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双创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双创教育

篇(1)

关键词:“双创型”;成人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坚持“创新”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自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即“双创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篇(2)

【关键词】双创;高等;教育;思考

一、实施“双创”战略的意义

从“双创”的提出到将其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双创”的要求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创新,意味着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一个实业凋敝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实施“双创”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言。而在高校中,实施“双创”战略,对高校教育改革,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机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等学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

众所周知,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进入高校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大中专学生国家都包分配。二十一世纪,高校逐年扩招,人才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有报道指责一部分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理想的职位求不了,没面子的工作又不愿干。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在学校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倘若让一个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去当一名保安、清洁工或售货员,且不说主观因素,客观地讲,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既浪费了十多年教育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是政府的责任。作为以人才培养为职能的高校也应该反省学校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开设了哪些课程,是否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在就业问题上过多指责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高校应该在扩招的同时,思考和缓解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而“双创”战略的提出,给高校指明了道路。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双创”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助推“双创”教育。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应明确。笔者认为,既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品牌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要培养“双创”型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意识,有了这一意识并强化这一意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得到重视。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怎样实施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精神很重要,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要维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决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对权威进行质疑。把大学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讨论或辩论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讨论、辩论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观点是否新颖)。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授课教师的责任,民主活泼的课堂和公允的评价体系应成为大学教学的追求和常态。

其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宜于创业,创业要有特质,能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百分之七八十的只能当职员。鼓励大学生创业,准确地说是引导那些有特质、有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这是“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须明确。目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师资匮乏,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讲课、做报道,谈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商机,怎样评估投资和回报,怎样生产和营销,怎样规避风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学校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如融资渠道、创业场地、智力支持。创业的风险极大,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功了更好,失败了,损失也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如果毕业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再来创业,失败了,就可能会倾家荡产,甚至永远再难有创业的机会。

最后,谈谈“双创”战略实施中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很多,与管理、投资、市场营销、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都有关系,很难形成“双创”专业或创业专业。笔者认为,在现有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或创业教育的元素是可行的。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在主要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创业、网络公司的经营、IP业的现状和前景等内容;法律专业,在原有课程中,融入律师事务所的申办、运作、管理这样的内容。这些“双创”的知识,可以成为原有专业课的章节,亦可单独成为一门新课程。

四、结论

实施“双创”的意义在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现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创“双”的脚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J].何洪.理工高教研究.2007(01)

[2]高等学校发展新趋向与高校领导[J].明庆华,程斯辉.教育与现代化.2002(02)

[3]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廖慧萍,王艳琼.中国电力教育.2011(01)[4]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钱厚斌.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5]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溪.硅谷.2008(23)

[6]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江苏高教.2006(03)

[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刘建国.现代大学教育.2006(02)

[8]“p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谢建平,蒋雍君.教育与职业.2014(02)

篇(3)

关键词:双创教育;高校;教育体制;人才培养

课题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常态微创业背景下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证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项目编号:2016SJB880145);江苏理工学院2016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高校科技社团促进双创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KYX16017);江苏理工学院2016年教育管理重点课题:“新常态众创空间背景下高校学生三创能力的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Z1655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日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高校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必须提供实践平台机会,从而能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双创人才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本”,让其在整个高校教育阶段实现人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实践和能力,融入学生身体中的每个细胞,成为学生本能的自觉。创新创业人才从根本上讲就是拥有双创意识、双创思维、双创能力以及双创精神,且能获得成果的人才。双创人才能满足个人自身成长的需要,高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从经济转型上看,高校有必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但是如何去培养提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这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新常态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改革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科技创新中越来越明显,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大学生、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且越来越明显。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建立内部的实践平面平台,创客空间载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将成为高校之间创新竞争的法宝,是建立创立型大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2、高质量创新型产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带有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在以往的产品制造中,重视数量,忽视产品本身的科技附加值。创客空间科技社团作为经过凝练的、具有明确研究任务导向的研究载体,能够长期钻研于某一领域的探索,不但能跟踪世界前沿,还能够通过自身优势研究出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

3、打造人力资本的过程。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发展将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从客观上讲,创客空间科技社团比较容易满足上述要求,能够稳定现有的科研领军、骨干力量和储备人才,形成固定的专业团队,还通过开放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汇集更多外部人才。

