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管理的功能

公共管理的功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共管理的功能

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社会 公共治理 合作管理 

 

一、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都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尽管这三种称谓有着大致相同的指涉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彼此理念的不同。如果我们从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角度去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它们依次铺就了管理模式由统治、到治理的演进之路。在公私没有区分、国家体系内部缺乏合理分工的专制社会时代,行政就是政治的落实,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负责国家政务的推行,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公共行政出现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离、行政与政治相分离的现代社会,其功能是按照代议制民主体制、非人格的法律体系、官僚制组织原则以及职业化的文官制度统揽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则出现在公民社会自治能力与要求不断扩展、市场机制不断成熟与市场力量不断壮大、政府独揽公共事务的“不可治理性”危机日益加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适应了当今时代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及其管理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无论在合法性还是在社会资源方面,都为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开辟了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壮大等原因,治理理论出现并发展起来。公共治理逐渐成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其的理念也逐渐成为了公共管理的新内涵,同时,它也使公共管理进入了区别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的新时代。 

 

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的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 

 

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现时代的公共管理有赖于公民社会的自愿合作和其对权威的自觉认同。公民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双重身份,而且这种双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又以其各自的特征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民社会与政府一道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社会以它那种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性正好弥补了政府的种种不足和有限性,从而可以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公民社会在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政府的权力运行,从而可以起到对政府更有效的监督作用。此外,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健康有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好的认可,这些组织以共同目标和信念把人们聚集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提升了公益精神,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公民社会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效果,从而可以以公共管理接受者的身份对公共管理的效果做出判定以利于公共管理渐至最优。其次,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公民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又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为政府增强了合法性。公共管理的过程也是公民社会完善的过程,公民社会的完善又可以促进更好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最终是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公共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双重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着多重的重要角色,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管理的成效。

第一,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的捍卫者。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有效的分割和制衡国家的权力,从而能有效的遏制公共权力的专断倾向;公民社会可以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多样的表达形式和途径,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通畅,从而提升民主政治的代表性与生命力;此外,公民社会对培育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强化民主的社会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 

第二,公民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公民社会是一个以契约、法制、自由、平等、竞争为价值准则的社会,这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公民社会中的工会、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可以起到规范行业行为、稳定经济秩序的作用。 

第三,公民社会是公共服务的提升者。由于公共需要的多样性和政府的有限性,政府并不能为社会做好所有的公共服务。而以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因其具有来自基层、灵活多样的特征和其“去私存公、取私为公”的“非营利”特性以及其服务社会、自助自主的公共精神,使之恰好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良好渠道,并能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缺限和不足,公民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委托承包、志愿服务、自助服务等方式和途径,去做那些政府未做、不想做或不宜做但却符合大众需求的公共服务,从而使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大大提升。

第四,公民社会是公共价值的维护者。与其他领域一样,公共生活领域同样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它包括公民对公共生活的态度、责任与义务,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以及公民的公益思想与修养。公共管理的核心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公共利益和福祉,这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公共价值的追求:公民社会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它同时又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之一,公民社会的精神与价值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诸如参与、友爱、信任、互惠、宽容、合作、平等、公正、开放、多元等价值理念,对于维拼良好的公共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公民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公民社会能够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提供一种有益的中介结构。通过这一中介结构,它可以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提供表达途径,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通过这一结构,它还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宽松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多样性的愿望要求,同时这一中介结构还起到了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可以说公民社会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缓冲器”和“调节器”。 

 

三、公共管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管理 

篇(2)

    一、缘起与内涵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的生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学者们从多层面对协作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1.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缘起

    (1)思想传承:行政协调论的现代生长

    行政协调论是传统行政思想的一个优秀因子,在西方传统行政理论中不乏丰富的行政协调理念。1887年,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对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做了进一步阐述,“分权的原则使每种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的政治需求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之间协调一致。”“法律与执行之间缺乏协调就会导致政治的瘫痪。”[1]12-51为此,他提出通过行政适度集权化和政府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1947年,怀特也在《行政学概论》一书中对行政协调的动因、机构及原则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协调的困难性是行政单位数目的增加”,从而导致“在各个方面的活动中,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困难,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应该设置政府委员会以利于行政协调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协调机关的组织原则是对任何事件均由主管会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领导相关的各部”[2]76-82。佩里?希克斯指出,“政府之间的协作和整合必要性决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尽管具体的形式、偏好的工具和特殊的问题已经时过境迁,但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和整合,不管是被称作是‘协同的’、‘整体的’,还是‘协调的’、‘整合的’,所有的这些都是政府组织永恒的追求目标。”[3]9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传统的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更加复杂,具有综合性和理论性”[4]。

