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15: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景观规划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字:秦岭北麓;景观安全格局;太平河流域;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绪论
秦岭是国家地理气候分界线、重点生物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是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供给区。秦岭北麓位于城市与山区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生态学中是边缘地带,是物质和能量交换最频繁的地带,也是生态最敏感的的地方,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在景观格局上保持安全与稳定。但是在近年的无序开发和利用中,秦岭乃至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太平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
1、研究区概况
太平河流域地处户县中南部地区,地形地貌包括位于秦岭山地和关中平原。区域内主要的水系是太平河水系。太平河发源于秦岭的静峪脑,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00.09平方公里,山区集水面积163.5平方公里,平原区面积36.59平方公里,总落差2038米。
太平河流域的山区地段分布着大量的林地,游憩价值较高,平原地区主要是村庄以及大面积的农田和果园。整个流域的兽类资源有羚牛、草兔、狐、豹、黄鼬、野猪、刺猬等;主要的鸟类环颈雉、锦鸡、野鸭、杜鹃、画眉、猫头鹰等;河道中有野生鱼类18种之多,深山中有大鲵。
太平河流域遗产资源主要以古村落和古寺庙为主。古村落遗址有宋村遗址,古寺庙遗址有草堂寺、大圆寺、宝林寺、唐定慧禅师舍利塔等。区域内的游憩资源主要有户县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雨、万花山瀑布公园、紫阁山风景区以及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等。
2、景观过程分析
(1)自然过程分析
太平河流域位于秦岭北坡,降水、径流、地下水等过程影响着太平河流域景观的变化,其中径流过程和洪水对区域的景观影响最大。户县由山地和平原构成,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关中平原.在空间分布上,户县地区的径流深度,山区大于平原、南部大于北部,地表径流由南向北递减,平原与深山相差十倍。因此,从秦岭山地发源的河流在流出太平峪峪口以后,对峪口洪积扇地区和地势低洼的扇缘地区的影响较大。
(2)生物过程分析
综合分析,由于太平河流域山区面积大,而且林地茂密,因此对于焦点物种的选择要全面考虑。对于鸟类而言,太平河流域的土地覆盖类型能为长尾雉和绿头鸭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境;对于兽类来说,羚牛等大型濒危的兽类的活动范围在高山地区,草兔生活低山平原地带,都可以作为焦点物种;对于两栖类来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的生境在深山溪涧中,不能代表这一地区的水生生境,不适合做焦点物种。由此,初步选择兽类中的草兔、羚牛,鸟类中的长尾雉、野鸭来代表不同的生境斑块,作为太平河流域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焦点物种。
(3)人文过程分析
太平河流域的人文过程主要是城镇建设的扩张过程。
1)道路和城镇的发展改变了用地。在建国初期,太平峪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山麓区是散点式的小村庄;随着老环山路的修建,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老环山路靠近山脚修建,因此,村庄建设迅速沿着老环山路的两侧扩张,导致整个山脚的村庄连成一片,自然的连续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景观逐步破碎化。
2)城镇的建设破坏了水系。由于城镇的建设,太平河的自然河道被人为改道、加固渠化,河道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植物也消失殆尽;随着河水流量的减少,湿地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原有的湿地变成了荒地,湿地已经没有任何生态意义。总之,河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河流廊道的生态学意义已经消失。
3、区域综合安全格局
(1)防洪安全格局
太平河是季节性河流,夏秋季和冬春季的河水流量相差很大,夏秋季降水较多,暴雨多发,冬春季降水较少,太平河最大洪水流量为372 m³/s,最小流量为0.2 m³/s。对于太平河的洪涝灾害,不同的防洪安全标准下具有不同的调洪功能和湿地规模格局,也具有不同的防洪宽度。太平河防洪安全格局为低安全水平10年防洪宽度、中安全水平20年防洪宽度、高安全水50年防洪宽度。
图1. 1 10年一遇水位
图1. 2 20年一遇水位
图1. 3 50年一遇水位
图1.4 防洪安全格局
(2)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生物保护以物种为中心走向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的转变强调了建立整体的保护基础设施的意义,通过多个物种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叠加,可以得到从生物保护角度出发的生态基础设施。[1]
通过对太平河流域生物过程的分析,本文选择草兔、羚牛、长尾雉、绿头鸭来代表不同的生境,通过对指示物种的栖息地适宜性的分析和迁徙阻力面的分析,构建区域生物综合安全格局。
1)对于所选物种的栖息地进行判断,对土地利用、坡度、海拔和距离建成区的距离分别进行打分和权重赋值,通过计算得出不同物种的生境适宜地区。
2)基于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提取出物种适宜性最高的地区,也就是源,再通过土地利用、坡度、海拔和建成区等打分和赋值,得出物种的成本数据;通过源和成本数据,最后计算出物种的迁徙阻力面,建立不同安全水平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根据物种的全年最大扩散距离得出高级安全格局。
图1.5草兔阻力面分析
图1.6 羚牛阻力面分析
图1.7绿头鸭阻力面分析
图1.8长尾雉阻力面分析
图1.9区域生物安全格局
3)将不同物种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叠加,最后得出不同水平的区域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3)遗产与游憩安全格局
1)遗产安全格局
图1. 10遗产保护安全格局
图1. 11游憩安全格局
遗产安全格局的目标在于建立以重要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乡土文化体验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首先确定重要的遗产资源,即源点;其次,建立阻力面,考虑各种景观元素的阻力系数,景观元素阻力系数的赋值最重要的是景观元素对于乡土遗产游憩活动的兼容性[2],即兼容性高的,它的阻力系数就小,反之则大。最后,根据阻力面得出遗产高、中、低三种景安全格局。
2)游憩安全格局
图1.13区域综合安全格局
图1.12视觉安全格局
以太平河流域的山体、水系等自然景观和遗产景观为源,以建成区、村庄、道路等土地覆盖类型为阻力因素,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根据最小阻力计算,得到游憩阻力面,再根据阻力面判别太平峪片区的游憩安全格局。
(4)视觉安全格局
以重要的游憩线路作为重要的视觉感知路径,进行可视度的分析,确定环山路视觉廊道。
根据确定的视觉线路,通过gis工具对视觉廊道周围景观的可视度进行分析,将视觉可视区分为四个等级:高可视度区、中可视度区、低可视度区和不可见区,构成研究区不同安全水平的区域景观视觉安全格局。
4、区域综合安全格局
区域综合安全格局是基于防洪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遗产安全格局与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一体的综合格局,能够为秦岭北麓太平河流域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
3、太平河流域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太平河流域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地区,山区由于人为的过度砍伐和活动,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平原地区由于村镇的开发建设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因此,以流域景观安全格局为指导,提出太平河流域的景观规划策略,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
1、生态廊道规划策略
(1)尽量恢复原有的河道,恢复河道的弯曲度。弯曲的河道能使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对河岸的冲击,降低河水的流速,减小河水的冲击力,达到自然调节洪水的作用。
(2)去除水泥加固的河堤,尽量采用生态堤岸。
(3)重建河道的植被。利用本地的乡土耐水树种如杨树等,在河道两边种植,不仅可以恢复生态环境,吸引各种动物,恢复河道的动物迁徙通道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观赏性,修复河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2、遗产景观保护策略
