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15: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管理专业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关键词:工程管理:会计与财务;重要作用;问题与策略;探讨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一直是以培养工程项目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渐进入“深水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面前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个标准套用到工程管理专业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根据职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授课时,注意加大会计与财务课程的比重,为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和会计与财务人才创造优厚条件,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而言,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时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工程管理实践的平台,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已达到提高毕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一)认识会计与财务课程
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历史进程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管理学和会计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规模与优势,其综合性内容涵盖多个金融学和专业学分制,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财政法律法规等。综上所述,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对理论要求和实践体验要求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引起相当的重视程度要,不仅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达到活学活用、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认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将纯工程课程与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编排和融合。该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兼具工程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多重人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具备进行国外工程项目规划和决策的能力。工程管理系的核心专业是工程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将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中。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这样的设置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首先,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涵盖资金运作的各个方面,例如筹集、运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内容。这些环节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资金运作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学习只停留在课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同时欠缺一定的实操演练。针对这种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其次,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分支比较庞杂,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不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创新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将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和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讲课效果,教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帮助学生培养起高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再次,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替代性,主要是因为,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经济理论和财经知识。因此,针对以上结合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充分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中不适合工程管理发展的部分作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理论和实践作用。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设置了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时不仅要注重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求校方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实操能力的锻炼,以便打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职业机遇和风险而言,虽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为了应对日后错综复杂的工作和市场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性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力度,同时也要学会用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方法,优化整个仙姑工程的运营状况,解决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整个项目的实行能力,帮助所在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进行会计与财务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重点有所调整,进行科学的课程编排。虽然只要求学生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和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减轻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来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重视,以便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程编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学的部署。考虑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层面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种涵盖,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融入的社会实践当中来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帮助阩实现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反思。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动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以达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确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授课特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与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在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社会企业支持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在下一阶段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力.基于执业能力分析的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研究[J].财会教育,2013,04(08):119-121.
[2]张淑萍.用“情景教学法”突破会计入门之难[J].安康师专学报,2005,10(03),17(05):122-123.
[3]陈琳.工程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04):51-54.
