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德育概述

小学德育概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德育概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德育概述

篇(1)

关键词:小学德育;音乐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渗透,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情感因素,将德育与音乐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启迪。

一、概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好的音乐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同时,音乐也能够抒发感情,让人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在小学学习阶段,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小学音乐教师更担负着启蒙学生的重任。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对德育进行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情操,促进教学任务的实现。

二、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1.将德育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加强德育的渗透效果,教师应该将德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使得教学当中的不同环节都有德育观念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认真对待,对学生的教育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应该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将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第二,通过合唱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集体意识;第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教材当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全方面地渗透德育,实现学生品格以及情操的提升。

2.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观念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传授歌唱技巧以及基本乐理,提高学生歌唱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分析歌词当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并利用这种方法来渗透德育观念。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材当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这些歌词当中都有很多的精神价值,同时较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好孩子要诚实》就能够直接用于德育,在对这首歌曲进行教学时,学生能够收到德育的滋润,激发学习兴趣,并用朝气蓬勃的面貌面对生活。

3.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每一首好的歌曲背后,同样都有着一个美妙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地挖掘这些故事,并将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观念。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等,或者穿插一些小故事,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学到宝贵的品质。例如《卖报歌》的学习就可以利用歌词当中的恶劣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坚毅的品质,乐观对待人生当中的挫折。

4.在音乐赏析当中渗透德育教学

音乐赏析课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对音乐的赏析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在音乐赏析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从旋律、节奏等多个方面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情感。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德育的渗透,而是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德育灵活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讲文明的习惯,而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则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6.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在教材当中,很多的作品都蕴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但想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当中的形象。而在经过这种引导教学之后,学生再次演唱歌曲就会领会到歌曲当中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内涵正是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德育渗透所要表现的,也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音乐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音乐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展开更深的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俊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音乐天地,2006(9).

[2]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9).

[3]唐军琳.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7).

篇(2)

一、小学德育概述

1.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德育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反馈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些都会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2.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学生有一部分为外来工子女,这些孩子在环境适应和早期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一般的德育效果并不显著,例如学生中仍有很多违背校规的行为,着装和举止方面也不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都是应该改进的方面。

3. 加强“三礼”教育的必要性

“三礼”教育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进行的德育,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正效果最好,在德育日趋结构化的小学教育中,“三礼”教育的实施能够填补德育的漏洞,为学生的行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模板,是目前小学德育的必要措施。

二、小学“三礼”教育的实施

1. 成立“三礼”教育领导小组

针对本校的“三礼”教育目标,学校成立了“三礼”教育领导小组,从学校领导做起,提倡全校教师重视对学生的“三礼”教育。教育领导小组包括“三礼”教育“总指挥部”和指导小组、督查小组、考核小组以及由学生会负责的文明监督岗。每个岗位都有专门的校各级领导干部专司其职,并且规定各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在教育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学校开始从宣传、组织学校活动、评比汇报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的、结构化的“三礼”教育。

2. 以学校活动为主要模式开展“三礼”教育

在本校的“三礼”教育计划中,学校活动是带动“三礼”教育开展的主要模式,而教师垂范是学校活动开展的主线。本校每个学月都安排一个专题学习,第一月份: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第二学月: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第三学月: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第四学月:谈吐健康、举止文明;第五学月:遵守公德、廉洁从教。在全校教师中倡导“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率先垂范,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师德规范,评选师德标兵,在学校教师中形成“人人育人,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良好的师德和教风。例如:不在校园内吸烟,不随便吐痰,不浪费水电,主动与学生沟通、上课不接打电话、文明用语礼貌待人等等。以教师礼仪规范学生礼仪、以教师文明带动学生文明。

3. 重视从情感教育方面开展“三礼”教育

教师垂范行为为“三礼”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而在实际针对学生的“三礼”教育过程中,全校教师应做到的是从情感教育方面开展“三礼”教育。即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平等、尊重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走进学生内心,从“解心结”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举止,使学生实现从内到外的整体的变化,使“礼”成为学生发展中的必要元素。

三、“三礼”教育的重要作用

1.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行习惯

由校领导教育小组带领的全校“三礼”教育,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养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里的违背校规行为明显少了,学生们在行为举止方面也更加得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增多显得更加和谐,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就此建立起来。

