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
时间:2023-07-23 09:15: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迅速,且为促进我国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仅关系着单位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国家资金的流向与利用效率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对其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与评价核心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产配置
我国于2006年末开展了全国事业而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其中,尤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开展范围最广、开展力度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账实不符、配置不当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在了解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概念的基础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和评价核心的分析力度,已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及其管理概念
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即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并使用,在法律上为国家所用且能够以货币计量各资源价值的固定资产总和[1]。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既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资产自身的质量、规模和价值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的计算和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是借助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保管和报废等各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具体来说,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就是将固定资产作为主要对象,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整体目标出发,从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与组织统筹规划层面对固定资产进行规划设计、采购建设、以及保管维护和退役报废的全过程。
二、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科学,效益低下
就现阶段而言,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大都是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其使用的目的也均具有服务性,相应地,固定资产的使用也具有鲜明的无偿性,其被应用的最终目标均在于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但需要说明的是,要想对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进行细化是具有较大难度的,由此,也导致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较为模糊,无法实现对相关资产的科学、理配置。此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配置资金又大多为财政性资金,从而导致相关资金在配置与使用时并不计成本、盈亏,反而追求资金配置的豪华化与高档化,由此造成投资上的盲目性,加之缺乏统一管理,使得大量固定资产凝固化或处于长期闲置状态,导致资产浪费严重。
(二)资产产权不明,流失严重
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进行分析可知,其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服务职能与社会公益职能方面,相应地资产的属性为非经营性资产,然而,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以筹措经费为名义进行兴办实体,将固定资产的属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从而造成了产权不清与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分析可知,其价值补偿的实现途径主要以计提折旧为主,但目前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对其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或少提折旧,从而出现了“非转经”资产,加之资产所有者对资产配置的“虚位”,组织单位的经营者便在无人向其追索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将受益分配倾斜于自身,造成了固定资产补偿的严重不足,相应地,国有资产也发生了变相流失,这也是不同地区政府部门、各个行政单位间出现“贫富不均”以及各单位职工待遇和办公条件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账实不符,资产信息失真
账实不符,资产信息失真是当前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另一突出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准则进行分析可知,其在年度末应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从而确保各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并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支持。然而,就现阶段耳环,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仍然存在着账实不符的情况,主要体现在:(1)有物无账,构建的资产并未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由此产生账外资产,例如,已经使用了一定年限的房屋建筑仍然归于“在建工程”的会计科目当中,难以对该部分资产的账目进行准确核实;(2)有账无物,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将已经损毁、报废或是已变价处理的固定资产计入账簿当中,导致固定资产的清查信息严重失真。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创新途径与评价分析
(一)建立基于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
建立基于统一监管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并对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无偿使用模式进行改革是实现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科学配置的关键途径。具体形式如下:以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作为出自方,组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出资人制度,从而以新的国有资产产权运营主体形成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经营、托管,同时,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实现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科学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的资本运作[4]。相应的操作步骤为:(1)产权的整合与变更。原有的归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产权应变更至组建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当中进行统一的管理与配置;(2)建立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租赁制度,对此类资产实施有偿使用制度,以资产使用者所占有的资产量为依据对其收取相应的资产使用费用,同时,将其所缴纳的租金纳入到出租单位的行政预算当中。由此,建立起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与资产使用人间的这一新型经济关系,以此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形成资产租赁付费的市场化意识,实现固定资产配置科学性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资产增量管理模式
建立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资产增量管理模式是明确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产权的有效途径。首先,政府应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统一标准为依据,对各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不切实际的项目和超出标准限定的项目购置计划进行限制;其次,政府应加强发挥其在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将此类固定资产的购置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进而从根本上避免单位中无效资产的增加。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产权,政府除了加强其采购作用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和折旧的监督,政府应以具体的会计期间为单位,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用途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一旦发现相关单位以筹措经费为名利用固定资产兴办实体经济组织,便应立即停止单位有关负责人的一切职务,同时,对其人为转变的经营性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计算出资产流失经济损失,令相关负责人承担其相应的法律责任[5]。此外,政府还应在固定资产采购后、投入使用前对固定资产的产权予以说明,而任何以个人形式挪用属性为国家公共财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行为势必会受到法律的追责和制裁。
(三)构建“非转经”资产管理模式
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因此,其应属于非盈利性资产。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在从事着固定资产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对此类固定资产的经营若以收取使用费或租金形式进行束缚和限制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在政府主导及有关行政单位的配合下,可组建一专门的公司负责固定资产的经营活动,使其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以租赁、拍卖、出售和转让等形式实现对固定资产产权的变更。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账目的核对与处理,通过引入相关领域的财务人员,对相关账目进行核查与分析,从整体上降低账实不符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确保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基于固定资产利用效能的管理体制评价核心
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评价核心应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利用能效的评价方面,而这一工作又是由对规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来决定的,即应将固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作为评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以此构建的评价体系应将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完好率、使用率以及增值率和闲置率等相关指标予以囊括,同时,这一评价体系还应同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单位绩效以及管理者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的评价工进行有积结合,并将其共同作为管理人员职务与薪酬变动考核的关键指标,在明确各管理部门全责的基础上,构建起高效、公平、公正的固定资产评价监督体系,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及其管理的概念进行说明,针对当前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此类型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与评价核心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创新途径主要包括了建立基于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资产增量管理模式和构建“非转经”资产管理模式,而其体制评价核心则在于实现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科学绩效评价。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使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充分服务于社会群众,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朱莫思 单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存芳.完善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5(12):28-29.
