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生德育管理

学生德育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7 15:57: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德育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生德育管理

篇(1)

1.信息化给德育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消极文化产品和黄色文化的传播,文化垃圾的经济化等。这不仅严重侵害了知识产权,而且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尤其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的侵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2.独生子女比例增大给德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在家庭中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以个人为中心、不善于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在学校里,这些学生恨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管束太严,不愿给父母说心理话,对待同学傲慢无理,自私,缺乏同情心。

3.学生价值观的转变成为德育管理的新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生活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金钱在不断地驱使成为青少年的价值尺度和生命目标,赚钱成为丧德违法的借口,使学校德育管理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4.心理健康状况给德育管理带来了危机。在现代社会中,亲子交流的时间减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为减弱。

二、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体系

1.确定正确的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学校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现代德育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和鼓励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培养学生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他们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2.构建学校大德育管理体系———一体化育人。创新德育工作首先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是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具体实施。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校内值周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发动广大教职员工在各个适当的位置上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并且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德育整体功能,取得德育整体效果。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德育管理人才。一方面要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德育工作的行为实行必要的监督和限制。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和强化德育管理者的那些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所要求的愿望和追求,使之转化为从事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保持一种能动活跃状态,具有强烈的学习和工作的欲望和行为,有争取优良的工作绩效的努力意志,有研究改进工作的创造精神。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对上述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就会摆脱直观的思维,不仅用静态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而且要用动态的时间演变的视角看他的教育对象,这样就能客观、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的问题需要用心理的方法去解决,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和心理教育等能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应付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篇(2)

在教育教学活动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改革的宗旨与核心。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将能力与分数共同提高,而在此过程中道德教育不能落后。而德育教育如何很好的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那么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其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就能够在立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中发现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在中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1.中学生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相对比而言,中学生管理不同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如果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将学生的这种特点充分考虑在内,单纯实行机械化的班级管理,将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实际中了解到,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主要呈现这么几项特。首先,德育教育形式化。在中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已经成长到该阶段,道德已经发展成型。因而教师的德育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只要上级领导审核通过后,就将德育教育抛掷脑后。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单一的教学与学习模式[1]。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行的过程中,中学阶段属于改革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响应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中学多门学科与新课程改革相互衔接。但是德育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实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难以表现出应有的兴趣。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难以促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于德育教育中。最后,缺乏完整的德育体系。中学生班级管理中德德育教育通常分散在不同的阶段,而实施德育教育也仅仅针对的是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同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德育教育评估体系。因此也就造成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不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2.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

对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道德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单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在此环境中培养自己的个性,进而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相互统一。在过去,中学生班级管理并没有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作为中心,这对学生个性发展与良好的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此教育教学背景与新课程改实行的过程中,加强班级管理的时候,就需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顺应教育的发展。并且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还会同时影响学生的行为。而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因此,在中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相互结合。

3.加强中学生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对于中学生班级管理,将德育教育参差于其中,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

3.1加强沟通,构建德育教育桥梁

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关心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还应当与学生就日常生活方面进行沟通。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从思想方面获得成长。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还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这样就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出德育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保证班级管理质量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就会更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将生活与学习中出现问题向教师诉说。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在沟通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进而实现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当然,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采用德育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并予以改正。

3.2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篇(3)

1.1教育体系的各要素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和教学体系的各要素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和谐顺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和德育氛围。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德育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的个人思想素质和品格精神,也会起到一定的榜样模范作用。这就对教师的个人德育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学和同学之间也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生关系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相互帮助,共同参与集体活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同学之间要建立起稳固可靠的关系,在彼此合作和竞争中实现共同提高和进步。良好的师生关系,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学生德育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同学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长处,并反思自己,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1.2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德育质量管理制度我们知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和先前所形成评价观念往往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家长的评价指标就自然左右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要通过德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一套与新课改理念相一致教学评价与管理制度,让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统一关系———教育主管部门是新课改指挥者,校领导是新课改组织领导者,而教师是新课改具体实施者,他们在新课改中要保持思想到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1.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引导作用学生德育质量管理的提高,除了在校期间,学习思想文化课程之外,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加以锻炼和塑造。在当代的大学生中,社会实践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实践是学生在真正融入社会之前的重要过程,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品质,提高其解决困难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期间,学生们的接触范围逐渐扩大,在和外界的沟通交往过程中,除了一些必备的技巧之外,重要的还是要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而德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水平。一些重要的品质,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基础条件。在现阶段,不少学校的社会实践都安排在学生实习阶段,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因吃不了苦而坚持不下来的情况,这就是学生德育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但是通过这样的实习,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不怕付出、肯吃苦的精神,要想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是不可能的。社会实践在锻炼学生品质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使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模式。

