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园文化的建议

校园文化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5 16:32: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园文化的建议

篇(1)

摘 要:本文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介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紧扣教育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及师生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八个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坚持导向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广大学生向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必须突出时代特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优化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改革,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关注学科前沿,把各门学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及时传授给学生,以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了探索切实有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本人组织了专题座谈会,邀请了普通学生、学生干部、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一班主任及后勤服务人员代表参加,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全校师生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努力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能持续、稳定的开展,而不是“一阵风”、“一个活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健全的责任体系

为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1)制订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指导学校各部门、各系部制订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方案的落实;(2)在学校重大工作中,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比如,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化广场等的建设过程中,在校园的总体布局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内涵,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3)指导全校性的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对校园网站建设、校园宣传、大型文艺晚会、“三下乡”活动等,都必须进行指导,充分考虑文化内涵。(4)组织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活动。例如,我院每年十月举行“我与校园”主题征文活动,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从中了解师生的文化需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5)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检查、考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各系部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各部门、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系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构建了健全的责任体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较好地落到实处。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廉洁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办法》、《学生文体活动管理办法》、《校@文化建设考核办法》等。通过出台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考核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硬件基础,对于建设和谐、美观、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师生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注意三点:一是校园设计和布局要融实用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行为导向和校园精神,要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例如:我院文化广场的建设,从设计、色调、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经过精心调研,集思广益,最终建设成体现我院农林专业特色,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取名为“翠湖广场”,成为我院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二是要搞好校园整体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构建学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校园整体规划,设立名人雕塑、文化广场、阅报栏、宣传栏,悬挂名人名言、校训标语,设立环境卫生党员示范岗等,促使师生在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三是要通过植树、种花、清扫校园卫生等活动加强师生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做到爱护公物,厉行节约,保护校园环境和资源,形成干净整洁、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合理规划、.注重质量、适度超前的原贝如防止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和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2000年,我院由普通大专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实现由普通高等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2000年~2005年,学院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重点放在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规模由4000余人发展到。16000余人,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大楼、校史陈列室、办公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拔地而起,运动场、文化广场、学生活动中心、教师俱乐部先后建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配备齐全,等等。实践表明,我院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使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实质性改观,较好地适应了教育改革与学院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原料产自中国的美国动画大片,早在十年前,美国制造的《花木兰》就席卷了三亿四百万美元的票房。如今,同是美国制造的《功夫熊猫》似乎更胜一筹,2008年8月,全球票房高达三亿六千四百多万美元。然而,在《功夫熊猫》大获全胜的同时,这种“中国材料,美国制造”的现象也悄然达到顶峰,而日本、韩国这两大文化产业大国也不甘示弱,他们输出的文化产业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文化阵地的建设是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人才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在国际化、全球化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民办高校文化建设。

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和困惑

(1)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设置客观导致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轻视。民办高校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应用型大学,秉承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理工科应用型的,评估专家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和实训环节。软件方面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实习”等;硬件设施建设则关注“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室、多媒体”,“仪器设备”等。对于学生管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学生的精神塑造,品质培养,校园文明建设则提得少之又少。纵算评估文件中体现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精神,但评估实施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指导下,民办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向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方面,而对于校园文化关注甚少。

(2)民办高校领导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其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历史传统单薄,文化积淀稀薄。当前许多民办高校迫于高校竞争压力,把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投在学校物质建设上以扩大办学规模,对搞建筑,买设备,修道路,建广场等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设普遍比较重视,但对管理、制度的加强和完善,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只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在学生管理部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久而久之, 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要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是根本不可能的。

