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的方法论

科研的方法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4 16:1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的方法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的方法论

篇(1)

[关键词]管理研究;研究方法论;课程设置。

一、引言。

管理研究方法论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为进一步从事深入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研究方法论不受重视,人们相信观点的正确性而不去追究论证过程科学与否[1],这样往往会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逻辑性而失去了论证过程的科学性,难以符合标准的国际学术规范,并进而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对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类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对如何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在管理理论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生是国家教育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良好的方法论训练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方法的特点、性质和功能,研究运用方法的原则和方式,以便发现和运用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它是我们认识对象、处理对象的基础。具体到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就是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帮助我们进行管理学研究的相关规范,有了这套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持续良性发展,尤其是作为经济主体中最活跃成分的企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达的企业经济对管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营运过程中,企业管理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作为科学的管理学体系进行指导和解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着二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际情况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较好促进企业效率得以提高的管理学体系。管理学体系的建立当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指导,失去了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指导,管理学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系内部就会充满各种矛盾,其结论的可靠性更是值得怀疑。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研究生更好的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分析,使得他们的研究更加科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管理学才能被逐步构建,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常态化,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已经屡见不鲜,并且经常有国际学者来国内讲学,这些都促使我们尽快发表一系列能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的科研成果。然而,以往我们的管理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而且是规范性的描述概括。在国外,这类研究通常是以国际知名人士的文献回顾与展望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年轻学者从事此类研究。

国内传统的规范研究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难以与国外学者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谈不上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如果对现在作为科研主体的研究生加以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训练,就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他们的研究更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把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和科研成果推向世界。

从更高层面来说,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科研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以恢复研究生招生为起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为标志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3]

,更是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提升到更高的位置。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难以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亲身指导,而经济的发展又对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标准化训练,这自然离不开作为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训练。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明白什么是研究,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对一项研究成果如何进行科学评价,并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很多开设管理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中已经逐步得到开设,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在国内长期不受重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二级学科差异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目的性缺失。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主要包括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二级学科[4],在我国,这些二级学科在综合型大学中一般都设在商学院。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时,通常不分专业,面对全体商学院研究生开设。众所周知,不同的二级学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会计学研究生主要需要掌握如何应用资本市场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而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则更可能偏重于案例研究和实地研究(field study),旅游管理专业往往更偏好于调查研究。学科之间对方法论学习要求上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目的性不强,经常在权衡各二级学科的比重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教师的教育背景限制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深入。

在大多数商学院中,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往往主要由一到两位教师来完成,而教师的教育背景往往使得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难以对工商管理所包含的全部二级学科都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往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教师上课的内容只对小部分学生有较大作用,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不大。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开展需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科有一个透彻的把握,然后应用所掌握的方法论知识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教师教育背景的限制使得教师仅对本专业学生会有比较深入的指导,而往往难以顾及其他专业学生的科研工作需求。

(三)优秀教辅用书缺失,难以满足学生练习的需求。

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不仅仅需要学生上课的时候认真领会,更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以便更好地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上课时感觉自己领会和理解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后练习,难以对研究方法有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熟练应用。目前,市面上尽管已经有一些国内学者主编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教程,或者是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但这些教材的典型缺陷之一就是没有将学生置于科研环境当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其他基础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管理研究方法论往往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就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会用到一些基础的统计学知识、统计软件和经济学知识,很多研究生由于本科学科背景上的差异,对某方面基础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有效领会方法的精髓,对所学方法往往一知半解。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学习一些基础性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才可以更好的加以领悟和应用,也才能将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最终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四、对我国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建议与构想。

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开展,但是存在上述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上述遇到的问题,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对于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多角度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工作。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包含了需要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在进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方法论通识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有目的性的聘请各专业骨干教师对其所属专业进行详细讲解,并将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知识和方法贯穿其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如何应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研究的理解。

(二)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仅仅停留在就方法论方法的水平上,这不利于学生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任课老师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采用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任课教师对这一领域较为熟悉,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应用研究方法的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增强了自己进行实际科研的能力。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应用于教学当中,恰恰可以弥补通常的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机会的不足,学生则能借此机会让自己对研究方法有进一步的掌握。

(三)合理安排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这对于跨专业考上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在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更会明白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论学习什么,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对所有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熟练掌握,管理学研究生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考虑在教授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论文写作和方法模拟,这样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发挥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事件研究法的时候,可以安排会计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撰写论文,而在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时,则可以考虑安排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相关方法的模拟应用乃至进行论文写作。

(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所有的科学研究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将之提升到知识的水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方法,但方法仅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使用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陈春花(2010)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管理研究承担的最重要使命[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国情、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的管理学研究。管理学研究依赖于管理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善于从实际中发现研究命题,并应用所学的方法论知识加以解决。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日常作业中适当安排学生去解决一些由简到难的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发动学生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讨论,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的实施将会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学术交流日益国际化的新历史背景下,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研究,进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指出当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构想。

当今的管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发现基础之上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呼唤并鼓励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的管理研究[6]。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管理学研究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入门课之一,既需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方法论教学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国化,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使中国的管理学走向世界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教育的逐步规范化和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对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国际步伐,开创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为世界管理学研究提供增量的知识。

注释:

①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分类方法,我国现行的管理学科包括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五个一级学科,本文的管理研究方法论主要面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② 亦有部分学校称之为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等,无实质差别,下文统一称为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娄淑华,杨 勇。中西政治社会化方法论之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2)。

[3]谢桂华。六十年求索与奋斗:一个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S]。1992.