二、科技社团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势分析

创客空间科技社团是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政策及全面型人才的需要来建设的,与有大量资源的企业合作,主要以培养双创人才为核心。高校必须重视创客空间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来适应国内经济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一)树立产学合一的双创意识。双创意识是创业实践的原动力,支配着双创人才的态度和行为。科技社团具有独立策划、自我开展活动的条件,需要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应该把专业知识与双创意图结合起来,结合过程与实践,产学合一,以双创确定自己的职业导向,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价值。

(二)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提升新与实践能力。创客空间团队思想非常自由,可以不定期进行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的想法尽可能表达出来,深入进行学术讨论。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外科学竞赛、创业大赛等,来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联想扩展到其他层面上,使创客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双创精神及能力的核心平台,不断培养出符合经济方向、社会发展的多功能型人才。

(三)搭建专深结合的知识结构。创客空间科技社团队员应寻找共同点和专业兴趣,获取行业讯息,发挥各个专长,在学习和吸收更广泛知识后,依据自己的客观目的,设计和建构适合自己需要的、独特的、专深结合的双创知识结构。通过高校-指导教师-成员三者联动,在双创人才达成目标的组织中,重视成员的自我学习管理再研习的能力,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三、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创客空间科技社团运作机制建设。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科技竞赛,再深入参加校外科技竞赛及创业大赛,拓宽学生的思想层面,初步培养其双创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多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操作,遇到难以攻克的难关,再请教教师,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开放实验室和仪器平台,促进团队实践平台的资源共享,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设。高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在专业上进行学科交叉综合,多层次学习知识;对于评价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双创思维和能力。学校开设双创课程,主要目的是建立自由、互动、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双创培养模式,还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导向,达到全方位发展。

(三)有效保障机制建设。一是指导机制,创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院与院之间、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转化其科创成果;二是激励机制,如创新创业成果可转化为学分,与之配套的有奖励和淘汰制度;三是社团经费机制,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可为学生双创提供项目、资金的支持,帮助他们参加科创竞赛及创业大赛等。

四、新常态下“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制订符合市场规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双创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的理念,知道什么是“双创”。创新较为广泛,是为了培育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而创业教育是以普及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拥有基本创业能力和技能,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只适用于少数人,两者辩证统一,创新并不一定导致创业,创新不等于创业。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所以培养双创型人才更要全方位地考虑以及重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学校要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制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进革新,形成多样化模块式课程组合,这样才能修订培养方案。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创客空间。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只是第一步,如何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双创型”人才,其关键在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众所周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众创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该空间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同时,建立众创空间也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有创业想法的创业青年提供了更加机会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众创空间的实践是真实的实践,是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运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实践更加能够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价值,让创业型人才提前接触市场、了解产业。

(三)帮助创业团队实现创业的孵化。创客空g科技社团是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平台,它的运行是独立的,需要科学地对其进行管理。企业参与整个运营,提供技术帮助和实际案例供学生锻炼,企业还可以借助创客空间让学生顶岗操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还可以让拥有丰厚经验的技师或专家驻点指导,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高校建立与产业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能让创业团队接触市场,了解产业经营状况,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接触市场,在市场中开始产品和服务的经营。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需要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复杂、系统。基于创客空间科技社团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有一定的基础,如何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完善,教育者们需不断摸索改进,通过联系每个省市的现实情况,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充实完善,使培养的双创人才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守刚.创客空间兴起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

[2]耿新等.依托科技社团与多维实践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6.11.

篇(4)

然而,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不少高校和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如狭隘地认为“双创”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双创”教育没有真正融入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资源等配套h远不能满足需求。如今,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可以说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要在“双创”教育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将“双创”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努力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大学生不断增强创业创新能力,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

首先,将“双创”教育融入通识课程的建设。坚持把通识教育视作“双创”教育的基础,设置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双创”课程,在此基础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融合。高等院校可以探索“双创”通识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慕课资源,建立“双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高等院校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并非鼓励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创业,而重在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经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坚定创业想法后,就能有针对性地挑选与创业有关的专业课程进行研修,目的就是切实在专业课中锻炼创业能力。

