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时间:2023-07-27 15:58: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层次分析;五常市;产业发展
从2007到2013年中央文件多次提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生态示范省,有必要寻求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提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产销链”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省有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掌握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为我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也更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及发展规划者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水稻优势主产区,也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之一。近几年来,五常市在农业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播种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单位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
水稻是五常市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五常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之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一季粳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单位第一,是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之一,素有“张广才岭下水稻王国”之称[29]。2009年全市仅水稻一项就实现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收14亿元,人均增收2200元,稻米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位于前列。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实现5385万元,位居全省17位;2008年实现6098元,位居全省14位;2009年实现7200元,位居全省12位。
(1)规模结构
(2)产业发展结构
(3)生产技术
(4)公共服务体系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现状
五常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50家,国有企业1家、日本独资1家、中外合资3家、合股经营26家、民营319家。现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万亩。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企业有26家、产品70个,无公害大米标志企业3家、产品4个,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2家(省内认证12家)、产品32个。五常稻米产业初步形成了“市场+龙头+基地”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从图3-4可看出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五常有机大米产量在逐年增长,产量增幅也在逐年增大,这说明一方面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在农民增产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现状
五常大米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连锁店、配送中心400多个,进入大小超市2000多家,直接从事销售人员近3万人。五常大米以优质品质和品牌影响,价格不断攀升,09年水稻价格由“两节”期间的1.53元/市斤一路飙升到2.20-2.25元/市斤,五优稻四号大米价格达到5.30元/市斤,高档礼品米达到40—50元/市斤,中良美裕公司的美裕牌大米在北京卖到56元/市斤,东方集团的天地稻牌大米卖到98元/市斤。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常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问题
(2)基础设施问题
(3)农技推广问题
(4)机械化水平
(5)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
(二)五常市水稻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稻米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技术含量相对低、市场需求较大、准入门槛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他们具有、粗加工生产力过剩、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缺点。而且大量的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存在,其灵活的采购工作、粗放的加工质量、较少的用工、税收费用,形成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加上傍著名品牌包装,以明显低于品牌大米的价格进入市场,很快地占领了稻米的低端市场,对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稻米加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五常市水稻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1)品牌保护不统一。
(2)大米认证标识使用不统一。
(3)市场开发层次不统一。
(4)品牌宣传不统一。
(5)内外市场打假维权不统一。
(6)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三、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2、 水利工程建设起点低,配套差。
3、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4、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5、 有机水稻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四、深化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思路
五常市担负着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的重任,在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确定“以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主线,围绕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把五常建成国家第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中国大米第一品牌”的总体思路。
1、建设大基地
2、组建大集团
3、培育大产业
4、打造大品牌(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
参 考 文 献
[1]方颖,卞新民.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3):72-75.
[2]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6-31.
[3]张东送,王彦,刘萍.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潜力巨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1):32-34.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本文从和庄镇的实际出发,主要分析了和庄镇特点发展趋势、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1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主要措施
3.1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康国强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漯河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紧紧围绕肉制品、休闲食品、饮品、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了双汇集团、联泰食品、漯宝实业、金龙面业、华鑫面粉、华宝食用菌等一批发展潜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推动优质苗木、生物工程、乳制品等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了胡桥园林、美锦农业、中大恒源、源隆科技、永利乳业、三剑客奶业等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双汇集团、集团进入全国食品工业百强,龙云集团、亲亲食品、北徐集团、晋江福源、雪健实业等8家企业入围河南省百强工业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0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目前,漯河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业务范围逐渐拓宽,带动能力逐渐增强的态势。全市现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9家,市级121家。2016年各级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超1100亿元,带动农户49.3万户,吸纳农民就业7.9万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主业范围逐渐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包装材料业产品主要拓展有PVDC肠衣膜、多层共挤热收缩筒状膜、九色柔版印刷包装制品等,与食品产业配套的物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二、存在问题
漯河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区域优势,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由于各县区情况不同,在龙头企业数量上,漯河市的临颍县有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开发区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他几个县区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二)规模制约。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数44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1家,超30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9家,但多数企业销售收入3亿~4亿元左右,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人才制约。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已经成为大多数龙头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型、科技型和管理型人才,导致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新技术应用滞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影响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四)原材料基地建设不规范。目前漯河市各级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订单采购方式进行原材料收购。因为成本限制,很少有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导致原材料生产过程不规范,原材料不符合产品生产标准。(五)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量的产业化企业由于规模等因素限制,与上下游产业间、农户间通过合约形式达成利益联结机制,没有高效、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特色产业 工业化进程 产业集群
