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

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7 15:57: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

篇(1)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决策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29

随着我国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物流公司对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质量直接对物流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影响着电子商务信息的传递质量。因此,做好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从而保障物联网信息传递及时、信息交换准确。进而保障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1 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其给我国物流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物流供应信息传输空间,从而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大更远,并使其物流产业发展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技术能将每个产业中的同类资源进行物流资源信息集中化,从而实现同类资源信息横向整合。同时,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技术能对每个物流产业中的物流资源进行专业化物流信息采集,从而实现物流资源信息的分层整合优化,进而实现物流产业中物流资源的纵向整合[1]。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将在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制造商、企业批发商、企业运输商以及企业零售商所供应的物流资源,进行物流资源、物流资金流进行信息整合,从而对企业物流供应链信息进行决策管理,进而使管理决策过程更加方便快捷。其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现在同步化信息共享、优化企业供应链以及供应链可视化等方面。因此,本文将对以上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同步化信息共享

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目标为信息同步化与信息共享,并且在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过程中,对物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源进行资源追踪。同时,向物流供应链中所有企业进行实时的物流资源信息传递,并保证其物流资源信息的准确性,从而避免物流资源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高效的进行物流资源信息传输,能对物流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减少各物流企业的库存量[2]。

12 管理过程优化

在物流供应管理过程中要优化企业供应链,并将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人―物的模式转变为物―物模式,进而使企业物流供应链得到优化。在物流供应物与物的供应传输模式运转下,能提高整个物流供应的供应链效率,同时能降低管理人员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的出错率,从而实现物流供应运行中物与物之间的直接传输,并对物流供应过程中的物流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与追踪管理[3]。

13 供应链可视化

在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能够实现可视化。其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在网络运行中,可对物流中的每一个产品进行产品物件标记工作,相当于对资源产品贴“标签”,其“标签”内容为此资源产品的产品信息与互用性信息,从而使供应链管理人员通过“标签”内容便可对物流资源产品进行识别,进而使物流资源供应链实现网络内部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与交换,实现零透明度供应链管理,保证了供应链管理的公开化[4]。

14 网络无缝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其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也随之提升。这就使网络无缝化工程要进行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同时,为了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物流资源供应企业必须提升资源供应速率,并保证资源供应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但由于这种资源供应模式,使资源供应的管理成本提升。因此,应采用智能型供应链网络,从而提升资源供应信息交流、资源资金流以及资源供应的控制水平,并使企业选择最为正确的资源供应路线,进而减少企业库存量。同时提高企业产品资源的运输效率,从而实现物流资源供应链的物流资源再造。

2 基于物联网构建智能物流系统

传统的物流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对各个企业的物流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不能对其有用的物流资源信息进行采集提取,致使对物流资源信息管理程度较低。现如今,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会大大提升物流资源的信息采集速率与有效信息提取速率,从而保障物流资源供应运行的高效率与高稳定性,进而使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能高效率的进行。同时,通过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企业能对物流资源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提取,从而能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与决策效力,进而提升物流资源供应信息的准确性,并能快速的对市场做出供应反应。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系统是通过物流资源信息流动进行信息采集,同时通过运用现代物流运输配送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物流资源系统集成技术等,尤其是现代物流运输配送技术,其可通过物流信息优化与物流资源可控化对物流资源信息传输全过程进行信息合理采集与信息提取,从而保障物流供应链管理质量与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

21 整体工作流程

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基于物联网RFID 的物流管理系统进行的,并通过几个物流系统处理服务器对智能物流供应系统中的物流供应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其中ONS处理服务器主要对物流供应系统中物流资源产品IP进行获取分析,PML处理服务器对物流供应系统中物流资源产品的各种原始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同时通过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管理系统中收集到的物流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进行企业管理决策。

