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如何培养科研意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如何培养科研意识

篇(1)

关键词: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郑文晶(1964―),女,蒙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呼伦贝尔学院数学系几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的创新理念中指出,创造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高校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

2.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需求

高科技时代充满着激烈地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核心往往是数学,交叉学科的核心也往往是数学。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把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分为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五类。这五类人才他们是理论数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数学的研究人员,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对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较宽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目前高等院校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赵继源等经过调查高师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一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往往敢于标新立异,敢想,敢说,敢做,不畏惧权威,而我们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却极少发表自己个人看法,不敢表现自己;(2)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讲解法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几乎剥夺了,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造力;(3)当前数学课堂学习普遍缺少广泛深入的互动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过程,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创”与“新”的有机联系,即“创”是对尚没有出现的事物,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前提下去奋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发现并向世界推广这个新事物;“新"就是相对于已出现的事物而言,这个即将要发现的事物从本质、形状、特征都是不曾有过的,或是对已出现事物加深认识,发现其尚未被人们发现的特质,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与深化,也可以对现有的事物发展做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预期判断。或者找出一条发现发展这种新年事物的更加可行而有效的新捷径。同时,“创新"也包含对前人的知识和已发现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用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它至少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以创新为荣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所应具备的渊博知识、广阔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知识领域;第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程。但只要我们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它又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正是这样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正是一个素质优良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更无可论及;反过来,即使具备了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只能是空有满腔热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

1.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性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智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为了培养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学生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未来创业的成功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

必须明确,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要避免那种片面强调科研能力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倾向。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基础课中习题课的教学。一堂精心设计的习题课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3.数学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

数学研究和创新当然需要讨论和交流,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但是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数学创新更多的是个人劳动的成果。牛顿从对力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从对几何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罗巴契夫斯基、高斯、波约尔各自创立了非欧几何,他们之间也没有合作。

各校数学学科专业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特殊学生,他们不仅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基础,而且对数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现这样的学生,特别指导这样的学生,发展这些学生的个性和数学优势,促使他们迅速成才。

4.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方法

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要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这些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炼,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寅平.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篇(2)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5.

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模式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实现学生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的关键所在。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以下重要作用和意义:

(1)通过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课程应用性、创新性、科研性的结合,引领大学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改革,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2)通过产学研创新实践教学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促使教师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并在促进教学工作的同时,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高。

(3)优化大学教育培养模式,使课内专业教育和课外综合教育合理组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并实现由知识学习向知识发现的转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既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又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各国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我国当前严峻就业环境压力下,各高校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将如何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上了重点议事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针对上述课题,各高校纷纷进行积极探索,推出一系列措施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增加实践环节并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加大创新实践活动的奖励力度;有的高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创新学分,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为学生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等。然而,各高校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平台建设上仍面临以下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见于课程实践、毕业实习,课外学科竞赛及其他项目中,实践平台数量有限且出现多头管理现象,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顶层设计。

(2)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及项目设计经验,导致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侧重理论分析而忽视实践运用。

(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强,团队协作能力不够。因此,构建一个全面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探索精神等综合素质,并使老师和学生都参与的创新实践平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前期高校工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立足高校实情,探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对现有教学体系强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对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切中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弊,对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制订大学生培养方案,设置四年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考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时效性、多样性,保证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达到预期效果。

(2)探索解决让学生“走进平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培养对今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思考对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方法进行改革,如何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4)对实验室管理和资源共享问题进行摸索,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探讨如何建立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试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沟通机制。

(5)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及高端赛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如何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奉献、深受学生爱戴的高技能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大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多模式培养,针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能力的实际需求,组建一支专业实践能力较高、人文知识丰富、有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制订并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案,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要针对下列问题进行关键强化:

(1)如何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怎样设定综合性课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2)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实验室学习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认真对待实践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4)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怎样协调学校和校外实习企业或机构的学生实践活动培养。

四、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种包括专项指导、模拟创业、参与计划竞赛等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具体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探索: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实行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制度,鼓励和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推行学生科研导师制,选拔一批责任心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2)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联系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验开放,有利于发挥资源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

(3)加强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

(4)通过选定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各种大小不一的创新创业团队,以学院老师的科研设备和各实验室科研设备为平台,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与探索。

(5)组织学生定期走进企业,了解当前就业市场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方向学习的自觉性,开展相应的就业创业教育。

(6)通过定期举办专业讲座等形式,由专家和学生自己进行报告,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组织各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内外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海晖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高教论坛,2006.10.