[2]宋川.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完善公共预算体制——结合广东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望,2013,10(24):55-57.
[3]张惠琼.从财务管理视角思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1(10):19-21.
一、关于事业单位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同规范。在其准则和财务规则中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描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三个特征:(1)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2)能以货币计量的;(3)是一种经济资源。这与目前理论界对资产的定义是有差别的。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指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其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资产蕴涵着可能的未来利益;(2)特定个体能借助它获得利益,并对其他方面之取得它加以控制;(3)使个体有权取得或控制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业已发生。
实质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关于资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所需的资财都从各种来源取得,其二是资财或资产是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生命所系的血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明确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资产具有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属性两个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其部分被划归企业,部分被划归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因此作为其拥有的资产和其他实体所拥有的资产是同质的。都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围的问题
(一)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不协调之处
首先,关于存货的定义不一致。财务规则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而在准则(试行)中规定的存货是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实质上,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实体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其次,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不相一致。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试行)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对规定的标准没有进行说明。
(二)现行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涉及资产的几个重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虚增赢余。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必然的关联,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2.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没有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事项做出规范,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对基本建设拨款收支及结余的核算有所涉及,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三者之间的核算口径不相一致。
3.资产减值的计提问题。资产预期能否会为实体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实体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实体的资产。比如,事业单位在年末检查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无望收回的债权等情况,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因为根据资产的定义,上述项目已经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将其继续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必将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有“水分”,从而导致不能揭示资产潜在风险,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4.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现行财务规则和准则对对外投资的核算过于简单。没有区分长、短期投资,没有细分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几点建议
1.重新定义资产概念。事业单位的资产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定义应突出资产的本质。
一、教育装备与固定资产的概念
教育装备是实施和保障教育活动的所有硬件、软件的统称,是学校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新办学条件下衡量学校现代化水平及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资产,其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物质形态,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根据新固定资产标准第31条规定)。
教育装备属于资产的一部分,它包含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
教育装备与固定资产不但在概念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软件数据资料录入方面也有所区别。“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是教育装备管理软件,该软件汇集了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总的数量和金额,它是学校财产的汇总,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对各学校的教育装备及其配置情况进行查询,以软件的数据为依据查看该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监督学校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软件,此软件不但用于教育系统,而且是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的应用软件。此软件定位于固定资产动态管理软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通过远程服务功能查询并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拥有及使用情况;它又等同于固定资产电子账目,在每年财政预决算、统计等系列报表中,凡涉及固定资产数据上报的,均可以此软件数据作为依据。因此,该软件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统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在学校管理中的不足及原因
1.管理中的不足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现代技术的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校在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国内各企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区县教育装备部门相应出台本部门、本单位资产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个别中小学也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制订了本校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实施办法。尽管如此,日常工作中仍然会出现账目不清、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下面就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与大家一同探讨。
(1)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的概念混淆不清,误将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财产列入固定资产,导致“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两大系统的数量、金额完全相等。
(2)个别学校对固定资产的范畴仍不清楚,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遗漏。如捐赠的大型物品未计入固定资产账、装备部下拨的物品没有进行财产登记入账等。
(3)规章制度不严,造成设备在使用管理上出现漏洞。比如个别保管员对未经手的大量资产草草签收,对资产存放的地点、使用人、形状大小等全然不知,这造成资产的个别流失以及损坏无人问津现象的发生。
(4)对报损报废资产的审查审核以及处置不够严谨。在报损报废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资产报损报废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而是由个别保管员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数据,在还没有收到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复时便草草注销,导致账账、账物、账表不相符。
(5)目前,学校财务账目将固定资产科目依照“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软件分为六大类,而年终决算则是按照国有资产十大类上报,这样或多或少误导了财会人员对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的理解,因而导致近70%的学校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概念,盲目将教育装备视为固定资产上报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而影响了国有资产数据统计的真实性。
2.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首先,会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据不完全统计,教育系统有90%以上的会计、保管员是半路改行,由一线教师转为二线,即使后来拿到了会计证或有会计初级职称,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仍表现出专业性不够强,业务也不够精;其次,对教育装备的概念不了解,以为教育装备等同于固定资产,甚至不了解固定资产的标准,对国有资产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再次,95%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立专职财产会计,而是由财务会计兼管,这样会计会依赖财务账目,按照固定资产六大类的分类标准将教育装备视为固定资产进行统计;最后,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摊子大,财产多,个别专室管理员对财产账目管理不专业,因此出现了管理不善的问题。