篇(2)

1跳离治学误区

体育科研专题讲座,人们习惯以“体育科研方法”称之。这种称谓本来并无大错,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常常引起极大误解。来听“方法”讲座的人,多急于学得一个二个甚至更多个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科研方法;而讲授科研方法专题的人,也总是尽力地按自己的理解对有关教材资料巧加增删扩简,以图满足学员的所需。这样的供需心态,似乎亦属正常,然而,如此运作的结果每每却是,学员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听那些初看上去与“方法”系列似无关联的内容,越来越率直地要求教员立即给出现成的、实用的、甚至“拿来就能用,一用就见效”的具体可见的方法;而敢来讲授科研方法的教员,也都自称备有速成的、可靠的、并且适合于每一位学员或大多数学员也适合于每一个体育项目或许多体育项目的具体可摸的科研方法。——这里的破绽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一遭遭期待落空和承诺无效,并没有使人发觉是认识偏差在做崇,大家仍旧不知灰心地一回回重新期待和承诺下去。

为什么“体育科研方法”这个称谓会导致认识偏差?对“体育科研”一词暂无须究诘,因为它只是指一个待发之矢。问题的症结只在于“方法”一语。以往至今,无论将“方法”释为门路、程序,还是将“方法”说成方式、手段,只要是挂在嘴上或印在纸上的方法,无论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效的方法,还是现成的、实用的、普适的方法,其实均属预先给定的方法,而任何预先给定的方法,毫无例外地都是未赋生机活力的方法,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也恰恰就在“需有人的参与才能予以激活”这一关键环节近前。人们止步了。这并不奇怪,这是相对论思想尚未普及而经典时空观仍居主导的社会环境中的必然现象。既然看不到人的参与在方法激活上的决定性作用,既然此类讲座的主题醒目标明是讲方法,那就怪不得在科研方法讲座中大家一同“炒买炒卖”具体方法,尽管紧接着的就是无从兑现的怨尤。

那么,回避使用“方法”一词是不是可以纠偏矫枉呢?有人做过尝试,例如用“体育科研新论”、“体育科研元理论”来取代“体育科研方法”作为讲座标题。但是,讲座标题中若没有“方法”两字,讲座主题的属性还能算是明确的吗?所谓新论,能维持多久?讲过1、2次之后的内容还能算是新论吗?所谓元理论,原是指以研究现象世界的科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虽然“体育科研方法”本身也具有体育科学无理论的意义,但若启用这样一个更为概括更为抽象的术语,是不是会徒劳地增加一层理解负担呢?而且,元理论概念的引入,还会激发无限上溯的意识,元元理论,元元元理论会相继提出,这于基础建设时期的体育科研理论的基础构建又何益之有呢?所以,思辨磋磨再三,回避使用“方法”一词,并非上策。

方法讲座确实容易产生治学误导,但细细忖度,误导产生的根源却不在“方法”词语本身,那是一个更为深层的理论课题,我们将另文专论。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不论如何称谓体育科研专题内容,其真实内含只能是对一般科研方法的深入认识,而一切具体方法均不过是无可原样重复但可供适当参考的实例。作为教员,一般都无暇真正了解众多的学员,即便达到真正了解的程度,真正负责的作法,也只能是讲清楚他本人对体育科研方法的认识,用以启发学员,以有助于学员最终也能形成属于学员自己的方法认识体系,然后再由学员自己去运思筹划其独自的具体方法的操作。在讲述方法认识的时候,作为教员,理当列举他自己具体运用特定方法而成功完结科研课题的实例,其目的仍在于启发学员的思路而不是提供成熟方法的模板。特殊情况下,作为教员,也可能一对一地帮助学员从事科研活动,例如导师与研究生,但只要不是包办代替的作法,那么,教员也只能更多地在某些具体方法的运作方面提供更加细微的参考意见;假如学员自己尚不具备相应的认识水平和方法积累,这种帮助或任何帮助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如此强调对于方法的认识,其实已经进入方法论的语境。在体育科研讲座中,方法一词既回避不掉又易致误解,如果将讲座主题改称体育科研方法论,很有可能,这个两难问题即刻迎刃而解。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体育科研方法连同一切其它方法,都只能是最终产生于求学者的自身而不是从外部被给予,正如吃进食物长出肌肤而不是贴上馒头人可变胖。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连同其它领域的人士都自有或将有一个属于个体的方法库,库中的所存不论是盈多还是匮乏,均不可让与他人,不是风格之高下所致,恰是存在于个人知识结构中的方法储备的不可让与性使然。从方法论的视角望出去,在方法求索道路上的大块误区便晰然在目,略转位向便不难跳离。当然,虽说不难跳离治学误区,但若干必要前提的思考功夫还是不可缺少的。

2问究科研其事

何谓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劳作,它是专为高效助推一般劳作而进行的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入思考。与科学研究相对应的是技术操作,技术操作是按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手段对事物状况进行改造的表层活动。技术操作属于一般劳作,只是它有特定的程度和手段。为了认清科研其事,将技术操作用来对照比较,是为简捷办法。

科学研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总是处于更为基础的深层,故而对实践的进展常常更具制导作用。技术操作则基本处于实践活动的表层,故而也更容易为人们所关注并发挥可见可感作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各有所长及所用,绝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贬抑,不过,更为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不宜将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等质齐观。在人类史上,科研和劳作这两类事物并不是从来就有且同时产生的。早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人类没有余力去做那些与其果腹御寒眼见无关的事,因而也不可能允许存在科研其事;劳作,劳作,为了生息繁衍,就只有紧紧把握劳作。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且当人类社会的局部基本达到不再为隔夜粮遮身衫而忧心忡忡的境界之时,那些与吃饭穿衣全无直接关系的科学活动以及艺术活动才得以萌芽。科学事业的发展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技术操作的立见功效与科学事业的久蓄缓发,形成鲜明反差,时时都在影响着人们对科学事业的予夺取向,靠远见灼识而大力支撑科学事业的情况毕竟不多。但是,科学事业自从萌发问世之后,就再也不能回到其与经济实力直线对应的因果律上去,而总是凭倚人的意志努力在顽强地寻求生机。当然,科学事业最终也确以其巨大的精神及精神变物质的力量真实地回报着那些敢于投资于它的人。科学事业每前进一步,技术操作的效率就成倍地增进一层;而技术操作的有效成果,又为实现一次次社会分工铺平了道路。由于社会分工的进步,社会实体已经越来越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脱离技术操作层面而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以,是科学事业而非技术操作的发展程度,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社区领域发达程度的突出标帜。