22 系统功能分析

通过对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其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运用EPC/RFID技术,并在实际物流供应配送中对物流资源的生产运输环节与存储销售环节进行物流资源供应配送,其物流供应链上的企业生产批发商以及运输零售商通过物联网智能物流供应系统,对其供应链上的产品进行动态追踪,并能对市场需求迅速地做出反应,从而降低企业产品的库存量,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5]。同时要结合互联网中的系统信息,并实施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管理与库存运输管理工作。

3 结 论

现如今,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技术处于技术初始阶段,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其物联网的物流供应管理运行模式将不断完善与成熟,从而实现物联网物流供应智能化可视化管理,进而提升物联网物流供应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敏,师源,徐祯炜,等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0(26):123-124

[2]戴定一物联网与智能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8):122-123

[3]甘勇,郑富娥基于EPC技术的物联网在供应链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3(16):332-333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材料供应;物流

[中图分类号] 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9-03

[作者简介] 周盛世,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牟 青,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性研究。建筑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作为主导,根据建筑工程可分为长期合作关系与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点在于双方的合作目标与项目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则关注各方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项目还是特定项目,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的都是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打造强有力的建筑供应链,需要达到合作、双赢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2.满足生产需要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依据批量运送、批量生产、照单组装等供应链的类型细分,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其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稳定的精细生产,而在其下游,需求是变动的、柔性的。关注供应链和施工现场的衔接面,对施工现场采用价值流程分析与供应链重组,解决诸如待料、征地拆迁、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窝工、停工等相关问题。

3.施工过程中资金保障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保障建设资金,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单纯从资金流视角对建筑供应链的探讨文献很少,更多的是抓住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质并从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伙伴关系的构建中,信誉与支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每年拖欠民工工资绝大多数产生在建筑行业。因此,资金保障与合理的支付体系似乎十分棘手,建设部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收到一定成效。

4.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重要资源,建筑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而建筑所涉及的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信息的获得、处理、转移的态度各异。建筑项目的管理常常围绕成本、时间、质量来展开,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决策者或沟通者,信息的有效流动影响了项目的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需要有清晰的模型来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

5.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研究。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及劳动力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方多,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影响了其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建筑供应链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了面向项目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模型,强调在风险管理中可共享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以及定义通用的风险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定项目的风险条目、风险转移和应对措施。

二、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给出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三、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1.ERP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ERP以“平衡供需”为目的,能使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能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必须看到:资源的有限性同建筑企业扩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面对社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逆向物流。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节能环保型材料工程的实施。

(3)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又可以降低成本。设计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保证其畅通,做到绿色回收,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3.关联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呼吁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联供应链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废弃物在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和持续发展,而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关联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绩效双赢的有效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发展战略,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解决的问题。

(1)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与质量缺陷。材料供应商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性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以及各种装饰材料。因此,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

(2)施工网络进程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产生诸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施工材料配送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未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他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

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是构成物流配送运输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链式结构中,误差逐级向上逐层传播并叠加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也将成倍增加。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3)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供应链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供应链两端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

2.应对措施与方法。供应链的网状链式结构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存在,针对系统中各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对影响,研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供应链管理中这些因素。

(1)确定合理与科学的库存量。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库存,具备足够的库存维持量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项保险措施。不确定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是复杂的,而现在还没有能精确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大小的方法,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只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此外,建筑企业必须正确评估企业当前库存量,才能做到对材料的供应量心中有数。第二,供应商的下游客户应跟踪收集并认真分析其上游供应商供应延迟的一些数据,如供应的平均延迟及准确性能等,从而有助于决定库存。第三,在供应方与采购方之间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材料供应商能够共享总承包企业的信息,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造成的不确定性。采购部门作为供应商与生产部门联系的纽带,应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尽量选择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合适可靠的供应商。多头采购易增加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少的可靠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亦有保证。

(2)建立工程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系统。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施工企业、客户方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及快速传递,使上家获得下家需求信息的原始来源,提高预测精度,使之能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证决策的可靠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同时,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做好计划与预测。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保持准确、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硬件保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以及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要求总承包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关系,从而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求。

(3)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精简优化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充足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便捷可靠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供应商,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的可能;选择第三方物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战略的观点考虑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惩措施,使施工生产过程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杨耀红.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5,(3).

