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时间:2023-07-24 16:15: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内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单位的资金运行的安全,进而确保单位的长久发展。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管理当中容易出现问题以及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使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更加的合理与科学。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
1.结构上的不完善,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中,财务会计管理架构普遍都不是很完善,进而将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一定的麻烦。在影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效果的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就是管理架构以及控制流程,如果没有一完善的管理架构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如今事业单位在有关的授权、审议部门以及经办执行部门之间关系没有进行明确,使得整个工作流程的混乱,职责不明,进而就会到账模糊现象出现在经济流通当中。由此可见,会计控制流程在会计工作当中表现得过于简单化,并且整个流程显得非常的被动化,因此就加剧了财务内控的薄弱性。
2.岗位职责上不明确,在国家的行政机关当中,对于岗位的设置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的冗杂的,特别在在管理岗位中,在岗位相关的权限和职责上都不是非常明确。通过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岗位职责就有交叉的现象存在,进而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时,产生了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情况。其中还存在非财务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而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对于资金管理的实际经验可能出现不足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了一岗多人的现象。在岗位职责上的明确,进而表现出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的不合理,并且,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旦进入编制,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不大,岗位上也缺乏竞争力,进而导致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感。因此,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
3.会计内控管理系统不完善,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不够健全的,内部的控制方法以及单位的业务流程的控制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方法和业务流程控制会对内部控制管理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这就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有着必然联系的。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或者制度一般都很杂乱,在体制上就不完善。因而,在开展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国家所制定的相关章规和程序都没有被严格的执行。在有关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项目支出上没有按照规定来,也没有细致的进行研究,在工作中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做事,譬如,在有效单位虽然已经执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但是,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一遍,在实质上没有建立职权明确的绩效评价组织,进而就没有达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效果。再如,在某些事业单位,在资产的管理上,他们只重视事前的监管,却缺乏对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管,虽然在对资产的采购上有了样的审批程序,在采购和执行政府招投标的过程当中,杜绝了在采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资金的流失,二是腐败问题,但是对于采购之后的资产管理和资产的报废处理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进而使得单位的实际账面资金难以和事务资产相对应。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财务资金的管理是由财务进行决定的,在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业务管理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将不能为单位在内部控制上起到具体作用,反之还会为单位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支出,譬如因职位的重叠,就会增加单位的不必要的开支,进而在会计内控上就更加的麻烦,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所以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三、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出现薄弱的原因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要制度上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当中,对于财务的管理还不是非常的完善,主要还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进而在财务机制改革上还不完善。近年来许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都在尝试着进行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如今的经济发展的节奏。很多单位将自身的财务机构依附到其他的部门,此外制度仍然由领导来进行控制和安排,因而,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就不能够独立的行使管理的职权,进而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当中就显得非常的混乱。
2.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理念上比较落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单位或者企业在管理上都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管理模式中吸取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开拓进取,通过对管理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加强使用单位在会计内控管理上的完善,最终做到在工作流程上顺畅,管理上井井有条。
四、应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的措施
1.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会计内控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在管理上都要进行有效的规范,通过逐步在控制机制上的健全,进而实现单位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管理能力上的提升。
2.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的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财务管理的能力,对于任何管理岗位而言,要想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是在管理制度上要能够与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管理人才。对于制度上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或者改革来实现,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已有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或者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两种方法来实现。
3.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开有效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在这个评价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各个项目支出当中一步一步的展开,其次是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和教训,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方法,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作风的提高以及在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进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管理,只有通过制定出能解决会计内控管理的相应对策来改善管理上的不足,才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合理的发展。(作者单位:拱北海关财务处)
参考文献:
[1] 袁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6:47-48.
[2] 朱莉.有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环节与其对策探析[J].商,2013,22:172.
