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3-07-23 09:15: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辅助教学;密切
F590-4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与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密不可分。在旅游经济构成多元化,旅游市场大众化,旅游产品个性化的今天,经济学知识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通常情况下,作为分支学科,旅游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具备旅游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多选择在二、三年级开设该课程。事实上,在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材教案的准备,课堂教学的讲授,学科实践的安排,课程知识的考核等方面会依据各自的教学经验及专业特长偏向旅游学基础或者偏向经济学基础。在授课前,学生如果已经学过了旅游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两门学科知识储备相当,这是相对理想的。但如果缺少哪一门知识的储备,在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旅游学和经济学内容人为划分,依据自己的判断,或强化课程内容中旅游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经济学内容的学习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或注重旅游活动的经济本质,疏于对影响旅游发展的自然及社会因素的考虑。究其原因,旅游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源于实践应用,理论性弱于经济学。而经济学的实践性也不及旅游活动能够感观呈现,令人耳熟能详。从这个角度考虑,旅游经济学是要将经济学深刻的理论基础通过旅游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相关规律。笔者试图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探讨将旅游现象与经济理论密切结合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把握方向,打开思路,在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中获益。
旅游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构架,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从授课方式(包括案例教学,课程网站自学)到课程实践,课程考核,以及试题库、案例库建设等多个教学环节入手,将旅游学和经济学知识充分结合,实现课程学习的目标。鉴于该课程特点,探课程辅助教学方法如下。
一、加强案例教学,建设案例库
对于旅游经济学这样一门需要理论实践结合,典型呈现的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无疑是教师们的首选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案例的发掘十分重要,不仅要揭示旅游现象的经济本质,还要分析产生相关经济状况的旅游要素。比如:通常认为汇率升值会导致目的地旅游人数的减少,进而降低旅游外汇收入[1]。但事实上,对人民币而言,人民币的升值会抑制入境旅游,但如果汇率变动的幅度较小,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并不大。而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即使人民币升值,入境旅游者数量也不会因价格效应而明显减少。累似的案例在旅游经济学中十分普遍,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对案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建设与地域特色相关的旅游经济学经典案例库,有助于教师对旅游经济现象的典型性、整体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把握。总的来说,加强案例教学,建设特色案例库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旅游现象的经济内涵,矫正学生因知识不对等造成的理解偏差,从而实现旅游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将旅游经济学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共同呈现。
二、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课程平台
除了课堂电子课件外,能灵活呈现课堂内容的方法还有建设课程网站。在校园网络化时代,建设课程网站,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是辅助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又一手段。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化解课程的难点(课程指导、课程学习、课程练习、问题思考、相关知识点的链接、教学互动等)[2]。旅游经济学课程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特色,收集旅游活动的典型案例、视频、动画,结合经济学知识,制作网络短片,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旅游现象的社会思考提升到经济理论层面。总结课程内容,突出课程重点难点,将旅游经济学的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还可以补充相应的习题和互动问答,形成有效的课外学习。借助网络平台,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实现旅游经济学的课外教学及互动。
三、建设课程试题库
无论是教材、电子课件、课程网站还是案例库,教学设计者都会将课程的知识点凝练成习题,供学生作答,这种习题集就是建立试题库的重要依据。试题库建设有助于更加规范教师的出题形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旅游经济学试题库的建立除了要做到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更要将旅游学和经济学内容充分结合,考查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灵活程度。如案例题中,将旅游学和经济学知识混搭,知识点相互交叉;判断题中,将旅游经济的个别状况与其他经济现象混淆;还可以增加根据旅游经济案例作答的综合选择题和以某个旅游经济漫画为题材的问答题或写作题。通过增加试题的多样性,考查学生对旅游经济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也根据学生试题考核的反馈情况,完善旅游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四 、开展课程实践
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课程实践是学习知识的另一辅助方式。教材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印证是对知识最好的消化。通过课程实践,将旅游经济学理论知识呈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交往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十分重要。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实践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放在课程教学中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在课程中开展,有助于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帮助学生更好领悟所学知识,但时间受限,可以采取进行专向调查,走访等形式;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的实践中,时间相对自由,活动也可以深入展开,学生可以通过在旅游企业内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真实体验经济环境对旅游的冲击和旅游活动的经济效应。由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相对其他专业开展得比较成熟,所以就旅游经济学课程而言,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小而精的课程实践,更有助于辅助课程教学。
五、注重挖掘美的元素
挖掘“美”是旅游经济教学所特别强调的。旅游活动的画面感能够填充经济理论的平面感。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网络教学突出教学资源的画面感,漫画试题体现教学考核的灵活性,课程实践丰富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方法无一不是在挖掘旅游经济学教学中的“美”,勾勒“美”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感受“美”来丰富学生旅游经济学认知,分析“美”来揭示旅游经济现象,实践“美”来深切体验旅游活动的经济关系。在旅游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挖掘 “美”来激发学生热情,传递学习能量。
需要指出,针对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教学辅助方法要丝丝入扣,为课堂教学服务,体现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主旨,不但要揭示旅游中的经济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发掘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旅游业发展规律。因此,旅游经济学的教学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借助旅游活动的画面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更有效的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杨睿,汇率变动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J].商场现代化.2011(2):12-14
[2]王艳芳,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41-42
关键词:旅游经济;案例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旅游经济学》特点
