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3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年来,国内的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我国的环境问题就已经十分严峻,许多土地遭遇了荒漠化的毁灭性灾害,水土流失更是一年比一年爆发频繁,许多灾害性天气此起彼伏。尤其是九八洪水,让国内的环境专家迅速觉醒,开始思考生态发展的新问题。
在我国,生态方面的建设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其中包含了公益林的建设。既然是公益林,也就是说是一项公益性质的工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在公益林的建设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公益林的建设进度十分缓慢。通常都会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设置公益林。但是在偏远地区,许多地方的经济都十分落后,导致文化与思想也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程度。许多人为了贪求私欲,乱砍滥伐获取经济收益。另外,还有一些务农的人将地势比较低的公益林改成耕地,获取更多的农业收入,让公益林的面积被大量缩减。因为公益林所提供的补偿金并不高,也不允许人们进行砍伐,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管理与保护。而且,自从集体管理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大多数林地都是承包给农户,每家农户承包到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比较分散,也让农户对公益林保护的意识不高。
2 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问题
2.1 补偿资金过低和补偿方式单一
当前,政府采取的公益林的补偿金发放方式还是参照管护人员的工资水平来制定的,只要提供管护人员基本的工作酬劳就可以了,但这样的低酬完全没有考虑到公益林本身所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国家有针对林地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小组,他们经过实地考察与分析研究,得到的数据是国内的森林资源的价值可以达到两千多亿,所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收益是林业产品收益的13.3倍。但是,现行的补偿政策所提供的资金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标准明显不合格。而补偿方式也只是单一地向管理人员发放资金,很难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现实的情况就是,许多管理员甚至并不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完成管理与保护的工作。
2.2 受益单位未进行相应的补偿
公益林建设以后,许多相关的单位部门都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这些利益都是由公益林带来的,然而他们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政策并没有要求受益的单位给那些承担了损失的林农任何补偿,这种形势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
2.3 补偿政策和实施机制缺乏灵活性
我国已经建设了许多公益林,然而这些公益林是分属于不同地区的,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但这方面实行的政策并没有将他们分开。我国政府对于公益林的管理方式是比较统一的,给予的补偿也是固定的标准,每个地方都一样。但是这样就缺少了灵活性,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不同。有的地方补偿还不错的价格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很低的补偿,这也让许多管理公益林的人没有积极保护的意识。
2.4 生态公益林保护压力加大
林业的发展经过了又一轮新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走上了历史舞台。商品林因为由固有的林农进行经营,可以获取很高的收益,因此乱砍滥伐的现象也就少了许多。然而,公益林与之相比,就没那么尽如人意了,公益林的经营主体还没有进行具体的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具体的界定,这让许多公益林成为了盗匪的天堂,还有管理员自己偷盗的事件发生,情况很不乐观。
3.1 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从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出发,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层次不同的公益林补偿标准,让公益林的管理与保护的林农可以增加收入。而且,也要根据林农的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发展需求,进行具体的补偿结构划分。具体措施可以这样:首先对那些划分为公益林的地区先进行区分,根据林地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然后,根据每一片林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资的标准,制定动态的补偿机制,让这个补偿的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3.2 选择合适的公益林管护模式,提高农户参与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还是偏低,而且许多农户还继续砍伐,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进行公益林的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与研究,让农户的思想可以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找出新的公益林管理模式,让农户可以提升更多的积极性。而且,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每一个省的林地资源都是不同的,互相之间差别很大。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也要针对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选取具体的适应当地发展的林地管理方式。
3.3 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因为大多数公益林处在偏远地区,管理者也是当地的农民。许多人因为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不能理解政策中的举措对自己的管理有什么作用。因此,我国也要在这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尤其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让农民的普遍素质得到提高。
3.4 受益者直接补偿
云南省是我国的生态旅游大省,地处六条大江大河的上游。具有多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生物物种及特有物种均居中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打造“生态云南”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云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6年和2009年,总书记先后两次到云南视察,指出:“云南有良好的生态和自然禀赋,这是云南宝贵的发展条件,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云南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2008年,副主席视察云南时,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云南’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省政协委员,云南省旅游局局长喻顶成对云南旅游如何提质增效谈了自己的想法: “随着市场的纵深发展,旅游业催生出了新的业态,传统的六要素后增加了“体、疗、学、悟”四个现代旅游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这就要求云南旅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谁开发的产品质量好、吸引力大、知名度高。谁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近期,要加快迪庆普达措、迪庆梅里雪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怒江大峡谷等十大国家公园建设,努力把我省优质的自然保护区整合打造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家公园,成为云南的生态旅游精品。要让所有来到云南的旅游消费者感受到云南旅游产品与众不同的美!让云南得天独厚的壮美景观、让旅游区优美的环境建设,以及旅游从业者一流的服务和态度打动游客。让游客时刻感受到云南无处不在的美!用美的软硬环境来带动消费,促进云南旅游产业的升级转身。我们要力争到2015年全省旅游重大旅游项目投资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天堂。”
本次会议上,民建云南省委提出了《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开发提出了良多建议。云南省的西双版纳、高黎贡山、玉龙雪山、碧塔海、白马雪山等诸多自然保护区保存了我省乃至国家最为优质的景观资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亮点、热点,在旅游提质增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通过自然保护区建设来保护和创建云南生态旅游的优质品牌,为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
对已经开发的自然保护区要在开发中保护,如西双版纳、丽江、香格里拉等许多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的旅游景区,无不依托优美壮丽的自然生态优势,形成了滇南、滇西、滇西北等几个生态旅游圈,对于这些已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旅游品牌的延续、旅游收入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赢局面。省政协委员,西双版纳州政协主席杨志样也在会议上提出: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其生态环境也非常脆弱,在开发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在保护中实现持续开发。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并通过宣传来增强旅游者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对还未进行旅游开发的自然保护区,要在创建伊始便注入生态保护的元素,如滇东北地区,有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通水富大峡谷。会泽大桥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会泽大海草山。会泽雨碌大地缝。会泽以礼河及亚洲第一土坝――毛家村大坝等优秀的自然景观。对这些拥有极佳资源且还未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应当整合资源,创建优质旅游品牌,打造一个滇东北生态旅游圉。
其次,在自然保护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要运用创新科技来推进节能环保,这也是云南旅游转型升级,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目标所必须抓好的创新工作。
在本次大会上。许多政协委员都对云南旅游产业的体质增效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纷纷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李昆在会上提出: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和扶持生态、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运用推广。大力发展低碳、无碳经济,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气候的影响。
省政协委员、红云红河集团董事长邱建康:近期。海南已由国家批准正式开建国际旅游岛。云南和海南的旅游产业都做得很不错。各有特色。云南的优势在于气候山水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完全可以参照海南模式。提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建设一个大规模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
