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4 16:15: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篇(1)

舞台音响也是舞台艺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现今的舞台艺术,舞台音响担负起了这综合艺术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重任。没有高质量的舞台音响艺术做保障就没有舞台艺术的成功展现。但是,舞台音响的存在也是舞台艺术前进发展的产物,在现阶段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笔者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了影响舞台音响质量的几点经验。

一、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是基础

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包括音乐修养、声学基础、科技知识和文学修养四个方面。

声学基础知识对音响操作者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歌唱演员、戏曲演员和话剧演员还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振动物质、振动频率和所发出的谐波不一样,我们才能分辩出声音来自何处。只有了解了演员的声带振动频率和高低,了解各种乐器(弦乐、管乐)的频带宽窄才能找出它的声音特点和缺陷,再运用我们手中的音响设备使其成为一个优美动听的旋律。

舞台音响是科学技术与舞台艺术充分结合的一个新兴学科,科技知识同等重要。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音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注入新的科技知识,了解新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以及观察和学习国际音响设备市场的新动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深对新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才能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

文学修养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基础,要做一个合格的舞台音响操作者,就必须成为一名有文化的舞台音响操作者。舞台上的对话、道白及表演都离不开文学,我们要博览群书,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更好的为艺术服务。

二、剧场的声建条件是保障

剧场的声建条件好坏直接影响音响效果质量,会议大厅、音乐厅、剧场、电影院、体育场馆、多功能厅以及各种广场都有不同的效果要求。首先要搞一下测量,用声学仪器测量出场馆的声学特性指标,包括系统响应特性,最大声压极、声场不均匀度、传声增益、混响时间、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等。它的特点是测量结果较为精确,客观用数据表达系统的声学特性。但不能全部反映人耳的听觉效果,如声音的丰满度、柔和度、明亮度、层次感、平衡度等等。最终用音响设备去弥补场馆建声条件的不足,运用调音技巧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音响效果。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修建剧场、音乐厅、歌舞厅以及教堂和多功能厅的建筑工程部门对“建声”这一词还很陌生,在修建场馆时只顾装修华丽而不考虑声场环境,从而导致声音的多次反射和声聚焦,即便有好的音响设备也不会有好的音响效果。

三、音响设备专业化是关键

音响设备是保证舞台音响效果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舞台艺术呈现的成功与失败。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的频率范围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演员和各种乐器的音色和保真度。如果一种声音超出了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和额定频率范围,那么,这种声音是不会被高保真的传送出去的。

调音台是音响设备中尤为重要的一种设备,是各种音源频率增补、声像定位、效果处理和混合输出的校正音源质量的设备。它是音响设备中重中之重。一个好的调音师没有好的设备就等于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没一把满意的乐器一样,是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的。所以说音响设备专业化配制是舞台艺术之花绽放的重要基础。

四、调音师的情绪是前提

篇(2)

欢送座谈会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刘振平处长主持,厅副巡视员兼人事处彭伏莲处长就送培学员学习、生活、思想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送培单位领导和学员代表都在会上表示了决心。周祥辉副厅长代表厅党组就本次办班的目的、意义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该项工作是厅党组着眼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省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并勉励学员不负重托,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湖南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舞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全国艺术院团普遍存在的“瓶颈型”难题,严重阻碍了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此事引起了省文化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厅党组将人才培养工作列入省文化厅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支持该项工作。厅人事处、艺术处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等高等艺术院校,就人才培养事宜进行协商和洽谈,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际举措。

本次人才培训工作另一个创新特点是:省文化厅抓住第四届“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论坛今年在长沙召开的契机,从整合区域文化人才资源,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角度,率先提出倡议,构筑区域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得到了“9+2”相关省、市文化厅、局积极响应与支持,并签署了“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意向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9+2泛珠三角区域艺术人才培养规划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湖南省文化厅于今年8月还主办了一期戏曲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和一期舞台美术讲习班。

