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讨论交流材料

讨论交流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6 09:5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讨论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讨论交流材料

篇(1)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课堂 讨论交流 功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能力的实现又基本倚于课堂教学,而课堂讨论交流又是实现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其成因来看,语文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外化或外显的,而课堂讨论交流正好能适应其外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各项外化能力。基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对语文能力和目标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的有效功用予以展开。

一、能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的发展”,这一提法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之释,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的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通过互相间沟通就有较多的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之时,就能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处理事情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率直、自主、毫无拘束地展示出来。这从形式上来看显得较为自由、活泼、灵动,能充分展现语文给学生留出的言论、思想的释放空间;从其交流内容来看,学生更能把独特领悟、个性阐释、自身体验充分地展现出来。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要求的学生的灵性抒发、个性舒展,在此种情形下是能自然而然、无需修饰地得以流露和展示的。

二、凸显语文的工具性

其实在语文的人文性得以体现时,学生们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因为其中思想、

感受、经验、教训的交流过程的实现都是在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前提下完成的。

再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每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又恰好是语文工具体现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课堂讨论交流留给学生较好的锻炼机会和足够的交流和说话空间。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平时语言功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又可以进行语言的第二次加工,使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语言再造功能的培养。

三、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一些教师常说学生在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难以荡起涟漪。从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问题,在心理上有畏惧情绪或知识方面有缺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极有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功能,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语文课作为基本的工具学科就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独特的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开始适应并习惯于交流。

而事实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性平台,是能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的,是能为学生提供毫无约束、自觉自主表达见解的机会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交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设置的问题时应是学生感兴趣的;2.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3.设置的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内涵较深)的;4.设置的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探索思维领域。

当实现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问题设置时,学生便愿意自觉地投入到个性的展示和灵性的舒展中去,课堂讨论交流的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空间,真正为学生营造出了热烈有序、活跃热闹、以学而论,为论而学(为自己能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而融入到课堂讨论交流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为习作提供有效保证

习作是语文能力的集中外显,是语文综合水平的展现,是语文实践性的最好验证。既然习作在语文中占如此重的分量,那么,除习作的专题课堂外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益于习作呢?我们都知道语文中的习作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综合性的难题,它是一个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锻炼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除我们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专题的训练外,我想最有助习作能力的提高的恐怕就算课堂讨论交流的这一形式了。

首先,讨论交流能为习作积累素材。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把自身的经历、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别的同学就从他这获取一些生活的经验。同样自己也通过此种方式从其他同学那儿取得生活的阅历和别样的人生经历。

其次,讨论交流能训练写作思维。学生们在讨论交流时,为了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说法,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认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和正确的观点。而在说服别人的这一过程中他们总会注意说话的角度、用语的先后。其实这一过程就已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因为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表现出来,并且思维的敏捷与否、思维方式的独特与否、思维的严密与否都会在交流和习作中体现。平时在交流中注意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在习作时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并能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写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篇(2)

以《有朋友的感觉》为例,谈谈笔者用“导学案” 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设计导入,呈现目标

精彩的导入与呈现目标,能为教学过程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导入。教学《有朋友的感觉》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进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梳理感悟,完成学案中的问题,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整理出疑点,以备课堂上集中讨论。

1.浏览教材。粗读教材中的内容,扫除障碍,构建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感知。

2.精读教材。细读教材中的大字部分,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做好勾画,对难点和不懂的知识做好标记。

3.基础知识预习

(1)读一读“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思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有朋友的感觉。

(3)为什么说友谊促进个人成长?

(4)怎样获得真挚的友谊?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就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巡视、检查、督促的工作,指导小组的交流,同时收集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精讲做准备。

1.课堂调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拥有这样的好朋友是什么感觉?假如没这样的朋友,会是什么感觉?(与学生交流、探讨)

2.小组交流。(小组内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准备,没有找到的重难点和疑问的学生主动向同学请教)

3.师生互动。(针对重难点问题,学生分小组展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全班交流)

4.展示问题。根据教材28页的材料谈谈以下问题:当你有了烦恼时,你最喜欢跟谁说?为什么?

