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8 11:06: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以人为本论文

篇(1)

【关键词】高校 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8-0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以人为本” 理念贯彻其中,是对高校教师工作的肯定。传统的高校教育观念是“以事为主”,注重将管理事务落实到现实,具体到工作,没有考虑到“人”的需求。高校作为组织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责任。要确保高校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就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断地创新管理思路,以发挥高校的价值。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内在涵义

在“以人为本”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具有抽象性质,而是具体的人。高校中以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就是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教学辅助人员等等。这些人员普遍学历较高,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要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氛围,以实现人生理想。高校的人不仅要注重个体发展,还要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就要注重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入其中[1]。教育本身所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能够理智地对人的内心进行引导,并落实到行动中,有助于规范管理。所以,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将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在管理中要对人加以关心和理解,多一份包容之心,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人力资源的资源配置和协调工作,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二、“以人楸尽崩砟钕碌母咝H肆ψ试垂芾硭悸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专家聚集地。将“以人为本”理念注入其中,可以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管理思路予以扩展,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将“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建立起来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刚性化非常强,忽视了人的价值,而强调“物”的管理和“事”的管理。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很难考虑到接受管理的人的感受。建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使得人力资源柔性化和弹性化,管理环境更为宽松,从而实现了人格化管理。采用这种非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就是将管理组织的意志渗入到管理思想中,使得管理者落实到行动中,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更为突出对人的关心,通过塑造人文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地产生感染力。

人力资源是稀缺资源,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要获得较高的荣誉,并不在于校园环境和学校的规模,而是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质量。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2]。所以,高校在塑造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就会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被树立起来,使得高校的员工得到尊重,教职工就会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意识,为学校的建设建言献策。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还要关心教职员工的日常生活,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特别是教职员工在工作中以及科研中遇到难解的问题时,要提供必要的服务,帮助他们将后顾之忧解决,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提高工作质量。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知识分子是知识的吸收器,是传承知识的人,他们不仅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思想。知识分子也是社会的评论家和批评家,能够对社会各方面的改进提出建议,并将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渴望用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高校的知识分子是独具个性的,他们具有独特的学术气质,思想深邃,而且观念更新速度快。针对社会问题可以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各抒己见。因此,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对知识分子的个体差异性予以珍惜,以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高校虽然要按照政府的指导开展工作,但是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即高校在对政府的指导性建议执行的过程中,还要自主发展,对现代的市场经济要求予以积极回应,以将其独特的功能发挥出来。先生曾经提出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北大的校训,这句话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出高校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地方,所以北大才能涌现出那么多的大家。高校作为科研和文化的阵地,需要有不同思想的人进行激烈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产生高层次的学术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一直在提倡“以人为本”,这种教育管理的理念具体在于把这种公共行政行为的服务性落实在具体的、现实的人身上,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管理工作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根本依据[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以人为本” 理念成为了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高校的教职员工予以尊重和柔性管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姜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探析[J].才智,2014(31):161―161.

篇(2)

“盈利是企业的唯一目的”、“按市场运作的方式优化职工队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近年来许多耳熟能详的新理念、新标语、新口号,正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被不断打上了再思考的问号。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摸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规律的道路上前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经济也是人才经济,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竞争。人才的管理、运用、开发是一个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成功的核心。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本论文的立论基础。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人民”,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二)以人为本管理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和谐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人为本管理在我国的独特内涵。在我国,企业的以人为本管理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以及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和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以人为本管理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以事为本”的管理而言的,这种管理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其实质是尊重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人的智慧和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从而使管理效益趋于最大化,达到管理的目的。以人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终极目标是实现全员自主化管理,也就是员工自主、自动的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达到这个境界,员工们的所有潜能便会充分发挥出来。以人为本管理的这一终极目标在于,当员工真正把企业视作自己的“家”时,便会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发展完全结合到一起,成为超越意义上的“家族”式企业,也就是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全体员工都能实现自主管理,也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与创造中。不过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情况下,自主化管理实质上是自我表现约束下的参与式管理。达到这个层次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一支自我约束力的员工队伍;二是要有在此基础上的主人翁参与意识。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发挥到了极致,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最有效地结合起来,每个人也都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个人的自我价值。