(3)民办高校教师观念的偏差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一所学校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作为高校文化的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导向性作用,大部分教师提倡和认可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民办高校,师资结构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基本上“两头大,中间小”,离退休返聘的老年人较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骨干教师较少,而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发展的校园文化;另外,教师们认为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往往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塑造,而对于真正能给学生带去一生影响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处世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关注甚少,或者口头重视,实际轻视,停留在只“授业”而不“传道”的层面上。学生是校园文化中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受益者。可是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的学生,在民办学校,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后,因为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的学习的基础和自觉性都较差。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实用倾向明显,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分讲求利益目标,大多数学生希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收获看得到,用得上的成果。这种功利性也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上,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一些基础性课程由于实用价值不大,学生逃课现象极为严重。

(4)校园文化活动商业化、娱乐化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偏重于校园文化的娱乐性,忽略其哲理性、艺术性,时常举办一些唱歌比赛、选美竞技活动吸引大量学生参与其中,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艺术品位、陶冶情操的文化活动却如同凤毛麟角。

3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方案,并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及要求,促使民办高校在评建工作中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一穷二白”,要注重文化积淀和累积历史传统。在迎评促建工作中,校园人文景点(校园建筑,雕塑)的设置,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推广,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记录和档案的保存以及校友文化的积累等都可以评估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强化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起督促作用。

(2)建议民办高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稳定发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深刻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注意结合本校实际,从整体上、全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的意义与特点及工作现状的考察,就如何进一步强化与优化中小学校园卫生安全工作提出

>> 中小学校园规划的思考 对中小学校园网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新常态下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思考 新西兰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 浅谈中小学校园安全 关于开展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园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 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麻城市中小学校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及防范建议 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芬兰、瑞典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启示 对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对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冷思考 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中小学校园网络教育功能和文化定位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http:///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88.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http:///sps/s7885/200804/81f05e26c9db4e81b97924779071bf1a.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GB28932-2012).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3/20130313091740969.pdf.

篇(4)

近年来,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比较出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但时展日新月异,而我县现有学校(建筑)多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与全区、全市、全省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需求相比,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要求。另外,下半年我县将要迎来教育强县的评估工作,加强校园文化更显得必要而且重要。

当前,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开展得较好,有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则不够理想。

2、观念有待更新,认识有待继续提高。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制约,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3、信息社会下,中小学师生日愈高涨的文化需求与校园的难以完全适应这种需求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矛盾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师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逐渐以非组织或个人、或小群体为主,活动地点由校内为主转向校外和家庭为主,从受学校、教师、家庭影响为主转向更多地受社会、大众传媒影响为主,学校、社会、家庭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教育的整体影响力在退减。

4、校园各类文化建设如标语、专用室的设置与管理基础没有立足校园里的人,没有把中小学学生的使用即校园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纳入思考范围。学校有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常规性、科学性的活动开展显得少,常常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布置汇演、比赛临时突击。活动项目单一,内容流于形式,覆盖面窄,参加人数还有待增加。

5、校内文化设施的档次有待加强和改进,部分设施设备显得陈旧、粗糙、敷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达到较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6、中小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如学校的合唱队、美术组、体育队等特长建设缺少规划,有关规章、制度亟待规范。

二、发展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精英”应试教育回归到“大众教育”的原有位置上,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中小学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规划,强化管理。

这是保证中小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参考借鉴专家、名校的经验,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然后通过规划、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3、增加投入,改善设施。

提供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看,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一方面,必须管理好资金流向和成本核算,逐步改善设施,适应和满足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强管理,完备办法和措施,做到物尽其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培养本校人才,发挥教师作用,参与建设、丰富、活跃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素质优良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工作队伍,以适应中小学校园文化及其发展的需要。

4、健全组织机构。中小学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建设,是队伍得以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科学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组织机构,能加强党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能强化管理,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因此,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正常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全社会参与,共同育人。学校的发展,在近年来,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为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在我县还没有真正形成,为此,身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花力气,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的真正作用,引导净化家庭育人“小环境”。

