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7 15:57: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环境保护

1草原生态现状

1.1退化及沙化

草原退化主要表现在植被的覆盖度降低、优质牧草比例下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草原牧草都为可食性牧草,产草量高,牧草优质。为牲畜的繁衍和栖息提供的优异的环境,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草原过度的超载放牧,致使草原发生了退化,草原产草量的大幅下降,优质牧草比例逐年降低,畜牧业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草原的退化也使狼毒、醉马草、棘豆等有毒有害的植物大量生长,有害生物虫害与鼠害泛滥成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以上情况导致了我国草原逐渐退化、沙化、盐碱化,甚至出现了沙丘以及带状沙群的情况。

1.2自然与人为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草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无节制无计划的乱垦乱挖行为造成草原的面积不断缩减,现存的草原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坏。例如,阿坝州红原县月亮湾大草原慕名前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人数激增,草原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限制和保护,长此以往,大草原就会逐渐沙化和消失,土地沙化会到过度吸收阳光造成地表温度升高,导致降雨量降低甚至是干旱的恶性循环后果,会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2现阶段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2.1建设内容单一

现阶段,在进行保护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建设的内容安排相对单一,并且不具有系统性,导致相关部门无法从整体上进行草原建设工程的协调,不利于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草原建设的过程中,工作内容需要扩大覆盖面,其中包括对草场的大面积补播改良、封育围栏、治虫灭鼠、优质饲料基地的建设减轻草原压力、对草原进行实时的生态监测等诸多方面。

2.2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的矛盾

一直以来,进行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牧民的经济收入,即使有着新的相关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为此,需要在保护建设工作中重视牧民的收入因素,在保障牧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2.3控制牲畜数量和科学合理放牧

一些牧民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添加牲畜的养殖数量,一旦超出草原的承载力就会导致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要科学布局,划区轮牧、根据放牧时间合理计算载畜量,科学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对畜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3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策略

3.1大力宣传草原生态建设

在草原生态治理修复工作过程中,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当地政府宣传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加强对生态草原的保护与建设的相关宣传,让当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举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相关宣传讲座、发放有关草原生态建设的宣传单,并充分利用现阶段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如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手机中的公众号等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当地广大人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宣传部门应当及时为人民群众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视性以及约束性,针对一些恶意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人,应及时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保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效性,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3.2构建科学合理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

从草原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现阶段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与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已经逐渐凸显出了两者相互矛盾的局面。由于畜牧业在日常发展中,一些牲畜饲养人员需要将家畜赶到草原上进食,对草原破坏力度较大,甚至草原中一些牧草在幼苗期间就被牛羊啃食掉,最终导致草原面积逐年萎缩,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此,现阶段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是畜牧业良性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秉着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理念去发展畜牧业,并且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方可有效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3.3完善草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现阶段有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已经逐渐被制定出来。但在其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法律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来进行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活动。如现阶段的草原法在执行过程中,对违法的人民群众的惩罚手段与力度相对较轻,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忽视,进而造成了一些法律条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流于表面的现象。因此,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针对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草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工作。对于草原的占用、征用情况,应当进行一系列的严格审批,尽量降低草原面积被征用的频率与数量。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日常开展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治人,确保草原生态面积不被破坏。

3.4加强相关部门执法力度

草原生态面积的减少以及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太低,且部分群众个体在其自身的思想中以利己主义为生活理念。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加强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查处力度。在实际执法环节中,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涉事案件的个性化差异,及时调整与完善现阶段的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一些比较典型的草原违法案例,应通过各大信息传播终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更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该种违法乱纪行为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最后,相关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执法形象,并且要求执法人员一定要深刻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执法能力。确保执法人员能够在执法过程中坚守文明、公正的执法原则。

3.5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中,相关部门应当创建相应的生态保护补贴或奖励相关政策。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域中,如水资源保护区、草原生态重点保护区等,应当禁止开垦、放牧、滥采、滥挖等,对周边的生活人员按照相应政策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一些可辅助畜牧业发展的草原,相关人员应当根据草原生态环境现状、草原覆盖面积以及现阶段可承载的牲畜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建设体系。与此同时,应积极引导当地畜牧领域中的广大人民应当在草原上进行划区轮牧,为草原区域面积的草地恢复争取时间,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草原建设机制。

3.6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

篇(2)

摘要:大渡河是甘孜州泸定唯一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进一步做好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

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一级支流,大渡河(泸定段)干流北从冷竹关入境,南至雨洒河出境,纵贯全县烹坝、泸桥、冷碛等9个乡镇,两岸有冷竹关沟、蚂蜂沟、磨西河、雨洒河等48条支流,流水为82公里,落差332.1米。大渡河两岸谷坡陡峭,谷宽300——800米,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或冲积扇,扇面上多已开垦成为农田。大渡河均为石质床,河床平均比降3.2%—4.1%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74万千瓦,具有巨大开发价值。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