省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委员、著名探险家金飞豹:滇越铁路在国际上特别是欧洲有很高的知名度。依托其自身珍贵的铁路历史文化遗产和沿线滇中、滇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将滇越铁路打造成一条集历史、文化体验和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关键词:粮食问题;农业资源;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4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对农业的探讨与研究从未停歇。农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以及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生态农业,无不凸显出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种植大省之一,其效益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种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规模上存在的不足;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农膜大量使用后处理不当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等。随着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生态农业”一词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势必促进未来生态农业在全国大范围地展开。
1 河南省当前面临的农业发展问题
1.1 种植规模与品种单一
目前,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小户经营模式,并且种植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据考察,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经济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小部分地区种植有小面积的棉花、水稻、花生、药材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一种大型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势必成为潮流,并且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模式也将随着3S技术等人为可操纵机器在农业领域的大规模使用。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现今的科学技术,大规模并且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1.2 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不当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大约1/3被农作物吸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保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干扰,农民大都采用农药除草剂等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方式来控制害虫和杂草。然而,这种模式却给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化学肥料、农药和除草剂等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壤板结、地下水严重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虽然在短时间内产量有所提高,但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的损失巨大,且非长久之计。因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与技术势在必行。
1.3 农膜、畜禽养殖粪便与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农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大幅增加,但回收率过低,大量农膜留于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而且@些农膜属于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对土壤危害极大。由于没有系统的发酵技术,当畜禽粪便存储不当或者用作有机肥而不注意施用方式,其中N、P元素以及残留的添加剂与各种气体经挥发、淋溶、扩散将带来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户包括一些养殖厂没有将粪便充分发酵。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较完善的垃圾处理方式,一些危害极大的废电池、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废弃物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给其带来持续性的危害。
2 对生态农业的探讨
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植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 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科学院蒋高明教授经营的弘毅生态农场的发展,生态产品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弘毅生态农场所提倡的“六不用”原则,即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来生产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尊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并且能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得更好,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下,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1.35 亿公顷,全国人均耕地0.1公顷,仅占世界人均水平(0.225公顷)的45%,而且在以每年20 万~33 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并且1/3 的国土正遭受到风沙威胁。耕地仍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被占用,而且大都是优质耕地,保护耕地面临更大的压力。此外,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更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并且使全球性问题更加严重。在十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而生态农业正是集这些优点与一体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特别是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须坚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地膜等“六不用”的生态农业,并且仍能达到高产。
3 结语
关键词:新时期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性
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过于看重林业带给人们的经济利益,林业种植户长期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对树木乱砍乱伐,导致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在新时期林业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才更有利于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只有加快林业的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古老的林业资源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者,所以,新时期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1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
1.1林业发展主导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前提就是先要发展林业。因为林业的发展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新时期背景下,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尤其林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环境,预防水土流失有巨大的作用,林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及时保护濒危生物,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能有效恢复湿地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主导作用。
1.2林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新时期林业的发展与传统林业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是单一的植被种植,而是多方面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合理规划有限的林地资源,多样性的种植更促进了林业的扩大发展,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最大化。林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并使其稳定发展。
1.3林业自身条件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的牺牲,社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通过大肆消费林业资源而带给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有悖于自然规律,注定不会长久。根据这种情况,国家急需大力发展林业建设,增加林业资源,防止生态能源的耗尽,只有林业自身良好的条件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4林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高质量,还使林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促进自身加快发展步伐。
2促进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有效策略
2.1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
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人们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政府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让居民自身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自身健康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关系,自觉提高环保意识,节约生态资源,保护林业植物,才能确保生态文明有效的建设。
2.2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扩大林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林业资源。由于以往人们习惯了以牺牲林业面积来实现经济效益,那么现在就不能一边扩大林业资源,一边破坏林业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业的有效发展。基于此,政府要合理规划,科学保护林业用地,严厉打击破坏林地,非法占地的违法行为,保证林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3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大投资
要切实保障林业的发展就要从国家角度出发,出台相对应的优惠政策提高林地承包商的种植积极性。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林业的投资,为林业资源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在林中配备消防设施以及病虫害防治体系,确保林区安全,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2.4高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新时期林业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林业管理部门要高效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优种栽培技术的研发,并利用互联网推广宣传并交流改进,研发出更多符合区域生产种植的优良品种,促进新时期林业创新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结语
社会进步的脚步伴随着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也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就是林业的发展,加强新时期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臧玉玲.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黑龙江科学,2016(20)