演员培训班共有来自省直、市、县专业剧院(团),花鼓戏、湘剧、京剧、昆剧、常德汉剧、祁剧、巴陵戏、阳戏、辰河戏9个地方剧种的32名中青年骨干演员。这是继1999年以来举办的第二届全省中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培训班,学员中有的是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和全省“芙蓉”戏剧表演奖得主,有的是去年全省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十佳新秀”或“头牌演员”获得者,还有的是很有培养潜质的戏曲表演后起之秀。

本次全省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是省文化厅针对全省戏曲表演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戏曲表演艺术队伍建设的一个实际举措。为了办好这个培训班,省文化厅在对全省专业剧团表演人才队伍进行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几次专家论证会,确定本次培训班以小生、花旦为培训对象。针对在时间紧、经费不足,学员文化、专业基础不一的实际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精心策划、科学设计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厅艺术处会同省艺术研究所专家,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设置,聘请老师,反复研究论证,努力设计出最佳方案,前后筹备工作历时三个月,并从省外及本省聘请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专家授课。如四川省川剧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山西临汾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两次梅花奖得主任跟心,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乃华以及本省专家学者来培训班授课。在课程安排上,既强调戏曲表演程式、技巧、及基本功的实践教学,又注重对学员进行艺术理论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辅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教学录像的观摩。目的在于拓宽学员的艺术视野。激发学员的创造思维。

本次培训班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学员进一步明确参加培训班的学习目的,怎样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辩证关系,积极倡导学员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表演技艺,更要努力学习老师们的人谦虚、朴实的道德情操和对艺术事业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博采众长,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都能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虚心向名师、专家请教。学员之间团结友爱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有的同学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同学因单位工作任务,耽搁了课程,其他同学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同学们互帮互教,没让一个同学掉队,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

本次培训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絮:一个偶然的机遇,来自法国的十七岁少年西蒙,也来到培训班与师生进行了交流,这位法国人民和文化的友好使者深深为中国戏曲 “唱、做、念、打”表演程式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不仅进行了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还竞相表演节目,展示各自才艺。温馨、快乐的氛围为本次培训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3)

通过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几年学习,让我逐渐的掌握了有关台词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更让我对戏剧语言的处理问题得到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独到见解。

话剧是动作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台词在舞台表演的创作中占有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对于语言的分析,剖析及语言的艺术处理是话剧演员的基本功。

剧作家是写出来台词的作者。

演员是说出来台词的作者。

斯氏的学生,戏剧家M 克涅碧尔在《演员创作中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因为它拥有全部艺术手段,是在演出中影响观众的有决定意义的主要手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看法,永远是语言。就是语言动作使得剧场成为人类艺术创作中最有力,最感人的形式之一。在舞台艺术中,语言既是创作的胜利结束,也是创作的开始。演员的二度创作基础和依据就是剧作者的台词,包括提示。然而,演员之所以需要作者的语言,并不是为了背熟它,做机械的舌尖活动,而是把它当做推动演员想象的主要材料,是为了要认识作者台词中所包含的全部丰富思想。演员要处理好诵读好剧本的台词,首先要把握台词中蕴涵的思想,研究角色的天性及其思想过程,并掌握角色的第二天性。是要当演员已经成为剧中的那个角色,掌握了角色的自我感觉,学会了用角色的思想来思想,用角色的体验来体验,演员才有权代表他的角色说话。语言,角色的台词所以有艺术价值,并不是由于它本身,而是由于他蕴涵的内容和潜台词,我们许多演员在处理台词时往往忘了这一点。语言永远是和形象的思想、任务、动作,于规定情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经过浩繁的创作准备工作,演员才可能掌握好活的语言,才能运用真实的、准确的、形象的、性格的语言动作来体现作品的思想,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剧作家的想象只有经过演员的体现,才能获得生命,才能使观众完整地感觉到这个形象。别林斯基说过:戏剧文学缺少台词艺术就不完整,要完全理解人物 ,仅仅知道他怎么行动,说话是不够的,还应该看见和听见他怎么行动,说话和感觉,俄国伟大戏剧家使迁普金说过:要把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但却构成戏剧的精神实质的东西传达给观众,这就是舞台艺术得全部实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以及对人物与语言的补想余地,都是由小说家通过文字去完成的,在戏剧词外得补充及潜在含义都留给了演员用形象去补想和完成。要知道,戏剧作品中所包含的潜台词往往比台词深广得多,演员的创作能够已其艺术手段揭示出戏剧作品得深意,而这种深意往往被作者隐藏在看来不太重要的语言之中。因此,演员不仅要再现,而要补充剧作家形象。演员所创造的形象不仅应当包含着剧作家所说出来的东西,而且应当包括剧作家考虑到但没有表达出来,留给演员补充的一切,正是应当从这里去探索演员的艺术创造。唯有创造了人物想象,才能极深刻地揭示出作者意图的实质和台词背后蕴涵的深意。演员的形象根植于作品的形象,靠作品的丰富乳汁滋养自己,但却开出自己独立得花朵。