(1)读教材30页方框里的材料,谈一谈:这些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2)阅读教材31页的材料,谈一谈:①主人公方平遇到了什么烦恼?原因何在?②闭锁心理的表现、危害及其解决方法。

四、构建知识,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请学生说说通过学案引领学习有什么收获,哪些问题解决了,还有哪些疑惑。教师巡视,迅速收集整理疑难问题,进行小结。

五、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查缺补漏,使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和综合性。

六、拓展提高,感悟生活

青春期的我们在交往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七、课后反思

学生在系统学完新知识后,及时反馈所学情况,有无疑问,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教师摸清学生的学情,补充知识遗漏,调整教法和学法。

下面谈谈使用“导学案”引发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探索 交流 迁移 主题活动

一、探索——亲自体验、激发动机,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1.问题情境中的探索。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鸟”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一种动物,他们喜欢一边逗鸟一边谈论关于鸟的种种事情,如:“这只鸟喜欢什么颜色?”“它听得见我们在说些什么吗?”“鸟会像母鸡一样孵蛋吗”。对于孩子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给予答案,而要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主动发现、寻求答案。如亲自养鸟、询问家长、访问养鸟人、查阅图书、搜索相关网站等。在问题情境下的主题活动中,材料的收集就变成探索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次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有幼儿发现鸵鸟在吃一些小石子。“它为什么要吃小石子?吃了为什么不会生病呢?”其他幼儿也接着提出一个个新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他们又进行新一轮的搜索。在问题情境的推动下,收集材料也是孩子探索学习的一个过程。在大胆提问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索活动自我发现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解决新问题,从而感受发现过程的艰辛,体验发现后的喜悦,推进探索的深入。

2.操作体验中的探索。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因此在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亲身经历操作、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有次我班的走廊里有只壁虎,几个男孩非常想抓住它,但又害怕会咬到手。孩子们思索了许久。“拿笔按住它,它就不会走了,也不会咬到我们。”有人提出建议。一个比较大胆的小朋友眼疾手快地用笔按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不断地摇摆着尾巴奋力挣扎着想要逃。一会儿壁虎的尾巴断了,一动不动地趴着像是死了。小朋友惊呆了,都伤心地立在原地。好一会儿,壁虎又有一点动静了。“它没死,我们快想办法抓住它,给它养伤!”“用瓶子试试它会不会爬进去!”他们一下子拿来了好几个瓶子放在壁虎的四周。这办法还真管用,没多长时间壁虎就钻进去了。抓壁虎成功了,接下来的两天,他们天天捉蚊子给壁虎吃。两天后他们发现捉来的蚊子只要是死的壁虎都不吃。“怎么样才能让它吃到活的蚊子,我们又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去捉蚊子呢?”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次的试验:为了让蚊子自投罗网,他们给壁虎建了一座用细细栏杆围合着的“房子”;为引蚊子上钩,他们想出在房子里放上糖、蜂蜜、菜、饭等等;他们还想到用蜘蛛网帮助壁虎把蚊子粘住……过了一段时间,正值闷热的夏季,晚上常有很多的飞蛾,他们马上联想到可以在壁虎的房子里放手电筒,晚上亮着灯飞蛾就会飞进去,壁虎就可以轻松地捉住蚊子饱餐一顿……

在“可爱的壁虎”这一生成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实践中一次次实验、改进,在错误失败中积累经验。实践操作中他们思维活跃,想法有创意,心情特别愉快、自豪,探究事物的劲头一点不输科学家。幼儿在操作中成为环境资源的利用者与挑战者,他们不再是外部环境刺激的接受者和经验的存储器。操作、体验,给了幼儿想象、创造的最大空间,幼儿在不知觉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

二、交流——重新思考探索的过程和发现,分享经验、发现问题

1.讨论交流中生成主题活动内容。当孩子们聚在一起时,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如一段时间,孩子们总是聚在一起讨论他们的运动鞋,从最初比较鞋子的颜色、鞋带的系法不同到鞋底花纹的各异、鞋子号码数字的不同、所用材料的不同。一次午餐后的自选活动,七八个孩子都围着瑶瑶问长问短,向瑶瑶探听有关她早上去医院拔牙的经验、见闻。再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孩子们从电视上看到灾区的惨状,对地震所造成的后果非常震惊,在脑海里留下了有关地震的深刻印象。那些天他们常常谈论汶川地震这一事件。根据幼儿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作为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主题活动的内容的来源。