2. 为学生德育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全校教师以“情感教育”作为“三礼”教育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仪态教育还是礼节教育,都本着“春风化雨、暖入人心”的方式,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耐心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这样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还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实际意义,这是学生德育发展的基础。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ege”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班主任学期总结会简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1月25日下午1点,洪武北路小学开展班主任学期总结会,本次会议由德育副校长华芳主持,校长戴守能、大队辅导员陈思源和全体班主任老师参加本次会议。

首先,华副校长根据各班得分数据总结了本学期的各项德育工作,肯定了班主任老师在这一学期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了显著的变化,以《一日常规歌》为抓手,洪小学生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以荣誉本为载体,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老师的细致入微还体现在学生规范的乒乓操、干净的就餐碗、准确的眼保健操等方面。

随后,两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为大家带来了家校工作的经验分享,徐九兰老师就与家长间的小故事入手,分享了与家长共同引导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戎天婷老师强调了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一个班级只有师生家长共同养成好习惯,传播正能量,才能共同进步。她们的分享精彩深入,总结的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切身感受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

临近寒假,防疫工作也是班主任们最挂心的部分,华副校长详细传达了上级部门对学校防疫,假期学生防疫的相关要求,嘱咐老师们防疫工作不容小觑。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77-01c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推动了文化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外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经典诵读作为传授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加强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显得尤为重要。

1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概述

经典作为经过历史证明、具有自身价值的文化著作,例如:四大名著等,诵读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感受到文化内涵,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内心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深厚的底蕴。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经典诵读不仅是新课改坚持人文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重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至关重要。

2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

2.1教学价值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作为文化的核心,在培养学生性情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改影响下,语文教学逐渐从工具性转变为人文教育。首先,丰富识字量,小学生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难以理解字词的含义,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字词,然而,通过诵读经典,例如:《弟子规》中的“袜与履,俱紧切...”这些内容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反复诵读,强化学生对字词的印象,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词,丰富其识字量。目前,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很多,例如:《三字经》、《百家姓》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等特点,选择并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经典。

其次,培养语感,语感作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能够更加深入的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学生在经历由数量到质量的发展后,也能够逐渐培养良好语感,从而为日后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

再次,提升写作能力。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能够直观的展现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感情等。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且对写作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阅读面较小,语言积累肤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写作难度。而经典著作作为语言库,其中的语言、词汇能够为学生写作提供支持,而学生积累一些经典名句,不仅能够提升自身写作能力,还能够为文章增添光彩。

最后,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影响下,人们对互联网、计算机等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记忆力却日渐减弱,通过网络便能够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小学作为学生记忆力较强的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记忆力,培养其学习能力。我国很多名人都是在童年时期都诵读国大量经典,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帮助,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能够促进学生智力、能力以及人格全面发展,具有非凡的教育价值[2]。

2.2德育、美育价值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过度关注学生能够的才智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与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目标相违背。语文学科以其自身人文性优势,特别是其中的经典著作,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上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在记忆关键时期诵读经典,能够帮助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德育教育不能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一味灌输,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效果不尽人意,而通过诵读经典这种方式,学生被文章内容所吸引,用正确的思想来规范自身言行,不仅能够形成传统文化中诚信、节俭等品质,还能够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

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改革还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于此,美育地位日渐提升,语文中经典诵读理所应当成为美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学生美读的方式,例如:感情、重音等,在经过看――读――诵三个阶段,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古诗词的精髓,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而将经典中“美”传承并发扬下去。我国《千字文》等经典本身具有的韵律美为美育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泛读过程中,也要注重朗读的语速、语调等,引导学生模仿,并深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调动学生审美能力,不仅如此,经典著作中的言辞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后形成,语言美感不言而喻。因此,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3]。

3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小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家长等要明确认识到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与德育、美育价值,并结合小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经典作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自身知识,提高写作、阅读能力,从而为小学生日后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琴.“素读”经典:让隐形的翅膀羽羽丰满(下)[J].小学教学研究,2010,18(03):259-261.

