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市场定位

金融市场定位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4 16:15: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市场定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市场定位

篇(1)

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所必需的现代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就营销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农民实现小康的必要条件。实施贷款营销要增资减息减债减税,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再造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袁军(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找准市场定位,制定战略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营销品牌,创新产品营销等问题。赵祺(2006)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认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济效益。张小荣(2007)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营销,要通过转变观念,培养营销意识、准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发挥营销合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唐锦虹(2009)认为应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领域,并针对客户群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还必须解决贷款产品如何抵达目标客户群、如何评估控制风险以及如何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必须根据成本效益观念,对销售渠道、风险评估和审批操作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优化。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职员意识、资金、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效果等方面总结了当前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凸显村镇银行特色;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业务推广方式;坚持市场定位,提升银行良好形象等对策建议。

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营销战略是从总体上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规划、指导、约束。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就营销战略和策略而言,丁全喜(2000)在阐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推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营销战略选择,剖析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营销管理的理论依据,分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和目标市场选择,提出加强和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营销管理的措施。陈卫东(2000)阐述了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发展过程,概述了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归纳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七个组成部分,并描述了目标市场策略。庞灵久(2002)简单介绍了农村信用社的营销概念,以及搞好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而分析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竞争战略的运用。雷新宇(2002)分析了湖南农业银行进行市场营销的必要性,通过对国外商业银行营销发展阶段和经验的介绍,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比较,对湖南农业银行的总体营销战略和具体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围绕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对营销制度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营销人员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对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和公共关系等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市场营销进行规划,提出了设想和建议。冯冬梅(2003)、陈汉源,熊少美(2003).袁军(2006)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等营销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制定了相应的营销策略,以实现其战略目标。

就市场定位而言,张丽明(2006)认为农村信用社自身实力先天不足,要想拓展生存空间必须优化市场细分,科学界定目标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吴建亚(2008)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差别化定位和差别化经营,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在分析现有金融格局和农村商业银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牛艳梅(2009)在对市场定位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基于西部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从市场定位的视角阐述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提出了区位定位、客户定位、功能定位的定位策略。葛君(2009)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银行市场定位存在的缺陷,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实践经验,提出农村合作银行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认清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面临的经营困难、存在的不足等,扬长避短,为自己拓展出一片独特的发展空间。李秀茹,郭庆海(2009)从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绩效水平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实现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与协调发展。四川银监局课题组(2009)针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定位不明、支农职能不强、运行效率不高、资金循环不畅等问题,尝试借鉴国际政策性银行发展经验与国内的有益探索,从我国农牛水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发,提出应进一步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职能,并据此研究确定业务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措施。

围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最近两年较多。郭艳艳(2008)运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资金互助社的市场定位的建议。刘宛晨,段泽宇(2008)认为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小型合作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一定的支持下能够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熊玉军(2008)提出我国村镇银行应明确自身定位,重点营销自己的目标客户群;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深入农村群众,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大胆创新信贷决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机制。章芳芳(2008)、伍昆(2008)、阮勇(2009)、张笑尘(2009)、程昆,吴倩(2009)等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2008)提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农户、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目标客户。陈玉娟,孙利荣,吴伟中(2009)提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问题。

三、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营销策略是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手段,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具体运用的营销技巧。李树彬(2002)针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现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汪腾(2006).黎玲英(2008)进一步阐述了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方面。

(一)、农村金融产品策略

姚胜(2001)认为金融产品开发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农业银行腻得市场、吸引客户的前提。应加大创新力度,改进营销方式,采取有竞争性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抓好超前开发、整体运作、批量营销、捆绑服务四个环节。谢磊,田柳(2005)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和推广创新的信贷产品是发展的关键。梁婉霞(2006)对中国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交易类产品市场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外汇理财产品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彭健(2008)、朱灵芝(2008)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产品特点,探讨了银行卡产品的创新策略。张洪刚(2008)从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品创新不足的根源,提出了产品开发与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彭思敏,余香东等(2009)介绍江西省星子县农村信用社推出农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收费权抵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分析了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市场缺失、产品缺失、监管缺失等问题,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大力开发有本土特色的信贷产品,建立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匹配的监管体系,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对策与建议。张秀倩,张锦等(2009)介绍了河北省唐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唐县南店头乡政府、合作社联合创新担保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剖析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王波(2007)简要介绍了网上银行等金融电子产品的发展、特点以及风险控制程序,对扬州市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环境特征、市场营销机制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弊端。根据网上银行的产品特点,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建立新的市场营销综合管理模型,制定出新的市场营销方案,并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其中的流程改造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简要介绍了实施营销方案的配套措施。王艳晖(2009)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网上支付业务7PS策略组合及具体实施方法。强调运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组合,以可盈利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网上支付的经营目标。

