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04:3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通过居委领导的谈话,我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两点不足指出:一是社会交往比较多,二是公安业务缺乏经验与经历。这两个缺点的提出使我认识到作为某某局领导还有一定的差距。我通过以下方法来提升自我能力,争取达到各级领导的要求。
一、从思想上:深入学习,抓住思想,抓住灵魂,抓住精髓,抓住实质。
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机关、领导同志要率先垂范,带头学习贯彻党精神,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模范,切实为广大公安民警做出表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必须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把党的精神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贯彻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善于运用党的十七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指导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要自觉把公安工作融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这一大局之中,勾画新蓝图、采取新措施、谋划新发展、争取新进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着眼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切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某某局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从行动上:减少业务交往,狠抓我局综合业务水平。
我局综合业务系统工作能否上水平,关键要加强领导素质,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分内工作要亲自抓,负责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本职工作的同时,在组织上加强领导,在措施上加大力度,上下左右一条心,齐抓共管促落实,使得许多重点、难点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认真负责、真诚服务,是搞好我局综合业务系统工作的有力保证。对本单位综合业务系统工作的真情服务体现一个“诚”字、爱岗敬业体现一个“敬”字、辛勤耕耘体现一个“细”字、规范管理体现一个“严”字,表现出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做到“诚心、热心、真心”、“手勤、嘴勤、腿勤”,保证我局各项综合业务工作任务得到具体的落实,有力保证了我局单位综合业务系统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从未来工作中: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总体素质和经验水平的提升
首先在今后的工作中,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工作方法,这是是搞好我局工作的有效措施。其次根据我局工作特点,因地制宜,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转变服务观念,制定有效工作措施。在管理方面,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强化服务意识。在宣传方面,能利用墙报、版报、简报、宣传栏、录相、印发宣传材料和报告讲座,提高全体职工对我局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及自觉参与意识,把我局宣传教育和优质服务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积极培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学先进、找差距、攻弱点、上水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我局的工作开拓出新的局面。
1、要继续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地履行好部门的工作职责。综合治理是新形势下抓紧抓好公安系统工作的一项根本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职责范围。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从上到下层层落实责任制,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安工作环境。
一、当前基层人员政治思想的特点
1.价值观念不强
在政治观、人生观,还是消费观、从业观、道德观等等的价值选择,当代基层工作者和老一辈基层工作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人生的价值或者奋斗目标不是很明确,对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足。
2.对形势认识不清
复杂的社会形势,在社会地位显得越来越来重要的今天,许多人只是满足于现状,无养尊处优的认识。惰性思想意识,经历浅薄,大部分知识匮乏,这些弱点容易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会使其从自主走向新的盲从。
3.自律性较差
机关是一个将求纪律的地方,严格的思想作风和明确的纪律制度,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保障。但由于对社会形势的认知不够,社会知识匮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不清,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有空而入”。精力投入不够,“勤奋失效”,缺乏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热情,服务意识较差。
二、做好基层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以自上而下开展的教育,不能适应基层人员思想现实的需要
机关每年都要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这种周期性的教育,效果不佳。一是自上而下的,往往强调的是普遍性,而没有针对性,缺乏内在的动力;二是周期性的教育,更容易流于形式,统一认识,对照检查、落实措施、总结汇报,会形成应付的结果;三是形式及时间的安排上。参与性及互动性较差,特别是下情上达的渠道不畅。这需要我们对基层工作者思想教育的形式,思想教育的阵地、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一个再认识,提出合理科学的更新观念、新方法。
2.以人为本的思想贯不彻低
基层工作者思想价值观念的不成熟,这需要在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往往在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上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有效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没有根据基层工作者在政治觉悟、思想修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理论水平等方面,差异,因人而异,往往用统一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只讲先进性,不讲广泛性。但随着随着基层工作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确立人是主题、认识本质、认识目的的观念。已变成了基层工作者的要求。在这种思想下,推行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建设。就有了内在的推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灵活性,教育形式单一
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是创新,但实际上,创新的只是形式、载体,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对于基层工作者的来说对其实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实践中的体会,如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灵活性,教育形式单一。长此以往基层工作者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兴趣越来越淡,对基础机关的建设没有实质性好处。在新形势,新发展趋势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就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在科技化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纸,尤其是互联网,为信息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大胆的创新,灵活多变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基层机关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部就班,程序化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按部就班,为了任务而工作。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研究学习,一成不变的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指示办事,上课频繁,笔记繁多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都是上课然后写心得体会,根本就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没有有效结合的情况下要谈加强队伍建设完全是纸上谈兵。
三、做好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选准切入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1.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加强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从基层工作者身边活生生的人和实实在在的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化虚为实,虚功实做,防止和克服一切形式主义。努力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评比、有奖惩,切实把新时期机关基层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基层工作者的心坎上,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工作干劲。
