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7 15:57: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篇(1)

【 关键词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偏离其培养目标定位的现象,需要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和修正,使其不断沿着正确的轨道、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目标决定模式: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教育部2011年10月20日发出的教职成[2011]12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技能型专门人才”与过去的提法没有区别,过去只提“高素质、高技能”,首次出现“高端”字样。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与之相适应。

目标决定模式。对目标的误读会造成模式的偏离。当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二、目标与模式的统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根据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构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向,以以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统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与协调: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协调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首先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忽视了这一条就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也违背了国家开办高职教育的本意。但是高职的学生又不同于中职学生和一般技术工人,他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学生既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它应该使学习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

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二者作为教学工作的两翼缺一不可。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二者比例的对称,一般应保持理论与实践6∶4的比例;其次是要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落实,理论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实践教学要真正落在实处。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翼齐飞,统筹兼顾,才能保证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更好实现。

(二)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协调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既具有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二者的协调融合才是完整的教育。一般来讲高职院校重科技而轻人文,或者是把二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也有把文科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把理科教育等同于科技教育。其实知识、能力、人格的综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我们既要培养人才的“高技能”,也要培养人才的“高素质”。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育人的理念,摒弃残缺不全的教育,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加“高技能”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精心设置人文教育的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态度、行为、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和熏陶情操、品行和人格,培育大学精神,让学生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涵蕴德行,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对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我国从事技术工作的技能劳动者,大约占到整个劳动者大军(不包括农民工)的三分之一,在三分之一的技能劳动者当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才占到百分之五左右,如果加上高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三类人算作高技能人才),三者总数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左右,这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还差得很远。如果工人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需要,就做不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要贴近社会、贴近市场,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己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使得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篇(2)

论文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其核心理念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是“就业与成才”,主要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职业技能发展,高职教育就业指导要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如何正确认识其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开展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核心理念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时间不长,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相对而言,高职学生文化功底较弱、人生目标不是很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自律意识不是很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就业指导既要体现人生方向上的导航性,又要体现就业实现上的功利性。要破解这种特殊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高职教育就业指导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就业指导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所谓见“物”,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产品”,所谓见“人”,就是要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培养的“产品”要具有个性化特征和保真品质。具体来讲,就是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所学专业为基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途径渠道,把就业指导融入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知识上、信息上、心理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既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要帮助学生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是要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因为有些学生的需求具有太多的理想化的色彩,对于那些脱离实际的需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修正。同时,在修正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具有艺术性,既要指出学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目标上的问题所在,又要保护其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就业。

二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价值取向是“就业与成才”

价值取向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指挥棒。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区分各种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水岭”,直接决定着就业指导的内容选择和目标实现。国家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应对这种机制,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直接目标显然是要帮助学生就业,但这并不能因此而代替就业指导的价值取向。

根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和根本任务,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就业与成才”上。具体来讲,“就业”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市场竞争的观念,让学生明白就业既是政府的事情,更是自己的事情,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是由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的,毕业生要主动根据社会需要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成才”就是要针对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教育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将个人需求与祖国和人民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就是要鼓励高职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企业、到乡镇、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建功立业。"

三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职业技能发展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教育在大学生中推行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目前,职业教育的目标正由单纯的针对职业岗位,扩腱到着眼于格个职业生涯,职业教育的性质亦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职业能力的内涌已由狭义的职业技能发展到综合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社会发展。因此,教育学生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其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工作者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职业角色技能等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就业行为,以职业分类为框架,完善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启动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制定从大学每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人职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首先,高职学校要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学制较短,课程设计要讲究层次性和针对性,特别强调应从大一入学开始,每一学年按照一定主题展开,以便大一新生及时将三年时间的大学生涯与未来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其次,要努力培养其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高职学校除了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培养其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角色技能的培养。高职学校应主动帮助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以及进行职业分析,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将职业角色技能的发展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达到准确定位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能做,还能有所创造,还能持续发展,这样,学生才具有终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四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要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需要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和实习企业的整体联动。

从校内来看,高职院校应改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一般由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兼任就业指导教师的现状,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同时,要通过制定完善教学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专业教师和其他公共课教师以及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开展就业指导的职责、任务,在全员育人中充分体现全员开展就业指导的原则要求。

篇(3)

一、基层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由于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的不足,教材、大纲的无法定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等诸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中学的学生,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对课程认识不充分等,造成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是紧张学习之余的“娱乐”活动。针对以上情况,对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要使之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