[3] 唐晓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4] 王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考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究自身的制度完善与建设,充分的发挥内部控制的自身作用,对此本文探究了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思考。
一、完善风险防控监控工作,优化内部控制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是无法真正的做到完善的,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风险,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各种潜在的风险,制定系统的风险防控工作,通过应急方案,即使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
首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探究原因,制定相应的方式与测量,在第一时间内降低风险的影响,同时对于存在的各种风险要进行充分的分析处理,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其他风险进行系统的考量,进而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1]。
其次,相关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相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的关注,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与缺点,要通过学科的方式,探究自身存在的各种制度漏洞,对于漏洞的原因以及会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进行探究分析,力求完善;同时要定期开展各种讨论活动,通过业务交流、报告等方式,探究内部控制制度开展与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原因;并形成系统的方案,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最后,通过反省的方式,创新制度。对于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要基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对其进行完善,为今后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提高财务管理意识,优化内部控制
第一,加强财务部门的内控管理意识。相关财务管理部门以及会计主管单位要定期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工作人们的内控管理意识与能力,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树立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改变传统的被动内控观念,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内控管理的主动性。
第二,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及制度的建设。
首先,要构架系统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综合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实际标准,合理的设置相关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确保经济业务的不相容职业的有效分离。
其次,要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基于内控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具体的操作制度与工作流程。
最后,构建单位资产控制制度,要明确具体的资产管理方式以及实际的岗位职责,对各个资产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
三、提高人员内控管理意识,增强各单位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定期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在实际的相关工作开展中,要定期开展各种业务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防范意识以及专业素质能力,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相关业务操作人员的专业性[2]。要在根本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使其站在专业的角度对内控管理进行系统的认知,进而有效的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与工作能力,对具体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进而有效的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其次,基于实践,完善内控工作。行政事业工作人员要在实践的角度出发,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及时掌握各种风险问题,要基于实际发展状况完善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构建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有效的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根本上促进内控制度科W运转。
最后,要提高文化建设。要基于时代的发展,强化内部基层建设,提高单位的经济抵御能力,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完善提高内控管理人员思维创新能力。
四、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内控平台建设
在行政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各项工作的最大作用,基于信息技术监控之下,制定完善的规定与标准,保障相关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的业务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一个系统的内控管理平台,保障相关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预算编制、执行环节控制管理,提高其监控作用,如果出现违反规定、有悖制度的不良行为,计算机就会对其进行限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这样有效的降低了内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优化工作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工作人员可以基于各种软件以及程序对人们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系统的分析与了解,可以有效的提高相关业务开展的整体工作效果。
最后,电子签章,加密设备的应用。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应用这些加密方式,可以有效的保障资金安全,便于各项业务的开展,优化内部控制工作整体效率。
五、结束语
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在自身的发展中,要正确的认识到内部控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要合理的运用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与思想,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为我国国家的治理与经济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层。
参考文献:
[1]徐寅.新形势下关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180-181.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在管理目标、方位、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仍存在缺乏防范意识、效率低下等内部控制问题。所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进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更好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增加政府监督权力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是指我国政府根据公众社会服务设置的职能部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不单要有工艺和服务双重功能,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管理权力。但凡欠缺可行的监督机制和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就没办法得到制衡,这也就会引发各种不作为的现象。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对权力机构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通过惩罚机制和防范机制,实现权力限制的基本目的。此外,内部控制还能够限制裁量权的空间,给行使权力提供更有效的监督机制,进而推动政府廉政建设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2.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中,使用财政资金的科学性与单位工作效率密切相关。所以,要合理运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加强该单位的行政职能,实现公共服务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在资金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缺点,如不能保障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出现弱化、执行能力比较差和预算制度不够系统等。通过合理科学的使用财政资金,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功效,可以更好的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完善建设标准管理体系
在现代管理活动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仅具备良好的效果限制性风险防范和节点,还能够提出具体的指导措施,提高管理体系的水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要明确各项业务的流程和环节,高质量的服务结果对行政工作评估机制有重大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两个角度用于改善短期效益的战略发展与管理,从而也使行政机关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全面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问题
1.缺乏对内部管理控制作用的认识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开展内部控制工作都呈现瓶颈化,并且还会展现出形式化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该类单位缺乏制约内部控制管理所引发的。某些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更关注业务的开展,只认为内部控制只与财务工作相关,进而导致内部控制的管理工作不能扩大。