[2]刘北林.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 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来临标志,供应链管理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管理思想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了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开设较晚,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基础条件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该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模式,阐述了在本专业开设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任务及要求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研究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与运作,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活动,通过反馈的信息流、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论,具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的理念、新的视点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探析

1.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策略采用“认识运用评价构建”的技术路线,从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化,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水平。

(1)认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构成,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对企业经营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供应链管理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订单与客户关系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方式与控制策略。进一步了解一体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构建供应链管理的艰巨性。

(3)供应链管理评价。分析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供应链环境下的多赢机制与价格策略,供应链绩效报告等。

(4)构建企业供应链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下,探讨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系统。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实训、实地调查、企业供应链调研与策划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社会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交互式、讨论式、启发式、案例讨论、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逐步建立及完善校内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资源、在线实训、在线交流和在线测试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三、信管专业的教学深化

该课程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除了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特色,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类高等工科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把培养学生掌握企业信息化知识,掌握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与开发作为计算机技术、数据优化与融合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方法之一。为此,2007年秋,在校教改基金的扶持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研发”的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教研室老师及信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 2000和Borland公司的JBuilder 2006 Enter-prise等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实现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订单管理、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仓储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等系统功能。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地丰富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精讲、演示、提问、提示、研讨、评析”相衔接的新课堂教学体系。精讲就是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明确提出培养训练要求;演示是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剖析系统实现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还要向学生演示关键步骤和环节;提问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近、发现、解决问题;提示是结合在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要给予同学必要的提示;研讨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及时收集共同性的问题并讨论,以达到总结和强化的目的;评析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恰当的、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补充分析。紧密结合以上6个环节,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按图索骥,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模式。通过系统的有序组织,规范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素质的转化。

篇(4)

关键词:绿色物流 绿色制造 绿色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大,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重视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消费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也从以关心自身健康与安全为主转移到以关心自身健康和安全与关心环境改善并重。1992年,第27届联大决议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以此推动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以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为基本思想的ISO14000开始实行,企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符合ISO14000的要求,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这种情况下,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一、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的每个成员称为供应链的节点。更加确切的说,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的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点在于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使传统的企业向扩展型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发展,其实质在于集成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1]。

2、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JeremyHall认为,绿色供应链[2](Green Supply Chain)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经济与环境最优化。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比传统供应链更注重于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更注重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与绿色供应链相对应,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也是在传统供应链管理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是一种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对环境的负作用最小, 资源利用率最高。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制造与供应链的学科交叉。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不能忽略绿色制造。

二、 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 Nazli Choucri 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可以说,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意义。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能充分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减少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当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具体地说,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供应链的客户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满足客户服务的要求,检验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最终指标是客户满意度。可以说,不能有效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供应链,是即将消亡的供应链,是终将要被取代的供应链。随着社会对环境的重视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将从时尚消费走向大众化,成为人们消费的基本标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大大提高供应链以客户导向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对绿色产品由定制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先行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独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有效运用延迟策略,提高定制化产品的销售比重和准时交货订单比例,在提高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 加强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合作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节点企业之间应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说,供应链管理关注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研究,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否有效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如何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利益的分配往往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产生的利润如何在成员企业中分配,二是因合作而导致的共同费用和风险如何在成员企业中分摊[3]。可以说,如何公平地进行分配利润、分摊费用和风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为公平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和方法。因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以生产绿色产品为中心,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和构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所需的投入和所承担的风险,将有一个全新的预测和规划,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可以以此为依据,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化。

3、 有利于供应链取得竞争优势

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曾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比如,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赢得市场;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如通过绿色物流强调的小投入、大物流模式,节省经营成本,拓展企业利润空间;有利于企业绕过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等。

三、 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领域虽然很广,但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物流管理和制造管理。因此,要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即绿色供应链管理,应从这两个方面,即从绿色物流和绿色制造两方面进行着手,综合考虑,认真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和绿色制造管理,一定要以实施绿色营销为前提。

1、 实现绿色物流

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技术》对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定义为: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施绿色物流的直接原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客户绿色消费的需要。 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主要是生产企业和专业物流公司。生产企业,尤其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实施绿色物流的最直接和积极推动者。如果把节约原材料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提高生产率称为“第二利润源泉”,实施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那么,就实施绿色物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和降低的资源消耗来说,完全可以将其称之为“第四利润源泉”.