(二)、品牌策略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2001)认为通过发现和评价品牌市场机会,实施品牌目标市场营销,开展品牌营销组合策略,执行和控制品牌营销计划等才能建立起中国农业银行自身特色。李和平,马恩利,黄新涸(2002)认为农村信用社应该策划、打造、经营好小额信贷品牌,要加强宣传策划、营销和服务。涂印平(2003).骆颖(2008)提出塑造中国农业银行品牌问题。王德平(2005)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形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提高小额农贷品牌认识,强化小额农贷品牌优势,拓展小额农贷服务功能,加大小额农贷品牌营销,强化小额农贷风险管理,加大小额农贷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品牌效应。

(三)、分梢梁道策略

崔健(2002)认为发展功能完善、手段多样的“金融超市”已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更新经营理念、拓展业务空间的必然。这就需要引进“自助式”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自由、舒适的服务;发展“在线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理财服务;提供“套餐配送”服务,使客户真正体会实惠的服务感受;创建“仓储式”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采取“网络式”经营方式,消除区域、条块分割固有的掣肘。王瑞华(2005)从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的迅猛变革着手,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有形网点形状,提出通过对传统营业网点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现有网点功能进行全面整合、对现有网点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米加快分销渠道的变革。

(四)、促梢策略

赵兰(2003)认为中国农业银行创新促销策略主要是对促销组合四种主要方式的整合与再造,即把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四种基本促销方式组合为一个策略系统,达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果,从而顺利实现促销目标。李高帆,马先国(2007)对中国农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广告策略、人员促销、公共关系等促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广告主题的确定、广告媒介的选择方面确定广告策略;在人员促销中注重新式柜台服务、差异化个别服务;在公共关系中通过新闻媒介,宣传银行形象。主动与客户保持联系,定期做好回访。

四、农村金融市场客户关系研究

客户关系是指围绕客户生命周期发生、发展的信息归集。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维护好自己的客户资源,保证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羞金泉(2002)以郑州市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整合营销理论、激励理论等对如何推行客户经理制进行了研究。王春生(2003)概括了农村信用社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提出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要求:设置理财业务的“值班经理”和咨询专柜;进行“农村信用社再造工程”,整合内部流程;开展金融信息咨询、信用评估和专项顾问服务业务;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健全客户经理制度;制定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陆宇明(2005)从客户关系营销的角度,对农村信用社公司业务客户关系营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的新营销策略:明确营销战略目标,找准正确市场定位;加强服务质量控制,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加强品牌形象的策划宣传,密切与客户的接触和沟通。乔颖慧(2006)在对客户关系营销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农村信用社推行客户经理制中实施关系营销策略的实际,提出加强客户关系营销及管理的改进措施。高云(2007)在系统地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客户经理制度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客户经理制的内涵、理论基础、组织模式及组织架构等,针对电子化建设设计了一个辅助信用社客户经理进行客户管理的软件系统。同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度现状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陈飞(2004)、王娟(2009)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实施客户经理制以及客户经理管理问题。

卢德勇(2004)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状况进行了阐述,从多方面分析了重庆农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思想认识层面,应该解决领导重视、唯技术论、分步实施问题;从具体工作方面,应成立相应机构,着重分析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加强电子渠道的建设,配备相应人员,加快机构扁平化和服务特色化,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等。薛玮(2005)从客户管理的角度对中国农业银行常州分行内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实现手段,对系统实现的各种功能做了详尽描述和应用说明。谢晓林(2006)结合连云港农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重点论述了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高层次市场营销体系,再造业务办理流程,实施完善的客户经理。邢松(2004).陶景慧(2006)、钱旭潮(2007)对中国农业银行客户经理制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