《旅游经济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揭示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采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工具和方法,来分析旅游活动所引发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影响。系统学习、掌握《旅游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于塑造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有很大的帮助。《旅游经济学》随着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学科。它以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来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特有现象及矛盾,解释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条件,指导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旅游经济学》的重要学科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旅游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旅游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原理为主线,同时广泛涉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等诸多内容。加上课时和学制造成的的课程设置不当,造成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影响了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旅游经济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旅游经济学》的内容,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实际旅游活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客观上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
(三)经济学自身的学科特点。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逻辑最为严密的学科。学好《旅游经济学》,需要学生能理解教材潜藏的逻辑思路,以及经济学独特的分析方法。要学生记住相关内容可能不难,而要让学生理解其所以然,对于缺乏经济学基础训练和实际体验的学生并非易事。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旅游经济学》的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旅游经济学》就是一门基础课,远没有旅游专业的专业课重要,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够。
(五)教材建设和实际教学脱节的矛盾。旅游经济在国内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确实存在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教材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快,不能充分反应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一般而言,《旅游经济学》是对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的归纳总结,并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反过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但是,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做法在旅游经济领域的不断涌现,但在《旅游经济学》教材中却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好过多涉及。教材内容的滞后跟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惑,降低了该课程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学》教学法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旅游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揭示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济学发展至今,其解释力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的进展,适当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讲清楚其中隐含的逻辑线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脉络清晰的课程整体印象,帮助其理解原理和分析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习兴趣
掌握选择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是好的案例必须具有的特征。教材中的经典案例,经济社会中最新的热点问题,只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就能吸引学生、引发其共鸣,提高其兴趣。
实践证明,在《旅游经济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旅游经济热点问题适当开展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讨论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其视野,达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的作用。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研讨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补充阅读资料和设计研讨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同时补充介绍自己相关旅游经济实例,阐述自己对该有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一方面既拓宽了教学领域,又促进了师生、生生全面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是课堂讨论过程中的主体,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备课,适时归纳概括总结,解答较为疑难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及时启发把握讨论的方向,将讨论引向深入,不使讨论偏离中心议题。 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课堂讨论上的充分发挥, 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思想火花的引出,积极思考和发言,有可能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这对教师也是一种促进和提高。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旅游经济的感性认识
1.结合对旅游企业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而观察全行业的生产、发展和竞争态势,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旅游考察,多角度地进行经济学分析。例如让学生分析景区门票定价是否合理,旅游产品内涵是否需要完善,关联行业的发展是否协调,地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贡献比重等。
3.接洽旅游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收集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当地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贡献比重,以及旅游经济的变动发展趋势和规律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抽样调查研究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需求状况、旅游消费能力和制约旅游需求的相关因素等。
4.为了增强学生对旅游经济的感性认识,对于《旅游经济学》中涉及到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细分、旅游消费等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让学生设计市场调研问卷、细分和定位大学生旅游需求市场,参与对各类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策划等。
总之,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同时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制作和使用优美电子课件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和短片,在案例分析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场景模拟。在多媒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的恰当性,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特点来使用多媒体,使其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开展学术报告,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旅游专家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办一些专题讲座,研讨旅游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学术大家和企业家的思想,启发其思维,开阔其视野,帮助其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重点,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加深对旅游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
(七)采用多元考核方法,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比如将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到30%到50%,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为 70%到 50%。增加期末考试中主观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分值的比例。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把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作业、课程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表现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指标,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阅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综合的和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状况、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晨霞.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J].消费导刊,2009(11):117.
