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1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药行业发展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征集内容
1.产业论坛:行业管理及产业政策,国内外农药概况及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等;
2.开拓创新:农药原药、中间体、农药前体的合成技术、前景预测等;
3.HSE专栏:生产安全,“三废”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研究,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4.加工应用:制剂加工、助剂与配方研究、使用与药效研究、包装机械、药械等;
5.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开拓、农药进出口、互联网与农资电商等;
6.生物农药:生物农药的发展、新产品开发等;
7.其他:分析方法研究、农药毒性和残留、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等。
二、征文对象
国内外农药行业管理、科研、生产、营销、植物保护以及与农药行业相关的人士。
三、征集时间
2015年8月22日~9月25日
四、征文要求
1.参会论文需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并在国内外尚未公开发表过;
2.论文以word(中/英文)文档方式提交,内容包括:
(1)首页: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及职务、联系方式;
(2)次页: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5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3)正文:论文限3000字以内;
(4)参考文献。
3.论文请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给会议筹备组,主题及附件名称请注明“会议征文”。所有征集论文,经专家评审后,将免费被选入论文集;
4.论文须为作者原创,文责自负。论文一经录用,赠送论文集一本。
五、联系方式
曹承宇 电话:010-84885146 传真:010-84885001
段又生 电话:010-84885035 传真:010-84885255
罗 艳 电话:010-84885145 传真:010-84885255
Email: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1315室 邮编:100723
面对这样一个形势,2011年10月19日,“第十一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以“‘十二五’规划绘新图责任关怀助成长”为主题在上海隆重召开,会议特别邀请了农药行业的相关领导和资深专家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发展战略,为引导企业科学决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农药生产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如何由大变强,关键是我国农药发展之路怎么走。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于2012年2月初。
农药企业要求得发展,创新是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六大公司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以创新为支柱,特别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我国要在世界农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走创新之路。当前,我国农药创新已经走上了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膨大剂”事件将农药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百草枯的命运将如何……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农药及其残留等问题在各种媒体上的报道和大众评论甚多,这些问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诸如某些品种自身的缺陷、管理方面、农药使用方面以及公众对农药的认识等等。这些事件都对我国乃至世界农药品种如草甘膦、百草枯等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农业部对于农药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促进行业发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
虫害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最直观、损害严重的灾害,也是我国农民最关注的灾害之一。所以杀虫剂在国内市场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杀虫剂的生产也是我国农药生产企业最关注的一大类产品。2011年,农业部、工信部等五部局联合的“1586号文”提到的22种高毒农药中,有14个品种是杀虫剂和3个针对粮食仓储害虫的熏蒸剂。这些高毒农药品种将逐步被淘汰,将有一批新的品种登上作物保护的舞台,有国内外新开发的,也有国内新仿制的。
2010年我国农药产量(100%有效成分)达到140万吨左右,其中出口量约占50%,农药进口量逐年上升。但是,近年来欧美发达地区和国家对农药的限制越来越严,出口门槛不断提高、难度也日益增加。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国内的农药市场份额巨大,正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农化企业抢滩的最主要阵地之一,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开拓国内市场,是农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全球农药市场虽有起伏,但仍在平稳发展,跨国公司引领世界农药市场,他们的研究态势,是世界农药市场的风向标。在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和环境保护压力日增的大环境下,世界农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主要跨国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动向如何?是我国农药行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行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农药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将大大减少现存农药企业数量,鼓励并支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可见,行业洗牌已经开始。2012年农药行业将走向何方?企业将如何应对?为此,特别邀请了部分国内知名企业负责人详细解析。
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记者:近年来农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持续低迷。您认为明年市场能否复苏?为什么?
