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4 16:16: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篇(1)

2008年是我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飞跃的一年,为了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做好社区卫生诊断、三级预防和医疗保障工作,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居民健康体检是为了适应居民健康需求的增高,促使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三级预防的需要。

健康检查工作情况

体检人数及人口学资料:2008年3~12月,共体检1677人,其中男339人,占体检人数的20.2%,女1338人,占体检人数79.8%。

年龄构成:0~7岁67人,占3.42%;8~14岁159人,占9.29%;15~35岁288人,占18.3%;36~60岁858人,占51.4%;60岁以上305人,占17.59%。

患病情况:双眼视力在0.8以下(近视)者856人占51%,高血压患者为143人,其中Ⅰ期高血压96人,Ⅱ期高血压47人占8.53%。胆道疾病136人,其中胆囊炎120人,胆总管扩张11人,混合回声5人占8.11%。风湿类疾病127人,占7.6人%。脂肪肝114占6.8%人。糖尿病86人,均为2型糖尿病占5.12%。慢性肺部疾病74人占4.4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6人占2.15%。心脑血管病人28人占1.66%。骨质生26人占1.55%。慢性中耳炎18人,肝血管瘤13人,轻中度贫12人,尿检测异常10人。B超检查;腹腔积液8人,肾结石7人,肝癌4人,红绿色弱3人,支气管哮喘2人,白内障1人,系统性红斑狼疮1人,智障(脑瘫)1人,其他占4.77%。

对发现疾病的分析,评估和干预措施

篇(2)

[关键词] 糖尿病;预防;目的;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多发性、高危性、终身性和全球性,且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而引起的慢性代谢障碍综合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前列,如何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期并发症,是当前医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明确提出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要掌握其精髓,构筑三道防线,做好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易感人群和有潜在表现的人群,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率。糖尿病的发生跟后天性的环境和生活因素有莫大的关系,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注重饮食平衡、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手段,如宣传糖尿病的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的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对糖尿病认知不当所引起的发病和死亡。

1.1筛查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变者、年龄超过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生育过1000g以上超大婴儿者、超重和肥胖者、久坐久站的人群等。应加强筛查,迟早检出糖尿病患者,以实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1.2建立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把糖尿病防治由综合医院为主的卫生服务的模式转化为综合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模式,二者明确分工,互相配合,根据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社区和医院一体化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1.3预防策略。

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低糖、低盐、低脂、高颖维、高维生素的坦然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一般饭后1小时后运动为最佳;戒烟和少饮酒,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加强教育,全社会普及糖尿病知识,并提高糖尿病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对中老年人定期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外,餐后2小时还要进行血糖测定;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积极发现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时有糖代谢异常者,应积极采取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和用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通过以上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2.二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是筛选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方案,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危险。

2.1筛选高危人群。

如年龄超过50岁以上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者,生育过巨大婴儿者,有妊娠期糖耐异常者。对高危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确诊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应即刻治疗。其中,糖耐量减低是由正常过渡到糖尿病的阶段,如果治疗得当,可恢复正常。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发展为糖尿病。

2.2定期检测血糖。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应把血糖测量列入常规的体检项目,定期测定,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如有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不佳、多尿、减退、白内障等症状者,更应仔细鉴别,尽早诊断。此外,还要定期测定血压、血脂、心电图等,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间接指标。

2.3在地区、机关单位、大型企业和县、镇等医疗单建立防治网,进行人群调查,筛选,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防治。

3.三级预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感染和低血糖等;以及积极防治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关键是对已确诊的病人通过定期检查、综合疗法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明确有无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微血管病变,以及有无冠心病、脑卒中、间歇性跛行、脑供血不足、足坏疽等大血管病变。

3.1积极控制并尽量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是控制高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还要控制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戒烟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力活动等;并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有效控制血压血脂;控制体重;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检查。

3.2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

医生要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之能够处理常见的糖尿病及期相关问题;患者要学习和应用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早期并发症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疗甚至消除的,但中、晚期疗效不佳,早期发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使病人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4.结论

今年糖尿病日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要立即行动”,除了政府、综合医院、社区和卫生院等主导作用和治疗,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和配合。防重于治。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占90%-95%,糖尿病高危人群(称糖耐量减低,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年龄日趋年轻化。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是必需早期给予关注,哪些因素是可以预防控制的。据统计,体力活动减少及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以及肥胖病是2型粮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坚持“三多三早”,多懂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多运动一点,多注意合理饮食;早发现血糖是否正常,早诊断是否是糖尿病,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的上升趋势,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静思之.糖尿病防治一本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篇(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血管疾病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冠心病已是我国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各类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同期GDP增长速度(8.95%)。为此,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梁雨露博士。

[专家简介]

梁雨露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肺科医院心脏科主任、睡眠呼吸实验室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澳大利亚新西兰医学会会员,曾获得1999年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心血管年会最高奖。

记者:冠心病的发生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

梁医师:这相对而言是对的。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20~29岁为42.9%;40~49岁为63.7%;60~69岁为87.09%;超过70岁接近100%。这说明40岁以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较多,老年人就更多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等等,导致冠心病发病和死亡成上升趋势,值得关注。

记者: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什么?