一、发展特色产业对推动工业化进程的积极意义
1、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比较成熟,发展特色产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特色产业是经过较长的历史积淀而成型的产业,这些产业在资源、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优势。从招商引资角度讲,相比一般产业,特色产业在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2、特色产业较容易形成产业链,获得规模效益
一个地区的特色产业往往是一个地区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其核心技术已经成熟。从实际情况看,特色产业比较容易形成“横向”或“纵向“产业链。这两种产业链容易获得经济的规模效益。即围绕成长起来的特色产业,众多上游、中间、下游企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或者由同类或相似企业、产品聚集,形成专业生产、销售中心。这种产业聚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形成经济增长极,提升了经济竞争力;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增强市场机制,激发人们的创业意识,最终促进产业经济全面发展。
3、特色产业能为当地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特色产业主要体现在“特”上,其个性化和独特的优势,如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特殊原料、自然特点、历史文化、营销特点等方面的独特性,使之赢得持久强大的竞争优势,获得超常的经济收益。这些优势一般常规产业很难超越,并与之竞争。特色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能保证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4、特色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潜力,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
特色产业是本地要素禀赋实际选择适宜的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产业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及历史积淀而形成了成熟的生产经营方法和经验,其生产各要素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是当地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
二、第五师特色产业及工业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第五师工业布局基本围绕特色产业规划。目前有围绕五师优质葵花产业的油脂工业,依托五师丰富的棉花资源的棉纺织加工产业、围绕棉籽油等特色能源资源优势、依托新赛股份公司开发建设食用油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依托84团色素的特瑞生物萃取、方良科技项目、围绕博州丰富的石灰石、盐化、磷矿资源优势的新型建材产业及依托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和物流优势,发展集物资流、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主的物流产业。
2、存在问题
(1)特色产业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产业化程度偏低。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应该是从产品的开发、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流程的运行,到产品的销售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调节和组织生产。由于第五师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比重过大,三产比重过小。从而形成了产业层次低、发展速度慢、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没有形成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体化经营,达到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的。
目前第五师的棉花的生产模式单一。目前主要是以生产皮棉为主的初级加工,没有提升棉花产业中下游产品和规模,还没有延伸纺纱、针织、印染、服装等棉花深加工产业链。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进步缓慢。葡萄、苹果等农副产品还没有深加工企业。没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培育,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没有充分发挥现有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建设,没有从开发酿酒、饮料、肉制品等深加工产业出发,没有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2)各团场产业资源重复建设严重,不良竞争显现。第五师东线团场基本为植棉团场,各团场工业布局及其相似。例如,81团、89团、83团等各有自己的皮棉加工厂,其规模及生产能力相当,没有市场竞争优势。而西线团场则主要以玉米制种为主要产业,而87团、88团及84团又都有各自的玉米烘干厂,且规模小,加工率低。
(3)竞争意识淡薄,营销观念落后,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少。第五师棉花在全国来说质量处上等,但从价格和市场方面并未获取优势,调查结果表明“北疆”牌棉花在内地的市场份额比较小。“红提”葡萄近两年出口势头良好,但近几年与内地其他地区“红提”葡萄相比,价格竞争力较弱。枸杞也是五师一大特产,但在内地看到的大多数是宁夏所产。本地枸杞主要在新疆境内销售。
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羚羊唛”食用油。据调查,“羚羊唛”其市场份额在博州地区较高,在新疆总体统计下来市场份额相当少。据有关调查表明,在“金龙鱼”、“福临门”、“羚羊唛”三个食用油品牌中,有30%的人经常购买“金龙鱼”,有40%的人知晓“福临门“品牌”,有90%的人表示对“羚羊唛”感到陌生。这个调查表明:“羚羊唛”的营销远远落后于“金龙鱼”和“福临门”。
(4)招商引资存在诸多问题,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体制原因,第五师不属于政府,没有税收和工商功能,又不享受国家的税收返还。一方面给予引进企业的投资收益有限,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已经入驻的企业与当地企业不但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互补,往往还存在着不良竞争,致使经过长时间成长起来的传统特色产业加工企业面临很多经营困境。
(5)工业园区发展滞后,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影响五师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目前第五师工业园区存在面积分散、功能简单、园区生产生活及相关服务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目前园区还处在建设投资期,融资平台继续争取银行贷款的空间不足,资金筹措压力较大,保持高投入的态势存在一定困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于入园项目建设需要。园区道路、场平、管网及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配套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需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应直接影响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确立第五师特色产业发展新思路
根据第五师的实际情况要积极发掘本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在经济优势。利用当地油葵种植优势重点发展精炼油菜籽色拉油,并向油脂精加工、专用油脂加工、副产品深加工和植物蛋白开发利用方向延伸。依托新赛股份和五师丰富的棉花资源,积极打造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为一体的纺织工业园。利用本地农副业优势,积极推进肉禽、粮食、饲料、果蔬等的精深加工,发展相配套的食品包装行业,创建知名品牌,打出拳头产品。建立建立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工业体系,建设区域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型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建设功能齐全的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推动五师工业化进程。
2、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从农产品种植、收购、储藏、深加工,再到对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整合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实现高利润。
3、深化改革,解决好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协调团场利益协调机制,保证团场职工农副产品供应的持续性。强化订单农业的规范性,严格管理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检验等重要环节,确保加工企业生产原料的生产。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调动团场职工积极性,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整合资源,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宏观把握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多方面经济功能。对西线团场和东线团场条件成熟的企业,需要进行合并、收购入驻园区,由师机关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规划破产收购,投资新新项目。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5、做精营销,做强品牌
那种认为营销就是简单的卖商品的观念早已过时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商家要把商品卖出去其难度越来越大。这就必须在营销上下功夫。即要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合理的营销手段,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还必须依靠品牌。品牌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把技术、资金、人才乃至文化等要素整合到品牌上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五师团场棉花、葡萄、枸杞等农副产品及“羚羊唛”等工业产品,在全新疆乃至全国是质量较好的产品。如何塑造全疆及全国知名品牌需要更多地努力。