吴朝育:目前,农药行业需求增长缓慢,刚性过剩严重,导致无序同质低效竞争,行业进入微利时代,这种低迷局面不是一二年可以改变的。一方面是高毒低效产品和落后产能,没有任何复苏的希望;另一方面,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仍能振兴于低迷之上,具备超高效农药、生物农药、农药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型企业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张,成长空间非常广阔。近几年的经验表明,农药企业不能指望病虫害严重暴发提振行业一时性的复苏,摆脱“低迷”走向“复苏”的决定性因素是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环境。
刘忠:农药产能过剩的现状明年仍将继续,供过于求的趋势也将进一步恶化,在种植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且无大规模虫害发生的前提下,农药的需求规模很难有大幅上升。因此,整体市场还是很难出现明显复苏。
邹立志:明年农药复苏前景黯淡,目前我国农药业产能的增长大大超出需求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因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是制约农药业复苏的原因。
赖坚强:我认为不容乐观。因为我看不到任何市场复苏的迹象,是种植面积扩大了?农药厂家少了?市场库存少了?……
以核心竞争力应对行业整合
记者:今年行业内出现了很多中小公司挂牌出售却无人接手的情况,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在农药行业整合渐趋激烈的今天,贵公司将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
刘忠:这些企业缺乏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资源、品牌资源或渠道资源。永业近几年还是会致力于植物营养方面的产品研发和销售,将永业生命素等品牌做成一流产品和一线品牌,继续放大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在农药行业必然有所涉足,而且会一直秉承永业传统,致力于作物产能提高和食品安全的产品研发与销售。
吴朝育:农药行业的整合有利于快速做大做强,但销售量上去了,赢利能否同步提升是一个疑问。企业的整合不能停留在产能和产权整合的层次,深层次应当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人才力、管理力、执行力的整合,否则,被整合的企业仍然缺乏内涵式生长的活力。植物龙将致力强固技术创新、营销变革、渠道扩张、产能倍增、三证办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高栏港新厂区建设经营支柱要素,形成干大事的战略能力,未来十年将有望维持高速成长。
张勇:农药制造行业要求较高的技术、环保及资金投入。杜邦全球研发中的61%会应用于粮食和农业相关的领域。因此我们会继续加大对农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充分了解中国农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需求,并进一步提高售后服务的水平。在产品开发方面,杜邦公司也在和其他外国公司及国内公司寻求合作机会,拓宽产品的开发速度,实现公司间的优势互补、交流合作来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用丰富的产品服务中国农业的发展。
钟汝基:这个现象很正常,这些企业都是在单纯模仿和复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单纯的生产线,大公司并不需要这些资源。本公司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开源节流,往“高技术含量,高品质,大品牌”的方向发展,并力求开拓更多的项目。
郑先福:在当今行业发展的阶段,企业要想长葆青春应该做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发展核心、技术服务为重心,做到市场和技术相结合。
李勇:奥迪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依据客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广泛、深入、顺畅的销售网络,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丰富的、结构合理的产品线,打造先进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弥华锋:面对当前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公司将会不断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产品操作深度,不断加大植保技术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建立一个研发、生产、销售和植保技术服务提供的综合型企业。
差异化路线或是出路
记者:农药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各企业相互压价,市场恶性竞争加剧,您认为,国内企业要如何做才能避免此类情况的持续发生?
吴朝育:增强技术创新,变革营销模式,从而形成差异化优势,是在同质化市场中取胜的不二法门。
张勇:国内农民对农药的需求是变化的。农药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农民的差异化需求,认真分析未来5-10年农药市场的趋势,通过积极的研发开发特色剂型,摸索安全、环保、省工的使用技术,通过市场战略的调整等有效运营手段,提高自身企业的管理能力。
邹立志:国内企业必须改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整合资源,逐渐由竞争走向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提升管理、技术和生产自动化水平,把产品做精做强,同时促进全行业由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整体实力;企业与科研单位要合作,在新剂型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农药先进技术的研发。
李泽芳:企业应当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提升产品品质、完善推广与服务,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进行产品和销售模式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张志辉(江苏剑牌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在产品方面要持续创新,不断提高安全环保水平,不断提升质量性能,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的品牌优势;二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服务能力,能够随时随地帮助农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蔡智文:只有一条路:做产品细分市场的龙头老大。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研发、技术、产品、资源优势所在,独辟溪径,寻找到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产品研发方向,在市场细分、需求细分、品种细分上不断做强做大。国内企业要从以前的“求大”转为“求强”,让市场先认知你的优势产品,而后认知你的企业。
未来机遇大于挑战
记者:近年来,高毒农药逐渐被禁用,而高效、低毒、低用量的环保农药将愈来愈受到追捧。您怎么看待这种发展趋势?
