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4 16:1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青少年传统文化

篇(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3]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5-6.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4月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要求分学段有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中小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层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1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

传统文化隐含着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追求,又渗入多种多样的价值理想,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包括“爱人”的人道原则、“修己以安人”“尚同”的群体原则、“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谋道不谋食”的理性追求、“内圣”“外王”“善”等品质要求[2]。青少年自觉接触与内化传统文化,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引导,为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根基。价值观发展需要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对青少年具有建构作用,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相应地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然后在生活、学习中就会用什么样的理念、原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3]。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水平,鼓励青少年以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生活中自律自强。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杆,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如传统文化中彰显的“爱人”原则,可以塑造青少年人道主义精神;“修己以安人”的精神可以在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尚同”思想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意识、集体意识等。

2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教育内容需要整合,实施途径与社会影响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克服。

2.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内容不成体系,与青少年生活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重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还要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书法等学科都可通过相应内容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内容的设置似乎很全面,但呈现在每册教材中的内容却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学完一个阶段之后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仅限于选文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课本选文涉及《世说新语》《论语》《礼记》《西游记》《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及古代诗歌等内容。研读这些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青少年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杂乱无章的内容不利于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价值观培养的合力。

2.2教育途径单一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中小学纷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相当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语文学科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依然停留在经典诵读的阶段,没有深入到文化内涵深刻把握的层面。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的通常做法是,在讲完知识点后便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这种教学方式用来应付考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却比较小。这样的教育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短期内背得了一些课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逐渐淡化。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重于内容。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成语大赛、汉语听写大会等,确实营造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但参与人数有限、实际效果有限,同经典诵读一样还不足以使青少年自觉深入传统文化精髓。因为绝大部分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观看此类节目的机会不多,另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不够,很难让他们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

2.3影响有限

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作品不仅年代距今较远,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隔阂,导致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负面冲击,影响有限。如今网络文化、电视文化等发展迅速,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课余时间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这类娱乐方式。这些“快餐文化”视觉效果强烈,轻松愉快,能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其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沉湎于此。另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报纸等被现实利益所迫,对传统文化的部分涉及较少,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形成。总体来说,社会导向不利于引导青少年主动关注传统文化,不利于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功能将会削弱不少,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的办法。

3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路径

文化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实有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为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其一,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修改课程计划、增加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处理等方面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如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老套路,结合课文教,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课程资源,挖掘析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4]。其二,要综合考虑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教育内容谱系,通过主题教学等方式,把一定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出来并系统化,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整理过程,主动学习传播传统文化。其三,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即内容要有丰富性、体现基础性、编排要有序列性、在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上增强灵活性[5]。同时,鼓励青少年课外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个人视野。

3.2拓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如,可利用青少年爱读故事书、爱玩网络游戏、爱看电视的特点,编写一系列解释详尽、通俗易懂的故事书、生动有趣的漫画书、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供青少年选择,寓教于乐,达到用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的目的。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主要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门学科教学要各有侧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目前推荐背诵、阅读的选文作为必读篇目,大力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4]。其他学科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课外还可以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学科人文作品展等活动,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越认真,则越容易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越会按照传统文化倡导的原则来接人待物。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尽可能地多与青少年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就其内容进行讨论,让青少年深入其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的道理。

3.3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影响

学校应营造“德高为范”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明确身上肩负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义务,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底蕴,悉心帮助青少年调适心理。其次要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体现传统文化因素,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弃恶扬善,求真务实。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应无处不在。要让青少年在零碎的时间无意识地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比如在广告牌上放上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青少年在放松的环境下被短小的故事吸引,不自觉地以故事中人物为榜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宝石,青少年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让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应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与经典同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作者:王婉珍 李学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康晓光,王瑾.学校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及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30-35.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 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的空前革新不仅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道德观念也都在原有的本质上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心性尚处发育阶段的当代青少年更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受到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客观上促进并及时更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而光怪陆离的社会状态与新旧体制过渡之际所产生的矛盾摩擦等问题在主观上又无不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诱惑(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这都极大阻碍了道德观的形成。