梁医师:目前尽管对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通过多种研究,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另外,社会竞争造成了精神压力等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记者: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梁医师: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可诱使冠心病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气

候变化与冠心病发病诱因有三个:气温、日变差(相邻两天的日平均气温之差)与平均风速。持续低温容易发生冠心病,这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据最新临床研究,暑天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为夏天燥热,气压低、湿度大,人体循环和代谢明显加快,心脏负担加重,易导致人体缺氧,心率加快,使人感到胸闷、气短。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往往使很多老人的身体难以负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记者:临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梁医师:治疗冠心病是一项整体工作。

首先,明确诊断是前提。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它是一项风险极小、相对安全、几乎无痛苦的微创手术,而且目前是冠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其次,确定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兼顾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确定比较周密的治疗方案。

再次,进行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不外乎几种。1.药物治疗。对冠心病病症比较轻微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于冠心病病症很严重,又做不了支架搭桥手术的患者,也可采取药物控制治疗为主。2.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中,需要安装心脏支架的患者占绝大多数。还有旋磨、激光等治疗手段。3.外科手术。冠心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搭桥手术。

记者:在逐渐形成一个预防控制冠心病大环境的同时,个人应该怎样预防呢?

梁医师:从个体而言,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是饮食。要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其次是活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着工作、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要低。

再次是控烟。有研究表明,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

另外是减压。应付精神压力,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

最后是治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记者: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否也应采取预防措施?

梁医师:是的,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对待冠心病要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个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

篇(4)

关键词:高血压;一级预防;慢性病;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多发、分布广泛的慢性疾病。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一亿,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 ,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1]。观察、统计我科病房患者,发现其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以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多见。多年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有近50%的患者入院前不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即便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此病,但却未能坚持正确治疗。

1 一级预防定义与重要性

随着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也会快速提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而中国大约只要27年[2]。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导致今后几十年仍可能是医疗费用猛涨的时期[3]。虽然国家医疗费用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所承担的比例仍不到17%,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费用由患者家庭来承担,使得人们无时不刻都感觉看病难,内心深处排斥医院、医患关系紧张。怎样改变人们的思想,除了加大国家投入,更好的控制医药费方法莫过于病前预防和小病及时医治,确保人们的身心健康。

无病就是健康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成为传统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新的健康观强调三维健康,即实施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目的是防止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第二级预防:即发病前期和发病早期预防;第三级预防:即对已病者进行康复治疗(生物、心理和社会)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避免因病致残或使残病者残而不废[4]。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存在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2 一级预防的应对措施

2.1提高知晓率 近年来,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进步,但它至今仍是心脑血管发病致残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最近我国抽样调查平均年龄为35.74岁的高血压患者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控制率(

对于一个社区,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了解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问题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发放到居民手中。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如反映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突发性疾病),不定期的进行专题健康讲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栏的作用,对重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

笔者对自己所在社区进行调查得到:人们获取健康信息主要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这与健康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目前,传统的健康教育宣传手段如小册子、折页、宣传栏在居民获取健康知识方面所起作用较小,这可能与其覆盖面不够广、相对大众传媒形式单调有一定关系。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全面推行社区高血压病一级预防应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加强与媒体协作,提供健康教育科普资料;结合社区现状,举行健康专题讲座;加大小册子、折页、宣传栏等传统健康教育手段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在社区的覆盖面,增强其宣传效果;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宣传手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制定和选择最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与内容。

