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7 15:57: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及对策

曾有著名学者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前提,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小学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的重要阶段,只有从小学开始学好语文,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乐观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断发掘自身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这些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重要性。近年来,教学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化,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也发生着大幅的变化,英语课程逐渐被引进小学课堂,以从小强化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语文课程的数量正日渐减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小学生往往以课程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课程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数量的减少使得学生自然而然的忽视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体制的改革。伴随着新课标课程体制的改革,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也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在职教师而言,虽然他们非常明确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通过课前备课、课后辅导学生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其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

最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较弱。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就目前我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来看,其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语文知识的能力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基础,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但是写作却成为制约多数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完成每次的写作;阅读能力较弱是写作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的讲解来贯穿整个课堂,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是决定交际能力的直接因素,只有广泛阅读、掌握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思维能力,增强交际能力。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高效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三方面阐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学校需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尽管教学体制在不断改革,各科的课程数量都有所增减,但是需要着重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始终把语文教学摆在首要位置,合理分配各科的课程数量,做到主次分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形成需要好好学习语文这样的意识观念。

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必须时刻掌握教学体制改革的动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适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做到从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逐渐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平等的教学主体转变,以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

最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从写作、阅读以及交际三方面来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不能急于求成,学生需要以正确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写作,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创新,由开始的模仿逐渐向创新型转变;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靠简单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才能不断积累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说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说,打破学生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

结束语:综合上文,小学语文教学在所有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下学好语文,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性素质。

参考文献:

1.戚进海.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8)

篇(2)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培养学生语感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字形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观察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营造方法探究 探究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探究 探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探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探究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及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及方法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白东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35-01

一、活动形式:游戏

用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跨栏、贴图片、动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拼音及生字。

二、识字、写字教学

写字歌:“身坐直,脚放平,笔拿稳,写端正,手离笔尖一寸,身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

学生在掌握间架结构时有点困难,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做“书法观察家”的游戏,教师故意将字写得一边上一边下,或者将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上下不对齐,或者左右结构的字写得太开,然后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些字写的对吗?怎样写才对?学生在观察中“悟”出了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写起来自然规范、端正。

教学中一定要安排复习巩固环节,应根据课文的长短,生字量的多少,采用 “分课时突破”的方式教学。 “分课时突破”,即在因字而异,灵活处理的前提下,以课时为单位,完成生字的音、形、义教学。

三、朗读教学

当前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情况表现为:课上朗读的时间少;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能朗读得琅琅上口的少;学生朗读兴趣缺乏。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落实“以读为本”的思想,从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程序入手,采用“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教学程序,探索读的策略,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

1、读通

“读通”,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课文,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首要环节,一般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学生试读。在学生自由试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明确“读通顺的朗读目标”,自主思考“达成目标的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读”的方法,养成试读的好习惯:(1)边看拼音,边读汉字。(2)读正确每字、每词、每句,一句一句慢慢地读。(3)试读课文至少两三遍。随着学生“试读”能力的发展,自主性的养成,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课前试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合作对读。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逐个试读。因此,为了能达到全体学生读通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试读的兴趣,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对读,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试读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汇报反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在班内自愿示范试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反馈,再相机纠正指导那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易读破的句子、难读的长句、词语间停顿等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示范。

第四步:学生再读,达到“读通”要求。通过“反馈、矫正、训练、示范”可以相信,即使那些出错较多的学生也会尝到成功的快乐。

2、读熟

“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通过充分熟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情境。“读熟”的教学步骤一般也分为四步:

第一步:示范朗读。教师可以抓住重点句段自已亲自示范,也可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示范朗读时都要注意速度和节奏感,便于学生在阅读时模仿。

第二步:学生自读。学生自读时,要求学生只看汉字,不看拼音,并注意读出一定的速度。

第三步:合作对读。

第四步:汇报反馈。

3、读懂

所谓“读懂”,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做到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要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都应具有一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识特点,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重点句”、“从课题入手”等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掌握“读、思、划、议”等解疑释难的策略,在自主探究中读懂课文。

4、读好

“读好”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次回读课文,做到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出语调。在倡导多元化朗读的今天,更有必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个性,达到熟读成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巧妙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等方法,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等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摇头晃脑地读,行;眉飞色舞地读,好;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轮读均可自由选择。在这一环节中,对于那些难读的句段,教师必须亲自点拨、示范。然后让学生练读,直至读出语调,读出感情。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即时评价。如:朗读的人自己可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其它同学可以评价“读的好,好在哪?”“你认为不好,为什么?你想怎样读?”使学生从课堂富有针对性、导向性的即时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朗读的努力方向。读得好,教师就真诚地甚至夸张地赞扬。

篇(3)