(1)建立古镇名村保护规划,对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古镇和古村落进行保护。保护古村落的布局形式和建筑形态。
(2)对于重点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遗产保护缓冲区。
(3)规划遗产保护廊道。以太平河和紫阁河两条河流廊道为主,建立遗产保护廊道,将太平河与紫阁河岸边的遗产资源连接起来。
3、视觉安全保护策略
(1)完全打开视线:完全打开环山路望向山岭、田野两侧的视线,使山麓区最重要的自然景观――山体和农田能够呈现在游憩者的眼前。
(2)单侧打开视线:单侧打开视线包括面向环山路南侧秦岭打开视线和面向环山路北侧的农田打开视线,对于穿行村庄带来的不美观的视野,可以种植高达乔木遮挡;对于视觉景观良好的山体和田野景观采取取消行道树的种植或者种植低矮灌木来使视线通达。
4结论
本文在太平河流域景观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流域景观规划的具体策略,包括生态廊道规划策略、遗产景观保护策略、视觉安全保护策略,为太平流域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合理的指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景观学;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完备,对于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性。景观生态规划可以用于指导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园林景观达到多样化发展目标。
1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
1.1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学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城市园林快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优化环境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美化城市,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体系,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需要。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更有优势,可以有效节约设计成本,保证园林景观更好地符合地方环境现实需求,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建设施工难题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园林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而且还要符合城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只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审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满足城市绿化内在需求,做到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科学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性标准,有助于加强对园林景观规划的科学指导。同时,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实现地方绿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做到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统筹,更好地发挥地方植物元素的应用价值。另外,在生态学视角下,可以进一步根据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有毒物质情况,发挥园林景观改善环境作用,对于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蚀问题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向综合性景观设计的转变,可以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征,实现树木的优化配置。首先,现代景观生态学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全球定位技术,收集可以用于园林景观规划的数据,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结构布局问题有重要意义。其次,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学的关注下,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设计的转变,园林景观规划更注重垂直结构的植物配置设计,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营建符合长远需要的生态发展模式有重要价值。最后,生态学理论还可用来检测园林景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对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指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完善设计方案。
2景观生态学指导下园林设计规划原则
2.1自然优先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遵循自然优先原则,注重实现自然条件与园林规划的有机结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发挥园林规划的实际价值。例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地方自然环境气候与现有园林资源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从地方植物特点与土壤环境特征出发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运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环境,从当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树木等条件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应用价值,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符合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学价值。景观生态知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实现详细、合理、全面综合的设计目标。
2.2生态协调原则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做到人的审美需要与园林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满足人们园林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有效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的多样性目标,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态知识,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多样性需求。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应当注重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又注重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在生态学知识的体系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融合发展原则
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整体平衡和满足园林发展持久需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保持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自然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资源协调性,使整体效益得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在生态效益的视角下,运用生态学知识,审视现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漏洞,从而实现各种生态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美化园林景观
