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篇(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日元国际化

日本作为亚洲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其日元国际化也是先人民币一步。日元的国际化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处于顶峰。当时日本对日元国际化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日元国际化之前,日本同样面临着日元和日本国际地位不符的困境。就在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景气的持续,日元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员。这个时期的日本和日元,和今天的中国和人民币有着十分相似之处。但是时到今日,日元国际化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有道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日元国际化的过程,为我们今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一、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

日元的国际化走过了几十年,但就结果来说,日元的国际化水平依然非常低。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如下图所示,日元似乎在国际上从来没有进入主流。

图1各种货币占官方外汇持有的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IMF Statistics Department COFER database.

日元并不是像美元这样的垄断性质的国际货币,所以日元在寻求铸币税方面的能力十分的有限,可以说在铸币税方面取得收益的可能性比较小。日本实行日元国际化的动力和初衷就是为了减少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使用美元等国际货币而造成的损失。而这个初衷贯穿了整个日元国际化的过程。

当然利与弊是日元国际化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也让日本付出许多代价。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将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归纳为:

1.日本对外贸易的基础薄弱。

日本在海外的贸易额巨大,但是相对于国内来说日本的海外市场的结构并不合理。日本长时间为出口导向性国家。并且进出口贸易构成比较固定。

2.国内的金融市场的不健全。

达尔文在卡拉帕格斯岛上发现了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生物,就是由于天然的屏障使得卡拉帕格斯岛上的生物只能与世隔绝独自进化。一旦外来物种入侵,岛上的动物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同样,作为岛国的日本,一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就是日本人整天所说的“日本卡拉帕格斯化”。美元对于日元的影响之巨大,也是日元汇率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

3.国内经济老大难问题

我们通过上图图1可以看出来,日本所占官方外汇储备比例较高的年份,都是日本经济最景气或者是经济泡沫最多的时期。而自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所占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就年年下降。

4.地区金融合作和联合程度不高

虽然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先步入“先进国”行列的国家,但是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即溶合作和联合程度依然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和路径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的正式议程。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弊,选择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路径呢。我们可以从日元国际化失败的例子上学习到很多。利弊大体上来说有: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1. 人民币国际化完成后,能得到铸币税收益。2.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对境外的人民币资产进行金融运作而得到巨额的净收益。3. 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4. 提高中国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节省外汇储备。5. 有利于本土企业走出去做强做大。6. 有利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壮大。7. 为中国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渠道,促进居民财富增长。

人民币的成本分析:

1. 人民币缺乏成熟的全球性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即缺乏一个开放、自由、监管有效的金融市场。2. 中国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强大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3.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需要通过结构性的转型改善这种不利的地位。4. 人民币目前不能自由兑换,而且利率市场化仍然在起步摸索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程可能已经迫近,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例证。

1. 首先要夯实国内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内经济规模首先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如此巨大的经济规模对外贸易的硬性需求必然十分巨大,这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所在。但中国与日本都偏向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对外依存度很高。①

2. 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我国的一个战略性选择。必须使得金融强国的概念深入人心,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整个社会中创造一种金融创新的氛围,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期进行诸如银行利率市场化等等的重要改革。鼓励金融业的创新,变短处为长处,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好金融基础。

3. 完善汇率制度。中国和日本一样都偏向于出口导向性贸易政策。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中国的汇率制度受到外币的直接制约。比如人民币和美元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有指导的汇率浮动,以及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如下图所示,如果中国选择浮动汇率制的话,那么将会带来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大的风险。

图2政策和工具的单边选择

可见,人民币的市场化进程并不能重蹈日元覆辙。客观来看,今天的日本尚不具备强大而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持的同时,日本的汇率制度改革也不尽人意。虽然日本在几十年的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总体上日元想通过国际化战略挑战现有的“美元霸权”甚至后来者欧元都是失败的。日元国际化的初衷十分的简单,功能上比较单一,未来规划上又十分短视。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极力避免的,中国拥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1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是日本怎么也不能相比的。中国应该要以更加长远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②

(作者单位:河北省省委党校邢台工作站)

注解

篇(2)

[关键词] 外汇储备 外汇管理 藏汇于民

近些年来我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在逐年增加: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五年,储备上升相对平稳。2001年至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迅速推动了储备的飙升。2003年储备的年度增量首度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368亿美元;到2004年储备的年度增量迅速突破了2000亿美元,当年外汇储备增长达到2067亿美元。今年将是连续第三年单年储备增量超过2000亿美元,据央行统计中国大陆的官方外汇储备,到2006年10月末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这一标志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藏汇于民”便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说法之一,即把相当部分外汇储备卖给个人和企业,由个人和企业管理、花费或投资于海外。对于这种说法,我们还需要仔细分析,权衡其利弊。以便更好地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