(2)主观因素
第一,没有真正重视管理工作。有些学校注重经费的支配,忽视有形资产的管理;重视资产的申购,轻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以至于个别保管员在财产管理方面责任心不强,管理概念模糊,实物管理混乱,使部分财产流失。第二,个别学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在管理过程中面面相觑,物品损坏后不追究责任,结果不了了之。第三,年度清产工作领导机构不健全,致使保管员自行将财产报损,然后自行处理,忽略了资产处置的有关规定。
三、对学校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摘要 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而言,他们在要素定义以及基本原则等方面基本相似,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中具有融合性,对于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而言,因为我国的经济以及财政改革,所以它逐渐出现了局限性,因此需要重新开始注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改进方法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主要是以事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反映和记录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过程和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事业单位的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他们还有一种名称,叫做非盈利组织会计。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则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使用特殊的方法,对整个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消耗进行连续且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为相关方面提供比较可靠、有用的财务信息的专业会计。不论是哪种会计准则,他们都属于基本的会计准则层次,都是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准则对总则、会计要素以及一般原则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说明以及规定。
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的比较
从整体上看,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结构方面,二者之间都具有四种结构,分别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会计的要素准则。在总则方面:
1、制定出来的目的以及根据都是一样的。二者基本都是在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统一并且规范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些都是依据会计法来制定的准则。
2、会计核算的前提基本都是一样。两种会计准则都在这一点中做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分别是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评估、持续盈利以及会计主体。
3、两者都是使用借贷复式的计算方法,二者的记账方法相同。
4、在记账过程中的文字相同,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在记账时可以用少数民族的文字,通常情况下都使用中文记账。
在一般原则方面,两者之间都共同具备且内容完全一样的八条一般原则,分别是相关原则、客观原则、惯性原则、明晰原则、及时原则、可比原则、重要原则以及成本原则。
至于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资产、收人、确认、支出计量、纯资产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等基本一样。他们都规定了较为完整和健全的报表体系,他们都包括了最基本的会计报表、附注附表以及情况说明书。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同样存在不同点。比如,在总则方面,他们所适用的范围不一样,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只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企业。在一般原则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一般原则,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有谨慎性原则以及划分收益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只有在发生经营业务时,才可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仅使用权债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看,对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种资金,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用途来进行划分和使用,而且要进行单独核算。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而言,就不会要求专款专用,但是必须要划分出收益的支出以及资金的支出。
在会计要素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被定义成非偿还性的资金,它主要包括了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基本建设收入等而对于企业的会计单位准则来讲,它主要被定义为营业收入,它包括了业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是把事业单位内展开的业务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所消耗的金费损失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定义成“支出”,其中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以及附属单位的补助和基本建设的支出等等。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是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费定义成“费用”,其中包括了直接费用、期间费用以及间接费用等等。
三、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根据现在事业单位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比较,事业单位必须要保留住自身的特色,例如实行支出核算、建立一个资产概念,要发现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几个缺陷:
(一)固定资金和修够基金的问题
1、从整个固定资产的标准上看。事业单位的标准是:普通设备的价值在500元左右,而专用设备则在800元左右,如果单位的价值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同类物资,也会被作为固定资产对其进行核算。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事业单位针对固定资产这方面有三个弊端:第一,随着现在经济发展以及物价的提高,普通设备价值500元、专用设备价值800元的固定标准明显偏低。第二,某些价格比较低,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物品比如电话、办公桌椅,也必须被纳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这些物品大量混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就严重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第三,它加大了连带固定资产日后的管理工作量。企业的固定资产取消了固定资产的硬性规定,只提供了一个确认基础,它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分类方法和资产目录。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调整的资产范围,将工作手续慢慢简化,克服上述的各种弊端,提高整个会计的信息质量。
2、从固定资产的核算中看。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以及固定基金都反映出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固定资产从入账到报废,二者的账面数目始终不变。其中的固定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减少,以历史的成本为限,以收入为根据的计提修够金并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它的折旧数目同样不能在负债表中得到体现。
(二)针对固定资产这就的核算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能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预计使用来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它是按事业收入的比例计提修够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金的维护以及更新。这种核算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1、国家早在1998年就开始对事业单位开征企业所得税,在对事业单位构建固定资产时,会直接作为事业支出,这样不但虚增了整个事业成本,还在计算企业的所得税时,调整纳税。
2、企业在折旧资产负债中列示于固定资产值的下方,根据抵减过后算出固定资产的资产净值,而事业单位的资产则不是折旧,它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提取的修够资金,它和债务表中的固定资产没有任何关系。
事业单位可以参考企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标准中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事业固定资产中净值的真实情况以及净值的盈利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折旧在纳税前合理避税。在会计的财务处理中,设置一个“累计折旧”可以核算出固定资产的减值部分。
四、针对支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事业单位中,净资产指的是减去负债之后的差额,其中包括了事业的固定资金、专用资金以及事业基金等。对于净资产而言,它是构成事业单位的一个存量概念,净资产应该被归纳成静态报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净资产的组成项目中,既包括了事业的资金、固定资金以及专用资金等,又包括了流量类的事业结余和各种经营结余。从性质上讲,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是根据“资产加支出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加收入”的原理,而资产的负债表则是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状况报表,是一个静态报表,是按照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为编制依据的。
参考文献:
[1]田建红.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58-61.
[2]凌君.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1:26-27.