一方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设计上,应当结合人们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美学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标准衡量园林景观设计,从园林生态学角度审视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例如,云南倘甸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全面借鉴了生态园林设计规划思想,主要结合转龙镇区位优势,借助转龙镇树木林立和水系纵横的特征,发挥东川红土地资源价值,以大山的情怀和红土的厚重为基本设计理念,重点营造以湿地漫步、休闲水岸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保留原有植物为方法,搭配常绿树种,达到展示纸马古道观景的目标。
3.2优化景观要素
生态学原理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应当把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首先,应充分了解园林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当维护园林的多样性特征,凸显园林景观的个性,同时,合理运用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元素。其次,将多样性与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机结合,在重构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地方生态系统发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在发挥生态效益最大潜能的基础上,使生态环境建设趋于全面合理化。例如,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绿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绿线,重点加强了对龟龙湖公园、洛龙公园、入城公园绿化植物的规划保护工作。
3.3完善绿化植物建设
生态学涉及动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观赏学等领域,这些具体的生态学知识都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植物建设。因此,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不同生态学原理,全面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效果,切实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价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时期规划新建74个重点公园,围绕滇池草海环湖湿地、风景林地为设计主线,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有格局,实现一心、二轴、三环、四横、五纵的综合布局规划思路。以“碧鸡秋色、金马朝辉、滇池夜月”为主题,重点种植常绿开花乔木,从而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
•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国务院授予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及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经验典型高校”
一、学校概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并校于 1956年,是全国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及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大学,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现有雁塔、草堂、幸福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300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本科生按“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模式培养。现有15个院(系),6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次招生。学校设立有研究生院,拥有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5个。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科学路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拥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艺术与科技、雕塑、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绘画9个本科专业,其色专业1个,陕西省“专业”1个。同时拥有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程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9人,其中专职教师1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9人,讲师61人,并有兼职教授、副教授24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等一批国际国内重大设计竞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完成了一批科研项目,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政府、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出版、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与论文,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同行与社会的好评,也为国家各大设计院、研究院、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及其它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培养高级艺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学生获奖
序号
奖 项
作品名称
1
第51届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第1名;第46、47、50、51届国际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六项评委会奖
《祁•迹- - -玉华煤矿生态景观修复策略》第1名
《能源型城市的生态变革》
《种植未来城市-整合•镶嵌•叠加》
2
第24届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优秀奖
《一个立方体成就一个生态城市》
3
第一、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摄影组DV作品一等奖两项;雕塑作品一等奖一项
《头朝下》、《抉择》、《西部风》
4
2014“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一等奖一项,单项奖三项
《prospect of rebirth》《破垒·校园-对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策略的探索》
5
第二届全国雕塑毕业生作品展银奖
《被束缚的人》
6
2012第八届全国高校景观毕业设计作品展获场地理解与方案奖、人类关怀奖等多项
《守望者之家(The Watcher's House)》等
7
2013年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
《华夏百家苑景观规划设计》
8
IDEA-KING艾景杯第二、三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竞赛金、银奖
《城市湿地综合化设计》金奖
《余震重的避难所》金奖
9
第五、六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三等奖两项
《秦韵》 《那时》
10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三等奖、优秀奖
Abstract: So as to give some reference to the similar problems,and for Liuzhou city image molding and city personality, this text, based on the intensive study of Outdoor Advertising in Liuzhou ,presents city of Outdoor Advertising planning strategy ,combining with Liuzhou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户外广告城市个性
keywords: Outdoor AdvertisingCity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有位城市景观规划专家曾指出:“一个城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1这里提到的“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当然主要指户外广告,它成为“城市景观的代表”2,因而成为城市景观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城市个性的有形体现。笔者尝试结合柳州户外广告规划的实践,探讨户外广告在表达城市个性、勾画城市文化地图中的运用及所发挥的作用。
1、简析“户外广告”
(1)何为“户外广告”?