2.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加强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贯彻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立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和发挥好机关基层工作者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基层工作者,要将每名基层工作者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爱好、性格特点等掌握牢固,在给基层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结合当代年轻人身心发展规律,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和闪光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提高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队伍建设有积极的作用。现在的基层工作者,自由平等的观念越来越强,逆反心里比较强,如不能抓住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没有较强的结合实际情况的能力,即使再有激情的教育,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效果,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基层工作者之上,要以平等的、诱导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把握结合点,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严肃纪律相结合
加强基层工作者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坚持从严治检方针。严格执行纪律,对基层工作者队伍中出现的违纪政纪的行为,违反中政委“四条禁令”,机关的有关规定以及上级下达的禁令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该处分的处分、该撤职的撤职、该通报的通报,对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
2.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项业务活动之中,加强基层工作者日常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无论是落实工作任务,岗位交流,还是变动职务岗位、实施奖惩,都要适时辅之以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排除和化解不利因素,帮助基层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渗透和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渗透和树立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融人到全体基层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基层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重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式。基层工作者的特点多样化,在严于律己,遵守制度的严要求下,关心基层工作者的生活,及时解决基层工作者的困难,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工作者的主体作用,要求基层工作者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努力贯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思想。
(三)形式多样化
省法院: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从五个方面加大整改力度。一是强化宗旨观念,改进司法作风。春节后,在全省法院系统组织开展一次“人民法院为人民,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强化大局意识,创新服务举措。立即着手制定《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指导意见》。三是强化领导责任,加强队伍建设。将于近期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决定》,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管理责任、审判责任,以一流的班子带出一流的队伍。四是强化对下指导,夯实基层基础。坚持一手抓办案、一手抓指导。近期,将组织一次关于基层建设的调研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加强我省法院基层建设的意见,促进全省法院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五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整改实效。将各项整改措施逐项落实到具体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了整改时限和要求。
省科技厅:针对我省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制订了加强工作的整改措施。一是创新管理方法,改进科技管理。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新的战略定位:把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二是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谋划一批对我省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技术,推进一县一业一园富民强县科技示范工程和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加强物流与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三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形成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重大科研设备的共享共用。四是加强科技开放与合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与中央大院大所大企业的合作力度,抓好河北省与国家科技部会商制度,积极探索科技融资新机制,建立我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科技融资新机制。五是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有关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实现省、市、县科技资源和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省人事厅:通过对照检查,实施整改,努力实现“四个突破”。一要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健全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措施,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等。二要在创新管理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发计划,深化人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市场监管,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三要在完善服务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服务理念,淡化权力意识,切实变“管”人才为服务人才,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制定人事公共服务总体规划,逐步建立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强化人事考试管理,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四要在优化环境上实现新突破。畅通引进人才智力的“绿色通道”,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制度,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加快人事法制化建设步伐。
G633.6
在我国数学教育界,近年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数学交流,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把“数学交流”列人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此的高度重视.在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数学交流开始进人人们的研究视线,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1、 对数学交流价值的认识
在我国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对数学交流的意义做了阐释,如“数学交流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数学交流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为解释、推断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事实上,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数学交流,就会得出对数学交流意义不同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通过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去认识,使他们有机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通过交流,主体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得以顺利完成,从而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稳定而有序,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保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数学交流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即利用外部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明晰思维过程,巩固思维成果,引发思维创造.