寮婕(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客户资源状况,提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积极稳妥地培植新生客户;建立客户征信体系;优质客户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科学的客户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公祥旭(2006)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条件和基本构架,剖析了目前实行客户经理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推行客户经理制的具体措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2006)分析了客户战略的含义、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施客户战略的目标、原则、途径以及配套措施。赛婕,孙大旺(2006)、郑承枝,傅智勇(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客户营销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客户营销的建议。刘海(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机遇及职能定位,提出了补缺者营销战略。其服务营销管理的策略包括:以客户为展服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五、农村金融市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研究

营销的根本目的是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满足客户需要并使顾客满意。顾客满意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盈亏。许斌(2004)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指标体系,采用面谈调查法和留置问卷调查法,经统计、计算,测算了湖南省农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数,并提出了提升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沙永红(2005)对中国农业银行顾客让渡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管理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提升顾客让渡价值的策略和原则,最后对提升策略进行了实施评价。鲍胜龙,田彬(2005)对中国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营业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水平、金融产品、品牌形象、客户建议栏等方面进行调研,进而分析了客户满意度情况,提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对策。程祯(2006)认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存在很强的关联性,高顾客满意度来自于提供高的顾客价值。金融企业通过不断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获取竞争优势。分析了如何提高顾客价值,减少顾客成本。李广海,陈通,王磊(2006)建立了农村信用社满意度的模型,以此来检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建设和满足农民信贷需求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改善绩效提出了理论指导。

林昌华,吴肇光(2007)根据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顾客差距的产生,以及如何弥合。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需要逐渐培养服务营销管理的理念,领会顾客差距的原理和本质,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通过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顾客关系,使组织实现差别化,增加对客户的附加值。把战略思考和管理决策的重心放在服务上,从影响顾客差距的内在因素入手,利用服务设计的准确传递实现金融组织之间的差别化,增加顾客的附加价值,从而维系与顾客的牢固关系,才能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总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一些学者和实践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这对于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2)

(二)外部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渐呈现出开放型经济特点。资金的来源渠道、社会财富的结构类型、融资结构的变革、居民收入和消费格局等要素的变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还未能根本解决。此外,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涌入、货币政策变化、国有银行革新、监督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竞争、开放、多样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处在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外部环境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三)内部资源分析新时期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六大劣势,一是总体资产的质量有待提高,不良资产过多,成了银行发展的沉重负担,缺乏多样化的融资手段,造成总体资产不足。二是缺乏合理的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公司制度不够完善。三是缺乏特色业务,市场定位模糊,与国有银行存在业务重叠。四是缺乏科学的信贷资产体系,经营结构不合理,贷款在时间和范围上集中度过高。五是与国有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总体规模较小,服务范围有限。六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对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创新能力较低。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存在着以上劣势,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内部资源方面存在以下两大优势:一是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大部分商业银行与地方性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准确地掌握着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效和资信状况,并据此提供相关服务和帮助。二是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的做出反应,拟定对应策略,这对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战略

选择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资源等方面,虽然存在着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劣势,尤其是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取得长足进步,就必须及时进行市场定位,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第一,应当将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总体呈现出本土化趋势,因此,较为熟悉地区客户的经营效果和资信状况,与客户联系比较紧密,易于监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预防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风险。极大地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系数,保障了服务效率。

第二,服务范围应主要面向地方经济。新时期商业银行一般都设立在各地区的中心城市,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运用周围地区经济的交融性,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进而探究地区经济的主要态势,捕捉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资源支配范围,谋求长足发展。

第三,在业务模式上应立足于零售业务。相对于大规模的批发业务,零售业务收益更加稳定、客户群体更大、风险相对较小。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日益增长,金融需求多样化的态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二)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第一,区域化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资银行逐渐进入,这无疑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新时期我国许多地区的金融市场实行地域限制,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致使商业银行在与国有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谋求长足进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努力扩大发展路径,积极打破区域限制。那些竞争力强、业务量大、业绩突出的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参股、控股、设立异地支行、兼并异地银行等手段,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区域服务范围,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打造区域性金融平台。

