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5 16:3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特色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特色文化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富有,国家正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学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也逐渐现代化了,学校教师素质正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培训在提高,农村学校也在逐渐向城市里的学校靠拢,城乡之差正在缩小。这也是在落实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办好一所学校,让人民满意,这所学校应该有特色文化,才会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现在应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农村学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绿化校园。校园里,教室里,厕所里,操场上,走廊上等学校处处都显现出文化氛围。看上去,学校的环境美了,在“形”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身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们的思想、言行,有多大变化,整个学校彰显出的团队精神和氛围,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变化,这是值得观察、期待和思考的。“形”的建设必须为“魂”的提升服务。

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小学因资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设起步晚,底蕴薄。所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学校特色文化,办出特色学校呢?我认为应在一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学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义出来。我认为这个“文化”可以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结合着学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气的文化,很容易在学校这块土地上生长繁盛的。当然,在挖掘学校文化的时候,应遵循这几个原则:

第一、政策性原则。就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二、独立性原则。没有独立精神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没有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第三、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建设从有形的硬件建设到内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所需时间因校因事因人而异。它对人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进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用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是用来培育人才的。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这第一步很重要,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最后才做出适合自身学校的“文化”决定。

其次,拟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拟定是很重要的。在拟定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题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从硬件看,表现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画面、雕像等等;从类别上看,可分为: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厨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当的形式,宣传着不同的文化;从软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零碎的、板块的文化必须有一个小的主题文化,各小的主题文化加叠在一起,就是学校拟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体,要细化。不仅是在时间上可操作,还要在资金、人员、制作、使用等诸多方面可实施才行。

第三、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第四、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第五、直观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从硬件上讲,就是要让学校这块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所以,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单位物体,直观性要强,师生一看就能读懂,从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第八、长期性原则。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上要从长远考虑,不要今建明毁,浪费教育资源。

最后是方案实施,这环节至关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执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实施方案的时候,既要考虑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各板块文化建设的局部性,要协同实施。

二、轻重的结合。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就建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做到轻重缓急,先后排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篇(2)

1.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在项目工作目标上,抓住“特色课程建设”的“牛鼻子”,以顶层设计为基础,聚焦特色课程建设这一重点,提倡将环境资源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将制度创新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富有校本性和区域性的特色课程,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2.结对发展,以优带新。要求基层学校以“1+1”结对共建的形式开展工作。即,一所具有较好学校文化建设基础,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文化品牌,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有着成功经验的学校(下称共建学校),结对帮扶一所具有一定学校文化基础和特色项目基础的,亟待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学校(下称建设学校)。“1+1”结对学校由学校自主申报,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先行学校与建设学校应正式签署协议,明确结对帮扶工作方式、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并就建设成果接受市、区教育局考核评估。

3.市区联动,强化保障。为强化项目工作保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宁教初[2014]13号),明确了各区教育局是实施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要求设立专项经费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对经认定的每个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市教育局、财政局给予20万元经费奖补基础上,各区按每个项目不少于40万元安排配套经费。在过程管理机制上,市、区教育局将依据项目建设规划,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检查视导,对建设成果进行验收评估,并将共建学校对建设学校的帮扶力度和实际效果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市将依据相关考核评估情况认定一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项目并给于经费奖励。

4.全程辅导,以评促建。市教育局将促进学校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注重从起点开始,全过程对学校进行培训指导。先后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申报学校开展了三轮咨询、指导,在此基础上,市局推荐6所学校参评立项为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组织市级项目评审,确定市级项目实验学校18所。2014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遴选,从已经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学校中,确认12所,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新的品牌学校,对全市进行示范引领。如此,形成了“品牌学校引领———示范学校培育———实验学校提升”的三层次梯级推进机制。

二、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

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

篇(3)

一、围绕“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设,让校园网成为学校文化的宣传阵地

“军魂教育”文化是市桥东城小学全体师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内含“铸军人之魂、励军人之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是“军魂教育”所积淀和发展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通过“军魂教育”(铸军人之魂、励军人之志),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有思想、有知识”的现代人;通过“铸魂、砺志”系列教育活动,形成“军魂教育”育人体系;通过“三导三学”研学后教模式,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每年一届的“军魂教育”文化节,积淀和发展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围绕“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学校信息科组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学校文化的宣传阵地。