角色的台词来自作者,而潜台词则来自演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观众就大可不必去剧场看演员演出,而宁愿坐在温馨的家中读剧本。只有在剧场舞台上,人们才充分领会一个戏剧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实质。演员仪式得重要点就在于善于创造性得再现和补充深邃的作者意图,善于挖掘隐藏在台词背后丰富的潜台词,使作者未完成的作品,臻于完善,并获得鲜明的生活色彩而不是大理石颜色。人物真正意图形成语言的潜台词或内在含义。潜台词表现出深藏在话语中角色的真正动机。现实生活中的人,说出来的话语往往只是内心深处全部心理语言的20%,甚至10%,绝大部分内心世界往往深藏在心灵深处。而这些在台词中往往只是蛛丝马迹的反应,发掘潜台词并把他传达给观众。这就是演员创作中的补充作用。潜台词紧紧依附于台词,但台词的价值往往蕴藏在潜台词中,演员创造角色时,必须挖掘作者台词字里行间的深邃意图,通过创造性的处理人物语言,把台词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体现出来,有时同样一句台词,往往有不同的潜台词,有时候台词表面意思和内在含义相反,有时人物说的和想的极不一致,或者用言辞掩盖思想,这就需要演员准确的确定和丰富潜台词。潜台词也是人物的心里依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色彩,丰富情感世界,强烈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动作,往往都潜藏在背后,只要挖掘潜台词,根据人物行为逻辑确定台词的重音,念出丰富含义,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反之,也是有深入分析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及规定情境,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动作,才能念好具有丰富内含(潜台词)的台词。仅仅机械的背诵台词,或表面化地处理台词的做法往往导致台词的苍白和表演的简单化,一般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舞台上不要那种无思想,无动作的话语,他是这样解释潜台词的:它就是角色不明显的,但内心感觉得到“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低下不断流动前,随时都在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包含着角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在线索,这些线索是由潜力的“假使”,由各种各样的想象虚构,规定情景,内部动作,注意的对象,大大小小的真实和对这些真实的信念,适应及其他元素交织而成的。这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所以这些线穿过整个剧本,趋向终极的最高任务。情感一贯穿到潜流似潜台词的整条线索里去,剧本和角色的贯穿动作就产生了。它不仅由形体动作,而且由语言表达出来,因为不仅可以用身体来动作,而且也可以用声音、话语来动作。在动作领域中称为贯穿动作的东西,在言语领域中我们就称为潜台词。演员要艺术的处理好语言,关键是在思想、情感上面,而不是在角色表面的台词上面,角色的线是按照台词进行的。不少演员懒得去探索潜台词的底蕴,他们宁愿在外在形式的语言上兜圈子,而不肯花费精力去挖掘台词背后的内在实质。

篇(4)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1.找准整合切入点,确定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将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进行整合,我们首先要考虑清楚前两者的目的和任务。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将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整合,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以综合性学习为媒介,因为综合性学习既需要用到信息工具,又需要熟练的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表达。