    (2)理论反思:碎片化治理的根治之道

    碎片化治理是新公共管理改革走向极端的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地推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改革为内容的政府再造运动,新公共管理大量借鉴工商企业管理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把传统的官僚制政府改造成小型化和分权化组织结构模式。“新的组织形式以灵活性的日益增强和垂直整合组织结构的解体为特征,合同承包广泛地被采用,大型组织规模大幅小型化,并被分裂为更具自主性的商业单位。”[5]12-13如新西兰除创立国有企业单位外,将剩余的政府部门分割为更小的、更专业的机构,英国也在“下一步改革方案”中建立了大量小型化的执行机构。但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推进,也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的限度问题,即机构裂化问题[6]。碎片化治理就是机构裂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新公共管理的碎片化治理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转嫁问题,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互相冲突的项目;导致浪费并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互相冲突的目标;由于缺乏沟通,不同机构或专业缺乏恰当的干预或干预结果不理想;在对需要做出反应时各自为政;公众无法得到服务,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他们常常不知道到哪里去获得恰当的服务;由于没有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强调可得的或固有的一套专业干预,从而导致服务提供或干预的遗漏或差距[7]48。可见碎片化治理的根源在于新公共管理改革不仅没有摈弃传统官僚制功能性组织原则,而且强化了功能性组织设计,从而导致政府机构之间协调和整合问题急剧增加。因此,寻找一种增加协调和合作的治理模式就成为根治碎片化治理的根本出路,协作性公共管理正是对这种理论反思的结果。此外,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公民当成客户回应,隐含着把公民视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被动接受者的危险,忽视了政府和公共机构与公民之间开展协作。协作性公共管理则抛弃公民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概念,以协作为基础,强调加强政府和公共机构与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和伙伴关系[8]。

    (3)实践需求:复杂性问题的应对逻辑

    公共服务与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在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地方政府面对的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在客观上需要跨越功能划分、组织界限甚至地理界限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活动。奥尔图提出组织间网络管理等跨组织结构普遍存在且可能增加的五个原因。a.是处理艰难或复杂政策的需要。传统社会中官僚制组织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的那种容易界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的问题已经让位于需要多方共同解决的恶劣问题。b.政府直接干预的局限性促进了基于网络解决方法的增长。c.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要超越政策目标,使联网成为基本需求。d.实现联系制度化的努力结果。由于二级项目效果的信息不断增多,通过组织之间的特别工作小组和计划团队等制度安排也相应地增多。e.横向规定和交叉法令等在内的命令层次提供的额外压力。因为在许多热点问题中,如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不同的项目之间具有不同的目的、资金来源、颁布标准及利益相关者,协作与互动沟通势在必行[9]22-23。可见,跨组织结构应对复杂性问题是协作性公共管理产生的现实动因。

    2.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

    协作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理念,它对于理解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组织间关系、组织结构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三种视角对协作进行了界定[10]104:a.组织间关系视角的协作是指基于特定议题的利益相关者自发组织、参与到同一过程中,采取行动或共同决策。b.组织结构视角的协作主要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来定义协作,认为协作过程是松散的、多层网络组织的相关组织领导利益相关者以解决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c.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视角的协作意味着自治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谈判、共同制定的规则和组织结构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和解决共同关注的事务。

    基于协作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大量存在于各种跨组织协作、网络管理和公私伙伴关系等实践之中,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多个层次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和探究。沃尔特?鲍威尔从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的比较中揭示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含义,认为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独特的制度形式,它不同于市场自发性协作和等级制度有意识性管理的诸多过程[11]。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圭尔在《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一书中把“协作”作为在政府组织间进行管理的基本描述符号,“它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纵向和横向活动的复杂结合,其中仅有一些结合可以被认为是协作的,但是所有的结合都是多方参与的。”[9]3-39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则认为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网络化治理模式,它象征着当前改变公共部门形态的四种有影响的发展趋势正在合流:由公私联合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政府;联合政府若干机构提供整体服务的协同政府;基于先进技术用以往不可能的方式与外部伙伴进行适时合作的数字化革命;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选择。这四种发展趋势的集合,使网络化治理成为一种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它将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征与协同政府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然后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到一起,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12]8-17

