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 范例教学 范例分析 内容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48-01

我国现在社会对于学校的教学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的传统方法,没有注重范例教学的应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突破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有点,使返利教学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一、范例教学的优点

范例教学的优点主要提下在下列几个方面:

a.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发展。

b.范例教学可以让枯燥的课堂任务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联想能力。

c.范例教学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

d.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e.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是对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但是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复杂点,学生们在学习后学不会,由于这种原因导致学生排斥化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实学生排斥的并不是化学,而是排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的应用非常好的解决了这种教学现状,学生在范例教学中可以体会到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且学生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面。

(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初中的化学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只是把一些前辈们的经验进行一个总结,然后传授给学生们,这就使学生们缺乏自主分析和创新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每个实例的详细分析,分析该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去总结化学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创新性斯文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意识。通过初中化学课堂范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学科,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可能会遇见各种复杂的困难,学生要发挥其学习意识,克服在化学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识。

三、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的教学范例采用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一)分子和原子的研究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在本章中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范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拿出一束桂花枝,在教师内来回走动并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把桂花藏起来再次发问学生,为什么没有看到桂花仍然还能闻到桂花的香味。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激发对于化学教学的思考。最终得出本课题的结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尽管看不见桂花,但是仍然能够闻到桂花的香味,这说明了桂花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确实实际存在的。

(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研究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在本章中主要是熟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本堂课授课时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屠狗妖的故事讲学生的思路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在某一峡谷内有着一个屠狗洞,洞里有一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内时,人不会发生任何问题,但是狗会昏迷,甚至死亡,有一位学者为了探究这个洞的秘密,所以牵着狗去实地考察,他拿着火把进入洞内,发现狗昏倒了,他立马蹲下去一探究竟,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呼吸困难,并且火把也开始忽明忽暗,学者放声大笑跑出洞外,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个屠狗妖到底是什么,从一个故事引发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冷饮店中用一些雪块状的固体放到了水中,得到冰凉的汽水,这个雪块状的固体又是什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并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得出问题,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面。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将最终的实验结果互相进行交流,完成本课题的学习。

结束语

范例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选择正确的范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联想。让学生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我国应该不断的推进与创新范例教学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的去探索知识,挖掘学生积极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余. 试论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5:60.

[2]李向虎. 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171.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范例教学;范例分析;内容应用

我国化学教学中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面对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再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突破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使范例教学的应用更加广泛。

一、范例教学的优点

范例教学的优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范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范例教学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化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范例教学更加适应现代学生的教学要求;

4.范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突破性思维的培养;

二、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上都是老师针对书本上的知识点给学生不断地灌输,但是化学中有一些复杂的现象并没有实际的操作,学生不能够理解。学生会觉得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产生厌学的心理。化学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但是没有实际的观察操作,学生心理会形成一个心理落差。其实说到底学生不是不喜欢化学,而是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范例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的范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能够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还原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简单地把以前的经验总结传达给了学生,学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结果,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不会理解,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每一个部分的分析理解对应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分析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分析总结规律,从而产生不同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意识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中也包含着复杂的化学变化。化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也不是一个神秘的学科,但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门学科。

三、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范例教学中要遵守以下几个教学原则

(1)遵循基本性原则在范例教学中,一定要遵守基本的教学原则,选取的范例不能够脱离基本的化学知识及化学概念,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化学结构。

(2)遵守基础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寻找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范例教学,并且给学生营造更轻松的学习氛围。

(3)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在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制作的范例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的教学范例采用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2.分子和原子的研究这个章节的难点就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范例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藏一束鲜花,让同学们猜闻到了什么,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看到鲜花的存在也能闻到鲜花的花香,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思考,最终得出本课题的结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尽管看不见鲜花,但是仍然能够闻到鲜花的香味,这说明了鲜花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确实中实际存在的。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研究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教师可以首先讲述一个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说有一个旅行家牵着一条狗进入一个山洞,没有过多久,狗就晕倒了,于是他打起火把去检查一下狗的状况,刚一蹲下就感到呼吸困难,手上的火把也忽明忽暗的。于是旅行家大笑着跑出洞外,并说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可以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而引出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将最终的实验结果互相进行交流,完成本课题的学习。范例教学可以让化学教学内容不再枯燥无味,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宋晓明.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5(2):75.