打开东城小学校园网的主界面,信息中心中滚动的校内新闻、精彩一刻鲜活的照片让你清楚地了解到学校文化建设最新动态,学校在创建现代化少年军校所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你体会到这是一所不一样的校园。我们的老师身先士卒,从校园网的设计内容就可以领略到他们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报障系统、网络学习社区、学科资源库无不鲜活地体现了现代化校园文化的元素,蕴涵着丰富现代少年军校的特色文化。

二、开设特色网络活动课程,丰富“军魂教育”文化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丰富“军魂教育”学文化的内涵,学校德育部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发了“少年军校”校本网络活动课程。该活动课程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稳定的课程结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利用该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网络也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提供了展示和共享的平台,使课程凸显了活动性和独特性。

网络课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展主题性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实用的素材。例如学生利用课程中提供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学校定了“走进红色回忆”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有的班开展的是“走近伟人”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都把自己组的探究成果上传到校园网,不断积淀生成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三、开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渠道

“军魂教育”特色文化是在各种活动中积淀而完成的。我们经常利用校园网作为学校活动的新型载体,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有效拓宽学校岭南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渠道。

篇(4)

1.特色文化——“生命、生态、生活”

黄陂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对众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并与上级领导和各级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将“生命、生态、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定位为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并强调启智应贯穿于“三生教育”之全过程。“生命”的内涵在于生命本身之伟大,足以让任何人产生敬畏之心。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启蒙阶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知,进而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生态”的内涵是指生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地球上的全部生命体共同组成了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面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知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让学生切身参与到保护生态的活动中去。通过物质影响、心理感受、精神引导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全面系统的生态体验教育。“生活”的内涵在于,它是一种参与活动,是与人们最贴近的一层社会意义,也是人们最容易接触但又难以悟到的一个理念。通过生活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们真正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中的和谐,学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寻找生活中的幸福感。在确立“三生教育”的同时,我校又提出“让启智贯穿于生命、生态、生活教育之全过程”。对小学启蒙阶段的孩子而言,应该将深刻的道理蕴藏在简朴的生命、生态、生活实践与思考过程之中,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学校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促进孩子增长智慧的动力源泉。

2.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出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书中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这样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由核心文化引领,黄陂小学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展现“自信、奋发、愉悦”的精神状态。这一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为:“每一个”——面向全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关注全面素质的发展;“抬起头来”——自信、坚毅,以校为荣,以己为荣,是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微笑”——谦和、友爱、开心、文明、有礼,充满阳光和希望;“走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迈步成长之路,是健康、生命、生活、学习、事业与智慧之路。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微笑走路”(Leteverychildstepswitharaisingheadandawarmsmile)的办学理念,我校以童心培育童真,以成功体验成长,努力造就德义日新、学思日进的学子。

3.校训与校风、教风、学风

以“三生教育”为核心,学校秉持办学理念,延伸出相应的“一训三风”。学校校训为“立志树人、适应发展”;校风为“文明好学、团结进取”;教风为“爱生奉献、乐学善教”;学风为“诚实友爱、多思善问”。这种精神文化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校园环境,以物质文化凸显学校特色

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校物质文化建设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打造,同时融入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三生教育”的特色。

1.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

十多年前,我校还只是村级小学,学校环境脏乱差,运动场一度成为村民的放牛场,导致校园牛粪遍地,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学校领导下决心整治,争取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萝岗区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和配合,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和卫生环境改造,对校园进行全面绿化,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如今的校园,干净整洁,绿荫环绕,成为标准化绿色生态校园。

2.校园环境渗透特色文化

在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基础上,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面墙,展示伟人的成功事迹、名言警句等,经常举办学生优秀成果、学校优秀毕业生及学校各种荣誉展等,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强教室文化、餐厅文化等的建设,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充满了成功、自信,催人向上的文化气息,激发了师生的热情和朝气,促进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打造特色标志

以“三生教育”核心精神为指引,我校在校徽设计、建筑命名等方面融入精神文化,打造出我校特有的文化标志。我校的校徽是以校名“黄陂”拼音首字母“B”“H”缩写为主体,用艺术手法变形构成流畅具有现代风格的图案,以橙色、红色、绿色为主要色调,给人们带来蓬勃向上的现代感。“B”为橙色,代表健康、阳光、胜利,形状酷似书本,代表了知识,寓意学校师生在知识的海洋翱翔,学习不断进步;红色圆代表兴旺发达,吉祥如意,代表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寓意黄陂小学在祖国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绿色流线代表积极向上,代表生命、环保、绿色、宁静、力量。我校注重建筑物的命名的系统性和文化内涵,为建筑物赋予文化的灵感。如教学楼——至真楼、至善楼,综合楼——至美楼,行政楼——德馨楼,食堂——稻香楼。这些楼名的寓意,充分表达了我校“三生教育”中蕴含的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对生态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等内在精神。