其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元素。二级院系应探索专业与“双创”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的交叉和渗透。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融入创业的相关内容,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创业创新能力契合,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掌握创业创新的能力,并有机会参与实践。在低年级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偏向设立能启迪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及创新创业管理的课程,在中高年级,可以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商业模式设计及创业沙盘模拟等实训实战课程。课程可以专业选修的方式,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需求。

再次,教师要将教学、科研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为增强教师本身的创业能力和对行业的了解,切实实施“双师型”教师深度培养制度,选派教师参加“双创”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本职工作基础上,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来,或是与企业共同设立项目,在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响应国家的政策支持,允许并支持高等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探索将其与大学生“双创”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让大学生在导师的企业中学有所获,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篇(5)

策应国家“双创”战略,职业院校应如何推进“双创教育”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根本任务与现实课题。

一是要正确理解“双创”政策的内涵。“双创”政策的国家战略意图首先是肯定“群众”是创业的主体,这就回答了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的疑问。其次是旨在激发全社会的“双创”潜能。这与提出的“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职教价值导向是一致的。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创新寓于创业中”。创业不是抛弃本职盲目创业,而是结合自身实际,以岗位创新为基础。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以及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双创”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归属,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积极开展“双创教育”的实践。“双创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实施的“双创教育”体系。其次,“双创教育”的根基在于课程,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利于学生“双创”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绝不能简单地把创业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双创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行动。中小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为重点,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向社会各领域延伸。高校以及中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好校内创业模拟实践,并逐步进行生产领域的创业。

篇(6)

关键词:双创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25-02

随着我国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之后,更使得创新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全国。在“双创”背景下,高校作为学生培育的主要平台,如何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1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和我国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 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能力

双创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密不可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由以前国家统一分配已转向自主择业自主就业,大学生也改变了以往死沉的就业理念,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进行就业。在当今巨大就业压力下,在国家“双创”号召下,高校一方面需要积极培养优秀的大学生,让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大学生心中,使大学里更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创业的道路进行就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树立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心理态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双向发展。

1.2 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热情不断提升,但是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在“双创”影响下,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并不理想。故而大学生的双创教育理念,应当结合当前时事适当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理论。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政府提出双创理念,各级政府都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鼓励政策,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但是,从现在的实际状况上看,我国大学生的双创进展相对缓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起步晚,许多大学生没有创新的理念,更缺乏创新的专业知识,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虽然众多高校都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没有专业的指导,大学生自信心非常匮乏,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一些申请双创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创业过程中感到非常迷茫,最终走向失败的道路。虽然在学校中举办了很多创新杯活动,但是很多大学生都带有功利的目的去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创新喜好而进行比赛,这也是创新弱化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断增多。在2015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到749万,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会达到77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庞大的就业人群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只有少数大学生会选取自主创业的模式进行就业,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2.2 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环节忽视,整个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教学主要以讲座的模式进行,教育的内容突出就业形势的严峻,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开展专门性的创新创业教学,同时创作模式采取灌输式的方式,缺少与大学生的互动,同时也缺少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的创业主要停留在想象上。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但是,很少有大学生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出现这种状况有许多原因,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高校并没有在大学中培养创业的氛围、极少数大学生知道创业孵化园的存在等。在大学生加入创业孵化园之后,学校又没有给予专业的指导,使得大学生毫无目的地盲目创业,创业极容易失败。在大学生进行创业后,高校也未能为其搭建与社会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2.3 政府指导帮扶政策支持不足

在大学生创业中,政府的指导帮扶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资讯和经验不足问题,政府应当给予及时的帮扶解决。在中央政府提出双创之后,各地政府都e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针对大学生群体制定专门的创业政策,提供专门的创业平台,但是这些创业平台并没有发挥理想效果,很多创业平台无果而终。在政府帮扶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政府在制定文件之后,往往没有给予配套的设施帮助,致使很多政策都停留在文件上,并没有得到落地实施;第二,在文件出台之后,政府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跟进,对于文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由于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困难,往往只能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最终胎死腹中。

3 “双创”背景下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 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要想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势在必行,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序地展开。针对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在大学生创业中,应当对大学生的创业内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讲授专业知识,使其可以少走误区,促使其成长。除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自己;第二,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事,转变传统的创业观念。目前,我国政府推出了“互联网+”概念,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可以起航。

3.2 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是举足轻重的一环。第一,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现在教育方案中,并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时,可以采取必修与选修两种方式,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在大学生的群体中,积极培养创新创业氛围,使得大学生可以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之中;第二,构建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技术和经验的指导,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推荐大学生到知名企业短期实习,使大学生感受知名企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3.3 政府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及资金支持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资金与技术两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两大难题,政府应当提供充足的指导。在资金上,政府可以从财政中设立专款,寻找出具有潜质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专款帮助,促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经验上,政府可以让财政部门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驻大学生创业企业,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2013.