广告,从汉语字面解释即“广而告之”。城市户外广告是广告的一种形式,“户外广告(Outdoor Advertising)英文简称OD广告,指在露天或公共场所运用室外装饰手段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广告形式。”
本文所涉及的城市户外广告主要指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一部分,体现城市形象,表达城市个性的户外广告形式,主要为建筑物广告、单立柱式广告、落地式(台站式)广告及其他形式。
(2)户外广告的特点
户外广告从外观上看,具有内容醒目、主题鲜明、形象突出、不受时空限制、表现形式多样,与现代科技、工艺材料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
从给人的感觉及所起到的效果看,户外广告具有以下特点:①真实性,看得见、摸的着,具有真实的亲和性,被誉为“现实世界中唯一的沟通媒体”3;②重复性,在与目标受众的沟通方面是全方位全空间性的;③最近性,是离人们发生购买行为最近的广告,最容易,最容易诱发人们购买的广告。
2、认识柳州
(1)柳州市户外广告现状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户外广告为柳州的秀色增添了亮点,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户外广告本身从材质、制作方式上来说都比较传统。形式上多为平面面板式,类型单一。相对不同地段、不同对象,户外广告视觉景观效果基本相同,总的来说给人一种较为单调的感觉,缺乏整体统筹设计,对城市个性展现方面未作任何的考虑。
(2)寻找柳州城市个性
柳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U”字形的柳江将市区环绕成一个半岛,构成了柳州市独特的景观及“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点。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柳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丽质风光,在众多城市风貌日益趋同的现在,凸显出柳州的城市个性,即“秀美、活力”。
3、体现城市个性的户外广告规划策略
为突出柳州“秀美、活力”的城市个性,笔者以柳州的山水风貌和城市风情为突破口,重点围绕山、水、古城展开户外广告的规划策划,进而沿伸至城市发展的腹地。
(1)展现自然之美的户外广告规划
“水之美”:柳江是大自然赐给柳州市的最佳礼物,它蜿蜒穿过市区,给市民带来景观和精神上的极好享受。柳江南岸规划为柳州的“外滩”,在柳江北岸南望,映入眼帘柳江、“外滩”和马鞍山构成一幅“江、城、山”的奇妙风景。为更好的呈现一江两岸的优美景观,柳江两岸的户外广告以滨江休闲步行的人的尺度和视觉习惯为出发点,从“远观”和“近看”两方面进行设置。“远观”方面,户外广告以滨江建筑物广告为主,主要考虑柳江两岸对望时景观天际线的优美和动感,使江水、建筑、广告和远方山体融为一体。“近看”方面,则适当设置一些小型落地式户外广告,可结合电话亭、座椅等设施设置,也可以单独设置一些形式别致、色彩淡雅的灯箱小品,结合宣传廊、雕塑等,构成滨水休闲景观。
柳江两岸(红光桥--文惠桥)景观主题分析图
“山之美”:柳州市拥有三面环山的大背景,使柳州仿佛置身于盆景之中。柳州市中心一带既是商业中心区,又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其被七座山峰所环绕,产生“七星拱月”的效果。这种七山环城的不可多得的景观必须得到充分展示,因此视廊的控制极为重要,户外广告的设置需与之相协调。为保持原有的城市景观构图,应确保景观价值较高的视点、视域和视廊不被户外广告遮挡,确保“七山环城”的自然景色不被绚丽的广告灯光所掩盖,确保在围绕城区的山体上观赏柳州“盆景”时城市与广告能相得益彰。
(2)展现历史风韵的户外广告规划
柳州市历史悠久,历史城区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商业老街,要体现历史城区的风貌,这一区域户外广告的设置应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既能体现现代商业街的繁华热闹,又能反映历史街区古朴、厚重的风貌。
为保护历史遗存的原貌,不允许随意改变历史原有状况、面貌和环境,已有的户外广告应加以拆除。考虑沿街已有的商业开发,在历史文化遗迹节点外可适度设置一些小品广告。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街道建筑上的广告和店面招牌应小型化且少而精,并充满历史文化气息。
(3)展现城市活力的户外广告规划
“城市客厅”: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户外广告的设施必须少而精。人民广场是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象征,户外广告的设置可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用房等适当设置一些精致的小品广告,其整体形象不能冲击广场及广场建筑群的景观,喧宾夺主。
“城市门户”:城市出入口往往是城市的门户,体现了城市的形象,人们对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于此。此处可设置单立柱式广告,最好在若干出入口设立一些宣传柳州市城市形象的非商业性广告,展现柳州的现代形象和喜迎四方客的豪情。
柳长路户外广告位控制图则
“城市动区”:柳州的商业区或商业金融娱乐区是城市动感、活力的主要展现地区,户外广告多依附于商业办公类建筑。为营造活跃的商业氛围,广告画面宜丰富多彩,可较多采用灯箱、霓虹灯等声光俱全的形式;广告灯光要亮丽,宜多采用动感广告、立体广告;广告内容要求高品质,手法表现细腻。
4、结语
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特色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通过城市户外广告的规划设计,可进一步凸显城市独特个性,使其更富有魅力。合理利用户外广告的传播功能,对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个性展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韦曦. 浅析户外广告对城市景观的作用.华章,2011(32)
关键词: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生态学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提高到从生态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广泛地借鉴、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生态学接轨势在必行。在国内外的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大尺度的研究集中在空间格局分析和如何规划管理上,如对农林区的研究[1-3]、对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研究[4,5]等;中小尺度的研究仍以传统的生态学为基础,包括空间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6-8]等;对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够深入,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F. L. Omsted在1863年提出的,他将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而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9,10]。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布局各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使绿地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要求。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解决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中的问题,尤其是格局整体优化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背景研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从4个方面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旨在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作出一点努力。
