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7 15:57: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

篇(1)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现代教学设备齐全,但是实际使用效率不佳。随着教育四配套工程的加快,从城镇小学到农村小学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实物投影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但是,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对这一信息手段的使用技能不高,或因年龄偏大存在畏难情绪,或因对信息手段的有效运用存在片面认识以及具有懒惰思想,没有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导致这些设备或闲置或使用频率较低。

2.教学研究正常开展,但是业务能力提升不快。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基础,许多农村小学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但是仅限于读一读教育刊物上的文章,学习教育法规政策等等,没有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层次开展教学研究,尤其是对当前教学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方面没有能够做到学习借鉴,这就影响了教师语文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

3.教学工作按部就班,但是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但是还是采取灌输模式,讲授为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参与和发挥,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学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就会严重滞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效率也较为低下,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管理有序进行,但是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对许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调研可以发现,从早读到活动课,每一个环节流程都在有序地进行,但是整个教学工作没有彰显出特色,也没有能够构建起有效的立体模式,特别是许多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资源没有能够得到整合运用,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延伸的空间,在课外没有能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活动拓展,无法产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与促进功能。

二、有效突破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措施

对于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而言,应当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学校与教学主管部门也要强化这一方面的调查研究,做到掌握实际情况,改革推进措施,帮助基层农村小学有效突破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主要应当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直接导致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无法正常高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其影音展示生动形象和富含信息量大的特点也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对此,无论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教师自身,都要强化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提高。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借助于各种脱产、在职培训,让教师能够有效掌握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自己也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学习多媒体手段的操作演示,还要学习自主设计课件,灵活地运用信息手段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得到优化与改进。

2.强化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师岗位履职水平。教学研究对教师履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帮助,部分农村小学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流于形式,没有能够与时俱进,制约了教师能力的提升。对此,学校与广大教师应当共同努力强化教学研究。首先在语文教研的方式上要进行改革,不要局限于单纯的学习文章,要更多地将先进的经验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多采取实践课、观摩课、研讨课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研究,还可以通过申报课题组织实施的方式,吸纳更多的语文教师参与到这些课题的研究之中,提高履职能力。另外,语文教师还要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广泛浏览先进的教学经验,与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综合突破语文教学困境。

3.强化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在以灌输为主要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较低,对语文学习的投入程度也难以迅速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课题教学的模式进行充分的优化。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参与愿望,设置更多的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既可以通过设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利用这样的学习载体来集中大家的思维来突破难点。教师也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教学目标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存在的重点难点教师则进行进一步的启发点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更多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之中,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能力,巩固了知识点的掌握效果。

4.强化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提高语文教学拓展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进行着力,还要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各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资源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对语文教学课堂的补充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认真地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课外活动中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巩固。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活动、专题研究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了这样的教育资源整合,小学语文教学将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会更感兴趣,投入程度也更高。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杨再隋教授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归因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1.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盲目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之说,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2.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虚泛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3.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被动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83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4.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模糊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2.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3.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育界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却很少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使有关注,也只是惊鸿一瞥。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这些足见课外活动的重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笔者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张显个性

学生的个性具有趋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从趋同角度承担了社会化教育的责任。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将几十名个性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以标准化、同步化的方式和进度教授同一内容,同一中缺少区别。学生缺乏个性,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聪明才智处于抑制状态。成功的教育应当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人的天赋和特长,往往要在各种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课外活动则具备了从差异入手,长善救失,发展学生个性的种种优势。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的心灵火花熠熠生辉,放出异彩。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小组里参加活动。比如有的爱好演讲,有的喜欢作文,有的擅长书法等等,他们可以分别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各自潜能,发展个性特长。语文课外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孩子们不加矫饰地表现自身独特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例如有个学生在班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属一般,平时寡言少语,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自从他参加学校课本剧表演兴趣小组后,频频出现在小舞台上。他的精彩表演获得师生好评。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充满自信。如果不是语文课外活动,也许一直发现不了他的这项才能,其智慧和才华便会逐渐被湮灭。

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教室的窗口,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将最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在儿童面前展开活生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自觉能动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游戏和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才干,使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就会限制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育。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外语文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那些字写得不规范、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等课文后,学生从书本上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还属于理念性的,如果组织他们在课外分组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情况等,将调查所得整理成文,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会对保护地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为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得更好,必须把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要做到既有长期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又有每一次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的规划。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学生总是希望学有所成,被赏识、被认同。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在课下却神采飞扬。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表明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参与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竞争性的活动,而语文课外活动正好符合这一特征。而且课外活动不像语文课堂教学那样对学生有硬性指标要求,所以,语文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

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可以指导学生创办自己的小剧团(课本剧)、小报刊、小广播站,让他们自己充当小演员、小记者、小编辑、小播音员,发挥主人翁的精神,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使他们充满自信,为他们将来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个特例,全国公开发行的《小主人报》,就是由少年儿童轮流担任编辑、记者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组稿、精心编辑,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气,深受儿童们的欢迎。有了这份成功,谁能说他们将来不会出现有创见的卓越的办报人?