1.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1对实习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倡导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是,高校对于实习实训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仅仅将其作为理论教学的一般辅助环节进行,例如未对实践性课程安排实践教学课时、一味地满足教学大纲对总学时的要求,而忽视了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加之,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较为重视,对实际动手操作的训练却敷衍了事,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缺乏耐心。
1.2实习单位环境无法满足实习内容的要求。由于我国还尚未出台有关大学生实习实训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接收大学实习生完全处于自由自主状态。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在企业看来,接收大学实习生,是一种完全投入、没有产出的投资,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多数还要涉及到实习生的食宿和安全问题,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缺乏完善的有关实习生的管理制度和培养计划,对于实习生的角色定位、实习内容和要求不明确,通常把实习生视为打杂工,缺乏规范地管理和专业指导,更有甚者,把大学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从学院和专业培养的角度来看,无法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1.3实习形式化。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应有的沟通和协作。教学实习内容和要求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存在较大缺口,导致学生实习实训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最终成为一项形式化的工作。一些用人单位由于某种原因勉强接收实习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允许实习生亲自操作,只会让他们做些杂活,甚至不管不顾。一些学生对实习认识不够、目标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彷徨失措,只是一味地完成学校要求的一些形式化成果,而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并未得到提高和锻炼。
2.工程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改革路径
2.1案例教学。大多数学生报考专业时,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了解甚少,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纸上谈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认识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对象,认识实习则是最初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工程管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增强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专业兴趣,为后续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应在入学后一、二年级进行认识实习,时间为1周,以参观典型建筑物和工地为主,通过带队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和了解理论知识。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适当加大课时量,并开设课程设计,通过真实案例的演练和操作,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使用软件的能力。
2.2“夹层制”教学。起源于英国的“夹层制”教学模式,其培养方法为:学校的理论教学――企业的实践教学――学校的理论教学。从长远角度来看,学校为了“夹层制”教学模式的发展,需建设实践教学培养基地,这就需要学校努力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例如与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相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单位、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以后希望从事的工作选择实训单位,并结合学校分配的实训任务进行实习,实训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的需求目标进行定期的跟踪检查学生的表现和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考核,并及时沟通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而且,也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2.3ERP沙盘模拟。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工程管理专业借鉴企业资源计划并结合本专业特点运用ERP沙盘模拟进行实践课教学。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其次,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运用沙盘模拟该工程项目从前期立项报建、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等各阶段涉及到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角色,切身体验各工作岗位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较短的时间,让学生在实战氛围中,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了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实际内容,并锻炼了他们运用课堂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完善教学模式,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Abstrac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however, the universitie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chool stud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dustry-education mode is not perfect. Meanwhile, information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combines the information and the"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mode, proposes and constructs information pattern of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industry,education,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inform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63-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结合的研究主要包括: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背景及依据,提出了工程管理“产学研”相结合实施方案[1];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2];通过中英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和教育模式比较与思考,针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充分发挥院校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优化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的教学模式[3];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统筹规划构建全面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加快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模拟教学,强化实习基地功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完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等措施[4];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思考了产学研的合作机制[5];通过信息化实践,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和体系[6]。
综合以上资料分析,国内学者都认可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意义和价值,也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一些模式和具体做法,但是对“产学研用”中的“用”都没有很好的分析,也就是只注重产业对工程管理教学的辅助提高作用,忽视了工程管理教学科研的产业化应用模式。同时,对“产学研用”的信息化建设还有所欠缺。