6、抓好各个环节,增强招商引资力度
首先要抓住国家各项优惠的财政政策,做好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尽快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最后要做好招商引资规划和产业布局工作,要建立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在产业布局上,注意引进企业的投资方向引导,实现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的互补。
7、搭建良好的资金平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第五师属于兵团体制,财政来源相对短缺,对于特色产业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弱。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国家对于第五师产业支持的各项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特色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一定发展,但大部分县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井陉县为例,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跳不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对开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
(二)小而散、弱而低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辐射面小,带动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井陉县在探索标准化生产新路子的同时,初步形成了红小豆、中药材、脱毒甘薯、冷水鱼、奶牛、柴鸡等农业产业,涌现出金柱奶牛养殖场、南沟设施蔬菜等十大农业典型。但该县现有龙头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现代科技要素比较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由于缺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名、特、优产品,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不强。
(三)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由于缺乏对全县优势资源及县城特色产业的科学论证,缺乏对市场前景的调研分析,企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由于每个企业没有“亮点”,缺乏“卖点”,形成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竞争比较突出,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发展,也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目前该县现有龙头企业以养殖业居多,尤以养猪业比较突出,有的乡镇甚至多达几十个,而加工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四)利益机制不够健全。该县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虽然部分企业与农户签有订单,但双方履约率不高,彼此缺少诚信,掣肘扯皮,经常出现纠纷,裁决难度很大,从而导致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五)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的产、加、销诸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出现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六)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稳步跨越,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同时,造成企业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企业收购乃至加工农产品的积极性。
二、思路与对策
目前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即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三增”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积极实施“一化促两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笔者认为,为了实现上述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制约,实现从单一生产过程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跨越;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由“条块分割”、“行业制约”变为按市场需要集合多种生产要素;要纠正各种“左”的思想影响,打破行业所有制,融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按现代化方式的优化重组;要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重新构筑农村经济模式和实现途径;要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创新体制与机制,达到指导农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从而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倾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排头兵”。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必须倾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带动力强、外向型的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克服县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要念好、用好政策经,切实做到按政策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办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深化农业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带动力强、高效益、强辐射、外向型的优势。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户,要从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帮助,环境上放松。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在借外力发展壮大本县龙头企业的同时,鼓励支持县内“能人”及工商私营企业老板投资种植加工等农业生产,逐步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的原则,坚持“区域种养特色化,特色种养规模化,规模种养高效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开发,总量上水平,规模上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放在培育壮大特色产品产业上,构筑农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逐步达到产业布局调优,产业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强。为此,要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布局,稳定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
(四)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的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职能,同时也要监督龙头企业按合同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失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首先,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聚集多种生产要素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去关心、支持和发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化经营方法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群众在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创造。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尊重他们生产经营的自。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经营,都要由农户和龙头企业自主决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选择,也必须尊重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宣传、引导、服务和支持,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随意干涉。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尤其要尊重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农民的权益。
1基本内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是指利用工业优越的发展载体、良好的组织形式、优良的质量标准、创新的市场营销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工业发展思维和成功经验运用到农业发展上来,从而更大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个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提升个旧农业特色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农业产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效益、项目、科技和品牌的统一。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2现状与特点
个旧是一个工矿城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对城市供给和农村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个旧实际提出了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两个基础;建立完善农业发展的支撑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个结构,采取科技服务,市场信息、依法行政、山区和坝区分类指导、示范基地建设五大措施;发展以玫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以大草乌、灯盏花为重点的生物资源产业,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制种产业,以芦笋、青刀豆、洋蓟等中高档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奶牛、肉牛养殖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畜牧产业、烤烟产业等六大产业及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为个旧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的特色日益突出,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