    总之,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单中心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分权化治理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①。以公民为中心、多中心安排治理和整合性公共服务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三个基本特征。

    二、结构、机制与模式

    在实践中,协作性公共管理可以发生在区域、地方政府和社区管理等多个层次,且横向协作和纵向协作是相互重叠的,协作既可以存在于中央政府层级(如美国联邦系统内)的纵向环境中,也可以存在于参与者是地方政府(代表社区内多种利益)的横向环境里。协作性公共管理形成了独特的结构类型、协作机制和实践模式。

    1.结构类型

    协作性结构可以在政府运作的各种制度和体制环境,即在纵向政府各个层级和公私部门中组织互动的横向环境中产生。在具体运行时,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还可以在自外而内的网络环境里操作[13]。一个公共管理者可能同时涉及跨政府边界、组织边界和部门边界,且负有正式的契约责任,从而很难区分不同环境中的边界,因此,划分协作公共管理的结构类型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米尔娜?曼德尔和托迪?斯蒂尔曼根据西方国家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了实践中协作公共管理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功能特征(见表1)。上表从问题导向、对目标的承诺、联系强度、努力宽度、目的的复杂性和努力范围等功能性特征分析了如下五种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网络类型[14]。

    (1)间歇性协调

    这主要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组织相互调整、相互适应地完成同一目标的政策和程序中。间歇性协调结构的交互作用一般在较低的层次产生,组织间的承诺也只是保持在目标完成的深度,资源共享也相对较少和低风险。

    (2)临时性工作组

    这是用于完成一个具体的和有限的目标,并随着目标的完成而迅速解体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结构类型。在这种结构中,资源共享仅仅存在于有限的范围之内。这类型的结构主要包括为具体的问题(如水质量标准、社会关注事件等)而建立起来的讨论潜在性解决办法的各种组织间关系的群体。

篇(3)

1.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的方面及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①。基于此,社会公共管理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倘若公共管理继续坚持原有的理念和决策方式则无法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必须打破传统,为人民和政府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知识水平逐渐提升,其政治意识也不断提高。为此,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畅通民众自身利益的表达渠道,不断缓解社会压力而导致的各类危机。尤其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公共管理更应积极转变观念。大众传媒影响公共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影响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受到传播方式和影响,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停留于口头交谈,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传播。而在互联网产生之后,对于大众传媒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通过QQ、微信等方式实现信息交流,既快速又便捷,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公共舆论和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作用②。第二,通过大众传媒能够实现信息多对多的交流。在大众传媒还未普及之前,人们的观点很难传播给多数人,需要通过电视、报纸以及书籍等传统媒体才能实现。然而,现今微博、论坛等的兴起为民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信息多对多的传播与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微博是政府进行政府宣传的主力军,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内容的不断发展,这一运营水平逐渐成熟,微博问政等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2.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2.1时代背景要求大众传媒与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联系

一直以来,大众传媒隶属于时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政府、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大众传媒的中介作用促使信息在政府、民众以及利益团体之间进行传递,通过对问题的及时反馈为公共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策略。③其次,大众传媒具有良好的舆论引导功能。大众传媒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将各类社会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传播,通过积极整合各方利益,从根本上对公共管理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再者,大众传媒充当了公共管理的监督者角色,能够确保公共管理朝着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2.2大众传媒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功能的要求

公共管理对大众传媒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功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也是当前公共管理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众传媒制约了公共管理的目标和对象,从根本上推动了公共管理获得有效发展。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作为媒介体系的代表,促使整个公共管理体系更具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公共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③。

3.大众传媒对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

3.1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

在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其首要环节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围绕生活的某个方面问题所指定的政策目标,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因此,确定政策目标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公众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终确立政策目标④。尽管传统媒体在公众舆论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表达渠道依旧较窄,并且百姓在期间的话语表达权较弱。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为政府制定出公平民主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行为的执行

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执行过程能否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信息、执行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传是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它关乎公众对社会公共政策的认知程度。而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利用公共网络实施舆论导向,不断扩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公共舆论,能够倾吐民众对政策表达最真实的意见。通过网络公共舆论的交互性原则,能够有效实现与网民进行沟通,政府向网民认真解读各类公共政策,从而为政策的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有效执行。与此同时,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舆论发现政策执行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明显的漏洞时,则可以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从而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⑤。