三、贯彻特色管理理念,以制度文化确定主导性原则

制度文化是推进“三生教育”特色文化的强大保障。黄陂小学的管理理念简称为“八字十发展”,是我校建立管理制度伊始便确立并始终贯彻的理念。“八字”是指:公平、和谐、激励、创新;十发展是指:让参与促自己发展、让制度促公平发展、让宽容促友情发展、让能干促事业发展、让成绩促学校发展、让自律促形象发展、让幸福促家庭发展、让和谐促大家发展、让赏识促个性发展、让学习促持续发展。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学校首先要求管理者率先示范,起带头作用。以前曾有村干部向校领导反映说:“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从村委二楼时常看到学生还没有离校,有的教师却先走了,这哪能出成绩呀?”校领导面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整改,通过“以已律人,以彰导人”的模式,率先示范,早来迟走,每天早早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如今已成人人参与的制度),放学后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离校才走,同时表彰遵守考勤制度的教师。很快,迟来早走的现象消失了。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学校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形成了“八字十发展”的特色管理理念,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事事处处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四、抓好教育教学,以行为文化外化精神内核

校园行为文化是特色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特色文化是通过学校里的个体行为显现的,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等多个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学风、教风、校风等。我校通过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行为文化的养成。

1.积极开展德育工作

我校的德育理念为:“文明源于有礼,厚德修于常时。”这一理念体现了认真负责、积极修身的生活态度,最终升华为美好的生命体验,与我校“三生教育”的内在精神一致。“文明源于有礼”出自《论语》:“不学礼,无以立。”是处事立身、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中的文明礼仪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和品格。“厚德修于常时”是指日积月累的善事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人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地发展。我校将德育理念落实到德育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如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儿童很难把握对方的年龄,称呼长辈时常出错,或者会因不了解来访领导的职务,而不知如何称呼。为此,学校根据儿童的年龄认知特征,传承中国交往礼仪的生活化特点,倡导文明用语,结合现代人(特别是在改革前沿的广州)生活中的言行细节而进行规范,对本校教师可称呼为“老师好!”(当然对认识的教师可前置姓氏或职务),对不认识的来宾一律称呼为“客人好!”这样使儿童既没有年龄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又表现了中国“过门都是客”的礼仪修养,让人感受到黄陂校园家的生活氛围。更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学校的培养,学生将这一习惯迁移到家庭生活中,他们对家庭来访者也会自然地称呼“客人好!”将来也会将这种礼仪带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2.开展安塞腰鼓特色项目

篇(5)

如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学校?我们的选择是,在悦纳教育引领下建设“大江情韵”特色学校。

“大江情韵”彰显的是大江的情感和意蕴的现代学校文化。她是以“悦纳”教育为价值取向,以“悦纳自我,悦纳他人,悦纳自然,悦纳社会”为核心要素,以“接受,亲近,学习,共生”为基本表征。

附模型图:

“大江情韵”特色学校建设是以“大江文化”为引领,以“悦纳教育”为教育主张,以“大江情韵”市级特色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小江豚”游学项目为抓手,以“特色环境提升、特色课程开发、特色课堂研究、特色活动开展、特色资源运用、特色网站建设为建设路径,让学生徜徉在大江文化的长河中,播种长江精神,增强对长江文化的自觉,塑造“有德行、有志向、会包容”的“大江”情怀,关注孩子的生命本真,培育充满阳光、自信、个性、健康的现代小公民。

1.“江韵十八景”

我们依托“大江文化”特质,把“悦纳”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环境建设中,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江韵十八景”。这里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不仅彰显大江文化的意蕴,还成为一个个微课程基地。如:

2.“1+x”课堂

“1+X课堂”就是帮助儿童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学校大江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充满创新的、绿色的、协调的、开放的、共享的、自我悦纳,共生共赢的学习殿堂。“1”代表国家课程,“X”则是个性化课程。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又体现“大江文化烙印”的校本特色化课堂。“+”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1”与“X”的相辅相成,达成“1”和“X”平衡的增量或变量,融合共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本形态:一是学科拓展,关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语文学科: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了长江美诗文诵读与创作;数学学科:统计知识与长江的气候变化观察、解决问题与长江交通、人文地理的有效整合,英语学科:长江的经典故事以绘本、短剧形式加以演绎;美术学科:长江节日民俗画、水韵长江等;音乐学科:挖掘了L江经典歌曲,通过各类乐器的演奏传播大江文化;科学学科:长江中草药的种植与研究,长江珍稀水生物的保护。

二是学科整合,关注学科的兼容和资源的节约。如语文学科;长江之歌,我们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学校的校赋和校园的江韵十八景,同时也整合了音乐学科,通过歌唱表达对长江的情感和意蕴;美术学科,我们把语文、信息、音乐学科进行有效兼容,通过长江美诗文赏析感受大江的诗情画意、在长江经典音乐欣赏中品学生美术创作之美、运用信息数字画板绘制长江的自然之美。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每个孩子亲近自我,亲近他人,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展开平等交流、互动式的研讨,实现情感、知识、方法、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共享。

3.“小江豚游学”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学校以小江豚游学为抓手,积极开展了小江豚文学之旅、小江豚科技之旅、小江豚艺术之旅、小江豚文化之旅,开阔孩子的视野,为孩子们不拘一格的发展创设了实践舞台。我们走进大唐电厂,了解发电原理,培养学生能源节约意识,崇尚环境效益理念;走进“水一方”生态园,让孩子敬畏自然环境;走进大学校园,放飞梦想,励志成才、来到连云港进行绘画展评;走进山东、沈阳进行机器人竞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开展亲子游长江系列活动,使孩子们在游学历程中,接受着不同生活方式的洗礼与历练;我们还建立了长江文化联盟学校,举办大江文化论坛,拓展师生游学空间,拓宽学校教育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

学校依托省级规划课题《带着梦想起航:农村小学师生共建“大江情韵”系列社团的实践研究》,开展系列社团活动,让每个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小江豚”导游社不仅为来校参观的领导和老师提供校园导游服务,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在游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小江豚”美术社,以长江为主题,通过儿童画,水墨画,电脑数字绘画等,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小江豚”古筝社,琴声悠悠,“小江豚管乐社”气势恢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长小人蓬勃向上的长江之歌。“小江豚”研科社,开展长江水生植物种植、研究活动,探寻长江生态科学的奥秘。“小江豚”机器人社,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4.“放学来吧”、资源教室

我校留守儿童、福利院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占学校学生近三分之一,这些孩子不仅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而且课余生活贫乏,存在自卑感,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我们创造性地实施“悦纳”教育,通过“放学来吧”、资源教室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拓展、智力小游戏、心理疏导、感恩教育等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接纳,引导其从内心深处悦纳自己、悦纳家庭、悦纳社会。

5.“大江情韵”网站

梳理提炼“大江情韵”特色教育资源,以专题网站形势把“话说长江”微视频、长江民俗民风体验、长江美诗文集锦、长江名曲名画欣赏、长江珍稀水生物探秘等转化为电子资源库,借助网络资源开展小江豚E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江文化的源远流长。

篇(6)

关键词: 特色文化 课程资源 传承

长期以来,英语课堂中对国外文化的渗透很多,然而,当国外友人探究中国文化时,我们的学生却不知所措,无法用英语交流。究其原因,是对本土文化的漠视,因此,本土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依托特色校园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是一种极好的载体。它基于学校特色文化内涵,以英语教学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笔者将结合京口区一所乡镇学校课堂实践活动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文本建构

Kung Fu Panda is a super star in the world.Today we are glad to meet him.Here’s a short interview.

Reporter:Welcome,Kung Fu Panda.

Mr.Panda:Please call me“Po”.

Reporter:Well,Po.You do Chinese Kung Fu very well.Which Kung Fu are you good at?

Mr.Panda:I’m good at Tai Chi.

Reporter:Wow,that’s cool.I think you know a lot about it.

Mr.Panda:Yes.Tai Chi looks soft.But it can overcome the hard.

Reporter:Oh,shifu.I want to learn Tai Chi.How to do it well?

Mr.Panda:Believe I can and do it everyday.

Reporter:I see.Thank you,Shifu.

Mr.Panda:Not at all.