我国的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类,而预算会计体系又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比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的精神实质。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收入实现制为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二者的资产和负债从他们的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其他几类要素在实质上有较大的区别。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收入:事业单位和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
3.支出与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
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
三、会计等式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此等式为动态等式,反映单位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收支结余情况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拨款取得的,所以要严格监督各项支出的耗费,因此要采用动态等式,资产负债表也是以此等式为依据的。
企业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此等式为净态等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四、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1.固定基金: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 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事业单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所以无需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磨损,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去。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46-02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那些使用期限超过一定年限、单位价值在一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尽管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惯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因此,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不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体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资产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能占到企业总资产的90%以上。因此,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非赢利组织形式之一,在核算上纳入预算会计进行管理,与企业相比其核算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问题。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账实相符。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一般为一年)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许多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原因、部门之间的分工原因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2.固定资产的定期清理报废存在问题。首先,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作为非赢利组织的特殊性,其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行政审批程序,这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的及时性。其次,内部职工对固定资产的“国有”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与“私有”相对应,这种理解仅仅树立了职工不“挪用、盗用”国有资产的意识,但是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国有资产的账实相符问题缺乏认识,这就影响了固定资产报废与销账的同步性。最后,由于现在的离任审计将固定资产价值增量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报废资产的及时性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较长,跨任期使用现象比比皆是,同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在逐渐降低的时候其账面价值却保持不变,这样在固定资产达到可报废状态时,后任领导就不可避免地承接前任领导任期内购置的固定资产而减少责任。
3.固定资产的入账单位不够统一。固定资产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物、车辆等价值大、一般单件购进的资产,还包括批量购进的资产,比如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等。在签订此类物品的购销合同时商家往往对其总价进行控制,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桌子或者椅子进行定价,因此,在入账时存在对同一批次采购的固定资产打捆入账的现象。就办公家具来说,其核算单位先后采用批、延米、张、套等,因此,多年下来难以对固定资产的实物具体数量进行核查,也就无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实行监管。
4.固定资产存在使用效率问题。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往往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这种行政隶属关系要求事业单位要接受上级部门的任务委派。当其在接受任务时,往往也伴随着(比如科研项目)调拨引起的资产的大量增加,但是在任务结束后,这些因特殊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骤然降低,通常只有部分还继续使用,其余的固定资产却进入闲置状态。
5.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存在形式的差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于购买时一次摊销。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假象:货币资产比实物资产更加重要。因此,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慢慢被忽视了,如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有效使用等等,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
6.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新的《会计法》突出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又要求法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因此,法人已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开始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的思想难以变成现实。
三、加强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对策研究
1.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但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同时,希望财政部门能够尽快出台适应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水平。此外,因科技进步导致原先固定资产界定范围内的相应产品价值降低,再无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资产部分,应尽快建立落实事业单位其他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实物资产管理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克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引入谨慎性原则,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以及占有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情况。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二级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列示,并应增列“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在扣除累计折旧后的余值;增列“固定资产净额”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实际价值。
3.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真正反映自行建造取得固定资产的行为。作为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除外购形成外,也经常发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利用财政基本建设拨款、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对基本建设工程形成的实际成本支出也应作为单位资金支出做出相应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
4.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发生盘盈、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通过增设“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溢的情况,并认真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加强事后监控。使用财政性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应当列入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经财政部门固定审核后,通过政府采购或者由财政部门从闲置资产中调剂解决。同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检查,将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6.加强财务监管,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1)在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设备和网络系统,根据要求建立单位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资产管理计算机化,实现资产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及时、准确、全面、高效、科学地记录和反映单位资产及其变动状况,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数据,实现对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2)单位会计人员应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把握好采购、登记、使用、报废等关口,对资产的日常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做到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参考文献:
[1] 隋玉明,王雪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2] 隋玉明,王雪玲.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
[3] 隋玉明,王雪玲.我国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摘 要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率,对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概念,分析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成因,最后总结提炼了几点相关的完善对策,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成因 对策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解读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实物形态不会发生改变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视同固定资产来进行管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2007年,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中,事业单位资产卡片管理系统把资产分为十一类:土地、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类。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资产的闲置浪费严重,配置不合理。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使用效率不高。由于管配置的不掌握固定资产实际的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单位购置计划往往带有人为因素,要么符合领导的意思,要么符合部门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方面事业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却有许多闲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与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
2.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的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事业单位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比如对经费的开支权限、开支标准,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小车油料维修,集体福利等方面的规定较多而且较为具体和明确)。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资产领用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的不明确。
3.资产的管理工作较为松懈,盘点工作流于形式。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账实相符,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一般为1年)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部门之间的分工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于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单位将注意力放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争取以及资产购置上,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成本核算理解不深,理财观念落后,导致管理粗放,较少关注挖潜、盘活和用好现有资产和资源,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益状况很少顾及,不讲效益,不考虑成本,经济责任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资产损失浪费现象严重,资产使用监控严重缺位
2.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不顺畅。从近二十年的管理体制调整来看,事业资产的管理职能从由财政统管到由国有资产管理局在财政部门归口管理下牵头负责,后又回到由财政部门监管,并涉及理清与国资委的管理权限、范围等问题,其间有不少属于法规脱节,管理职责不清的时期,并存在“抓抓放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虽然2006年5月财政部出台的35号、36号部长令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监管等若干事项进一步作了明确,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一直没能形成一套便于操作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全国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制度体系,缺乏完整的固定资产的购建、验收、报损处置、盘点清查等财产管理制度,这就形成了单位内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分工和职责不清,管理无章可循。
3.资产管理的方式方法有些落后。大多数事业单位缺少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控制系统,没有相应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的手段还停留在卡片台账式手工管理,既便是采用了计算机管理,也主要是停留在统计功能上,不具备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和财务核算功能,而且除了财务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很难参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方面是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功能不足,无相应的管理软件的接口,资产的管控部门和使用部门无法看到资产的全貌;另一方面是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系统――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或OA办公系统。盘点的手段落后,还停留在卡片台账对实物的方式上。
4.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衔接性较差。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没有做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资产统计报告等资产管理的基础数据资料未作为财政部门编制预算、配置资产的基本依据,资产配置的审批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首先,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前提看。由于对各单位资产存量的底数不清,掌握不全,未建立起动态的资产统计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以单位自行申报数为准,难以核实,无法在预算编制环节准确地进行控制。其次,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来看,负责资产管理与负责预算编制往往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对各事业单位资产购置计划的控制企图如何转化成预算编制部门的实际控制措施尚缺乏现成的有效模式。
四,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1.强化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行资产的统一集中管理,切实提高资产管理水平。①统一规范固定资产录入的口径。②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有关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调剂、评估、产权登记、清查、收益、信息化管理等文件及时在信息平台上公布,便于各单位随时查阅,使各方了解学习掌握有关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根据规定对有关固定资产业务做出处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③通过网络信息管理,各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完全公开,为分析各单位之间、各系统之间的存量固定资产,为各单位各系统固定资产相互调剂变成了现实,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
2.强化资产的日常管理,明确相关管理责任,严防资产的流失。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坚持和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实物登记账,对各项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严格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办法。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大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要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强化资产盘点工作,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资产专人负责制、从入口到出口的内部管理制、定期盘点制、人员变动交接制,确保人走物存、人走账清。不定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检查,对管理失职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至少2年1次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清查盘点,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进一步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因此,必须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引入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使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符;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建立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提高固定资产核算水平;完善固定资产交接手续,确保单位固定资产真实完整,相关记录清晰明了,相关固定资产业务处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符合本单位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何保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经营管理者.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