2、 数学交流概念的研究
数学课堂中离不开数学交流,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的听课、对问题的回答与质疑等,都是数学交流的形式;课外进行的数学活动,学生之间的问题探讨或论文报告中,也存在着数学交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交流呢?对此国内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与学会数学地交流.”“数学交流,就是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数学交流是以数学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做等方式让主体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
3、数学交流形式的研究
从数学交流的主体来看,数学交流的形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以及学生的自我交流”.根据数学交流所呈现的方式,数学交流分为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亦即“数学地谈论”和“数学地写”.口头数学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书面数学交流主要是指一种数学表达,它可以是符号的、图形的、图表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按照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数学交流可分为“师生谈话式、分组讨论式、实践探究式”;有的分为“讨论式、主讲式和书面式”;也有的分为“活动式交流、作业研讨式交流、问题研讨式交流”.
4、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研究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数学交流的实施来进行.关于数学交流实施的途径,有的着眼于宏观的描述,如“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有的侧重于微观的分析,如“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实施交流,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实施交流,通过单元末或章末小结实施交流”.有的从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如“基本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目标呈现与提出问题;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内合作交流;组际交流与集体讲解;小组评价与反馈补救。
关于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概括而言,主要包括:(1)重视数学语言的学习,包括要加强语义句法的教学、加强数学语言之间互译的训练;(2)直观描述,即通过画图、实物材料及模型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对数学概念或问题情景的模拟、演示、表达和转换.(3)口头交流,即进行“说数学”的训练,包括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倾听等方式.(4)书面写作,即创设“写数学”的机会,包括让学生写知识小结、写解题反思、写调查(实验)报告和小论文.(5)阅读,阅读材料并不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我交流也是数学交流的形式之一自我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反省和思考的过程.给出了培养学生自我交流的几种方法,即“概括和整理、反省和思考、撰写数学学习日记”.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事档案 托管
独立学院已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属于民办性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职工采用聘用制的用人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2006]101号):“各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民办高校教师的人事档案。”独立学院教职工人事档案绝大多数托管在学院所在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独立学院人事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这里面既有独立学院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
为使人事档案更好地为独立学院规划、预测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为考察、任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维护和保障教职工的个人权利提供法律凭据,笔者根据多年在人事部门工作的经历,提出一些看法和措施。
一、独立学院人事档案中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独立学院普遍办学历史短,工作重点是学科建设、学风建设等教学工作,教职工人事档案建设目前还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没有引起学院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档案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人员、经费、管理还不十分到位,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独立学院人事部门没有完善的归档制度和章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部门又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制约机制,使得人事档案的收集、归档、保存等制度得不到落实,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对人才队伍的考察选拔、规划预测、开发利用等工作的需要。
2.人事档案材料记载不连续、缺乏完整性
独立学院聘用的大多数是青年教职工,有些教职工毕业后到外企、私企等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单位工作了几年,由于这些企业本身人事档案意识就非常的薄弱,存在“人档分离”的现象,没有对职工相关材料进行归档,造成了档案里没有对其毕业后工作的工龄、业绩、职务、职称等经历进行延续的记载,无法体现其工作业绩和技能水平,致使其到学院工作后工资福利待遇、职务聘任或职称评定等人事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3.人事部门对人事档案收集、鉴定等日常管理不到位
独立学院人事部门一般不配备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人事档案的鉴别特别是档案价值的鉴别缺乏专业的档案知识,致使该归档的材料没有归档,不该归档的却归档,导致人事档案比较混乱,材料缺失或不够准确。
独立学院广大教职工对人事档案归档内容、管理范围更是缺乏了解,不会主动向人事部门提供个人材料,导致符合归档范围的人事档案材料收集不全,常造成教职工在校工作期间形成诸如年度考核、职务提拔材料、取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材料、工资调整材料、后续教育取得的学历学位材料、入党材料、科研成果、著作、论文、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等体现个人经历和水平的重要人事信息档案材料缺失。由于收集、归档工作不扎实,反映教职工教学工作、科研成就和个人专业特点的原始材料不全或遗失,将导致教职工部分历史经历产生空白的严重后果。
4.独立学院(托管单位)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单位)之间的矛盾
独立学院(托管单位)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单位)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空间上的距离使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其一,独立学院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沟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是人事档案的管理机构,应对独立学院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但由于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单位之间的联系非常少,缺乏协调沟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被动地等待独立学院上交档案,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材料移交制度。独立学院有许多应当及时归档的材料比如学历的变化等,往往不能及时归档,甚至不能保证一年归一次档,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及时更新。