科学研究的成果,其实并不直接作用于现实活动,毋宁说科研成果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而有思想的人是迟早要参与变革现实的,所不同的是他究竟能以什么方式和多大力量去变革现实。科学研究活动恰恰就是为人提供一种最好的变革现实的方式和尽可能大的变革现实的力量。

由此可以想到,数据测量及其统计,仅只是对事物可见因素的把握和度衡,它并不是科研其事的主成份,充其量也不过是技术操作活动而已。举例说,医生是科学家,护士是技术员,这种分工层次之差,与职业贵贱并不相关,但确实是与价值梯度紧密相联的。医生诊断病因,开写药方;护士按照药方,给药打针;医生指令,护士遵令操作。不难看出,医生的责任是首要的,在医生做出诊断的前提下,才能谈到护士的作用。当然,护士的作用也不可少,但毕竟,医生的责任是难以替代的,而护士的工作是正常换班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理解科研其事;而由此偏斜出去,错认技术操作为科研运作,误将测试报告当成科学论文,都是可能的。

3慎言方法分殊

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将经典力学中相互矛盾的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统一起来了,这使我们更加确信:世界本来是统一的,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人们自身的时空局限,只能接触少量事物,所以才把自己对有限事物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习惯性方法,称做某某专门的或独特的方法,例如,体育科研方法。这是误解。其实,科研方法是有的,用科研方法来研究体育现象的活动也是有的,但基本分辨不出哪一种是专属体育的所谓体育科研方法,更不必说会有某一体育单项的科研方法。凡称体育科研方法者,其内里必有一般科研方法之原型。所以严格说来,“体育科研方法论”这个称谓,也是有误的。不过,这样地误用一下,或许是必要的,否则,单讲“科研方法论”,不是显得更为抽象了吗?当然,“误用”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容易搅乱思想,将本来是为理解方便而做的观念上的分殊,错当作事物的本原状况来理解。所以,在实际论说体育科研方法的时候,我们应当拓展并保持一般科研方法的视野广度,注意把握体育科研常用方法的原型特质。这并非自陷繁琐,却是体育人士科研入门的真正捷径。

4明辨教材用场

讲述科研方法的书很多,其中有不少值得一看。传授科研方法的课也有,其中某些话也值得一听。不过,真正的科研工作是没有照搬书本去做的,也没有听从别人的指令去做而成功的。这其中的原委说复杂却也简单:书是宝贵的,给人以营养,但书又是外在的,务须经由人的内在转换方派用场;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给后人以启迪,但任何经验又都是独具背景的,无法原样重现。百岁寿星不是对照食谱去吃饭的那种人,诸葛孔明不是拿着兵书去指挥打仗的某军师;同理类推,一个成熟的科学工作者也不会循图索骥地去做任何一项课题。

有人会问,诸葛亮初出隆中的时候是不是参照着某些训典而巧布兵阵的?史书上并未这样记载。大家知道,孔明熟读孙子兵法,尤其善用火攻,但想想看,火烧博望坡,建立第一功的运筹过程中,诸葛亮是不是亲自察看地形,是不是充分探知曹兵的骄横心态,是不是巧妙调遣关张赵这仅有的三员虎将?这些细情在孙子兵法上可没有写到呀。再后来,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哪一次不是相机变通而出奇制胜的?同理类推,我们也不要对科研方法的成规抱存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你还只能对照书本上的条款依样画葫芦的时候,你仍须继续就学而不必急于出徒立灶。当你独立承担某一课题的时候,你应当已经做到心里有书而眼前无须有书。

5界定学科类属

关于体育学科的属性问题,早在70年代后期就有争议,观点不外有三:一是自然科学属性观,一是社会科学属性观,一是自然社会综合或双重属性观。论争持续10余年尚无公断,80年代末却不期然偃旗息鼓了。这是学术领域里的不正常现象。

由于学科属性问题没有搞清楚却又放弃了思辨之机缘,近10年来的体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在严重扭曲状态下进行的,其结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些与其学科属性相一致的研究,例如将生物化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研究,尚取得一定进展;而那些与研究者所理解的学科属性明显矛盾的研究,例如将体育教学当作自然学科所做的研究,非但没有进展,反而大步倒退了。

说体育学科的属性是综合的,不对!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综合”一词并不表明属性。说体育学科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不好!一种事物的主导属性绝无“双重”之理,需要再做甄别。其实,这类综合说、结合说及两重说是十分有害的,表面上看煞有一副不偏不倚的公允姿态,似能统摄全体,实际上却给不出任何有效信息,只会令人茫然不知所从。

说体育学科是自然科学属性的,狭隘!这是生物体育观的论调,而生物体育观终究不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若用之指导体育实践,那就什么也不要做了。例如,竞技体育伤身费钱,首先就得废止;而一旦取消竞技体育,整个体育也就失去了主导和灵魂。

说体育学科是社会科学属性的,对路!但要把问题说到位。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只有能说服人的理论才会有力量。所谓体育活动,必定是人的活动,既然是属人的活动,就必定要受到社会科学法则的激励,尤其是当两类法则发生冲突时,必定是自然科学法则向社会科学法则做出退让。这是因为,人有情感,有心理活动,有价值判断和意志倾向,这些内在的因素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迫使自然进程发生偏移甚至逆转。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异?因为说到底,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为自然立法。那么,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因素贯穿于体育实践,体育学科的类属问题难道还不清楚吗?