2.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一方面,缺乏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有些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存在没有关键节点的情况。由于风险评估过程和公司缺乏明确的控制机制,对待业务的制约机制表述缺乏明确性。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缺乏完整性,分散化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
3.标准化和科学风险评估不高
当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增多时,单位没有加强了解风险程度。一些单位在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制度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均欠缺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使行政事业单位面临一些风险漏洞,导致政府信誉下降以及他人的财产损失。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1.从战略发展角度认识内控管理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角度出发,对内控管理工作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首先,相关单位要组织开展大型的培训研讨会,共同学习我国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其次,要发挥领导作用,从上到下,建立内部控制意识。最后,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行政机关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措施,保障措施的相关落实情况。
2.完善内控管理的组织架设工作
实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对行政事业单位至关重要。当行政事业单位施行有关组织设立时,单位主要领导是主要负责人,按照完整性、制衡性的基本原则,核心为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再加上联系单位采购、财务、内审、纪检等各个部门,确保内部控制的管理工作都能够顺利全面的开展。同时,还要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更好地保证工作的展开。
3.加强风险防范和识别的控制
首先,行政机关应加强发展评估风险机制,至少应每年执行一次评估分析工作。其次,风险评估后,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应对评估工作做好总结,并对汇总和分析相关报告也当作后续工作的主要依据。最后,对于关键节点要加强评估和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风险预防方法。
4.加强可持续性的内部控制工作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十分显著的动态特征,要坚持贯彻内部控制,实行长期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长期有效。
参考文献:
[1]吉云慧.浅谈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34.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第一,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际运行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实践中部分单位只注重表面形式,不关注实效,一味地应付上级检查,形式主义现象非常普遍;从实践看,当前国内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着大量想当然的现象,这说明现有的管理机制执行力不够,以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到位。
第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不清,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账实不符现象。目前国内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合并、分立以及改制和撤销隶属关系时,由于涉及到的关联关系非常复杂,因此国有资产相关管理工作难以在法定时间内完成,也无法及时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报、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加之年检不全面、不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账实不符现象,对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第三,国有资产优化配置方法有待创新和改进。当前国内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国有资产配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大量的国有资产长期闲置,无法有效发挥国有资产的应用价值,保值目标难以实现,增值问题更无从谈及。
第四,资产转型困难,资产报告内容虚假现象严重。国内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导致资产利用率长期处在较低水平,大部分处于贬值状态。
第五,国有资产报告制作不严谨,其中的内容存在着虚假成份。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用的资产不能按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规定定期报送规定格式报表和文字报告。即便有报送的单位,也存在内容不完整、数字不够准确、分析不透彻等问题,甚至存在着瞒报和漏报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成因分析
第一,思想上缺乏重视,部分干部、职工认识层面上存在着偏差。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很多单位领导、管理人员简单地视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没有加强重视,没有全力抓管理执行。普通的干部职工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第二,国有资产管理业务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升。从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来看,很多是兼职人员身份,其中多数人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和教育,仅有的几次培训只学习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有些工作人员连最基本的法律、制度都不清楚。
第三,管理上的松懈与制度执行不到位。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不精心;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即便有管理机制,具体执行和落实效果也不明显,国有资产处置混乱无序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各地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很难严格执行和追究责任,大量的国有资产或闲置、或严重流失。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基础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并确保其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强化对新会计制度的理解,通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有效地落到实处。从领导层到普通的职工,都要树立内控管理意识,深化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学、高效以及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体系。对于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来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控制和监督,从而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二)国有资产台账制度规范化是保障
首先,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宏观管理的处(科)室内,建立本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总台账;其次,专项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资产管理处(科)室的权限范围内资产分台账建设;最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应用部门,也要建立资产应用台账。通过国有资产台账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更加明晰,国有资产的应用、变动更加清楚,这也是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保障。
(三)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是手段
首先,应当明确单位业绩目标、所需资产以及预期结果。同时,应当将资产预算与目标任务有机结合,提出相应的资产管理效率以及效益目标,并将其有效地落到实处。其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过程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建立和完善每月收集资料、报告结果机制,实时追踪国有资产运作状况,以便于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最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对资产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并在此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资产管理绩效分析报告,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凡机构有所变动,除必需人员经费以及办公费用外,其它财物自宣布机构变动之日起,必须一律冻结。银行账户要与开户行核对存款余额,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要逐项清点核实。对房产、车辆等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确定归属。如果有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行为的机构变动单位,要对其转为经营使用的资产进行清理。
关键词: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应用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相比,经济业务较为简单,资金量相对较小,因此往往内控意识较为薄弱,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制约了单位的发展。不少单位甚至出现各类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形象,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从基本属性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将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到首位,并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提到日程上来。