2.2传授饮食营养知识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因此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儿童少年时血压即已偏高者即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应合理饮食,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钙和钾的摄入,改善膳食中的钾/钠比值(即k因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钠的过多摄入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和血液黏度尤为不利,对高血压更是一个致病因子。高钙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钙有“除钠”作用,可使血压保持稳定。通过饮用牛奶,增加豆类和新鲜的蔬菜及木耳、香菇、虾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钙的摄人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k因子保持在3以上,才能使人体各器官、组织发挥良好的功能。当k因子降低到3以下时,甚至低至1~1.5时,高血压的患病率就会增加。②节制饮食,降低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三高”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进餐过饱,减少甜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俗话说,饮食常留三分饥,老年人更应根据本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确定应摄入的热能,在其基础上降低15%~20%。③餐饮中宜选用植物油,多吃粗粮、杂粮。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对预防高血压及脑血管硬化与破裂有一定好处,忌食荤油及油脂类食品;粗/杂粮的食用可以不断补充体内的铬,并改善和提高锌/镉的比值,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镉的积聚,有益于高血压的防治。④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及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平时饮茶宜清淡,忌饮浓茶、浓咖啡,少吃辛辣的调味品。蔬菜中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荠等还有降压作用。⑤严格控制饮酒。

2.3 心理护理 高血压病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疾病,虽然其发病机理还未能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易患高血压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学、工作、家庭、社会等压力所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正确调整心态、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心理负担过重、调高自身的积极因素和纠正猜疑心理。

人在紧张、忧愁、愤怒、悲伤、惊慌、恐惧、激动、痛苦、嫉妒的时候,可出现心慌、气急和血压升高,甚至导致脑血管痉挛或破裂、中风致死。高危人群和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常常会导致血压不同程度地波动。

当心情不佳、紧张焦虑时,改换一下环境,去郊外、公园、河边、山顶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可将注意力转移,达到精神松弛的目的。遇到不满意的人和事,要进行“冷处理”,避免正面冲突,遇事要想得开,切忌生闷气或发脾气。还应培养多种兴趣,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及娱乐和运动,做到笑口常开,乐观轻松。

3 结论

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不但能保证居民身心健康,确保居民生活质量,更能控制医疗费用,但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对各社区居民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仅凭一个单位(如医院)或是社区无法承担综合、全面的健康教育,唯有国家利用大众媒体等多种宣传方法,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才能真正做到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1]张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J]. 决策咨询通讯,2007,(6):79-80.

[2]李剑阁.医疗费用为何居高不下?[J].财经,2006,(3):86.

篇(5)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心绞痛;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高血压是通过血管收缩引起周围血管阻力或心排血量增加,引起动脉血压上升的一种慢性疾病。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尤其是收缩压;50岁之后脉压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的多发人群。作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日前临床上提出了一种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新型方案,即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研究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老年患者接受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治疗和单独接受药物治疗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年龄62~80岁,男35例,女25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高血压的规定:①年龄≥60周岁;②未使用药物的安静状态下血压值持续或者非同日2次以上舒张压≥90mmHg或者收缩压≥140mmHg;同时心电图检测满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衰竭2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在研究中进行比较。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珞和喜、美托洛尔和依那普利联合降压,其中珞和喜口服1次/d,5mg/次;美托洛尔口服2次/d,50mg/次;依那普利口服2次/d,10mg/次,患者连续用药3个月。试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建档:患者人院时建立档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病史、血压水平和药物使用等;②宣传:通过教育手册和健康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宣传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包括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并对患者认识误区进行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和接受治疗的重要性;③运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运动量表,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或过度运动,出现心跳过速、气喘或疲劳时需要停止运动并调整白身状态;④饮食:了解患者日常饮食,评估并找出潜在危险因素,戒烟酒、高盐饮食,并少食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讲究饮食清淡、控制盐的摄人量,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⑤心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对自身病情产生紧张感,因此治疗及随访过程中都需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安慰患者,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减轻压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帮助他们建市良好的家庭氛围;⑥用药:南医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疗效好的药物,指导患者长期并规律性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疗效判定:血压恢复情况通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压、总胆同醇和空腹血糖对比来评定;心绞痛缓解情况通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定,涉及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的稳定状态、心绞痛的发作情况、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5项内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身体恢复和生活质量状态越好。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土s)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认为P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压、总胆同醇、空腹血糖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试验组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全国已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其中老年患者居多。高血压治疗之前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靶器官受损和心血管疾病。当确诊为高血压之后,临床上作者应遵循以下预防方案:血压值在150/90 mmHg左有并且高低不定时,采用一级预防措施,包括限制高盐食物、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合理饮食与运动等非药物性治疗,持续3~6个月后检查患者血压是否恢复稳定;已有高血压患者需要采取二级预防,在落实上述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使血压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用药过程中需要保护靶器官以免受损;三级预防是针对重度高血压患者,对其实施抢救,以控制病情挽救患者生命,病情稳定后进行全面性康复治疗,改善预后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篇(6)