认清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这对于体育科研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避免简单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误入歧途。体育学科系列中也有将体育活动作为生物现象来认识的操作性理论,但那是必须最终回归到社会科学大背景中才能秉赋意义的较低层次的研究和理论。体育学科系列中还有一些更具宏观决策意义的将体育活动作为社会现象来认识的制导性理论,如教学理论和训练理论,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则必须力戒还原论的倾向,不然,何止会贻笑大方。有人试图对体育课上整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以及情绪表现分别评出1分2分3分—1分—2分—3分,而且是在全课45分钟内每隔3分钟即评定一次。这种作法不仅仅把学生们当成机械运动的刚体,而且也把评分人自己当成计算机器了,因为若不是机器就做不到如此精细运作而无意念疏失。用这种方法以采集科研素材,将会给体育科研带来多大的误导!

体育学科类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却有一大弱点,就是同一课题由不同人来研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这是社会科学不甚成熟的表现,或者严格地说,社会科学还不能算是真义科学。但这并不妨碍有关社会现象的课题研究,因为各种研究结论终将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做出真伪判别;即便在近中期内无缘提交实践检验,那么,对于这类课题成果,还有一个中继性的逻辑检验标尺。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必定首先被淘汰;逻辑链上的大小破绽,还将自行瓦解一批理论。这样,经过逻辑标尺严格初检之后的所剩理论,必定也会具有成功通过实践终检的更大可能。

参考文献

1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篇(3)

关键词:方法论;研究生培养;成长;毕业论文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13-02

一、研究生及其论文阶段的特点

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过多的机会开展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我感受和对人群行为的感悟进行行为活动。因此,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做事方法和方式,甚至没有细致地思考过行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就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是培养学生思维指导行为的极佳阶段。三年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前一年半学生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后一年半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从教师与学生所处关系上,前一阶段如同篮球“联防”,后一阶段好比“紧逼盯人”,“入门弟子”与指导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主题进行交流、沟通。研究生论文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或者项目(Programme),其特征在于具有清晰和有限的目标;具有独立性,即项目本身具有独立性,实施项目的研究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适当的、相对较长周期;非封闭性,即完成项目需要借助事件之外的环境实现。我们认为,毕业论文对于研究生是一个难得的培养和培训行为做事方法和能力的机会。

二、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人生有三大不幸,即“少无良师、长无益友、老无善终”。将人生的上述阶段的不幸,归结起来是人生两大痛苦,即“成长”与“选择”痛苦。

在年少和青中年时代主要问题是成长,该时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就会影响人生的发展的高度,或者得到的错误的引导,就会耽误人生或者造成损失。而在青中年时,作为独立的社会人,会面临很多选择问题。选择较之成长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是更高层次的痛苦。与学生共处发现,研究生具有很高的成长的热情,即上进心;但是,大多数学生苦恼的是不知道如何成长,或者说还没有学会成长。尽管成长并无一个公认的标志,我们认为,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做人,即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世界观;另一个是做事,即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事件,也就是方法论。做人和做事是密不可分,但是具有独立性。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可以用相同方法论来处理事件,只是其结果的效果不同,一个是有益于社会,另一个则是有损于社会。如何培养学生做事做人,是教师永恒的主题。按照事件的时间和重要性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象限,即:

显然,我们不希望出现紧急、重要的“救火”事件;不紧急而重要的事件必定是一项长期、关键性的事件;我们希望将不紧急但重要的事件转换为不紧急不重要的事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心理压力,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因此,对待上述事件的态度应该为:

于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善于处理不重要、不紧急事件成长的能力;善于处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成长的高低。在分析上述关系之后,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将重要但并不紧急的毕业论文通过阶段划分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习惯。

三、方法养成培养

方法论有众多观点,各有长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目标界定、任务分解、计划制订、行为实施、总结、评价与修正,循环延续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类似于PDCA[1]方法,事实上,戴明的PDCA方法也是从人类行为活动总结出来的公认的行之有效、可靠的方法,只不过它明确用于质量管理,但绝不限于质量管理[2]。将这种方法引入到研究培养之中的具体设计为:

四、培养实践

1.培训阶段。采用上述方法始于研二的下半学期进入论文选题和开题阶段。第一步是在专门培训,主题定位为“学会成长”。培训时间为半天,这样便于将问题讨论透彻。首先是问题测试和引导阶段,列举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一:导师对研二的小张说:“一个月后我们教研室要组织召开一个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全国各地有30多人参加,你帮助把会议筹备一下。”(老师给出参会人信息表)如果你是小张你立即要做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该问题的目标和条件比较清楚,但并无固定答案。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对于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必须经过的路径,且为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费用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答案是,小张立即要做的事情是问老师“接待的规格和费用是什么”。在得到导师的回答后,接下来小张可以根据以上条件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供导师决定,并且可以阐述方案的依据和优点。问题二: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的朱棣文,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是何种条件使之能过实现角色转换?该问题同样没有固定答案,但是可以引导出:尽管一个人所处的行业、位置不同,必然有一个共同的方法,使他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事件,这个共同的方法就是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通过上述关于“引入方法论的基本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采用恰当的方法论引领个人行为,能够可靠、有效地成长起来。最后,我们将下述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并以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如何所述方法指导论文这一事件的设想、要求。

2.目标界定与目标分解。论文的目标即是论文在学术上要获得的关键结果。学生经常是对研究目标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一种状况是将目标与研究的目的意义相混淆,即将为什么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想得到什么(研究目标)相混淆,另一种状况是将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相混淆。基于此,首先培训学生如何界定目标。目标分解是将重要但不紧急事件转化为不重要、不紧急事件的关键。论文目标分解是根据课题研究对象,目的是将所研究内容按照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上相关联的子目标。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开题报告阶段的调研和撰写,反复讨论,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上述方法的正确、有效(不是表面的)的运用,并指出,开题是论文好坏的关键。

3.计划制订。科研活动中,计划主要包括行动计划和时间计划。行动计划就是技术路线和方案。技术路线是出发点达到目标的线路。首先必须认识我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分析国内外状况,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的发展状况,研究目标所处的位置。其次,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最基础的推演,能够“纸上谈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术线路。然后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重新认识技术路线,修正和完善,甚至是原有的技术路线。事实上,该过程就是一个PDCA过程,我们更强调和重视“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过多地纠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据可行、科学原则确定技术路线。