其二,档案管理与利用产生矛盾。由于空间的距离和档案管理技术的落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无法为独立学院提供及时、方便的档案利用。人事档案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而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目前开展人事档案的服务只限于收集、整理、保管、转递、开具档案证明等,并且是原始的手工管理,对信息的查询依旧是人工查找档案实体,没有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独立学院需要利用教职工档案时,凭单位联系函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部门办理,远距离的、频繁的来回查询,对学院来说既低效又花太多的精力。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只是被动的存档管理,不能对委托的独立学院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服务,在人才选拔、培养、开发及预测上无法为独立学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1.独立学院人事档案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独立学院领导要重视人事档案工作,人事档案是人才开发的重要资源,是个人经历、思想品德、工作能力、职务、职称等方面的真实再现,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在独立学院发展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独立学院要做好教职工人事档案工作,可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情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细则》、《关于干部档案材料收集、归档的暂行规定》及《关于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出适应独立学院特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这样人事档案的收集、鉴别、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既维护了档案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又让独立学院的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轨道。
2.加强人事档案宣传力度,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独立学院人事部门应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把加强档案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学院刊物、网站等多种媒体对教职工进行档案知识的宣传,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了解人事档案制度及条例,了解哪些材料应归档,使教职工自觉地配合人事部门及时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经过不断的宣传教育,使档案意识深入教职工心中,化为自觉的行为,为人事档案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使档案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加强独立学院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人事档案工作需要依靠独立学院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做好。笔者从事多年的独立学院人事档案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从来没有联系过独立学院,没有就档案工作进行过交流、讨论,只是坐等独立学院上交档案。独立学院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联系,召开工作会议,就人事档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把档案工作做好。
4.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档案事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独立学院的人事档案托管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所以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包括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独立学院二支队伍。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必须高起点、高要求。这支队伍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精通档案学知识,熟悉档案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树立全心全意为独立学院档案托管人员服务的思想。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专业人员。
另一支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人事部门档案管理人员。首先,独立学院应充分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最好配有专职的档案人员。即使是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应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精力放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其次,应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才能保证档案收集、整理的质量。
这两支队伍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人员应主动地深入到各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做好业务指导工作,一方面使独立学院档案归档工作做到正确、完整、规范;另一方面,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指导的过程中会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三方面,这给双方提供了一个思想沟通、工作协商、信息反馈的平台,通过双方的互动协作把档案工作做得更好。
5.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独立学院在人事管理工作中随时需要查阅、利用教职工档案信息,以便对教职工作出及时、正确的评价。若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仍然使用传统的服务方式,需要独立学院派人前来查阅档案,则费力费时,很难满足独立学院人事管理的需要,这也使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受到限制。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纸质的人事档案,制作成数字化的人事档案信息库,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独立学院可以通过网络对人事档案信息库进行及时更新、查阅,实现远距离地对人事档案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和维护,省时省力,这样可极大提高人事档案利用价值。因此,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发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库,将是独立学院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杜玉兰.论人才流动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新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2012(6):36-37
[2]马世仙.独立学院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完善[J].商品与质量,2012(s3):65
课改思想的由来:学生在平时课堂上掌握得比较牢固的知识,到了期末复习时忘得已经差不多了,为了让学生重新掌握这些知识,老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基于这一点,我查阅了大量课改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合和反思,确定了考点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改的实验和实施。
一、考点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关于考点的界定:(1)考点即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2)明确考点在这一单元、学期、学段的位置与作用。即对知识的前牵后挂、合纵连横。(3)确定考点在考题中被考查的内容,即考了什么,是怎么考的。(4)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题里的某些问项中。
要想准确地把握考点,还需要对课时练习题、单元评价题、阶段检测题、期末考试题和中考题进行搜集、整理、优化、组合,根据内容标准,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教学的考题,并确定考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课上在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时,重点强调考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课的考点名称是什么,需要掌握这一考点的哪些部分,考试时命题者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怎么考查,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学会读书,这也是生本教育的首要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边阅读边画出课文中的关键句、标出句子中的关键词,通过关键句和关键词理解课文,进而正确把握考点。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课文时,巡视课堂,发现那些阅读还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或者课下辅导。