[3]庾晓玲,生延超.案例教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113-116.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宏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管理类研究生的通开基础课,对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与经济学研究生的经济学课程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了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15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学科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建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4-12-16
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和市场中理性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一般都被设定为必修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将会奠定坚实而持续的理论素养基石。武汉大学向来注重对学生的复合型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鼓励宽口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硕士)的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被设置为最为核心和基础的课程之一。这既是基于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特征与功能的考虑,更是出于对当前社会及市场对研究生毕业生的学科背景需求的回应。《宏微观经济学》在武汉大学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已有较长时间,在给管理类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经济学思维素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者基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及思考,结合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全国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些许启发。
1 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的必要性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系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经济学的特征与作用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对于科学揭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内在规律和正确理解人们的行为,具有深刻而独到的指导作用。清华大学钱颖一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具体来讲,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各种间接机制(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从“均衡”、“效率”、“福利”等视角展开分析。这些分析视角与方法,能使学习者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保罗·萨缪尔森在巨著《经济学》中提到,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另一位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则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经济学对管理类研究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和别人作为理性个体的思考上,更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如何解决用稀缺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的决策指导功能。
1.2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也要求管理类研究生必须重视和学好经济学课程。尽管经济学与管理学表面上泾渭分明,在大多数大学的学科设置上都将两者分开(如设立独立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超乎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关联,其内在的学科精神与追求是一致的,即都致力于解决社会稀缺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方面,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管理学是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的产物。尽管现代管理学已经吸收了诸多学科的精华,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几乎所有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专家都认同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离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管理学的学科大厦将不复存在。只有深刻认识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正确理解管理学中的许多理论与原理的真正内涵,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管理学的实践行动要求,提升组织管理绩效。
另一方面,管理学是经济学实践化的产物。作为一门理论性的学科,经济学研究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重视解答“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的问题,注重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而经济学更重要地具有指导作用。如经济学家探讨的问题更多的是经济运行规律、经济现实分析及发展趋势等,而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探讨的是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管理者应该如何行动。但是管理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时,又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这是许多经济学背景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知名企业家的内在原因之一。
此外, 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方法借鉴。钱颖一提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应从这三方面入手,而审视当前的管理学教学和研究, 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分析方法和工具。只有掌握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生, 才能运用和拓展这些方法, 去分析和研究管理领域的问题。
所以,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既有学科关联的要求,更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开设好这门基础课程,对于提升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2 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尽管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基本都开设了《宏微观经济学》,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大致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即便是管理类研究生群体,由于不同细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征的差异,也并未形成对本门课程的统一理解。结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际,发现在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主讲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2.1 过于注重经济学理论推导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较为注重理论原理、公式、模型的推导和计算,而如果不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似乎又很难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内在的原理及其依据,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经济学的教材充满了各种图表、数据、公式、模型、方程等,具有典型的数理和工程特征,这与管理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推导与数理计算的工作量所占比重高出许多,让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无所适从,学习过程感觉较为困难。
2.2 忽视不同专业特征与要求
管理类研究生是一个包含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尽管都统属于管理类专业,但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面,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对研究生的要求可能更多地涉及生产、成本、利润等方面内容,而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则对消费者均衡、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内容较为倚重。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容易忽略也难以将这些专业差异体现出来,而是进行统一讲授,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专业研究生打好相关经济学的内容基础。
2.3 忽略学生的本科学科背景
当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同一高校录取研究生的本科学校和专业背景差异也日渐突出。在管理类研究生中,本科背景的差异格外显著。根据教学经验发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中,理工科占40%左右,经济学或管理学本科背景的研究生占50%左右。那么,不同本科背景,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对经济学中许多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视角及深度千差万别,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差距。当前的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也基本忽略了学生的这种背景因素,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在接受程度和效果上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学生产生抱怨的现象。