1 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面临的问题
1.1 应用范围受限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除了工程经济类的应用可以脱离现场展开,如工程造价、建筑企业会计等方向可以不必深入现场,只需要借助相关图纸,规范或会计资料就可以独立完成工程实践应用。其他的工程管理方向,如施工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项目管理等方向应用内容,都必须深入具体工程并全程跟踪才能够实现。而依据现行的工程项目人员资质规定,除了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以外,不论是施工项目管理还是工程监理,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有上岗资格证书,而持有上岗资格证书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大中专以上的毕业证书。因此,大多数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是无法参加资格考试,也无法取得上岗资格的,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承担工程管理岗位职责,进行具体项目管理。
1.2 应用时间脱节 理论上最优的的应用时间应是课程教学跟实践应用完全同步的,现实条件下可选择的方案应是尽量缩短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时间间隔。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中,虽然也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但由于时间过短(认识实习只有半周,生产实习只有两周),因此只有在十周左右的毕业实习环节才能够让学生较全面投入到具体工程项目实践应用中。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和大四上半学年,其中大二,大三的课程教学与毕业实习间隔时间较长,大二专业基础课与毕业实践环节间隔超过18个月,大三专业课与毕业实践环节间隔超过6个月,长的在15个月以上。也正是由于专业理论学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应用环节时间脱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总是感觉所学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但到了毕业实习环节又感到无从下手。
1.3 应用通道缺失 工程管理的很多现场工作都是基于注册资格或者上岗资格展开的,而国内的注册资格或上岗资格的前提条件是毕业生。因此,在校生即使具备相应的工程管理技能,也因为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而只能在现场管理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因为没有从业资格而缺乏相应权限,只能从事辅工作,无法参与现场管理工作,特别是缺乏决策权。
1.4 应用管理困难 对于短期实习,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可以集中在少数工程中进行,但介入程度低,实践应用价值有限。对于长期实习,例如毕业实习,基于应用通道问题,只能分散到更多的工程项目中,这给学生的教学、安全、监管都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正是为了建立学校——企业合作而构建的平台,学生的日常活动在校内展开,不存在监管问题。
2 现有“产学研”信息化模式探讨
2.1 现有信息化实践模式
2.1.1 角色扮演 现有的比较成功的角色扮演模式是广联达公司推出的工程管理沙盘软件,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策划,通过管理沙盘来进行动手操作。其不足之处在于,软件模块功能不够强大,与实际工程贴合度低,沙盘模拟的条件过多,仿真度受限,同时,由于其只能在设定条件下进行静态操作,仿真度偏低。
2.1.2 工程管理软件应用 工程管理软件目前比较繁多,比较常见的如Primavera System Inc.开发的工程管理系列软件,微软的Project软件,国内的PKPM,梦龙等。这些软件都能够针对单个项目,或者项目群进行全面管理。对于学生来讲,其抽象性较大,难以理解。同时也存在国内工程案例数据较少,制作案例难度较大,难以推广的问题。
2.1.3 仿真实验室 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信息化实验室模式,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构建实验模型,设定实验效果的判别标准等,仿真实验室包括了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技术人员等内容。当前的仿真实验室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单方面强调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忽视了与企业共建、双向互动的必要性。
2.2 现有信息化模式的不足之处
2.2.1 沙盘软件仿真度偏低 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角色扮演模式下必须设定许多静态参数,这就使得角色扮演的仿真度偏低。而软件应用在欠缺建筑施工企业支撑的情况下,大多只能是教师人为设定的虚拟工程或是比较陈旧的传统案例,软件应用模式存在如何寻找更贴合实际的大量的工程实际案例的不足。
2.2.2 时效滞后 由于缺乏共享数据通道,使得企业实践数据必须经由相关教师通过社会实践获取,并进行二次加工后才能用于课堂教学,这本身对于实践教学就存在一定的时效滞后,与此同时,当前建设工程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升较快,又凸显了时效滞后的不利影响。
2.2.3 仿真实验室建设在应用上的不足 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践环节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应用,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成果不能转化为工程管理实践需要的内容,这点与工程技术类专业存在巨大落差。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校内实践实训环节可以较易实现工程应用化,因此,应用效果较好。单纯依靠学校建设的仿真实验室,其信息量及实际应用价值尚有欠缺。由于大量剔除工程信息,大量设置虚拟环境,而使得学生的实训内容缺乏可用于工程实践的途径及价值。
3 “产学研用”新型信息化模式
3.1 概述 通过分析上述模式的不足,可以探讨建立“产学研用”的新型信息化模式。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设信息化实验室,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信息管理中心之间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把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信息传递给学校用户。学校用户的相关工程管理方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模式传递给企业信息管理中心,由企业相应的信息管理者来进行处理,以决定是否可用于具体工程项目实践。
3.2 “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的优势
3.2.1 高度仿真 相当一部分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已经建成了企业级的信息化管理中心,对企业的建筑施工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与大型施工企业共建信息化中心的模式,通过一定的通道来高度仿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
过程。
3.2.2 实时对接 因为两者之间的工程数据库是共建并实现了互联互通。因此,企业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经过修正,可以实时反馈到学校的信息管理实验中心,形成类似于虚拟股票市场的模式,在时效上不存在滞后,提高了学习科研与生产应用的结合程度,避免了时效的滞后。因此,可以直接安排在课堂理论学习的校内实践环节进行,既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模拟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实现了理论知识对实践的快速应用。
3.2.3 双向互动 “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所强调的双向互动是当前所有校内实训环境所不具备的特色,其强调企业与学校共建信息管理中心,强调工程信息数据的共享,对企业的工程信息过滤商业机密后直接作为学校实训环节的工程案例,同时,对学校学生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成果,可以经过筛选直接应用于一些重要性不大的
工程。
4 结语
文章从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的理论及实践出发,加入了工程管理应用内容,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模式。针对工程管理信息化趋势,分析了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信息化手段在“产学研用”上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共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并分析了其优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用”信息化模式具有较之当前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慧,殷惠光,王杨等.加强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5).
[2]张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建筑,
2008,34(1).