[2]李勇,洪倩,赵雅甜.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2).

[3]柏连阳.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0(8).

[4]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5]李清泉.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篇(4)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是科研成果的有效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就成为了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1、高校教学中制约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1.1 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够高

现在的教师多数已经习惯了依赖教案、教学笔记和现成的教学指导书,缺乏独立思考自我创新意识,已经习惯了在旧的轨道上运行,重知识、轻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也过于传统,知识更新速度慢,学习进修的机会少,科研能力偏弱等。

1.2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应该采取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有偏执好的学生,要注意保护和引导,使其天赋和爱好在良好的环境得到发展。

1.3 未能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现在的实验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看,学生自己去动手的机会不多。学生数量每年在增加,而教学设备数量却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在校只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不知道过程和方法,这就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抑制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发展,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以科研为导向,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2.1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紧紧抓住创新教育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教学过程从“灌输式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将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引导到“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方面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较早地将科研工作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教研室可以安排有科研方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由学生组成的科研小组,要求每个科研组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写出综述文章,并在全系范围内宣读,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强烈的科研意识。科研小组直接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及全部科研过程,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科研总结或论文。对科研过程的参与,开阔学生视野,认识科研工作规律,为其在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及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2. 2 拓展学生的视野、知识面、信息量

教学中教师要摈弃狭隘的“单科”观念,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与融合的思想,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学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应向学生及时介绍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实验仪器和新的技术,让他们始终接触新的东西,了解科学的前沿,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远大抱负。

2. 3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开发学生对事物未来的大胆幻想是创新的开端,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有偏执好的,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天赋和爱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

2. 4开发多样性的思维空间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而更为重要的是提倡学生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象,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避免“满堂灌”。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难住教师,让他们为此而去跑图书馆、查资料、督促他们再学习、再研究,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也自然就提高了。

2. 5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提出不成熟的见解,在学术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争鸣。在科学技术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科学技术才能有序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大力提倡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在学习上敢于探索和勇于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及学术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有创新的思维和勇气。

在国外常听到的一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出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 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害羞”二字,高校教育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世界一流的大学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式教育总是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同时又可相互启发,因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都可能不一样,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可以激励创新意识,活跃思维。

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实验条件,而且在授课思想上也从各方面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美国的课堂教育最爱说的一句话是:“you can do it,have a try (你能行,去试试)”,所以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弱,因为给予学生大胆尝试的机会太少了。

3、 完善激励培养制度,建立创新培养长效机制

3.1 大学生并不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培养,如何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和科研运行机制。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就应着手培养和锻炼,现代的大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都比较规范,但让学生了解科研和参与科研的却不多。所以我们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

3. 2 建立学生科研学术团体

在大学中应鼓励学生建立学术科研团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和开展一些科研活动,不要怕他们幼稚,不要怕出笑话,我们应大胆地鼓励他们去幻想、去动手、去创新。指导教师可帮助他们制定规划、论证、开题和实施科研计划。

3. 3 建立学生学术科研基金

科研基金可以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申报科研立项,申请基金。还应设立一定的科研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学术科研活动中做出成就的学生。

3. 4 创办学生学术刊物

学生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科研园地,鼓励他们创办自己的刊物。学校可派专家和教授重点指导,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待条件成熟,可以开展校际交流或争取公开发行以扩大影响力。学校的期刊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以激励和鞭策学生。

3. 5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尤为特殊的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增加各种信息的获得。可适当建立一些外语角、信息站、专业协会、学术讲座以及科研会等。学校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创新知识。

4、小结

大学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完成的,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诸多方面因素的有效耦合,如何使各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需要我们在创新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篇(5)

(一)文化功底偏低。按现行强军硕士研究生招生规定,选送到地方重点高校培养的强军硕士研究生是从部队现役专业技术干部中招收的,且本科毕业时间要求至少四年以上。其中,有曾经参加统考未能考上研究生的,这部分人基础较好;有的是从来就没有打算报考研究生的;还有的是从事指挥专业的,因此基础各异,但普遍存在着专业技术基础不牢,文化功底偏差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够。目前强军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地方研究生完全相同,没能针对军队新时期建设的需求实际对课程作适当调整,不能很好地适应军队新军事装备的实际需要。