二、采取的措施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发展各自的特长和兴趣。

1.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第一,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第二,教给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等。第三,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2.重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一直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共性就是侧重于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者,这样就要求现代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真正使教育实现“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就应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意义,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

3.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信息技术教育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需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着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地学习、探究。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学生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schools and students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着力点

2010年9月13日至14日,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在杭州召开。这是一次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部署未来10年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发展战略及发展任务而专门召开的一次全国性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今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一、职院办学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1.以就业为导向,体现教育的职业自觉

世界的未来是经济全球化,告别工业经济时代,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即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意落实为创业,与经济一体化的教育。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的社会服务,首要的是适应市场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走出“象牙塔”,从经济的边缘进入经济的中心。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张妙第教授提出“职业自觉”的概念,认为就业的实质是人与职业岗位的结合”,“真正的结合是自觉的结合”“自觉才能自愿,自愿才能自动,自主行动是创业成功的保证”。当代许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做出来的,科学家的研究行为带有强烈的经济目的和市场行为的色彩”,“产学研结合,市场拉动才保证了有效的经济活动。”职院以就业为导向,才能自我觉悟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对其准确定位,既不失高等性的品位,更张扬职业教育的地位,克服那种在追求学术水平与针对狭隘岗位之间左右摇摆的钟摆现象,纠正某些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彼此分离的偏激行为,彰显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职业紧密结合的特征,体现教育的职业自觉。

2.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经济要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多三少”:人口总数多(包括劳动力人口、没有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力的人口共13亿数千万,居世界之首);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少,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现代信息技术的设施设备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天下大事,无才不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三国志.董允传》)。人才资源与自然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对社会再生产所起的作用不同。自然资源有被动性,人才资源有自身的能动性,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能实现产品增值。二是存在的方式不同,自然资源没有开发,也以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存在,而人才资源有生命期限,若不开发或不及时开发,就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降低效能甚至失去效能,因而具有时效性。三是变化的条件不同,自然资源的量变和质变主要以自然因素为条件,人才资源的变化条件主要是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和人事劳动制度,因而具有社会性。职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能化解人才市场的供求矛盾,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院的自身需求

对任何高校来说,生源就是生命,师生比直接影响社会评价和办学效益,因此,年年都有高校招生“争夺战”。学校经营虽然与企业经营存在经营目标、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等等不同,但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对高校的招生策略不无借鉴。高校招生先要引起考生关注,对专业感到兴趣,产生求学的欲望,出现报考的行为。就职院的专业而言,引起考生特别关注,感到浓厚兴趣的,是这一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才能提高新生入学率,这就是俗语说的“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就业好的专业门庭若市,就业难的专业“门庭冷落”,不但没有发展条件,而且面临生存危机。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4.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家长的投资意愿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地方财政、主管行业、学生家长分别承担了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教育需要投资,投资需要效益,学生家长的投资效率表现为学生毕业就业后,获得了劳动报酬,减轻了经济负担。如果学生毕业即失业,家长不仅花费了不少的教育成本,而且浪费了更多的机会成本,既有经济压力,又有精神压力,一人无业,全家不安,许多人无业,社会就不和谐。某些城乡,入学难,治病难、购房难,被称为压在人民头痛上的“三座大山”,难在何处?收费标准与缴费能力悬殊太大!统计表明:我国有近两亿贫困人口,城乡居民流行这样的话:“要想富,学技术”在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条件下,学生家长投资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意愿只是子女就业,脱贫致富。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家长的投资意愿,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构建就业为导向的几个着力点

1.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应予以撤消。

2.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核心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院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3.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要把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院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不断提高职院毕业生的政治素质、拓宽职院毕业生的知识面、提升职院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职院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引导职院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职学生的就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的提升,办学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黄中益.职业指导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100-101.

[2]张妙弟.就业导向迈向职业自觉的战略抉择-对高职教育战略定位的理性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6.

