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5 16:32: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新农村建设;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46-02

1 引言

发展和保护之间有矛盾,也有统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期,如何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一条新路子,既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保护好农村的青山绿水。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以期逐步综合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生活水平,也包含了居住环境。而我们提倡的农业循环经济恰是以农业资源的再生循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甚至不污染来保护环境,将农村农作生产时留下的秸秆、动物粪便转换成再生资源,将本来可能视为污染物的东西转变成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得农业生产物每个阶段的生产物都进入了循环系统,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源―农作物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绿色农业系统。通过这样的生态循环,既节约了能源,又美化了农村环境,这样的农业循环体统将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它的重要性,也将会成为建好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1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从外部环境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在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农业产品也会相应的升级换代,农民收入也会相应的增加,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这一系列过程的实现都符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达到了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促进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

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它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增多了产业化的节点,从而增加了用工的需求,扩大了农村的就业需求,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让农民不用离开家就可以就业,从另一层面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综合来讲,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村人口就业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3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它是遵循“零污染、零排放”的原则,一是农业资源得到了最大休的利用,节约了资源,二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从而对农村环境不会造成破坏,保护了环境,保护了业资源,实现了农村环境的美化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使农村环境更加美化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 循环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区别

3.1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是循环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的专门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为赢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结果创造条件。

3.2循环农业产业化提倡产业集群化、多样化,主导产业要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它强调了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特别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生态环境的外在风险。

3.3循环农业产业化是以实现社会资源环境协同发展为基本切入点。

3.4循环农业产业化生产环节必然要经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良性互动过程,生产的末端尽可能地减少形成废弃物的可能性,而仅有的废弃物也要通过多级利用实现再一次减量化,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4 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的构建路径与实施途径

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即市场主导、要素优化组合和资源保护型的三种实施途径。循环农业产业生产可以充分利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将其每个生产节点的产生物进行消化,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目前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中主要有以下这些模式:

4.1 绿色的种植业工程。通过种植绿色果蔬,可将生产出来的绿色无污染产品直接投放市场;可将生产出来的绿色无污染产品制成动物饲料;可将种植业进行科学规划,结合目前观光农业的发展,以种植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2 养殖业工程。通过种植业生产出来的绿色饲料,规模化地进行养殖业的开发,在充分消化种植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时,可以生产出绿色的养殖业产品,这也正好顺应现代生活对绿色养殖业产品的需求。

4.3 沼气开发工程。种植业和养殖业必将产生出一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恰好是沼气生产最好的资源。将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植业所产生的动物粪便转化成沼气,一是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问题,也为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找到了去处,也为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一个洁净的环境。

4.4 循环模式的建立。在沼气生产中产生的沼液和养殖业中的动物粪便,这可是种植业所需的养份。通过这样的“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产―种植业”的产业循环,不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新农村重要性

5.1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循环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循环农业体系来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5.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各个节点的技术措施完善,可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长远化和资源再生化。

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

发展农业循环型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村容村貌的改观,从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6.1 思想观念的改变。只有从思想上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了一个长远的认识,从根本上接受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理解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同了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先进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顺利的进行推广利用。

6.2 从教育培训上进行加强。要真正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实施应用,没有一支过硬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不行的,只有从教育培训上找突破口,通过一定的示范带动,才能打消农民的顾虑,能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农民脱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6.3 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因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周期比较长,见效慢的产业链,在短期内老百姓很难看到收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支持,并且要完善相信的政策法规,建立系列的长效机制,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给予政策引导。政府也可通过出台政策的办法,落实试行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的新举措,并且通过放宽和规范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条件和年限,扩大信贷的规模,努力采取“封闭运行与专项放贷并行”的办法,确保农业循环体系运行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我们政府只有从思想上给予引导,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从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条路子能能够走下去,也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彩云,龙和,王小慈.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2] 任平,周介铭,曾永明,张果.基础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 永耀辉.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篇(2)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滞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热情支持,而恰恰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推动机制紊乱。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力量,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第二,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第三,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第四,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第五,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第六,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正因为如此,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与我们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远。 

