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5:57: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知识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2、健康教育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作用是形成创建卫生城市氛围、提高市民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以及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3、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
4、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吸烟、饮酒过量、不恰当的服药、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突然运动量过大、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来源:文章屋网 )
1、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界定
要想深入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叹息和实践发展研究需要首先对小学科学教师知识做出界定。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发轫于西方,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小学科学的课程模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纳入到必修课的行列中并且明确界定了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等科学教育目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确定为核心必修科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科学知识这一具体目标进行了描述“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实际上,小学科学知识的界定要围绕通用知识和特征知识两个要素,对于通用知识而言,指所有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特征知识主要指小学学段的科学课程知识。具体而言,小学科学知识包含着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念,以及对生命、环境、空间等未知世界的具象了解。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时,要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并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小学科学教师标准的界定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科学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也密切与之适应。”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和实践发展研究,需要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标准作出界定。
小学科学教师的标准,涵盖知识结构、知识框架、教授思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本人对科学知识的把握情况,这些标准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科学教育的发展变化,根据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根据小学生年龄、知识基础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的。由于小学科目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语文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方法可以遵循,这就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完善和实践发展
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及实践发展研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与国际接轨,具备全球视野: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坚持系统地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及时更新科学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的理念。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能够跟上时代脚步,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上,要与国际接轨,积极主动地学习发达国家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纳入到国际教育体系中,培养全球视野。
二是与生活联系,不断丰富知识:小学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与实践结合,培育科学精神: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检验科学理论,发现科学事实,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后续的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与学习结合,不断提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和实践发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更好地适应教授科学知识、启蒙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小学科学教师要循循善诱,与小学生一起探索学习,并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及时地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授内容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83-02[WN]
科普剧以其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将课程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快乐学习的趣味性相互结合,使得课堂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将科学化与生活化的科学知识传递开,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理解并掌握理论的科学知识。新课改时代下提出的运用科普剧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一、营造科技文化氛围。培养科技意识
认为,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意识从来就是一定物质存在与环境的反映。科技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技能力
科学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修养。我们确定了以普及科技基础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品质为目标的科技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1 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它们的传授,逐步渗透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是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基础。我们经常应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定时定点播放科普录像片:邀请专家作讲座,介绍基本的科技常识、实验过程和科技创造发明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科学教育不局限于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科学行为、品质。因为科学研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科学精神,充满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积极进取的态度与价值观,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科技教育中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人类实践与智慧的精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全员参与科技实践,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学能力。但是,任何科学问题的认识与掌握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科技教育过程是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动态综合系统工程,小学生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彻底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力求做到:
1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开展科技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搞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了解一些浅显易懂的科技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学生可安排小制作、小发明等制作内容。可要求多读科普书籍,多做科学小实验,认识一些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的科技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
2 全员参与科技艺术节,提高科技创造水平。
关键词: 现代幼儿教师 科学素养 时代特征 职业特征
什么是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科学往往指的是知识体系,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广义上讲: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素养主要是在广义科学的范畴内进行演绎,目前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等。因此,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
从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看,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基本的常识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
一、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是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幼儿教师从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即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予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态度决定一切,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态度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它就会以相同的态度给予回应。如果幼儿教师的科学价值观不正确,带有迷信色彩,那么其所教的幼儿又怎么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呢?此时的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通过周围的人和事物了解的,这个阶段为幼儿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其就会把世界想成如你所说的那样。
如,随着人们对科学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人们也越来越强调幼儿的探究,强调科学教育的过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亲历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核心词汇。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了、动手了,就是让他们探究了,“探究”就是所谓的“做科学”,而“做科学”又主要是动手的事情,因此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事实上,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而动手活动则不一定是能动的,能动与否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可见,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就是要对科学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随时展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时不会局限于狭隘、陈旧的观念,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一定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科学素养要素的载体。从广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范围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心理活动,个体生长衰老,保护身体,身体健康的了解;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对生态与环境的了解;对自然科学现象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了解,等等。从深度上来说,幼儿教师不仅应了解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基本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常见事物、现象的深层次的知识,如,以自然科学现象来说,不仅要了解有哪些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还应理解这些现象怎么形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等。更应该对自我的知识(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幼儿的知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学科、课程结构等知识有专业化的学习和了解。
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人们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接受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纠正传统习惯认为的一些错误观点,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知识观。
三、科学信息获取、利用的能力与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1.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社会日益凸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同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需要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直观、具体、形象的学习和探索材料。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幼儿教师都需要具备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如利用电子图书馆、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资源等,并能有效甄别信息,挑选价值性高的资料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植植物进行观察外,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幼儿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等。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萌芽期,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具体地说,具有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只有不断地对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反思,才能从中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正确地把握科学教育的方向,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
四、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属于科学的精神本性。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幼儿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
幼儿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教师的创造型人格对幼儿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做创新型教师。
科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因素构成的,稳定、持久的个体内在的结构,是调节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包括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乐于并善于合作;高度责任感;果断坚持性等方面。幼儿教师的科学态度对教师和幼儿都有积极的影响。一个具备良好科学态度的幼儿教师对他人对世界都会有正确的评价和认知,能够很好地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事情,秉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慢慢学到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教师也会利用自身的科学态度教会幼儿做事情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不是置之不理,传统地管教幼儿。
综上所述,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不仅能有效指导幼儿的科学活动,而且从奠定未来公民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基础的意义来说,还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参考文献:
[1]施燕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元婕.“科学素养”之概念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3]王素菊.我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分析综述[J].当代学前教育,2007,(05).
一、 传统教育的剖析
我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中生物技术名列七大优先发展领域的首位。虽然在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试验,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其具体含义就是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但以“升学而教”的中学生物教学仍是我国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中学生物教学中片面强调生物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围绕“应试”的目的,而在生物学应用方面点到为止。
1.课堂理论教学紧扣教学大纲。基本处于“讲授新课——题海”的模式中,使本来生动的生物学变得乏味。
通过调查,由于课堂教学与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少,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学无任何用处。在这种心态下,何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验教学内容死板,只重视实验的学科效益,忽视了实验的社会效益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体现具有实验的探索性和追求性。学生无需动脑,简单模仿老师的操作,学生的主动性几乎没有得到发挥。
二、STS生物教育与传统生物教育的比较
三、素质教育与STS教育的联系及应用
针对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素质教育,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STS教育与其它教育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中学生物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教给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启发学生联系生命科学、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国热情。
1.生命科学知识是生物技术用于社会生产的基石,而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知识,用于社会生产的桥梁。社会生产是科学知识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来源。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因此,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要求我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更应该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只有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科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科学,而新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又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有机联系。
2.素质教育重视素质的全面发展,它要求中学生物教学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不仅要交给学生基本的系统的生命科学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STS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农业、环保等方面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积极作用。另外,素质教育要求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非智力因素具有能动性作用,它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保证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并最终得以成功。
1、均衡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因而也不能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同样成功的机会。所以,均衡发展必然成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
2、优质发展。优质发展就是要努力办高标准的学校。办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必须要想方设法办好每一所学校,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合格的、高标准的学习条件。
3、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高质量的核心要素。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提高科学知识教育的质量,因为教育首先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现代教育把科学知识放到中心地位,道理可谓既简单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