且处置金额较大,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流失及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二、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的途径
现代科学管理普遍认为,要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就必须从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事业单位整体发展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单位特点的管理模式,并随着单位建设发展的现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发挥人、财、物三项资源的最大价值,真正达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稳定、健康发展。
1.健全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人才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公职人员。而培训,不仅是提高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创建“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实现单位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建立切实可行员工培训体系,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员工培训观念,将现代先进的人员培训理念融入进来,通过培训的途径,不断增强员工完善自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充分调动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危机意识,出色的履行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责任。
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将员工培训本人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对症下药,要在现实的工作中提出培训要求,不能为培训而培训,避免出现培训针对性不强,分类业务培训差,在职培训不规范,培训效果不佳的状况。
2.营造奖惩结合、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服务体系,员工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不同,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和承担的责任大小也不同,因此员工的绩效考评很难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考核。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尚处于自发或半自发的状态,考核标准和程序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从而造成了绩效考核连续性差,考核手段不科学、结果导向性不强等现象。由于许多考核均采用内部封闭式考核,考核主题单一,缺乏民主参与,并没能依据员工的实际业绩惊醒客观合理的评价和激励,基本上还处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仅起不到奖惩结合的激励效果,反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奖惩结合、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应该是从奖惩机制的制定入手,实行高效率的动态激励模式,克服员工的惰性心理,以正能量的考核激励模式充分满足员工参与挑战和获得成就感的心理需求,主动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
3.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与监督是国家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的,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际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偷税漏税、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层出不穷。
要建立严格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监督体制,就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原来那种重核算轻监督的思想,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职能作用,逐步推进和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会计监督体系,与审计、财政、税务部门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同时还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监督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方法体系,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和本领。
落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关键在人。不仅要强化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明确责任主体,监督其履行好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领导责任,还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不出现“顶的住站不住,站的住顶不住”的局面。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处在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必须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要求其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公平地对待各方;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道德观。
4.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信息体系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在新形势下,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的一整套管理系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桌面走向网络,实现政务公开的新型载体?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单位经济管理运行及实时变动的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做到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其中,可区分为不同的系统软件模块: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等。借助经济管理系统内部各个软件模块之间的相互结合,才能使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大幅度地提高事业单位的数据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实现事业单位短期业绩提升和促使事业单位长期稳定发展?
三、结语
事业单位是服务国家社会公益,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是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很有必要。先进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对于实现国有资源的最大效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社会服务的优质运转,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