二、企业开展以人为本管理的意义

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要求企业要改进经营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目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使当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必然会传递到每名员工身上,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保证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稳定,给员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空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进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认识

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来说,“人”是管理行为的直接作用者和受用者。但是由于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人的重要性,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认识还不够全面,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找准着力点,效果不佳。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往往是将“人”看作所有员工的整体,因而不能满足员工的根本诉求,忽略了员工的个体价值,这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相违背的。另外,企业管理者不能认识到企业整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是统一的,往往只能看到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忽略了员工的个人利益,致使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到位

新的社会形势下,在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看来,做好企业各项业务、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是最主要的,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足。部分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形式化严重,相关负责任人不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敷衍应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引导。另外,还有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不完善,缺乏人性化和个性化,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要求,更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导致企业职工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新时期实现现代化改革,必须重视人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企业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端正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认识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新时期做好现代化改革和发展工作,管理者必须积极树立起人本管理的思想理念,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立足于解决和协调广大职工群体的各种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精神诉求,构建和维护企业良好和谐的内部环境,强化企业利用和员工利用的统一,给员工自我发展的空间,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做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

(三)做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企业应不断改进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首先,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丰富绩效考核的内容,完善绩效考核的标准,使每一名员工有公平的机会获得应有的报酬;其次,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进而充分发挥出员工所具有的潜能,促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另外,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每一名员工在自身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价值,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篇(3)

近年来,河北省公路建设一直保持较高的投资力度,每年大批公路涌现,极大地方便了交通运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河北省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公路上出现大量的交通事故,导致人民财产损失严重。虽然造成公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看道路结构设计与驾驶员的需求的脱节是主要原因。本论文旨在通过从驾驶员的需求出发,检查道路的安全性,并对不同危险路段进行改造。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达到提高道路安全性的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完善我国道路设计新理论,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研究分析指标

2.1山区双车道公路安全性调查与交通荷载分析。

(1)河北省及国内类似地区双车道公路安全性状况调查分析;(2)交通状况调查分析。

2.2双车道公路实地检测及人性化分析。

(1)双车道公路视距的检测;(2)双车道公路车速的检测;(3)双车道公路驾驶员心电波的检测;(4)双车道公路驾驶员肌电的检测;(5)双车道公路道路线形参数人性化的分析。

2.3双车道公路驾驶行为特征数据库的构建

(1)分析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的因素;(2)分析双车道公路环境影响因素;(3)分析双车道公路的线形特点;(4)分析双车道公路上不同车辆的状态。

2.4双车道公路驾驶行为特征室内检测及验证

(1)分析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的因素;(2)分析双车道公路环境影响因素;(3)分析双车道公路的线形特点;(4)分析双车道公路上不同车辆的状态;(5)提出实测与实验的相互关系。

2.5基于驾驶行为特征的道路线形安全审核指标研究。

拟采用实验分析、理论推导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驾驶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检测研究的方法,分析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交通事故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实验结果和实际数据,建立双车道公路道路线形安全审核指标,以理论推导为主,完善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并通过样板路段的设计改造检验其指标的合理性。

2.6山区双车道公路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

(1)双车道公路一般路段;(2)双车道公路长下坡路段;(3)双车道公路急弯路段;(4)双车道公路弯坡路段。

2.7山区双车道公路人性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3.技术关键性指标

3.1本研究将广泛对我省山区双车道公路事故路段进行调查,分析其典型性,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提出人性化数据采集新的方法。

3.2对实地采集数据的仪器、道路环境、驾驶员样本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其适用性,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3.3考虑到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较多,在数据库的建立过程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所以因采取优化设计的方法,选取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科技的发展要预留一些接口便于补充。

3.4考虑到道路线形安全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建立评价指标是要便于程序化、软件化、便利性,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5在完善设计方法时,要考虑国外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既要符合本地国情,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篇(4)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提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就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电力企业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去谋划工作,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电力企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赋予了党的组织工作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推进和谐电网建设,而且对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问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人事机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不顺、数据共享难以实现,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