2.1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个旧加大优质粮食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实施“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配套良种、良法和良技推广,促进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0hm2;2009年实施2667hm2超级杂交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量达850kg以上,比一般杂交稻亩增产200kg左右;同时在南部山区加大优质杂交玉米推广种植力度,带动全市旱粮种植面积达6666.67hm2以上,年增产粮食606万kg;推广粮食间套种技术1万hm2,年增产粮食1000万kg。大草乌种植面积达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区的特色产业;冬季杂交玉米制种规模稳定在666.67hm2,形成全国县级冬季最大的制种基地;以芦笋、“小铁头”、鲁沙梨、红梨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在9333.33hm2左右,年产值上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333.33hm2以上,鱼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烟种植面积1333.33hm2,农民烤烟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个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不但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而且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农产品外销问题。目前,全市拥有批发市场15个,年交易量1038万t,年交易额67809万元。
2.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力度,针对全市发生农作物病虫种类多的特点,强化防治措施和建立统防统治机制,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加强检验和检测,采取多点、广泛采样抽检形式,共对辖区5501个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7.91%。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666.67hm2,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2.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初具规模个旧市坚持以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如乍甸乳业、大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通过更新改造,实力更强,带动能力更大。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制定了大草乌种植标准体系、灯盏花GMP标准体系、滇屯502种植标准体系、玉米冬季制种标准体系、奶牛养殖标准体系等。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5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
个旧农业信息网自2004年建立以来,开辟了“农业资讯、农业政策法规、招商引资、特色农业、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病虫害监测预报”等栏目。实施“数字乡村”工程,通过平台实现以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市各地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每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3000余条,收到信息反馈500余条。3存在问题1)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由于种植规模不大,养殖方式落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北部坝区可用耕地逐年减少,给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带来了不确定因素。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以传统的种养殖业、林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靠传统的农业,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3)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够。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这种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格局,由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生产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4)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前瞻性的指导;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5)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虽然近些年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农业企业还不多,且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因此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6)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备。虽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集贸市场,但专业性批发市场少。市场信息反馈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难以分散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4对策和建议
4.1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预算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达5%以上,明确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5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用于乡村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建立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贷款担保制度,实行以财政贴息为主的方式,重点扶持竞争力强、带动性好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农业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项目与农民的土地、劳力合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体制,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4.2以新农村重点示范区建设为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1)提前规划示范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探索在示范区开发经营用房,优价置换给失去土地农户,发展第三产业;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示范区村组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的基地,发展壮大示范区集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2)按照“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农民新村,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良好的居所。
4.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个旧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优势产业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突出个旧“城郊型”农业特点,以效益为中心,特色产品、优良品种为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3)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无公害生产进程。引导龙头企业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名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姚安县历年来被省州列为商品粮、商品烟、蚕桑基地和商品猪基地县,发展农业经济,壮大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挑战与日俱增,各类社会矛盾日渐突岀。
1)全县部分党员干部对县委政府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认识不足,县乡村组四级疲于层层应付,没有把发展农业经济真抓实干落到实处。
2)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文化精品宣传姚安,提升姚安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增加吸引力。
3)农民传统思想严重,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综合素质差,农村高中(职中、中专)以上学历较少,小学、初中文化偏多,回乡务工人员带头创业第二、三产业偏少,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虽然姚安水利建设名列前茅,水土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但是村级病险隐患多,灌溉设施不完善,节水措施薄弱,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5)土地流转规模小,全县土地流转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4%,制约农业经济科学规划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政府“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上来,加强对五大产业的领导,坚定农业经济发展信心,抢抓机遇,顺势而上。
2)加强对外宣传、招商引资。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姚安“独特的区位、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来姚安投资,共谋农业经济大发展。
3)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育新型农民。要以“农函大”、“新型农民”培训为依托,认真组织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做好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科技致富能力、市场能力、自主发展,造就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大力鼓励外岀务工人员进行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