刘忠:环保农药的普及无疑是个趋势,但这与无公害农产品在城市的广泛推广和销售情况高度关联,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型商品流通企业涉足无公害农产品的经营,环保农药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邹立志:低毒高效农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农药生产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不容回避的挑战。对适应快、药剂换代符合要求的企业,高毒农药禁用是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契机,同时也意味着无限商机;对反应慢、工艺落后、研发品种不对路的企业,无疑将会被淘汰。
张勇:从长期来看,推动高效、低毒、低用量的环保农药的研发,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也有益于农药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记者: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即将出台,您认为这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吴朝育:新《条例》将会为农药行业健康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对农药行业的产销布局和经营管理将带来长期性的影响。
钟汝基:规范管理是行业大势所趋,可以改善社会对国内农资企业的口碑。最大的影响就是将一些不规范的农资企业淘汰。对规范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葛尧伦(海利尔药业集团董事长):新《条例》将有利于促使农药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减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水平;对行业最大的影响,可能会促使一些产能落后、环保达标困难的农药小企业停产、转产,造成行业内的洗牌,很多企业会被兼并重组掉。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专利权;质量问题;发展前景
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状
虽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目前中国在中医药产业达到的总产值却大多依靠中药材以及基础的粗加工和制作,而非经过研究开发并且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此外,即使是基本的药材也会有金属含量超标的质量问题,例如四川有味药材出口德国,经德国检验6次均不合格,被销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严重的质量问题,是因为药材种植基地躲在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例如四川、安徽等地),这些地区相对东部发达地区,缺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种植方式,仅仅依靠农药维持药材日常的生长,所以会造成很打的质量问题。我国的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就决定了不能投入份额相当的研发经费,致使我们的一些中成药都是基本的加工制作,科技含量低。如此一来,竞争必然也是打价格战,伤己伤敌。二、专利权意识薄弱。由于我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是一个人治国家,常常会有法力之外还有人情的一贯想法,于是我们大家的法律意识薄弱,遇到事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某些国家钻了空子,抢先注册我们国家固有的经典古方。日本早在20世纪就已经十分注重我国的古方开发,并且成功开发出救心丸并且返销我国。近十年来,境外在我国申请的中医药专利数量达到中医药专利申请总量的10%以上,其中日本、美国和韩国申请量最多,中药这种国宝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三、由于中医药的无序开发导致中医药的持续发展已成问题。过度开发,没有有效保护,导致我国珍贵的中医药资源导致急剧减少。植物草药甘草产量从建国以来急剧减少。动物资源黑熊取胆液问题近来也是闹得沸沸扬扬,很多黑熊就是被禁锢在跟自己身体大小相当的笼子里,身体伤口处也严重发炎,被这样利用过的黑熊他们何去何从?四、对于中医药的系统研究和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我国中医人员只有西医人员的五分之一,中医院数目只有西医院数目的四分之一,中医院在校生只有西医院在校生的五分之一,我国高水平的中医大夫屈指可数。同西医相比,中医处于萎缩状态。
二、我国中医药产业面临的机遇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值空间。现在人们渐渐萌生养生意识,在疾病未出现时积极预防疾病。中药与西药相比,有着更健康的理念,所以无论是亚健康的人群、对保健品有需要的人群以及病患,对中药产品都有着巨大的需求。美国医疗卫生产业占美国GDP产值的百分之十七左右,而我国目前只占百分之五左右,所以医疗卫生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相应的给予了西医和中医巨大的生长空间。此外,甘草原料价格一公斤六元,加工成“甘草酸”就是上万元:红豆杉种植成本每克十六元,制成高效药物“紫杉醇”就上升为六万元等等,所以巨大的升值空间也吸引了很多商家的眼球。二、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医行业发展已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计划。国务院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是国家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我国的中医药的发展提供重大的发展机遇和重要的保证。三、中医药的发展与我国的医改政策不谋而合。如今,医院还是各种排队挂号,排队就医,在我国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医患需要。即便能满足需要,昂贵的检查费用大部分人还是难以支付,尤其是目前仍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令人欣慰的是,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医改是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中医药正好可以满足这个需要。在西医未进入中国以前,中华儿女都是靠着草药治病的,可以这样讲,现在的经济绝对不会比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差,当然百姓肯定也会更富有,那个时候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代中国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发展中医药,让我们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
三、针对我国中医药现状及机遇给予一点建议
一、中医药产业化。主要是针对种植和中成药企业。单一的种植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只能采取基本的种植管理技术,导致农药残留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进行规模化的种植管理,由国家统一因地制宜的传授种植技术,并且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合格检验然后才给予出口合格证明。对于药企,把中小企业合并,使其研发资金集中,更快的研制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缓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未重视各种新型中成药的研制。二、国人的法律意识薄弱,我们需要普及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企业明确自己的专利权,防止类似唯冠公司和苹果公司的专利之争。我国经典的中药药方的专利注册,保护的不仅仅是药企的利益,更多的是保护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三、合理开发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四、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中医药产业,关键在人才。上文已经提到,我国中医药人才数目只占西医人数的五分之一,中医呈现相对萎缩状态。我们要推进中医药产业的人才培训和引进工程,尽快开发人力资源,按照需求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在中医药研发、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人才,来支撑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外,优化我国中医药领域环境,只有种的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凰。