篇(4)

关键词: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管理;启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学者观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类认为治理是一种统治方式,其手段是运用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第二类强调治理的过程特征。这种治理是“一种综合的全社会过程”,它强调以“协调”为手段,而不是协调和控制。第三类认为城市治理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包括国家和公民、执法者和守法者、政府与可控性的关系。第四类则认为治理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是为了应对政府自身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时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治理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手段,它的实施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城市治理从宏观层面来讲,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从微观层次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对传统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作出回应。[1]。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积极与公众互动,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企业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将一部分职能转移到私人部门,从而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即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从而提高管理的绩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认为授权或分权的方式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应当像企业界一样,将权力下放到各部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第六,新公共发挥管理重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以促进社会进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较明显的几个特征:(1)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其次,新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体会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因此,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总离不开公共权力。公共管理的权共管理的过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会成员赋予的,其运用必须服从公共利益,否则将失去权力的合法性。(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强调逐步以公平正义与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传统行政理论那样过分注重效率。(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遵循宪法和法律。4)效能性。效能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5)适应性。任何一个公共管理系统都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竞争性,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6)回应性。回应性实际上强调的是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要积极加强对公民或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求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来;同时要求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

二、社区管理

(一)社区管理

社区是人们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生活共同体,人们的生活要有序地进行和开展,必然要求对社区内的事务进行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社区管理”。在我国,社区管理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社区管理是指社区职能部门对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区工作和管理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以及改善社区办公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区体制的问题,社区资源利用问题,社区建设资金没有保证,社区队伍素质不高,社区服务的服务范围和方式有限,服务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社区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化现象突出。社区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及时反应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承担的却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履行的职能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其中包括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六大职能。第二,社区建设工作投资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建设缺乏计划性,社区建设没有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因此缺乏自身发展的专项基金;二是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除了来自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外,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经要自行筹集资金。

第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当前社区服务工作还不够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区社区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外,许多社区存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此外,在社区管理方面,我国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混为一谈的现象。

三、新公共管理对于社区管理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管理理念,我们认为做好当前的社区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改革社区现行管理体制。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一要实现自己的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功能。其二,在协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应赋予社区足够的权力和提供相应的资源来处理问题,并且这个协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务的转移。总之,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群体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同时要增强广大居民的参与。

(2)健全社区考核和激励机制。新公共管理认为社区管理应当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既包括组织的目标又包括个人的目标。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要进行测量和评估。首先,要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主要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等等。与此同时,要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过程中来,充分发挥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的基础上,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提拔和奖励,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实现社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除了政府的拨款以外,应当吸引其企业、社会组织的资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状况。

(4)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取向,社区居民作为顾客,通常会有多种多样的需求,那么社区的管理者就应当给予居民的需求以回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在传统行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更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特性。政府不能调节的问题尽量交给市场,对于市场无法调节的问题,政府也应当充分自身的作用来调节。在回应公众需求方面,政府要坚持顾客导向,公众也应当提升自己管理社会事务的参与度。

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服了政府传统管理的弱点,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我国的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意义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借鉴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明伟,新公共管理理论评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12):19-23.

[2唐春丽,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9):119-122.

[3]邓智明,新公共管理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J]法制与管理,2002(11)6-9.

篇(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共管理 传媒效应

一、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与传媒效应概述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 资助和支持的、 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书刊借阅、报告讲座、读书活动、参考咨询等服务的图书馆,其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代表的政府组织以及以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为导向的非政府组织为实现公共利益,将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而进行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公共图书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公共管理就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有关社会文化传播和培训服务的活动。

传媒即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一般而言,传媒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与效应。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书刊借阅、报告讲座、读书活动、参考咨询服务的专门机构,其本身与传媒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进入科学化管理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也与传媒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从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和传媒的关系出发,进一步分析与之相关的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并进一步分析传媒效应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运用传媒效应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融合现代管理理念所吸收的公众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将传媒效应运用到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保障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运行。对于运用传媒效应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技巧的探讨应该从两者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2.1发挥媒体舆论导向效应,促进公共图书馆公共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在公共图书馆法制化建设方面,国家层面无法可依,地方立法又过于粗浅,成效不明显。法律的欠缺和法制化进程的滞缓,必然导致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无法可依,甚至混乱欠缺规则的约束。要有效促进公共图书馆中公共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应当进一步调动公众积极性、提高公众关注度、发挥公众舆论监督作用,进而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如此,通过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效应,促进公共图书馆中的公共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从而有效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