以实施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为前提,大力进行物流流程绿色再造,是实现绿色物流的一种有效方法。绿色营销,是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活动。在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下,采用系统化改造法,识别并消除现有物流流程中非绿色物流活动和流程,简化和整合绿色化不明显的流程,运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实现以提升物流绿色化为目标的自动化。比如,在运输管理上,企业应选择绿色运输策略,开展共同配送,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库存管理上,要实现有毒、有害物品的有效管理;在包装管理上,要以包装尽量简化、合理化、和可降解化为目标;在流通加工上,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流通加工,同时也要力求实现专业集中加工和边角料的集中处理,处理好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

2、 实现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4](Green Manufacturing)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绿色制造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绿色制造的实现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支持,目前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如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制造运作模式以及绿色数据库等。企业要实施绿色制造,不仅要增加资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进而解决上述关键技术,还必须从提高企业自身绿色制造的意识入手,即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并以此为指导设计和生产绿色产品。此外,绿色制造的实施还要充分借鉴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如并行工程、大规模定制、延迟策略、精益制造等,并将这些先进的思想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政府提前建立合理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同时为弥补实施绿色制造的外部性,政府也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

总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提高供应链的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应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从实施绿色物流和绿色制造两方面积极开展和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晓锋,张存禄,李美燕.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9.

[2] Jeremy Hall.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0, (8): 66-67.

篇(5)

>> 供应链协同: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分析 基于核心能力的供应链竞争层次分析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改研究 基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 基于供应链的乳品核心企业网络营销应用探析 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风险应急策略研究 核心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包装运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成品住房开发模式 基于内部供应链的企业竞争情报开发 基于供应链匹配理论的粮食供应链设计策略探讨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营销渠道管理策略探析 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渠道资源整合策略探析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厦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探析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银企关系探析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探析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管理探析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探析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改设计 基于内部质量故障及返回策略的供应链协调及风险分担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VMI增值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侯淑霞,钟敏.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

[3]王忠伟,庞燕.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

[4]张敏,吴映萍,罗婧.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惠州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2(12)

[5]麻黎黎.基于“三出三入”校企特色合作方式 探索实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物流科技,2010(4)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C类课题(2011C0143)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不确定性;研究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作为典型的横向一体化工商管理思想,强调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且要求与供应链内的所有企业加强战略合作,以此来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实现供应链体系中的各参与方共赢。

1、供应链管理不确定性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即建材供应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流配送,以及上下游信息存在着出入,具体分析如下:

1.1建材供应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材供应商的品质直接关系着供应链的功能健全、有效与否。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用到大量的建材,比如钢材、混凝土以及木材和砖石等建筑材料,同时还会用到一些装饰材料,所以建材供应、购置,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中,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比如运输延误、物料生产不到位,建材供应商无法保证在合同期内准时供应建材,机器故障、合同纠纷以及上游供货商供货迟延等,都是导致供货迟延的影响因素。