(三)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如前面所述,由于招生起点低,又是计划性招生,考生不能自选院校和专业,导致跨专业报考的多,其结果是知识断层相当大,入学后,需花大量时间自学相应专业的本科课程。据统计,某大学2002级强军硕士研究生中跨专业的达70%以上。因此,尽管他们很努力,很刻苦,但在学术上仍难以与导师形成互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偏弱。

(四)管理教育制度尚不健全。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偏大,且大多已婚,又受特种行业的限制,个人实际问题较多,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如就医、福利待遇、学杂费、差旅费等问题,致使个别人的学习动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地方高校往往疏于教育和管理,如不及时引导,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问题与大局的关系,势必直接影响到培养质量。

二、提高强军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严把选拔关,确保生源质量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为了选拔优秀生源,建议部队在下达招生指标前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考生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储备人才数据库,确实将那些立志献身国防事业,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后劲的考生作为选拔培养对象,尽量让考生报考对口专业。建议总部和教育部调整考生报考基本条件,缩短报考年限,最好能在军校本科毕业时允许直接报考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这样更能缩短成才周期。同时,地方高校要严把复试关,以往强军硕士研究生复试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很少有考生因复试不合格而被淘汰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完成总部和教育部下达的培训指标;在复试时,除了要认真考核考生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能力外,还要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对报考动机不纯、没有发展潜力的考生要坚决淘汰,以确保生源质量。

(二)合理调整课程设置,适应部队新装备需要

强军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突出能力原则,根据强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精心制订,要合理、科学。针对强军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不够宽的实际以及部队新装备需要,培养高校在修订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在个别课程的设置上作适当调整。课程设置的调整要紧跟军队装备的新发展和学科前沿,注重基础理论和超前意识,瞄准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增加高新技术含量,努力开设必要的新课,使强军硕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能够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时,还应特别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理论基础学习与实践方法训练的结合。同时,要给予强军硕士研究生更大的选课余地,除了专业领域的必修课外,还要大大扩展选修范围,并增加对强军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的指导。通过多样化的、符合实际的课程设置,以及更加联系实际的学习、授课方式,为强军硕士研究生的能力锻炼和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大力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培养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

参与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锻炼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强军硕士研究生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研中,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是掌握资料,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如为了选好题,他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文献,经分析,写出开题报告,在此过程中就培养了独立搜集、阅读、消化资料和文献、整理综述评论等能力。参加科研活动,还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解释、新观点的创造能力。为了较好地培养强军硕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毕业后能及时转化成战斗力,建议部队将相关的科研项目赋予强军硕士研究生完成,或入校时就从部队带上课题。这样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解决部队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给强军硕土研究生交任务、压担子,增强强军硕土研究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科研能力;三是充分吸收地方高校雄厚的科技资源为部队所用,尽快生成战斗力;四是可以缓解地方高校一部分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增强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动性。

同时,要鼓励强军硕土研究生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不断吸收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掌握新的学术动态。

(四)强化管理,培养合格的专门技术人才

质量是强军硕土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在其学习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管理才能出质量。强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仍然回部队工作,一个真正能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充足的发展后劲,先进的专业理论,独特的学术见解,而且还需要过硬的军政素质,所以其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1、完善培训制度。建议总部和教育部着手制定《强军硕士研究生选拔培养暂行办法》,结合近三年的培养经验,形成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要抓好强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如加强部队和培养院校的联系,及时互通情况,部队派出专人到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强军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学术科研、管理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倾听学校和强军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及时协调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必须严格实行淘汰机制,对强军硕土研究生考试两门次不及格或没有科研能力和培养前途的要及时淘汰,对成绩优秀的提前推荐免试攻博,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

篇(6)

关键词:数学建模;师范生;科研能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其产生和发展中,都与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联系着。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知识经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无论你是什么专业,数学都是必学的一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也一样,数学已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也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有许多数学老师经常会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学这些公式定理有什么用,这么抽象的理论知识哪里能用得上?”学生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数学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同时对师范生来说,与自己以后要教授的学科或许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师范生也有许多这样的困惑。如何改进中等师范类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是值得借鉴和尝试的。