一、青少年道德精神的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养尊处优地集万千宠爱与一身,所以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阻力(学习压力、成长烦恼等)时,有一丝半毫的打击,便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仿佛整个人生就此崩塌,丧失对任何事物的积极性,甚至质疑人生,质疑世界。一旦不能得以及时正确地引导,便很容易陷入错误评价的模式中而无法自拔,长此以往,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缺乏宽容心

现在的青少年因为过于依赖父母或整个家庭,养尊处优的生活模式助长了他们好逸恶劳的心性,不仅缺乏高尚的生活情趣,甚至就连最基本的礼仪意识都丧失得一干二净。生活一味追求奢靡,消费一味追求排场,着装一味追求新奇时尚,污言秽语不绝于口、拉帮结派形同地痞、人际交往唯我独尊,全然不知宽容、尊重究竟为何物。

(三)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抱负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恶学习、回避学习的现象。课堂上学习,不是无精打采便是睡觉走神;课下复习,不是借鉴抄袭就是捉刀;甚至就连周期考试,徇私作弊现象都屡见不鲜。他们不仅不为此而羞愧难当,反而还以侥幸逃脱监考而自视荣耀。这些学生,不仅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就连最基本的荣辱观都混沌不清。他们视学习为负累,浑浑噩噩地走过场,长此以往,将直接酿成整个社会道德观“走下坡路”的恶果。

(四)不懂感恩,诚信意识浅薄

无论是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批评还是教师好言良语的教导,许多学生不仅不感恩图报,反而厌憎烦躁。抱怨多过体谅,叛逆胜过顺从,缺乏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的意识。他们行为做事不守诚信,态度轻浮,好像浮萍一般不能脚踏实地。

二、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一)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道德教育的过程

1.对于道德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实践工作的改进,其首要任务就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大德育”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尚群爱国的功德意识、以礼待人的仁爱传统等),来继承和弘扬道德教育,进而缓解青少年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和脱离生活化的现状。

2.发扬孔子在德育中把德育作为核心和本质的德育思想。德育首位思想,并非强调德育要比智育、体育、美育等位高一等,而是其他教育都应共同承担起德育的功能,都应该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质放在首位。

3.优化德育过程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首先,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要提高,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在把握社会道德规范涵义与社会意义时从理性角度出发看问题,以社会道德规范作为要求自身道德认知的准则和奋斗目标,从而更好地为道德观念与道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完备道德体系,有机利用家庭和社会所具备的德育功能

1.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三大主要因素。而就当下道德教育的形式来看,其核心地位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功能却被完全排除在外。鉴于学校的教育管理趋于封闭式,所以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实际性的验证。

2.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启迪的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形成与确立。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则更具感染性和长期性,家庭教育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启蒙作用。

3.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尤其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集聚地的社区,不仅发挥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载体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提供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平台。良好的社区人文气息与生活环境,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与道德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了社区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相比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起社区大众媒体的力量来促进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良好形成。因此,新时期开发与孔子德育资源的利用,只有在学校的主导教育、家庭的正面教育、社会的辅助教育三项的有机结合中,才能创立一个整体育人体系。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

孔子道德观念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最重视环境的熏陶。校园作为青少年生活与成长的主要环境,承担着德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所以对这一实践环节必须做到高度重视。明确地说,学校文化建设当隶属于德育实体的构建范畴。

道德教育绝非触摸不及的口头形式,而是一个坚实架构且内容丰富的实体。所谓实体,即是实际行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来发挥校园德育的建设,去展示德育的重要地位。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孔子德育的精华,需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1.重视校风建设,以有效地发展教风和培养学风,规避一切有损于个人以及他人道德品质的行为,形成对师资力量具有凝聚力、对学生具有规范和引导、对社会具有模范表率等作用的良好校风。

2.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兴趣活动有机融汇于一体,开展具有鲜明特色且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巩固道德文化的深入性与持久性,以校报、校刊以及校内广播、电视为媒介,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根除一切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倾向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延.论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位浅谈[J].科学与财富,2012(02).