1.2工程施工建设及物流配送

实践中,台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以及难以预测的灾害和工人罢工等,均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其施工建设过程一定要确保可靠性,同时这也是决定建筑企业所需库存、及时竣工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物料发错、未预料到的不利因素以及施工现场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等们都会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临时中断。同时,受空间、时间的物流配送过程,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大桎梏。就建筑企业而言,建材是主要的施工原材料;物流配送,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最小成本将约定的建材和物料送至目的地。对于供应链结构而言,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构成物流配送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此结构中,所产生的误差会呈串级形式逐层向上传播,然后叠加在一起放大,此时偏差、不确定性也随之成倍增加。在建筑物流配送过程中,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其也在物流配送时传播。比如,交通堵塞、事故以及道路维修等,都会造成交通改线、供应很可能会无法保证准时,因而出现了供应延迟问题;同时,延迟累计效应,会造成交货期无法确定,这会对施工进程、交付时间产生影响,引起业主不满。

1.3上、下游信息存在出入

由于建筑企业上下游信息存在着出入和偏差,因此需求信息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预测出现误差甚至完全错误。事实上,建筑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只是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来确定本企业的采购计划以及库存,然后进行生产管理,然而一旦需求信息存在着出入或者偏差,则必然会出现逐级放大的现象。在该种情况下,供应商所得到的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涉及面非常的广泛,而且涉及到的点也非常的多,供应链比较复杂,所有的信息通过供应链传播以后,其上的各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系统误差,最终因误差放大而导致信息失真,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下游客户而言,因个人喜好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购买购买的不规范化,需求不确定性、上游供应商市场预测不准确,均会导致供应链管理不确定。

2、加强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不确定性控制的有效策略

供应链网状链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对当前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解决建材供应商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一,建筑企业应当保持适量的库存。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本身应当拥有一定量的库存,而且还要维持建材需求量,这是有效应对供应商造成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措施。对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传播而言,其具有复杂性特点,然而当前还没有能够精确计算生产库存量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所以建筑企业仅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同时,这也是现代建筑企业解决供应链中变化莫测的不确定的可行方法,建筑企业一定要正确评估企业目前库存管理的性能。

第二,对于供应商下游客户而言,应当对上游供应商延迟数据信息进行跟踪收集和深入分析。比如,供应平均延迟、供应准确性能等,这对决定库存非常有益。同时,供应商、采购方,二者需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使建材供应商可以共享总承包企业信息,提高供应商灵活应变的能力,这对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引发的不确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采购部门而言,其作为建材供应商、生产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定要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并且尽可能选择一些专业水平比较高的采购员购置建材。在此过程中,还应当结合应用集中采购方式与分散采购方式,以此来有效降低供应商造成的不确定性。

2.2解决建筑施工及物流配送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实践中存在着的不确定性,应当对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加强质量管理,即实行TQC,并且制定和实施奖惩机制,从而使施工过程更加的可靠。同时,还要对供应链进行精简优化,将其中的冗余环节彻底的消除掉,从而使流程更加的科学、合理,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有效协作。对运输路线进行优化,并且采用便捷、高效的运输路线和工具;通过第三方物流方式,将包装以及运输服务等业务,外包给可靠的物流公司,并且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在解决因物流配送而造成的不确定问题时,建议优选地理位置优越的供应商,以减少因建材长途运输而造成的不确定可能性。

2.3解决因上、下游信息出入而造成不确定性的有效防范

针对上下游信息偏差而造成的供应链不确定问题,建议建立电子供应链管理体系,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过程之中,从而使供应链上的建材供应商、施工企业以及物流公司和业务合作伙伴,都能够在信息共享基础上实现协作。通过加快信息共享以及传递步伐,使上游能够获得下游企业所需的信息来源,并且可以有效提高预测精确度,并且对客户需求快速做出反应,确保决策的可行性、可靠性,同时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避免信息逐层传递产生的信息延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从建材供应商、物流配送以及上下游信息出入造成的供应链不确定性方面着手,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晓伟 龚玉洁 建筑企业供应链及其风险与防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张利娟.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4(09).