2.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3.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篇(3)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一定发展,但大部分县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井陉县为例,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跳不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对开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

(二)小而散、弱而低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辐射面小,带动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井陉县在探索标准化生产新路子的同时,初步形成了红小豆、中药材、脱毒甘薯、冷水鱼、奶牛、柴鸡等农业产业,涌现出金柱奶牛养殖场、南沟设施蔬菜等十大农业典型。但该县现有龙头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现代科技要素比较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由于缺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名、特、优产品,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不强。

(三)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由于缺乏对全县优势资源及县城特色产业的科学论证,缺乏对市场前景的调研分析,企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由于每个企业没有“亮点”,缺乏“卖点”,形成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竞争比较突出,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发展,也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目前该县现有龙头企业以养殖业居多,尤以养猪业比较突出,有的乡镇甚至多达几十个,而加工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四)利益机制不够健全。该县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虽然部分企业与农户签有订单,但双方履约率不高,彼此缺少诚信,掣肘扯皮,经常出现纠纷,裁决难度很大,从而导致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五)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的产、加、销诸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出现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六)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稳步跨越,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同时,造成企业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企业收购乃至加工农产品的积极性。

二、思路与对策

目前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即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三增”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积极实施“一化促两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笔者认为,为了实现上述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制约,实现从单一生产过程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跨越;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由“条块分割”、“行业制约”变为按市场需要集合多种生产要素;要纠正各种“左”的思想影响,打破行业所有制,融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按现代化方式的优化重组;要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重新构筑农村经济模式和实现途径;要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创新体制与机制,达到指导农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从而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倾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排头兵”。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必须倾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带动力强、外向型的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克服县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要念好、用好政策经,切实做到按政策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办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深化农业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带动力强、高效益、强辐射、外向型的优势。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户,要从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帮助,环境上放松。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在借外力发展壮大本县龙头企业的同时,鼓励支持县内“能人”及工商私营企业老板投资种植加工等农业生产,逐步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的原则,坚持“区域种养特色化,特色种养规模化,规模种养高效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开发,总量上水平,规模上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放在培育壮大特色产品产业上,构筑农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逐步达到产业布局调优,产业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强。为此,要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布局,稳定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

(四)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的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职能,同时也要监督龙头企业按合同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失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首先,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聚集多种生产要素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去关心、支持和发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化经营方法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群众在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创造。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尊重他们生产经营的自。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经营,都要由农户和龙头企业自主决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选择,也必须尊重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意愿。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宣传、引导、服务和支持,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随意干涉。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尤其要尊重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农民的权益。

篇(4)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发展

 

今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导致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不断的挤占农业用地,造成我国的耕用土地不断的减少,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超过0.1公顷,水资源不到全球水平的40%,农业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我国农业发展中社会的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出现难对等发展的情况。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吃到绿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因此,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无公害发展、循环发展是顺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怎样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是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二)加快传统农业发展的变革

 

现代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如大量的生态资源被损耗且没得到合理的运用,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随着这些问题的加剧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难以弥补的损失。要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都综合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不同步转化为同步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民以食为天,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的人生活水平一天天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在是满足于过去的“吃饱”,更要求食品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将新型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效率,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革进程,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取福利。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一)综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二)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利用传统农业的经验将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

 

(三)多样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四)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南北气候、地质条件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将农业生物的多样关系加以利用,可以起到促进多种农作物同时发展。如云南农业学家朱有勇将糯稻和抗病杂交稻间种植就可以防止稻瘟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在西北不少农民将向日葵种植在石榴园,避免石榴对害虫的侵害等。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不同种植物的多样发展。

 

(五)高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的保证了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例如对饲养动物粪便的再利用,降低的生产成本,提高的经济效益,也减少通过化肥肥料等化学用品对种植物带来危害,生产更多绿色食品。

 

(六)可持续的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循环使用上,如有人在自己的山鸡饲养场里同时也养殖蜗牛,让蜗牛吃叶子,鸡吃蜗牛,鸡的粪便作为叶子的养料等,建立一个循环的生物圈,减少人工饲料和化学品的使用,最大程度的提高的产品的安全性,满足了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三、怎样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多展开宣讲,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了解

