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15: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 要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全球掀起了一股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热潮,同样,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西南重要省份的云南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虽然面临着产业层次低、经济转型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走低碳发展之路的诸多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一系列的有效策略,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转型 发展可行性 策略
虽然2009年底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早已曲终人散,且从根本上来说,此次会议也未达成一种具有实质性的协议,或者说没有产生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全球朝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会动摇的,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气候和环境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同样,走低碳经济之路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它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高度一致的,既能摆脱过分依赖碳基燃料,缓解高油价的压力,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又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①。显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既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云南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面临着产业层次低、转型发展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大有作为。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并与同处西南地区的广元市走低碳经济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并期望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自身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走出一条适合云南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云南省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②。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
云南省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璀璨,而且它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云南作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乃至亚洲担负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任。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危机的必由之路,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路径,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但是与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相比,地处西南部的云南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加上近年来我省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长,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而通过借鉴同处西部地区且是地震重灾区的广元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我们可以断言:作为后发地区的云南走低碳经济之路并不是“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而是结合自身实际、选准路径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放弃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盲目追求,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走循序渐进的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云南省应该把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产业机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契合点,争取在发展低碳经济之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起步阶段尤为关键,所存在的诸多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解决,进而从关键领域进行实质性地突破,以带动其他领域的低碳发展,最终推进全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过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暴露了许多缺陷,尤其是在受到近两次金融风暴的袭击之后,更显得不堪一击,加上来自国内外节能减排的压力,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已势在必行,且必须有明确的调整目标和果断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争取实现实质性地突破。现阶段云南的产业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产业层次低下,尤其是工业内部,重化工业和烟草产业几乎占了全省工业规模的90%③,且加工的大多是初级产品甚至是直接的资源采掘,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等方面问题突出。因此,改变工业内部的不合理结构成为目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应当以“调优、调强、调轻”为目标。其中,“调优”就是要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在逐步降低烟草产业和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的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比如生物医药产业、花卉产业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调强”即通过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调轻”则包含两个目标,一是延伸重化工业的产业链,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与最终消费市场相衔接的日用轻工产品。
(二)加大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改变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比例,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云南的能源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水火电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但是火电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清洁煤技术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结合云南自身的实际,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核电加快发展的多元化电力格局,推动低碳能源的规模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和巩固云南清洁能源大省的地位,并为改善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作出应有贡献。至于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降低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成本,使得初始资源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变得昂贵,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来促进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中寻求各种资源使用的最佳替代效应。
(三)倡导低碳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型的健康消费模式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向导的一种共生型消费,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要倡导人们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要从观念上着手,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和发展理念,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环保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使社会大众能真正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正如云南在节能减排中的口号“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
(四)摆脱资金和技术的束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性作用
云南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技术水平也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云南在这一方面的欠缺是可以弥补的。首先,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政府就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从其他地区引进高新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技术进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其次,所引进的人才和技术需要及时地吸收消化,融合其自身的特点,真正服务于云南的低碳经济建设。同时大力培养云南本地区的创新性研究人才,中西合璧,着力研究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力争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三、结语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无疑是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世界各国呼吁要共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这时,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以及“花卉之乡”的美誉,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使云南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云南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低碳热潮中,我认为七彩云南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优势和气候优势,结合其自身的特色,抓住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绝佳时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倡导节俭风尚,提倡健康理智的消费方式,积极开拓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注释:
①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26.
②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43.
③王小李,郑丽,郭婷婷等.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S2):75.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
[2]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
[3]崔毅,郝寿义,王银平.低碳经济引发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态经济.2010(05).
