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2: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关键词:FDI 贸易条件 工资外溢 技术外溢 机理
在当今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投资扮演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历史角色。FDI具有促进东道国贸易数量的增长、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生产率提高等一系列东道国效应,而这些效应又能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贸易福利产生影响。以往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是在传统的框架内研究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的,例如穆勒、马歇尔等侧重于从消费角度研究贸易条件,认为一国只要面对相对占优势的世界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会有相对有利的贸易条件,从而就会在贸易利益分配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希克斯、巴格瓦蒂等人注重生产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认为一国生产状况的变化会改变该国的贸易条件及其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他们都只考虑到了影响供给的国内因素和影响相对需求的国际因素,而没有考虑到FDI的影响。本文将研究FDI流入并参与贸易商品的生产后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进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用函数表示为:
TOT=f(PX,PM,QX,ZX,ZM)
其中PX为出口价格指数,PM为进口价格指数,QX为出口数量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M为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而FDI的流入可以改变东道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出口数量及劳动生产率,这些变化又与FDI的动机类型、流入量、产业投向、技术外溢情况有关。故可给出一个FDI影响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函数关系式:
TOT=f(QFDI,MT,ID,ST)
其中QFDI为FDI流入量,MT为FDI动机类型,ID为FDI产业投向,ST为FDI技术外溢。
一、FDI影响价格贸易条件的机理
(一)FDI流入数量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
从国际资本流量的角度分析东道国贸易福利变化的文献比较多。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俄林在《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的修订版中曾简要地分析过货币资本流动对东道国贸易福利的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麦克道格尔(Macdougall)在其资本流动效应模型中,得出东道国福利的增长完全是从外资利润中转移而来的结论。但他的模型假定外来投资的多少对贸易条件不产生影响。
本文认为,FDI通过国际收支变动效应间接地影响东道国的贸易条件。首先,外资的流入在短期内会造成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外资不完全转化为额外进口,外资的流入会使东道国贸易条件好转。但从长期看,外资终究代表一种债权或利润索取权,利息、利润、管理费等的流出,要求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特别是经常项目处于盈余状态。因此,东道国必须扩大出口,造成出口价格下降,会对一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外资的流入会提高东道国的产出,也有可能会降低母国的产出,因为母国的投资由于资本的流出而萎缩。而一国的进口需求是与其国民收入密切相关的,与进口数量密切相关的贸易条件就与FDI流动产生了间接的联系,资本流动通过这条传导途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其结果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供求状况和不同国家国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俄林的观点,在只有东道国和母国两个国家的条件下,东道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化方向取决于两国对母国出口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东道国对母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母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将会恶化。反之,东道国的贸易条件将会好转。这里考虑的FDI流量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是指价格贸易条件。如果FDI促进东道国的出口增长,收入贸易条件有可能改善。
(二)FDI的工资效应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
在东道国,跨国公司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当地企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普遍支付比东道国当地企业高的工资有很多原因。其一,东道国的劳动者在择业时一般都有“本地偏好”,为吸引这些人服务于自己,跨国公司倾向于支付高工资;其二,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通常会带来一些专有技术,为了防止这些技术因雇员离职而泄露、外传,跨国公司往往力求用高薪留住员工,减少雇员离职现象;其三,由于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有限,为了将优秀人才不断纳入自身运作体系,跨国公司一般都选择支付高工资;另外,东道国的各种政策或来自母国的压力等其他原因,也有可能迫使跨国公司支付高工资。在一般意义上,跨国公司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会对东道国产生“工资外溢”(Wage Spillovers)效应,即推动东道国当地企业的工资提高,并使东道国的总体工资水平提高。但是如果整个经济像阿瑟・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可以从“农村劳动力储备”或城市失业人口组成的大量“劳动力后备军”获得劳动力供给,即在劳动力供给无限的情况下,即使跨国公司保持较高工资,东道国当地企业的工资水平也不会受其影响而趋高。在此我们只考虑一般意义上存在的“工资外溢”。
那么,工资在一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中起什么作用呢?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认为生产要素的贸易条件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这里的生产要素专指劳动力。在刘易斯看来,工资水平的差异决定了热带农产品和温带农产品的价格差异,而物价水平差异又决定了价格贸易条件差异。对此,伊曼纽尔(A. Emmanuel)持相同看法,即“不是相对价格决定要素的报酬,而是要素的报酬决定价格”。伊曼纽尔甚至认为,“在所有其他情况相等的情况下,工资的不平等是引起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上述“要素报酬决定价格”的论点反映了产品价格形成的事实,工资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劳动的报酬,是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在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工资自然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由于工资差异能够决定物价水平差异进而决定价格贸易条件差异,故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工资水平提高会使相应产品的价格提高,如果该产品是出口品,工资水平提高会引起该国出口品价格(PX)上升,由此导致价格贸易条件(NBTT=PX/PM)改善。以此推论,FDI提高东道国工资水平这一效应,将导致东道国出口品的价格上升,价格贸易条件改善。从供给角度看,工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如果需求等条件不变,劳动力成本提高将导致一国出口品的供给减少,由此也会带来该国出口品价格提高,价格贸易条件改善。
(三)FDI的产业流向与东道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
根据雷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要素价格不变,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中,其中一种的数量增加了,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种生产要素的商品的绝对产量将会增加,而密集使用后一种要素的产品的绝对量会减少。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模型(2×2×2模型)框架中,假定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不变,技术水平不变,就意味着两种产品要素投入比例K/L不变,要保持两个行业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就必须在两个行业间调整资本和劳动的存量。