2.讨论交流中完善想法,获得经验。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的讨论中形成的。如主题活动“鸟类大家庭”中,孩子们对企鹅为何不怕冷的原因各自进行探索之后,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它有厚厚的羽毛;有的说是因为它全身都有一层脂肪;而有的则说是因为它从小就长在寒冷的地方,习惯了就不怕冷;有的又说是因为它有一个很温暖的家。孩子们的观点在讨论中相互作用和碰撞着。讨论交流是幼儿间相互启迪、分享经验和体验成功的过程。活动中,交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其内容,以及交流活动所产生的意义,都有其充分的价值。

三、迁移——创造幼儿运用、拓展经验的机会

1.迁移到各类游戏中,拓展经验。主题活动中,我们十分强调鼓励幼儿与周围的人和事物通过有意义的方式互动,将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是最好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安全教育第一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又自发生成了“警察”“119消防大队”游戏。在活动中他们游戏的情节极其丰富,幼儿相互之间的对话更是把主题活动所得到的经验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这些游戏内容是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迁移得来的,他们玩起来就十分逼真、投入,游戏中的角色意识增强了,游戏水平大大提高了,各种有益的经验得到拓展。

2.迁移到实际的生活,回归社会。幼儿是生活中的人,他们所感知的、所学会的一切知识、经验,最终都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回归社会。如“安全教育第一周”的主题活动中,当幼儿知道有些物品和有些行为会引起火灾时,他们在生活中就显得格外注意。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经常监督爸爸抽烟时要注意安全,交代妈妈煮完饭要随手关好煤气阀等。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个性,满足孩子的需要,鼓励孩子尝试和探索的行为,激励孩子富有创意的思维,引导他们用各种方式展示探索成果,迁移在主题活动研究中所得的经验。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鉴于学科的理论性,我们倡导“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一度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陷入“被动式”的学习,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借助小组合作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其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意识,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在合作学习中不断提升,深化学习,促进学科发展。

一、合理分组,精选课题,优化学生合作学习

科学合理的分工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一点,从小组构成、角色分工以及讨论内容出发,促进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让其实现优势互补,优化学科的同时能创新学习,促进自身发展。

目前,合作学习的模式被广泛运用,教师习惯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其以小组的形式交流互动,汇报成果,但是结果大都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过分注重活动结果,忽略了过程,导致学生合作浮于表面,真正交流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为此,我们要重视小组的合作过程,借助合理的分组有效监控学生活动,让合作学习真正有效。一般,在分组时我会尽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组员,然后我再根据整体素质进行调节,让每组都有不同的角色担当,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展开。分好小组后要挑选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协调活动,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此外,我们在讨论内容的设计上要花功夫,以此优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喜欢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枯燥压抑的氛围吓到,觉得老师讲课对着书本,不是背就是记,很无趣。为此,我们就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其对历史学习的看法,提高课堂效率。

通常,我会利用问题、史料故事以及历史人物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文字融入教材,跨越历史的鸿沟深入探究,近距离地触摸、感悟,收获独特的学习体验。比如,我在教授《百家争鸣》一课时,就采用了创新模式,随机选择一组学生做“老师”,让其充当我的角色参与合作学习,站在学生思考的角度去指导、评价合作学习,优化合作学习。首先,我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依据教材思考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家的思想。然后,由指定小组上台讲解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思考,接着,学生就针对我的问题展开讨论,指定小组在一旁倾听、评价。最后,结合各组的讨论结果,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将全班的学习成果归纳在一起,方便学生相互借鉴。

三、鼓励思考,活跃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时,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要知道,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充分地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才会有与他人讨论交流的动力。为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活跃课堂,实现学生间的有效合作。

比如,在讲《》一课时,我就在教学前设计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借助问题的设计让其迸发思维,做好讨论探究前的热身活动。首先,我提问他们:“是不可避免的吗?”学生联系到历史背景一致表示肯定,紧接着我就问其原因,引导其借助独立思考深入探究问题,学生跟随我的指导,意识到鸦片是帮助英国人牟取暴利的“捷径”,通过这一途径他们可以顺利打开中国大门,向其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开始疯狂地扩张。当这一行为受阻后,必然会挑起争端,战争在所难免。学生经过这一思考,不仅对有了深刻的了解,还生发了更多的疑问,在之后的合作学习中能更快更好的融入。

四、讨论交流,指导探究,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讨论交流时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是整个学习的模式核心。因此,我们要注重这一过程,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交流,促进其相互交流、借鉴,实现学习思维和方法的交互。我们在一旁可以适当地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推动讨论探究。