一、大渡河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大渡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大渡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渡河(泸定段)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泸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孜州乃至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泸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泸定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大渡河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泸定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大渡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泸定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大渡河,在泸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泸定的“母亲河”,是甘孜州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泸定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渡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泸定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所以,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农业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大渡河工农业用水及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因此大渡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大渡河改造完成后,泸定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泸定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大渡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耕地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三、对策和措施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5、在大渡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6、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7、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翠玲,严以新.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陈晚清,肖荣辉.论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篇(3)

一、生态安全的主要概述

1.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否遭到破坏,其内在的生态功能是否受到了损害。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自身提供的服务数量或者质量出现问题,就说明该生态系统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所以,生态安全一般包含双层含义:(1)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内部结构是否遭到破坏;(2)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具体的生存需要。生态系统问题是全球性发展问题,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生态系统出现危机,既有社会发展不足的因素,也有发展过快的原因。社会发展不足,人们就会破坏生态资源,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过快,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没有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1)生态破坏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想要完全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生态安全具有全球性。当前,世界处于全球一体化时代,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一样,也具有跨国界性质。(3)生态恢复具有长期性。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就会长期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生态环境一旦出现问题,要想解决就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整个恢复过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主要特点。

二、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观念。比如,在讲解自然资源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授课时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某中学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生态灾害的危害性及具体解决措施时,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及我国淮河水污染为例,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代入感。该教师还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为具体事例,分析海啸发生的具体原因,带来的严重危害,如何进行防灾及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教师就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清楚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生态安全意识。

2.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的教育观念

生态安全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根本条件,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生态安全教育观,将其纳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综合素养和较强的生态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出生态安全教育的素材内容,通过亲自授课来达成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生态安全教育观念。

3.开展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生态安全的认识

篇(4)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作为典型的新兴第三产业,旅游业更是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注重物质享受,同时对精神享受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为了迎合大众多种多样的喜好,构建了多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加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展开了分析,并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不足展开了探讨,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意见,希望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态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同时享受意想不到的美景。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促使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旅游向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已经势不可挡。

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需要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而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鉴于此,相应保护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1]。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不足

1.立法的滞后性

同生态旅游较快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法律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现阶段,针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导致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发、利用、设计和规划景区的过程中,都严重缺乏法律依据以及较强的监督和约束,因此混乱开发以及随意规划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

从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验来看,法律制度的建设是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机制,例如,日本在旅游基本法则当中融入了旅游区景观维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培养等相关规定;美国在保护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制定并落实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等[2]。这些法律制度等都明确指出要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各国还积极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辅助法律,如《野外旅游条例》等。与之相比,我国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相对空白。

2.社区参与度低

现阶段,西方国家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加大了社区的参与程度,并将其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全新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这一生态旅游模式可以加大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有助于对经济漏损现象进行预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可持续性在自然中的实现[3]。由此可见,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当中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多元化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严重缺乏社区的参与,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鼓励、引导并监督社区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决策、施工、规划等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其次,生态旅游景区当中的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旅游知识、生态保护以及自身的职责理解不够深入和明确,因此忽视了自身在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在缺乏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宣传力度的基础上,社区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的构建

1.加强国家立法力度

首先,制定专门立法,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规范。这一立法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一核心,抓住旅游活动规律,对我国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想,并将其融入到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当中。在将专门的立法应用于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当中时,不仅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规范我国的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同时还能够推动我国旅游项目的健康发展;其次,对生态旅游资源法进行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4]。针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滞后性,积极构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资源法至关重要,它能够促使我国这一领域立法层次得以提升,而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也将被充分的体现出来。

2.通过法律制度增加社区的参与力度

构建社区参与制度,通过法律制度增加社区的参与力度,首先应构建相关机制,确保社区居民能够真正参与到开发、建设以及设计当地生态旅游项目的活动当中。社区居民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身的项目开发主体地位,并在日常工作中,将自身的监督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自身做起,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其次,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建立。生态旅游项目所在地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地区,在开发和构建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实施一定的经济补偿,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和为当地建设公共设施等[5]。这样一来,能够将生态旅游项目同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提升社区和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加大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5)

关键词:森林文化;生态保护;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73

我国是人口大国,且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极小,导致在森林资源方面,人均占有率较小。近年来,我国已经从“单方面向自然索取”转变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使得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日益减少。因此,我们要重视森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一直坚持走下去,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都能对现如今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知,加强其生态保护意识,为优化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欠缺,由于要满足社会和人们的日常需求,导致对森林的过度开发,使其面临极大的危机。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原本较少,再加之不断的开发、滥砍乱发以及忽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森林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大量物种濒临灭绝,木材资源严重匮乏,森林生态环境的现状堪忧。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人们的生态意识较为淡薄。由于人类单方面向自然索取且不加保护,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的地区甚至变成荒漠。现在即使是对森林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也很难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因此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强化。