1 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内自然斑块、现存绿地的保护、 新的公园及其他形式绿地景观的创建和绿色网络的建设等方面[11-13],主要方式包括:创造自然保护区;重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和自然生态系统;为大城市地区设计和管理绿色通道系统;保护和重建环境要素,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等;城市结构中的“绿道”与“绿线”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自然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完美和坚固等。
1.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多是从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而从城市景观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浙江、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14-17]。
由此可见,我国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国外相比研究面不广、研究力度不够,并且实施性较差。因此,研究如何运用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在进行景观生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问题分析
2.1 绿地布局缺乏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考虑
大部分城市规划是以人及其社会经济要素为中心,城市中除人以外的生命则被忽略,即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被抛在城市建设原则之外,导致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脆弱、抗干扰等自然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城市绿地环境效能低下、城市自然生产潜力未能发挥。
2.2绿地规划缺乏对生态多样性的考虑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基因、物种、群落及其生态系统分异,它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直接联系,并与大气、水、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人类在城市生存的生境基础。根据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原理,要使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绿地系统中的种植规划缺乏在生态学方面的考虑,在树种的选择上主要从乡土树种、适地适树来考虑,而忽略了从生态学原理选择植物,比如从发挥植物的光合效能、维持种群的稳定性、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
2.3绿地系统缺乏可持续的建设与管理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建设现象,且愈演愈烈。比如一些城市进行较大规模的大树移植,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低,而且必将对移植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且,对绿地系统的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也造成了绿地系统建设快、破坏更快的局面,不利于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有别于自然植被景观,自然植被景观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或干扰程度轻,它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原始性和物种多样性[18],所以对自然植被景观规划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前提;而城市绿地系统中人为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构建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共生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根本目标。
3.1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绿地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合理分布不同等级的斑块,并利用廊道加以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
3.1.1斑块。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广场、居住区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在设置生态绿地位置时要从景观整体格局出发,注意在关键性的局部和连接点即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绿地斑块,以保证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19];城市块状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小斑块相结合[20],合理调整各类园林块状绿地的位置、数量、尺度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功能;修建不同类型、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根据景观的集中和分散格局规划,集中使用土地,保证城郊风景区、森林等大型斑块不被破坏,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植被,达到生态绿地空间配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目的。
3.1.2廊道。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一般指各类江、湖、河岸绿带和道路绿化用地、防护林带等,可以调节小气候,起到分割、屏障和连通的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联结不同地域,消除热岛效应、防止寒风的侵袭,因此应加强城市绿廊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使绿色廊道形成网状分布。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在规划郊区绿地系统时,根据立地条件设置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农田防护林联结成网络系统;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在居住区、组团之间设置隔离带。此外,城市除沿河设置绿廊外,还应沿道路规划一定宽度、不同形态的植被带,建立复层绿化廊道可以改善道路环境、塑造多元的道路景观,还可以把城市各绿色斑块连接起来。
3.1.3基质。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郊区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空气与外界的交流、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可以达到保护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效果。
3.2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
景观异质性理论是指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因此景观异质性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可以创造多样化的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塑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以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从而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的稳定性。