当资本K增加时,假定所有新增加的K全部投入资本密集行业,为了保持该行业原有的K/L,就必须从劳动密集行业转移一定量的劳动来配合新增资本K。只要资本K继续增加,就会不断地把生产要素由劳动密集行业转移到资本密集行业。生产要素存量调整的结果必然是扩大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缩小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的程度。由于资本的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绝对量就会增加。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是该国的优势出口产品,随着资本K的增加,产品的相对优势也会随着增加,出口量会随之扩大,而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下降,进口增加,因此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会下降,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价格会上升,在这种出口扩张型增长的情况下东道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那么资本K的增加会减少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进口,进口价格下降,在这种进口替代型增长的情况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我们由此得出以下推论:
推论1:如果要素投入比率K/L不变,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FDI的流入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如果东道国的原有出口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FDI的流入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如果FDI的流入使东道国的K/L发生变化,那么上述结论将不能成立。
上述推论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过程中,过度扩张其比较优势行业,出口扩张,改变了国际市场的供求状态,造成出口价格下降,引起贸易条件恶化。
推论2:如果FDI大量投入各国的相同产业,将会引起同类行业出口产品的恶性竞争,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还会引起贸易战和保护主义泛滥。
从世界范围看,如果FDI流入的产业所生产出口的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处于竞争关系,那么这种出口导向型的FDI流入越多,同类产品出口增长越快,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就越激烈。尤其在价格竞争导向战略下,更容易引起贸易战,使得贸易福利下降。
(四)FDI的进口需求、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与东道国贸易条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进口品的需求增加,会使进口品价格(PM)相对提高,从而使本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FDI在东道国的新建投资往往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品,形成超额需求。以我国为例,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其进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此外FDI企业进口的产品多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价格较高,又受发达国家垄断,价格往往不易下降。大量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势必不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黄平、索瓦罗(2003)在考察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时将FDI形成的超额需求作为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体系内一体化的国际生产日益结合,跨国公司以“适地生产”为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公司体系内的网络为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从而建立起内部市场,使以内部交易形式而产生的不改变所有权属性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企业内贸易(Intra-firm Trade)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进行企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移价格减少税负、转移资金与利润、逃避风险与管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跨国公司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转移价格”一方面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另一方面会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二、FDI、出口数量与收入贸易条件
FDI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出口。早在1990年,Rhee和Belot就综述了外资对一系列低收入国家出口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在印度尼西亚,韩资公司和中国台资公司促进了当地胶合板制造业的发展及产品出口;在牙买加,与韩国的合资公司使该国服装得以向美国出口。继之,Aitken、Hanson和Harrison(1997)对墨西哥制造业的调查发现,当某公司与出口型跨国公司相邻时,该公司的获利水平就会提高,但与该国出口商相邻则没有这种效应。Lipsey(2000)考察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他认为在东亚电子行业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起到了重大作用。早期数据显示,东亚电子行业出口的四分之三应归功于美资企业出口;外资进入还改变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减少,化学、机械等行业的出口大幅增加。同样的效应在发达国家也存在,Ruane和Gorg(1999)指出,爱尔兰加入欧盟后,随着FDI大量进入,该国有了很大转变,在制造业,该国三分之二的净产出和近一半的就业依靠外资,而高科技行业的出口则几乎全靠外资。Sousa、Greenway和Wakelin(2000)指出外资企业会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浦田秀次郎(2003)运用重力模型对相关经济体FDI流入和对外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总体而言,FDI对贸易的影响为正。
FDI促进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具体途径包括:一是FDI流入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部门;二是在跨国公司全球定位的生产经营战略中,东道国处于上游供货商地位;三是东道国的出口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产业内分工关系,或以产业内水平分工为基础,生产国外市场所需的差异产品,或以产业内垂直分工为基础,成为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中的一环;四是跨国公司采用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东道国。
从理论上讲,FDI对东道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是通过上述几个途径,以增加东道国出口数量的方式实现的。但是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改善和恶化三种情况下,FDI的收入贸易条件效应会产生不同结果。如果价格贸易条件不变,FDI通过上述途径使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必然带来东道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如果价格贸易条件改善,FDI促进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结果,也同样导致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但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下,FDI的收入贸易条件效应就会不确定,只有FDI引致的东道国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东道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才会改善。
同理可以推知,如果FDI不是促进东道国的出口数量增加,而是使其减少,那么除了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幅度大于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这一种情况外,FDI减少东道国出口数量,贸易条件随之恶化。
三、FDI、技术外溢、生产率变动与要素贸易条件