四、做好课外活动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之外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只是每天呆在教室里读ABC或是数字或是枯燥的其他书本。语文老师尤其担负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担。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彩笔去描绘。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对身边的人物、景物、情境、事件进行深入地观察、调查、研究。在这当中,语文老师做的是学生的引路人,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但不要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要激发兴趣,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自始至终给予关心辅导,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都能变盲目性为目的性、自觉性。

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经历做"社会人"。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篇(4)

教师半年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以“实践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按新时代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全方位的素质要求,在培训中注重提高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宏大的教育观,忠诚教育事业,有“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行为,真爱所教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培育良好的师德修养,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树立于平平实实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的意念。

结合骨干班培训工作和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对本学期骨干班培训工作做如下的总结:

一、积极完善培训实施过程

(一)集中分散,齐头并进,强化理论学习。

在一学期里,组织学员们学习了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对新课标的解读、现代语文教学理念、新教材适应性研究,结合本市、本班教学现状,组办了《新课程培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新世纪小语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的检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走在行知路上》、《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等专题讲座。

从理论学习中,学员们了解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最新动态,接触了课程标准的各种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员们更明白了当今教育创新学习实践迫在眉睫,正如学员张小芳在总结中所说的:“初入骨干班时,我正好接手新的年级,使用的是新教材,遵循的是新课标,缺少的确实新理论。而骨干班的学习正好为我补上了这一课。”确实,来自一线的老师们渴望得到理论的提高,他们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缺少理论的指导,还感到非常迷茫,因此,我在广泛听取学员们的意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了理论学习。

在学习了当今教育最先进理论以及发展态势之后,我们在认真学习理论和总结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学员们进行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听了这些大量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实践课例相结合的讲座后,学员们获益匪浅。学员们在总结中写到:“蒋老师大量理论知识与实践课例相结合的生动活泼的讲座,让学员们感叹前辈及上课教师钻研的精神与刻苦的同时,更知道了在实践中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学习到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的许多知识和经验,明白了关于创新学习的各种理念以及实施方法;讲座为学员们头疼的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实践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范例。让学员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范例似的讲座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科研信息和撰写教学案例教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而且,在这之后的每场学员的“教育案例”展示交流中,她都会就学员们的交流精心进行点评。为学员们成长为新世纪需要的科研型骨干教师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严格要求,力求实效,提高学员教育教学能力。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次活动有专题,有落实。结合专题研讨,提供了大量的观摩课例,共计活动25次,观摩研讨课、实践课共计16节次。其中赴南京观摩名、特教师的示范课10节。每次活动我们坚持主题鲜明,安排紧凑,追求实效。先观摩两节课,然后围绕活动主题结合研讨课进行评议,下午,又进行专题讲座。这些活动和课例,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专题研究,深受学员们的欢迎。学员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理可依,有例可仿。学员们认真听课,作笔记,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评课,既有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有源于教学实际的深切体会。每次听课之后,学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自己所赞赏的、所质疑的教学行为提出来共同斟酌,在你来我往的交流和讨论中,学员们的教学认识、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学员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人均有发言记载。在无形中强化学员们掌握先进教育理论知识,指导了学员们课堂实践。学员们在研讨中逐步提高了理论水平、评课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另外,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小语教师,还应有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敢于展示自我,善于展示自我的自信和风采,我们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一点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往这个方向发展。并开展了“以高尚的师德培育人”为主题的师德专题演讲活动,人人上台展示,研讨与评比结合。先由各位学员分组演讲,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演讲,每位学员都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演讲,声情并茂,急富感染力,在全班演讲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两位选手参加所有培训班的演讲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班选手的演讲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正如学员罗锁花在总结中所说:“骨干班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它不断给你压力,鞭策你前行,促使你不断超越自我。虽然我们有时感到蒋老师工作太认真了,有些怨言,但回过头一想,就觉得正是由于蒋老师工作认真,我们才克服了惰性,才学有所得。拿研讨中的发言来说吧,蒋老师制定的高压政策要求人人发言。几次活动开展下来,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信心,找到了与大家交流沟通的乐趣。”