小组讨论和交流是课堂的重头戏。学生对考点的认识需要交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考点的识记的思路和方法需要讨论和交流,等等。教师在学生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参与到学生中,注意观察调控课堂,倾听学生的发言,针对各小组的情况结合设计的导学思考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考点的重点,化解难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小组的识记,对考点掌握得差不多,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探究上的题目。做题前,先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在解答选择题时,边读题干边划出题干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和题目的选项对号入座。第二,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关键(1)阅读材料,画出材料中的关键句,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通过关键句和关键词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分析材料的内容与学过的哪些历史事件有关;(2)阅读问项,画出问项的关键词,通过问项的关键词,确定问项的主要意思,明确问项需要回答的内容是什么,应该怎样回答;(3)结合问项和材料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切入点),顺利答题。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学生做题中的困惑。
教师精讲。这里的精讲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对于训练的考题,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对于本节课所学考点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建立本课的知识结构;对于的确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则要言简意赅,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
二、实行一卷双考
1.问题的背景。应该说每一次考试结束后,对错题的整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继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重点提出后,我在班级里也作了严格要求。开学初,每个学生都准备了错题本,我还专门安排了班干部负责检查,但是,学生在整理错题一、两个星期后就没有坚持下去,学生反映作业太多,没有时间整理,可以说,错题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老师在处理作业和单元检测时,也是采用传统的给学生通答案的方式,让学生用红色笔改正答案后再交上,以应付方方面面的检查。至于学生对作业、评价、测试后的错题到底掌握了多少,恐怕老师们很少关注。
美学问题中的审美体验与互动感知及其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在展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展示设计中,运用大量的互动体验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本文就是通过分析美学问题当中的一些艺术美及身体体验与感知,结合现代的多媒体展示设计具体阐述美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互动体验 审美感知 多媒体技术 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64-02
1 美学的概念
美感是什么,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一种体验。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所主张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被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奉为经典。贝尔所说的就是一种人在自然环境中所产生的主观状态和感受,这是一种直接而纯粹的状态,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已经很难进入“纯粹”的状态,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是关于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图像、声音、影像等内容,现在的艺术作品也由传统的图像变为影像互动展示等形式美来表现,观众在观看中获得美感,达到作品与人之间的交流,一种审美体验在身心与艺术作品交融中产生。
2 展示设计中的美学问题
2.1 身体体验的意象美
现代展示设计一般以观众的直接审美体验来观赏一定的陈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学问题的产生。信息技术在现在更多地就是交流传递方式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当今许多艺术家把交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声称自己是交流艺术家,然而“交流美学”这种美学的媒体其实是“非物质”的,它大多来源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电子信号也自然留下了无形无迹的轨迹。一些交流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思想,创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艺术。所以,展示设计就是结合一些当下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空间和审美互动达到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体,人作为主体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身体至上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莱思,特纳对身体问题进行一定研究,明确指出在如今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最首要领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身体既是主题也是媒介,通过身体的一种呈现与表达更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在展示设计的场域中,身体体验也越来越成为考虑的重要性因素。
现代的展示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视观众的身体体验。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成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皇室、贵族等,身体体验的新奇方式没有出现在艺术的展示空间中,但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展品根据一定的分类形式等展示权力机制进行重新布置,观众在一定展示空间的“规导”下进行参观。展品大多以静态的陈列方式为主,具有身体体验式的方式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没有太多呈现,而在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展馆中,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通过更多利用观众的感官作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神经大脑都与作品直接对话,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如图1,一些展馆中的影像展现运用一些互动技术,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了点评作品思考作品的关键因素,无形之中已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现方式的形态。这种让展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艺术展馆的发展。这样也产生了观众对于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人这时变成了主体,由人来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义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就产生了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这种互动的身体体验展示设计方式就产生出了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美感是与人这个主体及其所散发出来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脱离了这种互动感就达不到一种美感的意境表达。这种体验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种美,而以往传统的单纯性认识则追求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没有色彩的。