6、课堂教学与课余教育是校园文化的两个方面。在新的校园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改革中小学教育总体课程结构,调整课内学科教学课程计划,将国家计划规定的课内学科课程及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兴趣小组、科技制作、文艺、体育、校班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小学所有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1、标语类:各类标语的悬挂位置要正确。国家的教育方针、省的精神、市的要求、学校的方向,各级各类标语的位置要按等级、大小安放挂置。标语的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要创新隽永,尽可能减少禁止类、训导类的标语上墙而改用关怀、激励性的语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标语的形式要简明易记,减少单词语运用,提倡人文性短句上墙。

2、展示类:展示的各类作品最好是本校师生的作品,美术、手工、习作、摄影等都可以,要统一规范地标明作者、指导人员、奖励等级。要在各楼层统一规划,有主题的挂放。

3、公告类:学校惩罚性公告要有相关反思情况的跟进,学校的各类各级荣誉要及时公告并表彰,学校的各类骨干教师、学生优异分子也要即使表彰公告。

篇(5)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近年来,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交流更加便捷,这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这里的生活主体是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们接受新事物、运用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新媒体对他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内容也会对他们价值取向和思维表达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合理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对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内涵特征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自1967年被提出并发展至今,其意义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在当代,不同学者对其也持有不同看法,有的突出强调其数字特性,有的强调“交互性”,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将上述两个特征加以融合。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显著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方式上的“互动性”,前者是技术保障,后者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如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层级消解、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内容分众以及传播时效性增强等。如果能对其优势特征加以合理利用,则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区别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是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特性。相较于传统文化建设组织单一、互动不强的缺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手段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

1.新媒体作用下高校文化建设特点。在新媒体的作用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论坛、贴吧、微博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困惑以及所遇到的困难,便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帮助;(2)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新媒体的兴起既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3)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两方面,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及时能为大家在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真实的信息,而交流中的情感互动也能进一步增强参与主体的积极主动性。

2.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机遇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有效拓宽了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让个性、自由的思想在校园内得以有效传递。有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微信、微博等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使校园文化内容的传播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一种附加产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催生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后者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尽管新媒体的积极作用非常突出,但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也日益凸显,如由于对信息传播的可控性较差,导致对不良信息的监管更加困难,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也会诱发学生沉迷网络世界,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兴起也会不断冲击传统主流文化。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规范引导,才能有效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正能量的有效传递。

三、利用新媒体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议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新媒体的积极功能应加以继承和保持,并充分挖掘其潜在作用,对于各种消极不利影响,应积极采用各种措施加以规范修正,落实至具体工作实践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媒体的文化建设要求。如开阔视野、面向未来、注重互动,积极把握社会动态并逐步树立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校园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和亲切;(2)课程设计改革,在通识教育中有效融入新媒体的理念和技术。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与运用,已经成为大专院校学生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此加以合理利用也能有效改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3)建设数字校园,强化对新媒体的掌控,积极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充分合理利用各项网络资源,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各项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4)重塑大学精神,强化核心价值。应不断加以强化来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立场坚定地重塑大学精神,并有效落实至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后活动及课外实践中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5)强化引导监督,做到管导结合。培养现代化的管理团队来解决学生诉求和其所面临的困难,充分利用现代化定位技术来提升对新媒体的监控水平。

四、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文章在阐述新媒体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其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发展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校园网络平台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了解郑州大学研究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对校园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并由此提出促进校园网络平台健康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平台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研究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情况

2013年4月底至5月初,我们对郑州大学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此次调查选取郑州大学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门类的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所涉院系包括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体育系、化学与分子学院、生物工程系、第一附属医院等七个研究生培养单位。

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9份,回收率为91.8%。

在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上(可以多选),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学生风貌”“学术氛围”“学习氛围”应该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分别为261人(56.9%)、260人(56.6%)和233人(50.8%),另外有166人(36.2%)认为是“教师素养”,114人(24.8%)认为是“校园管理”,还有11人(2.4%)认为是其他方面。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认识上(可以多选),认为参与主体是“学生”的占到了大多数,占74.3%,其次是“行政管理人员”(24.6%)、“教师”(18.3%)、“后勤管理人员”(7.0%)和其他(0.4%)。