2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2.1把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方法在德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德育的开放性、感受性、启发性、探究性、主动性、实践性等特点。要综合运用现代化直观形象的培训技术手段,设置合理的德育培训情景,让同学之间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建立起个人合适的学习模式,切实把德育水平的提高当作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优秀的案例分享和真实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到德育的重要价值。在不同的时期,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所包含的内涵特质不同,进入新时期,在学生的德育培训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找准视角,切入新的观点和思维,深度挖掘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导向。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在管理技术和管理时间上实现灵活控制,德育管理的技术手段比较灵活,既可以是课堂之内,又可以是课堂之外,在时间方面,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得管理时间延长,并且可以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动态化监控,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2.2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把学生放在动态的变化中、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政治教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政治课本该具有活力,课改后的政治课更应具有活力。政治课之“活”力在于学生之“动”力。用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吧!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篇(4)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管理;羊群效应;德育管理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多是处于16-20周岁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常常通过标新立异的装束显示自我个性。但是,中职学生毕竟缺乏社会阅历,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和意志力,一旦见到身边的同学有什么违纪举动时,极易出现从众心理,公然效仿,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班级管理。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应及时分析并制止学生的从众心理行为,才能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为此,笔者以“羊群效应”为启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颇具成效,现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交流如下:

一、认识“羊群效应”,启示班级管理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是,在这个羊群(集体)中只要有一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就会群起跟上。比如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有这样一个故事,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前面横放了一根木棍。第一只羊率先跳了过去,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会效仿那只领头羊的样子,跟着跳过去。接下来,牧羊人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存在了,它们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才通过。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运用到教育中,现在的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仍然不足,面对诱惑,常常缺乏必要的判断,容易出现盲目跟从的现象,导致“羊群效应”广泛存在,时时都产生着负能量和负效应。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性格特质,因时、因地做出科学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这就是“羊群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优化班级管理的重要启示。

二、运用“羊群效应”,优化班级管理

1.物色“领头羊”,引领勤奋学习

(1)班主任当好“领头羊”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都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已经是人尽皆知。举个例子,曾经听闻有一位班主任说他带的班级中学生都喜欢看课外书,因为她本人就喜欢看课外书,在课后与学生闲聊或是班会课上总会时不时的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书籍给学生,甚至还有学生曾用手机捕捉她倚在栏杆、坐在草地上捧读书籍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获赞不少。渐渐地,班级中读课外书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就这样不自觉的形成了。可见班主任的所作所为对学生产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因此,班主任应当好这只“领头羊”,以身作则,引领中职学生勤奋学习,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2)班干部当好“领头羊”

群雁高飞头雁领。一支精干高效的班干部队伍无疑是一个优秀班集的“领头羊”,如果把一个班集体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发挥着表率作用的班干部们就象是“柁梁”一样,支撑着班级体这个“大厦”。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上,曾经有一位女生酷爱整洁,且性情温顺,经常带头做班级的卫生工作。为此,我选了这位女生做宿舍长和班级劳动委员,在她的带领下,班级里的“洁癖”者竟然多了起来,宿舍里干净整齐,班级卫生检查评比总是排名前列。每日清晨,我总能在教室中看到擦、拖、扫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洁癖”者使得教室内的课桌不再散乱,走廊不再有纸屑,角落不再脏乱……这就是“羊群效应”。因此,班主任应重视对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这对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3)特长生当好“领头羊”