关键词:低碳经济;温室气体;经济结构;新能源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中的“经济”一词,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和子系统,而“碳”狭义上是指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CO2气体,广义上包括《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出的六种温室气体,“低”则是指降低目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所产生的“高”碳排放,最终使碳强度降低到能源和环境容量都能够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标准。
理解低碳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内涵:
1.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必然选择。
2.发展低碳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3.发展低碳经济要加强教育,转变人们发展思路,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保障。
4.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发展绿色经济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的资源丰富,但是人均的占有量低于世界的平均占有量很多。提到资源又不得不提到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过去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是震惊,高速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低碳经济能很好的处理好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几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1.中国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就是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增长态势,同时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要修复遭受重创的国际金融体系根本方法就是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这也就带动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跃居第一位,这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谈及环境问题时攻击中国的主要方面。中国政府也高度的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多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2.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能源短缺的有效手段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源紧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为严重。低碳经济是以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就目前而言,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力度,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开发生物质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1.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全球变暖的趋势,其中碳减排又是重中之重,由于人为碳排放主要是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减少碳排放实质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从国际能源的现状来看,据国际能源署预测(IEA,2008),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将为80%,且煤炭需求是各种能源品种中增长最快的,石油仍然是主要的燃料,包括中印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地区。能源发展具有周期长、惯性大、路径依赖的特征,减少碳排放就意味着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围绕碳减排的国际谈判实质就是排放空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及能源使用,发展权益的争取。
2.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成本和市场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减排温室气体的过程中付出了额外成本,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所以需要制定全球的低碳市场配额,并逐渐形成全球通用的制度和规则,否则,低碳技术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回报,从而影响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推广。
3.发展低碳经济的第三个问题是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低碳技术能否在全球推广,从而提高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化和终端消费过程中的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面临着解决全球公共物品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与获取低碳技术商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矛盾冲突,需要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下解决。
我国也面临着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低碳经济给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由我国国情决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可能会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从目前来看,各发达国家都在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准备向低碳转型。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普适性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包括:欧盟和美国分别实施了碳贸易系统,欧盟开始征收碳税,构件绿色税收体系,各国纷纷提高能效标准,加强能效和环保方面的监管,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投资新能源和碳减排的研发等。通过一些实质性的政策调整,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始脱钩。例如,瑞典1990-2006年,经济增长了44%,但是其CO2排放减少了9%。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发展低碳经济,应当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具体来说: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改变人们发展理念,弘扬以低碳排放为荣,高碳消耗为耻的社会新风尚。积极引导人们转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经济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社会要倡导人们:少开车,多走路,多坐公交和铁路,多骑自行车和电瓶车,多植树绿化,在学校教育中多讲一些低碳生活方式的问题。
2.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我们国家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少,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在其他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也缺少针对温室气体这种“特殊污染物”的相关适用法律和规定。因此,应论证“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和立法模式。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要增加研究低碳经济的经费和编制。
3.政府应采用经济手段,倾斜式发展低碳行业。人大和政府要加快对低碳经济的调查研究和立法,通过税收、补贴、价格、信贷等手段,发展低碳产业,使之增加供给,降低成本。对高碳消耗和排放的企业和行业给予征收气候变化税或者关停并转的处置,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要带头履行环保生态责任。
4.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也是能耗多,排放多的时期,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至少包括五方面含义:一是要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所以如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单位能耗创造的GDP有明显增长,在国际分工中实现价值链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低成本制造业优势的现状,限制“三高一低”产品出口。三是降低现有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四是发展循环经济。五是发展新能源产业。
5.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发展天然气,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燃料——氢和生物质能,逐步发展核能。
6.提高重点产业的能效和减少能耗。当前要针对重点用能部门的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提高能效标准,改善燃油经济性,减少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公交、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建筑节能,提高电厂能效。
7.对民营资本进入低碳行业进行开放。国家只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通过项目核准制,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充分调动国有、民间、外资等各类投资者平等进入。提高科研开发投入力度,实现重点技术突破,提高低碳行业的研发经费,国家要对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重大节能技术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国内外技术和资金的双向流动,鼓励我国科研人员和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研发,也要积极吸引国外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低碳经济,设立研发机构,以及中外进行合作开发。
8.加快植树造林和继续退耕还林政策。
参考文献:
[1] 郑志国 . 低碳经济概念的科学性质疑 [J]. 探索与争鸣,2009.