2.2 艺术美
艺术美学中还有一个特征是来自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说到艺术美,还应该谈到一个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有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这三层关系不可或缺。
设计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图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材料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或者触摸到艺术作品的材料表现,这是许多设计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表现形式,尤其是展示设计活动方面。
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贵的材料能带给人们最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创新材料中所散发的特质并很好地运用这个材料才是最关键的。材料现在正在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在表现一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内涵的表现。展示设计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和制作,从软件设计到布置陈列,无一离不开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又要达到艺术美和环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种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响的。例如大理石给人一种坚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相比之下,木质的感觉会更加具有亲切感,木头的触感和气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带给人的一种气韵当中,就是这样的材料质感,一种氛围才能融入美感中带给我们享受。
2.3 新技术的互动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不能满足于陈旧的艺术表现材料,他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头脑,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技术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时代已经阻止不了新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产生于展品上,更体现在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变现为艺术作品,抓住观众的视线,增强他们的用户体验感。展示设计中所表现的主题场景运用新科技的创新可以给主题表达带来意外的收获。观众在这些新科技的体验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视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的重要地位。
然后,我们还要通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些环保设计,新材料结合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在最近的展览包括上海世博会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表现方式的创新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新技术的表现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发艺术作品美感形式的表达,韵律、色调、质感、线条以及具有立体感的效果可以完美展现。在艺术作品的展示中,正是这些结构、平衡、秩序等表现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们。
对于展示活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参展商等等。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可以将他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够促进入与展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证展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互动”表现形式下,很多相关的、相互影响关系网随之产生。
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物品,这才是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表现。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将人体尺度以及习惯作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像互动展品的设计就必须要为与这个展品产生互动的群体考虑,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因素,特别是人体的尺寸、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方式。
良好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艺术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间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现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寸情况,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展品的摆放高度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平均身高以及视觉习惯,当然展示空间中的视觉标识系统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体现,其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式要杜绝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休息空间中设计的座椅设施和互动娱乐设备要结合使用群体的各方面考虑因素,这就要求其形态设计要考虑到受众的身高、背部曲线等生理因素,通过关注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表现,展示设计在各方面变得更为合理,设计的展品以及构建的空间氛围环境更能满足观众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
观众在观看展示空间的同时,对展示环境、展品的陈列、展品的相关色彩信息感受与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情感是联系展示设计中人与展品情感的纽带。在如此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渐提高,他们更多的会关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与重视,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过程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观众作为设计的基点重点。通过互动参与的展示形式,特别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如图2,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最具特色的动态卷轴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互动的科技技术结合传统的元素设计,展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观众更高的观展热情,也能高效并最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传达,使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有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呈现才能达到美学的一种感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回味绵长的体验印象。
这种人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表达,经过人对于作品的直接观看和理解思考,不断地体验和阐释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它的形式美、艺术美、材料美、体验美等审美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新的层次所揭示和照亮,这种种美学美感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美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每个观众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观众进入到作品所带给人的意境中去,这样的一种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认识起点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种美的无限延续性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