班干部的人数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班主任可以合理利用特长生充当“领头羊”,发挥特长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所在,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小助手。比如,现在的中职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常听老师抱怨说是语文课上、英语课上总是很沉闷,学生都不愿大声朗读。针对这一现象,我推选了班上一位性格活泼、爱好模仿播音主持的女生为“朗诵领头羊”。一段时间后,主题班会上、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朗读课上,学生朗读、演讲的频率逐渐多了起来,学校中组织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班内的学生也都开始踊跃报名。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2.及时引导教育,切勿“亡羊补牢”

(1)开展调查,掌握情况

学校教育无小事。班主任应及时掌握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学生的思想出现波动时,要做到及时认真的开展调查,摸清底细,冷静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确保班内风气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有一次,班长在课后向我反映班内近来有部分同学做早操时总是迟到,不听从值周班干部教育。为此,我特地提早到校亲自检查学生的出操情况,发现情况确与班长反应的相一致。接着,我召集这些学生开会,以了解情由,有的学生说是天冷了起不来,要睡懒觉;有的学生则说是看别人没去,自己也不想去了。了解情况后,我再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并指派了其中一位较为活跃的学生担任组长,协助值班班干、体育委员负责这一组同学早操的出勤情况,如果有人没有出操,要及时向我反映情况,并说明缘由。结果在学期最后的四周内,这一组的学生都做到了及时出操,表现良好,重新回归到班集体这个大部队中来。

(2)引导教育,工作扎实

在中职学校,学生违纪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如果班主任认为只是小事,对其视而不见的话,一旦形成“羊群效应”再出手干预,恐怕“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了。因此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应扎扎实实的做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避免违纪现象在班中蔓延。比如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现象,在平时,班主任要灌输考试不作弊的思想,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诚信考试,告诉学生考试作弊等同于竞技体育服用兴奋剂一样,让学生牢记作弊危害。一旦发现学生作弊,就要严肃处理。对中职生来说,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变“管理”为“引导”,这样的方式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能确保班集体成员的思想统一、行动一致。

(3)提前判断,清除萌芽

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6-20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思维变化,身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要有提前意识,针对在班内观察出的一些不良动向或是从班干部那儿了解到的问题,要做到提前判断,给学生“打预防针”,把班内的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班级管理工作的被动。比如每个学期初,学生往往受“假期综合症”的影响,学习纪律松懈,甚至还会有学生出现课上玩手机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开来,对学风的形成恐怕是致命的。为此,班主任应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一些现象要防患于未然,及时注意到学生的思想变化,避免“羊群效应”的消极作用,才能引导班级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班级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班级无小节,处处可立则”。新时期,新理念,我们中职班主任也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了解,找准着力点,给予科学、及时的引导,运用“羊群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集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生;德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也要跟着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所以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的实际情况,使德育管理工作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理论,实践性较差

在目前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对理论上的德育管理较为重视,导致德育离现实生活较远,不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近年来,很多小学都在扩招,生源增多的同时其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很多小学都加大了德育管理工作力度。然而,在大多数小学中,主要重视的是教育的过程,而对教育结果有所忽视,使学生无法感受到德育管理工作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践性,这就使得很多小学生认为德育学习的作用不大。

(二)正能量信息传播力度弱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对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一些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很多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上出现偏差,而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发展,使正能量的传播受到影响,使得负能量有机可乘,长此以往,学生就出现了日常行为不规范、心理素质和意志力较差等情况。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在大多数小学中,虽然对德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其教育方法比较陈旧单一,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个体差异不够重视,大多较为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这就使德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一些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在学校出现安全问题,大多对学生采用禁止、责备、处罚等手段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主要以说教、填鸭式灌输为主,长此以往,很难达到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

二、新时期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提高学生自身认识

大多数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等情绪,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对其学习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中高级技术工作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技术工作人员的缺乏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在新时期,应用型人才教育和学术型人才普通教育的地位相等,而应用型人才教育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能力和价值,通过德育管理工作让其明白各级学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提高教育载体的实践性