[2]李苏.谈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大舞台,2010(08).

篇(4)

 

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强化课堂理论教育、营造浓厚德育文化育人氛围、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教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承载着文化内涵,孕育着先辈们的思想精髓,传递着育人价值,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修养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和思想孕育的结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育人功能,具有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念,往往代表着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凝聚、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向善、求真、至美的功能。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成才。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既作为一种无形的强大驱动力量,为各种德育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作为道德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青少年健全人格与道德素质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教育和培养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可以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忠、孝、仁、信等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转化,自觉掌握有关中华历史文化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认识与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

 

其二,可以规范和调节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使青少年养成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自愿自觉地去履行道德信念和道德义务;

 

其三,可以激励青少年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目标,传播道德文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完善。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观教育,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历史和杰出人物史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而德育又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包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导向功能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重要启迪。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抱有坚定的相信,对某种事物笃定的追求,从而不断实现目标。人不能没有信念信念,没有理想信仰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就等于失去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无数有识志士艰辛跋涉和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寻找国家富强途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从诸子百家到新中华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英雄人士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理想信仰的支撑,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侵染。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有“克己、礼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其基础、源泉,可以不断激励和推动青少年孜孜不倦地追求心中之理想目标。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囊括的爱国主义内容为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重要借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们共同进步的精神支柱。从中华优秀传统的古代教育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的爱天下之宽广胸襟,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再到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责任感的宏论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情怀和坚贞不渝品格,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主义精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大力予以开发、挖掘、整合进而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躬体力行为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示范。强调自我的反躬自省、身体力行和亲身体验,是中华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人格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从孔子老子提出内省修养方法和见贤思齐的带头作用,到职业领域方面要求青少年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业道德,再到家庭方面要求青少年主动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邻居、男女平等等家庭美德,在学校要积极提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尊敬守法等个人品德。这些基本德育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比如,社会公德方面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理念和思想,都渗透了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像这些思想理念,对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具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路径

 

作为青少年德育主阵地的学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可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途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来提高青少年思政针对性实效性。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中。常态化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如组织学校专家、教授、学者编写有关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辅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编写一些与《中学思想品德课》、《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匹配的校本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案例集。

 

在教学中,可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图文并茂、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铭记于心,使得抽象的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形象生动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体验感悟教学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

 

2. 积极营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举办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举办各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博物馆之春、读书、讲故事和“发现身边美”学生微电影作品展播、寻找身边道德榜样了解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脉络;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型诗歌朗诵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和瑰丽;可邀请传统文化领域德行高尚、治学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的文化名家和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聘请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开展讲学讲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感受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氛围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3. 开辟网上网下传统文化等网络德育教育专栏。现代社会是一种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流群体。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大众媒介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传播作用,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开来。充分利用好现有全国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字文化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把经典名言、脍炙人口语句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中华经典资源库专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栏目,通过手机、QQ、微信、论坛等现代媒体技术形式,使学生随时可登陆网站查询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名人事迹和礼仪礼节礼貌知识等,同时还可在网上发表个人心得,从而形成网上网下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扩大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范围。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传承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一、研究提出的现实依据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这是在省部级主要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从这段讲话可以看出,从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出发,强调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性――“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根据目前的研究走向,在整合并研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研究个案,具有两个层面的效果:一方面,尊重并凸显学院作为地方性政治院校的教育特色。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着团干部教育培训和普通学历教育的双重使命,所以学院具有政治性和学术性两种气质。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被青少年接纳并传承,其前提条件就是青少年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引起高度重视,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员和开展正是学院特长。另一方面,实现了学院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文化建设为保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院内部不仅设有专门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的“青少年研究中心”,而且有以传播为己任的“文化传播学院”,这两种资源相结合将发挥巨大潜能。