[3]王旭.中英比较构建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4]孙虹,刘红,程赟.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关键词:工程管理;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7日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在管理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国际工程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早些时候,开设工程管理这门专业的大中专院校非常少,大多数只是侧重于某些重点方面进行专门的专业教育,如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和信息工程管理专业等。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根据国家教委关于院系专业科目合并调整的指示精神,在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目录中才出现工程管理这一新兴的、综合的专业科目。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组合型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但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专业覆盖范围和应用型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已成为该专业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加强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即着重培养符合时展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寻求一种全新的模式,以适应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其本科培养采用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模块化教学。但该专业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一方面是工程技术背景,一方面是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课程涉及面非常广,理论性与工程实践性都很强。对于从未接触过实际工程案例的学生来说,填鸭式的课堂理论教学过于抽象,难以掌握其知识的要点。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指委所要求的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将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工作。
2、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按照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安排在相应课程的中后期进行,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房地产估价》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是由主讲教师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在课堂进行指导答疑,学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内容。由于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只能根据课本相关理论查找设计手册,在纯理论基础上完成计算和设计,导致设计结果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缺乏实际可行性。
3、实习基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要。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本专业学生接触和了解工程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工程项目的特殊性,校外实习难度大、程度高。很多高校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一些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学校缺乏稳定充足的实习岗位和实习基地等问题。学校与大多数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
此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库还未建立,实践教育的效果难以评价,也困扰着实践环节的开展。
三、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应结合市场发展状况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既要面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着眼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将培养方案和相关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
2、完善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合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3、改革教学和考核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应改革教学和考核手段,采用电化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针对施工技术,可以采用播放施工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而对于建设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发散思维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4、加强实验室投入和实习基地建设。应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制定一个经过科学论证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规划,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尝试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服务,同时又加强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双向联系,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毕雪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中国大学教育,2008.9.
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工程管理人才大都从工科相关专业学生中选拔。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自然转化为项目的管理者已不能满足现代项目的需求,必须要专门培养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工程管理人才[1]。许多高校看到了工程管理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或正在筹备开设该专业[2],因此,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我国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需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资格方可担任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等工作。执业资格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建设行业已经建立了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3]。这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我校自2004年招收第一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至2009年已招收6届,共培养学生约600余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大量技术平台课程主要由土木工程系教师进行教学,而学院其他专业的管理类课程由工程管理系教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能为学院其他专业提供实验条件,同样,学院其他实验室也为工程管理专业服务,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我校迄今为止共有两届毕业生,共210人,其中2008届95人,2009届115人。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单位为建设单位(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设施工单位,共占总毕业生的49.52%,去咨询单位的毕业生也占一定的比重,12.38%,这说明,咨询单位等中介机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为建设单位(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施工企业,因此,我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应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使我们的毕业生更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根据以上对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工程管理行业准入资格考试的要求,制订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及学生的需求。
1.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中,技术平台课程包括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及地基与基础、建筑设备、城市规划原理、地下工程、建筑设备、道路与桥梁概论等。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特别重视土木工程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一直认为土木工程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根基,而且通过对许多知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调研,都认为土木工程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一)、工程估价等。经济平台课程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金融与保险、统计学等。法律平台课程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工程管理专业设两个方向,分别为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开设建设项目评估、工程项目管理(二)、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开设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市场学、房地产金融等方向课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从以上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可以看出,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所需考核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适应以上工作,并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能够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并能胜任执业要求。