一、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均是社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不少行政事业单位都已开始尝试建立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内控体系。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目前制定内控体系难度比较大,实施的进度较缓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少管理领导者未清楚认识到单位自身的经济地位,有的认为财务工作与自身无关,是财务人员的事情,长此久往,与财务管理目标背道而驰,无法真正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缺乏明确的内部控制重点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清楚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对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清晰,进而无法掌握财务管理的重点。通常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只局限在存款或者现金管理方面,并没有加强对单位资产的管理[2]。另外,从基本属性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单位,在固定资产方面往往不计提折旧,从而无法对固定资产的新旧进行估算。除此之外,因受到内部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实现成本的监督与管理,未形成考核评价,在影响性比较大的流动资产方面未加强重视,无法真正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
(三)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发展,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都是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家拨款之后不会参与到资金管理中。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与管理者未受到监督与制约,往往会导致公款的违规或不合理使用。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未从实际角度出发,没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点便是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针对财务采取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模式,比如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等,长此久往则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约束性。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个人利益,会采取做假账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相关的规定与要求,损害单位利益和整体形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瓤刂贫鹊牟呗
诚如上文所言,内控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发展的基础,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内控制度往往需要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在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主要目标便是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全面性、真实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一)制定完善的内控环境
毋庸置疑,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日常管理环节中均有所体现。内控环境是内控制度的外部环境,且是保证内控制度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针对性的营造完善的内控环境,从实质上保证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3]。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是全方位的经济控制内容,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因此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对员工加以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管理的热情。
(二)制定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
从概念上分析,不相容岗位主要是指同一个人担任某一项职务会出现的现象,且又容易掩盖错误的岗位。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构建的时候需要清楚明白哪一些岗位不相容,在部门与岗位权限中的要求是什么,要从根本上保证不相容岗位以及职位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与相互利用,并且还可以形成比较均衡的发展机制。当然,还需要定期轮换重要岗位,这样一来便可以将轮换岗位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并及时解决,进而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制定预算控制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控制的内容比较多,且往往会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需要对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完成的预算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的措施,从根本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中每一项预算的严格制定。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预算控制制度的时候需要做好四点:第一是要进一步确定预算的项目以及程序;第二是要编制预算;第三是要制定预算;第四是要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与管理,并对预算业绩进行考核。
(四)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
从本质出发,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便是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缺失,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未将监督权充分发挥出来[5]。内部审计部门是监督管理制定的部门,应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形制定合理内审制度措施,保证监督的独立性以及有效性。内审人员应不断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真正发挥出内审机构的作用,对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玉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4,30:168-169
[2]王喜梅.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5,11:68-71
[3]王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师,2015,24:43-44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异同,并着重从制度、环境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频频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及资产损失浪费现象,深刻揭示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再次印证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文本旨在通过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探讨如何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更好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关于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定义。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它人员来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组织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广义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也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
当今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 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的目标主要有:可靠的财务报告;遵从法律法规;有效的经营三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影响。该框架还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审五个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异同全面风险管理(ERM)拓展和细化了COSO内部控制,并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更全面、更强有力的关注风险的概念。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紧密联系,但全面风险管理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全新的组成部分,在增加了管理目标和要素数量的同时,引入了风险组合观等概念,并在对风险的定义和对策方面都做了补充和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于制度、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层面,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总结为以下问题:
1.制度层面
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这个要素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能够应对和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因此内部控制中制度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财务岗位责任制,无有效的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等,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随意性大,财务人员职责不明确,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失控。