3.3根据景观变化原理,对绿地系统适度干扰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变化首先与干扰有关。干扰是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研究表明,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均质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或减少异质性。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21],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采取适度干扰,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格局,使其生产的物质、能量、氧气最大程度地接近城市所消耗的量,以期达到城市绿地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但是,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充分研究分析当地的生态特点,对外来物种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实验,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比如类似水葫芦、紫茎泽兰等的入侵事件。
3.4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加强绿地系统的管理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积极影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种植规划中,要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配置,尽量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化,研究分析乡土植物群落特点,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
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但要从功能和景观效果方面考虑,更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做到适地适树,以多种混交为宜;通过合理配置乔、灌、草以及攀援、垂蔓、地被植物等,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不仅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有利于增强城市绿化率,维持绿地系统的稳定性。
要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养护管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植物配置属于人工植物群落,在建立之初比较脆弱,加上人为干扰频繁,植物生长环境受限等因素,需要养护工作根据不同绿地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养护手段,并注意和市民的交流沟通。
4 结论
面对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势在必行。可以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景观变化原理,采取适度干扰的法则,积极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信息,同时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种植规划方面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并且加强绿地系统的养护和管理。这样才能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
(收稿:2013-11-13)
参考文献:
[1] Chengqing Yin, Ming Zhao, Weigen Jin. A multi-pond system as a Protective zo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kes in Cina[J]. Hydrobiologia,1993,(251): 321-329.
[2] Satoshi Y, Daishu A, Noboru M, etal. Study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using natural land system[J]. Bull Univ Osaka Prefser B,1996,(48):99-107.
[3] Masa-ake M, Nobucazu N. Riparian landscape change over a period of 46 years, on the Azusa River in Central Jap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 37-43.
[4] Baskent E. Controll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ed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towards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53-97.
[5] Robert E. Tempor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on simulated landscape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Montana, USA[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311-329.
[6] Robert B. Biodiversity dynamics: from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approaches to a landscape ecology Point of vie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1): 89-98.
[7] Thomas J, Michael B, Geneva W. Landscape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1997,(12): 155-170.
[8] David E. Scale-dependent habitat use in three species of Prairie wetland bird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267-276.
[9] 陈涛.试论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4(2): 131-135.
[10]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 59-65.
[11]肖笃宁,李秀珍.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动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3:8-29.
[12]Richard T, Forman T. Land Mosca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Thompson C.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 59-72.
[14]孙鹏.城镇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D].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2012.
[15]黄庆生.永安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6]祁新华,陈烈,梁萦,等.湛江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战略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3).
[17]张锡娟.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D].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2005.
[18]王保忠,王彩霞,何平,等.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4,(2): 62-68.
[19]任海,邬建国,彭少麟等.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455-458.
[20]豆俊峰.重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J].重庆建筑人学学报,2002,24(4): 7-101.