说起糖尿病,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而说起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几年前的一个读者调查提示我们,很多患者对并发症的担心是失明、截肢、透析。确实,这几个并发症任何一个都很可怕,但是在糖尿病人群中这几个并发症的发生率只有10%左右。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大的致残、致死风险是心脑血管疾病,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70%~80%。所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是糖尿病治疗最重要的目标。

早在1977年,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对5000多名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10年的治疗随访后发现,单纯降低血糖不能够完全减少心血管事件。为什么努力降糖10年,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随后的分析表明,血脂异常、高血压和吸烟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仅仅降低血糖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管理。 血脂包括什么

最基本的包括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

甘油三酯和饮食的关系很大,抽血前进食大量油脂类食物(包括油炸食品、各种肉汤、坚果类)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空腹不足12小时也会对抽血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干扰。因此,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首先需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而不是采用医学手段治疗;只有甘油三酯过高并有急性胰腺炎风险的患者,才给予降甘油三酯治疗。既往进行降低甘油三酯治疗的建议是甘油三酯在4.5毫摩尔/升以上,但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修改为建议甘油三酯在11.0毫摩尔/升以上才需首选降低甘油三酯治疗,这也是基于急性胰腺炎危险的预防措施。

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保护来说最重要的是胆固醇。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组成,其中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甘油三酯正相关。所以临床医生关注的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血管就越干净。不过,目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很少,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并未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同时药物的副作用让很多患者不耐受。因此,这在临床上不是首选治疗方案,各大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是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的利与弊

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循证医学研究非常多,涵盖了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针对仅仅有糖尿病、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二级预防针对有糖尿病同时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积极干预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三级预防针对糖尿病合并有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通过治疗减少致残、致死事件的发生。

循证医学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降低幅度增加,但需注意部分他汀类药物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同时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中有些此类药物能阻断动脉斑块进展,具有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04年关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指南提出,降低LDL-C是2型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首要目标,治疗目标为LDL-C小于100毫克/分升(2.6毫摩尔/升),对于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不论LDL-C基线水平高低,均鼓励应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低30%以上。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常用的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应用时主要是横纹肌溶解,表现为肩部、大腿部肌肉疼痛、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损伤,需要透析治疗,其发生与个体的敏感性、肾功能不全,以及联合应用贝特类或其他药物有关。其损伤具可逆性,立刻停药后一般半个月可以恢复正常。谨慎使用,注意复诊,可以减少和规避药物损伤的发生,不影响长期用药。

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使用增多,开始出现对血糖不利影响的报告。基于人群的大型研究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他汀类药物治疗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0%~46%,而且与糖尿病的风险呈剂量依赖性相关。但研究者同时强调,尽管他汀类药物会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但它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非常有效。所以,这项研究并不是让患者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特别是心梗患者。然而对于糖尿病高危患者,比如肥胖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可能的话应降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因为大剂量他汀与小剂量相比带来的糖尿病风险更高。随后又有研究发现,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者相比,服用他汀类药物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4%,胰岛素分泌减少12%。这两项指标与他汀的剂量仍有相关性。所以,他汀类药物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剂量越大越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虽然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可能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但权衡其风险与获益,从减少并发症角度,仍然是推荐用药。

来自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推荐

1.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LDL-C、TC、TG和HDL-C),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根据评估疗效的需要可增加检测次数。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2―0074―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终身疾病,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生理、心理上的痛苦,还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在未来10年内,仅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就将给中国带来至少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一直是我国慢病防治的重点之一。乌海市千里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1--2009年期间对8例合并外科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在社区慢病管理中开展护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乌海市千里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外科感染患者共8例,男3例,女5例。年龄56~70岁,平均65.4岁。病史2~12年,平均5年。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外科感染,其中足坏疽4例,手部感染2例,肛周脓肿1例,腹部术后切口感染裂开1例。

1.2 管理方法 由社区医生、护士组成治疗小组进行专案管理,按血糖和合并外科感染情况、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等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管理内容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等,家庭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开展一般性的护理工作、提供护理咨询服务、指导家属护理。

1.3 结果8例患者的治疗时间最长者158d,换药316次。8例患者的感染均得到了控制。其中1例避免了截肢手术,3例结合外科手术治疗控制了感染的发展,其余4例的感染虽也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患者经济困难,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

2 讨论

中华医学会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000万,占世界糖尿病人群总数的五分之一,并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超过120万人,说明我国已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失明、致残、致死率非常高,成为中老年人最可怕的“慢性杀手”。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要求,社区要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其服务内容包括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主动与确诊患者联系并进行定期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保证管理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