就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而言(可以多选),有188人(41.0%)认为是“引导思想”,144人(31.4%)认为是“塑造人格”,102人(22.2%)认为是“营造氛围”,93人(20.3%)认为是“精神传承”。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哪些方面(可以多选),有253人(55.1%)认为是“校风建设”,188人(41.0%)认为是“道德教育”,52人(11.3%)认为是“班风建设”,37人(8.1%)认为是“宣传工作”,还有11人(2.4%)认为是其他方面。

对研究生经常参加的校园活动进行调查(可以多选),选择“学术报告”的人数最多,为270人(49.2%),其次是“文艺活动”,为136人(24.8%),选择“体育活动”的有127人(23.1%),还有73人(15.9%)选择“学科竞赛”。

在对研究生愿意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调查中(可以多选),有180人(39.2%)选择“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157人(31.2%)选择“年级或班级集体活动”,139人(30.3%)选择“校园文体活动”,65人(14.2%)选择“研究生创新论坛”。

在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的看法上(单选),有243人(52.9%)认为“各类设施基本完善,校园环境优美”,有102人(22.2%)认为“设施不够完善,但环境不错”,有62人(13.5%)认为“设施完善先进,环境优美”,还有52人(11.4%)认为“环境有待加强,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多选),有196人(42.7%)认为是“组织者与参与者沟通不够,强制参与活动太多”,192人(41.8%)认为是“多数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不高,高层次精品活动太少”,94人(20.5%)认为是“校园文化活动信息渠道不畅通”,46人(10.0%)认为是“活动场地限制过多”,还有8人(1.7%)认为是其他方面。

在学校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174人(37.9%)认为“正面促进作用明显”,250人(54.5%)认为“作用一般”,25人(5.4%)认为“没什么作用”,还有10人(2.2%)认为“负面作用较大”。

在对研究生学术科研氛围的评价方面,17人(3.7%)认为“非常浓厚”,140人(30.5%)认为“浓厚”,237人(51.6%)认为“一般”,53人(11.5%)认为“不浓厚”,12人(2.6%)认为“非常不浓厚”。

就“周围同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可以多选),依次选择“专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休闲娱乐”“感情问题”和“其他”的比例分别为35.9%、29.6%、23.5%、14.6%、14.2%和3.1%。

二、研究生对网络的使用及认识情况

对研究生获取校园文化活动信息的主要途径进行调查,选择“通过班委获取信息”的人数最多,占49%,剩余的依次是“学院通知”(33%)、“校园网络平台”(10%)、“导师通知”(6%)和“微博等新媒体”(2%)。

对研究生每天上网时长进行统计,发现每天上网时间在2到5个小时的人数最多(42.4%),其次是5到8个小时(30.6%),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之内的有17.8%,8到12个小时的有1.6%,还有7.6%的表示只要有空就上网。

在上网的主要目的方面(可以多选),选择获取“影视、资讯”和“学习资料”的人数最多,分别有248人(54.0%)和223人(48.6%),选择“社交”的有53人(11.5%),选择“游戏”的有32人(7.0%),还有13人(2.8%)选择其他。

针对“每天长时间使用网络对学习有无影响”这一问题,有54人(12%)认为“上网与学习相得益彰”,194人(42.3%)认为“上网有时会影响学习”,有136人(29.6%)认为“上网对学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很小”,有75人(16%)认为“上网与学习往往有冲突”。

对经常上网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习惯进行调查,有45%的人认为“有点影响但影响不大”,29%的人认为“不会影响”,16%的人认为“会影响”,8%的人认为“很受影响”,还有2%的人认为“经常上网基本没有正面作用”。

对于网络文化的看法,47.1%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45.9%的人认为 “先进且重要”,只有7.0%的人认为“负面影响较大”。