[3]刘晓伟 刘杰 郝代龙.我国建筑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篇(7)

关键词:传统物流管理;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

一、传统物流管理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

1.传统物流管理

对于物流而言,其是相当于商流来讲的,以传统物流的渠道为出发点,商流具体指的是从制造商、批发商最终到消费者的运输流程,简而言之,传统物物流主要介于制造商与批发商间的储运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商品的流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物流企业的配送与运输渠道,进而形成了配送制、代销制度等。同时,设置了不同的级别,达到了多级化管理的效果。在物流中心,构建了专门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近年来,由于民营物流企业和外资物流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对传统物流企业造成了冲击,导致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的速度降低。

2.现代供应链管理

当前,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该管理模式将供应链一体化理论作为基础,因为拥有比较稳固与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为主要目标,通过供应链构建较好的伙伴关系,将客户的需求作为重要的市场导线,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从而促进物流企业的长足发展。

在管理期间,一定要保证物流供应链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此外,所存在的竞争力利用供应链网络,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在管理时采取的是比较优质的营销渠道,企业通过正确的定位市场目标,对各项资源予以综合性分析,使得客户能够获得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在现代供应链管理当中,需要合理的运用第三方物流管理,确保企业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物流管理和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

通常情况下,和传统物流管理相比较,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和其相比更为趋向于整合,将物流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战略决策需要结合企业群所依赖的供应链。同时,针对于库存管理,传统物流管理认为库存是一定的,然而现代供应链管理却认为库存管并不是必须需要的,以这个管理理念作为出发点,库存管理主要是起到平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和传统物流管理相比,物流供应链管理将信息化、集成化和社会化等作为发展的目标,采用综合性管理方法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保证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以及功能均得到有效发挥。

三、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路径

1.⒖突需求作为导线

目前,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将多元化作为目标,在此环境下,现代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运营期间对资源加以整合,需要由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所以由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阶段,将管理与维护客户的关系作为重点。

由此表明,将客户需求作为导线是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路径,因为客户需求是物流企业的源动力,由于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并且服务的要求各有差异性,所以物流企业要结合客户的基本需求制定可行性的服务方案,在对服务方案进行细化过程中,从客户的需求为切入点,根据整体的管理供应和生产等过程,对于各个环节均体现了该管理模式的理念与价值,继而组织比较重要的物流供应链。同时,以物流企业本身竞争力方面为出发点,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增值物流供应链,促进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2.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新时期物流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在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期间,会运用到数据库系统、POS系统和EOS系统,其对推动Extranet和Intranet商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确保物流工作的开展更为便捷。因此,在现代供应链的连接与形成阶段,物流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对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改造与优化,而且在促进物流发展的前提下,也产生了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通过利用降低成本的方式,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促进了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得以转变,针对于物流发展当中的配送方面,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了第三方,从而加快了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进程。

3.整合和优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源

根据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于新时期的物流竞争而言,供应链竞争成为了关键内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其是物流企业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实施合理的生产管理与物流管理。目前,物流企业在发展时,如果企业只是注重切身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失去,付出代价盲目的追求“零库存”,若采取此种发展模式会导致整体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失去。因此,物流企业在由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时,要联合各个节点的企业,将产品与管理等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转变观念,物流企业间相互合作和联合,通过整合和优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源,从而促进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得到提升。

4.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与物流管理体系

由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时,在物流整合时需要的信息,供应链节点企业要和其他企业相互分享,并且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与物流管理体系,是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路径之一。结合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使得大量的数据更为完善,数据采集和分析环节也越发健全[4]。物流企业为了面向客户,要构建物流数据信息平台,确保平台具有便捷性与安全性。总之,为了保证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更加顺利,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与物流管理体系,结合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确保信息资源达到高度共享,物流企业的业务更加完善,从而使得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也为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具有科学性。

四、结束语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物流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必须对物流管理模式加以创新,进而推动物流企业的有序发展。当今,物流已经步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物流企业之间竞争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从根本上讲,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和传统物流模式有很多的区别,尤其是前者在成本和规模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供应链管理效率和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有着密切联系,由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对加快物流行业发展的发展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鑫.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分析[J].电子商务,2015(10):45-46.

[2]马倩.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22):121,123.

[3]李巍.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