2.2吸纳公众参与和影响决策,缓解“秩序有余,活力不足”的现状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呈现“秩序有余,活力不足”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活力,就应当吸纳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影响决策,而这一过程就必须充分利用传媒的宣传和传播的作用。通过媒体的有效宣传,从而吸纳公众参与决策,进一步有效缓解公共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

三、传媒效应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意义探讨

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传媒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两者之间又存在怎么样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3.1传媒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优化

美籍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媒体具有强化社会规范的作用,即通过对舆论的引导和传播以促使公共管理部门改进社会规范。基于传媒对大众舆论的引导和传播,促使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者不得不对大众的态度和要求予以考虑,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更能体现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的规则。因此,对大众媒体和传媒效应的有效利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

3.2借助传媒效应能够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效果

现代管理交流中心学派认为管理人员是交流中心,而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并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之中。依照此理论思考,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收集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看法、根据信息及时制定具体规则、将规则反馈给公众以检验规则的有效性的过程。而在规则反馈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和运用传媒效应,从而使得管理规则被更广泛的人群所关注与遵守。如此,通过传媒技术与传媒效应的合理运用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效果,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得到有效的推行。

3.3 应用传媒效应能够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中公众参与和影响

现代公共管理决策理论认为管理的过程中应给予公众以更多的关注,从公民中搜寻政策制定的来源,讲求主动吸纳公民参与决策。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中也应当吸纳公众参与决策或提出意见,这也是保障公共管理决策的正确性的必要选择。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吸纳公众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在简单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包装以达到让公众关注、讨论并提出意见,也就是需要用到传媒渲染的效应。如此,则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需要传媒效应的应用。

四、结束语

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运用传媒效应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对策以及传媒效应对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这一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究还要我们继续探寻。

参考文献:

[1]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兼议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年02期

[2] 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结构改革新视角《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年02期

[3] 浅析公共图书馆的和谐服务《贵图学刊》2009年02期

篇(6)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传统公共管理;私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一、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业变革的带动下,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的科层制越发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其僵化、刻板的管理方式使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如政府机构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新的公共管理应运而生,它发端于英国,并迅速扩展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各国,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时代需要。

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和不足之上的,其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对私营管理部门管理方式和手段变革的成功借鉴上。

第一,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与“自我服务”的管理机构,官僚机构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公众则是向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提倡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英、德等国政府采取了简化服务手续、制定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或行业开办“一站商店”服务等一些具体措施。

第二,在私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新公共管理强调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以及竞争机制等,通过“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等方式,取消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垄断性。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理所当然的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应该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可以根据服务的内容和特点、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把服务出租给其他公营或私营部门,政府只要对其绩效目标进行测定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报酬,通过这种方式,到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新公共管理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认为公共管理人员与市场中的理性经济人一样,具有自我利益最大化、逃避责任、自我服务、欺诈及导致道德风险的内在倾向,因此私营管理人员与公共管理人员在管理绩效上的优劣之分不在于自利的人性,而在于管理环境的不同;在公共管理中,繁荣的程序规则恶化了管理环境,使管理者的情绪变得压抑,导致低劣的政府绩效;相反,私营管理能够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意识,使他们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因此,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恰当的制度环境,保证公共管理人员拥有充分合理的权威,赋予他们企业领导者的角色。

第四,政府应采取广泛的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极其困难,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做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提高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同时,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位,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第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新公共管理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下降,并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能做出反应;但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他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并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这比照章办事的组织具有更高的士气和灵活性以及创新精神。

第六,政府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这点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相反,新公共管理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政治色彩认为,公务员与政务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使他们主动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虽然新公共管理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各国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此对其的了解和学习,对我国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新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一方面提高了对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目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社会行业(如教育、医疗等)长期存在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良性运作;因此,借鉴西方的做法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引入的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对提高我国政府工作效率有促进作用;尽管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各自的目的、对象以及方法,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管理的方法来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但它们强调的重视效率、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以及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反应,都可以为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

第三,新公共管理强化服务意识,主张以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由于我国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政府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常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而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政府应转变管理理念,以社会和公民的满意度为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政府更多功能在于为社会和公民提供服务,而非限制社会和公民的行为。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应遵照市场规律,以购买公共产品的“顾客”的需求作为行动指南,充分体现公共管理的人为关怀,满足公众的各种合理需求。