在培训中,我们将上述过程形象地研讨为:

最终确定的技术路线中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步行、地铁、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术方案是在技术路线中若干行程模块总称,技术路线是优化选择的结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样,技术方案也是优化选择的结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诱导学生学会“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块之间交接点就是“节点”,节点自然构成了子目标。因此,要对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当我们坐上公交车、地铁时,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是一种常规行为。

时间计划要依据节点细致评估,决不可有“做到那里,说到那里”的心态和习惯,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

4.行为实施。行为实施阶段,我们要求办事认真、细致、果断,更多地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作息时间等。实施初期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该方法的运用,我们采用周例会的形式,逐个学生进行汇报、讨论和指正,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循序开展,一些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基本掌握该方法。掌握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周例会。一些学生可能需要2~3个月才能逐步掌握,这时,就可以取消周例会,而直接进入月例会。该过程需要耐心地辅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学生“上道”,就会发现其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会“省心”很多,体会到事半功倍的感觉。

5.总结、评价、修正。科研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是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因此,行为活动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进行,但是具体的动作行为重复性并不强,这一点也是科研和生产活动重大区别。为了有效开展科研,总结、评价和修正工作几乎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发现新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者事件,其总结和评价是针对其目标而言,总结和评价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并及时对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进行修正。该步骤通常是在月例会和周例会上集中进行,学生逐一汇报,讲述计划实施情况、调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计划等等。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指导和督导。同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一同参加,让他们在一种气氛中熏陶,熟悉过程和方法。

五、实践体会与总结

作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普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有行为做事的方法和风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体会该方法有如下优点:

1.将学生的上进心通过方法论可以转化为一种鼓励成长的行为动力,潜移默化地激励自我意识、自我成长。

2.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方法习惯,循序渐进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动,进而自觉地运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过实践过程,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化困惑为开明,化不知所措为独立设计、自我把握。

当然,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鼓励用于探索、合作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意识和行为结合,要求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目标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苏伟伦.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改进;行动研究;U-S合作

一、行动研究的缘起

LT中学是2007年8月从县一中(省级重点完中)剥离出来的初级中学。当年的完中是县里唯一一所重点中学,创办于1956年,有较好的办学积淀。LT中学地处县域中心,而且剥离时一些高中老师自愿留下来教初中,师资力量较强,学校自然成为家长心目中的“重点初中”和“首选学校”。不过,由于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各种矛盾与问题逐步显现。如,校舍和设备条件建设滞后,成班率很高,一些班级学生数超过80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学生行为习惯差,上课吃零食,随手扔垃圾,垃圾满地,成为“老大难”问题;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有学生发短信、写标语骂老师:家校关系紧张,家长冲撞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等。

2010年3月,LT中学校长与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取得联系,希望开展U-S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帮助学校实施改进计划。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组织了由三位教授组成的指导团队,在学校开展问题诊断、制订学校改进方案、指导学校开展改进实践。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改进取得明显成效,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二、学校发展问题诊断

学校改进的关键是要找准问题,为此,指导团队在与LT中学校长进行初步交谈、对学校办学状况有了大致了解后,专门制定了工作方案,形成了“临床诊断,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制订方案——实施改进,过程指导”的工作策略。指导团队先后六次深入学校进行现场诊断,内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调研的形式有问卷调查、领导班子成员个别访谈、中层干部座谈会、师生代表座谈会、随堂听课等。为了找到学校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团队还专门策划了一次与LT中学部分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教师的郊游活动。在边走边谈的过程中,指导团队了解了许多在会上老师们不会说的情况,从而对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根源有了深刻透彻的把握。

在经过了持续近一个月的学校诊断后,指导团队对学校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态势分析法),一致认为,LT中学的优势在于:其一,学校文化底蕴比较厚实,办学基础条件较好,校风、教风、学风等一脉相传;其二,办学质量得到广泛认可,中考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升学率、优秀率等占有明显优势,社会声誉好;其三,领导班子想做事谋发展,希望立足于更高的标准谋划学校的内涵发展,全方位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打造在更大区域内具有更广泛影响的品牌学校;其四,现有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基本合理;其五,学校承袭了原有的规章制度,涵盖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为强化制度管理作了较好的铺垫。

不过,LT中学办学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干部、教师观念陈旧,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大;二是学校一些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界定不清,出现了重叠交叉和职能盲区现象;三是未能处理好升学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对非中考科目关注不够,对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四是学校规模偏大、成班率过高,导致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另外教师的工作条件、家校关系等需要进一步改善:五是学校软硬件条件应继续改善,实验设备、多媒体设备不足,学校文化的定位、挖掘和开发还有较大空间,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学校外部环境来看,LT中学所在县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要求不只是“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这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学校地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县城,面临来自兄弟学校的竞争压力。如何将“两个压力”变为动力,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期望中、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负重前行,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谋划学校今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三、制订学校改进方案

在明确了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内外环境条件之后,指导团队与学校班子成员反复协商,确立了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即: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发展为主旨,以强化制度管理为抓手,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将学校建成教育理念先进,领导班子善谋敏行,教师爱生乐教,学生明礼好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备,办学质量上乘,在市县起示范作用、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学校。

为实现上述目标,指导团队和学校领导达成共识,决定从校园文化建设人手,实施学校的全面改进。于是形成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导的学校改进方案。

1 锻造具有凝聚功能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全校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指导团队为LT中学制订了打造“礼乐文化”的方案,提炼出了“教学生做人,育学生成才;助教师发展,促教师幸福”的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校训:礼以正外,乐[yue]以修内;校风:理礼相融,和乐[le]共进;学风:尊师明礼,乐[le]学善思;教风:敬业恭礼,乐[le]群善教),并就如何通过各种措施广泛宣传,使之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内在行为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2 构建具有陶冶功能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旨在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让师生的教育行为与校园文化展现和谐之美。