2、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电力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3、不重视员工后续努力。一些管理者对职工后续努力不够重视,职工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岗位,被繁多的具体任务和短期的任务目标压得透不过气来,培训中所学的东西不能运用,或者仅仅是部分而非系统的实施。

4、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招人”的环节,管理者大多没有基于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清晰的工作分析,没有基于组织性质的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用人”环节,受传统影响,大多工作均沿用已有的管理规范,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的深入研究;在“留人”环节,薪酬水平与员工价值相比严重偏低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大多管理者倾向于物质激励,忽视文化建设和员工对人际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的需求,致使员工忠诚度低、归属感差。

5、绩效考评实践困难重重,甚至成为单位运作与发展的瓶颈之一。绩效考评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对于单位人员观念改变,提升单位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能意义深远。但是,电力企业具有职位工作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工作成绩难以量化等特点。电力企业绩效考评存在以下问题:①绩效考评指标简单粗放。考评指标与被考评者职务工作的关联性不强、考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②绩效考评方法主观性强。由于企业内部目标管理基础不健全,指标评价标准过于简单,评价过程不够规范,使得考评过程很难执行,考评结果主观随意性大成为必然;③绩效考评主体民主而不科学。考评过程民主性较强,但与被考评者职位工作关联度不高的个体参加考评,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④绩效考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做支撑。受单位薪酬管理体制影响,与考评结果挂钩的奖金与薪酬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环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工作领域,努力造就一支责任心强,有技术、有效率、有活力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和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1、把好选人关: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电力企业必须根据各部门的生产情况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优化人力资源配量。要特别注重引进、吸收、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2、把好用人关:必须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拘一格、量才使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当前,要将能否确保现实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作为检验其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并通过严格考核确定其任职。对政绩突出的青年优秀人才要重点培养,同时要注意消除用人上的“关系网”和论资排辈的弊端。

3、把好育人关: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伴随的将是整个电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后劲。电力企业必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充实和完善企业自身。由于培训是素质弹性的调节器,因此电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要始终把对员工的培训放在首要位置,从而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估机制和人才提拔制度。

篇(5)

论文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着作(《资本论诞生的100多年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在西方国家,与新科技革命相伴随的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了许多新特点,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以及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日益增大。面临着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本文应用经济学方法论的范式分析研究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着作《资本论》,探讨了这一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经典着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它是一本伟大的经济学着作,是马克思在研究了,英豳资本主义制度建立10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详实的材料和史实的基础上写出的。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但是距《资本论》出版,现在资本主义又发展了‘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大生产,服务业在国民产值中的大比重的大大提高,无产阶级摆脱了极度贫困化,整个无产阶级生活水平的得到很大提高,同时资本主义家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宏观管理,以及历史上出现的社会主义风潮的平息。这种种马克思未曾也无法预见到的历史变化,致使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解释力下降,那么我们还能如何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我们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地位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纲领,它坚持的硬核是什么?它能随社会条件变化而发生调整具有灵活性的保护带是什么?它规定着的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的正面启发是什么?它在调节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的变化中反面启示的作用又是怎样?