[2] 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98.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成果导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G64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56-02

一、引言

2006年,教育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1],通知强调:“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自主创新能力弱;指出专利及人才培养是发展重点。2015年5月13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下文简称“双创”)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一系列国家、部委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在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以培养工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培养目标迫切需要由应用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模式也急需随之改变。

基于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成为大学生培养内容的核心部分,这需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二、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双创”培养的现状及探索

“双创”培养相关的研究工作很多,这些研究工作有:许晓东等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构想与实践[3];顾佩华等论述了“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4];洪春英等提出了“用竞赛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5];钱小明[6],蒋丽华[7],胡国杰[8]等对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地方高校,以“双创”成果为导向的研究、实践工作还很少。

虽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当前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过分强调了人才的“高、大、上”,而忽略中小企业、民营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提供技术技能型、适用的人才资源。

文献[9-10]对大学生的“双创”计划,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以过程为重点”。本文则着重探讨“以成果为导向”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无论在科研还是工作、学习过程中,兴趣可能是很多人成功的源泉,但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取得了成果、得到了肯定从而培养了兴趣。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使其在某一件事物上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的精力,而“名利”都感觉遥遥无期,那么当初的热情很容易就会消失殆尽,对于地方性普通高校来说,天赋特别高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要让众多普通大学生专注于创新,保持他们最初的热情,就要“急功近利”、快出成果,以成果为导向来促进他们的“双创”教育。

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中,作品参赛数和获奖总数位列所有参赛学校之首,荣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参赛学子们的热情,而这样的热情来源于他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竞赛、评选,给他们颁发了奖状。这些“校一等奖、二等奖……”的“成果”鼓舞了他们创新的热情与干劲,绝大部分得了奖的学生暑假一直待在学校进一步的完善作品,准备参赛事宜。

在创业方面“功利”方面的成果同样促进大学生的热情。仍以安徽理工大学大学为例,一名大学生课余喜欢用软件做一些动画,学校就有意识的让他们为各种竞赛的宣传片做相关的动画,并支付相当可观的报酬。后来这名学生与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工程机械方面的动画制作公司。

由此看来,构建“双创”教育新体系以成果为导向,给予“双创”大学生适当的“功名利禄”是一条可取之路。现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工程项目等项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科研、模型制作等费用,开展更多的“双创”竞赛、颁发更多的奖状与奖励,使参加“双创”的大学生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培养模式。

三、“双创”成果导向下的工程教育体系

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要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工程人才教育的中心指导思想,通过深入分析新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经济等特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工程实践、学校科学客观的定位、不断创新改善原有培养模式,不断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内涵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图1所示的“双创”成果导向下的工程教育体系可以称之为“一轴两翼三驱动”的教育培养新模式。“一轴”即为创新创业作为轴心,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和国家规划中的战略任务,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立足点;“两翼”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左边是大学生们所要掌握的理论及人文知识,右侧是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途径;“三驱动”指多种形式下的动力源泉,如专利、文章、竞赛获奖等。

文献[11]通过分析两所英美高校独具特色的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学习主体必须通过做中学的主体参与才能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也和本文的“一轴两翼三驱动”模式相吻合,“两翼”包含了“做与学”,“三驱动”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结语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国家政策、顺应时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把金钥匙。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高校,以国家级机械工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积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保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到实处等方式,探索以“双创”成果导向下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新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5-19.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

[3]许晓东,王乘.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4]顾佩华,李N平,沈民奋,等.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5]洪春英,吴雅君,杨天明.用竞赛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J].美术教育研究,2015,(1).

[6]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7]蒋丽华,周东滨.基于导师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下).

[8]胡国杰,尹子民,王丽娜,等.导师制下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王志华,李志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