>>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建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知识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进而去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新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创新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创新思维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疑问。古人曾这样解释学问:有学有问才构成学问。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鼓励他们敢想、敢疑,发挥创新潜能,培育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鼓励学生对教材已有观点,思想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如:《金色的细雨》一课中,“铁路需要枕木,房屋需要梁柁”一句。有学生提出:现在建房不在需要大量木材,钢筋水泥可代替,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妥当。另一句:“我和弟弟好像突然长大,紧握油锯,伴着风雪在林间高歌。”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就是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课堂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己见。总之,鼓励学生质疑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

二、挖掘创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根据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想象力,有利于克服思维僵硬,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多种渠道入手,如:观察感知、利用教材进行想象、练习说话中进行想象等等。如:我在教完《松鼠的尾巴》一文后,就要求学生仿照文中松鼠尾巴的功能,写一写其他动物尾巴的功能。这种仿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探究、类比思维和创造想象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拓思路,发散学生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比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再想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有什么称象的办法?有的学生主张用沙代替石头,认为这样会更加精确;有的主张用人代替石头,因为人可以移动,可减少搬运的环节。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同样,还可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一事物,同一幅插图,同一题目的作文,都可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叙述方式,甚至还可以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这种多向的辐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结合教材、丰富学生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自然会碰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五、利用素材、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表演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的想象与行动联系起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拓,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常常寻找教材与现实的联系,挖掘可利用的表演、活动或制作等。如教学阅读课文《地球清洁师》让学生在读中弄懂课文所讲的动植物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后,给学生一些时间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利用班队活动课进行表演,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设计的动作、头饰、和适当的表情,使故事显得更生动,丰满。这样使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习语言,受到教育;而且发展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手脑并用,让创造想象成为现实。如此,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拓宽思路,展开想象,讲出了不少具有新功能的水上飞机。

总结,我相信,只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一定会得到发展的。关于创新思维的阐述是较为粗浅,笼统的。许多总是涉及不深,有的尚未涉及,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是每一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探索,尝试的。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做一个创新思想的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1]杨颖.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写作能力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只用专业的知识教育学生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就是为了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准则。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授学生文化和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要对知识与素养进行综合培养,这样的教育可以相互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这些是不容忽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关键的,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潜能,那么如何创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要真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对写作都会产生积极性,让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采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比如,可以利用文字游戏,老师在给学生讲课之前用文字游戏做开场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接句子游戏,例如,开头是“彩”,接下来是精彩,精彩的,精彩的世界,精彩的世界杯,精彩的世界杯开幕。就这样,开头随便说一个字,然后一个字到多个字链接,一直到学生能够说出一句话。这样有趣的游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学习当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探究

构建新型的写作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写作的意识。老师要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阐述者和领导者。老师要尊重学习反应慢的学生,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改变教学方案,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老师要发挥民主意识,重新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以朋友相处,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以及感情上的沟通。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布置开放性的写作作业,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开放性的写作作业就是有创造性的一种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将写作问题看得更简约化、更透彻化,写出的作品更具多样性。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任何事物的形成过程都是从外在到内在,再从内在到外在,两者相互交替、相互影响,只有真正的再吸收、再创造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人文素养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对其有所感受和感悟,才能让学生受到触动,然后拥有了这样的内在因素,才能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动力和信心,努力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创造自己和提升自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让学生从字开始,让学生练习书法,带领他们学习书法的同时,引入历史文化知识,或者带学生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习和参观。不断地通过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文化知识底蕴的解读,使学生的素养受到文学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老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知识的精华和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督促,使语文教学向前迈进,要为学生的教育负责,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负责。要使学生快乐简单自由地学习,为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让语文课堂绽放出五彩斑斓,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情境;探究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这样的课堂气氛枯燥,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能把学生熟悉的事件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选择案例,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所选案例应满足针对性、实践性以及时效性等要求。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认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教师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并写下表达感情的词(如难过、愤怒等),随后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按板书提示边读边思考。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此时教师可继续板书表达感情的词(如恨、可惜等)。在阅读课文后,学生心中都有所感悟,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将心中的感情表达出来,通过齐声朗读与自由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中国人的恨,将朗读与情感表达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时,学生自然能够表现出“难过”“可惜”“恨愤怒”的情绪。以朗读形式代替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在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不同的感情,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地选择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假如这个环节出现失误,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率。虽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用的教学案例非常多,但是要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案例并不容易。教师需要全面考虑,选择的案例应能有效地反映课程内容,这样才能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创设案例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导入是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挖掘教材与生活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案例,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几种形式来创设案例情境:第一,创设逼真情境。在逼真的情境中导入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将教学案例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第二,创设情感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从情感角度入手创设情境,以便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第三,创设影像情境。影像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影像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短短的几十个字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此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如此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在教学《郑和远航》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试读课文,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同时可借助多媒体介绍郑和远航的路线以及到达了哪些国家,并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此外,还可借助专题网站或图书馆资料等深挖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运用案例充实文本,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案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引入案例时,教师应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结合案例的内容与场景来理解课文,感受文章表达的感情。此外,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还需要关注抽象案例与具象案例之间的转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课文中出现的“军国主义”一词,这个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无法理解,假如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军国主义”的含义,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字面意思,但是无法理解词语的内涵。此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日军侵华的视频,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看过的电影与课外书,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然后再为学生讲解“军国主义”的含义,学生就能了解这个词的内涵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导入生活化的场景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与生活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常见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生生讨论或师生互动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