参考文献:
[1]尚秀花,试论医药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3
[2]杨蒙莺,我国医药行业投资机会浅析[J],当代财经,2003
[3]赵刚,寻找中国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J],市场周刊,2003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理论加实践、“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各种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实践经历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其重要,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推出相应措施,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快速接受。当前,农用和工用药学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及普通院校均有设立,且均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国内在农业大学开设药学专业的仅有3家,作为地方院校设立的应用型药学专业,其区域性比较明显。如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聚集了国内规模和实力均居行业前列的大型企业,其境内的康地恩药业股份、信得生物科技、海利尔药业、瀚生生物等近百家农用药物(兽药、农药)企业发展迅速,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青岛、潍坊、诸城及周边地区。
已初步形成了国内规模较大的农药、兽药产业示范基地。鉴于农用药物(农药、兽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药学专业相关技术人才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极其缺乏,急需既懂得药学知识,又能与农业行业结合的专业化人才。因此,基于山东省强大的药学行业背景和用人需求,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开设了围绕农业产业、具有农用特色的药学专业。历经几年的努力,已经为当地农用企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用人缺乏的紧张局面,也为学校开设的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农用特色的应用型药学专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同时,高等院校针对区域性和行业性发展需求,让高校老师加入到制药企业的生产队伍中,既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可以加强学校在企业产业服务中的影响力,真正做到特色产学研结合。
2农用人才培养规格必须具有行业的特色性
目前,社会主义新型农用药学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而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药学专业的存在在于具有高质量特色地培养复合应用型药学行业需求的新型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准确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定位的重点,作者认为,高等院校办学定位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高校资源配置和目标定位的宗旨是人才培养。社会人才需求类型是人才规格定位的依据。药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符合行业的适应性,培养满足农用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根据行业特色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用企业需求。单位定向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与以农药、兽药企业针对市场和社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定向培养订单,通过“针对型”方式在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新型合作培养模式。这样既能真正做到高等院校、企事业及学生三方利益的共赢,又可以为地方高等院校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使院校准确定位,根据地方农药、兽药行业的市场需要把握办学方向,调整招生培养目标,使专业设置更能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使学生学到适合行业发展的真本事,练出真实本领,充实社会生产、科研第一线,为社会主义农用药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突出强调提升应用型人才技术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药学专业的最根本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工程师。在推动“农用”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3个重要的关系,突出强调技术能力或专业应用能力。(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在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基础上,高校要针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研究,把握企业与农业亟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类型以及人才供求的现状、动态和趋势,并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关专业。(2)要突出实践与理论的关联性: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强调技术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重视学生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实践性培养。(3)专业应用于技术能力培养:在确保学生毕业及就业的同时,学校要综合考虑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技术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具备药学专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
4农用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拓展和课程融合贯穿