比如,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我就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深刻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上课前,我设计了小组预习的环节,让其有个初步了解。随后,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三国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的现象?学生针对我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一方面能有效解决问题,深化知识,一方面能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学习效率,一举两得。最后,我们要让学生表达意见,让其有自我展现的机会,在班级的大舞台上勇敢的创新、交流。我们要在一旁认真地倾听,适当地指导,针对学生某些想法作深入的挖掘,促进学生学科提升。

篇(5)

关键词:历史课程 交流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85-01

随着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新的课程内容教学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教学更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交流式教学是目前大多数高中历史老师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交流,共同讨论历史问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利用交流式教学,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路,见解和认识,同时聆听和学习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 交流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1.1 启发学生思维,因材施教

由于历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历史老师一个人在讲述课程内容的话,则容易使得整个课程枯燥乏味。而交流式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整个历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和发散思维。因此,交流式教学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根据交流式教学的特点,循序渐进,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老师在进行交流式教学式既要考虑到优秀的学生,也要兼顾后进的学生。比如在进行老师与学生问题讨论的时候,可以多鼓励后进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且根据他们的能力设定讨论的范围等,这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1.2 平等教学,加强学生参与度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平等民主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没有负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式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自由轻松的参与课堂的讨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新的思维或见解。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可以到达最佳的状态,而相应的智力能够的得到充分的发展。交流式教学方式可以给历史课堂创作一个平等民主,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不需要战战兢兢,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以后领导力的提高,对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另外,民主平等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 交流式教学实施方法

2.1 课堂辩论实施

历史课程需要陈述和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课堂教学容易沉闷,没有活力。而通过课堂辩论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争论和表达各自的观点,可以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自己的加入历史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中。通过历史内容辩论的方法,鼓励不太积极的学生自主参加到这种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让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组织辩论,加强他们的学习领导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到,课堂辩论,可以使得学生的观点见解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在每个课程单元结束后用一节或两节课的时间,举行上单元历史课程内容的辩论讨论,可以是针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辩论,也可以就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辩论,这样既方便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认识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丰富多彩的知识面貌。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学生们之间还能够学会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些对高中其他课程的学习都有帮助。

2.2 问题思考讨论方法

在交流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参与度。对于分组讨论,可以是固定几个同学为一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寻找组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结合历史课内外所了解掌握的历史知识,利用分组讨论和汇总,对历史课程上的各种讨论问题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认识。因此,通过分组讨论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就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各抒己见总能听到别人对历史的见解,同样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材料引导自学法

在老师和学生交流式教学的工程中,可以采取材料引导自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在历史老师进行授课前,可以分发一些材料给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思考,然后老师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材料的内容,观点,并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得出自己的新的想法或见解。老师根据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得出的不同观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们可以就不同观点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其思维发散。通过材料引导自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使得历史学习过程更轻松有趣。

3 结语

交流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课堂知识的讨论和思考,促进共同发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通过交流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造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2003, 4.

[2]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教学指导意见[Z].2005.

篇(6)

新课程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问题解决式探究则是语文学科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结合实际大胆开展开放式作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议、访等方式了解家乡(旧城)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习作,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 渗透热爱家乡、爱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贴近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哪些旅游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览过天星森林公园(位于旧城天蓬,国家级森林公园)吗?请你谈谈旅游后的感受。

【学生的家就在旧城,提起旧城,又有谁会不熟悉呢?这样立足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畅谈见闻,引出问题

教师:

1. 你对我们自己的家乡――旧城了解吗?

2. 看图片,说说近年来旧城的变化情况。

生1:旧城森林覆盖面广(森林覆盖率46.7%),但水土流失严重。

生2:听长辈们说,旧城曾经有著名的风景点。包括“龙凤(寺)对犀牛(山)”、“磨盘(山)对张口(石)”、“鸡心(山)对(山)”、“鱼跳龙溏头”。可见旧城风景名胜众多,但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而缺乏保护,因此好的旅游点不多。

生3:旧城旅游特产开发不够……

【通过看图及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与能力】

三、讨论交流,引发思考

你认为保持好旧城的水土有什么好处?应该怎样搞好旧城的森林资源旅游性开发?(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后加以讨论交流,可以获取更多的探究消息,为解决问题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四、制订计划,实践探究

教师:你们认为要开发旧城旅游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解决啊?