关键词:湿地生态;修复;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有助于调节气候、水文,对水质起到净化的作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湿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湿地的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对湿地进行保护、修复,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水平。
1 城市湿地现状
1.1 城市湿地污染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湿地中,导致湿地水质质量下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湿地甚至丧失了其基本的功能。1998年以来,很多淡水湖以及城市的湖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湿地的污染严重威胁到湿地的功能。污染使得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尽管我国对湿地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污染还在继续。要恢复湿地原有基本功能,必须加强湿地保护,加大治理的力度,恢复湿地功能,使湿地得到可持续发展。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在我国,很多经济海区以及湖泊存在滥捕的现象,损害了天然的鱼类资源,物种的生存繁衍受到威胁。此外,湿地的平衡遭到破坏。海域鱼类的数量、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以及小型化的趋势。在内陆的生态系统中也是如此。
1.3 湿地面积减少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我国湿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湿地的功能严重下降,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滥开农用地;改变湿地的功能;湿地向城市化的方向转变。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围垦湖泊的面积达到130万hm2,由于围垦湖泊,丧失的湿地面积达到350亿m3,总量超过我国5大淡水湖泊的面积。
1.4 过度的开采水资源
湿地为工农业以及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湿地供水能力的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水不合理。例如,西北以及华北等地区,从湿地过度的取水,湿地水文遭到严重的破坏,部分湿地已经消失,如居延海。
2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
2.1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城市的湿地比较零散,多呈斑块状,面积比较小,功能因城市而异,对湿地的破坏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恢复的原则以及目标和自然湿地存在差异。
2.1.1 生态学的原则
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演变的规律,有步骤、有计划性的进行修复,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生态系统的群落,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化处于最佳的状态。
2.1.2 地域性原则
在制定湿地生态恢复方案时,需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按照湿地的类型以及功能要求等,制定合理的方案。
2.1.3 风险最小以及效益最大原则
修复城市湿地,技术性较强,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较为复杂,环境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不能进行准确的把握。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修复城市湿地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准备,以最小风险、最大效益为原则。对湿地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湿地的生态特点,进行科学估计。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问题,力求3者达到统一。
2.2 湿地修复的目标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总体上分为3个方面:修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即生命支持的功能;提高城市的人文服务功能;增加湿地的美观,提升休闲度假的程度。
从细节加强分析,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增加物种多样性。湿地系统动物群落以及植物群落得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自我维持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植被与土壤达到原来的水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适度的植被可以对地表的径流循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湿地具备更好的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使植被覆盖度增加;把湿地的美化以及污水的处理紧密结合;使湿地景观体现视觉以及美学的价值;恢复城市湿地的面积,只有面积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以正常的发挥作用;修复湿地水文情况。湿地的水量有助于调节动物、土壤等。
2.3 湿地修复的方案
湿地修复的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占用的农地退还成湿地,增加湿地的面积;针对污染,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达标排放;开凿人工的渠道,使城市内部湿地的斑块连接度增强;人工种植挺水植物以及芦苇,使植物群落得以恢复;实施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在湿地投放底栖动物,连接腐食食物链以及生食食物链,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在湿地建立污水处理的系统;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源问题得以解决。
上述方案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城市湿地退化的原因存在差异,在进行城市湿地的修复时,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进行科学的判定,根据湿地退化的程度,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3 城市湿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规划的措施
3.1 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
现阶段,在我国,对湿地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部分政策、法规与湿地相关,但是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湿地的管理非常混乱,因此,需要针对湿地保护制定专项的法律法规。
3.2 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
修复湿地的水环境,主要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如促流、清淤等,改善水体的纳污能力。结合城市湿地地形、水文特征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利用微生物进行净化,建设生物栅,进行复合滤床的处理。改善污染点的情况,实现水质的改善。
3.3 对水生的动植物带进行修复
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对湖泊富营养化起到抑制的作用,从而使水质的情况得到改善。在选择植物时,需要对原有的植物进行保护,以乡土植物为主体,适当的补种植物。
采用多种植物,可以产生视觉上的效果,与此同时,景观效果比较丰富,具有层次感,可以补充水污染处理功能,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在配置植物时,从植物的层次来讲,注意灌木植物与水草植物的区别,把不同层次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一起;从功能的角度考虑,可以采用发达的茎叶类植物,对阻挡水流、沉降泥沙起到一定的作用,发达的根系类植物可以起到吸收的作用。植物搭配,可以保持城市湿地的完整性,生态效果较好。
采用乡土植物,尽量少用外来物种。外来的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外乎2种: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成活率低;过度繁殖,威胁到乡土植物的生存,情况严重,会损害群落系统。
3.4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在湿地中,植被覆盖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在修复湿地时,需要保持原有的河岸线,利用植被进行生态护岸。主要是把乔木以及灌木混合种植,搭配水生植物,由水生植物延续到陆生植物,借助植物的根系来稳固堤岸,使护岸与自然相融合。营造差异性的生态环境,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为生物提供成长的空间,使生物的物种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增强。
3.5 使湿地的保护与城市水资源管理相结合
在湿地中,水是关键的部分。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而言,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湿地水资源的处理时,应当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城市用水的结构进行调整,普及节水的技术,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于湿地的供水问题,必须把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用水统一起来,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制定长远的计划,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与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矛盾。湿地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现阶段,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开采过度,污染较为严重,湿地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湿地的修复,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按照地域性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原则进行,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修复水生动植物,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俞志成.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J].新视觉艺术,2012(3).