兽药和农药是与农村发展极其相关的专业,在“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把培养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作为拓展、课程融合贯穿势在必行,而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培养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应用、科研和交流综合能力为宗旨;通过验证已有的结论,大胆验证自己的假设和设想,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技术能力;实践教学内容应包含学生独自进行设计、操作及结果讨论,使学生同时具备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技能和独立选择、应用软件并分析结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去解决;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同时采用与社会、科研、企业三者共建;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大胆改革,例如:药学实验内容,在开设学生理论必备基础、技术和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的同时,加大开设综合性实验、实战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内心有成就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技术创造的热情;专业实践培养,设立及加强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综合实践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融入到社会工作中,在实践中应用理论进行再创新,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针对性地将能力训练作为培养的重心。
5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重视教材改革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培养“农用”药学复合应用型新型人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学校需要大量的“一专多能”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旨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院校通过邀请企业和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到学校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还可直接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在制药相关方面有成就并有较高学识素养和社会经验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突出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要解决学生“眼高手低,学不致用”的问题,就必须重视教材改革,及时跟踪迅猛发展的药学技术,使教学改革与创新立足于完善知识系统,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在发挥教师辅导作用的同时,学校教师可根据往届学生实习实际编写学生实习参考书,并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习期间、实习地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的选修课,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可以采用老师讲一部分课,同时聘请企业的一些实践人员参与课程讲授。这样学生实习开始后既能看到企业实体,又有参考资料,又有实战实训,从而加快学生理解生产的过程,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实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实习中学生根据实习参考用书,通过深入的了解,使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实习参考书还要有企业专业性内容,例如企业车间布置、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等,使学生对企业社会化生产有较全面的认识。
企业实习的内容和方法,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环境和场地上都存在较大变化。因此,要保证实习质量,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同时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兼、专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建立“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农用”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挥高等院校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培养实习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会独立生活等,要求他们具备自主能力。教师教学要避免传统教学方式,转而根据教学实践内容,灵活运用当前流行的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热情。在学生实践方面,要优化实验项目与创新型内容,做到实验教学向实验设计方向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的“农用”应用型人才。
6结语
【关键词】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新材料行业;生产工艺;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能源化工产品评价;生产工艺的质量及成本控制
1 甲基苯并三氮唑概述
甲基苯并三氮唑,简称TTA 。英文别名:TTA,CAS,分子式:C7H7N3,分子量:133.1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熔点:80-86°C。甲基苯并三氮唑其中的水分:≤0.2%,灰份:≤0.05%,pH值:5.5-6.5
■
1.1 外观性状
甲基苯并三氮唑是白色颗粒或粉末,可加工成大片状、小片颗粒状、柱状、精细颗料状、粉状;甲基苯并三氮唑白色颗粒或粉末,易吸潮,是4-甲基苯并三氮唑与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混合物,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2 用途说明
甲基苯并三氮唑用于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
本品主要用作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广泛用于防锈油(脂)类产品中,多用于铜及铜合金的气相缓蚀剂、油添加剂、循环水处理剂、汽车防冻液。本品也可与多种阻垢剂、杀菌灭藻剂配合使用,尤其对封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缓蚀效果甚佳。
1.3 基本特性
甲基苯并三氮唑,纯品系白色颗粒或粉末,是4-甲基苯骈三氮唑与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混合物,熔点80-86℃,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4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基本步骤。
①在反应釜中,将3,4二氨基甲苯置于纯水中,加热溶解;
②向步骤①所成的溶液中加入3,4二氨基甲苯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③将步骤②所成溶液冷却;
④在步骤③所成溶液中滴入硫酸,出现大量结晶体生成;
⑤将步骤④所得混合物进行脱液处理;
⑥将步骤⑤所得结晶体加热,脱水;
⑦将步骤⑥所得结晶体进行蒸馏,制成所述的5-甲基苯骈三氮唑;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方法以3,4二氨基甲苯为原料,通过中压合成、酸化、脱水、蒸馏处理,制备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工艺简单、制备过程容易控制,收率高、纯度高,生产成本低、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1.5 甲基苯并三氮唑包装储藏。