[3] 常兴华.就业、人才与企业发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篇(6)

一、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的问题

1.观念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有的教师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2.师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目前,许多小学没有师资能够开设此类课程,即使是勉强开设也存在严重的“赶鸭子上架”的现象。

3.培训问题。培训问题也是师资问题的一个方面。由于小学教师队伍比较庞大,集中培训有一定难度,也没有经费,即使有组织培训,也只能递进式地传达培训,这样节流到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的教师身上也所剩无几,无法做到全员培训、系统地培训。因此,教师能真正地理解新课程、掌握新教材的为数不多。

4.课程问题。我国各地之间差异较大。新课程所编写的教材内容,要想适应各地的学生需求,难度极大。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由于农村现有的基础条件、教育资源贫乏、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课程开发能力差、水平低的问题,甚至有些教师不懂什么是校本课程,不懂怎样设置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简单编写教学资料,即课程文本。

5.管理问题。实施新课程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形成新课程教学。而原有的旧模式管理条条框框过多,如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学研究、读书笔记、作业教案、专题探讨、心得体会以及各科均要有教案,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形式上任务的完成,否则工作态度有待于考虑,领导的批评、惩罚也接踵而来。

试想这样当教师精神上怎么能不疲惫不堪?教学科研只能咀嚼他人吃过的饭,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新课程实施,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又从何而谈?

6.评价问题。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就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而评价却一如以前,从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转贴于

二、解决策略

1.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改的核心。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出现了教育水平极不平衡的现实,在课改中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的界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保证必修课程的前提下,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突出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是课改的保证。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评优活动除了听一节课之外,还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课堂以外的评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①教师所带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习惯的养成等等;②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做的工作,如给学生的评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③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教学研究成果以及自制教具、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中付出的劳动、所取得的成绩才最具说服力。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篇(7)

论文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育 实践性 教学策略

论文摘 要: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是把学生们引向工作体系。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整体综合发展过程。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费事低效”,要想转变这样的局面,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不得不被高度重视,在校园内外搭建起实践的平台,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一、高职英语教育实践性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里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为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虽然都属于教育活动,但两者的作用完全不相同。普通教育的作用是将学生们引向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的作用则是把学生引向工作体系①。换言之,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整体综合发展的过程,是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位一体的,其工作对象、要求、内容等都是经过一个个的具体工作任务反映的。

高职英语教育尤其如此,职业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两者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职业英语侧重的是语言的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尤其是在职业场合下和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所以,开设职业英语课是在以通用英语课为基础的前提下,把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职业英语的职业性一定要突出。

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往往是与职业性不可分割的。首先,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就是很强的,最好是在应用中学习,才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性注定了职业英语是在职业场合和现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的,这十分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实践和学习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这种方式才能够实现。

二、高职英语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培育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需要进行的任务就是高职英语教育。高职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以此为干线建立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适度、技术运用能力强、高素质结构、宽知识面的优秀毕业生。

2.高职英语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标。

3.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建立的,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4.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理念是: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师生和劳动者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

5.高职英语教育究其本质还是属于技术教育的领域,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

在高职英语教育的以上特点的基础上归纳出高职英语教育的主旨,其主旨是训练在第一线工作时所需要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应变表达能力。语言的实用性在高职英语中一直被强调。所以,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展露和教学中的互动,结合现代的教育技术来表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1.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合而为一,突出实用技能的训练,避免许多不实用的理论性质的基础教学。

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涉外业务英语,教学中需要以此为中心组织一些教学内容,以体现高职英语教育对于应用型的重视。除此以外,注重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并重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的要点,但必须突出的是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

当前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日常交际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英语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学生们应用语言的能力。 转贴于

2.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输入”和“输出”共存,深化学生应用英语的各项能力。

在各项应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适度地降低学术要求,通过深化实际语言运用知识的培养,加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一点,用一点,就会一点,不要为了打基础而学习,实现英语的交流能力才是关键,处在一线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遇到英语交际的机会多数是一些简单的口语和基本的书面交流,并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要集中在语言交流上,并进一步集中于语言的精准度。

3.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无论什么学科,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应该提早意识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对以后的事业生涯的美好憧憬,鼓励、引导学生自觉收集相关学习素材,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好处是既开阔了学生们的思路,又锻炼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表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4.生活化的学习对培养英语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

随着越来越快的国际化趋势,英语已经渐渐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休闲娱乐生活、外文网站、电台,还是出境旅游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和英语在一起,英语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常用到的英语词汇、句型,在实践中一定会有用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这类生活中的英语,鼓励学生们观察身边的英语,以更好地提高生活英语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任何规则,而是一种技能。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讲薄弱一些,只通过理论知识不足以令学生掌握足够的语言能力,高职教育把实践作为英语教学的最重要法则是必不可少的,加强高职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实践英语,提升应用英语的技能才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关键。语言的积累和实践是统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彼此促进,只要在高职英语教育中不断努力,加强实践性教育,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5-8.

参考文献

[1]朱勇.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反思及对策.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11.

[2]邵红万.论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011.

[3]李吉英.浅谈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