[2]吴良根.初中化学用语范例教学模式探析:以《化学式的书写与读法》教学片断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5(26):92-93.

篇(3)

关键词:实验;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元素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支撑化学科学的重要本体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呈现,涵盖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四个二级主题,兼顾了物质涉猎的广度和核心物质的深度,承载了构建化学基本观念、开展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功能。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作为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而要让学生体验从已有生活经验或“前科学概念”出发,通过科学探究走进化学科学认识物质的世界,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应该如何以实验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科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探究元素,充分发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载体作用,值得深入研讨。

2 问题表象及归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其基本价值是要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其核心作用是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渗透科学探究和STS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应该突出实验教学,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可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泛化,甚至异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 目标设定欠当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避免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表述[2]。例如,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形成实验操作技能”则欠具体;如果表述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会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则不现实;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学会连接实验装置等基本实验技能”,则较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利用丰富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要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化学实验、文献研究、研讨交流、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训练科学方法;要选择联系实际的情景转化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尽管如此,毕竟教学目标的设计先于课堂教学,要及时采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的方法来反思教学目标的适宜度和达成度,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偏差。

2.2 任务分段错位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不同,发展相对而言是有顺序的,是逐步产生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都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3]。然而,任务分段错位,却是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常见根源。

从课标的角度看,有任务分段不明,导致责任不清之嫌。比如实验教学,从初中到高中都在教,可任务完成并不好。如有些内容化学学科教,物理、生物学科也教,冠之以“跨学科整合”;有些内容或许大家都注意不够,“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造成教学的浪费和空白。如果能够制定出学科效率标准,分段要求明确,便于教、便于学,也便于考,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从实施的角度看,课标安排的探究活动开放性大、实践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几乎每个活动都适合在新课和复习课阶段从不同的深度进行探索,依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例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在新课阶段,可以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渗透化学用语等,重在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课阶段,则可以讨论替代的药品或装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等,重在培养推理和预测能力。具体实践中,不少资深教师将上述内容美其名曰“链接中考”,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并不时地埋怨课时不足、学生不够用心或新教材缺少条理性等等。

2.3 技能要求模糊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是一片空白[4]。从表象上看,课程、教材安排梯度明显,由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到学生实验,到活动与探究,实验技能的“浸润式”培养无处不在。可是,具体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计划与实验,多数是下意识地认为实验做多了,技能就“迎验而生”,就会“自动化”,缺少对科学的培养途径的思考。

2.4 素材开发无度

新课程标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提供了近三十个情景素材,为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提供了线索,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其多元智能。可是情景素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一带而过;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简单“堆砌”,有的教师甚至墨守成规。由于教师专业视野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制约、素材地域普适性的欠缺、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单薄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瓶装老酒”的现象相当普遍。

3 行动策略

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强调科学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内容上要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施上要突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整体思路是重思想方法的渗透,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力求清晰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上选取以学生的活动,并以问题解决为主,特别突出教学情景的设计和实验的应用[5]。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以实验为媒介,优化课堂教学,“适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3.1 添加:探寻起点的适度,增加教学的广度和厚度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何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存在起点问题。起点不当是许多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起点的适度更是确定最佳教学思路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实验教学,必须研究起点的适度。通过改变实验组织形式,恰当增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探究实验,把操作权还给学生,既可以锤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6]。

3.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愿学”

学生一旦度过实验教学新鲜期,验证性实验由于操作程序严格,现象和结论已知,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反正书上都有,做不做一回事”。教师就必须合理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增添实验,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兴趣。例如,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可做如下改变:

甲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及选择依据

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⑥在上述药品中自选

乙组: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性质决定用途

①证明鸡蛋壳、水垢里含有碳酸钙;②除去某试剂瓶上的白膜;③酸碱式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④区分石灰石粉末与面粉

3.1.2 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使学生“乐学”、“活学”

实验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必须注意克服部分学生的游戏心理、懒惰心理,消除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依赖心理。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实验能力,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渠道,如家庭小实验、实验兴趣小组、工农业生产实践等,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以优化教学。

3.2 删减:关注容量的适度,让课堂去芜存菁,以少胜多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容量,是可取的,但是实验的增加要内化、融合,不是堆积,更不是拼凑。要防止由于探究活动的泛化,而带来的课堂臃肿、重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实验容量的适度。可以实验的“二次利用”为准绳,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实验,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实验,影响核心目标的实验更要尽量删减。