上述问题,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并引起了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关注,但当前鲜有教师和教学主管部门采取行而有效的系统措施进行解决,因而成为困扰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一大难题。
3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思考
3.1 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经济学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包含从宏观到微观、从基本概念到原理和应用、从消费者到厂商的完整体系。而这些,对于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来讲,并非都是直接相关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对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划分重点层次,并把握好不同部分内容的深度和详略程度,使得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亟需的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为专业学习研究和未来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如,对于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专业来说,宏观经济学中的“国际联系”等内容就可以省略。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理论学习之外,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这方面的要求对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也同样适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管理类研究生难以真正通过参与组织管理实践,运用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强调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分析经济实践现象,通过分析实践现象验证和强化理论知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突出经济学的决策指导功能
管理类研究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逻辑指导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而经济类研究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指导决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进行经济问题研究。因此,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在向学生清晰阐述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内容基础上,突出其在经济决策中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决策原则和决策依据的分析。因为,正如赫尔伯特·西蒙所说,“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未来工作都会是组织管理,因而对于决策的方法、过程要求较高,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则是其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总之,管理类研究生的《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高校主讲教师与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关键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核心课程,它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将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性质属理论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先行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与时俱进,紧扣时展主题,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必须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鉴于此,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由于教学时间紧、教材老化死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原因,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普遍偏少,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规律和精髓。
(二)知识体系相对固化,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教材编写未能推陈出新,对现实经济现象及规律解释力不足。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局限于在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
(三)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境地。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學,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四)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在对《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高达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理论联系实践”的频率;78%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有6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新时代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
1.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内容上,笔者在坚持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结合其他经济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有用理论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比如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讲授,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内容框架安排上,根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根据专业不同,重点讲授部分知识点,将不符合时展的理论和观点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思考,批判性继承。尽量吸纳社会新发展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的变革和丰富。建立教学视频、图片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改变教材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将最新的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最新的经济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二是选择最新、最热点的典型案例,放入教学内容中。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和中国国内的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和学习政治经济学。
3.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要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一要了解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程度;二要搞清楚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三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我们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次,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又必须在总结、继承、批判和吸收马克思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以创新的精神来发展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析现象入手,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要使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精选案例、介绍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案例、设计问题、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引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张教师从学科领域与经济现实中选择相关主题,创设类似于问题探讨的学习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答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逻辑推理等活动来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培养探索能力以及发展合作素养等教学目标。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把课程的核心内容加以梳理,分别归纳到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循环、社会再生产、剩余价值瓜分等几大板块之中;然后,针对各大板块的中心理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寻找与之匹配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中实现课程理论与客观现实的有效融合。