篇(5)

【关键词】教学;德育模式;研究;理论特征

0 引言

近年来,教育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如潮水般向着社会各界用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将这些理论科学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德育教育作为当今教学领域中研究重点,已成为我国德育研究工作中引入注目的新问题。

1 我国德育模式概述

长期以来,德育研究一直都深受人们的重视,在德育研究中设计内容十分复杂,其研究工作不仅是简单的理论研究,更多的研究重点在于其独特、实践方面的研究。德育模式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它受制于社会文化、教育体系、教学背景,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也不尽相同,其各种学说理念和思路众说纷纭,互不信服。根据过去多年的研究归纳总结,在我国的德育模式严重主要的特征表现在自身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德育模式的类型越来越繁杂。

1.1 德育模式的内涵

德育模式作为一个反思对象而存在的理论,它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关于德育模式自身理论的研究主要指的是将德育模式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教学实践为研究重点的内容。在过去的研究实践中,不少学者人为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德育实施过程道德理论、德育内容、德育理论、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它为人们观察、理解和思考德育提供了各种方式。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德育理论的研究并不单单是德育方法、德育计划的研究,也不是德育理论的探索,他是一个在特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经过德育实践而稳定下来的教学活动,它包含了活动内容、形式、实施方法以及评估策略等。

1.2 德育理论的特征

关于德育理论的研究,其理论特征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首先是德育模式的形态变化,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德育模式研究已经从传统纯粹的学术构建形成了跨理论研究实践。在德育模式研究中,普遍采用了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研究流程。其次,在德育模式研究功能方面,一方面表现出通过德育模式的研究,是通过寻求教育改革的赋权的研究新策略,使得德育研究逐渐从学校迈上了社会,形成了专家研究新流程。另外一方面是将德育模式的研究作为当今教学研究的理性工具,使得学校的德育研究模式同专家研究结合起来,进而提高研究力度和优化研究策略。最后,是将德育研究模式的研究价值进行延伸,将其同行为操作价值结合,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到业界的教育模式改革。同时,在当今教学领域中,德育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一种常见方式,它是体现学校德育价值的载体。

2 德育模式的研究形态变化

德育模式是我国德育领域研究的独特模式,它在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以叙事为主体的一种研究方式,其在研究中是寻求德育体制改革赋权为核心,以推动德育实践发展为目的的工作模式,它的研究是通过自身理论价值的深究来规范个性教育行为,从而扩展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为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提供价值载体。

2.1 一种新的理论方式的出现与独立

从概念上分析,德育模式的研究是将原生形态的西方德育理论与我国教学实践相机和,通过对德育模式进行解释、表达乃至深究而实现的一种教学流程,它的出现不适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操作方式,而是根据教学实践综合研究的一种质变流程,它逐渐占据了我国独特的位置与研究对象,成为我国研究领域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截至目前,德育理论研究已经同我国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研究方法和策略。

德育模式的研究最早是西方理论研究的一种,它被关明义德育研究,并作为专业的理论术语集合、总结和归纳,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学说在我国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德育研究逐渐拜托了西方学术理论的影响,使得这一理念在我国得到普及和广泛的应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表明,我国理论界对德育模式的研究虽然仍然采用了西方学术界的观点,但是其在理论和构建上出现了很大的出入,使得我国的德育研究逐渐得到重视,成为教育界工作人士共同关注的重点。

在这一个阶段的研究中,虽然我国没有超越西方学术界的实现,但是最初的研究已经从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中走了出来,形成了一个德育模式理论研究的新开端,为我国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我国有关学术研究单位已经将德育教学研究列为新世纪教育研究工作的三大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家教育部点名关注的内容,可以说这一内容既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也得到我国最高教育机构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德育模式的研究拜托了西方学术界的影响,逐渐同我国传统教育工作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研究体制。

目前,德育模式的研究已经向着实践行动靠拢,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单独研究的问题,虽然其中也出现了逐渐结合,但是具体而言,它是自身理论方式的变革,是将理论和其他学术内容结合,从而扩大自身的包容性、可行性和合理性。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德育模式的研究才显得更加重要,才变得深受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大胆而充满信心的研究学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学校迈进。目前,德育模式已经不仅是中小学教学中关注的内容,在一些高等院校也非常重视,寻求一套完善、科学、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各等级院校共同面临的重点,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基础环节。