“育人为本”是德育管理工作最为核心的理念,故在实际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实践性十分重要。为了增强德育的实践性,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内容,并举行德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可以将德育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以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主要以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基本工作,以相应的内容为中心,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德育管理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此外,相关教育人员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育人,故德育工作要以道德为基础,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要渠道,并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人才。

(三)提高小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学习观,使学生认识到德育的目标,增强其自信心。新时期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要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存在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加强赏识教育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赏识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根据不同学生特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其潜力的发挥,还要通过发现小学生的差异性和闪光点,树立其自信心,使小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自我肯定、自我进步以及自我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结语

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前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对小学生道德思想的要求,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提高具体教学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相信自我,挑战自我,以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养成严于律己的优势品质,并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小林.加强小学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63.

[2]张光伟.“四个转变”:浅析新时期小学生的德育工作[J].求知导刊,2015(21).

篇(6)

现在社会,计划生育的有效控制下,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都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是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的,自私自利、争强好胜、面对困难不堪一击,往往由于一件小事就忍受不了,酿成恶果。在学校更是我行我素,集体观念薄弱,对于教师的耐心劝导置之不理。加之应试教育下,对分数的重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德育教育。长期的厚此薄彼,使得德育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强化,模糊的概念,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出错的几率。

2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中教师面临的挑战

2.1学生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当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和小学生、高中生相比,表现出叛逆,自尊心较强等特点。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特别希望可以在各个方面平等,不将他们当做孩子们对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希望家长及老师为他们决定。如果他人采取命令式的语气,他们就会立刻展现出反感叛逆的情绪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在教师面前表现出乖巧听话样子。在中学期间,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周围事物的影响,对他人的评价极为关注,也容易走向极端。此时,学校加强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就彰显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挑战。

2.2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单只是在知识方面做灌输者,还要做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引领者,每位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2015年6月安化县一学校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多出淤青红肿,遍体鳞伤;2016年11月日照新营小学一班主任因个别学生不遵守秩序,对学生有推搡、体罚行为。体罚事件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德育课程匮乏。全新教育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学观念很深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冲击,一时难以适应。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表现非常的狭隘会出现惩罚,甚至出现传统的体罚“打”。过于单一的德育教育方法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德育资源,大力推行德育工作,不要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教书”、“育人”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德育的观念逐渐转化为成自身自觉的行为,杜绝传统惩罚的出现。每位老师都需要随时随刻的充实自己,勤思考,多分析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且有效的途径,从而提升初中德育教育的质量。

3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的策略

3.1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生活习惯,班主任一定要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如果由于消极的班风致使学生们会对各科目消极对待,不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进行积极地沟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课上不努力听讲,课下不按时完成作业,恶想循环,学习的难度就会增大,课堂效率降低。如果学生能及时地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改变授课方式,就能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学生就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迎接新一节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反之,消极的班风时常会使班级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小纠纷现象,那必将会影响到班级的团结,恶性循环之下,班级会出现越来越不和谐的倾向。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减少班级里矛盾冲突的发生,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友好,爱护同学,有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所以说,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3.2正确处理学生关系,避免早恋。在学校,学生随着身体和心理逐渐生长发育,会萌生对异性的好感,此阶段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正确引导,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样就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的出席。教师应该了解中学生男女之间存在互动是属于正常现象,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部分。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现在感情的特殊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3.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学生的成长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实施素质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苦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班级里班风好坏、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与教师所开展的德育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从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李晓梅 单位:梅州市五华县新新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教育.《新课程导学》.2015年13期.