2.加强组织指导,保证活动顺利完成

任何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我先根据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程度,将全班根据不同任务分为五个小组:戏曲基础知识汇报组――收集整理戏曲材料信息,熟悉各剧种的特点和代表曲目;戏曲舞台艺术知识汇报组――了解基本的戏曲舞台知识,学会表演某一剧种选段;脸谱知识组――了解脸谱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脸谱,学会绘制脸谱;调查访问组――该组活动时间应贯穿整个综合性学习的始终,确定调查内容、步骤和对象,设计调查问题及绘制调查表格;戏曲辩论组――选好议论主题,分正反两方辩论,学习辩论技巧。学生有了目标,就知道如何入手了。

3.重视活动过程,师生互动合作和学生自主探究两结合

无论何种活动都要重视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对于他们的前期查找资料和后期汇报,我都给予了一定的指导,比如有些组选择单一的文字汇报方式,我会建议他们再加入图片、视频、表演、互动环节等,这样既丰富多彩,又能调动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有些孩子在下载视频时遇到了困难,我只是给其示范而不是直接交给他们现成的资料,这样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挖掘了他们隐性的潜质。自主学习给了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4.重视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现平台

成果展示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在汇报课上每个组根据本组特点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多媒体:戏曲基础知识汇报组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非常有名的戏曲选段,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戏曲知识;戏曲舞台艺术知识汇报组不仅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还表演了《天仙配》选段,表情动作颇为到位,在互动环节中又向同学传授了基本动作;脸谱知识组自己亲手绘制了脸谱,介绍人物,讲述故事,告诉同学们脸谱所代表的性格特点;调查访问组则给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所制作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最后辩论组的同学让我们见识了他们唇枪舌战的辩论,使我们对戏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同学们选用了多样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们的戏曲知识更加丰富了。我也发现了在课堂上所看不到的学生的闪光点,可见只要给予机会,学生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

5.注重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声音,强调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基于这一点,我总是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根据活动内容评出“优秀小组”“最佳课件制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绘制奖”“最佳辩手奖”等多个奖项。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对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新看法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我也对综合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1.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要体现其语文性

这次活动课,虽然是综合性实践学习,但还是要重点将语文的观念贯穿始终。比如在各小组汇报结束后,我利用多媒体下发了《社戏》中的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戏曲知识来研读鲁迅《社戏》中关于绍兴社戏的描写。针对“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以及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一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这个黑的长胡子的演员外号叫什么? )

(是什么角色? )

(属于戏曲哪个行当? )

(他的黑脸代表什么? )

(背上插着四张旗,表示什么?插的旗越多,越

(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什么? )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我给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准确定位,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如果上成了音乐课、历史课又或者地理课等,那岂不是语文课的悲哀?

2.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体现“综”

既然是综合性学习,这个“综”就要得到充分体现,我认为它应该包括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多门学科的综合、课内外知识的综合、个体与群体的综合、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综合等等。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综合性学习都会低效,失去原有的意义。

将所有同类型的知识资源整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戏曲大舞台》这堂课就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对收集来的材料和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如关于《花木兰》和《社戏》的知识环节;多学科间进行了整合,如表演《天仙配》、绘制脸谱,分别和音乐课、美术课进行了整合,等等。师生间也形成了一种整合,准备期教师的指导、汇报课上教师的适当提点和学生发挥的主体地位也形成了整合。总之,我们应该从广义上来认识和理解整合课。

3.区分多媒体课和整合课

听过很多节整合课,有一部分我认为只是单纯的多媒体课。既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我看来,真正的综合性实践课要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辅助汇报学习成果,而非单纯地由教师去制作一个课件来上课。

三、整合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指导不完全到位

比如在汇报成果时,辩论组的同学没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没能找准切入点进行反驳,因而辩论不够精彩。调查访问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任务量最大,但他们数据统计不够全面,因而在总结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如果教师能进一步指导,效果能好一些。

2、部分学生没能发挥其主体性

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只是扮演了观众的角色,在准备阶段好像无从下手。可见,如何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5)