第二,重构银行管理体制。首先,要进一步扩大资本输入渠道,革新内部管理体制,优化股权结构。其次,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组织体系,全面推进扁平化管理理念。在重要业务领域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而对于营销环节和整体组织则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以此精简管理层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打造特色企业文化,运用价值链管理理念推动银行改革。

第三,差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要求商业银行要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致分析和区分,进而探寻金融市场在某一细节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从而形成特色服务。首先,要细致区分市场,全面了解金融市场的需求差别,并以此为依据,打造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根据服务产值合理分配资源。其次,明晰市场定位,将主要服务范围面向零售业务、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切实依据客户需求,确定产品定价。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竞争、服务成本、服务产出等因素,根据市场弹性及时调整价格。此外,还要建立个性化、多层次、经济化、效率化服务体系。

第四,成本领先战略。首先,要对资金成本实行更加精细的管理,充分运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合理转移定价机制。其次,要依据作业成本法,分摊和归集运营成本。此外,合理计量风险成本和补偿力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要有效控制资本成本,努力优化经济成本配置。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定位偏差;对策

1.村镇银行设立时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分布出现了不合理的局面,虽然拥有较多的金融机构,但是运营效率却相对低下,运营效率与资产负债规模出现反比例增长的趋势。因此,在区域定位上,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在客户定位上,由于农民和小型企业的经济较弱,创收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它们却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以农民和小型企业为主。在产品开发上,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以小额信贷为主。①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为2—10万元的小额贷款,其中2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利率也可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

2.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差的表现

2.1 区域定位的偏离

由于其商业性质的盈利性,为了最求利润最大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这也往往使得村镇银行偏离其原有的区域定位,将经营的中心偏向农村以外的县域地区。

2.2 客户定位的偏离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了减少自身在经营的过程中产生的资本风险,村镇银行将客户定位于县域的一些中型企业和具有优质资产的龙头型企业,对于真正需要资金运作的小型企业和贫困的农户却忽视,甚至对于无法提供担保的农户不予贷款,这就造成了村镇银行客户定位的偏离。

2.3 产品开发的偏离

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上以中高端客户群为重点,对于无担保能力的客户群,往往忽视,这也脱离了原有设定的以农村小额信贷为主要产品开发的方向。

3.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产生偏差的原因

3.1 村镇银行的商业性与政策性存在冲突

小型企业和贫困农户往往具有风险大、资金担保不足的特点,村镇银行出于自身风险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必然会把大部分资金投向风险性更小、抵押担保更安全的中型企业和较为富裕的农户群体。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以及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下,村镇银行会忽视农村当地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偏离了原本服务“三农”的初衷和政策。

3.2 村镇银行的风险可控制性弱

现阶段主要能约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的法律和规章主要是《商业银行法》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前者侧重于监管方对整个银行业的宏观把握,后者主要体现在村镇银行的发起、具体经营管理、公司治理等操作层面,后者对村镇银行的退出机制都没有很明确的规定,仅有的几点也是体现在风险监管指标上,重点关注点在资产质量上,而对具体的支农却没有详细的规定。针对农村中小型企业和贫困农户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情况,目前没有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这造成了村镇银行风险可控制性弱的主要原因。

3.3 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

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相较一般的商业银行来说很小,在社会的知名度不高,因此造成了人们对于村镇银行的认识度不够,多数农户质疑将钱存在村镇银行是否安全。据浙江龙湾农业合作银行的调查,82%的居民认为村镇银行是“杂牌军”,钱存进去会打了水漂;45%希望将钱存人势力较强的信用社;37%希望将钱存如国有银行;仅10%愿意将钱存入村镇银行,目的是支持其发展;另有10%将钱存人村镇银行,目的是希望得到优惠贷款。

3.4 国家的优惠政策扶持缺位

尽管基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加之农村经济收益低和风险高的特点,应该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财税和金融政策上的照顾。但是,村镇银行发展初期的办公开销和房屋购置等费用并未享受国家的补贴,补贴额度过低等原因也造成了国家优惠政策扶持的缺位。

4.矫正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差的对策

4.1 制定精准的市场定位

只有立足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优势,凭借本地化从业人员在当地的社会人际关系,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不但能够避开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还能够巩固自己在农村地区的地位。