[2] 张坤民等 . 低碳经济论 [M]. 北京 : 中国环境出版社,2008.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探讨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2.1、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2.2、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2.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2.4、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2.5、设立碳基金以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设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2.6、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德尔菲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一词是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当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鉴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而对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此做些探讨。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关于低碳经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认为,提高低碳效率和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其核心,应把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庄贵阳)。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为基础,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的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低碳经济和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低碳技术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背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核心要素分析时,应将其放在首位。资源禀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资源禀赋不仅包含能源资源,还包括矿产资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其反映了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和潜力。技术因素也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又一重大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技术因素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一个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也有可能采取后发优势,通过吸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从而在低碳技术上获得较高的起点。目前的低碳技术主要涉及传统能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节能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减排新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低碳经济,也应将消费列入低碳研究的核心要素。因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为现在或未来的消费活动为最终目的所有碳排放都与人们最终消费活动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差异很大。很多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对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价,应建立一套系统要素进行量化标准。既能体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优化发展,又能反映城市低碳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因此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严格符合低碳经济的含义,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设置。各指标要概念准确,清晰明了,描述全面,从而有利于针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研究,并具有推广和应用型。
(2)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即为评价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状况。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注重把一系列低碳经济指标有机联合起来。而且在设置过程中,也要坚持各指标层次性原则和同级指标互斥性原则,以期对各总体性指标进行细化,从而使指标体系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设定应该在可操作性方面较强,指标相关数据要具有较强的可获得性,尽大程度达到评价体系具有实际意义。
(4)导向性原则。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设置,既要体现前瞻性的思想又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其对未来指标有先导作用。
(5)发展性原则。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各指标的设置也应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实践进行动态修正,这也体现了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的方法论原则。
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对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对诸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依据层次性原则,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即为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准则层则是依据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从而对目标层进行细分,而指标层则是对准则层各二级指标进行具有实际操做性的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经济发展 人均GDP、GDP增长率、环保产业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资源循环利用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资源禀赋 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人均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空气环境质量
技术发展 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废弃物利用率、、低碳农药化肥使用率、传统产业低碳改造率、低碳R&D经费占GDP比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率、智能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
社会发展 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交系统便捷程度、环保教育普及程度、新能源汽车比重、私家车年行程千米数、低碳意识认同度、节能建筑比例、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完成指标体系设置以后,就要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数据收集,将研究指标的数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求出相对比率。对于各指标的权重赋值,应采用类似于指标选取的德尔菲法。评价表格的格式如下(见表2)。
其中,对于负向指标正向化问题,通常采用取其倒数的方法计算指标层指数,最终得出研究对象的综合评价分数。
运用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运用德尔菲法时,在专家的选择上,也要根据评价对象,决定是选择一定区域内的专家还是全国范围内的专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专家。
(2)准则层指标的设计中,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是其涉及的基础,其中,用经济发展来代替发展阶段要素,因为经济水平最能体现经济发展阶段;关于消费模式,用社会发展的诸项指标来替代消费模式要素,因为消费模式与社会发展状况指标密切联系。
(3)对于指标层的诸项指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权变的原则,依据评价的区域范围以及评价的具体用途不同,应进行各指标细化归类和增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对于标准值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标准,例如同类研究对象的标杆值、国家标准、平均水平等。
(5)对结果进行最终评价时,不仅要看到最终目标层的结果,还要看到影响目标层结果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以期更深入的分析。
目前,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形、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发展由粗犷型向节约型转变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3]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 能源行业 机遇 挑战 创新
引言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显著降低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减少碳基能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寻求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绿色GDP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产生及影响如表1所示。
当前,低碳经济已经从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层面上升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导向和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也成为各国化解金融危机、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最终目标
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落缓,世界各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其化解危机、寻找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提出了针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议以保证其以低碳经济为引领,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保障。