(三)分析案例,重在随堂,提升学员课堂教学水平

自九月中旬起,我们对各位学员进行了随堂听课,实行面对面的培训,针对学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着力提升学员课堂教学水平。在听课中,各位学员认真对待,充分发挥创造精神,涌现出许多好课。从这些课中,我们发现每个学员都努力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学以致用,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行为,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双基”,并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要条件允许,都使用了现代教育设备和技术。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开发区中心校的夏玲红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因陋就简,充分运用简笔画、图画、头饰、贴画……同样以助教学,产生较好的效果。如陵口中心校的束东华执教的《小镇的早晨》。这充分说明本届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有较强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模拟考试,学以致用,夯实学员学业管理

针对当前考试命题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专门按试卷的容量、效度、结构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模拟考试,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安排相互之间的交流,彼此借鉴,资源共享,互相启发,共同加深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提高和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能力。同时要求每人每学期完成了两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学期总结;完成了“个人档案”、“课题实验方案、论文”、“教育案例”、“教学六认真修改意见”、听了专家报告、学员的课之后的思考练习……作业。学员的这些作业不仅按时完成,而且质量高。这一切,体现了本届骨干班的学员们有现代自我发展的意识,良好的职业修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自我,追求发展。

二、努力提高学员学习收获

从平时的座谈、交流、交谈中,了解到学员经过这一学期的培训,主要有了以下一些方面的收获。

(一)观念得到了更新。

不少学员谈到,这学期的培训最大的收获是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教材观、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对课改的重要性,对课标的内涵,对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学员表示,以后,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推进课改,使教学面貌发生一个大的变化。

(二)理论水平有了提高。

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接触了有关语文专业、课程改革等新理念,接受了语文教学的最新思想和观点,了解到语文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对语文教育多了一些理性认识,逐渐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减少了平常教学中的盲目性和困惑感。

(三)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通过听取讲座,通过研讨交流,学员们对如何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如何搞好教学设计,如何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设计。特别是,新课标、新教材成为这次培训过程中的热门话题,通过学习、研讨,大家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对下一步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视野得到了开阔了。

大家特别感到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视野都有了明显的拓展,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课标中许多新知识、新理念令人大开眼界,思维比以前活跃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重新认识了自我。

通过学习,学员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从而对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充分认识,进而拟定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计划。有的发誓要尽快成长为科研型的教师,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学科带头人。有的急于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实践自己的所学、所想。有的不仅对自己进行了反思,还对本学校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表示回去以后要为推动本校的课改贡献力量。有的学员说:“参加培训的最大收获是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有的学员说:“我学习我终于找到了今后的航道。”

三、深刻反思学期培训工作

总的说来,这学期培训的效果是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主要的体会是: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培训任务责任的重大。只要这样,才会全力以赴,才会真正把培训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才可能真正把培训任务完成好。

(二)把前期准备工作做深、做实、做好。

准备工作包括硬件、软件的诸多方面,而作为学科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设计好,使培训方案和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员来自各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他们的情况和需求事前不可能了解得很细,语文新课程改革本身也在不断改革、发展、变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和内容有时也有必要做一些微调,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从而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三)把各项具体工作做好、做细。

集中培训期间,各项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环节之间怎么衔接,都颇让人操心。我们的做法是,头脑中必需装着整个方案,目标要明确,视野要开阔,但对众多一件又一件小事,也要解决好,处理好,不然也会影响全局,影响效果。现在回顾起来,培训任务之所以完成得比较圆满,与我们做好了一件又一件具体事情有很大关系,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

篇(5)

【关键词】 不合时机;多此一举;包办代替;生疏呆板;粗制滥造

1 课件出示不合时机

我们知道: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语感不同,再造想象能力不同。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是先读文字再看画面,还是先看画面再读文字,效果是不一样的。浙教版教材第十册《桂林的山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同学们,这到底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看画面后老师问:“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先看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其实,这种做法忽略了“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画面的过早出现,一定程度上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富有个性的想象和独特的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