一、支持“藏汇于民”三大论点的利弊分析

目前,对于外汇储备管理中,支持“藏汇于民”观点的大有人在,然而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藏汇于民”的利与弊,准确认识“藏汇于民”在外汇储备管理中的作用。下面就支持“藏汇于民”三大论点的利弊进行分析。

第一,“效率论”。就是把相当的外汇储备放在民间,投资效率也许更高。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其假设:民间投资的能力比中央政府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未必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很多企业由于在国际化方面缺乏人才、缺乏能力,往往会浪费外汇资源。更重要的是,分散使用外汇储备往往不能形成对国外资源的控制力,因为控制权是需要相当集中的股权作支持的,所以,其投资效率及收益并不一定高。另外,即便是个人投资的效率高,由于这个效益必须要和国家收税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国家将相当的外汇储备交给民间,国家丧失了相当的铸币税,必然由增加财政税收来弥补,其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成本的上升,可能会远远超过民间投资高于政府的效益差。

第二,“外汇储备藏于民间可以避免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这可能来源于对中央银行运行的一个最大误解。央行属于政策银行,其运行同商业银行完全不同,它的最大目标是维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稳定人民币汇率,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资产是外汇储备,负债是所发行的人民币以及央行票据。央行的负债和一般的企业负债是完全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宏观经济稳定、人民币稳定,这一负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而是百姓所乐意接受的货币财富,这就是所谓的铸币的社会效益。而央行的资产是美元资产,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它所产生的资产负债表亏损对中国人民银行而言是账面上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相反,如果“藏汇于民”,当人民币升值之后,它所产生的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就是实质性的,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所以,恰恰是考虑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对资产负债表影响的因素,反而不应该“藏汇于民”,因为这样会把人民币升值的风险推向了民间,这种风险对民间是实的,而对中国人民银行则是虚的。

第三,“外汇储备国内使用论”。是与“藏汇于民”相关的另一个说法。许多人认为,高额外汇储备应该部分使用于国内的需要,包括基础建设、扶贫和充实社保基金等。这也是很大的一个误解。外汇储备的本质是海外购买力,如果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投资的话,本质上等价于“藏汇于民”,但这会在央行外产生货币错配的问题。中国央行可以用手中的美元购买资产,比如说美国国债,或者像去年那样换取大型国有银行的股份。这与花旗集团以及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将所持资产用于投资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央行将美元储备用于政策性项目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无论是将这笔钱用于农村教育还是购买高科技设备和原材料,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减少了,因为央行无法回笼等额的资产,而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却依旧是那么多。当然,资产负债表上用于购买美元的负债同样不会减少。无论是哪种情况,其结果实际上都相当于央行或中国政府的其他部门举债消费。

二、“藏汇于民”不如外汇储备集中管理使用更好的三大理由

现阶段,不能以“藏汇于民”作为外汇管理的基本战略思路;相反,外汇储备应该集中使用管理,以便规避来自国际经济波动的风险,也为了继续维持几乎相当于全部企业所得税的铸币收益,同时大幅度加快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1.外汇储备集中使用和管理有利于规避来自国际经济的各种风险

中国不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其开放度是惊人的。累积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30%,最近几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3%,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这一比重曾经高达6%,而日本和美国均远低于这一水平。进出口的开放度,即进口加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70%以上,而且正在逐年上升。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风险首先表现为资金流动的风险。尽管中国目前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但是不容否认,国家对于大量资金外流的控制能力仍然不能让人放心,其表现之一就是高额的净误差和遗漏项。一旦国际资金流动的方向大逆转,而大量外汇储备却分散在百姓个人手中,我们在短时期内就很难调动起高额的外汇储备作后盾,去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其潜在风险是巨大的。