4.实践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生活,印证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充裕的实践,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现实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国农村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学生居住地的房屋价格、农民的消费状况等问题展开调查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从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二是请企业家或者学者作报告,介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机制或者学术动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三是实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到现代企业去参观,實地感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到证券交易所去参观,现场感知股市的潮起潮落。
参考文献:
[1]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袁丽美.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和精髓[J].当代经济研究,2016.08
摘 要:文章对照产业生态学原理及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发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问题,引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进行界定,并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对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实施管理。
关键词: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研究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旅游应运而生。为满足旅游的大众需求,资源逐渐的被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经济、社会、生态等许多负面影响。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使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此消彼长,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产业的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和重要路径。
一、产业生态化研究概况
(一)产业生态学
国外把产业生态学定义为一门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层递消耗、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原理在产业系统中的应用,从而使产业系统、社会生产更有效率、具有可持续性的学科。
国内对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产业生态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探索,主要涉及概念及内涵、内容与方法、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产业共生模式和机理、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途径和方法、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二)产业生态化概念
国内对产业生态化的定义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厉无畏指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他指出产业生态化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旅游产业生态化
明庆忠等提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组成及结构概念模型,即由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之内生系统、外生系统,共生系统等构成。
李庆雷、明庆忠参照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了旅游产业生态系统。
三、旅游产业非生态化
对照产业生态化的定义及特点,发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问题,寻找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等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产业非生态化
陈晨在西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非生态化问题及其危害研究中对产业非生态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单位产值能耗分析、单位产值废物排放分析、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分析、环境治理投资分析等这些指标的分析得出与产业生态化相反的结论,由此发现产业的非生态化问题。
(二)旅游产业非生态化
目前对于产业非生态化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笔者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现需要通过定量的监测与分析得出结论,以此与产业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对照,如果结果相反则能发现存在着非生态化问题。在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基础上,针对问题,实施管理使其协调发展。
1、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界定
对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测度问题,引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生态需求以及与环境影响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ColinHunter,StefanGssling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即把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消耗的各种资源和废弃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面积观念进行表述,这种面积是全球统一的、没有区域特性的,具有直接的可比较性。根据测度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旅游生态足迹可以从旅游产业生态足迹、单个行业生态足迹、旅游产品生态足迹、目的地旅游生态足迹、瞬时旅游生态足迹、旅游企业生态足迹等角度进行界定。
2、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
对照产业生态化理论,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主要有:人们在进行旅游产业活动的时候,仅仅关注了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值,而放任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损失,使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效益率低,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运行的平衡关系,从而使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旅游产业活动的经济价值呈现出反方向的变动,甚至使生态、社会货币价值损失大于旅游产业活动所创造的经济货币增加值。
(三)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管理对策
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生态货币价值损失大于旅游产业活动所创造的经济货币增加值。对其管理则要协调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趋于平衡。而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协调理论则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在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系统动力学、价值分析法等来耦合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从而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国内外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提法很少。笔者对照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定性描述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并通过生态足迹分析法定量界定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生态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理论为旅游产业非生态化主要矛盾(即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不协调)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使二者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第6页.
[2]明庆忠,李庆雷,陈 英.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
[3]李庆雷,明庆忠.旅游产业生态学发凡[J].学术探索,2008年8月.
[4]陈 晨.西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非生态化问题及其危害统计与信息论坛[J].2008年8月.
(美)桑内特 著,李继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一版
本书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所著,全书主要探讨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失衡以及由此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
林毅夫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一版
林毅夫教授1986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2008年2月4日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并于同年5月31日就任,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也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林教授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在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以此概念作为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来重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探讨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正确作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成功。
将世界甩在身后