 

有些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农业的种植停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里,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因此,使农民明确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能带来什么实际性的好处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如各地的村委及宣传部可以定期的组织农民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交流彼此间种植的心得与经验,此时宣传员可以分享几个成功的案例进行正面的刺激和鼓舞,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各个公社也出黑板报,宣传生态农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等。树立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积极从绿色品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其间,应定期的向态农业人员、劳动者普及相关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达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发展生态农业需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来自于农药、化肥等,污染范围广且治理难度大。因此,在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中要用各种科学实验和示范方法,引导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对有机化肥的使用率。完善相关的法律措施,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环境的检测体系。对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进行淘汰,对已造成的污染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三)推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是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像结合的综合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离开了科技的发展就像鱼离开了水,无法依存。在对传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敢于积极采用与之配套高可行性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如清洁生物再生能源的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无机物复合肥料、污染地生态恢复等,现代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篇(5)

    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为主要特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我国,循环经济正逐渐应用到农业建设方面,在借鉴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起了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科学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条件,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2.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当今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问题都比较突出。先来看农业资源方面,我国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贫乏,土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矿产资源的人均资源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再来看生态问题,由于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另外迅猛发展的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排入河中造成水污染,总体来看,农业污染比较严重。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传统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资源的可用量。第二,有利于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内部层次物质、能量的相互交换,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第三,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供需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初、深加工解决农产品供给对初级农产品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第四,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出适合区域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第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循环经济提高了农产品的生态标准和安全性能,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3.1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原理,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而运用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发展模式的目标是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依据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性,各地区开发出了不同的生态模式,北方地区利用沼气、太阳能、大棚等养殖牲畜,牲畜的粪便又可作为沼气池的肥源和种植业的有机肥,提高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综合效益。南方地区则利用地区优势,实施“三结合”工程,使沼气、厕所和猪舍有机结合起来,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西北地区因地制宜,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种植业,成功开发出了牧、沼、粮、草、果五配套的生态模式。

    3.2四维立体集中化发展模式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实践中,我国设计出了“四维立体集中化”发展模式。四维是指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以及人文科技这四个子系统。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农业环境为目标、农业生物为保障、人文科技为条件,四维集中,共同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存在丘陵山地立体、庭院立体、水体立体以及农田立体这四种高效农业结构。开发立体农业,集约经营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掘各项农业资源的潜力,缓解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利用科技力量增强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环境的质量,生产出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促进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3.3都市休闲消费型发展模式

    “都市休闲消费型”发展模式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游客观光消费为目的旅游经营活动。利用都市化或城郊或农村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及农业设施,为游客提供观光旅游的场所和服务,向游客宣传和普及农业文化知识。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这些生态景观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一方面改善和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除此之外,“都市休闲消费型”发展模式还具有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篇(6)

1.1循环经济中物质循环的实现首要靠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物质资源的良性循环互动,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大量消耗转到依赖科技开发和人口素质提高上来。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培养和合理配置具备循环经济理念和操作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

1.2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其它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共生共进关系,它要求协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发展关系,统筹处理农业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中的各种相互关系问题,将农业大系统的经济活动过程有机结合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废物资源的经济循环链。只有农业生产要素协调共进,才能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1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丹波宣言》,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按照《丹波宣言》中的定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在资源的利用上,通过立体种植,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化学物质的输入。如通过利用沼气,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从而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节能减耗和节流开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循环经济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减少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在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把一个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其他部门的生产原料,实现各部门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共享,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减量化或零排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需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交换资源与能量,最终形成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的、整体、和谐的循环型社会。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农村推行循环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的关键性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3.1农村和生产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首要的是节约,有效地利用与发挥农村土地、水源、森林、土特产等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高的利用率,拓展生产范围、生产品种、发展多种经营。农业循环经济不但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而且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拓展和延长产业链,进行家庭产品的深加工与再增值,以使农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利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布局离不开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和生产领域。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都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毕节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用循环经济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重要载体。