在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方面,FDI除了直接进行技术转让外,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示范效应,即跨国公司进入后,会对东道国当地企业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当地企业通过效仿跨国公司所使用的先进技术,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能够带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竞争效应,即跨国公司的进入能够打破东道国当地市场的原有格局和均衡,对东道国当地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当地企业采取行动保护市场份额和利润,由此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在实践中,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往往相互交织,综合体现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麦克道格尔(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第一次把技术的扩散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Richard Caves(1974)明确提出了FDI的技术外溢问题,被认为是开创了FDI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的先河。Hufbauer和Nunns(1975)指出,跨过公司的特定优势往往是拥有先进技术,所以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技术转让及其对东道国当地厂商的“技术渗漏”,都会加快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Findlay(1978)认为,通过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的“传染”效应,FDI可以提高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率;东道国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后者对前者的技术传递就越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明确提出,FDI可以产生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培育并养成自己的内生技术创新能力。这些结论被《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吸收。综观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普遍认为,东道国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第一,通过FDI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获得技术外溢;第二,通过子公司对当地雇员的培训获得技术外溢;第三,通过跨国公司参与东道国竞争而产生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效应;第四,通过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所进行的大量研发活动增强技术外溢效应;第五,从FDI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技术联系获得。
尽管FDI对东道国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FDI都趋向于提高东道国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要素贸易条件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FTT=[PX/PM]・ZX)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PX/PM]・[ZX/ZM])。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改善和恶化三种情况下,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X)的提高会导致单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不同变化,但总的来说,只有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幅度超过出口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的情况下,单要素贸易条件才会恶化。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FDI都能通过促进东道国提高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改善单要素贸易条件。在双要素贸易条件中,如果假设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M)不变,那么FDI影响其变动的理论途径和作用机制与FDI影响单要素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应途径和机制类似。
四、结论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如果FDI的流入能适度增强东道国原有比较优势,则有助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如果FDI的流入过度扩张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导致出口数量激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贸易条件有可能恶化。
第二,如果FDI的流入能够及时使东道国贸易结构发生新的变革,有助于增强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能力,有助于贸易条件改善。
第三,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大小影响东道国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生产要素导向型FDI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次数要高于市场导向型FDI。如果FDI没有带来技术进步效应,对东道国的贸易利益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第四,东道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外资的技术含量和外溢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上,仅仅盯住FDI促进出口增长、放纵外资重复建设和对原有比较优势的肆意损耗,将会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东道国应该对成本导向型的FDI应予以高度关注,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
参考文献
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朱廷:《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国际贸易生产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利用伙计分工给贸易双方带来贸易利益,使贸易双方的国民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出口扩张使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其结果使所得对外贸易不增反减,降低了该国国民的净福利的绝对水平。此现象最早被美国经济学家J.Bhagwati所发现,称之为“贫困化增长”。
下面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予以说明:
模型引自赵伟主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
如图1,横轴代表A产品的产量,纵轴代表B产品的产量,其中X国家在A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是A产品的出口国,而且在世界市场占据极大的份额。直线P代表A国未扩大出口之前的贸易条件(Pa/Pb),其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为C,在直线P上的一点D作为A国的消费均衡点。与D点相切的曲线I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出口扩大之后,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变为P',A国消费点因此移至C'点,此时的社会无差异曲线II,明显低于社会无差异曲线I,意味着国民福利水平下降。
一、贫困化增长的发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
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实证分析,主要有四点,这里我就简略介绍:
1、该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出口部门。出口部门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使出口扩大,由于此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将导致世界市场上此类商品供大于求,均衡价格下降。
2、国际市场对某国生产的此类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由微观经济的需求价格理论弹性,我们可知,世界市场均衡价格的下降率大于均衡数量的增长率,即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损失大于扩大出口带来的利益,致使该国的总收益下降,国家变贫困。
3、该国此类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很大一部分份额。此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供给量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该国,所以该国的出口量的大幅扩增足以影响一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4、该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的恶化更能引起一国国内福利水平的恶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制定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GDP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出口增长所引起的。
分析我国贸易条件(1994年―2003年)
判断一国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贸易条件(也成交换比价、贸易比价),在数值上等于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的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四种类型:价格贸易条件(NBTT)、收入贸易条件(ITT)、单要素贸易条件(SFTT)以及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