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对精心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是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深入分析案例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带领学生尽快融入案例情境中,充分了解与掌握案例揭示的事实,同时需要确定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地位;第二,应搞清楚案例中为何会出现问题,并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要区分案例中的即时性问题和基础性问题。要想带领学生解决基础性问题,就要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归纳与整理,从中得出综合性的结论;在分析即时性问题时,则需要将原有的知识与案例背景以及相关材料等结合起来,提出成熟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山谷中究竟有怎样的谜。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得出与案例较为接近的答案。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得出的答案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习得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钟诗莲,杨梅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途径探析———高师院校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思考之八[J].才智,2014(13).

[2]罗荣典.对教材建设“选、用、编”三要素的思考———以小学语文教学法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13(9).

篇(6)

>>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实现统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略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领会编者意图,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例谈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阅读教学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与广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比例明显过重,从而大大地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工具性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与广度,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比例明显过重,从而大大地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在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严重误区。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则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的,其中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上,消耗在人文的熏陶和感染上,从而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就是只要能把文章“读懂”就行了。而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多数情况下,阅读教学是要走一个来回的,不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品味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也就是说,不仅要“读懂”,更要“会读”。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绵绵。但语文课也应该是理性的,也需要对语文知识的冷静思考。我们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阅读教学更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领悟句式,理清思路等等,以求让学生得到关于语文知识的理性认识。

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必须姓“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的教育。因此,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绵绵,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所有的这些必须建立在实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防止和克服以提倡个性化阅读为名,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明确要求、无实际效果的练习。也不能为培养创新精神,好高骛远,连必要的抄抄写写也废弃了。创新精神是在于即使是抄抄写写,我们也能够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抄得有情趣。

篇(7)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之一,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施行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不足。表现为: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风气不佳;学生不注重阅读的感悟;教师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等。基于这些不足,提高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迫在眉睫。

一、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就必须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以下具体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方面

1.阅读兴趣缺乏。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认为与其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还不如等待老师讲解,根本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解缺乏趣味性;网络的五彩缤纷代替了潜心阅读等。

2.阅读时间缺乏。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进程,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自觉阅读等。在课外,学生作业负担仍然很重,使小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老师、家长、社会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要求逐渐严苛。课外时间被大量的补习班等占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少潜心阅读的时间。

3.阅读方法不当。某些小学生自觉性差,课堂上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才阅读几篇,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对于不同的文章,他们做不到精读和略读区分,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等。

4.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不强,缺少体悟。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都是一言堂,教师掌握着阅读教学的命脉。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取指挥,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其中,更不要说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其中的寓意。

(二)教师方面

1.教学目标空泛不明确。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目标并不明确,表现如下:教师忽略教学实际情景,目标的确定大部分源自教学参考书;没有对各个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得目标之间顾此失彼;对阅读教学课标的解读不够透彻等。

2.阅读教学仍旧以教师为中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然讲授过多,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扮演阅读的指导者、引领者和点拨者,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现象。

二、解决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四种对策,旨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教师的文学修养能够感染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重要作用。

2.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使课本中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外部活动,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能力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秋天的童话》一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向小学生展示秋的图景,结合课文,进行生动的讲解,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感悟,把握秋的特点。

3.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期待的动力可以增加阅读量、拓展阅读面、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应巧妙利用阅读期待,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文中,教师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大家知道孙悟空是从哪来的吗?怎样发现的花果山?他为何在花果山称王?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阅读期待,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二)运用阅读教学技巧

一般小学生阅读都是没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是计划性的。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包括默读、精读、略读和摘抄。

1.默读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默读时,学生应做到读时不张嘴、不出声、不拉音调,嘴唇微微颤动、注意力集中。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实现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文章环境的最佳方法。

2.略读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阅读中要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将心比心》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略读法快速浏览课文,浏览关键信息,从文本中找出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段落,感悟文章主旨。

3.精读法。它指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精读法,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爱国的精神及他能够成功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4.摘抄法。阅读中,学生可摘抄文中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乃至全篇原文。良好的积累,能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可以将其中的成语、形容词等摘抄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我”奇怪什么?“我”问了哪些问题?种树人是如何回答的?“我”最后悟出了什么?然后分小组合作探讨,得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同伴交流。教师可以总结每小组的发言,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得出:我们要学着独立自主的处理事情,不要凡事就是依靠他人,种树和育人是一个道理。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阅读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要由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平等交流的“对话”式教学转变,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意教学技巧,不要让做题代替读书。通过加强阅读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刘素坚.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浅见[J].甘肃农业,2010(03).

[3]杨家平.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J].考试周刊,2011(40).

[4]单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