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和探索,重点是增加学生对工程技术活动中所面临的实际管理问题的感性认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首先增加工程管理的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并和实际工程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采取走出去(例如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加工程预算等实际工作)和引进来(把部分实际项目拿来到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模式。通过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教学和工程训练,使学校和企业条件互补,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是和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相连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注重对实际工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并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所直接面对的就是实际工程,并结合专业课课程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再次,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工程管理方面的专家举办讲座,并参与高年级学生的研讨会,使学生有机会分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全面培养工程管理能力。第四,结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工程师所需的素质要求,并注重突出工程师素质培养,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技术与管理能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全寿命期;系统思维;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中图分类号]TV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36-05
一、引言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工程界的关注重点,同時又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国家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投资体制、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各方面,涉及各工程领域和各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它跳出了传统的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以建设过程为对象,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套路,提出将工程的目标、对象、流程、技术等全部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管理,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的目标。
笔者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研究,在过程中深深感到:目前我国的工程界仍然只关注工程的建设问题,忽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对工程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仍旧十分肤浅,如对工程建成后的健康状况、工程价值的变化和功能衰退的规律等研究很少,甚至缺乏基本的认识,由此导致了许多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甚至是盲目的工程行为。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没能从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
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以工程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并将各目标按照实施阶段和主体进行拆分落实;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要管理内容;以管理方法为主体,重视管理工具的使用,如网络计划技术、概预算软件等。这种现实性的管理思维能够基本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
1.以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形成了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程价值观,容易产生“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导致不注重工程的运行维护的要求;对工程的认识是近视的,进而忽视运行阶段工程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对运行阶段工程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工程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严重不足,并由此造成工程在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维修和更新改造决策,工程拆除决策等的研究缺失。上述现状也是造成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三大目标的包容性有限,没能反映工程界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如各方面满意、“健康——安全——环境”等。并且,由于工程的价值和效用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阶段性、局部性,割裂了工程的决策、设计、建设和运行等主要阶段的内在联系,割裂了各阶段、各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造成工程管理组织的分割、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造成管理过程不连续。工程管理者只是在工程的某阶段和某个主体或职能岗位上思考问题,参与者只注重局部利益,甚至为了达到局部优化而放弃或背弃了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和准则,使工程的整体价值降低,无法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
3.这种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控制的思维模式导致近几十年来工程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都仅仅面向建设阶段,定位于满足单一管理者、单一管理职能、单一工程专业。这种定位出自于人们对工程问题研究和解决的需要,使成果有明确的要求和很强的应用性。但视角较低,没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更长的時间跨度和更大的系统性思考、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与工程有如此长的使用時间、承担如此之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不相符合。
三、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承担着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最优,确保工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并引领整个工程界的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因此,必须立足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视野、更长的時间跨度和更广的系统思考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必须具有更高层次的思维。
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兰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确提出,强调把握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具有形式多、运用广、创造性强的特点。工程管理系统思维(Engineering Management SystemThinking)是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将工程作为一类特殊系统,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系统特征,从工程系统整体出发,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着眼于工程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工程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集成管理,以期获得工程系统全寿命期整体目标最优的科学的管理思维方式。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一种面向工程由构思到终结的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图1)的思维方式: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始终将工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充分考虑内外部要素在全寿命期各阶段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变化性,并试图揭示工程系统全寿命期动态变化的机理和发展规律。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强调在进行工程系统整体特性与各子系统特性的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从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三方面人手,通过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系统过程的管理活动实现工程全寿命期整体优化的总体目标。因此,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目标、联系、结构、功能及其全寿命期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的最重要思维方式和研究工具。
四、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下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一)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
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下,工程是人类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创造的,具有一定功能或价值的人造系统。它通常由在一定空间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系统、软件系统等构成,并可用一定的功能(如产品产量或服务能力)要求、工程量、质量、技术标准等指标表达。工程处于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和信息环境下,在一定的時间和空间上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许多交互(图2)。