第四,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做出反映,对政府机构奖励革新,推动政府的效益。

作为一种公共部门治理的新理论,我们承认新公共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并不是充分完善的,也不是理论发展的终点,仍然存在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引起了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反思,提倡的一些经济自由市场理论思想更遭受到质疑。尽管如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通过公共管理手段的企业化和改革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新公共管理更应该适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迎接时代带来的挑战,帮助世界各国更快地走出金融危机,恢复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虽然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家行政管理水平,但我们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并不是完善和健全的,更不是万灵的。在遭遇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虽然面对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相信新公共管理对于帮助摆脱金融危机会发挥新的历史作用,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必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我国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时,必须考虑到由于历史条件、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各国的进程、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借鉴或运用新公共管理时不能盲目崇拜,简单照搬照抄,应立足国情,根据本国的各种客观条件适当借鉴和发展,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贺新宇.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篇(7)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内涵;特点;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各个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管理运动,可以说它是世界性的。出现这种方式的原因是现有的公共服务无论是品质还是效率,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它首先是一个公共服务性质的机构,它是民主社会的保障,也是民主政治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公共图书馆的设立,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这是他们的权利。而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新公共管理模式将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更高,使公民更加方便的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新公共管理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传统观科层制的公共行政这个在西方公共领域实行了一个世纪的制度,面对新的外部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它已经不能满足迅速变化的信息和对于知识需求量极大的社会要求,官僚体制的落后也使得政府出现财政上的危机,社会福利大大减少,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正在沦丧。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发出了“重塑政府”的运动,其他国家也都跟随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产生了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不仅是对于现在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除此之外,还要在否定传统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提出全新的管理体系,倡导政府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入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的成本得到减少,质量得到提高,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2.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对于角色和职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传统模式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不“亲密”,政府总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在新公共管理模下,政府工作人员是有责任心的类似于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的人,而社会公民则是给政府创造税收的纳税人,政府应当把社会公民当做是客户,来满足他们对于公共方面的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以社会作为向导的。

其次,新公共管理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新公共管理采取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有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控制等非常科学的管理体系,这能够使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从整体来看,政府公共管理和企业的管理在目的和对象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采用企业的管理方式来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也是适用的,因为企业的管理是通过市场和顾客的反馈来进行的,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民,这一点二者是相同的。对于高级的雇员要采用有限任期的约定,而非传统的“铁饭碗”制度。

再次,新公共管理引入了竞争制度。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公共服务领域基本上是被政府所垄断的,针对这一点,新公共服务倡导政府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加入到公共领域当中,取消垄断的性质,让竞争来使公共服务的质量更高,因为通过竞争能够使效率更高,对于社会的需求,也能迅速的反应,并且其创新性会得到提高,这样会使公共服务更加与社会相结合。

最后,新公共管理对于服务的质量、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只注重投入,不关注效果,这样一方面具有投入的盲目性,使得投入产出比不协调,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有时候投入了很多,最后取得的效果却非常的不好。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应该注重投入和产出,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讲求成本的核算,以尽可能的低成本来满足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人员的管理上,新公共管理也要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绩效联系起来。

二、公共图书馆引入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1.积极争取,建立图书馆法律保障

公共图书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公众对于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获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可以出台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政策,那么将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大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得到保障,图书馆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如果政府出台相关的图书馆法律法规,使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功能、地位等方面都有法律上的规范,使图书馆实现正的无偿服务,保障公众对于知识获取的的权利。

2.角色和职能重新定位,重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公共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要以读者为向导,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体系。可以将省市图书馆作为中心,建立其他的发散网点,另外也不能忽略了网络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争取使图书馆的文献和信息资源覆盖到所有的区域。

3.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新公共管理强调竞争机制,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要引入岗位竞争、技能竞争、职业培训等形式,使图书馆管理者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其在岗位上的工作态度,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让读者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4.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服务的效率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要有科学性,要有自身的办馆理念和服务宗旨,管理的手段要与个人的技能、水平等因素相结合,管理过程中要有绩效考核,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发展的目标。管理要注重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使资源利用率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

三、结语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借鉴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图书馆应重新定位其角色与职能,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引入竞争机制,重构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服务水平与效率,拓展服务领域,提升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文萃.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理论检索与改革路向探析――基于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比较分析的视角[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0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