改进方案中就LT中学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出:一是对校园整体布局进行调整,巧妙设计校内景点,科学安排绿化带,形成“硬、绿、净、美、亮”的幽雅环境。二是在校园内多方式呈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一训三风”,使之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三是统一学校形象标识,围绕“礼乐文化”制作并规范使用校徽、校歌,精心设计学校平面示意图,合理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创办校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四是对校内楼宇、道路和广场进行命名。

3 丰富具有育人功能的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指导团队建议学校通过不断拓展师生活动领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师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道德作风和行为习惯。包括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坚持开展社团兴趣活动等。

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差的问题,指导团队特别突出了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措施,即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LT中学学生校内一日常规》,从“文明进校”、“物品整理”、“两操集会”、“课间休整”、“课堂学习”、“环境卫生”、“对待公物”、“师生关系”、“有序放学”等各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明确、具体、恰当的要求;并把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相结合,反复抓、抓反复,在训练的同时,配合说服教育、榜样示范、主题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

4 健全具有规范功能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指导团队建议学校对现有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制度进行修订,并且遵循“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包括健全学校管理组织网络,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培养学校师生的制度意识等。

5 打造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科研文化

高质量的教研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情境化的、可操作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专业发展环境。同时,高质量的教研也是提升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做好教研是学校改进过程中必须练好的一项内功。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在U-S合作过程中,指导团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教研文化建设的措施,以帮助教师增强内在的职业幸福感,“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学校的改进和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一,树立教科研意识,健全教科研管理体系。通过制订教科研管理办法和教科研工作规划,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考核和评估、表彰和奖励,促进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教学中的困惑转化为教学研究的课题,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习惯。大力营造教科研的氛围。

第二,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树立教研问题来自教学、研究成果服务教学的意识。每学年初,由教科处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同时教科处定期征求教师的意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列出重点要解决的课题,以招标的形式确定研究人员:教科室加强对教研课题的中期检查;对立项和中标的教研课题,学校根据其立项、中期检查结果和最终研究成果情况分期分批给予经费资助。鼓励教师开展团体攻关和合作研究,扩大教师的交往和交流,强化教师的团队精神。

第三,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为教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选拔专业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具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制订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规划和活动计划,每周五下午同定为语文、数学、英语教研活动时间,其他学科隔周五下午进行教研;每学期开展一次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计划展示和交流活动,促进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实行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评选、奖励制度。

第四,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教科研专题讲座,传授教科研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每学期举办至少一次教科研经验交流会和教研沙龙活动,促进教师教科研经验交流。

此外,指导团队还就学校的班子建设、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四、学校改进的实践

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在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广泛动员之后,LT中学按照方案实施了为期近三年的全面改进实践。

1 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改进的内在动力

在改进方案实施之前,将方案分发给每位教职工,并分别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和教师大会,对改进方案进行一一解读,为学校改进工作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获得教职工对学校改进工作的理解和认同,通过理解和认同达成共识,在共识中激发共鸣,让学校改进目标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并以此团结人、凝聚人,激发全体教职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2 强化部门责任,建立目标达成的保障机制

在改进工作开始之前,指导团队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将改进工作方案中的各项措施按年度和部门逐条分解,以达成发展目标为导向,将各项目标细化到每个年度、学期,将具体任务和子目标分解到部门与教师,落实到人,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形成部门和教师联动机制。每学期召开一次学校改进实施分析总结会。把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列入教职工的年度考核,增强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实施能力,提高改进目标的达成度。

3 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改进实施状况的反馈,纠偏机制

建立自上而下的自评制度,每学期结束,各职能部门、各教研组开展自评,撰写总结报告,同时开展各部门之间的互评,共同提出新学期进一步落实改进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成立由专家指导团队与学校班子成员共同组成的咨询指导小组,解答教职工的疑惑和问题,对学校改进工作进行过程监控。及时修正和完善改进措施,纠正偏差,确保改进目标的实现。

五、学校改进实践在反思

反思LT中学三年的改进历程,虽然成效明显,但指导团队清楚地认识到,LT中学的改进一直是在指导团队的帮助和指点下进行的,如何让学校在U-S合作结束之后能丢掉专家这根“拐杖”,实现自身的持续改进和永续发展,是三年改进历程后要解决的新问题。

1 树立共同愿景是学校持续改进的精神动力

彼得·圣吉曾形象地比喻说,建立一个团队,其实就像搭建一个三条腿的桌子:一条腿是大家的共同愿景,一条腿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有一条腿就是激励。愿景是团队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激励团队成员为追求某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学校发展需要有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愿景,它是全体师生共享的精神追求,是教职工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战胜各种外来的困难和压力、矢志不渝、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实现学校的持续改进必须以共同愿景为动力来提升学校发展的内在能力。

2 提高认识方法论水平是U-S合作重要的价值体现

所谓认识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如唯物辩证法)、一般科学方法论(如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和具体科学方法论,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其中哲学方法论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武器,也是改造现实的武器。

学校改进的方法论也属于认识方法论体系。学校改进是综合性的复杂过程,是技术过程和学校内外社会过程的统一。北师大教授高鸿源指出,认识方法论实际是对学校发展和改进的思维建构和应用,为所有的观念、问题、目标、知识和方法寻找综合定位和运作路径,而把各种因素和各个领域的问题梳理清楚。整合在一起,仅仅凭借经验是很难做到的,需要认识方法论发挥引导和结构化的作用。