【关键词】合唱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开展,高校的音乐教学工作也需要进行改善。在高校音乐教学课程中,合唱教学属于基础内容,进行合唱教学时,通过必要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做好合唱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在合唱音乐艺术中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合唱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合唱教学已经开展多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代高校合唱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生声乐素质偏低。合唱属于集体音乐艺术,在教学对象的选择比较广泛,这就导致教学对象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高校的实际音乐教学中,参与合唱学习的学生,在音乐素质方面发展不平衡,整体素质偏低。一些男生的声音状态不够理想,高不成低不就。一些女孩的高音状态不够稳定,这些都给实际合唱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多人数的集体授课。合唱教学参与人数众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都采取的是集体授课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些学生不能够对自己的声音和乐感形成准确的认识。在进行声乐训练时,也不能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完善的处理,一些学生甚至在合唱教学中浑水摸鱼,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此外,在集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依靠乐器和歌唱来进行培训,缺乏独唱训练,学生的个人气息把握能力比较薄弱。

(三)合唱教学主要依靠作品排练来进行。在一些高校的合唱教学中,主要通过对作品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合唱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等知之甚少。过分的追求合唱效果,而不注重基础,对学生音乐素养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时,对合唱作品的排练往往集中在同声合唱部分,对于混声合唱来说,排练作品教学就发挥不出原有的效果,这也显示出了当下合唱教学内容上的单调性。

二、合唱教学基础训练

合唱教学基础训练十分重要,一开始就不停的对音乐作品进行排练的合唱教学方法实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在合唱教学的初期,进行一定量的基础训练时十分必要的。所谓合唱教学基础训练,就是发声训练,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气息以及歌唱状态。人体的呼吸过程直接影响着人的声音和外部状态,因此,对气息进行训练,在歌唱过程中保持自然放松的气息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歌唱过程中,保持相对自由的状态,释放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将作品内容更加完美的演绎出来。因此,在合唱教学基础训练过程中,针对气息训练,可以进行呼气吐气练习,例如快吸慢吐、快吸快吐、慢吸快吐以及循环呼吸等。通过不同组合形式的呼吸训练,将每个人的气息调整的更好。在整个合唱过程中,必须要求整体声音通畅,通畅的声音在合理的共振状态下形成泛音。从物理学声波运动原理的角度来看,振动物体在振动之后产生的泛音越多,乐音就相应更多。因此,在合唱过程中,泛音越多,合唱的音色就更丰富,效果也更好。在进行合唱训练时,通过意念,向脚跟发力,呼吸时保持下紧上松,向两极伸展,实现气通声洪的效果,在整个合唱队中形成发声共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合唱效果的实现。

三、高校合唱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合唱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音乐教学的需要,对合唱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对高校合唱教学方法改革来进行探讨。

(一)对合唱整体训练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合唱教学往往以整体训练为主,过多的强调整体性,合唱艺术过于呆板,因此,可以对合唱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进行一些个性化训练,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特色的展现,让学生在合唱团体中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专长来。在合唱个性化训练中,首先需要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定量的气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从学生个人的生理角度出发,做好气息调整,让学生在歌唱中展现出更好的音质,增加整体合唱效果,拓宽合唱表演的风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做好气息训练,对学生的气息调节进行一对一指导,促使学生克服在歌唱气息方面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学生的个人能力来优化合唱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合唱不同于独唱,在个性化的基础上,融合训练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合唱训练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指导“群体发声”,对相关要点进行重点教授,努力促使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音调和音色等元素融合到团体之中,促使合唱团体歌声的和谐和均衡,实现声线的统一。

(二)对课堂模式进行改革。传统合唱教学采取比较固定的课堂模式,随着现代音乐教学的开展,合唱教学需要像开放化模式进行转变。将整个音乐教学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进行课内外相连、校内外相连的教学模式探索。同时,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还可以利用开放式音乐文化信息,来对高校的合唱音乐教学进行拓展,例如进行校外表演、高校合唱比赛等,通过扎实的基础技能训练,外加开放式的舞台磨练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减轻学生表演过程中的思想压力。因此,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演练,学生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得到了锻炼,整个合唱表演的效果也提升了。

四、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对合唱音乐艺术怀着强烈的热爱和渴求。现阶段的高校合唱教学需要顺应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满足现代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当下,高校的音乐教学正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合唱教学也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力求表现出和谐、美妙的合唱效果,促进高校合唱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茵东.浅析合唱教学在当前高校中的作用及问题思考[J].黄河之声,2012(7).