4.2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村镇银行要凭借在农村地区的外部优势,因地制宜,努力创新符合当地情况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错位竞争,针对不同的市场、客户来制定不同的市场战略。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不偏离原有的市场定位。

4.3 拓展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在国家原有的资金支持上,要努力降低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减少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更多的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了解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和意义,让其了解村镇银行所开展的业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要设立更多的银行分支机构,拓宽自身的业务和服务渠道,及时了解当地农村的生产经营情况,加快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就能更好的拓展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4.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中央银行应给予其再贷款的支持,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利率管制上要适当的放松。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这样才能使村镇银行的资金得到安全的保障。相关政府和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建设给予鼓励,并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来指导和防范村镇银行的业务和信用风险,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来加强对当地村镇银行的有效监管。(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中国,《西部金融》2009年第6 期

[2]邱峰.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离及其矫正策略研究:中国,《吉林金融研究》2012年第4 期

[3]程昆.吴倩.储昭东.略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中国,《经济问题》 2009年第2 期

[4]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中国,《武汉金融》2008年第4期

[5]刘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分析:中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第21卷第12 期

[6]孟磊.我国村镇银行偏离“三农”的必然性分析:中国,《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7]阮勇.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建议——从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入手:中国,《农村经济》 2009年第1期

[8]吴治成.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师》2010年第2期

[9]张宏斌.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探析:中国,《金融时报》2012年11月15日第012 版

[10]张纪安.谭春兰.浅析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策略:中国,《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第6期

[11]朱海城.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3 期

[12]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中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4期

篇(4)

(一)竞争环境分析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模式,其竞争强度和利润率主要取决于替代品、供方讨价能力、新进入者、现有竞争者能力、买方讨价能力等因素。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共处在一个竞争环境中,新进入者主要是指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它无疑将打破金融市场原有的格局。而其他金融机构和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由于代替作用不够明显,因此,暂时还不能对银行的主导地位产生影响。客户作为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对利率控制的放松,其讨价还价能力逐渐增强。而作为买方的商业银行,受金融产品特殊性的限制,讨价还价能力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同行业的竞争。

(二)外部环境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渐呈现出开放型经济特点。资金的来源渠道、社会财富的结构类型、融资结构的变革、居民收入和消费格局等要素的变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还未能根本解决。此外,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涌入、货币政策变化、国有银行革新、监督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竞争、开放、多样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处在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外部环境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三)内部资源分析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六大劣势,一是总体资产的质量有待提高,不良资产过多,成了银行发展的沉重负担,缺乏多样化的融资手段,造成总体资产不足。二是缺乏合理的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公司制度不够完善。三是缺乏特色业务,市场定位模糊,与国有银行存在业务重叠。四是缺乏科学的信贷资产体系,经营结构不合理,贷款在时间和范围上集中度过高。五是与国有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总体规模较小,服务范围有限。六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对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创新能力较低。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存在着以上劣势,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内部资源方面存在以下两大优势:一是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大部分商业银行与地方性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准确地掌握着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效和资信状况,并据此提供相关服务和帮助。二是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的做出反应,拟定对应策略,这对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资源等方面,虽然存在着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劣势,尤其是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取得长足进步,就必须及时进行市场定位,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第一,应当将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总体呈现出本土化趋势,因此,较为熟悉地区客户的经营效果和资信状况,与客户联系比较紧密,易于监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预防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风险。极大地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系数,保障了服务效率。第二,服务范围应主要面向地方经济。新时期商业银行一般都设立在各地区的中心城市,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运用周围地区经济的交融性,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进而探究地区经济的主要态势,捕捉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资源支配范围,谋求长足发展。第三,在业务模式上应立足于零售业务。相对于大规模的批发业务,零售业务收益更加稳定、客户群体更大、风险相对较小。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日益增长,金融需求多样化的态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篇(5)