这里仅介绍价格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在数值上等于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例。若两者的比例增长,说明本国可以一般为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更加具有价值,贸易条件变好;若两者比例降低,则贸易条件恶化,可能会导致贫困化增长。
二、我国是否符合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增加出口”被誉为带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之一。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应该以出口导向政策为指导,增加出口以带动经济。其实这种政策很像晚期重商主义,政府大力鼓励出口甚于进口。通过对我国在近些年的GDP增长率和进出口增长对对比,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年份,我国出口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由此我们不难推断我国的经济增长多半发生在出口竞争产业。
2、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很多企业出口的产品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由于这种产品的的劳动密集的特殊性,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生产此类产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竞争。这将导致市场上此类商品的价格地下,而且由于竞争激烈,这也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小。这符合国际市场对某国生产的此类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的条件。
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否依赖于出口部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就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直接表现为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贸的增长。
三、应对我国贫困化增长的策略
1、改变出口导向型政策,扶持进口产品替代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企业。通过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政府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扶持进口替代型企业,促进其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替代企业,政府应该推广其技术,利用知识外溢和学习效应,是其他企业学习技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该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促进其生产模式的转型。
2、提高产品的含金量、质量和多样化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国际消费者需求。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其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感,这样有利于消费者对我国出口产品产生依赖,即所谓的“品牌效应”。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相对提高了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有利于此产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3、改变出口增长方式,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通过对近年来世界贸易总额的分析,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所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相当大部分,而且这两类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垄断力。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长久占据份额,必须也得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
参考资料:
[1]赵伟主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Paul R.Krugman著《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一)贫困化增长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萨尔瓦多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现在已经被许多高校作为《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材,在该书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中,说明了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Growth)出现的原因。贫困化增长也称为“不幸的增长”,由经济学家杰格迪什·巴格瓦蒂提出,主要是指即使福利效应自身可增加国家福利,贸易条件也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
(二)贫困化增长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巴格瓦蒂的观点,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原因与贸易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使得一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下大大增加;如果该国是一个大国,那么出口的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这种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非常低,则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该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从而出现了出口越多越穷的奇特现象。(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的贫困化增长问题,主要容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221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据测算,与1995年相比,2004年贸易条件下降了近35%。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研究结论就是贸易条件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贫困化增长现象的产生。贫困化增长现象不仅出现在了中国的贸易领域,更有甚者,在中国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明显。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学双语教学试点,其规模逐渐扩大,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但是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成熟,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并没有与其规模成正比,相反教学质量正不自觉地陷入“贫困化”陷阱。
(一)双语教学的“三多”现象
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很早就在经济学经典理论文献中出现了,但由于受传统国际贸易模式一定是正博弈过程的影响,贸易条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研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普雷维什(RaulPrebisch,1950)和辛格(HansSinger,1950)提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之后,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才持续不断进行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以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占全球贸易总额比重的大幅提高,贸易结构也有较大的改善,那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使中国贸易条件向有利的方向变化?
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变动的基本概念。根据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贸易条件说明了国际贸易为两国带来的利益范围及各国在利益分配中各占的比例。但是由于利用马歇尔提供曲线的假设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因此根据提供曲线研究贸易条件只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同样不能具体地定量地得到一国一定时期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在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中,采用进出口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编制不同指数形式对贸易条件变化进行评价。在贸易条件评价指标的不断完善中出现了不同侧面反映贸易条件变化的各种形式的贸易条件指数,最主要的有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双要素贸易条件等四种形式。本文主要考察价中国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NBTT,也经常被称为净贸易条件、净易货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能获得单位价值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贸易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ITT)是通过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乘以出口商品数量指数而得到的,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情况,即出口收入变动所能获得进口商品的变化,体现的是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效率的问题。