很多学者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这两种范式的根本区别的研究结果来回答《资本论》的硬核是什么的问题。有人说马克思研究的是经济制度(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探讨了经济制度,也探讨了分工理论,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及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理论,在再生产理论中也有关于资源(生产资料)的有效配嚣问题的研究。当然西方经济学巾的制度经济学也探讨经济制度的问题。所以这种区分不全面:也有人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探讨的是经济本质,经济制度的长期演化,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日常现象。也不全然是这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研究了货币,信用,工资,生产价格,及利润,这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而且从研究方法来看本质的研究也脱离不了对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还有人说《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学说,而两方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提出建设性建议的学说。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病例,对其病例的深刻分析就为其处方的开出做了很大的贡献,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这一层面来说,两方经济学某些流派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策建议就是以《资本论》对资奉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为基础。我认为以上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都没涉及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恩格斯曾今说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方法。我们分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撇开具体的如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也用到过的方法,就是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唯物的观点,辨证的观点,发展放入观点是我们后来者学习继承《资本论》小可动摇的,它们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纲领的硬核。而两方经济学却建立在理性人,人的主观感受的偏好效用这些主观分析的基础上。当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作为一部经济学着作,它在经济学理论层次上的一系列理论中,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根本。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它理论的基石,是坚持马兜思政治经济学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人类生活永恒的状态。劳动价值论将社会财富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米了。劳动价值论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而这也是根本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萨伊的”三位一体”价值理论的。很多着名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学者都认为只有承认劳动价值论才能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以我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沦》的硬核是: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这是我们学习继承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要始终扞卫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其它的理论都是它的保护带。如分工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理论,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地租理论等等。它们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相应的可以做出调整。如对生产性劳动的划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性劳动范围应该扩大。再如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壮大和国家调控的加强及社会文化的提到,它将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了。再如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和行业,像信息产业,服务行业,它们会阻止整个社会的有机构成的提高,其至降低整个社会的有机构成,从而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也需要调整。所以说当这些理论碰到与当今现实看起来相矛盾或不容易解释时我们不该气馁,不该就放弃,而应该对其调整和发展。这也正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品质,唯物史观的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用当下的话说就叫与时俱进。

篇(6)

【摘 要】山区双车道公路人性化研究采用实验分析、理论推导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驾驶员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实地检测研究的方法,分析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以理论推导为主,辅之以实验结果,完善交通事故生成理论;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交通事故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实验结果和实际数据,建立双车道公路道路线形安全审核指标,并通过样板路段的设计改造检验其指标的合理性。

【关键词】山区;双车道;公路;人性化

On two-lane mountain roads and applications of human

Jia Jian-wen

(Luquan Local Highway Management Station Luxian Hebei 050200)

【Abstract】Mountainous two-lane highway analysis of human studies using experimental, theoretical deriv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to the driver for the study, all field-testing research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river'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theoretical derivation for the Lord, supported by experimental results, improve traffic generation theory; using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establish traffic 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actual data, the establishment of linear two-lane highway road safety audit targets, and sections through the design of model transformation testing the reasonableness of its targets.

【Key words】Mountains;Two-lane;Highways;Human

1. 前言

近年来,河北省公路建设一直保持较高的投资力度,每年大批公路涌现,极大地方便了交通运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河北省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公路上出现大量的交通事故,导致人民财产损失严重。虽然造成公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看道路结构设计与驾驶员的需求的脱节是主要原因。本论文旨在通过从驾驶员的需求出发,检查道路的安全性,并对不同危险路段进行改造。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达到提高道路安全性的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完善我国道路设计新理论,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 研究分析指标

2.1 山区双车道公路安全性调查与交通荷载分析。(1)河北省及国内类似地区双车道公路安全性状况调查分析;(2)交通状况调查分析。

2.2 双车道公路实地检测及人性化分析。(1)双车道公路视距的检测;(2)双车道公路车速的检测;(3)双车道公路驾驶员心电波的检测;(4)双车道公路驾驶员肌电的检测;(5)双车道公路道路线形参数人性化的分析。

2.3 双车道公路驾驶行为特征数据库的构建(1)分析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的因素;(2)分析双车道公路环境影响因素;(3)分析双车道公路的线形特点;(4)分析双车道公路上不同车辆的状态。

2.4 双车道公路驾驶行为特征室内检测及验证(1)分析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的因素;(2)分析双车道公路环境影响因素;(3)分析双车道公路的线形特点;(4)分析双车道公路上不同车辆的状态;(5)提出实测与实验的相互关系。

2.5 基于驾驶行为特征的道路线形安全审核指标研究。拟采用实验分析、理论推导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驾驶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检测研究的方法,分析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交通事故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实验结果和实际数据,建立双车道公路道路线形安全审核指标,以理论推导为主,完善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并通过样板路段的设计改造检验其指标的合理性。