包装: 塑料编织袋、复合袋、纸板桶、全纸桶、铁桶,内衬塑料袋
净重: 10kg,20kg,25kg,200kg
储藏: 本品易吸湿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不得和食物与种子混放。
2 化工行业的发展特征及导向
2.1 化工业现状
化学工业简称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与农业、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化学工业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发展较快的一个工业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化学工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相关工业发展的化学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发展,而且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到“十一五”末,我国已形成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约50个重要子行业,可生产6万多个(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已进入世界化工大国的行列。
化学工业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原料来源划分,可分为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行业;天然气常与石油共生,也常把天然气化工归属于石油化工。从产品出发,可划分为无机化工、基本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等分支。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但每种分类方法都难于严格适应。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很多生产部门,如橡胶助剂行业,合成材料行业,农药行业,化肥行业等,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有效地推动农业、机械、建筑、轻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2.2 行业现状
有机化学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是化学原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工行业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础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具有品种繁多、合成路线选择性广、市场需求前景好、合成技术进展迅速等特点,它主要包括炔烃及衍生物、醇类、酮类、酚类、芳香烃衍生酸酐等,其产品主要有乙烯、丙烯、苯乙烯、三苯、甲醇、乙醇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 从产品生产的过程角度分析,基本有机化工产业作为整个石化工业的龙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础化工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已经由过去的以国有企业投资为主,转变为国有企业、港台、外商投资并举的局面,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但可以加快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的发展速度,还可极大地提高整个行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基础化工行业的景气状况主要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受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拉动,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
2.3 行业驱动要素
对于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在利益推动下,对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加大了发力度,由低端精细化工品的加工向高附加值迈进,转移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由于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这都需要一系列关键化工新材料的支撑。
3 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概述
3.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
对于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配方和工艺设备等。随着环境优化的愈发明显,生产工艺中的三废处理也凸显重要。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具体操作过程是在配料釜中加入水、亚硝酸钠和甲基邻苯二胺,常温下搅拌待物料溶解后,由真空抽入环合反应釜中,关闭进料阀,通入导热油缓慢进行加热到230(250)℃,水受热产生的蒸汽使釜内压力上升至3.8(4.0)MPa,保温保压反应约5小时,反应结束后,通入冷导热油降温到100℃以下,打开放空阀使得釜内恢复常压;将反应物料放入酸化釜中,通过高位槽加浓硫酸进行酸化,调节pH接近中性,酸化过程控制温度在70℃以下,酸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导出至液碱吸收处理,物料趁热分层,上层水相冷却至室温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后,结晶料与前道分层所得的下层料相一并送脱水釜中减压脱水,控制条件为:80℃、-0.07MPa,经脱水处理后,进入精馏釜,采取导热油加热,在
图1 工艺流程简图
3.2 甲基苯并三氮唑产品生产工艺的质量、成本控制
3.2.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目标体现在QSTE四个方面:(quality)质量合格、(service)满意服务、(time)准时性和(environment)清洁生产。公司努力在质量计划,质量检测,质量改进和质量投诉方面加强管理,将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力争取得ISO9001:2000系列认证,树立良好产品形象,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为以后打入国际市场提供质量保证,确保公司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发展。
3.2.2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成本控制
对于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也将受到大大的影响。
(1)定额制定
所谓定额,就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其主要有: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对于工时定额制定,主要依据是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就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往往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是定额管理,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来控制材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通过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来控制工时成本、控制制造费用,这都要依赖定额制度。如果没有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也是定额,这也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2]。