2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森林,又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的作用极其巨大,但与此同时,森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全世界的森林覆盖率仅占陆地系统的30%左右。因此,森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具有其他资源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而且森林中有着极为复杂、繁多的生物种类,主要包括高大乔木、灌木、地衣苔藓、草本植物,还有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以及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种群等。森林具有复杂的结构、丰富的物种以及强大的功能,它自身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物圈,对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巩固土壤以及改善水土流失问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保护木材资源

森林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因此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不仅可以保护稀少的木材资源,而且能体现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

2.2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森林中拥有着繁多、复杂的生物种类,因此,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如果对森林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的物种必定也会受到伤害,多种生物也将濒临灭绝。因此,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可以保护物种不遭到破坏,为这些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3 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仅可以使我国的资源产量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为国家节省开支,保证社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森林在陆地系统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保护生态环境,杜绝过度开发环境的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相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对森林的利用、保护及开发进行系统的管理,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3森林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3.1 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这将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奠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思想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因此在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也尤为重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满幸福。要积极学习传统的思想财富,挖掘其现实价值,不断补充和丰富人们的生态价值观。

3.2 完善自然环境保护机制

若要对森林生态文化进行保护,首先得有一套先进的自然环境保护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奖惩制度”,对努力保护环境的群众进行表彰或者现金奖励,对破坏环境的人,根据其对环境的破坏强度,再具体分析判定。尤其是对环境破坏极为严重的人,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要实行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不法行为,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

3.3 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节约资源等方面,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都能充分意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其对我国现如今的生态环境现状有明确的认知,加强其生态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为优化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方面还应继续努力,积极的完善生态制度,并加大宣传力度。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将其传承下去,福泽后世,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森林生态的保护与我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杰,徐波,那守海.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04).

篇(6)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01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将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应用于我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由于气候和气温存在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域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现状也不尽相同[1]。

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年均雨量约为2104 mm,夏、秋两季是空气湿度大并且降水较多。6月和8月为全年两个降雨高峰,平均相对湿度可以超过80%。冬季为干冷少雨季节,雨量不大,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9%。夏季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冬季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气候上的优势,钦州市所具有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存在着十分可观的优越性,同时植树造林和禁止非法盗猎和采伐工作也得到了初步的全面性实施,符合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2]。

3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根据我国林业环境和林业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主要可以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总结如下。

3.1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

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城市的林业区,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林业区,在夏季往往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的状态,因此存在着发生火灾的潜在问题。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部分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私自砍伐树木,盗用森林中的自然资源,当地林业局也必须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分子,确保当地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

很多人存在着林业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只为“提供木材原材料”的思维误区,因此通过林业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方式,也往往只是单纯的砍伐木材,这不仅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障,同时也不能够为当地真正的带来理想的、持久性的经济效益。开展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的方式探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例如蘑菇、木耳的人工种植等等。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当地生态资源的全面保护,符合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可知,开展植树造林,禁盗防火工作以及建立以生态和谐发展为支撑的林副业,是我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地方林业局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3]。

4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可以将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总结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4.1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

提升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储备量,加强对林区的保障力度,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施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良好保障。

同时除却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影响当地的林区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虫害等等。因此当地林业局在开展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状况,进行林区保护工作计划的完善,实现保护力度的真正的、有效的提升。

4.2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

由于我国早期部份地区的发展理念的不完善,很多林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砍伐现象,以至于当地环境水平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升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视,加强森林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进程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4.3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

地区的群众也是影响当地的林业生态资源的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调动当地群众进行工作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全面性、时效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实施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首先应当加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对于森林生态资源重建工作的重视,并且引导和培养林区群众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活动参与意识。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的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4]。

5实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和开展需求,提出了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可以将建议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

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和林业局也当加强对资金投入,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有效的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整体的、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发展。

5.2创建林区资源,协调统一保护和建设工作

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将森里的保护理念的应用与森林的建设理念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实现明确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向。

5.3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的长期规划工作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在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工作时,也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林业生态状况,开展长久的规划工作。

在逐步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多角度的筹集林业生态资源建设资金;创建林区资源,从而促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性的提升;开展林业生态资源建设工程的长久规划工作[5]。通过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有效实施,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模式,促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建立了优美的、良好的生态资源[6]。

6结语

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进而进行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分析。在明确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现状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运用重点后,开展科学的运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具体措施分析,并且提出对于林业生态资源建设的建议。开展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的分析与运用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冉瑞平.西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林农行为分析:来自四川邛崃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6(9):41~45,79.

[2]关月,韩雨丝,王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72~73.

[3]解坤梅.矿业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3):76.

[4]潘金志,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83~186,192.

篇(7)

【摘要】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其环保功能远远优越于传统工业园区。文章针对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环保参与度低以及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现象,阐明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宣传与教育、发挥环保组织作用、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建设生态文化、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等视角,探讨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环保意识;培养

1 认识生态工业园区环保的意义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 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2.2 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2.3 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3 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