数学建模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没有学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数学基础薄弱,再有,师范生将来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大,学生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没有实际用处,还有就是对抽象的数学理论和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厌烦,时间长了学生对数学就有一种抵触情绪。

培养师范生的建模意识,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建模意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上的变化,更要努力钻研如何结合教材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注意各章节要引入哪些模型问题,经常渗透建模意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示范建模问题中积累数学建模经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通过在建模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自律、团结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如何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师范生的数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技能的提高

师范院校中的数学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协调不够,与其他学科不能充分地相互补充。师范生不知道学习高等数学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作用,因此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放弃了教学技能的培养。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新课标的逐步实践,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在中小学课程中渗透,新课标中,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为了使师范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较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数学建模训练。

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着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应用要求不多。而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无论将来从事哪种学科教育,都会遇到数学应用问题。无论是日常教学、科教科研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应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和必经之路,为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师范生有必要参与数学建模的训练和实践。另外,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学好数学,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数学相关知识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提高数学意识。

三、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师范生所学的一般课程很少涉及数学科研和数学知识写作的内容,数学建模的结果是要通过论文而展现的。无论他从事哪种学科的教学,都需要进行科研计划、总结的撰写,科研也是许多人的基本工作之一,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因而参加数学建模培训能够提高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必要的准备。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建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除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外,还会用到物理、化学、工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人不可能对各方面都精通,数学建模要求的是团结合作精神,需要团队作战,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教师而言,也是不同学科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参加数学建模学习是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的有效途径,对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校园来说,尤为重要。

篇(7)

关键词:护本生;创新思维;护理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是我国护理学科中的簿弱环节,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科研人才。目前我国护理硕士毕业生还很少、护理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护理本科生在护理科研领域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如何使护理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基本技能,已成为目前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但是如何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掌握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确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近年来,笔者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以及从事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医学院护理系大三本科生。自2005年以来,共有三届学生参与,每届20-25人。

2.研究方法

(1)根据我校医学院护理重点专业规划精神以及我院护理重点专业强调“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办学理念,成立“社区护理实践和科研”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

(2)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科研的方法是什么?护理科研的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文章的写作体裁各是什么?如何阅读护理期刊、如何利用护理期刊的网络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护理科研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与著录、当代护理科研选题方向及其趋势分析,等等。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

(3)组织学生下社区,具体以医学院附属医院所负责社区点为实践教育基地,以每周三、六各半天时间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锻炼。社区点负责人为学生实习基地管理老师。学生社区实践时间为1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做好学生赴社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理论、心理、沟通技巧以及卫生教育的原则和健康教育的步骤,以授课和小讲座形式进行。第二阶段主要组织学生下社区,指导学生开展社区健康档案建立及家庭健康卫生指导,每人制定编写一个常见病或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她们在社区设定护理目标拟订健康指导计划并实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计划实施情况以及报告的完成。同时,编制相应的调查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社区进行一些护理实践调查和研究,为准备毕业论文资料、确定毕业论文设计打基础。

二、研究成效

3年来,参与学生在社区医护人员和本项目负责老师的带教下,深入社区家庭,宣传医疗知识,协助社区建档3000多份,入户探访宣教400多人次,编写了社区常见病的健康教育手册1本(约2万字);完成了:当地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况调查;社区青少年颈椎病、近视眼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调查;大学生对突发伤害的处理能力的调查;社区老年人便秘易患因素的调查;社区更年期妇女的认知状况、抑郁、焦虑及社会支持的调查;城乡初产妇新生儿家庭喂养状况调查;等20余项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积累资料和数据,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到目前为止,参与本项目研究的80多名护生校级课题立项14个,院级4个,目前已结题10个;校级学生自拟开放性实验立项3个;目前已在《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护理实践与研究》、《社区医学杂志》、《家庭护士》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0余篇;获校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开放性实验项目优秀1项。

三、讨论

1.社区实践有助于护生智能结构的完善。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培养本科护生全方位运用护理知识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广阔舞台,也缓解了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医院所无法承担的庞大的实习生压力。而且,对于护理本科生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到场所、设备、病员人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仅靠学校的条件是无法完成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任务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实践教育平台,可以不受医院场所、制度的限制,充分强化护生的社会化、人性化服务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知识转换的潜能。其次,学生通过社区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逐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信念,避免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促使学生智能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全方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