(2)标准化工作
所谓标准化工作,就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并且能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
4 甲基苯并三氮唑市场研究
市场调查报告往往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其中反映的是市场调查内容以及工作过程,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市场调查报告中,整个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受撰写的好坏的影响,这也能给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更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
多年来,为了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全球市场环境,并且结合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的供需变化规律,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内企业群体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尤其在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已经从不同角度切入了行业,这也为甲基苯并三氮唑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与专业级的市场导向。这同时也为以后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3]。
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市场调查报告-用途,是业内企业市场部门、战略部门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市场、掌握行情、了解竞争对手、洞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有力参考资料;是行业新进入者了解市场现状、掌握竞争格局、发掘投资机会、明确产品定位的必备调研资料;帮助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快速、深入地掌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供市场规模及增速、市场份 额、进出口、行业财务指标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帮助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及其它投资机构摸清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趋势,并对行业内的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产品、技术、人才、管理、效益等(需要定制);适用于其它需要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全面市场调研的机构或个人。
【参考文献】
[1]朱宝吉.浅析如何强化项目安全管理[J].安装,2009(03).
然而,随着和一些企业人士的不断沟通,谈到这一新生事物时,他们期待的目光中却流露出了些许担心。药肥的生产技术过关吗?农民对它买不买账?主管部门的态度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成为了萦绕这个要“肥”行业成长的热议话题。
规模偏小,但前景可期
“药肥在国外非常普遍,我认为国内市场容量未来应能达到200个亿!”给出这一预测的正是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超。他的这话让不少有志于此的业内外人士备受鼓舞。但是,这句话背后折射出来,与国外相比,中国药肥产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才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对药肥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浙江省农科院、宁夏农林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部门都曾相继开展了有关除草药肥的研究。比如,福州市晋安农业局利用五氯酚钠与尿素或碳酸氢铵混用后能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进而就曾研究出一种稻田除草与追肥相结合的除草剂黄尿素;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区流行的在小麦乳熟期搞“一喷三防” ,即用杀虫剂(如为防治穗蚜)、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药肥混配,后者不仅作为叶面追肥,满足作物此时对磷、钾营养素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预防害虫对作物产量损失的潜在威胁……在梳理药肥发展历史的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郑斐能表示:“我国药肥混剂几乎全是用于水稻田的除草剂药肥混剂,而且除草剂的组份基本上也都是磺酰脲类或酰胺类。‘成绩值得肯定,但的确略显单调’这句话恰好概括出了行业的特点。”
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已经登记药肥产品不过10余种,以防治水稻田一年生杂草的除草剂为主。而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药肥是一个允许登记的产品,并且有着丰富的品种登记种类。以美国为例,登记的药肥产品包括:含除草剂药肥177个,含杀菌剂药肥7个,含杀虫剂药肥17个,含植物生长调节剂药肥5个,其他种类的药肥有6个。在专家们看来,市场小、产品少,恰恰意味着药肥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药肥还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代农业的新需求。药和肥合二为一,将施肥和打药两次劳动整合为一次劳动,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高涨的压力。此外,药肥作为一类以化肥为填料的农药制剂,据估算,可节省大约50万吨农药助剂、溶剂的使用,以及减少大量包装物的浪费,适应了当前环境友好和发展低碳农业的新形势。
更重要的是,药和肥跨界联合,通过科学的搭配,可以实现1+1>2的增值效应。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依据现行药肥分类解释说,从水稻除草药肥看,通过将除草剂和化肥合理配制、均匀混合,可有效防止农民因单独使用除草剂而导致的局部药害或减产。从杀虫药肥看,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都是以对农田无益的砂土或砖粉作填料,浪费了人力、运力。而以化肥作为新填料后,一是避免了无效劳动;二是提高了农药在农田中的分散度,从而提高了药效、降低了成本;三是从杀菌药肥看,基于药食同源的理论,农作物中许多生理性病害与缺素有关。因此以营养成分替代部分农药制剂中的填料或溶剂,可在节约加工资源的同时,大大增进药效。
近些年,在药肥领域,水稻除草药肥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在分析这一原因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吴礼树认为,除草药肥具有互作增效的特点,一般可使肥效增加6%~8%,药效增加10%以上。同时,除草药肥使用安全,由于其具有选择性,对农作物生产没有影响。
科研薄弱,成为发展短板