2.6 山区双车道公路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1)双车道公路一般路段;(2)双车道公路长下坡路段; (3)双车道公路急弯路段; (4)双车道公路弯坡路段。

2.7 山区双车道公路人性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3. 技术关键性指标

3.1 本研究将广泛对我省山区双车道公路事故路段进行调查,分析其典型性,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提出人性化数据采集新的方法。

3.2 对实地采集数据的仪器、道路环境、驾驶员样本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其适用性,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3.3 考虑到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较多,在数据库的建立过程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所以因采取优化设计的方法,选取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科技的发展要预留一些接口便于补充。

3.4 考虑到道路线形安全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建立评价指标是要便于程序化、软件化、便利性,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3.5 在完善设计方法时,要考虑国外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既要符合本地国情,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人文科学;辩证统一

思政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从促使思政教育正式走向世界开始,思政教育经历了有效化与自觉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的演变历程,并随着不断创新与发展,人文与科学已经成为当下思政教育的核心。人文体现的是人类生存价值,是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科学追求的是理性思维,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摆在首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和密不可分的,深入了解两者真正的内涵,探讨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要求,对我们理解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巨大的帮助。

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要求

1.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精神文化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人文的核心是人,人都具有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长期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在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是具有长期和深远影响的教育内涵,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生存环境以及自身价值、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怀上。中国对“人文”的解释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强调了人文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文就是社会人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方社会则从人的价值进行探索,重点聚焦在对人性的解放。虽然中西方对人文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可以塑造其理想人格、独特文化以及精神世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如果失去完整的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也很难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实现。从国家角度来说,如果失去人文精神,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和国家特色文化也就难以形成。人文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人文的内涵深刻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参照。2.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要求(1)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前提和原则的,是对人精神生活的关心和关注。“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有力促进。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增加了新的内容,最显著的是对人的个性化及人性化的要求。个性化要求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因人而异的。人性化要求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观察问题,尽可能地尊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和潜在能力。可见,人文精神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是需要每一个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2)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坚持人性解放的原则。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人生存价值的正确引导,实现自身价值是人作为主体生存的最重要意义。人文始终呼吁对人性的解放,要求人们在此基础上发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潮流波涛汹涌。如何在各种思潮中坚守自身价值,这就需要长期的人文精神教育。这种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特点,是具有民族传承和国家意志的,是符合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

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和要求

1.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其内涵是“对世界、对自然以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并能够遵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我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经指出:“科学精神是支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追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研究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具有非营利性质的“公利性”,这种精神正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包含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等,体现在思政教育中就是对理性的追求,是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2.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要求(1)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梁启超指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作科学”。他强调的是真知识,是创新的前沿,真知识就需要科学精神,“可以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作科学精神”。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精神。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要求不仅要有顾全大局的视野,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胸襟。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体现,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答案,更重在传授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2)求实创新、淡泊名利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核心要求。科学精神重在开拓创新,重在求真务实,重在坚持奉献,这些精神都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也是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在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把握住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当然,科学精神需要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发展。因此,求实创新、淡泊名利也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核心要求。

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传承与科学研究的功能,才能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虽然同等重要,但在实践中必须辨清两者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1.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对立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与科学的矛盾冲突从来没有间断过。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人文没有跟上科学进步的步伐,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导致革命战争。可见,两者在发展中是不平等的。一是盲目崇拜科学发展,压制人性解放。科学进步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若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而忽略了人文,发展的不平衡给人类带来战争。二是夸大人文影响,抑制科学进步。过分追求人文,虽然能使人的自由和思想有较大提高,但生存环境却很难得到较大改善。2.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关系人文与科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独立存在又密不可分。如果把受教育者看成主体的话,那么人文与科学就是影响主体发展的两个客体,这两个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科学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进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对人文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同时,科学发展的成果也会以文化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科学是人文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保障,对人文发展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人文的发展可以激发人类思维的活力,为科学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科学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基础,而人文则是思政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晗.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555(21).

[2]刘东,刘卫兵,丁文,等.从对的认知误区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以对北京市部分青年的调查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