二、建构符合青少年认知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在高校范围内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知识传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进行调整,这是保证传统文化通过课程的方式传递给青少年最直接、最高效、最简单的方式。这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完善课程体系,切实推进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认知并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需包括两种课程结构体系,一种是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另一种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既然专业选修课在开设时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对自主的、有侧重和针对性的选修课程,使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有机会得以讲授、探究和传播,成为青少年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调整学分评定机制,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在全校范围对学生成绩和评价机制进行调整,用学分、奖品、奖项等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围绕传统文化开展各项活动。如学生参加“国学达人”、“古文经典朗诵”、“我爱诗词”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并获得名次和奖项,则适当调整对应的学分比例,并在学院内部进行表扬和表彰,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措施。

(三)建设文化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重视传承新生力量的培养,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检验。所以,建设文化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是培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力量的有效措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给低年级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又能向更高层次输送优秀人才。

一方面,重视学生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馆、文化园等实习单位,使其在接触传统文化过程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获得丰富的认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有22个教学周,相当于一个学期的时间,除去理论教授和书面写作的时间外,学生还有远远多于10周的实习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能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进诸如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馆、文化园等实习单位,相关教师能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知并亲身体验,从而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提高认识。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这一研究中心主要以山东省为研究领域,对本土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研究中心,可以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研究分中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带动。这一尝试,意在让学生介入教师的学术研究领域,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而且能间接培养一批以传统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日后可能会成为各大高校古代文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成为接力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传播和传承历史任务的新生力军。

三、统筹全局,协调权衡多元力量的综合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调整课程设置、评价体制及建设实训基地和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能有效解决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但要均衡二者的对应关系,还得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篇(6)

关键词:文化冲突 青少年 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地被边缘化。

我们有许多节日,这些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可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在全球化的今天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正在被简化,传统节日的气氛正在被淡化。

我们的青少年正在被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吸引着,似乎对于他们来说,传统节日远远比不上洋节来的时髦,远远比不上洋节来的有意义。过西方的节日在我们青少年眼里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用进口的东西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一种追求。我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用的是迪奥,开的是奥迪,看的也是《世界末日》、《变形金刚》。甚至我们的婴儿奶粉都崇尚进口的。生长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的人们,还有多少东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从我们出生,接触到的很多时候都是外来的东西,我们知道上帝,知道耶稣,却不知道,不知道女娲。

二、外来文化冲击对我国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统领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文化冲突对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就有很大影响。

外来文化,对于我国青少年建立大局观,世界观起了一定作用,他让我们能更好地认知世界,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让青少年接受更加先进的思想和事物。我们在接受这些外来文化的同时,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被忽略导致了我国的青少年没有了民族信仰,一味地崇洋,对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的国家不了解,少了一份对民族文化热爱,反而热烈追捧外来文化,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这对于建立我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是非常不利的。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需要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人们的眼球都被西方的油炸食品、时尚衣服、豪华跑车以及好莱坞大片吸引时,我们的社会呈现出来的就失去了他最本质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吃的穿的用的,甚至受的教育,都是西方式的教育,在被这些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该在哪?我们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我们也有自己的中庸思想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引以为傲,要努力学习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够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人民,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强调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阶段。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青少年能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充分发挥文化传媒的作用,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培养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

(二)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尊重包容中提高文化认同。

(三)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高扬主旋律中引导文化心态。

(四)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

文化冲突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它的出现,既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这些挑战,坚持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和探索[J].科学教育研究,2006.2

[2]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凡迪,范立国.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少年美术艺术思维;传承与保护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显著的地方特色。从客观角度讲,它已经成为了我国造型艺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结构组成,不仅把工艺美术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审美高度和实用性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值得青少年认真学习和传承。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从一般意义上讲,美学教育充满想象力和情趣,同时,由于其本身是艺术性很高的学科,因此,只有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重艺术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在艺术世界里提高自身素养,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对于目前的青少年美术教育而言,很多教育机构教育方式一味的注重新内容,而忽视了从已经沉淀的传统工艺精粹中汲取和挖掘。这对提高青少年美术素养,乃至提升全民美术素养均十分可惜。