2 课件演示多此一举

文章来源于生活,对于那些年代久远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情景,用媒体形象来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确有好处。而对于那些学生通过阅读、表演完全能够理解的课文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则是多此一举。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以下这段文字“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老师花了几个通宵,做了好几幅乌鸦衔石子的动画。课堂上,当学生看到那只飞动起来并不太灵活的乌鸦,艰难地衔着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兴趣大增。可是,冷静想想:这样一个简单的试验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劲制作多媒体课件吗?只要找来个细口瓶子,装上小半瓶水,捡些小石子,并让学生来学学聪明的小乌鸦的做法,学生不仅会把课文内容演示得维妙维肖,而且通过亲自操作,强化了理解,获得了更直接的情感体验,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课件的使用在此时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3 课件操作包办代替

3.1 课件代替讲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述自己掌握的知识,学会与他人交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应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然而,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过程,但是,缺少与教师、与同伴的交流,这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十分不利的。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识字7》要求学生会认:护、牢、孔、雀、锦、鹰、丛、翱、翔等12个生字。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请学生到电脑中做识字游戏,并提出下列学习要求:这些字的读音分别有哪几个音节?请用线条连一连,连对了电脑“老师”会表扬你的。

这个教学设计融信息技术的互动性、选择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是,学生认识生字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游戏中会连、会选择生字和音节,并不表示学生能读得准说得好。曹愚说“要爱语言,要着迷,语言的妙境才能体会得到;之后,才能谈到学着掌握语言,学着使笔下生花,创造同样真实、生动、迷人的语言境界。”这告诉我们,运用语言才能掌握语言,投入情感才能激活语言。电脑游戏活动的设计操作虽然具有趣味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色彩鲜艳,画面精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却无法弥补人文境界和语用环境的缺失。

3.2 图象代替阅读。多媒体课件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会把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向丰富多彩的媒体。

例如:有位老师上人教版第二册《夏夜多美》一文,光让学生看画面,听音乐的时间就有近二十分钟。一幅幅精美的动画,使学生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可对课文的文字之美,之巧妙学生已无暇顾及。有的老师,为了使画面吸引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色彩美、形态美,还充分运用了“动画”技术。这些教学片段,都错误地将感知文字变为听声看画,造成了学习重点的错位。且不论在从文字到声画媒体转换中信息的改变和流失,单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讲,其被动性与阅读过程中主动猎取的姿态相对立,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4 课件制作粗制滥造

一个优秀的课件,应该是结构合理,交互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并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偶况而随意调换内容。为此,要求设计者对课件付出大量心血,并对课件了然于胸。现在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大多请人制作,东凑西拼,自己参与制作少。另外,有一些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以成人的审美情趣,认识事物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角度来设计。这类课件不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和审美情趣,用这样的课件教学,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总之,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寻找它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力争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3年9月(钟启泉 主编)

[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年1月(沈大安 著)

[3] 《小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10月刊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古诗词学习; 资源;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85-02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大量优秀的课程资源作基础,大量开发一批高质量、符合教学实际的古诗词方面的课程资源,是为了把它们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从而达到与现时教学所不同的教学效果。

此课题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更新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造就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大幅度地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我校现代化教育不断攀登新高,有着极其明显和积极的意义。

我校于2006年9月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中小学古诗词学习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方案,经上报批准,成为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立项课题,我们精心认真设计了实验实施方案,予以严格操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观点及创新

(一)总目标

充分发挥我校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开发思路,使其更适合新课标下小学生古诗词的教学实际,达到“实用、适用、易用”的目标。

(二)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探索总结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开发与运用相关资源,努力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知识传播的密集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之处

1.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2.实用、适用、易用。

3.使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

4.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极大满足了教师的备课、授课的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属省级示范学校,学习教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是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目前学校校风正、学风浓、教风严、管理细、环境好、质量高,教学研究活动深入进行,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风气浓。我校先后承担过省基础教育科研专题课题研究、《雏鹰奖章与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共11人,他们都是在教学方面有所研究的骨干教师,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热衷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市优秀教师3人,市教学能手2人,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获奖或在有关刊物发表。

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技术现代化方面加大投入,购置了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设有实验室、电教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校园网,校图书室藏书万册,阅览室订有三十余种报刊、杂志,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保证承担课题的教师搞好教研,我们坚持每周二业务学习,及时组织本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总结论证。