篇(5)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诉讼法文化;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自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极大的推进了法治中国的发展进程,法治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进步和法学学科的繁荣。一个学科的繁荣发展的标志为教科书的编写,和该学科的方法论的研究。教科书的地位毋容置疑,教科书的繁荣说明了该学科的教育的进步,反映出该学科的成熟。而方法论的研究却没有足够的繁荣,甚至其地位也没有提高到足够高的地位,这存在在一些不得不引人思考。在一些法学学者看来,法律方法论与法学方法论是存在着不同,不仅法律方法论与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存在着不同,而且在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上都存在着不同。笔者以“法学方法论”通过检索发现,我国对于法学方法论的著作丰富,其中知名的有;(德国)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杨代雄译《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法律出版社)、我国台湾学者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我国台湾学者林立著《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王利明著《法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喻中著《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舒国滢著《法学方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等著作。笔者以“法律方法论”通过检索发现,我国关于法律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著作丰富,其中对学界影响深刻的有:陈金钊著《法律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沈志先著《法律出版社》(法律出版社)、葛洪义著《法律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著作。笔者无意对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论之间的差异进行论述,笔者发现这些丰富的法学著作,填补了我国法学研究的空白,对于法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部分教材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必读的数目,而大部分高校的法学院也相应的开展了法学方法论的教学传授,开阔了法科生的视野和知识量,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这是我国各高校开展法学方法论教育的成果。同法理学者或者民法学者对于法学方法论的研究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而诉讼法学界对于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几乎是“贫困化”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不仅反映在民事诉讼法学领域,在刑事诉讼法学领域,乃至行政诉讼法学领域(笔者检索发现行政诉讼法领域的方法论的著作为零),这应该引起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和反思。为何民诉讼法学领域的方法论研究如此贫困与匮乏,为何民事诉讼学学者们对于民事诉讼法的研究的产出如此稀少,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民事诉讼学科的成长和成熟。笔者在分析近些年的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出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研究稀少的原因,反思我国民事诉讼研究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丰富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的研究。

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贫困化”的原因

我国学者张卫平教授在深刻分析我国民事诉讼法贫困化的原因和问题之上,指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程序与实体的背离;研究自主性的失位:研究方法的缺失与失范。张卫平教授的分析深刻而到位,其分析的力度振聋发聩,虽然其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和与其有相关影响的间接原因和部分政治等非法学原因,而其中张卫平先生强调,在诸多的直接原因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我国民诉讼法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稀少就深受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的危害。实践与理论想脱离的危害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在思想政治领域和法学学界已经有很多的研究。笔者限于篇幅无意再次进行论述。笔者发现造成民诉法学研究领域的这种脱离存在着多种原因和“意外”。1)研究方法的偏执。我国自从迎来法学方法论研究的热潮以来,就形成“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两大流派的争论。研究方法的不同见解和争论是繁荣该领域的重要表现。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从来没有绝对的真理,研究方法更没有高低之分,单两大流派的争论多是表现在互揭对方的缺陷与不足,唯独缺少对运用两大研究方法来丰富和发展部门法学的举措,更是缺少运用抽象思辨行动来丰富民事诉讼法方法论的建构和研究上。这不仅是研究方法的失范,而是对于研究方法真正意义的迷失。2)缺少民事诉讼方法论文化。按照学界的主流的研究理论认为,法律文化的发展路径是:法哲学法律文化诉讼法律文化民事诉讼文化。按照此种研究逻辑,以法理学领域研究丰富来推动各个部门发学科的学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其实更应该看到文化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利用文化的独立性来推动部门法学科的建设。3)解决问题的措施出现“意外”。国内也有不少著名的学者和大家发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我国法学研究学科的方法和类型已经不少了。但是在适用具体的办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时,依然存在在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失落”。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缺乏深度和体系,而且一个学科体系大厦完整的方法论更是研究和推进的困难。为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陆续提出改革方案,其中如改革我国法学院的教学体系和培养体系,希望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或者设置“双师”教学模式,双管齐下,不仅理论推进和论证此种培养模式的合理和优势,而且部分高校作为试点进行改革试点来进行培养和“新卓越”法学院建设。以期望来推进以诉讼法学为代表的应用法学的研究。不仅在教育上进行此种改革,而且借助司法改革的趋势,诉讼法学学者和专家也积极建言献策,比如进行审判流程公开,司法裁判文书的公开上网执行信息公开三大措施,“双千计划”的实施,甚至借助新兴的网络技术(大数据方式和互联网+)来推进各个学科的建设。对于民事诉讼法学来说,确实促进了法学发展,更加有利于法学研究更加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论证完善。更加明显的是多种措施的法治宣传,使司法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也能使更多的人学习法律、研究法律。2016年报考国家司法考试人数的大量增加就是明证,并且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的人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然而出现“意外”的是,法律人的大量培养,并未见有更多的人进行民诉讼法学学理论研究,连研究民事诉讼法理论的人都减少了,那么作为高屋建瓴、高度思辨的方法论的研究更少了。最为明显的是,更多的高校青年老师大量的涌进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各种“法律”辅导机构。这些大量的辅导机构哪里是进行“法律”辅导,都是如何考试的考试辅导,法学学科的繁荣和丰富哪里能更加茁壮的成长。司法公开三大平台的建设带来的司法公平正义更加深入人心。可却没有带来民诉讼法学研究的繁荣,言必称法官待遇,话必说说司改未来,大量的人才看到希望后,纷纷涌向法院,亦或者从法院涌向律师,法务方向。人才的缺失必然是带来学科研究的青黄不接,而学界确实更加关注是法律人的应用型的建设,而法学研究本身的规律竟然遭到漠视,长期下来必然会造成各个学科研究的萎缩。而民事诉讼法学学科大厦体系的研究至今没有体系化,民诉讼法学方法论至今没有得到重视研究。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思考