4.农业循环经济在毕节地区的模式与实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在一、二、三产业之间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农业内部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毕节地区在注重借鉴传统农业的同时,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体系有针对性的技术设计、管理和实施,创造出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4.1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毕节地区每年都以2.7万口以上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农业,形成了“猪———沼———果(蔬)”、“猪———沼———粮”等模式。这些模式的主要形式,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作为能源,沼液、沼渣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这样就形成了农产的良性循环系统。

4.2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生态农业的实施,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绿色食品的发展,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216户,共建沼气池240口,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50亩,平均每户1.6亩,产量达60万公斤,产值17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达1740元以上。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2万以上,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4.3绿肥种植及转化利用模式。这种模式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和家畜养殖,形成以农促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系统。如织金县通过该模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形成了绿肥———培肥地力———种植———养畜———沼气———种植等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可将之转化成优质饲料,延长产业链,增加养殖收入,同时还为发展沼气提供原料。2005年全县绿肥综合利用面积22万亩,加工草粉约7万吨,利用鲜绿肥或草粉养猪21万头,养牛6万头,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沼气建设这个龙头,延长产业链,使以沼气工程的推广形成的农村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毕节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思路

5.1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一是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加快毕节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重大举措,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二是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倾向,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三是注重培养广大农户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要大力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的培训,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5.2推进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体系建设。农业循环经济按其地域、行政区划、产业、功能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模式,模式设计有着不同的类型,因此,应根据各地条件确定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类型、模式及其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毕节地区“十一五”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并进行效益预测和规划可行性分析,提请专家审定,并组织力量付诸实施。毕节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模式带动,技术集成,建设与管理并重,工程与政策并重;三是综合治理,整体提高,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全面配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

5.3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一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技术;无污染、无公害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二是加快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特色产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的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桔杆还田,积极防治农业源头污染,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三是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

篇(7)

“互联网+农业”主指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包括生产前、后的信息对接与销售环节等的信息化发展。本文先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探讨农业资源对接及资源信息化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得出发展农业资源对接领域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对发展农业资源对接信息化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1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通过“互联网+农业”的定义可以知道,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分为3部分:农业上游的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农业中游的生产种植信息化和农业下游的销售信息化。由于农业生产种植同样涉及到技术种子等农业资源,所以此处论述将农业资源信息化与生产种植信息化统称为农业资源对接信息化,将农业信息化分为2部分进行论述。以下为具体内容:

1.1 农业资源对接信息化现状

农业资源对接领域的信息对称与否同农业综合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农业综合资源配置效率高则反映农业资源对接领域的信息流通快速,范围也广,同时其信息化的程度也高。反之亦然。故分析我国的农业综合资源配置效率对分析农业资源对接领域的信息化可提供依据。据张乐等人研究分析,华东与东北地区一个是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高的沿海地区,一个是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农业种植基地,二者都拥有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优势。而中西南部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且可种植土地面积小、土质差,故而农业资源的相关信息就滞后、不对称,所以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此可见,由于农业地区间的发展程度与信息化的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就有高有底。

1.2 农产品销售环节信息化现状

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种类多样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质,所以之前农业物流就成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冷冻链和航空运输的发展,使得对各种难以存储的农产品运输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各地人民都可以轻松买到之前不易买到的新鲜水果。比如西北地区可以在冬季购买南方的椰果香蕉樱桃等水果,而且价格较当地而言是便宜实惠,物流运送最晚也在48h之内到达。至于其他一些奇珍异果及肉类等食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运送到寻常百姓家。

2 农业资源对接信息化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纵览全局,农业信息化范围广、内容多,农业资源对接信息化也属其一;细究其里,从上游的农业资源到下游的农产品销售,这一条产业链上的环节彼此连系相互影响。故而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有影响。农业资源所包含的劳动力、资源、经济投资等都是生产种植农产品的直接影响因素。假使某地劳动力短缺而资源充足,其他地方却劳动力过剩资源匮乏,若没有信息流通来对此种现象进行优化的资源配置,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因为农产品产量低下而影响农产品销售,进而农民收入减少,信息化的配置及知识就会相应落后,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势必会阻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

3 发展农业资源对接信息化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