2.外汇储备集中使用和管理有利于继续维持铸币税收益

中国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每一美元都是由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或者银行票据所获得的,并且这些人民币或央行票据已经作为中国企业和百姓的资产沉淀于中国经济中,总体上讲除1994年外,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换句话说,这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本质就是中国央行所创造的货币收入。这部分货币收入如果投资于海外所获得的收入,本质上看是国家的收入,等价于财政收入。假如把一万亿美元投资于海外平均每年回报率是5%,就相当于平均每年为国家创造了500亿美元的收入,大约相当于当前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13%, 几乎等于全部营业税,也接近于全国企业所得税,超过消费税加个人所得税之和。假如“藏汇于民”,那么中央政府必须减少人民币资产包括M2的存量(且不论这会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获得这部分外汇的个人和企业会投资于国外,获得相应的投资收入,但是这部分投资收入不可能完全纳入国家税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说国家获得财政收入本身是终极目标,而是说,这13%的额外财政收入几乎没有征收成本。一般情况下,由于税收所带来的扭曲,税收的征收成本远远不止于收税的行政成本。通过外汇储备的收益来获得财政收入,可以说是社会成本最低的财政收入。这在现代经济学公共财政的研究中称为拉姆奇税,是最理想的财政税收。

从获得铸币收入的角度考虑,官方外汇储备目前不算太多。事实上,只要能处理好官方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通胀及资产泡沫问题,官方储备多不是问题。当然,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往往带来国外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种压力的源动力是贸易摩擦,而贸易摩擦应该由贸易政策来调节,本身与外汇储备无关。

3.保持相当高数量的官方外汇储备有利于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不言而喻。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大好形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人民币有长期升值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作方式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如以外汇储备为后盾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使人民币进入各个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各国央行的资产组合中。由此可以在未来10年~20年之内,在保证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将人民币推向国际。

三、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发展中的大经济体,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而不能按照洋教条行事,要逐步摸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符合自己长远发展利益的、具有战略高度的外汇储备的管理经验。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当前“藏汇于民”只宜作为短期战术来执行,而不宜作为长期战略来定位。要集中发挥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目的是为了满足国民正常合理的使用外汇的需求,比如出国旅游和留学以及基于战略利益的深思熟虑的境外投资。

第二,加大国家对于大量资金外流的控制能力。目的是保证随时可以调动起高额的外汇储备作后盾,以防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通常为了控制外贸进出口收支的波动,一般认为要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要,大概需要2000亿美元。加之偿付到期外债的需要,大概需要2500亿美元。另外,一旦出现国际经济波动,高达5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会部分流出,这部分的需要难以估计,因为其中也包括近几年来以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名义流入中国的资金,所以留出3000亿美元并不为过。由此算来,目前高达万亿美元的官方外汇储备中,余下的外汇储备大约只有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

第三,在保证外汇储备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增强外汇储备的盈利性。目的是防止因汇率问题造成外汇储备流失。可以将余下的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集中起来投资在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证券或者实物上,以应对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国外一些抗经济波动、高外汇储备回报率的证券中。当国际经济出现下滑时,这部分证券资产的价格一般不会下跌,而往往还会上升。

篇(3)

5月20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虽然这可以视为国际板提速的信号之一,但是考虑到国际板推出将对国内资本市场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国际板的真正推出应该较为慎重。

尽管如此,国际板对A股的心理影响还是加剧了大盘的起伏,并造就了一批所谓的“国际板”概念股。在混乱无序的涨跌中,市场在忧虑情绪中等待着进一步的消息。

国际板脚步渐近

国际板的脚步声真的近了。

5月20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论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国际板各项准备工作,并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

在当天开幕的陆家嘴论坛上,多位高层人士在演讲中都开始高调为国际板的推出吹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将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金融市场的产品和工具,积极推进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和保险交易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货币、外汇、证券、期货等现有市场的国际地位。

同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论坛上表示,人民币跨境使用是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谨慎地允许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有所运用,主要是为支持实体经济为主。

上一次,“国际板”概念隆重地出场是在2009年。上海市副市长、原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在8月初发出的信号:外资企业将获准于明年在上交所上市。接下来,9月14日,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表示,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将可能成立一个国际板。当时最乐观的估计是,国际板在2010年上半年推出。

国际板推出的利与弊

对于国际板推出对A股的影响,市场上的观点也泾渭分明。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齐向阳认为:管理层之所以对国际板的热情明显超过新三板市场,主要是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热钱的流入促使外汇占款始终处于高位,国内流动性迫切需要疏导,尤其是将人民币直接疏导到境外使用,而国际殴恰好具有这一功能,因此受到管理层的器重并有意加速推出。

持批评意见的以财经评论员水皮为代表。他认为,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比,国际板无异是一种“洋跃进”。他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和制度问题: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以人民币计价发行的外资企业募集的资金是在中国境内使用还是可以跨国投资?中国的股票至今实行审核制,如何让备案制的国际惯例对接?再融资是否还要中国证监会的审批?创业板这个退市细则都推不出来,国际板又如何解决?中外财务差异究竟以何为主?