我国法学学科的发展必须在我国学者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我国民诉讼法学方法论的必须立足民事诉讼法学学科的特色,开阔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我国的本土社会土壤环境下才能够得到成长和发展。1)民诉讼法学方法论立足于本学学科的学科特色。民事诉讼法学不同于实体法的特点,主要区别在与其性质,地位,目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诉讼的特点在纠纷的解决,通过国家的审判权来实现定纷止争。通过不同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运行来体现设置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双重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建设,然后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建立起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理论阶梯,在建立民诉讼法学学科大厦的建立过程可以将方法论的研究作为指导性的理念作为整体建设的指导。2)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要有开阔的胸怀吸收其他的研究方法。任何一个学科的在发展困境的时候,就需要反思自己的研究现状和开阔自己的研究方法的视野。研究方法的开阔不仅仅在不同国度,不同时间的比较学习,还可以跨出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场域”,打开研究方法的“自我困境”。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发展到成熟的自然科学领域,比如说我国有学者利用法律问题的函数思维,侧重法律与函数的分析过程研究,通过函数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思维工具解读了法律研究中的法的适用范围、法律评价后果、法的确定性和适应性、法律规范的类型化、法律竞合等具体问题,并力所能及地给出了研究结论或研究启示,并尝试为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开辟一片别具特色的新天地。3)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要立足于我国的本土社会土壤环境下才能够得到成长和发展。诉讼法方法论除了要有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模式,还要体现出诉讼法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强制实现私法上的请求权的国家法律制度,在民事诉讼法学领域更是要有所体现,那么就意味着必须展现出诉讼法学方法论上的多元维度考虑。而这个多元维度的考虑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将本土社会环境作为核心的参照坐标系,然后将当事人的诉权和国家审判权体系进行在此之上建构出法学方法论的分析模型,同时应以本土社会环境的可接受度作为接受的“元”数值,来检测和规范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的建构和完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对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思索,清华法学[J].2014(02).

[2]张卫平.无源之水—对中国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思考之一,司法[J],2008年第3辑.

[3]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J].法商研究,2016(02).

[4]中村英宗.诉讼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5]邹碧华.要件审判九步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郭武.当法律遇上函数-法学研究中的函数思维刍议,甘肃社会科学[J].2015(06).

[7]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中外法学[J].2015(01).

篇(6)

    以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同样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研究对象,西医学强调的是物质概念的实体性,这种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以实验、分析、归纳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与学生从小建立的思维模式接近,易于被接受和理解。而中医学的五脏并非解剖实体,在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中蕴含了“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这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两门课程同时开设,学生一学期对比下来,只能对中医理论、概念更加的彷徨、难以接受。中医思维的缺失势必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临证时缺乏“圆机活法”的灵感,处方用药只能停留在死板的复制上,面对疾病找不到较好地解决办法。

    在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好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事半功倍。方法论则是对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概括和总结,从更抽象的层面上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6]通过对《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可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研究和哲学反思,激发学生对中医学习的感悟性,使学生建立起中医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指导临床实践。以下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剖析气、阴阳、五行等核心方法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直接影响,诸如气、阴阳、五行等,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命题。因其与儒家、道家等思想有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故《中医学方法论》课程从《易经》、《庄子》、《老子》等古代典籍中探求气、阴阳、五行这一核心方法论产生的根源,并与《内经》等历代医籍相联系,层层深入探寻其中奥秘。

    了解中西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他们在观念形态、致知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医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将从中西医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文化内涵、科学范式、认知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各个不同层面上揭示中西医的异同之处,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及医学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中医的特色所在。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方式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是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普遍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学方法论》课程设置上将提炼出“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经验思维”等多种中医的思维方式,从概念、特点到临床应用,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建立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增强对辨证论治的理解与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将辩证思维从各种中医思维方式中提取出来,作为专题重点讲授。首先分析探讨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其次重点讲授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辨证论治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了解每一种辨证方法的源流、内容和意义;最后将中医的辩证思维与具体辨证论治方法相结合分步骤、分层次进行论述。在增强学生对辨证论治方法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辩证思维的领会与运用。

    讨论中医临床从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搜集到分析判断进行辨证及最后做出决策处方用药,这一过程中的相关思维方法。努力挖掘、整理出中医对疑难病症诊治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医案的兴趣,使学生建立起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正确的中医思维,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和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中医未来的发展寄希望于中医的教育,因此,在中医的高等教育中应遵循中医学发展的固有规律,更加重视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可帮助学生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提升中医理论水平,并为学生建立中医思维以及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进行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 科研 能力

影响一个国家运动竞技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体育教师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修养,提高教学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是现代化教学涉及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途径经进行。

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

现代科学技术向体育进行全面渗透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根本大计。德国思想家莱辛曾经指出:“能作正确理论的人,也会创造。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给人们以下启示:只有了解现代科技并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才能胜任并指导体育教学的训练工作。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多种能力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指导训练的能力、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能力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在能力的指导下‘活化’,没有知识的能力是低层次的,没有能力的知识是僵化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多种能力,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科学方法论,提高创造才能

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为了正确认识和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方法的理论发展很快,已由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逻辑方法、经验方法、教学方法,发展到系统方法、系统学、系统动态学等。此外,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在科学研究中有所作为,取得教育教学的突破,就必须学习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运用和驾驭知识,如何概括已有的知识去创造和发现新知识。在竞技运动的科研中,对观察实验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加工处理,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多种方法和教学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运用科学抽象方法;根据已知的竞技运动科学理论和事实上推测事物发展变化的未知规律,需要运用假说方法。总之,运用知识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只有依靠科学方法,才能架起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并沿着这些桥梁,不断地向新的体育科学高峰迈进,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创造才能。

四、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研讨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如运动训练科学化培训班,和种短期的体育教学讲座、学习班、新课改、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班等,是促进体育教师知识更新,提高竞技运动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班和短训班的学习,可以获得大量有益的信息,有利于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动态,从而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对策,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有计划地组织本组教师总结经验,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体育教师或多学科人士参加的多种学术交流会、座谈会、讨论会等,是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又一有效措施,并有利于交流信息和成果,激发灵感,促使科学研究获得成功。

五、善于积累资料,扩大信息来源

文献资料是体育科研和运动训练的重要情报和资料来源,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练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为论证课题和从事体育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事实根据,因此搜集和积累文献资料极为重要。

六、努力钻研,重视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