(2)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薄弱。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会计人员并未像企业那样对资产进行严格的账务管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现象严重,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3)预算控制刚性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同时,由于预算之外的追加项目多,使得预算的随意性大,不利于实现预算管理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作用。
2.环境层面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诚信和价值观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单位文化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单位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清。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部门只从事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并没有参与到单位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决策中。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岗位设置的不合法合理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相互分离,从而导致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不足。
(3)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的开展,以及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物品购买实施政府采购等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渐渐将纪检监督等同于内部审计。因此,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上也就不再用心,导致内部审计部门虚空,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审计专业水平、对审计单位问题的处理权限不足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风险管理层面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单位及时科学的识别和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风险,并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策略。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包含单位组织层面的宏观风险和单位业务层面的微观风险。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组织层面上,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限的制约监督机制,导致我国行政事业面临滥用公共权力和腐败舞弊的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受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难以保障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非法的“寻租”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资源,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业务层面上则主要包含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亟待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针对上述风险的措施。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1.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上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地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全面风险管理(ERM)的相关理论建立一个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关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的内控体系,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2所示。
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要考虑到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适应情况。因此,需要在设计和实施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用性原则。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保证措施具有高度可实施性。
(2)成本性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控体系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而非复杂性,要杜绝形式的过于复杂而引起的高成本,加强可操作性,避免体系流于形式,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多的风险,从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要系统性的设计内控体系。首先在单位整体层面上设定控制目标和管理流程。然后,再在每个具体的层面上设计目标和策略,实现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完整监控,最终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2.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措施
在以上原则的规范指引下,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措施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当面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内部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内部环境包含的几项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牢固的风险管理内控意识,杜绝所谓的“一言堂”、“拍脑袋”等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发挥好领导的带头作用,加强内控方面的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中软环境的建设。例如,对单位人员灌输风险理念、树立诚信和价值观念,建设有内控特色的单位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建立独立审计队伍。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不可或缺的监督机构。只有审计部门对单位各项业务实施恰当的监督,才能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既要建立一支独立审计队伍实现内部监督,又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从而实现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有效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专门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己的会计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单位廉政建设,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定正式的章程、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监督力度,确保单位内控制度更好地贯彻实行。
(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支持与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宏观管理的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权威专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准则》,切实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完善单位管理层对重大经济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强化系统对单位的控制作用。在单位具体业务层面上,则应建立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相结合,对政府采购支出业务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与监督,实现单位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等。
(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预测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采取有效方法进行一定的防范和控制的一个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财务信息系统,以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性。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平台,应满足一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要充分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建立一套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预警与内控的协同,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预警评估,减少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现象发生;二是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单位内部现金流和信息流实现统一的内控平台开发,确保单位预算资金的低风险,实现富有挑战的全新预算资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万里霜.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 企业管理, 2009(9):177-178.
[2] 刘永泽, 唐大鹏.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2013(1):57-62.
[3] 董月超. 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J]. 审计研究, 2009(4):94-80.
[4] 马丹丹. 基于COSO报告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183-184.
[5] 关振宇.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 社会科学家, 2014(1):46-49.
[6] 唐大鹏, 于洪鉴. 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3(6):66-68.
[7] 中华会计网校.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8] [美]COSO著,方红星等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9] 马赛. 全面风险管理下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6):87-88.