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理财服务部经理陈少东认为,国际板潜在的上市公司多为境外蓝筹公司,该类型公司的上市将极大可能地引导着国内现有蓝筹股品种的估值定价。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上市可以改进国内上市公司质量的观点,他认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不在于推出国际板,而在于改变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交易所从制度层面规范公司行为。

国元证券福州五一南路营业部营销总监陈勇也从正反两面分析了国际板的影响。从正面看,跨国公司拥有国际视野、品牌及管理优势,可以加速A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从反面来看,国际板推出相当于A股扩容,会导致资金面的“失血”,从而使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因此,短期利空A股的作用比较明显。

市场的忧虑情绪

高层在陆家嘴论坛的表态成为了压倒A股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尚福林讲话当天是周五,接下来的周一(5月23日)开盘之后,A股暴跌。当天上证指数跌破2800点关口,跌幅2.93%,尾盘收于2774.57点;深证成指更是暴跌3.44%,收于11742.19点。

所谓的“国际板”概念股(即有外资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的走强则只是昙花一现。5月17日至31日,联美控股(600167)、东睦股份(600114)、成霖股份(002047)、深国商(000056)、万业企业(600641)的累计最大涨幅都超过了20%,而大盘同期却是下跌了5%以上。但是好景不长,5月27日,这些个股普遍回调,部分甚至跌停。到6月初,这些个股的涨幅已经基本被抵消。

其实,国际板的风声虽紧,但是具体推出尚无时间表。陈勇认为,当年创业板的推出是“十年磨一剑”,这期间有关人士也是一次次表示创业板推出的时机已经成熟,大会小会上呼声不断。因此,虽然现在国际板“快了”,但是“在推出前,交易系统还必须在证券公司进行测试,从测试到准出,至少需要三个月。因此,至少今年年内国际板不会推出。”陈勇说。

篇(4)

关键词:发展中;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我国正处在金融开放的关键阶段,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很大的优势。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也存在着弱势和缺点。中国在加入WTO后已经全方位开放金融业,自由兑换人民币使其成为国际化货币也指日可待。但中国的金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本的形成模式,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也不容乐观,同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还将承受国际游资等方面的压力,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中国自身的条件和问题,认真分析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形式和方法,借鉴他们的优点,可以完善自己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怎么才能把握好机会,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早日融入国际金融的主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的基本概念

1.金融自由化:这个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提出来的。通过深入的系统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抑制”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扭曲等等不合理现象严重存在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为此,他们提出了“金融深化”这个理论,主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解除金融抑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增长。

2.金融开放实质就是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通过金融制度的改革,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实际做到金融制度的开放,金融机制的开放,能够放松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筹措资金等能力;放松政府对汇率和利率的管制,使其市场化与国际接轨。

3.所以,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关系式非常密切的,这是对外开放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做到了真正的金融开放,才能让金融自由化得到充分的贯彻。

二、金融自由化存着利与弊的争论

金融自由化从理论上讲能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但从现实上讲金融自由化的存在的弊端也不少。从有利方面分析,金融自由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机制放开了金融管制;来自国外同行业的竞争刺激国内金融业更多的投资和增长;国外银行进入本地金融市场激化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效率,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从不利方面分析,有些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公司管理意识薄弱,财产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水平低下,存在着金融市场交易信息不完善;金融自由化降低了本国市场的资金的流动性,分散并阻碍了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本自由流动下不能有效的进行市场规范;金融自由化容易引起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可以看出,推行金融自由化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的特点分析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不能完全照搬盲目效果发达国家的做法。 实施本国的金融改革,不能同时进行所有的自由化措施,要结合本国自身的条件,按照顺序,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减轻负面影响降低金融改革的成本。通过分析研究各个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发现其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认为比较合理的模式和实行顺序是:首先是利率的改革,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将利率自由化改革放在第一步,以利率特有的激励手段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其次是通过加强银行业的业务和利润的最大化进行金融业务经营自由化的改革。通过改革,明显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力,扩展了银行盈利的多元化渠道,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第三,增加国内企业融资的多元化渠道,吸引国外资金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取消各种限制,为稳步推进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改革积极创造条件。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在具体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适宜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循序渐进的模式,衡量本国的实际条件,协调改革的步伐,不能急于求成。要权衡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不但要保持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也要有效的避开有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四、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的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主要包括初创体系,剧烈扩张和逐渐完善三个阶段,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摸索,我国的金融业已经处于在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进行全面深入的关键时刻。1992年实施的有关利率,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以及资本账户的金融开放等等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解除银行信贷控制,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以及改革外汇体制的措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特点的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五、结论