[2]毕子金.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科教学(思政).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 德育实践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14-04

[作者简介]李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重庆400700)、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贵州贵阳550001)

高校德育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德育目标内化外形的重要桥梁,又是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检验工具。当前高校德育已经逐渐从重认知轻体验向重视道德实践方面转变,但德育实践的成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德育理念滞后、教师角色固定化、德育实践形式僵化、内容单一等是一直为学界诟病。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因此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德育实践的主体性发挥应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90后逐渐走进大学,他们的角色也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维权意识和主体地位在不断提高。为此,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德育工作较高预期、过多投入与实际收益的反差,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德育实践,思考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德育价值功能通过何种载体及途径有效实现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选择

(一)德育实践载体的特征

德育实践载体是指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学生)施加德育影响,需要使用具备承载德育内容、传递德育思想、实现德育目标等功能的一种形式或手段。一般而言,语言、文化、网络、活动等均可能成为德育载体选择,但并非都能作为德育实践载体。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讨论载体的,对其内涵界定多数主张中介论或要素论。从德育实践的本质出发,德育实践载体内涵应界定为一种活动形式,因为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应该是基于什么样的德育活动能实现德育目标这个问题思考之上。合理的德育实践载体应具有以下特征:活动性(需要通过活动体现)、可操作性(需要根据实际环境运行)、可塑造性(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化,要能体现学生道德发展的功能)、目的性(始终是为了德育目标的实现)、可控性(作为载体是选择的结果,应在有效控制之下)、能动性(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些学者针对德育实践提出了以课堂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网络为载体等多种观点。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是德育实践载体选择的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推进思路,这进一步要求高校应充分开发整合德育资源,科学构建学生德育实践和评价机制。在以往研究中,对德育实践载体的功能并未有专门的区分,大多认同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载体一样,均具备教育、导引等功能。但德育实践要符合活动性、可操作性、可塑造性、目的性、可控性、能动性等特征,其核心问题是载体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决定了德育实践的载体功能主要体现为激励和约束(也就是对符合德育目标的行为进行激励,不符合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认同德育实践的评价性价值的话,德育实践还具备检验功能,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对其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因为德育既要生活化、也要个性化,离开主体性发挥就难以实现德育实践的感召力、渗透力、说服力。正如有学者提出,“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高校学生德育实践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核心是发展的自由性和道德选择的自主性。而要保证主体性发挥的实效,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高校学生学业繁忙,学习和实践经常面临权衡取舍,这是德育实践高效运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载体

人是道德的主体,参与学校管理是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有利于德育效果的主体性发挥。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德育实践的最佳载体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而且这也是基于学生学业负担繁重和为了切实维护学生的学习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因素的考虑。不过,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思想的基石是民主参与理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力求建立一个使各方利益主体在一个协商氛围下充分表达自己意志的平衡机制,不能忽略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生参与管理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分享一部分学校管理权利,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和活动当中,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然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问题,西方高校学生参与事务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社团机构这两种组织结构来实现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大学生参与管理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一些学者专门针对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大学生参与宿舍管理、食堂和园区管理、教师评教等。伴随90后的入学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大学生参与管理也在逐渐增添一些以前没有讨论过的问题。不过,高校管理事务繁杂且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受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对学生个体的价值特别是德育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并且许多高校存在多元主体利益结构,在大学治理中,多元价值观取向和意见分歧是现代大学治理不能良好运行或产生一系列结构性冲突的根本症结所在。因而高校更多倾向于采取其他方式和手段解决高校管理中的问题,消极对待甚至阻碍大学生参与管理这一工作的推进和开展。关注大学生参与管理必须矫正这一价值认识误区,重视其对个体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成为德育实践的有效载体,是因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推动德育价值的实现。就德育价值主体和德育价值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说,德育价值实现的本质,是社会对德的需要和追求通过德育主体功能属性的发挥在德育对象身上变成现实的过程。同时,当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道德价值取向也应随之进行范式转换,即由强调群体利益的客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转向注重个人生命的主体性思想和个体性思想。但目前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理论依据和意义仍停留在关注在社会价值和管理的公平效益上,很少从学生个体成长特别是德育价值上去讨论。站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终极性价值极为重要。长期以来,大学生德育价值的内涵更多集中于学校教育的标准理念上,存在教育内容理想化、方法选择机械单一、德育效果评价偏量化等问题。从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工具性价值而言,一般认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根据海德伍的观点,“民主只适合于解决与共同体有明确关系的事情,而在其他情况下,民主的涉入则无异于对自由的侵犯”。所以民主治校一般主张学生应该参与制定安排其学习和生活的重大决策活动,这样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应有必要的限度。此外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但从终极性价值而言,大学生参与管理应该是对其自身成长提供保障和帮助,德育价值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有学者提出,“德育价值最终表现为社会、个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这为搭建德育实践载体、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终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现实扬弃基础上的自觉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参与管理的首要价值是德育价值,首要实现的目标也应该是德育目标,可以成为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大学生参与管理中虽然存在一些效率低下、增加管理成本等问题,但在价值位阶排列下均应低于其能实现的德育价值。