(美)刘易斯 著,刘宁 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本书可以被当作小说来读,它与《说谎者的扑克牌》同时荣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称号,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无愧于“美国描写资本的桂冠诗人”的赞誉,他在本书中的精彩描述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也可以被当作传记来读,传主吉姆・克拉克堪称硅谷最富盛名的商业怪杰。这位略带神经质的天才擅长于洞察未来世界的趋势,由此诞生
硅谷图形公司(SGI)、网景公司(Netscape)和永健公司(Healtheon)使其成为连续创建三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公司的第一人。
本书还可以被当作史诗来读,作者用18个月的贴身采访,将目光聚焦于创意横行财富飙涨的硅谷沸腾年代,生动地再现了以互联网为首的新技术如何以席卷之势整合传统行业,重构社会格局的宏大图景。
思考的技术
(日)大前研一 著,刘锦绣 谢育容 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在充满危机与冒险的新经济时代,企业和个人唯有改变既有的思考模式,放弃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迷恋,学习有创意的思考方法,方能导出正确的经营思路。
思考力的差距,会造成收入的差距,而对知识怠
惰的人,在未来将因没有竞争力而无法生存下去。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以过去三十年的个案指导经验,在本书中探讨了新经济的意义与来龙去脉,提出逻辑的、非线性的全新的思考方式,为商务人士指明了在新世界生存下去必需的商业思考方法。
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英)沃尔夫 著,余江 译
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目前正值全球出现通货膨胀、经济放缓,反全球化的声浪空前高涨,国际势力阴谋论滥觞,民主主义者大肆鼓吹关起门来搞发展。但人为地割裂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关心如何让世界经济有效运转。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经济一体化的潜力才刚刚释放,假如我们想提高各国穷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全球市场。
沃尔夫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并担任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讲师,20世纪70年代曾是世界银行国际贸易部门的高级经济学家。正如前美国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所说,任何关心发展中国家的未来乃至全世界未来的人都该好好阅读这本书,沃尔夫的著作对市场导向的全球化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曾经德隆
王世渝 著
新华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德隆系”曾经或明或暗地控制近二十家金融机构和多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机电、矿业、建材、食品、旅游等多个行业。一个曾经的“金融帝国”为何会在一夜间彻底倾覆?本书是“德隆”内部首次公开德隆事件,面对“败局”所做的一番高端思考与记述,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世渝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改制、资本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和德隆高管之一,以其亲身经历和多年的思考写了这本《曾经德隆》,非常难得。有实践、有理论的人和有实践、无理论或者有理论、无实践之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王世渝应该是有实践、有理论的这一种。这种感受、这种认识是一个不参与市场、不参与实践,只知道站在市场旁边对企业、对企业家指手画脚的人写不出来的。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是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财富的盛宴
杨辉 著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杨辉博士曾就职于德意志银行环球市场部、中信证券,现为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总监,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债券市场发展与投资策略研判、利率与信用衍生产品研究等。
本书研究了央行政策的变动、市场流动性变化
以及利率可能的动向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具体的投资操作建议。应该说,这些内容不同于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师,也不同于行业分析师,研究定位似乎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研究,因此研究视角与其他分析师也是有所区别的。
医疗改革的经济学
(日本)俞炳匡 著,赵银华 译 中信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一版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外语翻译 经济发展
一、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外语翻译
信息经济学家Marschak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样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经济特性。语言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学的语言特点、语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政策、语言意识和语言的经济势能,如语言政策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等。
20世纪90年代,语言经济学代表人物格林认为语言翻译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是外向型经济活动的核心部分,因而投资语言是为了获得语言收益。翻译人力资本的核心就是翻译教育投资,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翻译人力资本的观点能很好地解释一些经济收入差距现象,特别是不同语言群体间的收入差距现象。而在辽宁省贸易实务中,交际语言主要是英语、日语和俄语。外语翻译技能具备生产要素的性质,符合人力资本的要求:为企业提供信息,降低沟通成本,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二、外语翻译在促进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外语翻译与语言规划。语言规划是人类在一定限度内对语言选择过程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更多的是对语言应用的规划。在辽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并没有长期培养翻译人才的意识,翻译任务常由临时聘用的翻译完成。这种滞后的翻译意识有碍于翻译产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拥有高端外语翻译人才的企业在人力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更高溢价。从长远看来,语言翻译技能培养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会产生预期的回报。
2.外语翻译与语言政策。语言翻译产业拥有强大活力,是经济发展的推手,而翻译产业的发展却是建立在语言政策基础上。语言政策的经济价值体现在政策的制定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不能忽视它对经济收入的影响。以往研究表明,政府干预、鼓励双语互翻的公共政策,符合开放的贸易政策,不仅能增加公民经济收入、促进贸易往来,同时可以提高旅游和商业投资,证实了翻译和经济收入的正相关。
3.外语翻译与经济效益。在“十二五”期间,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为外语翻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宏观角度看,语言翻译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从一种单纯的交流工具逐渐发展成一种产生经济效益的工具,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微观角度看,企业可在外语翻译的帮助下完成某些对外贸易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或者外语翻译者依靠语言翻译技能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种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语言翻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借助翻译可以塑造完善的辽宁形象,宣传辽宁的特色、优势,招商引资等。
4.外语翻译与城市软实力建设。语言环境是一个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位,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实力。一个城市使用外语进行沟通、交流与传播的广阔程度、纵深程度和频繁程度,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辽宁省省会为例,沈阳市成功举办了奥足赛、世园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城市硬环境提升较快,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外语语言环境的建设和外语翻译水平的提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从语言学的认知经济原则来看,更好地研究和提高应用翻译质量,对我省软实力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外语翻译所带来的收益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为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文化交流带来的收益;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为掌握某种语言翻译能力的具体个人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语言翻译能力培养所产生的间接收益。总之,语言翻译具有经济价值,对于辽宁省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多样性是全球性的语言发展趋势,语言翻译不只是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对地区对外形象的提升和软实力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Marschak,J.Economics of Language.Behavioral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2),135-140.
[2]Harris,G.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in a Virtually Integrated Global Economy.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s,Canada,1998,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