(一)效益性同公共性的交互影响增加内部控制的难度
行政事业单位同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行政意志的代表,承担了一定的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其内部控制目标并不像是企业那样单纯地追求投入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公共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经济性和效益性兼顾的目标追求成为一些部门、员工推卸责任的借口,以行政事业单位“阳光工程”为由搞超标采购、违规支出等违规活动。与此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各自职能和部门不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活动也不尽相同,而业务活动同经济活动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互相影响又进一步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人的复杂性和非理性是影响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
人是经济管理活动的决策者和最终执行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并改造着客观世界,使之同人们所想要的主观预设目标达成一致。毫无疑问地,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中的主体和关键性因素。而事实上,内部控制活动的失效、行政事业单位经济风险的增加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人的复杂性和非理性的影响。如利己主义的狭隘思想或追求政绩的名利欲望使得部分领导在内部控制活动中违规、盲目、越权操作,干预部门或下属的正常控制活动、盲目决策等。而下属和员工又囿于行政等级制下的身份观念,不敢对领导的行为予以质疑和拒绝。并且领导因为自身认识、经历和知识背景的局限性,往往并不能够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而这在“领导就是生产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决定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地位和资源供给情况。同样地,员工也会因为人的情感和理性因素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出错,除了前面盲从领导的决定和自身能力受限等,由于经常在一起工作,在讲究熟人社会的中国,这种工作上的情感纽带很容易使得内部控制中的不相容控制设置沦为形式。
(三)评价的缺位和监督的薄弱使得内部控制有形无实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同时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指引和规范,在实际的内控实践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因为评价标准的缺失或失当,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活动作出有效的评价和反应。当然地,某些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着这种模糊评价标准和效果的“自我保护”冲动。在对内部活动的监督上,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本应当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等,但在实践中发现,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大大削弱了内部控制和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得内部控制有形无实。
(四)信息沟通渠道的阻滞和壅塞迟缓了内控反应速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活动中,信息沟通渠道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贯通和顺畅,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传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在纵向传递通道上,慑于科层制的官僚等级体系,信息的传递从上到下是通畅的、但从下到上却存在一定程度的阻塞,底层员工不敢说、不愿说、不多说的问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动风险难以及时反映到领导层,延缓了内控的反应速度。在横向传递上,由于害怕担责使得部门之间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敷衍塞责、互相推诿,信息沟通不及时。此外,信息技术应用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信息与沟通的顺畅。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完善内部控制的规范指引,梳理研判内控活动中的风险节点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就是要以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眼光看待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弊病和风险,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规避和转移策略来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行政事业单位首要的是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测量体系,并对自己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目标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根据风险评价指标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研究和判断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中的风险节点,重视对风险节点的控制和风险排查。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立足自身的业务目标和特点,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指引要求,采取有效的控制活动。在公益性和经济性的目标平衡上,应当以公益性为主,兼顾经济性,并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性的力量来达到兼顾经济的目标。
(二)合理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规避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观风险
之所以会出现因为人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因素影响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情况,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有效的约束和刺激作用,使得一些人缺乏动力去认真决策和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活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去规避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观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部业务流程架构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并以此建立起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责任管理体系,明确各个岗位和各个人员的责任。这种责任应当是可量化的、并附带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的,如此就能够对每个人,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能产生很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责任到岗、到人,落实领导责任并严格执行问责机制,领导就缺乏因为利己主义而产生的冲动,员工就不会因为彼此熟悉而放纵和忽视一些不合规的行为。同样地,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当将内控活动同部门和人员的薪资、职称和晋升等相挂钩,由此产生激励导向作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注意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决策程序,加强不同岗位之间尤其是关键岗位的轮训,并通过思想宣传教育和内部文化的构建从精神上予以激励和约束。
(三)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体系,构建起风险反馈机制和防范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建立评价和监督体系,如此方能对内控活动和风险情况进行有效地反馈,建设完整的风险管理链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检查机制,将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的监管范围之内,包括制度建设、控制活动、内部环境、沟通管理等。定期对内部控制活动情况进行执行检查,并形成反馈意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可能的管理风险予以研究和解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并编制全面、深入的测评报告,提交内控管理机构研究分析,加大内部控制评价成果的运用力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其同财务部门剥离出来,赋予其更加独立、更高的地位,并保障资源供给和人员投入。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通过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手段,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同内部党务、纪检等部门共同发挥监督作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监督网络,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四)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实现对管理风险的实时监测控制
在完善信息纵向传递机制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克服的思想和作风,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深入员工中间调查和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聚民智。领导要多深入一线部门和机构开展调查和研究,加强对部门和员工的走访,在实地考察中检视内控机制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拓宽沟通渠道,通过民主生活会、意见箱、内部刊物、电子邮件、社交工具等多种渠道畅通员工的信息传递手段。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加强自身内部事务的信息公开,鼓励员工建言献策。在横向传递机制的完善过程中,要通过首问负责制和限期责任制来倒逼各个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和传递。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通过内部文化的建设来营造和谐、顺畅的沟通环境。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沟通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引入和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机构和人员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内控效率和风险处理速度,实现对管理风险的实时监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