二、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德育实践载体价值

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给我们德育实践指明了方向。但是大学生参与管理作为载体对德育实践有何价值还需进一步厘清,它事关这个载体能否有效地运转。对此,我们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作为德育实践载体的价值问题。

一方面,在道德认知和意志上,能对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给予正确引导,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党的十报告在阐述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问题时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听取大学生意见、保障大学生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权利意识的培养,这是树立学生公平法制、民主自由思想理念的重要途径。现代法律理念强调的权利本位意味着人人平等,因此权利意识也是现代民主的精要所在。从已有文献上看,对权利意识的分析,多数学者都从大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主体意识、实现意识、救济意识三个层面进行。当前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存在着分歧,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希望接受到优质教育的年轻一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他们的权利意识通过更为合理、妥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最终得以实现。他们希望能通过高效直接的途径,促使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制度建设等方面切实保障其各项正当权利。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既有一般青年人的感性、冲动、叛逆的共性,又有知识青年独立性强、思维活跃和法律意识高的特点。这一方面是接受高等教育和学术培养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如果不因势利导,也容易成为高校最具破坏性和危险性的潜在因素”。但是大学生毕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时期,受实践经验制约和知识所限,以及人固有的有限理性,他们对自身权利意识存在偏颇之处,往往会片面地夸大自身拥有的权利,一味抱怨学校存在的问题,不能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学和管理。因此,恰当地处理学生权利意识的不当倾向、实现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当前高校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挑战。特别是在德育认知层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如何维权才是正确的,仅靠照本宣科的书本传授是不行的。事实上,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后,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参与管理实践增进其对学校工作的复杂、繁琐和困难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参与管理可以明确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特点和引导策略,通过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励大学生不断向上,自由、全面地发展。

另一方面,在道德情感和行为上,通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行为方式。“传统德育模式是一种知识德育、考试德育、灌输德育、空洞德育,而体验式德育模式则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它强调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探究,产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在学校管理中,学生主体自由、平等且实质的参与,意味着参与的自愿性、机会的平等性及信息的充分对称性。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强调其实质性,则意味着决策从参与程序中生成,学生参与能对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一德育实践平台的搭建,最直接的影响是切实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益,从深层次上说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参与管理对其个体的道德价值是明显的,通过实践参与对于学生个体责任感确立、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当前德育实效性困境的解决。“我们的德育很多时候无视教育对象的个体性,流于形式,缺少体验,而实际上体验在道德教育中具有中介作用,个体通过体验可以获得人生经验,感悟生命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主体实践角度分析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德育功能,这在价值澄清理论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价值澄清论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价值澄清的过程上。其合理性在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生活化和实践性,具有一定的科学化水平。但是鉴于价值澄清理论的局限性,在大学生参与管理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承担起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当前德育范式转化之一,就是从道德知识再现向实践的转变。而在其中,“学生德性的自我生成是在道德情境中进行的,所以教师要设置多样化的道德情境,尽可能为学生德性的自我生成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在各种道德情境中探究、体验、交往、实践、反思,开展各种德性自我生成的活动”。通过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是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个基础上,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目的、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都应进行范式转变。

三、通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实现德育实践目的的路径思考

第一,将德育实践实效性作为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渐发生了变化,推动德育改革难度较大。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要求指导下,改革高校传统德育意识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站在实践的角度搭建适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德育实践平台,并改善德育引导方式和德育实效性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的德育教育模式。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确立,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工作模式已经发生改革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反过来,这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诉求、指导学校德育改革的方向,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