英国—激励低碳经济创新,引领世界发展战略。英国政府不仅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者,也是率先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倡导者,还是通过出台《气候变化法案》第一个对碳排放建立法规的实践者。从理念到制度保障促使低碳经济在英国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战略》、《低碳工业战略》、《低碳交通战略》等分、子战略以及相关实施计划的出台,使英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也在1990-2010年这20年间下降了25.37%,低碳经济发展效果显著,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德国—大力推动绿色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德国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生态税》,以此提高各类能源使用效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在2006年,德国第一个推出以技术战略为指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全面指导低碳经济技术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高技术战略为蓝图,德国绿色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德国政府先后制定了针对能源发展的研究战略及相关法规,并出台了《气候保护高科技战略》、《可再生能源供热法》,全面推动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美国—发展绿色经济战略,促推新能源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低碳发展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并做出了切实的行动。1990年,美国出台《清洁空气法》,2005年实施《能源政策法》,2007年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并计划推出《气候变化技术项目战略计划》。经过多年的探索,美国试图寻求一个平衡各方因素、综合各种情况并且在可以积极应对气候、保护环境生态的同时有助于能源安全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战略,推动新能源战略。
(二)推动低碳基能源发展并调整高碳基能源结构
现阶段,各国已经掀起了发展地热、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燃料等低碳基能源的。欧盟对其成员强制要求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提出到2020年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占比提高到20%,生物燃料在交通燃料占比提高到10%。
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将随着产生新的变化。新农业将走向有机、低碳的道路,减少对高碳基能源的依赖;新工业将大力发展低碳基能源、低能耗产业以及资源节约型产业。在社会生活层面,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消费方式,低碳出行将更为重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城市绿化、废物处理率将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将得到长足发展;环保住宅、节能家电将是人们生活、消费的方向。
(三)制定绿色新标准以发展绿色新技术
新标准、新技术是新时代持续发展下去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新标准方面,绝大部分国家通过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能效效率、单位油耗标准,鼓励开展研发节能产品、强制建设项目开展能源认证、引导交通使用新技术燃料等手段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效果。
在新技术方面,美、英、德国推行清洁煤计划,通过将先进的清洁煤技术向市场化阶段推进;英、德国开发低碳发电站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欧盟、美国、中国等国家积极发展CCS技术。
在未来,由于低碳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也随之产生,最先拥有这些低碳技术的国家和企业也随着成为主导和垄断者,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全新的技术和贸易壁垒。
(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碳排放交易权、财政税收等市场化经济手段逐步引入并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于2002年正式实施排放交易机制。2003年,美国适时推出区域温室气体计划,并在芝加哥成立气候交易所;2005年,欧盟在公司层面实施碳排放交易;2008年日本在企业之间尝试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2012年中国正式批准上海等7个省份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碳交易正在使一个新兴的碳金融交易市场迅速扩张。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总额2020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从而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低碳经济时代能源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有助于中国能源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传统竞争领域相比,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中国能源公司与跨国能源公司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战略赶超相对容易。能够抓住低碳经济刚刚兴起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抓紧实施业务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积极稳妥发展新兴低碳业务,接替发展速度将逐步减缓的传统业务,则中国能源公司将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低碳型能源公司。
二是有助于中国能源行业突破资源约束。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程度低。如果中国能源行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合资合作,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可以在国内外获取大量低碳和无碳能源资源,迅速构建起新的核心业务,有助于打破现有业务所面临的资源缺乏困境。
三是有助于中国能源行业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通过在国内外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低碳和无碳能源,研发和转让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出售核证二氧化碳减排量(CER),利用捕集二氧化碳来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开展碳排放交易业务等,中国能源行业将形成众多新的以低碳技术利用为核心的效益增长点。
(二)挑战
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能源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调整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很可能将导致石油消费下降,至少会较大幅度减缓石油消费增速,进而影响中国石化主要产品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披露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指出,中国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必将导致终端能源需求总量的减少。其中,煤炭的需求总量减少最多,其次是石油、热电以及电力。
二是现阶段中国能源行业已经面临行业资源短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升级换代、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市场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等诸多挑战;又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减少碳排放的巨大压力,这必将会导致投资大量增加,生产成本大幅增长。
三是与跨国能源公司相比,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与CCS技术等是能源工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中国能源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开发低碳能源实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面临内外部双向发展压力,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四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碳关税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已有部分发达国家拟对中国等暂时不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征收的碳关税以及各种名目的绿色贸易壁垒,这必将对中国能源工业一体化产品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
低碳经济时代能源行业的创新
(一)从国家战略出发建立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表明,低碳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首先要从战略高度提出明确的框架,再从法律法规、政策建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辅助和支持。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对属于低碳发展特定行业适当优惠,对符合低碳发展的特殊技术予以补贴。从实际出发鼓励低碳能源、无碳能源以及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推广实践以及实质性的引导措施。
(二)树立低碳知识产权的观念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技术将引导能源行业勘探、生产更多更新的低碳能源、无碳能源以及替代能源。目前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主要由发达国家公司所控制,这些低碳技术不仅仅是公司利用专利制度保护其创新成果,而是更广泛地通过知识产权圈占创新空间,垄断技术,限制竞争对手的技术创新自由,给竞争对手的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业务发展都设置了壁垒,从而实现其自身掌控竞争主动权的战略目的。因此,我国能源行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不仅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加速赶上发达国家,更需要积极应对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为发展低碳能源创造先进的技术条件。
(三)打造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
为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必将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发展低碳基能源,加强低碳基能源利用,持续加强环境保护隐患治理,创建清洁生产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源头上做到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打造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国情的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
(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能源行业和人们息息相关,上到国家安全,下至百姓衣食住行。因此,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能源行业不仅在自身的生产中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能效、节约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在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中形成较为完整的低碳能源业务产业链。还应该与政府相结合,充分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媒介工具,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的宣传,努力引导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及其利益相关者转变其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对百姓而言,将绿色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反作用于能源行业和政府,使真正的绿色低碳生活多层展开。