关键词:绿色生态空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1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和属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林业建设逐渐成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现代林业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成熟,并积极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通常来说,现代林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态的建设,提高对森林资源各种功能和作用的利用效率,引导社会群众广泛加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建设中,并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之下,在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林业”,以期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类需求。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层面的重要属性,除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现代林业还能发挥自身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功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过程中,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现代林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从木材生产供应为主,逐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林业的多种重要功能。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为了不断克服历史发展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合理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林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任务,并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通过发挥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功能,极大促进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现代林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林业的发展在缓解森林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态危机方面更是不可替代。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不断创造出价值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推动着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现代林业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动力。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同样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现代先进的林业技术科技,林业发展中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将得到不断地提升,西部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力也将不断提高,为当地环境、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提高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加强绿色生态空间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3.1宣传生态安全知识,引导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从文化意识的层面引导社会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对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生态优先政绩观而体现,在社会各阶层中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种方式能够在国家政策方面体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而良好引导群众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并进一步重视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绿色生态空间。
3.2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的实践和探索
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场,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林业建设对于改善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建设林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突出建设的重点,并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建设的绿色发展,维护林业生存空间,加强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建设。
3.3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相关激励机制的建设,并规范实施细则。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强对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制定出相应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经营方案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实施规范和细则。通过国家政府层面的有效资金支持和各省级政府的高效实施,以及对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良好协调,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取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在多种层面上推动我国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绿色生态空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沈茂成.关于推进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5(10)
一、生态文明与旅游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
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等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之后,生态文明顺势产生,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旅游生态文明
对旅游业来说,生态文明指引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旅游业又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托。旅游生态文明,就是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改变传统产业制约,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产业结构,依托科技生态化,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完善。
二、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旅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旅游,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最佳馈赠,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平和的探询”。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是对“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辟论述,发展旅游产业,有助于人与自然在发展中不断磨合,走上和谐,旅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旅游业的本质属性要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旅游业具有资源利用率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由于基本没有生产活动,更适合向生态建设方向引导,使旅游业成为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冲突最小的生态型产业。加之游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旅游业也更有动力不断强化旅游与环境、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旅游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体验,创造了旅游经济,使得投资和开发经营者更加明确旅游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旅游环境,开展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有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响应
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种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规范旅游产业,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状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契机,在建设过程中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先行,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旅游业自身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为复杂,各企业发展层次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在积极发展旅游的同时对旅游生态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整体环境效应,严重破坏了自然及人文生态环境,旅游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价值理念融入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强化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平衡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旅游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旅游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日益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巨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为方针,有助于从源头上扭转旅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应对其旅游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各建设主体生态文明意识的手段
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旅游社区居民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建设的主题,应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旅游行为,恢复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加强监督与合作,积极打击生态破坏行为,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意识,有助于推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新契机