2.青少年美术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与艺术的关系十分紧密,如果没有艺术,那么世界上就没有美术,而如果没有美术,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也是不完整的。青少年要形成正确的美术价值观和素养,需要社会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美术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无论是审美观,亦或是美术细胞,均是艺术思维的重要体现,而青少年阶段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必须加以重视,完善培养方法和内容,使青少年在该阶段获得最大的提高。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在青少年美术培养中只有把握两者的关系,教育培养体系才会更为丰富。1.现代艺术设计与现实文化生活是密不可分现代艺术设计与现实文化生活对现代艺术设计造成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人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会不由自主的按照他们自己从自己所处社会与传统中得来的丰富的经验对其他存在的事物进行艺术创作。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传统与现代是相对的概念,是某个时代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2.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革新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继承是现代艺术设计另一个需要。一个人不遵循任何的传统,宣称自己能设计最前卫的艺术是不可能的。任何的艺术设计及创造它会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的艺术思维,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均会对艺术创作过程产生影响。3.现代人文意识的回归潮流迫切要求对传统工艺的再认识传统工艺的再认识受到人文意识的回归潮流地推动,需要进行继承与创新。不可否认,现在的设计师比古代的设计师在设计上有着很多的便利条件,但人们意识上回归是无法仅仅通过作品手段上的丰富可以代替的了的,设计师只有在艺术创作上融入传统艺术,敢于回归,创作的设计作品才会格调高雅,让受众感觉到与之相应的意境。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翅膀富有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繁荣的美好寓意。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将中国元素充分地融入设计中,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了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因此,传统文化及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创作方法对我们就至关重要了,需要认真揣摩。

三、传统工艺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融合

传统工艺有着自己的深厚艺术积淀,形成了有差异性的美学概念和审美体系。传统工艺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特点是现代艺术教育所不能及的。因此,在青少年美术教育实践中,应注重传统工艺在青少年的美术教育结合,改变传统的美学设计遭受寒流,市场不景气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出发,使青少年教育和学习更好地融入传统工艺。

1.长期保留工艺特色专业

在众多专业中选择一些特殊专业进行开设,进行小班制教学,以克服生源不足的管理难题。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出发,对传统的美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变化,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不同的专业,根据市场的需要随时调整招生。通过现在的部分教育机构的实践结果,这种方式对于继承和融合传统工艺符合实际情况。

2.与各类特色的学科相结,贯彻学习日常

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由于与现代化艺术融合上缺乏创新,很容易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形成边缘化学科。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巧妙结合于其他各类受学生喜欢的各类特色学科,以此使思维理念和模式融合贯穿于其他重点基础学科,以及现代美术教育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终达到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培养和融合目的,但是,同时又能指导青少年思维创新、强化艺术体验教学。例如,将民间戏曲工艺画融入青少年美术教学中,激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3.第二课堂与传授工艺的组合

教育机构积极与各个工艺大师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工作室,大师手把手教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一大批平台来帮助大家保护传统,回归传统,在学习与体验中领略到文化独有的特点和魅力。通过传统工艺实践与实际教育的结合,能够受到学生的很好反响,对于提升美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有较好的帮助。例如,某学校定期邀请省级传承人葛建民讲述了龙坞彩灯的历史、传承谱系、花灯制作技艺,并和位学生一起开展了实践、体验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反响很大,很多学生逐渐对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4.开设研修班提升专业素养

学院积极与各个组织和机构合作,为他们培养人才,挖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和独特魅力,并在优秀青少年中选拔各种优秀人才,以各种丰富的形式培养传人,与民间的各个大师共同发扬传统文化,为新形势下工艺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结语总的来说,传统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质。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不应该只着眼现在,而是该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更加努力的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把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的教育方式。

作者:盛欣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君玖.持久保护与融合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工艺美术,2012(3).

[2]郛秋晓.当代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求知导刊,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