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对外开放的历程,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封闭到逐渐开放的部分过程,成就是可喜可见的。但也要从中看到我们的不足,汲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明确界定外资金融机构,赋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情况下保障本国金融市场改革,加强对国内现有金融产品的法律保护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的组织和程序,使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稳步快速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 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李丹红.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版:23-26页.

篇(5)

那么,大家为什么要到香港上大学?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究竟有什么不同?

求学香港的10个理由

刘泽汀

“东方之珠”的吸引力当初选择香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着迷于香港这座迷人的城市。

在大学,除了学术知识外,见识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认识不同价值观的朋友并与他们交流也是大学学习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香港,同学们既可以体会到根深蒂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能感受到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既不难适应香港生活,又可以因为不同的体验开阔眼界。

香港还是全球第三大的现代化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浓厚的商业氛围不仅可以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实习机会,更重要的是内地去的学生们会明显地学习体会到香港这座城市对效率的强调,对责任感的要求。

全英文授课

香港高校的全英文授课环境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无论同学是打算毕业后立即工作,还是出国深造,一种流利标准的英语和巨大的词汇量都会带来难以比拟的优势:

除了在演讲堂要跟英语打交道,下课后要面对的也是几百页厚的全英文书大部分课程要求学生购买,而一本教材往往如砖头般厚一学期要啃完几本这样自己感兴趣看的课外书。阅读量要求之大,可见一斑。这样一学期学下来,也可以理解成每天做几小时的英文阅读题。

除了以上两点学英文的优势外,香港提供的英文环境也是帮助学习英语的利器。同学可以在学习英文后立即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功课中,还是在对话中使用锻炼,让学到的单词短语句式不致遗忘。

国际化的视野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可以提供国际化的视野。

每个学校均有自己的交换生计划,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前往诸如Universitv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海外名校就读一个学期到两个学期。比如港大每年约有10%的学生透过学校“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到外地作短期学术交流,接触及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而香港科技大学的国际交换生的选择范围更多达100多家海外大学,仅商学院一年就有300多个交换生名额。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处主任朱力径博士谈到交换回来的学生时感慨:

“这些学生交换了短短半年时间,然而回来后却发觉他们成熟了许多,谈吐举止都与以往不同了。”

同样的,也有很多海外学生选择交换来到港校学习,例如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资料中的1万多名在校生里,超过1000名的非本地的学生,来自世界上3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外国学生大都性格开朗,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或者课程的小组功课与他们结识。

此外,港校的国际化还体现在各式各样的讲座卜。在港校,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科学家、社会精英提供讲座,讲师中不乏世界矧名人上,你可以和李开复先生探讨符歌成功的秘诀,电可以聆听霍金列物理的理解;而讲座的话题更是五花八门,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青少年如何理财等等。

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理念

在港校读书,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班主任,没有辅导员,一切完全靠自己。好处是完全自由,连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都可以自由安排课程时间,甚至转到下学期去修。有的同学把课程排到星期一、三、五全满,二、四放假。这种自由让同学们可以以自己的想法安排时间,比如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专门用来去图书馆或是上网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或者用下午的时间租一间会议室与利:团的同学讨论接下来的社团事务。而且,由于可以自由选课,大部分同学的课程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可以帮助认识更多的人,与更多的人交流。

除了形式外,课程的内容也很不同。在香港,很多课程都会专门要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很多作业都要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比如一门市场营销课程,教授会要求随机组成的小组上交一份商业计划书,制作一份广告,并对全部同学作一次演讲介绍自己的商业概念。这就要求被随机分到一起的几个同学一起合作,花上很多时间在一起构思讨论商业计划,讨论好了分工,最后将各自的工作合并起来,然后还要核对和排演。在一起工作的时间除了能让人学到领导能力和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认识一帮一起努力过的朋友和得到这样的经历。

一流的师资队伍

香港高校的教授来自世界各地,绝大部分均为名校Ph.D(博士学位)出身。譬如科大全体教授均为博士毕业,其中75%更是从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学府中取得的博士学位。而中文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更是90%以上获中国本土以外的学位,其中更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担当教授:

在港校,想找教授找不到的情况非常少见:每个教授都有固定的办公时问,其间学生们可以前去与教授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我曾遇到一位教市场的教授甚至鼓励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去见他。同学偶尔也可以请教授一起吃饭,当然啦,一般会由教授请客买单。在科大,有同学甚至还以个人名义约见到校长朱经武,与校长共进午餐一总而言之,港校的教授在拥有令人敬佩的学术知识外,还相当平易近人,乐于与同学们交流。

多彩的社团活动

香港高校的社团种类繁多,有学院的学生会、各个专业的学生会、宿舍的学生会,还有各种按兴趣分类的学生会,诸如动漫、街舞、中国传统文化、魔术、散打、羽毛球等等,科一类包罗万象。社团活动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比如各种派对、各种运动比赛,也有社团与社团之间的比赛活动。

一应俱全的教学设施和优越的生活环境

从复旦来香港交换过的一位学姐说,港校真是大手笔,在复旦只有研究生能用,而且反复用的实验器材在这边给本科生当一次性器材使用。确实,由于香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因此其教育拨款十分慷慨。察看各校年报不难计算,政府用在每个港校学生身上的拨款一年约为20万港元,4年下来算是资助了80万港元。比如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政府研究拨款超过27亿港元,北京大学的政府研究拨款为6.7亿元。而中大的学生人数为1.7万,北大3.1万。

因为资金充裕,港校的教学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在科大,可以说是走到任何地方都能上网,到处都有公用电脑供学生查询资料,而且无线网络信号遍布整个校园。学校中的三个电脑厅中的数百台电脑均是一到二年就全部更新一次,让学生们在校同中永远可以用到配置最好的电脑。在

图书馆中,学生们可以租用影音室放映经典电影,也可以从微缩资料中翻看一九三几年的报纸。

港校的生活环境也相当令人惬意,一般宿舍都是两到在人间。都备有空调,网络接口等。宿舍从不断电,每一层的社交室中备有电视、冰箱、微波炉、厨房等。而且港校大都备有免费的健身房、室内室外游泳池、网球场、壁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乒乓球场、篮球足球场等,为同学学习之余提供锻炼身体的场所。

让人振奋的挑战与机遇

在港校需要挑战自我的时候很多,比如刚刚到校,在课程中就要学会当着很多同学的面作演讲。刚刚开始可能会非常害羞或者紧张,但是久而久之,在作过无数场计分或不计分的演讲后你会在不知不觉问学会非常轻松地在很多人面前进行有声有色的演讲。再比如有些课程要你上台陈述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你讲完后会有同学挑战你的想法,并提出他们的质疑。这些质疑可能是你曾经想到过的,于是你要解释给同学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也有可能是你不曾考虑过的漏洞,在这样的挑战与互动中学习也能潜移默化地让你日后看问题思考的角度更多。

同时,机遇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我一位朋友答应学校在一次校董会活动中做主持人。本来也不曾图什么回报,只当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但是她敏锐的反应和机智的语言让校董印象深刻。一位校董便坚持要介绍她去新生银行实习,因此只有预科的她便得到了不少大二同学都争着抢的实习机会。在香港这样的机遇很多,搞桌晚宴能让同学们结识杰出的社会人士;不少学院社团都有的导师计划会帮助同学介绍认识行业中的精英。

毕业后道路宽广

由于有香港学习的4年经历,可以说为出国深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有许多跨国公司在香港设有办事处,在香港有机会参加这些最顶级的公司的招聘活动。有许多同学便打算毕业后先在香港大公司中找份工作先工作3年,然后再申请海外名校MBA,毕竟有在香港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更容易申请到名牌大学的MBA学位。

永久居留权的诱惑

香港政府的政策上规定只要在香港呆满7年,便可以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香港永久居民享有许多好处,比如免费医疗的福利,可以申请家人来港定居,而且香港税率也很低。最重要的是,香港永久居民可以去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这无论是将来旅游还是办事都非常方便。在港读完4年后,只需在港工作3年便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而且不用放弃内地身份证。

(摘自刘泽汀的博客,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内地学生,著有《我在香港上大学》)

香港大学2007年招生面试题(部分)

1 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2 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

3 你对婚前同居的看法是什么?

4 成功是更多地取决于基因,还是外部环境?

5 香港电影为什么短期内会发展得如此繁荣?

6 如果给你3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

7 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8、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

9 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斯尼乐园?

10 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被罚款?

11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