参考文献:
1.阿斯普朗德.清洁能源投资:太阳能、风能、乙醇、燃料电池、碳信用等行业的绿色贸易指南[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
4.世界银行著.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译.世界碳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一、金融危机对产业调整的新要求
(一)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产业结构
金融危机前,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三次产业比分别是11.8%∶48.7%∶39.5%和11.7%∶49.2%∶39.1%,如果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减少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增加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之一的话,可以看出,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而第三产业比重减少了,说明产业结构不但没有优化,反而是劣化了。金融危机后,较之2007年,2008年(11.3%∶48.6%∶40.1%)和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减少,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从2007年至2009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呈逐年优化的趋势。
可见,从实证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并没有阻碍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因此,产业调整应该继续遵循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前瞻性长远战略,注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推动作用,而不需要为了应对危机进行临时性的调整。
(二)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且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2006年GDP年增长率为10.7%,2007年为11.4%,均保持了难能可贵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速度。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逐年减速但减速幅度逐渐缩小的发展态势。2008年和2009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减少了2.4%和0.3%,达到了9.0%和8.7%。
可见,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过,从2009年开始,金融危机对经济的阻碍开始有所缩小。因此,产业调整应该注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以有助于形成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的原动力。
(三)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居民收入
金融危机之前,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农村。2006年和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10.4%和12.2%;农村居民的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7.4%和9.5%。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比农村居民3587元的人均收入高出8172元;2007年,城乡收入差距为9646元。金融危机之后,危机导致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的大大下降。与2007年相比,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大幅下降,分别从12.2%和9.5%下降为8.4%和8.0%。2009年,略有回转,分别为9.8%和8.5%。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2007年的9646元,扩大为2008年的11020元和2009年的12022元。
可见,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居民收入增幅的减少,还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产业调整应该有助于人民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应该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保障危机之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四)金融危机对产业调整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根据金融危机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当前,产业调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产业调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二是注重产业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三是注重产业调整对居民收入的提高作用。四是注重产业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
二、符合产业调整新要求的低碳发展路径
若要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以及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产业调整就必须符合当前国际和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效能,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同时,符合低碳经济内在要求的产业调整,才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效发展模式。所以,当前的产业调整应该遵循低碳发展的方向。
(一)产业结构的低碳调整
以低碳发展方向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着力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中的行业一般都属于低排放、低能耗行业,发展第三产业是遵循低碳经济方向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第三产业附加价值相对较高,而且劳动者收入也较高,有利于内需、就业、消费等问题的解决,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并增加人民收入。二是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尤其是传统产业。当前中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且产业中多为资源性行业或者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这种“高碳”特征显然有悖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尤其是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三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从全球产业分工和国内区域布局全局出发,按照生产力、区域布局、低碳化的思路,引导沿海地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产业群,支持内地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要加快地区间产业转移,减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协作。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真正增长点。
(二)产业内部的低碳调整与改造
1、发展低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以微生物的利用为主的“白色农业”,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沼气的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同时,“白色”农业还要求注重循环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是注重减量化原则在农业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有效形式。三是鼓励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系列开发。四是运用再思考原则发展低碳农业。具体的,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等。
2、改造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
一方面,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中国许多传统产业提供的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这些产品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潜在市场需求较大,在经济不景气时市场波动幅度较小,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强。因此,改造传统产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应用。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分析和前瞻性规划,确保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在未来的产业接替中保持领先地位,这样既有利于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且有利于危机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3、优化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鉴于当前中国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今后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比如应该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4、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作。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所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以及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的机制。具体的,一是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将生产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始终存在着两个主要的约束条件:一是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二是经济增长对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在应对危机,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约束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转变生产方式,推动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进程中,必须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体的,一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指标和约束体系。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三是鼓励和引导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四是要加快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