在对迷恋虚拟网络最主要负面影响的调查中(可以多选),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淡化”和“睡眠障碍,体力透支”,分别占48.4%和47.3%;有31.8%的人选择“成绩下降,学业荒废”,26.1%的人认为“会产生消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14.4%的认为“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还有9.4%的人选择其他。

三、研究生对校园网络平台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就研究生使用校园网络平台的主要目的进行调查(可多选),排在第一位的是“查阅并下载图书馆数字资源”(56.6%),其次是“浏览新闻”(45.8%)、“娱乐”(39.0%)、“下载课件”(27.5%)、“查阅个人信息”(14.6%)和其他(1.5%)。

在对校园网络平台使用程度的调查中,有49.7%的人“经常使用”,44.7%的人“偶尔使用”,还有5.6%的人“几乎不使用”。

在校园网络平台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影响方面,认为“促进作用明显”的有162人(35.3%),认为“影响一般”的有262人(57.1%),认为“没什么影响”的有35人(7.6%)。

对校园网络平台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可多选),认为“缺少互动板块(如没有论坛、学生社区等)”的人数最多,占39.0%;其次是“校园资讯更新速度慢”,占35.3%;有30.5%的人认为“内容报道领导和老师的篇幅很大,但报道学生的篇幅很小”;24.2%的人认为“版面结构死板、色彩沉闷,不能吸引人的眼球”,还有8.7%人认为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在“您希望校园网络平台为您提供哪些类型的资讯”中(可多选),有268人选择“国内外重大时事”,有275人选择“校园内重大新闻、活动信息”,有217人选择“有关考试信息”,有184人选择“风云人物(校内的)”,有214人选择“校园趣闻”,还有19名同学选择其他。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研究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表现在学生风貌、学术氛围和学习氛围三个方面。认为引导思想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学生,应保障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比较满意,认为校园环境优美,各类设施基本完善。但也反映出不少问题,如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缺乏沟通、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不高、活动信息渠道不畅通等,需要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目前,绝大部分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都超过2个小时,且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看影视、资讯和获取学习资料。研究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获取校园文化活动信息的仅有10%,说明校园网络平台在实际中的运用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4)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大多数研究生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虽然经常上网对自己的学习及正常的生活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且认为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因过分依赖网络导致的人际关系淡化和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要引起重视。

(5)查阅并下载图书馆数字资源、浏览新闻和休闲娱乐是研究生使用校园网络平台的主要目的,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校园网络平台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

(6)校园网络平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版面结构死板、色彩沉闷、缺少互动板块、校园资讯更新速度慢、报道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这些均是校园网络平台在今后发展建设中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

为了促进校园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平台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网络互动板块,拓宽信息渠道。一是开设专家教授交流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专业领域学术知识的探讨,促进学术氛围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开设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咨询、就业咨询等板块,组织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指导;三是开设学生论坛,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

(2)提高校园网络信息质量。一是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担负起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二是扩展信息题材,注重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内重大新闻活动的报道;三是将报道关注点由校领导和老师延伸至在校学生,以突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美化网页设计,提高吸引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更喜欢多媒体的信息接受形式,文字、 图像、 声像结合的信息发表形式更易于获得学生的接受和喜爱,信息传播效果也会更好。

(4)加强与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交流合作。与其他高校校园网站交流合作不仅仅是指添加校园网站链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如共享讲座视频等,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5)加强校园网络专业队伍建设,营造绿色上网环境。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主动建设、相对稳定”的要求,着重建设三支校园网络管理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宣传队伍,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二是建立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兼职队伍,及时运用网络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三是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选聘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学生担任BBS版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7)

【摘 要】: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较新的农类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其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同时提出一些完善的对策,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校园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有的文化形态,已成为高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以“农”字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于2006年5月在温州市农科院基础上筹建,2008年2月正式建立。其前身是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农业学校,是全国唯一的农业科研教育合二为一的单位。本文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农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供其他相关院校参考。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内涵呈现着不断发展的特性,共产生了狭义与广义两种校园文化观。本文采用广义的校园文化定义,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效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下对各方面的成果进行详细分析。