1.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策略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对于金融产品的营销效果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在整个金融产品营销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金融产品的定价与普通企业商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合理的定价不仅仅需要考虑银行经营成本,还需要对客户心理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流通、国家金融产品法律法规等,金融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不仅仅对银行自身造成影响,而且会对社会货币流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目前很多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会受到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控制,例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受国家政策和银行激烈竞争的影响收费都偏低,甚至成为免费业务,导致消费者普遍性的形成一种银行服务免费的一种潜意识,出现新的金融产品时,如何设计出客户能够从心里上认可性价比的金融产品价格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借记卡”年费收取以及银行卡跨行取款费用引起社会普遍性的争议就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将拥有更大的金融服务和贷款利率的自。金融产品的定价合理性对于金融产品的营销效益会有更大的影响。因而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力度,针对不同产品风险度、不同消费人群、不同的市场制定出既能够保证商业银行营销策略顺利进行,银行盈利提高,又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具有一定市场适应性的金融产品价格。科学合理、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金融产品定价能够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增强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避免银行出现各种金融风险。

2.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策略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中的产品策略涉及的因素较多,但是根据目前金融市场分析,不管规模多大的银行都无法提供满足整个市场全部需求的金融产品,不可能有面面俱到的金融产品,所以银行在推出金融产品时,首先要将市场进行细分,结合银行客户群体选择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客户的心理特征、消费需求、消费潜力、现行金融产品情况等因素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构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相对来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市场定位,例如,建设银行市场定位为基础设施项目和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和贷款,中国银行强力占据外汇业务市场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人员配备、营业网点、资金规模等方面不及国有商业银行,但是在多元化市场竞争中,每一个商业银行依然可以根据市场细分,找出新的目标客户群体,发挥银行优势,明确银行金融产品市场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形成银行强势产品市场定位,树立在目标客户群体中的良好形象。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中的产品策略主要有品牌策略、差异化策略以及创新策略。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产品盈利特征与银行自身实力选择产品策略。例如,有些实力雄厚的银行可以进行创新产品策略,新的产品能够迅速占据市场,赢得主要客户渠道,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他银行此时单纯的追随新产品必然得不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客户群体,但是如果其他小规模银行在追随大银行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策略,形成一定程度的整合创新,那么可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占据有利地位,加之在金融产品研发过程中小规模银行并没有投入多少研究资金,所以会获得较大的利润,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结语

篇(6)

(一)中小商业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利率市场化

赋予了中小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可以灵活运用,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差异化的产品定价策略。市场竞争中差异化竞争是非常有效的竞争战略,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针对客户群体制定灵活性的价格,覆盖贷款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积极投入到市场竞争当中。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加深,他们的产品定价自空间会不断扩大,这是很好的机遇,可以帮助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

(二)促进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和业务创新

利率市场化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弊端之一就是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降低,这个既是挑战,又是一个机遇,让中小商业银行重新认识市场,并加快产品与业务的创新,尤其是中间业务这一块的潜力非常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比例很高,一般占到40%以上,有的高达70%,但是我国这个比例远远低于这个水平,2012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比不到15%。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看到这个差距,并借助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开拓和创新中间业务。

(三)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

缺口为正时,利率对银行的影响呈正相关,当利率上升时,资产的收益要快于负债的增长;当利率下降时,资产的收益要慢于负债的增长。它是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基本手段,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风险增长,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学会利用利率敏感度缺口这个风险管理工具,并对资产负债进行主动管理,对利率改革做好准确的判断,以此做好资产负债的调整。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一直是逐步壮大发展的,未来发展前景光明,在市场地位方面,他们也已经用更加理性的视角、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定位。但是找准定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定位办法。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方面仍有许多不足。

(一)市场地位不清晰中小商业银行定位

首先就要对国家的宏观环境、金融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情况、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客户群体进行一个整体而系统的了解与把握,然后对市场进行细分,评估细分市场并选择好目标市场,最后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市场定位的目的就是找准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与其他竞争者区分开。不过目前看来,我国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对自身定位不清晰,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自身的经营发展匹配性很差,不能指引银行发展方向,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营发展效率低。再有就是许多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趋同化严重,定位相近导致产品与业务的差异性小,导致竞争格外的激烈,并且形成不了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