篇(6)

摘要: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内在所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及其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也是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与本色、教学目的要求所决定的。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 动作规格 风格

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间舞的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二、民间舞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深知,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又是育人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舞蹈专业学科对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的教育中,中国民间舞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三、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分析

在民间舞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在既严格又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互动学习,以致达到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完成教学目的?显然,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这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准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呈现的结果。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是水融、紧紧相扣,离开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风格(格调、气质、情感、韵律、节奏等),就难以完整地表现;而规格的统一,确定动的流程、线路、力度、高度、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动律体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鲜舞中膝盖柔韧的运动伸展、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松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舞中的“稳、抻、沉”等,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洋溢着时代气息,强调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原则,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有了质的变化。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高师声乐教育改革也己提上日程。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只有培养出适应基础教改新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贯彻和执行改革的目的和意图。自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音乐课程被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在2011年教育部针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整和完善。基础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歌唱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反射到了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培养模式中。因此,需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声乐课程的综合性设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打破师范声乐教学上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创新型,而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教育,在各项事业改革的大潮面前也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基础上,即专业音乐教育加教育教学类课程。这种直接的套用模式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轻教学理念的行为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不热爱教学、不懂得教学的局面,

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对教学工作只是按部就班,依大纲行事,缺乏探索教学、安心教

育的意识。必须实现以教育技能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这种模式逐渐脱离了培养目标。也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同时还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声乐课一般是贯开展大学的所有阶段。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歌曲、本土的地方民族音乐。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秒之处。

二、声乐教育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围绕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性地从声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歌唱能力,还要有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以及声乐唱歌的教学能力等。但多年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多以示范性的教学方式,缺乏声乐理论的教学。尤其是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声乐理论没有系统的讲授,导致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准教师只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没有掌握必备的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只知道自己歌唱,而无法进行教学,讲不出唱的理论。而实际上声乐的教学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运用,还有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理论知识就像一颗树的根基,如果没有扎实巩固的声乐理论做指导,那只会停留在一种感性的、表面的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和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就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所以,要把声乐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角度进行全面的讲解, 比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基本原理、发声器官的构成、声乐与艺术语言、声乐发展史等。从而让学生认知与了解声乐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为今后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成为不仅能唱,又能讲授如何唱,具有较强声乐唱歌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

(二)集体声乐教学的尝试

一对一教学是传统的、沿用至今的声乐教学方式。它能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综合素质等特点,选择适合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材施教,充分地开发学生音乐潜能, 突出学生的艺术个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声乐教学果明显,符合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好途径。但是,针对我们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适用,我们将来面对的中小学,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而不是专业学生。

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尝试集体声乐教学。集体教学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比如:歌唱的姿势、正确的呼吸方式、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发声器官的构成、喉咙的打开、共鸣训练等等。同时在中小学中开展合唱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方面合唱教学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合唱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协作精神和高尚完美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占有很重要的位也可以利用集体声乐教学进行合唱、重唱形式的声乐训练,如:男女生合唱、对唱、二重唱、三重唱、小组唱等。把集体声乐教学与一对一声乐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声乐教学方式,让一对一学习与集体课学习互补,营造出“活生生”的教学形态,在集体声乐教学中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合作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三)重视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是也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属于舞台艺术实践的范畴。不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实践是在声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延伸与完善,是声乐课堂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现方式。缺乏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声乐教学需要依靠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却是我们声乐课堂的一种真实的反馈,理论与技巧的最好表现形式。把声乐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声乐教学,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创编实践活动,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声乐艺术潜力,锻炼他们在各种晚会中、音乐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节目的编排能力。将声乐的节目多样性的展现,比如:情景剧、音乐剧、歌伴舞、合唱等。通过声乐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声乐理论知识,还巩固了声乐技能技巧,使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所以,重视声乐实践教学,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振兴民族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培养出适应中小学《标准》要求的音乐教师,这将是高师音乐系科今后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与创新,让声乐教学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教育出版社,1999.

[4]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