二、中国贸易条件评价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online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中国1980年至2006年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进行评价。中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出口价格指数在大幅度波动中降低,而进口价格指数则是在小幅度波动中提高,并且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波动下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小幅度波动提高和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这27年问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总体趋势是有较大波动的下降,与1980年相比,中国贸易条件除1981年都处于恶化之中。这说明中国出口单位价值商品所能获得的单位进口商品是减少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利益的公平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的幅度看,这种波动具有一定的收敛性,用每5年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做一次移动标准差分析,所得到的标准差变动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是在减轻的。
中国出口增长指数快速持续提高,由1980年的100,提高到了2006年的4430.14,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数量是1980年的44倍之多,年平均提高指数达到了115.70。虽然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1980年至2006年间有所下降,但幅度仅为17.57%,远不足以能抵消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幅度。因此,在出口商品数量增长的强大推动下,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是持续上升的,即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持续改善。这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在不断提高,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了更高的效率。由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程度在减轻,特别进入21世纪之后恶化程度明显下降,使得中国收入贸易条件近几年的改善幅度相当大。
三、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看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并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一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国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1.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FDI企业进出口比重由原来比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据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一般原理,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FDI的净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吸收FDI主要流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易造成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能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国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二是FDI形成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执行“转移价格”,影响了中国进出口价格。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经营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进口产品的高价位;同时,即使不考虑国家出口退税等支持措施,而把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水平差距等因素考虑在内,外企的出口价格水平也明显偏低。跨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在FDI企业进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四)关税下降使进口需求扩大
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进口需求强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际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一点通过计算进口价格指数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一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而在关税下降时这一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一直下降,而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四、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看,中国近30年参与国际贸易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损失一定的公平获得了更高的效率。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了贸易大国但并没有成为贸易强国。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能否即提高公平程度又能获得效率呢?针对上述原因,通过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损失程度,保持收入贸易条件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效率获得水平。
(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
中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制成品。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差异化程度。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识向高新技术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的研究开发给予财税支持、资助和信息服务,提高研究高新技术方向的市场性;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的高新技术成果能较快投入到产业中去,拉近技术主体与市场主体的距离。
(二)鼓励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
鼓励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通过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消除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的体制约束和政策障碍,引导加工贸易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和经济的纵深环节拓展。发挥内资企业现有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积极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调整加工贸易税收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促使加工贸易通过贸易和投资行为从下游装配业到中间产品需求再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的逐步延伸,提高原材料工业水平,延长国内产业链,推动中国上游产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促使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促进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各种财政金融措施,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范畴,实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评估制度,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鼓励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南美洲、非洲、中亚等)及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东盟、南亚国家等)的贸易往来,使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及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偏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需求相似说,发展与他们的贸易关系,不仅出口商品价格不容易下降,还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根据引力模型,周边国家具有地缘优势,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中国相对而具有较高的发展程度,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比较容易。