2.2 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研究

在西方国家的德育模式研究中,主要是一种以理论形态为主的研究体系,尽管当时的研究模式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有效性方面,但是整个研究领域却依然遵循着理论研究的范畴,它是同整个世纪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新内容。在他们的研究中,不仅需要对德育模式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而且要充分的体现研究主题的学术性、封闭性倾向,将这些内容作为追求和研究的最终目标。事实上,任何一个德育模式都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研究,它是将学理性知识和实践性内容结合产生的综合体。就研究过程分析,德育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具备开放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内容,它在研究中存在着显著的未完成性,因此在目标和内容的构建上最重要的是处理有效性、综合性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过去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研究是一个过程性的内容,方法在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也是研究所创造的产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因此,在构成性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深入到现场去实践和学习,并和学术界、教育界认识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般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不需要修改研究思路,只要将其简单的列为实践叙事的研究就行了。

从德育模式的构成上进行分析,德育模式的实践叙事显然是非常显著的行动性内容,它在应用中主要强调了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及时性,然后才和理论实践相结合。它在研究中,强调了研究结果的假设与置换,是针对行动、思想和方法进行总结和优化的一个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我们需要从理论、内容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研究工作的有效、合理开展。

3 研究功能的拓展

3.1 寻求德育改革的赋权能力

德育模式的研究是实践叙事为主的研究内容,它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它推动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是纯粹的行政推进专项工作。在最初的工作中,这一工作的开展主要针对中小学进行的,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它在高等院校趋于普及,发挥出重大的优势和作用。经过这一理论分析,它有可能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去发展,尽管这一理论的可能性很小,但毕竟有了变化就会有发展。因此,在工作中需要科学的寻求出的与改革的赋权能力,从而保证研究的合理开展。

3.2 研究内容的创新

模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当代教育哲学理念为依托,以中小学校为实践研究基地,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关于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理论研究 这里的基本理论既包括模式建构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模式建构的原理。德育模式基础理论研究,为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模式建构提供新的教育理论依托。

4 结束语

总之,在德育模式的构建中,我们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其包容性、价值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研究德育模式的构建体系和理论,寻找出能解决当今教学问题的德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甘剑梅.近10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兼论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2]赵传江.试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及其保证体系的建立[J].江汉论坛,2001(06).

[3]张霞,张毅.高校研究生科研群体建设研究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4]苏立增.国外学校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2(05).

篇(6)

【摘 要】文章对小学体育教学和游戏教学法进行概述,说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接着从教学实践角度论述了游戏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情况,最后对游戏教学法的实际教学作用进行总结。

关键词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78-01

体育教学是我国各个学段的学校教育中都十分重视的课程,体育教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和体能发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能够为学生德育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整体提高提供基础。小学是学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实施体育教学,不仅是学生身心成长的主要动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体育意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体育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体育与游戏教学法概述

1.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小学体育教学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的体育设施,还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体育教学是完美的。小学体育教学目前存在两大难题,其一,忽视了体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动促进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较低;其二,体育教学在学生品德发展方面的教育作用显示不足,这说明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目的并没有完全达成。

2.什么是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基于幼儿发展中以“游戏”作为主要学习方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起初这种教学理念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校教育的刻板性而应用在教学实际过程当中的。但是,教学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能够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的主动性,因而成为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

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可行性。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两个方面。游戏教学法与小学体育教学表面上来看是具有重复性的,即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小学体育教学的器材越来越丰富,教学场地也越来越广阔,能够为游戏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是可行的,游戏教学法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多少改善,也是值得期待的。