为了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坚持每期至少两次专题研究制度,把课题研究纳入教学工作目标之中,学校积极争取资金,对课题研究工作实施资金倾斜,满足研究经费需要;积极创设条件,鼓励课题组成员采集信息、吸纳理论、积极研究,尽可能的提供人、财、物、时间等研究条件,促进研究工作早出成绩。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资料搜集法、实践法、观察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教学研讨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及分工;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广泛搜集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一切资料,撰写论文。

(二)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7月):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并着手进行软件开发。

(三)调整应用阶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将开发的软件应用于教学之中,然后对于成败作及时的总结并进一步完善软件。

(四)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8月—2010年9月):成果展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报省课题组鉴定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为了使研究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合理地安排教师资源,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校领导、教导处负责统筹,创建活动交流平台,建立评价机制。组织教师参加专题研讨交流,进行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

课题主要参与者--11位老师进行分工合作。由于本学期人员变动,学校课题组成员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组长杨欣霞副校长负责工作安排、工作总结,赵新华老师、刘秀芳老师负责教师课题作品指导,丁燕君老师、吕莹莹老师负责课题网络方面的管理,岳君老师、信雨静老师负责收集汇总课题活动情况,王金凤老师、王娟宁老师、彭月娟老师则负责课题课外资源的开发。他们各司其职,互相交流评议,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二)紧扣研究主题,踏踏实实进行古诗词教学

我们紧扣研究主题,分析教材、学生情况,然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尝试。采取互相听课、评课、反思、改进等形式,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情况、学生反馈意见、教学效果等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摸索出一条“读诗词,明大意;找字眼,悟情感;创情境,训朗读;再扩展,重积累”的踏踏实实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路子。

1.简简单单地教。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

2.扎扎实实地读。小学古诗词教学关键是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

3.真真切切地悟。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扩展延伸,注重积累。在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后,我们主张老师推荐一两首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诗词加从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练习朗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说话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4.运用动画,再现情景,启发想象,进入诗境。多媒体动画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凭借课堂教学外,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专题课外活动。“古韵、古画、古诗词,书法、绘画、吟诵会”是我们的活动特色;“抄一抄,读一读,画一画,记一记,比一比,悟一悟”是我们的活动方式。

学校把古诗词教学列入到校本课程之中,由全校24名语文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他们精心挑选教学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简洁明了的诗词注释,根据年龄阶段,拟编写《低年级古诗词学习》和《高年级古诗词学习》两本校本教材。24名语文教师还在学校“十一五”大课题下分别设立了自己的子课题,其他各科教师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拟定了自己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探索。

我们还进行了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全校有三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老师们积极准备,精心设计,自制了二十多个教学课件,撰写了二十余篇教学设计和十几篇教学论文。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全校师生已形成了读诗、颂诗、赏诗的良好习惯,书香满校园,诗韵满校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途径,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七、结论与成果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研究,我校古诗词教学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兼容,从文学到图表声像的兼容,它具有使知识活化,使教学增强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真切性的功能。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为学生的古诗词课堂学习提供最佳背景和众多交流手段。

3.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集度,在不增加课时、不拖拉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多师生之间交流交际的机会。

4.教师资源共享,基本上扭转我校优质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5.形成一批反映研究实施情况的课堂教学活动录象片及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6.通过实施、总结、会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实验报告及论文。

7.形成一些经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定型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及物化成果。

8.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在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办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学校。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多媒体在诗词教学中的不当运用会造成一些缺陷:创造的视听形象使学生失去了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和理解的机会;诗词给读者预留的广阔的想像和再创造空间容易因多媒体的不当使用而固定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是学好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些现代时尚元素,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运用最贴近他们、最吸引他们的方式来学习古典诗歌。

目前,运用多媒体上课,我们学校老师只能去多功能教室,若是几个老师同时上课就没条件了,所以有好多好的设想都无法实施。若能实现教室能播放多媒体课件,那就更好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途径,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气氛;积极的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52-01

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教学心态要调整到最佳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2、师生关系要和谐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教师亲切的教态、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

当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给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过量的作业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最终使得课堂生态被破坏,教学环境被人为地恶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被统一要求的大量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无必要而厌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太难、做不出而不做,教师却又因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而不悦,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没有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布置作业为商量式的推荐作业,根据所授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指定一些分量或难度有所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在学习了《渡津门送别》后,就可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做这样的作业:收集古代联“送别”的诗词曲赋文,作专题研究。使得他们必须去查找有关“送别”类古诗词资料,这样他们既学到了与课文有关古代诗词曲赋知识,又培养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其他学生,则只需要能做出课文中的巩固性练习即可。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评价方式必须要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