[2] 张春来.北戴河新区湿地生态景观规划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3] 何丽芳.湿地生态景观的审美价值与旅游开发[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3).
[4] 温旭月.结合某公园实例浅谈湿地生态景观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8).
[5] 刘晓嫣,李轶伦.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J].中国园林,2009(8).
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 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世纪,也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世纪。建设富有当地特色,能体现当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村落和生态社区,是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当前,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超负荷的交通,大量的污染,使得城市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何从根源入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对生态型城城市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
1、 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含义
生态城市是一个新型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形成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的建设条件和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城市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并结合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应用系统科学、规划科学的手段,去设计、辨识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的人与城市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2、构建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性
由于近年来单纯的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而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而且还导致了全球能源总量大大减少,使能源危机的处境更加严峻。在世界范围之内,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为了应对人类共同的难题,我们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能源资源的浪费,同时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多倡导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经济环保发展模式,这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一重大话题之一。
3、 城市生态规划原则
3.1、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环境的发展和进步,最终的体验者是整个社会群体,所以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城市及城市生态景观进行规划上同样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能源资源,共享和谐。
3.2、敏感区特殊对待的原则
根据社会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环境敏感区进一步划分为能源资源生产敏感区与天然灾害敏感区等。这些特殊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条件,要求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特殊的重视和处理。
3.3、 多样性的原则地区特色原则
生物的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前提,它集中表现为环境能源的复杂性,一般分为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两个主要方面。而且坚持多样性,坚持协调共生原则,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同时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最终目标所在。具有时代精神的、能体现出城市地域特点的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3.4、 生态美学原则
生态美学原则在实际规划中是比较常见的,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与和谐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评判标准。具有时代精神的、能体现出城市地域特点的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3.5、 整体优化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的整体过程中,应该将生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单位来进行设计和思考,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和谐城市生态城市的实现提供帮助。
4、 城市生态的规划设计策略
4.1、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的对城市建设进行既有效又经济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比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可以尽量采用自然保护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这些挺水性植物去除BOD和氮;用浮萍这些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铅等金属,抑制藻类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DNT等化合物。合理的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之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构成高效的复合型人工生态系统,有效的发挥其生态功能。这种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的效果,又维护了城市的生态系统,而且能有效发挥调节水流、滞洪补枯的功能,属于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支持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
4.2、保护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要有详细的要求。通过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那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的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屏障的功能;而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被破坏。
在设计绿地的分布规划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和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等因素的限制。对那些环境质量需要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造就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地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精心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交通道路、立交桥等交通绿化,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效果。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也是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4.3、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要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在实际操作中要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做保证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进而为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提供支持。需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适合场所进行大量的种植,例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与宣传。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民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不同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进行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是可以有效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与组合,可以在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持。
4.4、倡导绿色低碳
伴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胜利召开,低碳、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 所以,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的建设,是城市生态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
低碳城市,就是需要按照一个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节约、循环、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应领域进行细化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产业结构、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绿色建筑标准、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具体实施起来,首先需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其次,要优化用地的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有效的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 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的土地碳排放标准等。同时城市交通方面也需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快速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
结语
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环境、经济、资源和人口等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形成蓬勃的发展趋势,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中小城市规划当中,应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