(四)有选择地继续鼓励引进FDI
大跨国公司和效率寻求型的FDI能带来的溢出效应更显著,能迅速扩大中间贸易品的出口,使中国比较容易地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生产体系之中,使中国的贸易政策倾向更稳定。建立包括FDI来源、目的和溢出效果等内容的FDI引进项目评估体系。通过对FDI投资主体的整体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是否具有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通过对FDI引进项目性质的评估,说明FDI投资主体来华投资是为了巨大的市场还是为比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通过项目预期结果的评估,说明FDI对出口贸易、技术、管理和劳动力等溢出效果如何。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与目录相适应的进出口政策和生产税收政策,引导FDI投向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部门,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借鉴浙江一些行业协会在协调同类商品出口方面的经验,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出口产品规划,防止国内出口厂商的恶性竞争。由于国内厂商问的恶性竞争,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被压得极低,由此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国内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加剧了贸易摩擦。国内厂商的单打独斗不但表现在产品的出口上,也表现在对原料的进口上。在国际原料价格大幅提高、际能源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内厂商应该联合起来面对国际原料供应商,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
关键词: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 贸易恶化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跨国企业在我国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三)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励出口的国策,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这种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是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强调扩大出口规模,有“一刀切”的现象。
(四)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出口方面,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也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并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再次,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使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外贸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除了要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还要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组建大型的贸易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在外贸体制改革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建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跟踪、通报机制,我国进出口价格监督、监控机制。取消对三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国公司内部化行为对我国市场的扭曲和利益侵害。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并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我国是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显著的。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完全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和制定者,但也绝对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会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高,主要侧重于关键设备、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对进口商品的总需求将会不断减少,未来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具有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升级的趋势,这必然会使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同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已经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贸易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这与我国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低价位水平是分不开的。这说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价,而贸易条件是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因此本外币比价之间的变动必然直接导致以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理论认为,本币升值有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但从我国数据来看,人民币升值以来贸易条件仍然延续了恶化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元贬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效应,美元贬值推高了国际价格基准,加之供需紧张和期货市场投机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降低效应。
从总体上说,剔除生产成本上升后的出口价格仍显著上升,说明人民币升值确实提高了我国出口价格并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而且,人民币升值以来,剔除国际价格上涨因素后的进口价格涨幅则有所下降,同时优化了我国出口结构,高附加值和定价能力较强的行业出口占比明显增加,从而也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的适度升值将改善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为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利益,特别是为提高外贸效益,必须在长期内逐步改革目前的汇率政策,应该让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将行政力量作为一定的辅助手段。
FDI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FDI)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使得出口商品的价格难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内部采购行为使得加工贸易原料的进口价格居高不下。从总体上来看,由于FDI对我国的熟练劳动及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对非技术人才数量增加的作用偏小,因而它加大了我国收入的不平等,拉大了技工与非技工的工资差异,城乡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若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适当引导FDI进入我国的第一产业,使之发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作用,并且要引入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使我国逐步完成从低档次、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最终提高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