3.3 重组:琢磨顺序的适度,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

“顺序”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严格地说,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顺序应该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合,是相似相邻的教学环节的整合,是交叉重复环节的整合。

从主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要有意识地按照适度的顺序渗透化学基本观念,例如元素观、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等观念的建构;要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物质。例如,“酸”的概念学习,可以整体设计为五个阶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在“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学习中,要求“了解用pH试纸检验酸碱性的方法”;在“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要求“初步认识酸的性质”;在“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进一步完善酸的性质”,从而达到对“酸”的概念的相对完整的认识[7]。

从课时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教师如果总是“忠实教材”,“紧靠课本”,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滑坡,思维变得僵化。因此,教师只有解析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为学生提供可以适应与跨越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建构学生思维的无障碍通道。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虽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作为化学性质的最后一点呈现,但是学生已经对此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教学流程调整为:展示一瓶开盖“雪碧”,观察现象并提问归纳物理性质和检验方法引发讨论:获得结论的依据及检验实验设计的理由及有效性评价归纳部分化学性质,讨论溶解性实验设计分析溶液成分,完成石蕊变红演示实验探究变红原理小结性质与用途。

教师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内驱力形成的源泉。教学实践中,必须随时关注、分析教学内容的潜在走向,及时消除阻隔,形成教学内容的意义流动。无论是出现知识“越位”或能力“补位”现象,都会造成“亡羊补牢”的遗憾或者“削足适履”的痛苦。

3.4 分解:研究疑点的适度,使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流畅

分解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方法。“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素材,有些问题很难说清道明。处理教材时,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化解重难点,以便为当前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续教学打基础,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某些重难点的突破,可以采取“知识提前渗透,疑点适当后置”方法对待。例如,大家熟知的化学用语的教学,可以从绪言课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逐步渗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避免大量集中学习的枯燥乏味。再如,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自然提出问题:为何会产生泡沫?为何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思考,推测气体的可能成分,并设计验证方案。对于反应规律及其化学性质则需要暂时搁置。

在探索“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和发展的“基点”,让学生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讨。

参考文献:

[1]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0.

[2][4][6]王祖浩主编.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6~237.

[3]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105.

篇(4)

一、探究性实验的基本内涵

实验探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采用自己现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以发现和探索新知识为实验目的,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剖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化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课堂教学以实验为线索,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通过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经过处理、分析、归纳来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索化学规律。与传统的化学教学相比,它避免了脱离学生的情况、无法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反馈的缺点,是一种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性实验的优点

1.充分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毕竟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传统的教育方法总是教师站在讲台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学生根本无法一下子吸收消化的条条框框的知识,也正因如此,学习在许多学生眼里变成了枯燥无聊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但是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教学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开放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的实验操作和教师指导性的建议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相关化学知识,更熟练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所在。而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实践性十分强的教学方法,实验实质上就具有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的功能。为了保证学生对化学兴趣的稳定和持久,也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以及主动探索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我国各地初中教学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探究性化学实验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持久兴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和了解的欲望。

3.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升学考试模式的制约,教师通常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而完全掌控课堂,学生所要做的就只有片刻不懈怠地听教师灌输的知识和不停地记笔记。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总是不如西方国家同类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根源所在。当前我国化学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对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不乏创新精神的化学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探究性化学实验有利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因为在未知领域中,学生必须以摸着石头过河般的探究精神去探索和发现,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新思维,增强其综合素质。

三、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方式

1.演示性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教学是探究实验的基础所在,对于刚接触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让他们充满好奇的。因此,教师应把握这个教学机会,在化学实验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应力求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对原因分析准确易懂等。在需要增强实验效果的时候,教师应适当扩展实验操作内容,并引进新的知识点。比如,在做电解水实验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水可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反应中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相关物理、化学性质,以此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开发家庭小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3.做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实验。例如,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观察厨房中与化学相关的反应现象。又如,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记录苏打水的颜色气味等切实可行化学小实验,可显著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篇(5)

1. 注意观察实验 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1.1 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1.2 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

第1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 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 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3) 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4) 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 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第2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3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 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 仪器拆分顺序;(4) 仪器整理等。

再次协调多种感觉器官。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2. 积极动手实验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3. 勤于记忆 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4. 善于动脑 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