第二部分:课堂回放

第三部分:实践感悟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步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传统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基于此,很多有识之士对国外文化和本土文化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他们将文化和资源开发引入英语教学,打造环境文化,编制校本课程……但如何将特色校园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是一项全新的尝试与体验。笔者认为,依托特色校园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是基于校情校史、学校精神面貌,充分发挥英语学科在国际视野下校园文化中的特殊功能的一种研究,能彰显学校的整体办学特色。

从上述五年级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所在教研团队结合学校武术文化特色,开发适合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英语课程资源,努力使学生在加深对特色校园文化了解的同时,获得语言素养的综合提升及个性的积极发展。那么,如何凸显特色校园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呢?

1.立足教材,感悟特色。

教材是学生校园英语学习的主要蓝本。开发课程资源的起始阶段,或在一些英语教学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师要避免用额外的英语课程增加学生的负担,完全可以借助教材,寻找与本校特色相融合的文本语言材料,进行有机渗透,让学生在语用过程中感悟校园文化特色,学会简单的表达。例如:我区乒乓特色学校一位教师在执教译林英语四上教材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单元时,就渗透乒乓球一些基本动作的英文词汇:move,push,rub,attack等。

2.立足校本,彰显特色。

构建具有学校本土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体系,探索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方式、评价、操作策略等,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在编写语言材料时要注重特色资源的选择、取舍、提炼,非一味地拓展知识点,加大学习难度,可运用学生学过的语言或话题作为文本建构的生活情境和基本框架,融合特色文化所需的一些词汇。例如:我区京剧特色学校一位教师在2013年4月“基于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主题活动”中,执教的“Beijing Opera”便是针对六年级学生自编的英语阅读文本,创设“外国友人来校访问”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Look at the...face.Who’s he?What does it mean?等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表达京剧中的角色和脸谱,欣赏京剧的音律和服饰。

3.立足学生,表达特色。

篇(7)

一、“和乐”致臻,着文化本色

借助“和”字校训,学校致力营造求真务实、感恩扬善的校园文化,尊重差异,返璞归真,走向和谐。

关注文化融通。柏庄实验小学坐落在无锡市锡山东亭新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引来了原野上的“雏鹰”、大山里的“花朵”。“走近你,温暖你”,学校努力实践地域文化与校本文化的融通,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感受鱼米之乡的温馨,体验回赠社会的幸福,共享教育公平的“和乐”……学校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央电视台的首肯,成为“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

寻求文化链接。在“和”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继承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求教育国际化之路,打造富有特色的双语教学:无锡市英语口语大赛成绩骄人、演绎精彩;英国、丹麦、澳洲、新加坡等国际友人来访缔结友谊,友好合作;60余名师生跨出国门,感受异国课堂,浸濡异域文化,实践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链接。

雏鹰展翅任翱翔,山花烂漫沐春风!柏小“和乐”致臻,为每个孩子化育生命之基,着好人生底色。

二、“和韵”致润,蕴课堂亮色

课堂是师生相处共融、共同进步的主阵地。为让课堂充满“和谐”之韵,学校努力实践草根化、主题化的“二化”教研,追求“高效有品质、高雅有品位、高精有品牌”的“三品”课堂教学。

校本教研“草根化”。“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草根化的校本教研,使教师在“小、近、实、真”的校本研究中,探讨问题、展示成果、促进反思,在“教学和谐”中成长、成熟、发展,从教学第一线走向研究第一线,近几年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获奖和270余篇。

课堂研究“主题化”。“练习课教学设计研究”、“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研究”、“科学认读的探索”……老师们以课为例展开研究,探讨课堂教学最佳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学段特点,形成和谐、高效的亮色。学校在提高教学品位的同时,确保教学品质,打造教学品牌,建构“三品”课堂,让师生灵动思维,张扬个性,在和谐之韵中得到滋润。

三、“和美”致畅,渲艺体特色

学校尊重孩子生命本源的需求,通过多彩的艺体学习和特色活动,营造高雅的艺体氛围,让孩子们在“和美”的氛围中,悟艺术之美,展个性之长,育生命之花。

特色文化在校园中弥漫。学校重视特色文化环境的营造,如“别具一格的英语长廊”、“奇妙无穷的围棋天地”、“激动人心的足球世界”、“绚丽多彩的艺术园地”……学校被誉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棒球特色学校、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无锡基地学校……师生浸润其中,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