系统环境是工程系统的边界条件,指在全寿命期中对工程系统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任何工程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环境中。在工程全寿命期中,一方面,工程系统需要系统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土地、原材料、劳动力乃至工程文化等,这些输入是工程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工程系统通过向外界输出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時,也产生了废弃物等不利影响,还可通过工程价值观等无形输出影响着系统环境。
(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工程的策划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后期处理为对象的全过程管理,是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广度建立的工程管理系统架构(图3)。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在对工程系统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及相应的实现方式,最终通过与工程专业技术系统创新、工程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管理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工程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1.工程寿命期内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按照工程寿命期阶段划分,工程管理可分为前期策划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工程善后管理;从管理内容上分析,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包括工程决策管理、工程投融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运行维护和健康管理等。
2.基于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工程全寿命期理念是指在工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工作)中都要立足于工程的全寿命期,不仅注重建设期,更注重工程的运行阶段。在实施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工程全寿命期整体最优作为管理目标,在保证工程全寿命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注重资源节约、费用优化、与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以集成为重要手段,把工程全寿命期的各个阶段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集成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优,使工程在全寿命期中都经得住社会和历史的考验。
在工程系统全寿命期基本规律研究层面,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主要体现为哲学思维,表现为从全寿命期的角度探索工程系统的规律,对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要素、环境、过程以及工程全寿命期的价值、代价、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在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层面,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中的理性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从全寿命期的角度提出成功工程的要求,构建工程全寿命期的价值标准。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实现层面,现实思维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重点是通过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工程管理相比,工程全寿命期管理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从工程系统总体出发,超越了工程的阶段性和工程的具体专业,并且通过构建集成化的工程管理系统,整合了工程相关者各方乃至整个社会的责、权、利,超越了工程中的利益主体角色和具体的工程管理职能。因此,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发展的产物,它将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涉及多阶段、多主体、多要素、多专业的“大”管理,更是“超”管理。因此,如何协调错综复杂的系统内外部关系对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而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所强调的在系统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为抓手的工程全寿命期整体协调优化的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目标的一致性协调。不同的工程系统虽然组成部分不同,但都服务于工程的总体功能。通过将各组成部分的目标统一于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能够为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提供前提保证。
2.结构的合理性协调。在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部分和整体与系统环境间的相互关联,互相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通过改善工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减少内部界面之间的障碍,使之形成能够高效率运行的工程系统整体。
3.功能的整体性协调。在保证工程运行所需要的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内部各部分的空间大小和产出能力均衡,做到功能搭配合理,既不残缺,也不冗余,最终实现局部功能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五、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实现工具——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一)工程系统分解结构的基本理论
工程是具有一定系统结构的综合体,表现为由在规划和图纸范围内的许多分部组合而成。任何工程都可以进行结构分解。工程系统结构分解是指运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工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功能和专业(技术)系统将工程系统分解为一定细度的工程子系统而形成的树状结构,即工程系统分解结构(Engineering Breakdown Structure,EBS)。实践证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必须遵守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追溯性的原则,必须体现工程系统和工程专业工作的特点。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可分为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两个层面(图4)。工程布置在一定的空间上,是由许多空间分部组合起来的综合体。这些分部也有一定的功能,被称为功能面。例如,大学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功能面组成。每个功能面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专业子系统构成的。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供电、消防、通风、通信、智能化等专业子系统。功能面能够独立工作,而专业子系统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系统集成以组合成功能面而发挥整体功能。
工程系统分解过程中,通过提取工程的所有专业子系统,可得到该工程所包含工程专业的体系,如地铁工程包括四十几个专业子系统。实践中,设计图纸和规范的分类,设计和施工小组的划分都与专业子系统密切相关。同時,各个专业子系统在工程系统中具有的不同作用决定了各专业学科在工程的学科集群中,以及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的内在联系。
(二)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作用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能够实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实现工具,在工程设计、计划、全寿命期费用管理,全寿命期信息管理及组织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能够保证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案成果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通过基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的工程系统分析能够明确工程的组成,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工程,方便工程管理者观察、了解和控制整个工程实施和运行过程。
2.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工程规划实质上是对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范围内的各个功能区和专业子系统的定位、总体描述和在红线范围内的布置,而工程设计就是对各个专业子系统的技术说明。
3.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的基础。在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基础上,考虑工程建设过程各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可得到工作分解结构。而工作分解结构确定了工程的范围,又是工程各个职能管理的基础,适用于工程管理全过程。例如工期计划、成本计划、资源计划、采购计划等的编制以及工程合同体系都是在工作分解结构上进行的。
4.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专业分工和建立工程管理组织责任体系的依据。例如大型工程通常按照功能面进行分期建设以及划分施工标段,工程设计按照专业子系统划分小组或分配专业人员,工程施工按照专业子系统划分分包商、供应商或者工程小绢。
5.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依据。工程运行是各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则运行维护和工程健康管理的对象也是各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
6.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管理的共同基础。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分解结构体系都是在工程系统结构分解的基础上,将工程的各个阶段的费用和信息进行分解、整合,建立各专业子系统和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得到各个专业子系统的费用和信息结构矩阵,为现代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平台。以某变电站工程为例,其各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和全寿命期费用结构的映射矩阵模型如图6所示。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