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实践

1.应用游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不足,学生喜欢玩耍,但通常没有固定规则,有些游戏的内容并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对户外锻炼的兴趣就越来越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手机游戏进行“改编”,使学生经常在手机上玩的游戏变成了体育课上的游戏,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运动的兴趣,又能够使学生充分进行体育活动。笔者将手机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改编成为体育游戏,给学生发颜色不同的帽子,代表“僵尸”的不同等级,规定“战僵尸”的学生跳一下并比出“手枪”的手势,就能打掉白色帽子的僵尸,而橙色帽子的僵尸需要跳两下并比出“手枪”手势才能打掉,戴红色帽子的僵尸则需要在深蹲跳两下的同时比出“手枪”手势才能打掉;僵尸可以用跳起来双臂交叉的姿势“挡”。随机抽5个学生站成一排扮演“僵尸战士”,其余学生扮演“僵尸”,僵尸战士可以随意换位,僵尸用缓慢的步伐朝“战士”前进,一旦被打掉就不能再参与游戏,需要等下一轮游戏开始再参加。这个游戏一经应用就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他们不仅在体育课上主动要求玩“打僵尸”的游戏,甚至还在课下进行自主游戏,而实际上,这个改编的游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弹跳力和肢体协调能力,其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作用不输于普通的体操和调高等体育锻炼。

2.应用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的身体自我认知发展。小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产生误解,认为体育课的教学价值仅限于“游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自我认知还不完善。在低年级学生之中,很少有学生对身高、运动能力和身体比例等身体自我要素有明确的认知,而在高年级学生当中,学生因为不能在身体自我中寻找到自信,因而对体育产生不良认知的情况也比较多见。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我最美”的游戏,即请学生通过一个或一组体育动作来展现自己的身体之美,所有学生都展示完毕后,按照展示的内容将学生分组,请每组学生将展示内容进行简单编排,并对其他组学生提出“挑战”。一开始,学生表现比较拘谨,随着互相之间的鼓励,以及其他体育教师的“助阵”,加上事先对体育舞蹈的欣赏,学生逐渐开始通过“挺拔的站姿”、“柔软的肢体”、“和青蛙一样的弹跳力”、“未来的乔丹”等口号和行动,开始展示他们认为自己最优秀的那一面的身体状况。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更有自信,也逐渐了解了“身体之美”的真正含义。

3.应用游戏教学法进行德育教育。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低年级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师为组织者进行的体育游戏,高年级则是以某项体育运动为主进行的集体锻炼,如400米跑、接力跑等。这样的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不能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自然也不能领会其中的德育教育内容。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应用互助和竞技结合的方法,选择一个班级中原本就比较爱好运动的学生,由他们带领并组成不同的体育运动小组,不限制每个体育运动小组的具体运动项目,但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必须积极参加组内的体育运动,以一个月时间为限,请每个小组自编一组体育表演,或者提出一次体育运动挑战。在月末的体育课上进行小组竞技,竞技之后分发“荣誉称号”,然后在下一个月的体育竞技中由其他体育小组对心仪的“荣誉称号”发起挑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而且体育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体育学习目标的确定、为体育竞技进行的准备,都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体育运动之中包含的奋发、向上、自强、拼搏的精神。

三、游戏教学法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法实践,充分展现了游戏教学法的优势,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越来越显著。提到体育课,很多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他们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正是体育教学取得进步的表现。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游戏教学法是帮助小学体育教学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要小学体育教师能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发挥教学中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体育游戏,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作用就能够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周晓明.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0,(1):120-121.

[2]糜长梅.浅谈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游戏的“变异”[J].考试(综合版),2012,(12):120-121.

[3]陈智毅.浅谈体育课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9):102-103.

[4]吴芳.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南昌市某小学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3:12-13.

篇(7)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2009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10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2003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名。2004年起,在全县抽考中,该校又连续四年取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师生中还涌现了一大批工作、学业、操行优秀分子,受到各级表彰,其中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加上学校其他各方面均取得不错的进步,从2001年起至今,该校连续获得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

二、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县**基金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高度来积极构建,使其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近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有章可循。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

*县**基金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

四、以人为本,优化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当以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张扬与渗透,来鲜明学校理念,鲜明教育理念,发展师生个性、陶冶师生情操,增加师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近几年来,学校采用“坐标式”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横向以时间为序,在每学期,每学年中具体规划好面与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依据纪念节日、传统节日、学校特点来组织。纵向以空间为序,通过阵地建设来组织安排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文化宣传阵地,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使教师与学生都有共同参与的空间,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既普及又有提高,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形成了风格。形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风格。

三、调查收获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求交际、善表现的愿望及要求;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激励他们为全面成长而努力学习、认真探索。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调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讨。