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制定计划并分小组进行探究实践(安排一周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分解,考虑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信息,以获得帮助,并围绕问题制定一份可行的探究计划。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教师可提醒学生调整方式,或提供信息来源的渠道。如果学生对旧城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询问家长,造成信息来源单一,内容大同小异,语言过于成人化,并不能引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认识的粗浅,教师可建议他们与政府的相关人员取得联系,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采访一些老年人,了解旧城的民风民俗、神话传说。这样便可使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五、分析解决,习作成文

学生完成实践探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探究的信息和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评价信息来源可靠性,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完成问题研究的成果。如一份研究报告、一份建议书、一封信等。

【本节课的重点除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外,还在于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探究实践之后,还应指导学生以书面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把探究的过程与结论恰当地叙述出来】

篇(7)

关键词:讨论 交流 组织 引导 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编写中,“讨论与交流”是鲁科版物理教材特别突出的栏目之一,是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精神而编写的,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也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这些内容的设置为“讨论法”这一教学方式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资源。比较传统的授课模式,讨论法教学能更有效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讨论法教学法的内涵

讨论法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或某一现象朝某特定方向,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的多向沟通与反馈,激发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和判断的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没有讨论交流,就没有合作学习,合作是讨论交流的基础。讨论与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中的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在讨论交流中主要充当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二、讨论法教学的主要功能

(一)改变态度,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

课堂的讨论与交流,能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利弊都有所思考,进而改变自己片面的观点和态度,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由于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单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能办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都是逻辑思维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它也往往是在热烈互动的氛围中和在相互讨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的,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教师通过质疑问难来引发学生讨论,讨论过程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学会用事实、概念、原理等进行理性的分析、推理、判断,明辨是非,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人科学交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与交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物理课堂教学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展开讨论与交流,讨论过程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独立的分析、推理、判断、评价,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弄清是非,对方错误观点,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教学。

(四)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问题讨论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讨论法教学的类型

(一)师生讨论,教师主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思维性、量化性都非常强的教学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无法在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凭借课文中重难点的内容,设计与其相关的物理情景,妙置疑问。当问题确定后怎样引导学生讨论是教学中的关键。

例如,在“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一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使抛出的物体不落到地面上来。这个课题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强烈的冲突,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教师这时要确保学生的讨论时间。学生从平抛运动的规律出发,认识到要使抛出点更远,只有增大抛出高度延长落地时间,同时增大抛出的水平速度,直到使抛出物体的速度满足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而万有引力正好提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时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来。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感悟和理解,才能使每个小组在相互合作中探讨出这个方案,推导出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在这个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就是牛顿人造卫星的原理,此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与牛顿相当,这时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是因为人人参与了课堂讨论,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更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二)生生讨论,教师主要充当组织者的角色

对于技能、体验性目标要求并不高的教学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个别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小组内部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来完成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相互切磋、讨论争辩、明辨是非、自求自得、探索思悟。这种通过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讨论可收到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良好效果。

如在“万有引力”这一节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幅画面:一幅画面有成熟的苹果从果树上落下的情景;另一幅画面有一棵苹果树,树梢末端挂一个月亮。让学生根据两幅画面的情景展开联想,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两幅画面中蕴藏的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而不往天上飞?”“若苹果树长得和月亮一样高,苹果还会落地吗?”“月亮不就是一个巨大的苹果吗?月亮为什么不会落下来?”对于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讨论、分析、研究才能解决,才能最终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四、讨论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紧扣课堂主题

物理教学的每一堂课都有一个主题,所讨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紧扣重难点和关键,要让讨论的焦点落在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上,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对物理现象的解释上,同时设计成一个递进式的、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所设置的物理情景中。

(二)要实质的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必须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避免出现表面上探讨很热烈,实质上却是小组活动不协调,甚至是混乱的场面。教师应确切考查小组各成员是否真正参与到有着明确的讨论主题中去;小组各成员是否分工明确、是否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学生之间的信息是否真正地得以沟通与反馈。

(三)留足让学生讨论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调查研究发现,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激发讨论争辩,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学习效果要胜过教师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抛弃“题海战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平台;要求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应留有余地,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同时还应注意适时地把思维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四)要善于启发诱导,适时点拨

善于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指明学习的路径,但决不直接把最终答案呈给他们。当学生具备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设计出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并注意适时点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