1、精神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农爱农”教育

作为一所农业高职院校,为“三农”培养人才是学校的目标和责任。为培养出一批学农爱农专农强农的优秀人才,学院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农趣”,激励学生的“农志”,培养其热爱、奉献“三农”的情感。

学院的“农业流动总医院”是对接“三农”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农业流动总医院”服务农村的过程中,学院专家带领学生深入农村,使学生接触到农业领域全真实践学习环境。该院建立以来,四年累计共有1704名农类专业学生通过“农业流动总医院”这个平台接受教育,参与率达100%。通过传送农业科技到村入农户,学生既受到了实践锻炼,又增强了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院对接“三农”的另一途径。通过在农村的实践,学生和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服务“三农”经验。。

学院还开设“三农大讲坛”,为学生传播农业前沿知识。“三农大讲坛”紧扣“农”字特色,定期邀请国内外农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院作“三农”问题专业报告。自2010年3月25日邀请“超级农民”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顾益康来院开讲以来,共举行了11次大型讲座,营造了学习“三农”的良好氛围。 2、制度文化——“农”字特色融入党建和科研制度

学院在党建文化建设中,融入了“农”字特色。党委组织部提出“践行‘七个一’,服务新农村”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新制度。

“七个一”实践工程的具体内容是要求每个积极分子在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之前,必须先通过“开展一次‘三农’问题调研、专访一户农村贫困户、联系一个农业种养基地村、参加一次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推广一项农业新技术、提供一条农产品供求信息,宣传一项‘三农’政策法规”的实践锻炼。

同时,学院将科研融入教学、创业,并进行了制度化设计。学院在温州农科院基础上建立,科研工作已有50多年历史。学院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实行“导师制”,使学生成为导师的科研助理,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申报科研课题。还将科研与创业紧密结合,在创业中实行“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制度。

3、行为文化——提倡农业创业和技能竞赛,营造创业文化和技能竞赛氛围

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农业创业。在学院的支持下,学院农业创业氛围渐浓,涌现出了多个农业创业典型。目前,学院农业创业项目有10多个,都十分富有农字特色。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学院创业教育体系也逐渐成熟。温州市大学生农业创业园、温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与研究基地、温州青年创业学院等创业基地先后落户学院。并建成了创业街、创业楼、创业示范点等创业基础设施。

同时,为提升就业优势,学院大力鼓励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了“禾益杯”浙江省首届高职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大赛,主办了三届校园技能文化节活动,还频频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技能竞赛和活动,并屡屡获得佳绩。仅2009年,学院就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技能竞赛达22项目,获奖率高达50%,参加种类、参赛级别、获奖名次和数量均创学院历史新高。

4、物质文化——开展物质文化建设,打造农业特色景观和“农”字形象文化

在景观文化建设方面,学院已初步呈现农业高职院校的特色。学院综合楼广场地面采用农业二十四节气的设计;学院图书馆一楼外墙上使用袁隆平头像进行浮雕设计;在南校区建造了园林系园林盆景和工程实训基地;在实训楼楼顶设立了屋顶花园。布局合理、搭配和谐、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给予师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完善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可建造校史馆等文化建筑设施,充分展示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特色及科研成就,为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认识学院历史文化的平台。同时,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在学院整体布局、道路名称、景观布置上进行呈现,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文化自律和文化自觉。

第二,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物质文化。完善建筑景观、雕塑景观和植物景观等物质文化。通过优美的建筑,具有人文精神的雕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植物群落景观,使校园的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更让人赏心悦目,为学子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

第三,进一步丰富并用好文化阵地和载体。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和载体包括舆论阵地、网络阵地、讲坛阵地、场馆阵地及各类活动载体等,要切实管好、办好、用好这些阵地,使其发挥正面教育引导作用,规避负面影响,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中汲取知识养分,为投身农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