【关键词】经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现状 对策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巨大压力。“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摆在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体一位整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积极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跟过去几十年相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因各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此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摆脱生态危机,创造与追求生态文明成果的建设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是使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不断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予以克服,进而建设有序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反思了征服自然,超越了敬畏自然),最终使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统一、和谐相处以及共融共处的理性价值取向,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其引导与约束的作用[1]。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第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第三是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不断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将之转化为经济的同时,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使得生态环境加剧恶化,最终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而人类本身也因为破坏生态环境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天,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严格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经济发展跟环境保护矛盾的产物。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原则,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环境和资源能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更是要兼顾生态价值,最终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得以实现[2]。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的生态意识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群众的生意意识还比较淡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对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跟自身生态意识的提高存在强烈反差,换句话说就是群众通常比较关注跟自身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针对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却不高;二是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态度偏差严重,即重视直接问题而轻视间接问题,重治理但是轻预防;三是生态权利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四是就普遍水平来看,我国群众的生态科学素养偏低,缺乏对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无法形成理性且稳定的环境保护意识[3]。例如:在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对抽取了沈阳、太原、成都、兰州、韶关、武汉、杭州七个城市群众环保意识水平超过60分所占比例,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群众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应该切实解决好群众生态意识薄弱的问题。
(二)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环境污染特别是复合性环境污染的现象仍在加剧。跟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基本上没有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再加上长期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水体污染严重(如表1)、空气质量降低、突然不断被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这些环境问题势必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产生阻碍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但是迄今为止依然没有真正建立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体系,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缺乏健全的环境经济政策作支撑
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作保障,同时也离不开大量的环境经济政策(如生态补偿、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等作保障,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跟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本身属于一类“内在约束”机制,其主要发挥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以及降低环境治理跟象征监控所需成本支出等优点。当前,西方国家普遍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来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因此积极建立并运用环境经济政策,不仅能够缩减和内化环境资源保护的成本,还能够发挥鼓励企业节能降耗,以此构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是我国当前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较少,常见的主要有垃圾处理收费、城镇污水处理收费以及排污收费等,这些均是以防治污染为主,然后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经济政策(如:生态补偿、生态税以及绿色信贷)等不够健全,另外关于排污权收费、强制责任保险等有待探索,上述种种都阻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四、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跟物质文明建设一样,也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要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势必要让广大群众树立起高度的生态意识。首先,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要充分运用各种途径,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保护宣教活动来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广大群众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全社会中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充分运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阵地,来让群众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从而规避经济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最后加强广大群众的生态伦理教育,增强其生态伦理意识,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
(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其技术与新能源能够逐步解决发展与生态的困境。它的技术同新能源的研发应用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政府和企业在能源的调整和技术的创新中扮演着密不可分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是由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循环经济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组成。虽然自然自身的修复功能可以化解人类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对自然的损害。但是自然的修复能力随着高碳的不断消耗而不断下降,从而难以修复,形成温室效应。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循环经济,使其成为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推动绿色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是长期全面的。其次,推动绿色循环经济需要充分利用政府与企业对其产品的采购能力。在政府对绿色产品设定的严格标准下,虽然不达标的企业无法从采购市场获得丰厚的利益,但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与环保节能的压力会使他们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为生产出质量更高的绿色产品投入更多资金,也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形象,提高了彼此的竞争力。另外,绿色产品在市场上的多样化,也利于加强普通民众在选择和购买绿色产品的力度。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民众,就这样形成了一条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线路,更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4]。
(三)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关于环境经济政策,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大排污收费的力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仅仅探索出生态补偿、生态税、绿色信贷、排污权交易以及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保部门已经通过提高排污费标准、发行环保债券、征收“两高”产品消费税等方面来创新了环境经济政策,从而为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使用指明了方向。环境经济政策作为国际社会解决跟环境污染问题相关最有效的办法,在环境政策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都是将环境政策当作政府对环境进行管制的一种辅助手段存在的,存在着应用不充分的问题,如此不仅降低了环境资源的成本,还阻碍了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因此我认为可以在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环境经济政策推广和运用力度,从而将环境政策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本身是一项集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以及创新性为一体的工程,该工程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面临着当前我国群众的生态意识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健全的环境经济政策作支撑等问题,需要深入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入手,根据该问题实施针对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顺利、有序、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
[2]俞海,夏光,杨小明,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特征和实践基础及政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