以除草药肥为代表的药肥具有节省人工的优点,已被广泛认可,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种植户来说,节约了不少的人工成本。然而,除了除草药肥,其他品种的药肥发展缓慢。据统计,目前国内大约仅有3个杀虫药肥和1个杀菌药肥。而即便是市场上的除草药肥,目前已有的产品也主要是面向水稻田的,针对旱地作物的除草药肥产品还几乎处于空白。此外,已有的除草药肥对于一些常见的、非顽固杂草的防治效果还可以,但当面对大面积爆发的草害、顽固杂草时,它们显得“力不从心”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研发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药肥的生产不是简单的将农药和肥料混合,它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生产实践。“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的种植都是肥料的用量比农药大很多,比如,一亩地需要10公斤左右的肥料,而对农药的需求则可能只有200克,没有可靠的技术,怎么把两种质量几乎相差50倍的物质结合在一起呢?”吴礼树形象地说,“药肥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剂型上看,药肥产品多以粉剂或水剂的方式存在,但如果无法做到以液剂的方式存在,药肥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不小的局限。”
郑斐能表示,药肥混配要有充分的理由和科学的根据,要着重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药肥最佳施用期要同步。农药用于防治有害生物和调节作物生长,肥料用于提供营养,只有当两者同时需要,药肥才有用武之地,否则就会出现施肥时不一定要喷药,喷药时并不需要施肥的尴尬现象。二是药肥配比要适宜。如东北使用药肥壮秧剂遇到低温容易产生药害,南方水稻田使用的部分药肥除草剂品种遇到缺水或多日阴雨时也易产生药害的情况。对此,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科学试验,避免药肥配比不当产生药害和肥害。
作为一种横跨农药和化肥两大行业的交叉产品,药肥市场监管对药肥产业做大做强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按现行国家规定,药肥统一按照农药归口登记和管理,较高的门槛使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据了解,一个新农药制剂的注册登记、需要经过毒理、环境、药效、残留等多方面的试验,通常要耗时3年,往往耗资数十万元,很多小企业根本承受不起高昂的前期投入。
而就产品质量评价标准而言,药肥涉及两个类型的产品,对农药管理部门来说,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检测机构和标准。比如,药和肥单独用评价起来没有难度,如果混在一起,评价起来就难了。现在,肥料产品的登记主管部门是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实施单位是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而农药的登记主管部门是农业部药检所,肥料和农药两个管理部门如何协调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处副处长赵永辉介绍,目前药肥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一些企业违规在化肥中添加农药,而在市场监管中,又无法进行分类和检测,造成一些假劣产品冲击市场。由于存在监管盲区,一些企业对药肥中的肥料含量要么不标,要么以低充高,导致误导用户、坑农害农。
对此,李志超呼吁,行业要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药肥市场经验,尽快推出规范药肥发展的相关产品法规,解决产品标识问题,防止李鬼浑水摸鱼。另外,希望国家能给予政策倾斜,协调好农药和肥料两部门的直接对接,这样才能全面的规范药肥市场。
廓清方向,监管不能缺位
药肥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200亿元的大蛋糕在哪里?对药肥生产企业而言,只有明确方向,才能坚定信心,做大做强这个产业。
针对200亿元的市场份额是怎么得来的疑问,李志超解释说:“这是根据目前药肥市场可取代农药和肥料的市场份额来算的。国内药肥市场份额大约在200亿元,其中20亿元归到农药市场,包括部分除草药剂、土传病虫害药剂、草原牧场以及城市草坪的病虫害防治都可以使用药肥产品来替代,而剩余180亿元则需要抢占肥料市场份额。”
吴礼树认为,要扩大药肥的市场地位和份额,首先要“效果上有增量” ,不能是简单地药和肥叠加,否则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其次要重新定义药肥的概念,除了农药和化肥混配形成的狭义的药肥以外,还应包括含营养物质但具农药功能的药肥、含农药但具肥料功能的药肥、兼具农药和化肥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微生物制剂等。
就此,他提出了当前行业可以大力开发的若干药肥品种:针对地下害虫的药肥,防治土传病害的药肥,减少农药残留的药肥,缓解或消除药害的药肥,能治病的生物菌肥和生物制剂,不含农药的“药肥”——功能性肥料等。
除了药肥种类的拓展,高科技的嫁接同样重要,发展缓释药肥就是方向之一。李卫国认为,将内吸性农药开发成缓释药肥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蔗为例,一方面其生长期长,需肥量大,往往因后期施肥困难而出现脱肥问题;另一方面,甘蔗的主要害虫蓟马、蚜虫发生期长,在植保上面临药效短、后期打药困难等不利因素。基于此,发展缓释药肥具有很大的针对性。
当前,国内的药肥产品只允许登记颗粒剂的剂型,而国外可以登记的剂型还有很多。比如水溶性肥料和叶面肥等,都是不错的药肥剂型。例如,国外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叶面肥加上2-甲-4氯,既能增效,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多位专家都纷纷表示:“如果国家把叶面肥放开的话,药肥将有更多工作可以展开。”
作为一种在管理上存在交叉的产品,业界人士对药肥登记和监管也提出了建议。郑斐能说,鉴于农药和化肥的登记各有主管部门,建议登记事务由这两方面的主管部门协同负责,甚至可以考虑同时设立农药和化肥两个登记号。李志超也建议,在药肥标签上,既要标示药,也要标示肥;既要实行农药登记,也要实行肥料登记;审批上需先获得土肥站肥料登记证和生产肥料的资质,再核淮农药登记。
观点
蛋糕做大需标准先行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处副处长赵永辉:当前药肥产品发展有提速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登记药肥混配产品10多个。从农药种类看,以除草剂最多,主要防治移栽水稻田一年生杂草;从剂型看,以颗粒剂居多;从含量看,农药有效成分含量不超1%;从使用方式着,也都是直接撒施。
针对当前药肥产品普遍存在着部分企业不登记、肥料中非法添加农药、市场监管中无法确定产品种类等现实问题,我们认为,药肥产品值得关注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慎重开发。主管部门只有对使用风险小、农业生产和农民确实需要的产品和剂型方可允许登记,此外,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登记和标签标示要求,严格限定药肥混剂登记的农药种类和使用范围。
找好用药施肥结合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郑斐能:从施肥的角度看,药肥种衣剂相当于种肥(属基肥),药肥混用在作物芽前进行相当于基肥,在苗后进行相当于苗肥(属追肥),在生长期土壤施用或灌根相当于追肥,在生长期茎叶喷雾相当于根外追。
药肥混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已有成功实例,可以尝试研制与推广应用。但企业要加强有关研究工作,为药肥混配的发展打好基础,推出药肥混剂新品种时一定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撑。农药行业本属于精细化工领域,在技术方面有其技术优势,同时,农药企业的销售渠道更有利于药肥的推广和销售。药肥的使用不是一次施肥用药就能解决所有的病虫害以及植物生长问题,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过程。
完善政策以规范市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超:据测算,将苯噻酰胺和苄嘧磺隆等环境友好型药剂添加到肥料中间去,既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又每年可减少50万吨农药助剂、溶剂的使用,而且药肥的使用效果好,比传统的颗粒剂撒施更均匀,省工、省时、方便,免去了喷药的人力成本。但由于国家对药肥市场未出台相关政策,很多大企业都不敢进入这一领域,而且国家对肥料标识的管理力度也不够,导致药肥出厂后不明确标识药肥的营养成分,导致公司业务员为了卖出药肥,以低含量冒充高含量,误导用户、坑农害农。所以说要促进药肥市场的发展,首先就要解决标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