(二)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较低

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归根到底还要依赖于产品与业务的竞争,依赖于服务的竞争,谁的产品与服务更有优势,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客户。现在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只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但是对传统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重视不足,导致附加值低。其实,传统产品与服务依然是主力,不能放松研发,要不断升级与挖掘潜力,提高附加产值,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经营发展与市场定位不匹配

市场定位要量力而行,要与自身的经营发展相匹配,要在同行业中形成差异化定位。有的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不科学,与国有银行相竞争,并只想拉大客户,结果肯定是不如人意。另外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制度体系不能与自身经营相匹配,阻碍了其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下中小商业银行定位的建议

(一)依托地方优势加快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必然身处一个地方或一个区域,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位必须与这个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紧密相连,必须与地方企业的金融需求挂钩,必须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如此才能在一个地方扎稳脚跟,找准定位。许多中小商业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承载着城市金融发展的使命,在定位时必须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与居民作为首要目标,应该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存款、贷款传统业务方面,要根据地方情况,创新担保方式,降低贷款门槛;创新智能存款;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的效率。

(二)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发展

中间业务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非常激烈,在有限的资本里,必须寻找最合理的业务配置,而中间业务就是最佳的途径,也是增长空间最大的。现在企业发行股票与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越来越普遍,“金融脱媒现象”越加严重。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业务发展转型,利用自身的结构与网点优势,要积极开展多元化,具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扩大自己的收入来源。

(三)发展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篇(7)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环节。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要顺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一定离不开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作为曾经促进经济发展的资金提供者,农业银行今天所面对的农村已不是那个旧农村,而是已在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农村,因而农业银行对农村发展支持的力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有效破解“三农”问题,事关能否顺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这也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二、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分析

作为曾经深深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国家正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相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来说,存在违约风险大、业务枯萎的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正规金融组织能够在各种时间节点上,对所有农户的资金需求情况灵活调剂资金,满足借贷者的申请,它是内生于农村金融需求,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核准的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农业银行的运作脱离不开行政体制束缚,加之它外生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化的管理方式让它很难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最终不得不作出撤离农村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撤并农村落后地区的经营业务。综合来看,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背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所设计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金融产品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产品,但作为市场产品,在供需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出售产品前必然要开展需求分析,否则容易造成供求不平衡。虽然农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盘踞多年,但是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却紧密围绕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脱节,无法有效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与农村市场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资金使用量都非常小,来自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大部分都为小额信贷申请。由于小额信贷成本相对较高,农信社一般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资金供应,造成农村信贷市场的供需结构性不平衡;二,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也有很明显的时效性。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农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也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这就容易耽误农业生产时间。加之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畏惧复杂的信贷申请流程,转而求助民间金融借贷。由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量闲散资金无法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想借款又借不到的尴尬情况,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民间金融应运而生。

(二)人员聘用上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各领域都加快了人才战略的实施工作。各行业公司热衷于追逐高学历人才,一时间人才抢夺战烽烟四起。农信社作为正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竞争个体,在人才招聘上也有过之而不及,但是高学历人才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长期生长在城市,对农村金融工作知之甚少,比如高学历员工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尽快掌握信贷流程和业务,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有效识别农业信贷申请者的信息真伪。同时,高学历人才要求高薪水,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苦果,严重影响企业综合效益。

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一)公共财政在农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大的实际,成功上市的农业银行,在市场商业化经营思维下,撤离农村金融市场是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农业银行这样一家大型国有商行,要有效解决其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市场商业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出面,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农业银行顺利剥离了不良资产,并于2008年完成股改上市。对如何确定上市后的农行市场发展方向,吸引长期合作者顺利上市,还要依靠日后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

(二)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及人事任用的误区调整

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农村和城市都面临发展失衡的困惑。经济非平衡发展必然带来不尽相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生产性借贷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而在中西部省份,生活性借贷则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农业银行必须要对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才能实现“服务农村金融,商业运作”的市场目标,最终赢得发展机会。要想更贴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农业银行在人事制度上,尤其是农村信贷工作岗位,要彻底改变唯高学历是从的落后观念。作为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型国有商行,农业银行必须将业务重心放在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农村地区,如果依然采用高学历的人才发展战略,而由于高学历人才对农村信贷工作的诸多缺点,必然会严重阻碍农村金融信贷业务市场的推进速度,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